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2024-08-19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通用14篇)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1

彤彤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的路上总喜欢对妈妈将幼儿园的事,妈妈总是不耐烦的说:“别说了,有什么可说的!”而奶奶去接她时,总是耐心的听她说话,是不是的插两句。因此彤彤总是对奶奶说:“奶奶,你来接我回家,我不要妈妈接,她不爱我,不喜欢听我说话。”

彤彤过生日的那天晚上,妈妈和彤彤一起在草坪上散步,边走边聊。妈妈问:“生日礼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彤彤说:“和妈妈一起说话是最好的礼物。”妈妈很诧异地望着满脸幸福微笑的孩子。

仔细聆听孩子的叙述,你不仅可以知道孩子在怎样的环境,而且还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从而可以轻易地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从而带给他们关爱和指导,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而快乐的人。

终身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终身教育提高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终身教育思想带动了人们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更新,各个国家不但把学前教育纳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都采取了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学前教育改革。终身教育思想主张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人生各个阶段的理论,是以对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尤其是关于早期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二.终身教育改善了学前教育的内容

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终身学习要求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愿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终身教育思想所提出的四大支柱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内容。

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它不但包括使儿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而且要乐于理解、知识和发现这个世界。

学会做事是指教会学生实践他所学到的知识。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立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是指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在学前期,使儿童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对他将来与人和谐地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游戏来培养儿童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远比掌握了一些知识的儿童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学前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他掌握的知识、并乐于与他人共处时,这样教育可以说是使儿童学会生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

三.终身教育扩展了学前教育的思路

终身教育思想认为,学前教育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儿童可以在各种教育环境下学习和发展。终身教育提高了儿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地位,也扩展了学前教育的思路,不仅仅把对儿童的教育局限在幼儿园里,可以向社会各界寻求教育的协调合作。像家庭、社区、文化机构和媒体都可以成为学前教育的合作对象,共同完成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家庭的管理、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环境等在终身教育的初期起着极为微妙的决定作用。儿童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社区是个人成长的最直接的社会环境,社区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助于儿童发展与人共同生活的能力,并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儿童对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剧院以及本国特有的文化场所等的了解,可以使他具有审美观和不断接触各种人类精神作品的愿望。学前教育与这些机构的合作,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还能从小培养儿童尊重并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2

刚走上讲台的我, 完全不知道何为重点, 于是只能把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目标上, 忽视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由于我所教授的课程是英语, 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只关注课堂的知识点。因此刚开始教书时, 我总是利用课件和书本, 枯燥地讲解知识点, 一味地挖深, 总认为自己讲得还不错, 但学生和我的“配合度”却不高。无论我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 不停地“煽风点火”, 学生都是无动于衷。做老师的, 最在乎的莫过于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的课堂。当我得知我第一届学生给我的评价时, 我很着急, 为什么我始终推不开学生心灵的那扇窗呢? 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公式:读书+教学的反思实践=教师的专业提升。我的生活中少不了读书, 是不是我的教学反思还不够呢? 于是, 我开始了对自己课堂的反思和实践。

第一次实践:运用真实素材, 还课堂时间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 教师越是把注意力局限在知识上, 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 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定下心反思自己的课堂, 我首先意识到的是将课堂有限的时间“让出来”, 让学生明白课堂知识点的“实用性”。但是如何让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在生活当中呢? 我将视线投向了时事新闻。新闻来源于生活, 不论学生喜好异同, 都能从中找到适合的素材进行加工。从我教的第二届学生开始, 我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外关注新闻。并在每节课的一开始, 我空余5分钟, 让学生播报新闻。通过初步的实践, 我发现, 这个设想很好, 但是如果演讲者的新闻内容不够吸引人, 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就觉得没有意思, 进而开始分神。听者无心, 说者也就更无意, 最终这种现象导致这个环节流于形式。究竟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听的效率呢?我又开始了第二次反思和实践。

第二次实践:选择合适的课堂监控方式, 提高听课效率。

听讲这个动作最简单, 也容易出现低效率。以我所设置的课前5分钟新闻时间为例, 通过几次实践和多次课后与学生的交流, 我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想听, 是因为听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 并且在听的过程中, 由于演讲者是用英语进行表述, 导致听者对新词汇的理解成了整个听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学生已经疲于应付较多的词汇, 因此对新闻的内容不再有兴趣。于是我做了这样的调整:每位学生在汇报新闻之前, 要将生单词和音标及释义写在黑板上, 并教其他学生拼读。这样一来, 尽管“练口”的学生面带羞涩, 磕磕绊绊地教“练耳”的学生, 但是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常常在他们的脸上找到些许兴奋, 些许紧张。但这还不够, 因为紧接着我发现他们每天学到的东西很多, 但是遗忘得也相当多, 有的学生甚至在一天的时间内将前一次听到的新闻忘得干干净净。我又做了“微调”:每位“练口”的学生在播报新闻以后, 根据其内容设计两个问题, 让学生抢答。这样每位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听发言的同学讲话。同时, 为了便于课后巩固, 我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 积累单词。之后的日子当看到他们睁大眼睛看, 屏住呼吸听, 跃跃欲试发言, 同时课堂上他们的表达出现课外的拓展单词时, 我知道, 我成功了。

第三次实践:融情于景设计活动, 促进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

“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 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 都是由某种主要的, 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这就是道德”。具体到课堂上, 如果一节热闹的课堂没有实现情感态度目标, 终究是不完美的。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呢?我又开始在每节课的主线设置上进行探索。很快我注意到每个单元都是以一个话题展开, 何不利用同一个话题实现不同的情感态度目标呢? 有一次, 有一个单元的内容关于野生动物保护, 在课堂上我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动物惨遭虐待的图片, 学生的眼睛里充满惊恐。他们无法相信, 竟然有这么多动物因为人类的一己之私承受着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凝重, 这时的我, 脑海里却闪过一个念头:“换位思考”。我立即问学生:如果你是其中的某个动物, 你能否描述一下你所遭受的痛苦呢? 学生沉默了一会, 继而纷纷举手, 发言内容的角度和深度都出乎我的意料。精彩的发言不断, 班上的掌声不断, 大多数学生一边听, 不时地点头赞同。这时, 我意识到唯有抓住课堂话题的主线, 将真实的情境融入教学中,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才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次实践:利用网络热词, 给课堂气氛“加点料”。

现代学生的生活几乎无时无刻不与网络联系着, 于是网络流行语就伴随着我的学生在课堂中生根发芽。如何利用这些网络热词引导学生产生正能量成了我课堂上的另一个挑 战。我明白, 教育“宜疏不宜堵”, 唯有用幽默的语言及时化解尴尬,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精通游戏, 课堂展示时游戏术语不断, 下面的学生窃笑, 等着看他被我“训斥”。我不动声色, 冒了这么一句话:“从你的发言中我可以看出来你是CS高手, 我是门外汉, 但我不是‘奥特曼 (outman) ’哦, 有时间我可以向你请教这方面的知识吗? ”他惊讶地瞪大眼睛, 点了点头, 我继续说:“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所以我可不希望在我的课上你也变成‘奥特曼’哦。”这时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 都明白了我的用意, 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那以后, 课堂上再也没有学生谈论与主题无关的事了, 同时班上讨论学习的声音大了, 而讨论游戏的声音小了。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3

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

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她对语文事业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正源于她对语文深深的爱。

2.对学生满腔的爱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于漪老师正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热情满腔爱并鼓励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进的。

她常说:“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感情就不能融洽,教育就难有成效。”并说,爱学生,就要给学生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化学生。有人就把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称为“爱的教育”。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拉近了师生的感情距离,爱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望和信心,爱的情感带来的鼓舞促进了教学高效率的实现。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爱,全身心投入,才会创出具有自身风格的高水平的教学业绩。

“爱是一种情感,它必须在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交往中,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接触,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育对象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①知之深,爱之切,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于漪老师非常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之中,具有正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很容易不讨人喜欢,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去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她还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品”,要精心雕琢,不能怕麻烦,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只有与学生丹心一片,才能与他们心心相印。

于漪老师深知,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和发展,学生渴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母爱和师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它最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无坚不摧。她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老师对学生要情深似海、师爱荡漾。”对学生的爱,难就难在这“荡漾”二字。所谓“荡漾”,一是自然和谐,讲究真切;二是细雨润物,讲求透彻;三是涓涓细流,讲求持久。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爱自己的孩子,表达亲子之爱,容易,推亲子之爱到学生身上,甚至为了爱学生而牺牲亲子之爱,更难。然而,这一切,于漪老师都做到了。

正是因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对学生有绵绵不尽的爱,才有了她语文教学中春风化雨般的情感。

二、熏陶感染塑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青年一代,并在他们心中激起求知欲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其他雕塑家的特殊雕塑家。”于漪老师也说:“教师不是工艺师,而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学生,任务是塑造他们的心灵。”

于漪老师还认为,“情”是语文教育的根,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情感教育。语文教师要披文入情、以情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和情致的情感世界,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塑造他们的心灵②。

1.披文入情,发掘文章蕴含的情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文人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③好文章必然是作者情动于衷、言溢于表的产物。语文教师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首先做到“披文以入情”,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和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步入文章所蕴含的至真至美的情感世界,使之受到熏陶感染。

于漪老师说:“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刻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④“披文入情”的过程,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把文章所蕴含的情愫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先燃烧自己,然后撒播感情的火种给学生。

2.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力量和迁移功能,因此教师要以情去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境界。于漪老师说:“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共鸣。”⑤于漪老师善于传情激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声情并茂的辞章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去掀动学生感情的潮汐。她能使学生着魔一般地跟随她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完美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境界,具有独特的感染力。

情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教师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身历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心田得到滋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的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于漪老师正是以饱满的教学激情,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手段创设情境,开启学生心智、塑造他们的心灵的。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唤醒他们的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心灵的震颤。

3.情感交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情感教学要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合一,融为一体,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也才能真正塑造学生的心灵。

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自己的感情。教师是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活中各种不如意的地方,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心境,阻碍教师教学情感的形成。所以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抛开一切影响教学心理的不愉快因素,纯净心理,进入角色。教师还要克服情感冷漠心理,由于教材的固定性,教者经常在作品所描写的情感世界里遨游,时间一长,感情就淡化、冷漠了。教师要善于克服这种心理定势,时刻以全新的认识、亢奋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还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情感参与意识,使之与教师的情感进行交融。“亲其师,信其道”,融洽无间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于漪老师善于把教师情、学生情和教材情这“三情”合一,使它们相互交融。她心中充满阳光,并能撒播阳光到学生心中,照亮学生的心灵。

三、兴趣激发求知欲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首要条件,兴趣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好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于佳文美什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⑥于漪老师就是以她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感情、完美的人格为学生编织了一个充满情趣、美趣,且又很富实效的兴趣世界。她让学生在这个世界里健康成长,收获知识、收获美德、收获成功。正像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他们共同体验着一种精神上的振奋,对知识的渴望,以及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阐明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每一寸培养学生兴趣的“潮湿的土壤”。于漪老师把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抓住青少年“好奇”、“趋新”、“感奋”等心理特点,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她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突破口,将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主战场,用智慧和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于漪老师认为,世界之大,无处不是语文。因此,她没有仅仅把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局限于课堂,而是将其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引向更高的境界。

————————

注释:

①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②于漪:《识质与雕塑》,《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

③④⑤⑥于漪:《兴趣·情感·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语文学习》,1989年第2期。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4

敬爱的党组织:

2011年3月31日是个平凡的一天,但对我来说却是充满震撼的一天,这一天的下午我第一次参加党课学习。从接到上课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地为自己即将接受党课学习而激动不已。从踏进学习教室的这一刻起,我就深深地为自己将要承担的重要责任而自豪。

上课之前,李海云老师为我们主持了本次党校学习的开学典礼,全面地为我们讲解了党课学习的注意事项,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厚意义。之前,我对党的认识只是一种片面的、模糊的概念,听了李老师的一席话,我深深地为自己有机会加入这样的学习行列而自豪,暗暗下定决心要尽全力上好党课,深化对党的认识,承担起作为党组织一员的责任。

随后,党组织的陈xx老师围绕“入党要求及程序”的内容为我们作了深入的讲解。这部分内容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维持党组织先进性的保障,是党课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陈老师结合实际遇到的种种情况,为我们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党组织的严谨和与时俱进性质。

其实在党的近九十年发展历史中,党组织发展党员所坚持的标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入党阶级不再限制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级中,适当扩大到“其他先进社会阶层”,允许部分先进的企业家等加入党组织中。时代证明,这个调整是对的,不仅保持了党的先进性,而且促进了党组织的壮大。除此之外,党组织发展党员还坚持“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确保了党组织的纯净性。

这也警示我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保持一种严肃认真的心态,时刻注意提升自身能力,保持党组织成员的先进性,不辜负党组织对我的期望。

同时,我在此深刻意识到入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会严格按照发展步骤进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发展对象进行详细考察。现在我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处在入党道路的第二阶段,离正式党员身份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接受党组织更多的教育和考察。在今后的考察教育过程中,我应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好好学习党章,定期进行思想反思,坚定政治立场,端正入党动机,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本次党课使我第一次深入地了解和接触了党组织。经过这次党课的学习,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党的基本知识,两位老师的深入讲解对我内心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洗礼。也正因为如此,我深感受益匪浅,在内心深处认识到入党的严肃性和重要意义。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净化了头脑,思想得到洗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信仰。

吴可会

2011年4月1日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篇5

平果县第九小学 黄春芳

《用心灵去倾听》一文要学生掌握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懂得用心灵去倾听也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这个道理。同时,要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在设置本课教学重难点上偏重了体会用心灵去倾听中蕴含的哲理,同时也注意在学生交流中体会词句的作用。

本文是略读文,文章略长却语言平白。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倾听”这个主题话题引入。尽可能快地切入主题,让学生在速读中去了解文章大意。:课文写了儿时的“我”向苏珊寻求了哪些帮助?苏珊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将学生带入品味人物的环节,后来老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清几件事情脉络。

精读课文,品文悟情。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感动?”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感动人的词句。对这么多词句的体会,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说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的几句话来品读:“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想了想”、“ 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我也较注重朗读的指导。例如在品读“我”和苏珊第一次交流中,我采用让学生创编、补全对话,以同桌互补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人之间感情的逐渐建立。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

本课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深刻地体会到 “我”与苏珊在交往的过程,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用心灵沟通让 他们在交流中彼此感受幸福,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因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逝去的苏珊说些什么?请在你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一写你想说的话。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在学生朗读他们内心的感受时,我再配合感人的音乐,效果会更好。但是那天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的把握非常欠缺,导致这个环节的效果差强人意。

由于总是在略读课上无法对文章来一个准确的授课内容的把握,导致这些部分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还是不够的。因而学生在品读的时候也是触及皮毛,自然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也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这个道理”这个难点攻关不佳了。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篇6

1、本文是略读文,文章略长却语言平白。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倾听”这个主题话题引入。尽可能快地切入主题,让学生在速读中去了解文章大意。并以此问“汤米与苏珊素未谋面,而汤米却称之为第二母亲,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将学生带入品味人物的环节。

2、在品味人物时,主要抓住“第二母亲”来做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去感悟句子中透露的慈母般关爱。并以这些句子为抓手,通过朗读,谈体会来达到认识苏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发现对苏珊那种关爱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的品质体会得越深,对后文体会“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越有帮助。因为解决“为何汤米对苏珊有如此高评价”这个问题后,随即引入“苏珊是如何看待与汤米之间的交往的?”这个问题。其实,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来回答。可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对这个道理理解得透彻。所以说能够深入地去品味第一个问题,并由之转向“苏珊用心去倾听的根本原因在于她从中获得的快乐与幸福”。那么对于理解那个深刻的道理就容易些了。

存在不足: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7

/陈复兴

我们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信息技术教师的幸福感究竟如何?这是每一个从事这一职业或关注这一职业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曾以为掌握信息社会一大利器的信息技术教师, 应该是幸福感很强的人。前些年, 外甥填报高考志愿, 我曾怂恿他报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不料他却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最没地位的。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增强职业幸福感究竟有哪些路要走?学校和社会该为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怎样的外围环境?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 笔者开始了对信息技术教师幸福感的探究。

在夹缝中求生存:信息技术教师的尴尬

偶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群里看到教师们在大倒苦水——

有人说:其他老师可以全力教好自己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师却是犁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经常为别人做课件, 辛苦是自己的, 荣誉却是别人的。

有人说:我现在成了机器修理工。有一天修了1 3台计算机, 头晕眼花, 累得想吐。别人叫你修电脑, 1 0次去了9次, 有一次没去, 就招人怨恨。

有人说:领导总觉得你很闲, 只要是和电脑沾点边的事都会安排到你头上。学校的各类报表、计算机维修、网络布线及维护, 都是你的事。你在教学上很难出个像样的成绩, 没有什么成就感。想在业务上有所提高, 又基本没有静下心来研究的时间。

有人说:“领导乱上网, 结果电脑中病毒了。见面就一句话:‘怎么管的电脑, 到处都是病毒。’有些键盘坏了, 我申请添置, 校长却说:‘谁弄坏谁赔, 找不出责任人你赔!’”

有人说:“有些老师随便叫人来拿教学投影, 我没见老师签字就不给。没想到领导马上打来电话:为什么有东西不借?”

有人说:“在职称、评优等方面, 我们被边缘化了, 连理化生的实验员和图书管理员都比我们强。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没有专门的职称系列, 别的老师都升上高级了, 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先进、考核优秀之类的荣誉, 基本没有自己的份儿。有不少老师都改行教其他学科了。”

以上的抱怨, 似乎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工作任务烦, 工作定位难, 工作报酬低, 工作奔头儿少。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干最苦最累的事情”, 下联是“得最少最淡的表扬”, 横批是“名利双失”, 这似乎可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师的窘境。看来,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状态很不满意, 职业幸福感太少, 愤懑的多, 诉苦的多, 总觉得自己被边缘化, 是单位里的勤杂工, 经常是劳而无功。“烦难低少”, 在夹缝中求生存, 似乎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普遍尴尬。

专业成长和心灵成长:摆脱尴尬的路径

要唤起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摆脱目前的尴尬与窘境, 必须首先端正我们对职业价值的认识, 追求一种“为己”而不是“为人”的专业成长和心灵成长。这是一个不懈求索的漫漫旅程, 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 非一日之功。老子说:“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一)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教育须重细节, 许多令人惊羡的成功正是从细节开始的。如江苏某中学用宾馆卫生间的经营理念来改造厕所, 并张贴不少格言、警句、漫画之类, 使学生在如厕中接受艺术熏陶和品德教育。厕所成为该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信息技术教师中, 也有不少借由细节而产生成就感的案例——

某教师在每次上课后都要求学生整理好凳子、桌子、课本, 通过这一细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教养。偶尔有一个凳子没放齐、有一台显示器没放正, 总会有学生主动地将凳子塞进桌子底下, 或者悄悄地将显示器放正。教师也总会表扬这些做好事的学生, 并提醒责任人注意。她说:“从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友好举动中, 我分明感受到学生的快乐与自得, 也似乎听到一排一排整齐、清洁的计算机在唱着幸福的歌。”

另一位教师则带领学生开博客, 在博客中与学生分享信任、互动与成长的快乐。这从学生的留言中可见一斑:“今天, 老师教会了我开通博客, 网络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 太开心了……”“老师, 我开始写小说了, 记得来我博客看看哦。”“自从老师把我带进了博客, 我喜欢上了这里。我了解到, 上网除了玩游戏, 还有更重要的学习用途。如今, 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从网络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踏实与快乐。”“我要感谢老师, 感谢她为我开启了网络世界的大门。”

还有一位教师努力做学生的“伯乐”, 每当发现学生独特的视角或创意时, 就欣喜若狂又不乏夸张地向全体学生推荐, 并命名为“×× (学生姓名) ×号”。结果, 使教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创意资源库, 不管是参加各级网页设计比赛, 还是各类电脑作品制作的比赛, 都能因为作品富于创意脱颖而出, 取得骄人的成绩。

最后要说的是一位学校网管员,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 精心设计校园网的模块与页面风格, 在校长的支持下着力更新校园动态, 组建高容量的教学资源库、师生互动社区, 使校园网成为展示校园风貌的窗口、教师教育教学的助手和学生成长的乐园。县教育局长来学校指导工作时, 十分夸赞学校的网站, 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由此对这位网管员刮目相看。

有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以上的几位教师都是通过在细节上努力, 获得了成功。现实中, 我们有很多细节问题可以关注:在电脑桌上摆放一盆绿色植物, 既利于吸收机房的灰尘, 又便于约束学生们的行为习惯, 技术训练与品德养成兼顾;课堂上多注意巡查, 既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解惑释疑, 又及时监管学生的电脑操作行为, 防止学生损害机器、浏览有害网页或借学习之名行玩电脑之实等情况的发生。

现实中, 我们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在关注细节上下工夫。比如, 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园网, 但有特色的比例很小, 模板照搬抄袭。某校园网首页居然到如今还是0 7年的“最新校园动态”。信息技术课堂上, 一些教师沦为电脑室的守门人, 房门一开, 主机一启, 就任凭学生自作自息了。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怎么会有实效?信息技术教师怎么会有地位?这无异于自掉身价、自废武功。

切记老子的名言:“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要培植信息技术教学的参天大树, 必须重视“毫末”, 关注细节的精彩, 这样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产生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有关教学的实践经验累积不够,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 缺乏教学经验, 基本为新手型教师水准。要构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九层之台”, 必须“起于垒土”——从强化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开始。

从知识结构看, 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通识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科性质上很难归属, 现在不但科技含量大大提高, 人文背景也愈加浓厚, 横跨众多学科,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几大领域。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四大基本技术。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文字编辑、图形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建设、多媒体素材集成、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情感的培养等, 无不体现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文献检索及外语等工具类知识、法律和伦理学知识, 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都大有裨益。计算机基础、W i n d o w s操作、O f f i c e应用、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与辅助教学、Dreamweaver DEV、A S P/JSP动态网站建设与开发、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等, 始终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条件性知识, 仍是当前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教育理念、自我定位、教学伦理、批判性反思以及情境策略等实践性知识, 无疑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成效。随着科技的发展, 每个学习领域都有对信息技术的明确要求, 它将直接贡献于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知识、关键技能的获得。信息技术教师假如不加强通识知识的学习,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就只能等待专业意义上的自然“下岗”。

从专业能力看,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兼具发展性、工具性和实践性等多个特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式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教材编制、教学组织与管控、语言表达、软硬件操作、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要在促进技术应用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不是有不少教师抱怨“为其他老师做课件, 劳而无功”吗?假如你做好提升其他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文章, 使他们克服“技术恐惧”和“技术迷信”两个极端, 自己会搞整合, 自己会做课件, 不就解放了自己吗?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全程参与, 为科学决策提供详尽的资料、合理化建议和可行性方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 有待信息技术教师去探索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足够的自我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使自己成为教育教学的“常青树”。

(三)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明显的“非专业”特征。很多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 即使新教师, 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 专业上也难以对口。这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千里之行”“足下”的现实。

某信息技术教师说:“我的梦想是获得和主科一样的学校地位和认同感, 而现实是这个梦想目前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

鲁迅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现实可能性的有无, 不在于别人, 首先在于自己。正如《国际歌》高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全靠我们自己”。孔子也说:“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地位要靠实力来提升, 名誉也要靠实力来争取, 无一技之长, 何以“立”?无让人称道之处, 如何让人“知”?

要知道, 领导有时是需要一些切实能提高学校竞争力甚至是升学率之类的“真金白银”。信息技术教师假如不能围绕这一核心, 在学校做出一些事情, 是绝对不能提升自己的职业地位的, 也无从增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坐论自己在学校中的种种尴尬, 还不如起而行之, 通过切实的努力来增强个人的竞争力, 从而重新激发职业的幸福感, 找回自己的心灵家园。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守住自己的阵地?如何拓展自我空间?如何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充分实现心灵和专业成长, 产生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还是回到老子的这三句名言上来:细节的精彩是“毫末”, 可以从中感知幸福;基础的扎实是“垒土”, 可以借此逼近幸福;现实的努力是“足下”, 可以由此成就幸福。细节、基础、现实, 点、面、线三维切入, 共同构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幸福的大厦。

在职业幸福感中, 有三个重要的元素, 一个是成就的幸福, 一个是追求的幸福, 一个是信仰的幸福。成就体现价值, 追求表明希望, 信仰实现依归。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自己的职业境界, 实现精神的依归。学校则要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充分的条件, 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普及家校通的使用、开设校园社区及其他互动平台、在教育评价制度中注重信息技术教学业绩的科学评估等, 给信息技术教师增长“精神工资”, 增加工作的情绪饱和度、投入度和工作意义, 产生成就、追求和信仰这三重幸福, 真正营造一个有精神归属感和信仰意义上的家。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树立幼儿初步的防范意识。

2、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常识,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1、排练情景表演:小红没上当。

2、录制有关轻信陌生人上当受骗的内容。如:自己在家时随便给陌生人开门,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在公共场所迷路了随便跟陌生人走等造成不良后果,选择适合幼儿看的有关打击拐卖儿童的记录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小红没上当”,教师在主要部分给以提示。

二、1、导幼儿讨论:小红如果轻信了陌生人的话,会出现什么后果?并说一说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情况时应采取怎样的做法。

2、观看并讲述录象内容,引导幼儿明白遇事要动动脑筋,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幼儿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单记录,教师将幼儿的记录进行整理、张贴、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4、开展“有奖竟猜”游戏,可将幼儿分为男女两方,提问问题,幼儿迅速且较完整的说出想法,答对的一方可奖一朵小红花。

(1)在商店里,不小心和家人走失里,你该怎么办?

(2)在家门口玩,有不认识的人要带你去玩或去买东西吃,你该怎么办?如果有人强迫你走,你该怎么办?

(3)你一个人在家时,若有人敲门或门铃向了,你该怎么办?

(4)在幼儿园里玩,有不认识的人来接你,你跟他走吗?你该怎么办?

三、活动结束

请幼儿说说活动中的感受。

教学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教育很重要。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父母上班在外,经常留一个孩子在家,对于孩子在家的安全就格外重要。如不动电、不动气等。陌生人敲门等幼儿怎样处理,这是孩子要掌握的技能。在超市和父母走丢怎么办?有陌生人来接怎么办等。在活动中,幼儿知道求救老师、家长。有的幼儿还知道大声喊叫。在超市里还知道广播、打电话等。幼儿都能掌握。

中班安全教案《不跟陌生人接触》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496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小娃娃跌倒了》含反思》:中班教案《小娃娃跌倒了》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安全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流血时不要害怕,要及时寻求成人的帮助并积极配合急救处理,知道跌倒、擦伤、碰撞鼻子等会导致流血,从而知道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小娃娃跌倒了》含反思教案吧。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9

在教学本课时,让每个学生明白倾听的魅力之后,我进行了总结,对学生进行了谈话教育,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倾听,多倾听别人的话,而在这些话中,你能听到别人的伤心,别人的高兴,甚至你在这些话中能悟出道理。这样,你会少走一些歪路。同学们当你们在浪费食物的时候,请倾听那些没有填饱肚子的孩子的心声;当你们在浪费水资源的时候;请你们用心灵去倾听那些没有水的国家的呼救声;当你们在上课吵闹的时候,请倾听那些没有书可以读的孩子的声音;当你们误入歧途的时候,请想一想老师和父母对你的谆谆教诲;我们更要倾听那“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唠叨,也许你会觉得很烦人,但是这烦人的话却对你有所帮助。同学们,当你失败沮丧的时候,请你去倾听一下那个成功者对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吧!

通过谈话让学生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了解倾听的含义。同学们,倾听是很重要的,当别人向你倾诉烦恼时,尽管你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你的倾听却能使他变得开心,让他把不愉快的事情给说出来,能让他心理开心一点。当同学在发言时,请安静地听他们说的`话,这虽然不是一句名言,一句教育你的话,但这却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同学们,其实倾听不只是耳朵在听,心灵也要倾听,这样,才明白真正的含义。

心灵接触的幸福教学反思 篇10

好书如花,如面前这本一看题目就欣然喜欢的《种好心田》,掩卷的刹那,已是满园馥郁,金色花开,绽放着无边的欣喜与宁静。

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答案如千瓣花开,月映千川,不同的人生,自有不同的感悟。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

诚如是,陶继新老师告诉我们的是:“幸福是一种心灵的能量,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幸福,同时也让别人幸福的内在力量,即种好心田。”

“幸福不幸福的关键是我们的内心,心是万法之源,心里有什么,就聚什么。”

魏书生老师则如是说:种好心田,品尝人生。

种好心田,需要智慧;品尝人生,则需要抵达一种境界。品尝,就是无论酸甜苦辣,都能在其中咀嚼出甘美的滋味。世间万象,人生百味,没有一颗通达的心,就不会坦然面对和承受生命的风雨。就像不经过怀疑、拷问和扬弃的信仰也不是幸福,只有“通过苦恼的欢欣”,千般滋味都品尝过才能说过了完整的一生。

读过魏书生的人生经历,我们也就不难读懂他的快乐之道:

“大的事你想通了,就容易放下自己说了不算的事,看得开,想得透,出得来,放得下。要收缩成本,回归内心,超越自我,种好心田。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眼前的事情,尽到眼前能尽的责任。这样,你就把自己有限的成本,都投资在了你说了算的土地上,而不是投资在人家那个地上,当然,你就会快乐。”

了解了陶继新老师面对他人的伤害而“报之以德”的宽容,我们也就明了了他之所言:“佛陀说得好:‘一切境界都有上帝的美意,就看你有没有智慧来转化成自己内心的力量。’也就是说,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本意都在为你服务,促使朝向心灵的回归,带给你珍贵的成长经历。当黑暗完成了它的使命,自然就会离去。”

魏书生,不管是当语文老师,还是做班主任,不管是当校长,还是任教育局长,他何以都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典型,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和班主任工作何以会持久不衰地被一线教师们奉为圣经?陶继新老师从人生经历、教学、管理、心灵修炼等多方面与其展开的深层对话,正是为我们探析其中奥妙而徐徐展开的一幅画卷。通过深入挖掘其成功之道与心灵修炼之道,让读者豁然顿悟。

如果说魏书生在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和身为校长、局长做管理工作所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如“收听广播”、“口头作文”、“课外阅读”、“天天日记”、“做个甩手班主任”、“充分放权”、“敬畏规矩”等具体做法,属于“器”和“技”的层面,看得见,摸得着,是其获得成功的直接因素,那么隐于其后的“道”之所在——“从不折腾”、“持守善良”、“自找快乐”、“不为物役”、“不争之争”、“松静匀乐”,则是支撑其获得成功确切地说是抵达幸福的内在之源。

内在之源,就是汩汩流动不息、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持。舍此,所有的花朵与果实将都是容易凋落的。

我想,读书,需要修炼的是甄别力和吸纳力。通过甄别取舍,去弊存真。而后吸纳书中思想或是精神的精髓;高效学习,需要锤炼学习力,学习核心中的核心所指。而我们读书或者学习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了“器”与“物”的层面,看到了外显可见的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却忽视了“溯本求源”,没有看到潜身其后的“真相”,即“道之所在”,所以结果只能是学得了皮毛,属于浅层次的“舍本逐末”而已,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得乎其下”。

华盛顿说: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或许这也是《种好心田》一书所释放给我们的一种幸福的能量吧。

《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律动、歌唱、舞蹈、为歌曲伴奏、创作等等,这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程度的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在教授学生歌唱技巧的时候,我说的是“声音要甜美一些,轻巧一些,表情要笑起来,咬字吐字要清晰”,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些话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概念,太笼统,学生并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如何使用让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问题,也是下一步教学中急需改进的。

作文幸福心灵的家园 篇12

幸福,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道出了生命的意义。生活,就要活得幸福。而我的幸福,就来自于我那两鬓已有银丝的母亲。

母爱是夏日的微风,吹拂我心头的烦躁;母爱是冬日的阳光,温暖我的心房;母爱是沙漠的清泉,滋润我的心田;让我感恩。

彼时,我坐在田野高高的麦堆上,望着远处的羊儿;此时,我坐在门外那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望着人来人往。一切的一切,都在时光老人的掐指一算中悄然流逝,唯独不变的是母亲对我的关怀和爱。

幸福,是我情感的家园。小时候,每每回到家中,闻着厨房飘来的阵阵菜香,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深深地感受到有家的温暖。长大后,家离学校远只好住在学校,虽然没有那让我垂涎的佳肴,但电话中传来母亲嘘寒问暖的声音时,我感到了母爱的温暖。

幸福,是我心灵的家园。睡觉时,母亲总会在我睡着了以后替我拈拈被子,这个微小的举动却让我感受到幸福的味道。学习上,母亲总会在困难时鼓励我,在失败时给我加油,她或许没有别的家长那麽有文化,可以给我辅导功课,但母亲一样可以成为我坚强的后盾,因为我感受到了关怀的味道。

幸福,是我身心的家园。生活上,母亲从来不会对我过分的溺爱,从小就让我自力更生,教会我所有的道理,包括无私奉献,我感受到了有妈的温暖。健康上,母亲从来都没有让我有一点不舒服,总是在我有一点难受的时候关心我,让我早早地脱离病痛的折磨,让我感受到了有爱的温暖。

幸福鸟教学反思 篇13

《幸福鸟》教学反思

《幸福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在西藏的民间故事,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叫旺嘉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闯过三道难关,寻找到了幸福鸟,使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动人故事。文章歌颂了旺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故事情节生动,描述具体,语言通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语言。结合单元目标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旺嘉不畏艰难险阻,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③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明白叙述故事要交代前因后果。

这篇课文是个生动的民间故事,课文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中间的主要情节是写旺嘉勇闯三道难关找到幸福鸟,写闯难关的三段话结构相似。根据课文特点,我采用对比朗读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然后再通过自学,方式了解故事的主要经过。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接下来,我让学生先谈自己对主人公的初步印象,通过初步的学习交流,学生对主人公勇敢坚强,不畏艰险的品质已有所感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主人公的这些品质的?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画出相关词句。学生再次自学,由于学生读得细致,大都能找到直接描写旺嘉闯难关的句子谈体会。但是还不知道联系环境描写来体会,于是我稍加提点,学生马上就知会了,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联系环境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了。另外我还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解人物品质特点的学习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的轻松,学的愉快,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自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读的方式还不够多样,教学语言的过度还不够自然,教学内容的安排过于紧凑,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提高。

《幸福拍手歌》教学反思 篇14

《幸福拍手歌》教学反思

吴海礁

《幸福拍手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以及弱起节拍的音乐风格,尝试按节奏一拍一拍的随音乐演奏乐器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难点。为了使孩子对这首曲子的节拍感受深刻,我采用了传统教学和奥尔夫教学的融合,注重有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曲式的变化,以让孩子们能够对音乐的节奏有一定的掌握,然后再在间断处融入乐器,而后增加难度,将整首歌曲融入乐器,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通过课后反思,我认为在教学时不能简单枯燥的给幼儿讲何谓连续附点,而是要求孩子用肢体来感受连续附点使歌曲充满活泼、欢快、跳跃的情绪。所以改变了理论分析式教学模式,而以让幼儿用肢体愉快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节奏。

由于教学材料的限制,再加上本班幼儿本来就喜欢扎堆,我设计让他们四五个为一组,在教师的带领下先进行间断式演奏,这样不仅每个人都能操作并体验乐器,而且其他的孩子在别人的反复操作中理解如何打击乐器。孩子们一下子变得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起来,每一组孩子的操作都配合的非常之棒。后面的全程音乐器械体验,老师通过讲解以及带领,每一组操作也非常之棒。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处,便是由于材料的限制,孩子们不能整体进行演奏,期望下次能搜集好多一点的乐器,让孩子们来一次大型的演奏狂欢会。

上一篇:新疆文化心得体会下一篇:秋天的秋天随笔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