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师义务

2024-06-07

思政教师义务(通用8篇)

思政教师义务 篇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何要从娃娃抓起?习近平曾指出,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而未成年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一,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第二,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第三,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四,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第五,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

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目前,有的思政课多少年不变样,听者昏昏沉沉;有的人课堂上一套,在网上换了“马甲”也换了一副面孔,这样的“表率”也是一种低级红、高级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深受启发。

结合“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特征,我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一要具备政治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钻研、真信仰和真践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行之有效的“试金石”是“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此外还看其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是否言行一致。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二要具备人品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三要具备学识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安身立命的学识根基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除此,还要追求思维创新。任何伟大事业都始于创新,都始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星辰大海的宏伟目标。要读懂党领导亿万人民的奋斗史和创新史,必须有纵观古今上下千年的宽阔学术视野。

思政教师义务 篇2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课程,必然要为各高校重视,但这种重视往往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却被忽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两种并行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育人功能上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学校的轻视,再加上实践教学牵涉颇多,且安全、经费难以保证或不易解决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和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一、学校口头重视多,实际支持少

各高校无论从思想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都一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要求任课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探索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虽然学校各相关部门大会小会地一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显而易见的是,各高校实际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具体表现在:

一是机构保证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的活动,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等一系列问题,如校外实践教学活动,除需要联系车辆、相关参观考察地、行政主管部门等,还需要沟通协调各方关系、落实经费等,这是个烦琐和复杂的工作,不是单个教师的能力所及的。就是个别教师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关系能进行一两次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广泛性、持续性却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教务、学务、财务、院系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支持,成立实践教学协调专门机构,由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务处、学生处、财务处等抽调人员组成,对内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和经费落实,对外协调车辆、联系实践基地等,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各高校很少有这样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机构,所以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尝试和探索,实践教学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二是制度保障的缺失。首先,教学规章制度缺少。目前,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系统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操作规范、管理规则和考评制度的指导,教师依据现有条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摸索着前进,随意性强、稳定性差,既造成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流于形式;也很容易出现课程间实践教学的重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安全责任制度缺少。户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随着学生活动范围的扩大,组织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学校安全责任制度缺少或权责不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害怕一旦出现事故,要承担责任,不愿开展户外实践教学。

三是经费保障的缺失。实践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的教学形式,使实践教学的开销远远大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交通、通信、资料等都需要经费,聘请学者、企业家给学生授课都也需要财力的支持。2008 年9 月23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2]虽然教育部多次下文要求高校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但是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项拨款,即便有也很少,用于实践教学的更少,而且申请报销程序比较麻烦。经费保障的缺失致使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集体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教师想法多,落实少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自己的课是学生喜欢的且终身受益的课,所以对教学方式、方法孜孜不倦的探索,一直都是教师自发的追求。实践教学以其形式多样、学生直接参与等特点,很受学生欢迎,所以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有很多想法,也付出过一定努力,但实际落实却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实践教学存在的安全、资金、协调等问题难以解决外,教师自身的为难思想也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是教师不愿开展。高校的不断扩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所带班级基本都是大班上课,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学生,理论授课和作业批改任务十分艰巨。再加上现在考评制度一般都是以科研作为主要考量指标,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晋升,教师不得不忙于发文章、做课题。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使本就耗时耗力且学生管理难、安全问题大的实践教学,更成为教师不愿过多涉足的领域。

二是不敢开展。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既需要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的经历,自身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更缺少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如果说课堂内管理还能胜任的话,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对没有在教务、学务等部门从事过一定的管理工作的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其中的青年教师因自身的社会阅历浅、实践能力弱,组织协调能力差、应变应急能力欠缺等问题,使之对实践教学望而却步。

三是不想开展。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的不合理和考评的不科学,直接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师安排一次校外实践教学,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提前联系、事先考察、经费审批、车辆预定、组织管理、作业批改等,而且还要冒着承担安全责任的危险。理所当然,教师希望他们的努力得到相应的肯定和物质报酬。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都缺少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付酬标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往往不能对教师的付出作出全面的评价和给予充分的肯定。加上实践教学报酬计算的不合理,有的高校按照理论课时标准给付,有的是按理论课时标准打折给付,还有的是根本没有实践课时报酬,付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上的肯定和回报,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探索和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期望大,失望更大

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乃至整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对走出校园的渴望,大学生活泼好动、充满激情的特点,都促使他们向往多姿多彩的实践教学,盼望着通过自己的亲自参与,探寻、考察、领悟、践行理论知识,从而验证知识、内化品质、外化行动。但现实中实践教学的不开展或有限开展和形式单一,教学目的的模糊,教学规范的缺少,使学生对实践教学是期望大、失望更大,时间教学的参与积极性随之降低。

一是教学实效不高,学生积极性挫伤。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而言,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协调统一的行动和规划,又没有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指导,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经常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主观随意性很大。加上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实践教学的探索比较有限或思考不成熟,往往出现教学目的不明、教学效果不彰的情况,学生的知识没得到应有的扩展,思想上也未能实现质的飞跃,学生失望情绪大增,积极性被挫伤。

二是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降低。在安全、经费问题得不到有效明确和落实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往往因噎废食,放弃校外实践教学,选择校内实践教学,特别是在课内实践教学上着力,主要有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辩论等形式,就是组织少许的校外实践教学,通常也采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个体参观、考察、调查的形式,个体的随意性加上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应付式地调查、千篇一律的作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降低。

三是教学指导缺位,学生反感滋生。教学是个双边互动的过程,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更是如此。但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来看,往往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亲自参与,而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却存在着明显不足,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具体而言,表现在实践活动前,教师对活动目的及要求明确不足,缺少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实践活动中,对学生适时的答疑解惑和思想上的引导缺乏;实践活动后,教师往往只有实践作业的要求,缺少对作业写作的系统指导,作业写作的困难使本就从实践活动中收获不大的学生更加反感,疲于应付。

综上所述,正是以上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尴尬的现状,这种现状与其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希望引起高校领导、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注意,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研究,构筑保障机制,切实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增强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摘要: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两种并行的教学形式,实践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而且具有其独特优势。但现实中,由于学校实际支持少、教师存在为难思想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处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开展,既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思政教师义务 篇3

关键词:习近平系列讲话;思政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平台,思政教师的能力强弱直接决定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罚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1]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告诫,“本领恐慌”的问题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政治理论教师必须把增强“本领意识”,克服“本领恐慌”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2]思政课堂在内容、形式、过程和方法等方面,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完善自身的理论武装,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千变万化的新形势下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中所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否则就谈不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创新有效的教育方法,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努力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弘扬起来并传播出去。思政课堂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学的方法是否恰当。随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和当代话语体系的更新,思政课堂的教学方法还用老思路、老套路,现在未必有效,也应随之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话语传播方式陈旧、运用现新型载体能力不够、驾驭课堂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能力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学会运用网络、微信、QQ、手机等新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提高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尽可能地在课件中运用音像、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让学生看、想、听、说并用,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

3、学法守法遵法用法,坚定法制思维能力

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阐述。“四个全面”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当前,大学生内心还缺少对法制规则的应有敬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更多停留在基本的法律知识的传播上,忽视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和信仰的养成教育。因此,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思想政治基础课的高校教师自身要形成理性、自觉的学法守法遵纪和护法精神,坚定法制思维,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把这种法制思维渗透给当代的大学生。

4、廓清迷雾去伪存真,增进媒介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能力,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介中各种舆情时所表现出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和选择能力。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各种媒介上的舆情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和自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彭波认为,“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由展示向推送、分享转变,使网络舆论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舆论表达方式更为多样,舆论传播更为开放……”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从以前的谈心谈话和同学、朋友和家庭的侧面了解到网站、QQ、BBS、微博、facebook、微信等等,舆情搜集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在当今媒体爆炸的时代,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提升廓清迷雾去伪存真的舆情研判媒介素养能力,提升对舆情的分析、筛选、鉴别、评价和引导的能力,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有效干预指导和传递信息,做好思政课堂话语传播的引导工作。

5、用真情引导学生,强化以情动人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说:“好老师应该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4]思想政治基础课课堂上光靠文字是不行的。它与语气、文字和行动密切相联。高校思政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用真情、真诚、真心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利用课堂教学与学生达到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动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满感情和激情的教学会让学生自身产生更多更深的感悟,也更能打动学生。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6、革新思政话语体系,加强语言感染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以及加强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讲话,包括大量的批示、演讲、访谈和信件等”等的话语特点是善用短、实、新文风抒发情怀,这是革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的典型范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之所以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话语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过于陈旧,语言没什么感染力,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感觉教师是对他们进行一种灌输和说教。而网络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流行话语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非常具有吸引力,这值得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基础课教师深刻的反思。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基础课教师要深入研究紧跟时代发展的特色话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运用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话语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争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更多的亲和力、影响力以及感染力,从而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乌申斯基语录[J].人民教育,1982,(09).

[2]顾海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新起点[M].教学与研究,2014.(09).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大学思政教师工作总结 篇4

本人自1991年任教以来,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学科各种学习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忘我的敬业精神与坚定地医教事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刻苦钻研,立德树人,勇于创新,在师生中塑造了良好形象,现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上,注重学习,关心国家

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我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思想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学习党章,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十八大”,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文件。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和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思想道德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人生形成正确和深刻的认识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大纲,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落实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手段,探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我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学习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

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三、在业务能力上,加强科研、努力提高

在平时课时任务较重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五年在《 》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参与 “大学生爱国情感研究”思政部部门负责的课题研究,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统编教材《 》、《 》2部。同时,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的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开展教研工作,为各位教师上好本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在班主任方面,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2003年以来,我一直都担任护理班主任工作,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去搞好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我决心让他们在一种“宽松、探求、竞争”的氛围茁壮成长,这些年,我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也同时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奖。

总之,在这些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我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使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全心全意地干好本职工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出色的工作业绩证实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业绩。

思政课教师培训方案 篇5

抓好二个“落实”――辅导(教师、计划、内容);考核(组织、条件、办法)。一、指导思想、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事业成功和发展为本。

目的:建设一支高素养,现代化,适应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新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实施计划纲要

(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为新上岗教师。

(二)对新教师培养按类别,定目标,分阶段进行。

培养类别指三个方面:

1、常规教学工作培训。

2、班主任工作培训。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学科研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

培养阶段及其目标

1、常规教学工作培训,建立“一对一”帮带关系。

2、班主任工作培训,建立“班主任结对”制度,全程参与学生管理。所有新任教师,任班主任者,接受被指定的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帮带指导。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科研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

由学校教导处创建各种有利学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营造学习和发展的宽松环境,组织相关的学习培训活动,推动和促进青年教师加强业务素养,专业水平,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与提高,结合教学过程,进行教改教研探索与实践。具体阶段和目标如下:

第一步,入门阶段。(1)学上课,新教师要适应学科教学各项工作,掌握学校工作的一般规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初步掌握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功,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懂得课堂设计;能够调控课堂。(2)学习班主任的教育及管理工作。(3)能初步应用教育技术服务教学。

第二步,(1)会上课。要对照落实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严格按教学规律办事,突出学科教学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掌握教学基本功。(2)可接任班主任工作。(3)在教学过程中,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理论服务和指导教学。

第三步,(1)上好课。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补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争创优质课,教学基本功全部达到合格。(2)胜任任何一个年级班主任工作。(3)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教改教研实践。

(三)培养工作实施措施

1、组建“一对一结对子”的帮带关系,落实教学工作培训。

在学科教学中,由教导处指定一个同年级同科的老教师为指导教师,与一个新任教师结成“一对一”的师徒帮带关系。特殊情况下指定同科跨年级老教师为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要有多年教学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责任感强。

(2)指导教师要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理解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教法的具体指导,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

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

b、备课及教案书写;

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

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说课、跟踪听课、评课);

e、习题选编及命题制卷;

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报告 篇6

四灶镇盈河村环保状况调查与研究

二. 调查时间

201x年7月15日至7月20日

三. 调查地点

江苏省东台市四灶镇盈河村

四.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文化水平都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农业和农村经济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人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本文以四灶镇盈河村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

五、日程安排

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纸张,笔和调查问卷,确定要走访的相关单位和人员。

2.进行调查:到有关单位或群众家进行现场访问,了解相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并适当询问和采纳一部分建议。

3.整理手头资料,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并针对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

4.起草实践报告,修改之后打印成稿。

六、调查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为了多方面收集资料和数据,力求真实和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

貌,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出生在农村,在对农村的生活方式较为熟悉的情况下,对产生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所知道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并对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自己定下了贴近农村生活又通俗易懂的问卷调查表。为了更好的统计数据,我自己打印了问卷。就这样准备工作已经都做完,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调查了。

(二)走访调查

此次调查活动我采取了多种方式,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对我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状况有了系统的了解。调查的对象有少部分的学生、经常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的人以及大多数在本村耕种的农民。调查中,几乎走访了所有村民,我挨家挨户的去调查,问他们农村的环境,让他们做调查问卷,了解了村民对环境的认识及对环境污染危害的看法。虽然天气很热,每天还要走很多的路去收集数据资料,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是在帮乡亲们做点实事,自然觉得挺开心的。虽然只能收集很少的数据,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大的收获。经过几天过去了,我终于做完了调查,得到了宝贵的数据资料。

(三)统计分析

接下来的工作比较轻松一点,不用每天都出去奔波,就是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看总体情况,从而得出结论。在80份问卷中,男女比例为49:31,其中农民50人、学生12人、个体户8人、工人10人;文化程度为初中35人、小学16人、高中8人、大学6人、无学历15人;年龄情况为18岁以下,11人;18-40岁,44人;41-60岁,17人;60岁以上8人。可见男女比例较为适中,年龄段多集中于青壮年及中年人,学历也多为初高中文化,这也为我的问卷广泛随机且具代表性作了良好的保障。

七、调查分析

(一)目前现状:

经过细心的统计分析,我得到了以下结论:在我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我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状况令人堪忧。

总体来讲接触外界比较多的外出经商者及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对相关于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常年在村里耕种的本分农民懂得多。这表明,农民是被忽视了的环保群体,各种环保宣传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也许是人们的眼睛都专注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了,对于人口相对比较稀疏,面积比较大的农村来讲还没有引起重视。然而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呢?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在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加强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传播势在必行!下面让我们看部分调查数据,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答案了。

对于“你认为我村的环境怎么样?”这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这表明大部分村民对我村的环境都是不满意的,但在问题“你为环境保护做了多少贡献?”又得到了下面的结果:

思政教师义务 篇7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因为工作的压力而导致的疲倦、枯竭的症状,理论上说在任何职业中都可能出现,在诸如教师、医生等职业中尤为高发。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由于难以在职业中产生足够的精神代偿,更难以在工作中获得额外的得以满足心理需求的价值感奖励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疲惫、衰弱、厌倦、孤独、冷漠、逃离等的消极情绪。如果此类情绪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管控,就会进而在身体层面持续表现出诸如失眠、困乏、健忘、迟钝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最终导致器质性病变。

在我国,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表明: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又具有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紧密相关的特殊性。

高校思政课属于大学公共必修课。其任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与灌输、思想道德公民素质培养的重要政治任务。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很多。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既有一般教师职业倦怠的共性反应,又有源于其所教课程的特殊性而导致的职业倦怠的特殊表现。以下,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谈论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从心理层面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经常表现为对职业的厌倦、沮丧情绪。如果授课过程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与回应,教师就会缺乏价值感与成就感;担心因学生不认同而导致学生评价的降低,进而担心外界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评价降低,从而产生焦虑感;难以控制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常常经历“振奋———失望——焦虑———茫然———倦怠———麻木”的周而复始的煎熬与折磨。长期负性情绪的困扰,最终使倦怠的思政课教师往往缺乏归属感,对职业产生质疑,或者形成玩世不恭、得过且过,缺乏竞争意识的混日子心态,或者对职业产生厌恶感,最终逃离职业。

一旦上述心理体验得以形成,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一类反应可称之为我行我素型:教师基于对助人失败的焦虑,而对自我的能力甚至存在价值产生怀疑,正常助人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挫折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心理失衡。此时,为避免长期处于这种失衡的痛苦,教师内心中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较为消极的心理倾向,将教学问题一味推诿到教师自身以外的对象诸如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或学生的身上。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对台下学生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甚至说话等现象熟视无睹,不予理会。在教研上,教师也会怠于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的创新,最终沦为教学机器。

另一类反应可称之为讨好迎合型:教师认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接受来源于学生因为抗拒思政课灌输意图而产生的天然疏离的心态。部分学养不深的教师也对思政课部分内容持不同意见,这导致教师在授课时会有意识地撇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他认为学生会感兴趣的内容,使思政课成为以教师为主的聊天课。聊天内容或根本与所授课程无关,或背离教学意图,与主流价值唱反调,以迎合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学生的猎奇口味。这样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还颇受学生的欢迎,教学评价较高,但在教学效果上其危害甚至超过第一类教师的教学类型。因为第一类教师的消极行为顶多导致教学接受的失败,而第二类教师的行为却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导致或巩固学生错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职业倦怠的成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思政课教师形成职业倦怠有其成因的特殊性。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学在本科和高职院校有其固定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当今中国的主流道德观、政治观进行灌输和培育。对于以正面的价值灌输和价值矫正为目的的课程内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年在上课之前,本能中就具有抗拒的倾向。大多数学生也许并非不赞同或不排斥思政教学中的观点或价值判断,他们只是对思政课意图触碰其正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感到警惕。这种逆反的倾向使学生在教学进行之前就对思政课教学充满偏见与抗拒,其接受动机就与对普通专业课的主动、渴望接受完全相反,课堂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此外,思政课教学的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论建设本身并不成熟,尤其是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要开设的“概论”课,其中所涉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理论研究虽然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其体系结构、理论构建都还需进一步完善。这样的现实,要求教师只有具有相当的理论素养,熟知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并能够将理论与现实充分融合在一起方能驾驭。而若要学生完全领会、接受还需要教师熟知学生的心理动态,巧妙设计教学切入点,潜移默化地解决学生心中疑惑,其难度要求就更进一层了。这种状况使得思政课在实际上比普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而事实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尤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学术修养和科研水平又和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偏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教学水平的局限就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可能,这也是部分教师对教学效果感到无奈和焦虑的原因。长此以往,职业麻木与职业倦怠也就成为必然。

从教师自身来看,由于传统思政课涉及伦理学、哲学、历史、政治学、心理学等多个彼此交叉的学科,而思政课中涵盖的几门课程本身长期以来并未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只是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之下,诸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 课才逐渐成为一级学科。这样的学科现实导致思政课的教师往往缺乏对所教内容的理论建树,科研水平也比不上传统学科的专业教师那样深厚,致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现实生活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法从理论层面对学生做出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的阐释和说明,从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此外,思政课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尤其是其中普及面最广的传统的“两课”———“概论”课和“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其教学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走出书斋,深入了解社会,并将社会现实与所授理论紧密结合。在本科院校,由于先天的优势,思政课教师走出去的机会较多,这会大大有利于丰富其课堂,而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机会就相对较少,视野不够开阔,其课堂的趣味性、内容的深厚性就会大打折扣。自身教学能力的局限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成就,为了解决这种尴尬,赢得学生的青睐,个别教师就会剑走偏锋,靠玩世不恭、奇谈怪论来吸引学生,这恰恰是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殊表现。

从教学环境来看,因为是公共课教学,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一般以大课为主。教育部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文件中提到思政课教学班不高于200人的标准。这个标准在一些本科院校中也许算是一种班容量上的限制。但单一的标准也在客观上为原本采取小班教学的院校提供了合班、扩班的理由,使得这些年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班容量一扩再扩。大班教学的缺陷在于使教师陷入批量教学对学生思想的难以掌控与注重思想交锋、个性化辅导的思政教育规律要求之间的两难困境,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助教制度以辅助教学的情形下,这个矛盾尤难解决。这也是思政课教师感到难以控制课堂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思政课的教学短期效果难以显现,这足以使各院校尤其是更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的高职院校就有可能以各种名目肆意削减思政课教学的课时,也不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育与建设,使思政课成为任何人都可以上的大众课。这一现实使思政课教师无论是在本科院校还是在高职院校其地位并非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在高校中的尴尬现状严重损害其职业自尊,使其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也逐渐偏低,这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素质的现实差别也是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成败的客观原因,并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加大了教师对教学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增大了其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了高考的筛选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着客观差距;以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为第一导向的专科生较更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本科高校学生更容易对灌输目的明确的思政课教育产生抵触或轻视;旧高考体制下文理分科导致部分理科学生从观念上认为思政课属于文科的范畴,从而对思政课教学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现实中日益增加的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功利性的校园氛围使属于公共素质课的思政课教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根本无法与专业课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除了一般高校教师通常具有的竞争压力大、工作过于稳定缺乏变化等原因之外,因为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所引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焦虑、因助人失败而导致的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因教学环境、教学效果引发的低自尊人格的形成是思政课教师形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解决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就必须从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出发,认真研究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区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在学生、环境、以及教学理念的不同特点,尊重思政课教学的特殊规律,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提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积极引导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不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逐步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同时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摘要: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形成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的职业成长,不利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最终不利于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大业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而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则包括教师自身原因、生源原因、思政课的学科特点、社会原因等多方面原因。

思政教师义务 篇8

当前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教师,因为他们是这一历史重任的实际担负者和具体操作者。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变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探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与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在1974年首先提出的,并把它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作为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马斯拉池则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思政课教师处于长期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和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产生的一种疲惫不堪的消极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二)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根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其表现主要有三种:

1、情绪衰竭。思政课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疲惫的状态,容易丧失工作热情,失去创新与活力,减少工作投入与参与,缺乏教学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极大地降低了思政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2、人格的解体。思政课教师面对过大的压力,易焦虑、恐慌、性急易怒;拒绝社会交往,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消极地对待学生和同事,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和敏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危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个人成就感较低。现阶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从而造成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社会作用与地位的价值肯定相对偏低,并有自我贬损的趋势,习惯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知识欠缺,产生了过度的自卑感和强烈的离职倾向,这都是个人成就感较低所导致的。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表现主要有三:

1、有损教师个体身心健康。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会比较疲劳、不安、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与热情,害怕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产生衰竭、无助感,严重损害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

2、不利学生健康成长。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冷漠、麻木,备课不充分,课堂沉闷,内容陈旧,教法传统单一,势必会影响到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号召力,不但不能使思政课为大学生所真心喜爱,更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达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1987年)慨叹: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不利社会健康发展。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和平演变”的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站稳立场,明辨是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同时,职业倦怠使思政课教师队伍里的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增加了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的费用支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学生及教师个体等因素与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1、过高的社会期望。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各界和家长对我国教育有着很高的期望,都希望学生成绩好、品德高、能力强,一旦学生表现不佳,尤其是大学生思想产生偏差、出现不良行为时,首当其冲的就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因为社会习惯地把所有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责任都记在了思政课教师的账里。同时,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校长、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思政课老师的期望也日益分歧,在这种不恰当的过高的社会期望下,思政课教师的压力感与紧张感与日俱增。

2、组织支持不足。首先,高校领导不重视,缺乏民主管理与激励机制;缺乏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其次,与其他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相比,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待遇、设备与经费的投入、进行深造与培训的投资明显偏低与不足。第三,领导、其他专业课的老师以及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普遍较低甚至产生排斥和歧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强烈的职业归属感与自豪感,反而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不良现象。

3、学生的复杂性增强。今天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差异性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独立性越来越强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而且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每班上课人数多,师生比过高,在1:20以上,甚至更高,大大增加了思政课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和紧张度;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速度极大提高,使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信息方面的优势削弱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帮助,选择了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英语、计算机等资格考证上,忽视思想道德的提升与修养。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日益严重,教师必须得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处理这些问题。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思政课教师产生倦怠心理。此外,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过多的测试与纸上工作,在大大增加教师工作负荷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

4、思政课教师的个体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既看不清思政课的历史使命,也看不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

完善,缺乏工作热情;教学工作量大,科研压力大,职业稳定性下降,与学生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师生情感淡薄,因此思政课教师没有形成对思政课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自我评价低等不良反应,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心理紧张、压抑,失去进取的驱动力,长期以往就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转行的心理与行为。

5、家庭的压力。“两课”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国家和高校对“两课”的重视与投入相对不足,从而造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与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不成比例、高期望并未使得他们获得相应的高社会地位的困境。这种尴尬情境,在注重物质追求的社会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来自家庭方面抱怨、不满的强大压力。另外,思政课教师往往工作时间长、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致使其体力与精力消耗很大,因此,很难尽到对家庭的责任和照顾,这势必会增加他们内心的愧疚与不安。这种莫名的压力,也是思政课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塑造者和承担者,因此,面对这一群体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解决。

1、社会方面。首先,政府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住房条件,医疗、保险等待遇;在人员选聘配用、职称评定、激励制度、经费投入等政策方面应有所倾斜,并大力维护思政课教师的合法权益,为培养一支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奠定坚实的物质与制度的基础。其次,学校、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应对思政课教师有一个合理的期望,理解他们,热爱、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减少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压力,让他们心情舒畅,满怀激情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表明,公共信任与理解,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选择与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

2、学校方面。第一,高校领导在情感上要尊重、关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在物质上要给予必要合理的设备、经费等的支持;在制度上要实行民主管理、科学评估、合理激励、必要培训,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满足感和创造性、积极性。第二,其他专业课的老师,要尽快改变对思政课教师的偏见,正确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理解、悦纳思政课教师,创造和谐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共同为祖国培养优秀英才和合格接班人贡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3、思政课教师个人方面。笔者认为,教师个人应尽量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对思政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崇高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激发自己工作的热情,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不快与挫折,不断开拓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保持一种恒久的内在驱动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思政课的浓厚兴趣,做到干这行、爱这行。我们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都不感兴趣的话,那么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了。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第四,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学生,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达到共鸣;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学会品味生活,放松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快乐从教,让职业倦怠无影踪。

4、家庭方面。家是人们经历风雨后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受伤后疗养的净土,是人们受挫后扬帆的起点。改变人的思想是难度最大、最复杂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思政课的教师正是做这件事的。因此,来自家庭真诚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妻子(丈夫)的安慰,会使从事思政课的教师们轻松愉快地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永无职业倦怠感。

上一篇:《雷雨》小说读后感下一篇:中药饮片处方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