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2024-07-20

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篇1

摘要: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处在封建制度末期的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1861年到1919年的五十多年间,中国的各个阶层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纷纷提出自己救亡图存的方案,从学器物,学制度,再到学文化,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赤子之心。本文主要是对梁启超先生的这五十多年间中国进化的思考的简要剖析。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梁启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从洋务派到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他们纷纷提出自己救国救民的方案,而最终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而梁启超先生将中国近五十多年来近代化进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文化三个时期。虽然步履维艰,屡遭挫折,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还是迈出了一步又一步,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学习器物方面最为代表的是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至1894年。在洋务运动的前期,洋务派官员提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在全国创办了各类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军工企业和民间企业。洋务运动的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洋务运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滦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而告终,这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的结果是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它没有实现强国梦,但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导致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政治制度上的变革,物质技术方面的学习才能行之有效。这种日益高涨的制度改革思潮,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从1898年六月起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所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变法遭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宣告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势力太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缺乏军队支持,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永久载入史册。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不仅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

统治者,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西方的学习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 》的创办为标志。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其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主要内容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来进行。运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以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物质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难探求和辛苦跋涉,最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2、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3、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家没有独立,民族没有解放。

4、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

5、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

而在梁启超先生所撰《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故意忽略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历史作用。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康梁早年在信中提到,曾认为孙中山是 “愤嫉时变之流”,梁认为“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之流也”。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

2、梁启超希望通过开启民智,进而实现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则希望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之后梁启超到达檀香山,成立保皇派,并宣言说:名为保皇,实为革命。他得到孙中山的鼎力相助后,宣言与事实却背道而驰。孙于是大骂梁启超名为保皇实为革命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背信弃义,挖人墙角。

4、革命党与保皇党间本来还有一线缓和的余地,可宫崎事件一发生,一切都无法再扭转了。自兴中会、同盟会至国民党,孙中山与梁启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步履维艰,屡遭挫折,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但是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总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现代化前提。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保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注释:

①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②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宫明.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②

[2] 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 李侃.中国近代史散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陈奇,徐扬 中国近代史教学提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 陈廷湘,李慧宇 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上一篇:大二学生干部年度总结下一篇:单选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