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报告

2024-07-19

十二五报告(通用8篇)

十二五报告 篇1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针对“十二五”规划,我们要认真贯彻和实施以下方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发展的快慢。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凸显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实现科学跨越、和谐崛起,就必须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客观审慎地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认真论证。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精心编制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才能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承接“十一五”发展良好局势的需要。“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编制了全市整体规划和15个重点专项规划,完成13个重点课题调研,建立了近300个项目的项目库。由于各项规划起点高、看得远、考虑全,五年来,开发了一大批好项目,循环经济试点载入国家、省、市各级规划纲要;20多个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库,100多个投资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进入市重大项目库。争资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争资1.85亿元,争资2.26亿元,争资2.86亿元,争资5.22亿元,预计今年全市争资将达6亿元,五年累计可争资18亿元,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坚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来的办法措施,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教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后的形势走向,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优势凸显期。从国家宏观政策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策取向将更加凸显;从全省的发展战略看,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作为政策核心区和全省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我市在推进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基础工作上享有独特优势。从我市发展态势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主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以规模种养为方向的农村经济更趋明朗,以屈子文化为内核的旅游业开始升温,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认识明确、思路清楚、措施有力,编制一个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十二五”规划,与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呼应好、衔接好,就可以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抢占先机、赢得机遇。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客观地、发展地看,我市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方式,还是在发展质量上,任务都十分艰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如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如何形成有利于“两型”建设的体制机制,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争取项目支持,如何应对“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

(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加快项目建设的需要。近几年,我市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有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当前,全市上下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工作,要发展抓项目已经成为不争的共识。但与此同时,项目工作形势也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国家决策程序和宏观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计划性、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量的项目将在不同层次的规划当中予以确定,机动项目、机动资金将越来越少。随着规划约束性的不断增强,靠跑关系、靠临时行动,促成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的可行性将越来越小。把项目挤进规划、靠规划落实项目将成为今后项目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必须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关系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项目千方百计挤进全国、全省和市的规划盘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起到打基础、谋长远的作用,才能使“十二五”规划不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简单本子。

二、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军全省五强”的总体思路。实践证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省、市的战略部署,也符合我市的实际,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行动指南。在“十

二五”规划编制中,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努力把这一工作思路转化为加快发展的规划蓝图,做到“五个突出”: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要紧跟国家、省投资方向,精

心筛选和编制好项目。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要突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湿地保护、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农村能源、环境治理方面的项目。二是交通电力项目。要突出通乡通村公路、市级公路、乡村客运站所、旅游专线和农村电网项目。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突出水域综合治理、农田灌溉等项目。四是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项目。要突出屈子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全市争资30亿元,力争50亿元;开发重点项目400个,力争150个进入市级规划、60个进入省级规划、6个进入国家级规划。

(二)突出工业强市,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进一步明确我市工业强市战略的主攻方向,立足和挖掘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探寻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深化落实“一园两廊”的工业平台体系,真正发挥工业平台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增强工业园区对项目的聚集力和承载力,同时,要规划好107国道和201省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发展规模经济,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三)突出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业是的优势所在。“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扎实践行“农村城镇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工人化”理念,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上取得实效,重点扶持已经成形的牛、猪、林、菜、稻、薯等六大特色种植养殖业发展。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实力进行调整优化,做优做特加华牛肉、蓉泰薯业、及时春金银花、长乐情甜酒、天井茶叶等龙头企业。要在培训农民、输出劳务上下真功夫,整合市内各类培训资金、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技能、市场意识和增收致富能力。规划好农村住宅建设、公益设施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切实改变农村面貌。

(四)突出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要突出新市工业新城和沿江旅游新城的发展定位,编制好城市道路、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将我市打造成长株潭

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的美食、休闲、娱乐及节会中心城市。要编制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子文化、江湖泊水面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好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项目,规划城乡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五)突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还会动摇经济发展的根基。“十二五”规划编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抓紧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查和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个当代公安干警,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保稳定。作为公安民警,更加知道公安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办案能力和办案水平,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

“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科学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不断完善。

4、提高工作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社会政治稳定问题,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期积聚的社会矛盾不断显露,擅自非法设立出入境中介机构、编造、倒卖伪假证明材料等问题性事件时有发生;非法入境、非法滞留、非法就业等活动俞演俞烈,严重地干扰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势必影响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要胜任如此艰巨的工作任务,履行好国家和人民交付的神圣使命,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十二五报告 篇2

“十二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综合其内容, 其对我国国有企业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责任。即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消费结构转型都必须在“十二五”期间有清晰的轮廓。从产业结构来讲, 我国产业结构在三大产业之间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各产业结构的平均盈利能力还存在相当的差距, 导致在资本流入、从业人才的素质配套上如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需要在“十二五”规划中通过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转型来完成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从消费结构来看, 我国经济拉动过去更多关注国外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内消费如何启动, 如何通过企业引导转型是我国企业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企业生产了适合国内消费者合理需求的产品, 国内消费才能逐步提升, 也才能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从目前来看, 我国居民消费更多是以基本生活的消费为主, 主要是衣食住行等, 还处于基本物资层面的消费, 精神层面的消费还很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 通过合理的定位, 促进国内居民精神层面消费的提升将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第二, 承担了我国企业技术发展与国际技术规则制定的重要责任。从目前来看, 许多技术规则都是国外跨国巨头制定的, 导致大部分国内与国际市场都因为技术壁垒与技术标准, 把我国相对低成本的产品排斥在外。在“十二五”期间, 参与国际竞争十分关键的一点是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这样才能不至于在与发达国家产品竞争中总是受制于人。正所谓一流企业制定标准, 二流企业提供技术, 三流企业提供产品。目前许多国企还处在提供产品与少量技术的阶段, 未来能否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需要国企带头在“十二五”规划中予以明确。

第三, 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了我国能否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根本保证。从目前来看, 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不到8%, 相对于20%世界总人口, 经济总量还存在很大差距, 尤其是我国人均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五年, 我国能否在世界经济危机过程中脱颖而出, 经济总量能否迅速增长, 人均经济产值能否迈上新的台阶, 这些都取决于我国企业的“十二五”战略规划的目标与实施效果。

二、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战略

(一) 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在于调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取决于调结构, GDP的结构和GDP的总量相比, 总量固然重要, 但结构更加重要。“十二五”规划要求我国经济在这段期间进行变革, 国有企业在这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应该站得更高些、应该看得更远些, 从而产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具体讲, 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国有企业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国有企业通过结构调整、通过重组, 应该是做强做大, 只有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重点应该在当前新兴战略产业方面, 因为新兴战略产业对我们国家现代化是极为重要的。国有企业的优势通过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是国有企业应该走出去, 在资源开发和企业并购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对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国内的资源要继续勘测, 但是在国外为什么不能取得更多的资源?我们在企业并购方面, 完全有能力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四是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 国有企业应该起到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力量的培养基地, 应该成为不断向各界输出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技术骨干的基地。

(二) 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前提

结构调整的背后是体制问题。首先, 投资决策体制的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决策呢还是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决策?可以说, 国有企业在企业已经改制成为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的条件下, 就应该有投资决策的自主决策权, 除非是跨行业的或者国家重大项目以外, 对国有企业来说应该具有作为市场主体投资的决策权。其次, 行业垄断也是一个障碍。行业垄断的存在根源在于既得利益的存在, 要维护既得利益就要维持现状, 所以结构调整就难以推进。行业垄断不是市场经济产物, 它延续了计划经济下的一些做法, 这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 国有企业应该自己清理, 还有哪些是计划经济的东西, 既然我们要实行市场经济, 那就是说这个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市场经济并不表示国家不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也不表示在跨行业中起到规划和指导的作用, 但在市场经济的范围内应该说行业垄断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发展, 国有企业很可能被行业垄断的利益而感到满足了, 而创新就减少了。再次, 资源定价体制的改革又是个障碍, 因为碰到了阻力。资源定价不合理, 阻碍了结构的调整, 甚至还加剧了结构的不协调, 改革资源定价体制不仅会影响现存资源定价受益的企业, 而且会影响居民生活。二元定价制度是不合理的, 我们应该在改革中从二元定价制度改成一元定价制度, 这样有利于国有企业进一步壮大。对国有企业来说, 应该认识到这是压力, 但这种压力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三) 国有企业只有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优异的成绩, 才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国家来说是要通过自主创新使我们的国力增强, 对企业来说则要通过自主创新使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新的形势定位, 把自主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国有企业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优异成绩。

国有企业要掌握本行业的技术的主导权, 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国际市场的份额, 而且还能带动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 一起走向国际市场。国有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必然带来品牌的优势, 资本的优势、人才的优势跟品牌优势是结合在一起的。

(四)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格局规划合理

国进民退、国退民进都不是我们的政策目标, 我们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都应该发展、平行发展, 走到国外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都是中国的企业, 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创造的品牌都是民族品牌。所以, 应该是共赢、双赢政策。

(五) 国有企业应该加强资本控制和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战略的思路就是从搞活企业的大局出发, 通过社会资本运营, 有步骤地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债务的比例关系, 在突出特色和突破难点上下功夫, 促使企业资本结构尽快得到优化;积极探索优化资本结构的最好途径, 抓好以股份制促进资本多元结构的发展, 使优化资本结构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 既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又达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要把优化资本结构与相关配套改革结合, 使优化资本结构能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要加快科技进步, 通过社会资本运营, 促使技术装备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快科研和技术力量的集中, 优化技术结构, 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发展;要降低负债率, 使富余职工妥善快速地得到安置, 促进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推动国企改革的深入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运球.资本运营是实现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企业家天地, 2009 (2) .

[2]、王荣.东北传统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J].每周电脑报, 2004 (19) .

[3]、杨重理.强化企业所得税管理——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发展[J].鄂州大学学报, 1997 (1) .

十二五报告 篇3

一、脱贫攻坚工程评价

(一)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显著增加。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18元,是2008年的1.24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二)贫困户、经济薄弱村脱贫状况良好。截至2010年,全省449.6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中有362.38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80.6%; 2010年全省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8.5亿元,帮助35万贫困农户落实了帮扶措施,123.83万人实现脱贫,苏中地区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苏北地区2011年底基本实现脱贫目标,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经济薄弱村方面,通过产业带动、整村推进、集体经营(资源承包、资产承包)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脱贫效果。101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中有604个村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三)各项脱贫措施富有成效。

1.产业化开发。通过产业化开发带动贫困户就业与增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高效农业(包括大棚种植和畜禽养殖)项目的推进,各地将脱贫产业项目与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建立贫困户脱贫长效机制;二是通过标准厂房的建设,获取资金收益,并直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三是通过发展“三来一加”等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以沭阳县的“安阳工艺”为例,该公司已经在胡集、塘沟、十字等8个乡镇、社区设立28个加工点。每个加工点月均产值近百万元,可以带动农户月增收10万元。

2.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投资回馈收益。例如滨海县在正红小额贷款公司注资450万元,通过委托理财,每年向滨海县4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回馈收益1万元。二是通过集体经营的方式获得盈利,主要包括农田、水域等资源的承包,固定资产租赁等。三是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的租金。

3.小额贷款与资金互助提供金融支持。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和扶贫互助资金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经营服务项目的资金困难。以沭阳县万匹乡扶贫发展互助资金会为例,该资金互助组织现有入股会员462户,互助资金134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15万元,会员入股119万元(其中306户贫困户入股资金27.8万元),农户借款132万元,借款农户316户,共有138户建档立卡户因此而脱贫。

4.提供社会帮扶服务。一是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二是妇联采取的针对妇女儿童的帮扶。除此以外,各地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他弱势群体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帮扶。

5.劳动力培训。一是针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二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技术培训;三是结合“三来一加”等项目的技能培训。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出台了《沭阳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实施意见》,择优确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承担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实行划片到乡、包干到校、责任到人,乡镇与培训学校“捆绑式”考核,建立乡镇贫困劳动力培训目标保证金制度;以短期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就地办班和进县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为主,受培训农民的就业率达97%。

6.农村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新农合制度、新农保制度覆盖率的提高和临时性求助的增加等,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得贫困户暂时脱离了贫困。以新沂市为例,全市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万8千多户,3万7千多人,补偿标准为210元/月;农村五保户4667人,集中供养每人每年补助38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2300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脱贫攻坚工程在提高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脱贫与返贫并存、边缘经济薄弱村现象日益显现、贫困户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小额信贷政策标准与需求存在差异、资金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保政策体系对贫困户的特殊政策不完善、扶贫主体单一“等、靠、要”现象突出等。

二、“十二五”扶贫新思路

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江苏省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效果,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的标准逐步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变化,这就需要调整扶贫观念,采取新的扶贫策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扶贫。

(一)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江苏省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是转变成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及相对收入扩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扶贫视角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扶贫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群体脱离贫困陷阱,而是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因此扶贫对象也不仅仅要考虑绝对贫困户,而且还要考虑低收入者,即所谓的相对贫困群体。

(二)从开发式扶贫到发展式扶贫。江苏省脱贫攻坚项目采取开发式扶贫的策略,这对消除绝对贫困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期,扶贫的重点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以后,新一轮的扶贫方式应转向发展式扶贫,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对扶贫对象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贫困农户采取不同发展策略,从而保证扶贫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二是在宏观上,对不同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模式,如苏北地区,可以采取以整村推进、产业带动等为主的开发式扶贫的模式,对于苏中以及苏南的点贫困问题,可以通过贫困农户单独能力建设与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扶贫,从而保障扶贫工作高效与持续发展。

nlc202309032048

(三)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各国反贫困经验表明,在扶贫的过程中,政府并非唯一的行动者,贫困人口、市场组织、民间组织等都是反贫困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反贫困主体组合,通过不同方式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多管齐下,使贫困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新的扶贫模式应该由传统的政府主导向政府带动、其他组织辅助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

(四)从外部推动到能力建设。政府扶贫措施的核心就是要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使得贫困户能够脱离贫困陷阱。因此,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应将重心从外部推动转变到能力建设中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培养贫困群体的劳动技能,使这部分群体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财政帮扶资金直接投入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有效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但过于依赖财政资金直接支持,使得脱贫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为零,容易造成资金使用的盲目性与低效率性。因此,新一轮扶贫工作开展,有必要合理规范使用财政资金,采取帮扶资金直接投入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办法。

(六)社会保障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脱贫攻坚项目只是针对于那些能够通过产业带动、能力培训、金融支持而脱贫的农村贫困群体。而对于那些没法通过上述途径脱贫的贫困户来说,则需要社会保障来解决其贫困问题。因此,在下一轮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保障要与发展式扶贫相结合。

三、政策建议

江苏省实施的脱贫攻坚工程消除了绝对贫困。如何帮扶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众奔小康成为下一阶段扶贫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扶贫工作上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要更加注重造血功能的培育,更加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强化县级责任,建立政府扶持以县为主、上级政府奖励相结合的扶贫新体制。

(一)实行贫困户分类管理。一是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残疾、无法自救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教育、卫生保障体系,实行救济式扶贫。二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资金等资本、社会因素致贫的具有发展潜力贫困户,实行开发式扶贫,即加强贫困户的能力建设。不但扶持生产,更注重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坚持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等有效做法。三是对贫困户进行合理划分基础上,确定选择开发式扶贫还是救济式扶贫方式,工作重心采取贫困村公共服务和培育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有效促进脱贫。

(二)划定相对贫困线。在相对贫困线的划定方面,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将收入少于平均收入的1/2或者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群体。从最近开展的“百村万户”的调查显示,灌南县农村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户数占23.8%,人口占18.4%;新沂市农村人均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占15.4%,在3000—3500元之间占7.3%,约占23%的人群属于相对贫困群体;楚州区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占比为0.77%,2500—4000元占比为35.32%;海安农民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占比为4.15%,7000元以下占比为21.76%。建议相对贫困线的划定应该采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比重相结合”的方式,经济薄弱地区以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为相对贫困线,其他地区以农村总人口的15%—20%的最低收入群体定义为贫困群体。

(三)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强金融支持的扶贫力度。一是提高扶贫贷款发放的额度。对于大户贷款的额度,从原来的5万元提至8—10万元,不断增强大户的带动性,但要严格控制比例,大户带动额度不应超过25%;对于贫困户,将原来最高的贷款额度从1万元提至2万元。二是资金互助合作社在资金筹集上,上级财政适当增加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在运营管理上,要保证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封闭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

(四)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主要通过实行教育救助、提高医疗救助标准、临时救助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等方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采取适当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对低收入户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等个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的办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我省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由于多方原因,我省农村尤其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随着帮扶工作进入新阶段,可考虑将“治本”措施放到相对优先的位置。通过帮扶政策资金与相关用于“三农”政策资金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资金合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那些经济薄弱村,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些。从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其收入提高。

(六)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项目。一是开发式扶贫应与地方产业相结合,并扶持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经营融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化体系之中。二是开发式扶贫项目应采用体现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

(七)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与项目相结合。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注重参与式培训,强调“从干中学”;二是注重与产业相结合,突出“产业带动”;三是针对贫困妇女等特殊群体开展扶贫培训。

(八)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可以确保扶贫工作健康持续有序发展,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合理分配启动资金与奖补资金;二是优化帮扶资金使用模式。优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配置,特别是县级政府承担更大责任,有利于激发其内在动力,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主体承担的出资份额要与其能力相适应,既要体现帮扶的导向,又要保持适度的压力。专项帮扶资金要与相关用于“三农”的投入进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好帮扶资金的使用与其他相关资金各自为战、“两张皮”的问题。

(九)建立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积极强化低收入户的主体作用,支持引导其他组织参与扶贫,形成多元化扶贫模式。要采取必要措施,激发低收入户的发展热情和意愿,激活内生动力;对非盈利性的扶贫组织,政府应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并加强沟通,共同扶贫;鼓励引导营利性组织在市场机制框架内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成效明显的可给予适当的表彰和鼓励;支持特殊组织的扶贫,如妇女扶贫等,可加强与相关组织的合作,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等。

责任编辑:洪峰

十二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4

立项号XKT-ZXHX008课题名称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的问题

与对策研究

负责人王丽平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中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爱好降低。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高中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关注。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值得研究,争取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研究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差异,争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有利于化学学科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初中化学的教学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知识层面涉及了基本化学用语;无机化学(常见物质的性质、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常见金属的性质等);结构化学(原子的结构、物质的构成);有机化学(简单的有机物);给学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未伸入。高中化学学习是在初中化学基础上的进一步伸入。初高中化学教学过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应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知识点的衔接,以及相应教学具体策略;(2)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衔接;(3)学生学习方式培养的衔接;(4)分层次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步:问卷调查

问卷形式:教师版与学生版

问卷对象:初高中化学教师、高一学生

问卷内容: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差异性

高中化学学习的现状

高中化学学习的困难

高中化学学习的策略

第二步:收集问卷,分析问题

第三步:整合问卷以及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展开讨论研究,分析教材与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策略,并具体制定出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与计划,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方法。

第四步:初三年级化学教学加强对于与高中紧密衔接的知识点的教学,并重基础和成效,有效测评;高中挑选一个班级,按策略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其余班级按原有教学模式教学。

第五步:阶段性评估,将实验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比较,并及时调整策略。

第六步: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成效,总结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经验。

第七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模式和策略。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结题报告1篇

相关论文1篇

“十二五”教师培训分析报告 篇5

一、调研目的

新形势下如何实施有效地培训教师更好的工作,是培训者和管理者直接面对的课题。实践证明,培训内容和施训形式的科学与否,应是以参训者的评价为标志,否则,培训会因缺少参训者的参与和生成而低效。从调查入手,了解教师需求,把握教师需求动态,实施有效培训,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教师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

二、调查过程

我们随机抽取了某一次参加培训的教师参与填写调查问卷。本次参加填写调查问卷的老师教龄3年以下的占34%,教龄在4-6年的占19%,教龄在7-10年的占10%,教龄在10-14年的占10%,教龄在14年以上的占35%。职称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11%,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7%,初级职称的教师占24%。教龄各个时间段都有,职称各个级别都有,他们的意见建议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

三、教师培训需求综合分析

1.培训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57%以上)希望在寒暑假集中参加培训,约16%的教师愿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多数教师(占38%)希望一次的培训期在2天。大部分的教师在学期内工作任务繁重,都无暇顾及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他们认为提高自身教师素养是必要、必需的,因此希望有机会参加提高自身的培训。因此,96%的老师认为现阶段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的培训课时量合适,仅有2%的教师觉得培训课时量太多,无法参加。从调查结果来看,培训时间安排在寒暑假,为期2天更合适。

2.培训内容方面,约98%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理论、教学技能、新技术培训指导、实践培训、企业交流是需要的,同时所有老师都认为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融合的培训以及参观交流是需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们更渴望得到理论与技能相融合的培训和参观交流,因此在设置培训内容时,在这两个方面,建议能安排更多的课时;而其他方面可以考虑安排相对稍少课时。

3.培训效果,每年参加7次以上培训人数占12%,参加3-6次培训人数占63%。49%的教师都认为效果最好收获最多的是技术培训。73%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帮助比较大的。从调查结果看,教师们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4.培训方式方面,24%的教师认为教师培训依托基地开展方式可行,67%的教师认为了解教师需求、方式不错。69%的教师对基地培训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基地培训被大部分老师看好。

四、对新一轮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了过去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了教师对新一轮培训的期望和需求,探讨了新一轮培训中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重点。1.是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培训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首先,既要落实约束机制,又要建立激励机制,要通过制度的完善落实来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将其纳入到教育督导工作中,并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2.是要真正从教师的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最喜欢向培训者提的一个要求就是“请你告诉我该怎么做?”,其实老师们的需求很具体,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关注了过多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到了关键的“怎么办”时,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教师们当然不满意。当前,课程改革正进入深水区,课堂教学正在向追求“有效”、“高效”的方向发展,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引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3.是要创新丰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要进一步丰富培训的方式,像参观交流,企业实践,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融合的培训等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培训方式,要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

十二五报告 篇6

自查报告

自 “十二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启动以来,我镇及时认真组织各中小学校长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和传达县局的会议精神,并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评估验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现将我镇“十二五”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在职教职工170人,本科49人,大专101人,中专20人。学历合格率100﹪。在校小学生1466人,中学生542人,幼儿园152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成立“十二五”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为使我镇的“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能顺利通过上级各部门的评估验收,为此特设立了“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办公室在中心校,郭怀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组 长: 姚贵友(白层镇人民政府镇长)副组长:何 艳(白层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成 员:郭怀能(白层镇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

赵智立(白层镇中心小学校长)

王铁建(白层镇坝桥小学校长)

王伦光(白层镇平袍小学校长)

吕相奇(白层镇新田小学校长)

王建宏(白层镇诗湾河小学校长)

卢雄鹰(白层镇那郎小学校长)

三、工作举措

(一)夯实培训,不走过场

“一德四新”(即“一德”指师德教育;“四新”指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是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核心。2011年以来,我镇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学科教师岗位培训为重点。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学习均在240学时以上,校本培训学时均在120学时以上;教师参加中、短、长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班主任培训、普通话等培训,履盖率达100%。

1、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是我镇教师每期的必修课程。一是以教材《教师心理与自我调适》自学与辅导相结合为主,激发教师端正心态正确对等工作和生活;二是以学校道德讲堂为载体,组织全镇教职工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三是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启发教师做廉洁人。全镇教师在参与师德教育活动中研讨、反思,接受群众教育,使我镇师德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2、全员培训

我镇全员培训,以“四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科性质和学员需求,在接受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培训教师新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技能,训练教师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基本功等。本着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培训手段。

3、学科培训

各中小学校定期开展以《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教师教学智慧》等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四新”知识理念集中培训。

4、自主培训

培训形式变了,在培训内容上,让教师自己选择培训课程、时间、内容、方式、课程等,进行个性化学习;在教学方式上,由过去的单一灌输变为学员合作参与,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员的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思想松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不主动。

2、教师培训时大部分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

3、各中小学校监管的力度不够到位。

4、各中小学由于分管此项工作的人员经常换人,导致资料收集难度大,不够完整。

5、骨干教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管理还不够,如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仍需要加强。

今后打算:

1、争取“国培计划”参与数量;各中小学校利用领导班子外出参加学习带回来的优秀成果、理念,在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研究。

2、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学习教育,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3、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二五报告 篇7

汾阳:“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先后3次去汾阳调研, 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就拿汾酒工业园来说, 第一次去是听思路构想, 第二次去看规划图纸, 第三次去我就站在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上。它是汾阳实施“白绿黑”战略的龙头工程, 要用3年时间建成100亿元销售收入, 带动10万农民增收的白酒园区。资金主要来自煤焦企业, 目前已完成投资9.6亿元, 是典型的转型发展项目。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绿色汾阳”的重要举措, 2010年秋冬他们新建一批千亩 (66.67 hm2) 连片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5万亩 (0.33万hm2) 。核桃会展交易中心项目扎实展开, 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完成规划, 十大龙头项目启动。此外, 加快推进300万t大型煤矿和20万t甲醇项目, 引资兴建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园区。汾阳的“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超过50个亿, 增长100%。更值得关注的是, 孝义、汾阳、介休经济圈蓄势发力, 有望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永济:强化五大产业支撑, 没有煤炭资源也能实现翻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资源禀赋而言, 大体可走3条模式不同的路径。一是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打破资源局限,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三是以煤为基与多元发展有机结合, 这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模式。永济没有煤炭资源, 他们的经济工作紧紧扣住了非煤县市如何实现翻番这一主题。2011年初, 我到运城督察重点项目, 在永济所看到的是五大产业竞相发展。以新时速电机“双十双百”工程为重点, 放大电机制造业对转型跨越的带动效应;加快海丰、广海、麟龙等铝业项目建设, 提高铝加工业档次和附加值;启动阳煤丰喜、中农化工等项目, 建设城东化工区;大力扶持化工装备制造业, 优化工业结构;以粟海、忠民等为龙头扶持2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十二五”末, 永济五大产业产值可达380亿, 财政收入可超过12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可分别突破25 600元和13 000元。永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告诉我们, 无论是有煤还是没煤,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来谋局布阵, 真抓实干, 就能够全面实现“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右玉:在生态立县基础上加快产业强县

过去的60年, 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抓造林, 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创造了生态立县的奇迹。2010年右玉荣获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称号。太阳能光伏电厂建成, 5个风电项目完工, 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矸石电厂、海子湾水库、大呼高速、运煤专线和集运站基本建成;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落地。2010年, 右玉财政收入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 农民收入增长15%, 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2011年右玉的新兴工业提速, 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沙棘、胡麻、肉羊和小杂粮优势, 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风电光电等低碳能源产业迅速壮大, 清洁能源产业带已见雏形。新上一批苗木产业、林下经济、林草加工业等林业生态项目, 生态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拓展, 生态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杀虎口、小南山、苍头河、右卫老城的景区规划及线路设计, “塞上绿洲”游和“西口文化”游初现端倪。右玉的成功实践将证明, 这里不但能够产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而且还会创造转型跨越的“右玉模式”。

沁县:走板块式发展道路, 努力跳出“贫困陷阱”

沁县是我的扶贫联系点, 最近按省委下乡住村安排, 我还到这个县的温庄住了两天。2011年是沁县“招商引资年”, 他们确定了用1个34%确保4个15%的目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34%, 以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15%以上增长。规划建设五大板块85个项目, 其中工业板块15个项目, 农业板块15个项目, 城镇化板块34个项目, 生态板块7个项目, 民生板块14个项目, 目前已开工54个项目。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沁县现代农业发展尤为“有板有眼”。种植业五大板块:10万亩 (0.67万hm2) 沁州黄小米、7万亩 (0.47万hm2) 蔬菜、10万亩 (0.67万hm2) 核桃林、1万亩 (0.07万hm2) 中药材、1万亩 (0.07万hm2) 育苗基地;养殖业四大板块:5万头牛、150万只兔、300万只鸭、300万kg鱼。最近沁县抓住山西“综改区”建设机遇, 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板块布局:创建北方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先导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和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县。显而易见, 沁县县域经济正在走上板块式发展道路, 找到了跳出“贫困陷阱”的支撑点。

清徐: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实现“三化”互动

清徐县面积不大, 但县域经济分量较重, 是我国中部百强县, 2010年农民收入达8 792元, 名列全省各县第一。2010年清徐作出了“十二五”“三化”互动的发展布局。在工业新型化方面, 重点发展物流、汽配、食品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和新材料等销售收入过30亿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 投资90个亿建设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3年内发展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 5年内全县食醋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基本实现“农超对接”。在县域城镇化方面, 以汾河为主轴打造“双城、5镇、52村”城乡一体化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为此, 清徐抓住项目建设、对标活动、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领导包项目, 捆绑责任, 跟踪问效, 重点项目周汇总、月协调、季观摩。向一流标准看齐, 找出差距和不足,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列出对标时间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主攻央企省企, 承接产业转移, 走集群式高端化道路。清徐作为太原都市圈南扩第一站, 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有条件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原平:着力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 原平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后来的发展放缓。2010年原平提出要正视问题, 找准差距, 深挖潜力, 发展速度力争忻州第一, 经济实力向全省十强挺进。2011年他们锁定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 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增长15%这四大目标, 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采取了科学调整土地规划, 划定产业园区地块, 尽量占用未利用地, 用足占补平衡政策, 想办法多造地, 清理利用闲置土地, 用好移民搬迁土地等多项措施。用置换、减排、挖潜的办法, 解决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 一旦发现有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则严惩不贷、严厉问责。原平扭住投资325亿元的晋北铝业三期、投资88亿元的同华电厂二期, 投资30.8亿元的钢铁技改和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不放, 加快千万吨洗煤、新型煤化工及风电、软陶瓷、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努力实现“十二五”翻番的良好开局。

盂县:建设阳泉新辅城, 融入太石都市圈

阳泉是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盂县则是阳泉实现“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目标最具潜力的拓展区。盂县把大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采取定规划、搭框架、强设施、优服务和分步开发5项举措, 投资4.8亿的十大工程2010年底基本完工。2011年他们按阳泉新辅城标准,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四规合一”的力度, 优先建设新城, 兼顾改造老城。扎实推进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东城区, 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城区, 以服务业和教育文体为主的北城区, 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西城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建设十大标志性建筑, 提升县城档次和品位。启动“四纵两横两连接”工程, 融入太石半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末, 盂县县城建成区将由4.9 km2扩展到60 km2, 县城人口达到20万以上。以大县城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 无疑会给盂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阳高:苦干实干再造两个新阳高

阳高虽然是国定贫困县, 但他们干事的人气旺, 发展的势头猛, 翻番的决心大。“十二五”期间, 阳高力保GDP年均增长32%,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他们相继拿出90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 3万t氯丁橡胶和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片区扶贫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 他们建蔬菜园, 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大同市50%以上;打养猪牌, 北京顺鑫北许屯项目2010年投产, 大白登项目2011年3月开工;发杏树财, 与露露集团合作投资3.6亿元开发杏产品, 2011年10月可完成一期, 二期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5个亿。最近, 阳高特别强调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作为, 防止可能发生的“换届综合症”。一年来, 我无论是盛夏去阳高召开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 还是隆冬到那里进行县域经济调研, 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

沁水:以煤补农保增粮增收, 以煤为基促多元发展

对于近年来的沁水, 人们往往知道那里的煤炭资源丰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实, 这个县还非常重视以煤补农和粮食生产。2010年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6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15.7%, 绝对额是2005年的1.6倍。可见, 沁水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忘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做好“三农”工作基础上, 2010年他们围绕“气化山西”引资48.8亿元, 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 增加值增长44%。2011年随着一些大项目落地, 全县煤层气抽采可达20亿m3, 产值近20亿元。60万t煤制烯烃、30万t聚丙烯、30万t聚乙烯、40亿m3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扎实推进, 以煤为基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 沁水物流业和旅游业开始破题, 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舜文化旅游和树理文化旅游高位启动。5年后, 沁水GDP可超过200个亿, 财政收入可完成50个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调研中我感觉到, 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后起之秀, 有把握率先实现翻番。

吉县:苹果转型, 壶口升级, 小县培育大产业

2009年, 吉县人口10.5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9.27亿元, 财政收入0.63亿元,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一县一业”的思路, 一年来他们着力打造国家级苹果基地县。以优化种植布局带动规模扩张, 采取“八改十配套”的综合措施, 完善标准化苹果生产体系。2011年新种植苹果2万亩 (0.13万hm2) , 重点创建10个示范基地和1 000个生态果园。投资5 000万元的绿欣源果汁厂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冷库群建设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 年内新增2万t储藏能力。5年以后, 吉县苹果产量将超过25万t, 总产值将增长3.3倍。黄河壶口瀑布是吉县县域经济发展另一张王牌。2011年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壶口景区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1 400万元的客服中心和停车场工程。以壶口为中心, 以建设五A级景点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 统筹开发克难坡、人祖山、蔡家川旅游线路, 构建循环旅游圈。“吃吉县苹果”、“观壶口瀑布”, 有力地彰显了小县大产业的鲜明特色。

介休: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推动经济整体跨越

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提供全市85%税收和90%就业岗位的介休民营企业独树一帜。然而, 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和家族式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最近一个时期, 介休集中精力引导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加大转型发展项目投入。发挥民间资本厚实及民营企业家活跃的优势, 深化煤、焦、钢、碳素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煤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2010年投资1.5亿元建成3 500栋日光温室, 创造出以工补农的7种模式。设施蔬菜发展好的村, 当年就实现了农民收入翻番。2011年介休邀请13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 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陶瓷、有机硅、矿机园区等建设进度加快, 6万t高功率碳素、2.4万k W秸秆发电、120万t的H型钢项目年内竣工。“十二五”期间,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群将成大气候, 上市民营企业达5户以上。可以肯定地说, 介休以民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起锚“十二五” 篇8

10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文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十二五”序幕正式拉开。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前,外界一直把目光投注在胡锦涛总书记前期首次公开场合提出的“包容性增长”概念上。然而,《建议》中并没有明确的重述这个概念。

“包容性增长其实就是五个统筹,我认为它其实叫均衡性发展更恰当。”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这个在内容上并未超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也因此没有在《建议》中独另拎出并前后替代。

不过,如外界所预期的,相比于十一五规划的平稳运行宏观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次规划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转变为核心,以发展为主题的定调,通盘强调一个“变”。

变GDP增长计量为更广泛,包容的增长模式,寻求协调发展,全力改善民生。叶青认为,概括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可为“民生第一,发展第二”。

“扩大内需、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二五规划的十大任务,“扩大内需”被放至首位。

作为经济发展本该并驾齐驱的三大马车之一,消费水平长期滞后甚至持续下降,与大众生存必须面对的高CPI,高房价,教育医疗困局息息相关。可以说,“内需”与民生间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叶青提出,“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如果消费上不去,难以扩大内需。而消费又需要改善民生。我们所谓的拉动内需是以保障民生为目的,比如:提供廉租房,义务教育的免费。这种情况下,十二五规划以民生和内需为首位。”

“整个十二五规划延续了近两年,即十一五规划后期,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问题的思考,民生和内需的问题也是在近年来突出的。”叶青补充道。

在叶青看来,分配是头等的问题。分配不公使得包括制造业在内的行业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分配不公直接导致消费的不足,缺乏分配优化和消费扩大,生产和消费间不配比。

就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11月2日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启动中强调,《建议》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五大目标,其中居民收入较快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换言之,十二五规划的最高要旨是围绕包容性增长的民生诠释。

湖北前瞻

“两型社会建设依然会是全省的主调,持续地抓,关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叶青向本刊记者透露未来湖北的基调。

事实上,湖北在两型社会中取得的效果已有彰显。目前全国许多省都在做“限电停产”的工作,而湖北省没有做,这是由于湖北在更早的时候完成了这些工作。

至于武汉,把握中部崛起政策支持,做好城市圈示范是其一。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的自主创新,是叶青更为看重的,“武汉应进一步发挥潜力,把高校科教实力发挥出来。”

从近期武汉相继公布的部分行业十二五规划来看,如叶青所述,“我看到的省里和武汉市的规划,并不是追求增长率要达到多少,而是注重实事。在目前比较好的形势下如何做实。湖北在整个十二五执行中最大的变化会是民生、科教、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中很多可能在十二五规划都可以完成,如地铁、桥梁及湖北的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还将粮食安全放在了重要位置,作为中部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湖北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对此叶青认为,只有通过提高生产率,规模耕种来解决。而目前的规模过小取决于土地流转的不到位。只有发展乡镇经济,让过剩的劳动力往乡镇集中,才能真正使集中小规模土地为大规模。为乡镇经济发展,国家已经在局部作出调整。一些乡镇的改革,按乡镇的实际总量定成正处或者副处,把镇变成一个城市,拥有自主经济权力,这种镇级市在叶青看来是一个突破。

上一篇:《小鸭子得救了》说课稿下一篇:爱迪生的人生英文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