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2024-09-12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共9篇)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措施;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列表归纳;

3、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通过情境做选择题。

4、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懂得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从表象看到本质,懂得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参与讨论,锻炼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认识到人类文明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步的,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图片---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介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观察图片,了解投资庞大的重大科技活动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思考美国战后经济实力强大的原因。

提问:这项重大的科技活动是以谁主导的?二战后的美国为何有如此实力从事如此庞大的耗费巨资的工程,这体现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哪些方面的新变化,让我们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运用:

回忆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指出罗斯福新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

1)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呼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二战后初期各国面临战后的重建任务

4)二战后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有效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5)二战中为应付战争对工业部门的集中管理

6)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基本矛盾,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指导

(2)凯恩斯主义: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凯恩斯初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3)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4)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

(5)局限(问题):滞胀。

3、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的原因和条件:

(1)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的思想

(2)二战后主国资本主义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3)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长期斗争(4)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

2、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主要措施: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4、评价: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1)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2)导致了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纳税人的负担加重特别是中产阶级;助长了惰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①在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

②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3)影响:

①是一二产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大大促进了经济竞争力

②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4)中国的选择:大力发展

2、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的及时运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

3、含义:(三要素)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4、实质:信息化和全球化

5、核心:高科技创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同课异构,同工之妙,异构之新

“同课异构”是指相同的教学内容, 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让听课者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 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为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如皋市教育局研究室历史学科于2013年5月20日在搬经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教研———《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同课异构示范课。授课教师分别为搬经中学的陆战军老师和白蒲中学的丁惠军老师, 他们以新课程理念为导航, 用扎实的教学底蕴、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绎了同课研讨、异构精彩的课堂, 突显历史课堂的魅力。因其异彩纷呈, 现逐一道来。

一、课堂同工之妙

1. 重视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两位老师显然都希望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导入设计上可谓匠心独运。陆战军老师从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谈起, 把本课设计成一个穿越场景, 假设一位二战后的美国人来到我们身边, 和我们畅谈他的曲折人生经历。在学生观看了简短的视频后, 再抛出问题:“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你能帮忙解决吗?”“用什么方法?”“他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丁老师则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 面对如此境况, 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好奇、渴望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2. 重视基础知识的过关

我们知道, 教学是一门很奇特的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先辈们早就告诉我们教无定法。但是, 不管用何种方法, 都要讲究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都要让学生掌握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内的历史基础知识。

(1) 准确掌握历史概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这些历史专业概念都是两位老师特别强调的重点。

(2) 熟练掌握基本史实

丁老师首先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和核心词句, 然后专门给出5分钟的时间背诵这些知识并同桌之间互背互查。陆老师则对照考试说明在学案设计上以小问题的形式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要求一一罗列出来, 请学生一一对照识记。

3.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第一点就是知识与能力, 强调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点是过程与方法, 要求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贯彻执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陆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时要抓住关键词, 如时间限制、空间限制, 引领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社会福利政策, 分角度、分时间段从进步性和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丁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标题, 找出本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中心, 罗斯福新政;一条线索,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变化;两个关键词, 市场和国家干预。并引导学生学会用纵向发展的眼光理清历史, 用横向联系的眼光分析历史。

4. 重视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

新课改下的课堂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学习的过程。两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此理念运用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师生互动在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每当学生表述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时, 总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老师热情中肯的鼓励话语。如, “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你的观点太精辟了”等激励语。

试想有哪位学生不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不想享受学习的乐趣?

二、同课异构之新

授课中, 两位老师的相同和相似之处是那么令人难忘, 但其独到之处更是让人铭记在心。

丁惠军老师的特色之一是语言极富激情, 抑扬顿挫, 又非常幽默, 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 45分钟的课堂欢声笑语不断, 师生的互动特别融洽;特色之二是特别注重了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提升。

丁老师提供了三段材料, 分别关于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指引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各个国家改革的手段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接着再深入提问, 三个国家的改革在实质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才可能进步。

做本课小结时, 丁老师又抛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何启示?当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后展示成果时, 作为听课者的我们发现, 学生空有热情, 在解题的思路和角度上并不明确, 都是在笼统地讲大话和套话。此时, 丁老师针对性地指出了学生答题的弊端所在, 引导他们一一对照变化谈启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使他们体会到“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的内涵。

陆战军老师的“异”体现在学案的设计上, 他的整篇学案宛如一篇曲折感人的穿越故事, 让学生的学习在主人公曲折励志的经历中进行。其设计流程如下:

1950年, 美国人麦克26岁, 在波音公司工作, 公司业务充足, 订单如雪花般飘来, 因此我的收入不菲, 家庭生活很惬意。请问, 麦克的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得益于国家的哪项经济政策?这项政策的特征是什么?

二十多年过去了, 麦克50岁了, 生活也遭遇了挫折, 他失业了!波音公司的员工从80400人一下子减到37200人!此时他的遭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失业的他如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呢?这样的保障能让他一生衣食无忧吗?

果然, 十年后的麦克对领取国家的救济不满了, 这样的生活没有质量!他开始找工作, 如今的他到哪里找工作呢?哪些行业的机会最多?

又是十年过去了, 麦克成为一家连锁餐饮店的董事长, 他利用互联网管理公司, 事业蒸蒸日上, 家庭幸福美满, 成为他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请问这种促进经济增长的新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它新在何处?

几段经历串起了本课的四个主干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 立意新颖独到, 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故事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总之, 两位教师的讲课各有千秋, 都是非常成功的, 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借鉴。

当然,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大自然是这样, 教学更是如此。“同课异构”让师生在历史这个绚丽的大舞台上精彩共舞, 让历史课成为师生绽放生命光华的舞台, 让历史课走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佳境!同时, 历史教师也只有不断的实践, 努力探索, 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课, 才能充分发挥“同课异构”的优势, 使得教学园地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命活力, 闪耀出更加动人的魅力, 更加流光溢彩!

参考文献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岳麓版 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16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三个表现: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企业经营调整;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三个方式;理解“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实质和“经营者革命”的影响。

2、分析“福利国家”的实质及作用;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短剧,让学生模拟历史情境,体味历史过程;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师生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学习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是否加强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上左右摇摆;

教学重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表现及影响

教学难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案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情景教学、图表模拟、螺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幻灯片:

自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怪圈切入

导言:通过第15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突显出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弊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以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为指导,进行一系列经济调整。

幻灯片:本课主要知识脉络

教师: 引导学生思考战后发达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的原因、方式?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所给图表、文字材料,独立完成。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自编自演历史短剧《JACK一家的故事》、数字图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种干预经济的方式。

学生:在教师激发下主动思维,掌握实行国有化的典型代表国家、行业特点、影响;制定经济计划的原因、特点、代表国家;财政政策调节的内容、代表国家;分析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影响。

教师总结: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阐述。注意是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盲目性,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都存在一定弊端,必须扬长避短,才能发展。

教师:此时应点出企业经营调整有两个表现一个是“人民资本主义”,一个是“经营者革命”。

联系现今实际找同学解释“股份公司和股票”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JACK一家的故事》场景二JACK卖股票啦、文字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出“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原因、作用、实质。

教师:应强调企业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的实质。

学生:学生观看“JACK一家的故事”场景三JACK当经理啦、分析图形、文字材料在恰当历史情境中积极思考总结“经营者革命”的含义、原因、影响。

教师:强调“经营者革命”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的趋势。在讲述“新中間阶层”时结合我们国家当前时尚群体“金领”,以加深学生理解。

学生:观看历史短剧《JACK一家的故事》场景四JACK失业啦!在教师引导下,以教材为依托、补充的文字材料为辅助,学习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教师:此部分以教师讲述为主

学生:递进式学习社会福利制度的前提条件、资金来源、发展趋势、种类、实质、影响。

教师:采用螺旋式教学法,逐层深入,通过资金来源揭示福利制度的实质;分析福利制度积极和消极影响使学生理解福利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此时应对资国的经济调整做简单整理,梳清知识脉络,带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影响

学生:运用史论结合方法分析和讨论,合作探究,掌握的知识达到螺旋式上升,拓展思维。

学生:主要分为积极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是经过调整和改革,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结论)

佐证史实:

(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人民资本主义”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3)福利制度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消极影响: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结论)

佐证史实:

(1)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福利制度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应对措施:

(1)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2)削减福利开支

教师:由于经济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解决经济危机,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发展趋势在加强或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上左右摇摆。

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学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和完善福利制度;从企业微观角度是企业经营调整;然后分析调整所产生的影响。

非正文

附:学生自编自拍历史短剧《JACK一家的故事》

场景一:JACK找到工作啦!

JACK独白:在1929年——1933年发生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有数以万计的人在那时失业,我的银行也在那时破产,当时我的生活十分困难,不过……

JACK:(接电话非常激动):是真的吗?实在太好了!谢谢!谢谢!是的,我会努力的!

ROSE (走了过来):JACK刚才是谁来的电话?

JACK:哦,ROSE,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ROSE:什么好消息啊?

JACK:我一个朋友在国有企业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我明天就可以上任了,咱们的生活终于可以不必这么艰辛啦!

ROSE:是真的吗?太棒啦!

场景二:JACK买股票啦!

ROSE伏案看书,JACK走了过来

ROSE:JACK今天你干什么去了?

JACK:今天我去买股票了。

ROSE:股票那种东西有什么用?

JACK:当然有用了,这是资本,有了股票,我就是公司的股东,以后我也是公司老板了

ROSE:是吗?

JACK:ROSE以后你与孩子也入股吧,这样你们也是老板了。

场景三:JACK当经理啦!

JACK独白:无聊啊,买了股票的生活还是这么没有意思(电话响,接电话)

镜头切换

儿子:喂,爸,我成为通用公司高级经理啦!

JACK:真的吗?

儿子:有什么可惊讶的,谁让我大学读的是经营管理啦。

JACK:小子有出息啊!

儿子:SORRY,我现在有个客户要见,先不聊了,再见

JACK(恋恋不舍挂断电话)独白:这孩子现在还成大忙人了,不行,我可不能被他超过去,我也要上大学。

旁白:于是JACK利用下班时间去大学进修,几年后……

镜头切换:

老板:女士们,先生们,由于我只有高中学历,而我公司发展扩大需要更多管理人才,所以招聘一名经理协助我管理公司,有意者可以竞聘。

镜头(老板和JACK通过无声表演竞聘过程)

旁白:JACK经过一番厮杀终于竞聘成功!

场景四:JACK失业啦

通过材料以幻灯片给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文 篇4

新资本主义有三个主角:跨国公司,参与者,与作为旁观者、伙伴和人质的国家。这里主要讲跨国公司、参与者这两个角色,国家这一主角就自然明了了。

跨国公司

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的几个要点: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它到世界各地寻求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地位;它收购兼并企业。但是收购和兼并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能力,而是为了增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2)跨国公司不是自然而然产品的社会化。80年代跨国公司主要是扩大生产领域,铺开经营阵线。现在则是想搞专业化生产,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增大了。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就面临一对矛盾的两个诱惑:获利的专业化和减少风险的多样化。

(3)跨国公司也会涉足到金融业务。生产性跨国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它们就在做着股票买进卖出的工作。

主要的参与者有如下几类:

一是国际投资者。他们占有世界58%的金融资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数计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财力。其主要分布于保险、退休养老基金、互冲基金等领域。

二是家庭式资本主义。

三是二战后繁荣过30年的资本主义。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等。这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其理念是,利润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业绩做上去,扩大量。

四是我们指称的新资本主义。这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而不是直接把钱投进去。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直接金融。据资本市场的直接需求而决定策略。新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资本股权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价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润上,通过发行股票而占有资本,获利更大。投资人关心股价升涨。因此,体制性投资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

对于新资本主义的反对意见

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大众化。即搞人民资本主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可能,反对意见

金融市场制造了不平等。大投资者制造市场;大投资者投资引导大家的投资;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垄断而非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

反对对企业认知的肤浅,及对整个经济认知的肤浅。这种肤浅导致他们对经济的评估是从外部去看经济的运作。金融资本的银行评估企业则是从资金进出账情况来评估。这样,作为体制性投资者的银行往往就大错特错。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员会,只是听企业领导的话,他们对子公司的内幕也是不了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种就是经济审计部门。搞审计可能对公司的状况也知之不多。审计师对跨国公司的作弊防不胜防。第三种就是金融顾问(分析师),如会计事务所。可分析师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也是没有太大客观依据的。

直接金融投资总的来讲成本要贵得多。因为在金融市场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费是令人咋舌的。他们需要的报酬比公司上层所要花的费用还大。因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是高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有风险,企业也有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一个衍生产品。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只要把金融市场参与者加起来,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捞一把。有一个提法是,这种金融投资的回报达20%-50%。但买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资方法要比信贷的成本大得多。

现在的金融市场助长了****。投资人买不买股票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对股票的预期。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因特网上股票还很热门,而企业实际已经开始亏本了。往往在买股票时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买股票的人是指望将来升值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和贿赂就不可避免了。企业的领导人对公司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们越做假对他们的好处越大。只要他们股票市值很高,他们就可以去买新的公司。他们通过纳斯达克为自己创造很大的剩余价值。公司上层可以先表示要买股票,定好价钱(这是他的权力),等股票涨的时候才用,一旦涨上去了,他马上就卖出去了。公司经理层也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报酬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公司的股东与经理层形成同谋。银行不希望失去客户也要作同谋。审计师不希望丢失客户对这些骗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一些身居要职的人可能事先会知道一些情况,他们也会从中获利。而作为金融警察性质的`委员会(如证监会)可能会查处,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造成。在买股票过程中,如果你的意见与众人不合,你就会采取与他们一致的行动。因为你不可能去买人家认为不好的股票。所以企业金融评估是由自己主观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情况来决定。因此,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由此可以断言,这就是金融市场固有的经济泡沫。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泡沫中已经生活了20多年了。我们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信仰,没有个人的看法,“从众心理”严重。

新资本主义的寿命有多长

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讲,金融资本主义即新资本主义寿命长不了。

1.从经济角度来看,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回报不丰。至少可以说它不会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原因一,制造不断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它只能去刺激社会上层奢侈性的消费。少数人的奢侈消费绝不可能和老百姓大众消费相提并论。二,这种投资往往不会做长期投资,它希望捞现钞。所以直接金融投资方式成本很高。三,金融投资人眼睛就盯着股票升值,他绝对对环境成本不感兴趣。四是,从劳工的成本来讲,环境往往要增加他的成本。由此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回报是不高的。从最近二十年来看,除了美国的高新技术之外,很清楚一点是回报率是不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很快取得高的速度。

2.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新资本主义支撑不了很久。有三个理由:

一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是,评估企业出现新的标准,即企业管理的“经济增值标准”。只有所有的持股人钱增加了,才能说明它增值了。很简单的理由,你投资,就相当于你把钱借出去,你就是公司的债权人,相应的就要承担风险,要有回报。你拿到的收入就是超额利润。这样就有两种态度:一是风险不能承担太大,但还要保证收入;二是风险越大赚得越多。但是现在的投资则二者都要达到,既要有稳定的进账,又要有高额的利润。金融投资人指望的就是这个。回过来,金融投资人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求企业、企业职工创造这样的价值和业绩出来。作为企业领导,你要保证你的收入稳定,那你企业职工的收入就不稳定,那么劳工关系如何达到妥协呢?这就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

二是收入对投资的胜利。即要使买的股票升值。只能根据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账目来判断,这就是短期行为对长期行为的专政。由此可见,这样的收入绝不能比长期收入要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5

【摘 要】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形成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会推动社会主义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影响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处和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总旋律,并将会长期保持这种既对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借鉴的“双赢”局面。两种制度的国家都在相互学习,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任何一方在短时期内或在不久的将来都不会完全战胜另一方,资本主义不会,社会主义更不会。资本主义没有像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所说的那样寄生、腐朽、垂死,还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腐而不朽、垂而不死,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经济危机后还是能够快速转机,寻找到新的生机,包括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也不例外。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复苏的迹象,真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既是我们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资本主义,只有正确认识其发展变化,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就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面对越发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并没有束手无策、一蹶不振,而是通过对内调整与改良和对外转嫁的方式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正从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资本主义正在逐步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正在形成全球寡头垄断市场。国际垄断资本与其母国的国家政权结合,运用经济、政治等手段,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最大限度地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控制,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了以综合国力为后盾的全球霸权。

第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原子能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飞速发展。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平均水平已不到3%,第二产业保持在3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则迅速提高到65%至70%之间。新科技革命促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现代化和“高级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产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减缓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时期的稳定增长就与新科技革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三、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是当代资本主义最显着的标志。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资本的高度垄断,建立了金融资本的****统治,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垄断财团几乎控制了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饮食、旅游、娱乐等行业。金融资本通过向政府贷款、代销和持有公债、利用存款倍增效应扩大或收缩流通中的货币量等方式强化对经济的控制和干预。证券、股票、保险等金融资本的畸形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的投机性和寄生性。在当今西方国家,包括有价证券、存款贷款、外汇等无物质载体的虚拟经济大大超过了实物经济。资本的投机性远远大于投资性。,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金融垄断资本的贪婪性与投机性充分凸显,资本的全球化导致了危机的全球性爆发与蔓延。

第四,资本主义体系的国际合作逐渐加强。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西方国家还打破疆域界限,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一体化组织,组织的规模和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扩大,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国际会议,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面的关系。由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的老板以及超国家经济计划机构的.管理精英、大的传播媒体的统治精英、技术精英和某些国家的领导人组成的跨国资本家阶级,构成了剥削和统治全球劳工的新的霸权集团,占据着经济全球化乃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1]。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挥了很多调节功能。这主要包括:在经济发展手段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制定短期和中期的经济发展计划,推行国有化,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不断发展,以便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从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从凯恩斯主义到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再到“第三条道路”和对凯恩斯主义的回归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的调整,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第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首先,农业劳动人数锐减,工业劳动人数略微下降,服务业劳动人数大增;其次,白领工人增多,蓝领工人减少;最后,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人员越来越多。中产阶级的队伍逐渐壮大。

第七,资本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下,西方列强依靠经济交往、科技垄断、文化渗透与军事实力威胁等较为和平的新殖民主义手段来维护并扩大在发展中国家侵占的各种利益,I卫其大国的霸主地位,强化“中心”与“边缘”式的世界体系。金融资本的渗透是他们惯用的伎俩,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可以说是西方发达国家盘剥落后国家的生动写照。同时也要看到“南北对话、南南合作”在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二、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

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决不能主观臆断,如果把这些变化认为是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从而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那是十分荒谬的。要从实际的作用和影响中去把握,既要看到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这种新变化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一方面,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一个新的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剥削和统治形式更加完备。列宁曾经说过:“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不会忘记,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而帝国主义又比垄断前的资本主义进步”。伟大导师马克思也曾说:“近一百年来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在这之前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当代资本主义创造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每次都能化危为机,这表明垄断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以及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并没有根本改变。早在19,列宁就预言:“战争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资本主义所有制虽然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趋势,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其他所有制形式只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补充,是为巩固和维护私有制服务的。资本主义为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没有改变,因此人的异化现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如股份公司、托拉斯等形式的跨国公司、雇员参与决策和管理、国有化、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等等,这些都没有改变私有制的主体地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危机还会频繁爆发。同时由于技术革命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新贫困化现象。

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会形成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会推动着社会主义在更广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的发展。

首先,这些新变化对社会主义构成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使社会主义步入低谷。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同其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上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国家从15国减少到5国,共产党从18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被西化的东欧国家又纷纷加入北约联盟,尽管中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终究势单力薄、寡不敌众。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占有更多的话语权。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制度全胜论、社会主义无望论、历史趋势改变论、全盘西化论等仍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深入发展。第一、各国社会主义的力量正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其内部的社会主义力量思考诸如相对贫困、经济上的不平等、精神层次的异化、国家调节的有限性导致的经济混乱和无序等深层次的问题,提出种种新社会主义思想。他们身处资本主义社会,能切身体会和深刻了解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因此,其思路和主张对于社会主义运动具有积极意义。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大胆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推动了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第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促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全球性增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及资产阶级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对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从这点看,国际垄断阶段的出现,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离社会主义更近了。列宁曾形象地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称为社会主义的“入口”,那么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则可以说成是全球社会主义的入口。全球化正在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着物质技术和社会化生产等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参见正在形成的全球统治阶级:全球化与跨国资本家阶级。美国:科学与社会杂志,。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6

随着九十年代初苏联的分崩离析,许多国内学者断定雅尔塔体制终结,国际关系格局实现了和平条件下的转型,新的格局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但断言雅尔塔体制终结,学术界的声音是比较一致的。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从表面上看,美苏两极争夺世界势力范围是雅尔塔体制的主要特征,但实质上,雅尔塔体制应该是美国倡导的、谋求美国在和平条件下实现对世界霸权的一种国际关系格局。正如,19世纪维也纳体系表面上看来是均势体系,但实质上是长达百年的英国霸权统治。事实上,雅尔塔体制自从1945年形成以来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加强,它不可能随着苏联的垮台而终结。准确地说,九十年代初结束的是苏联向美国世界霸权进行挑战的这样一种局面,美国少了一个阻碍它通向世界霸主的一个巨大绊脚石。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就不会对冷战后世界和平前景产生盲目乐观,同时,对美国强化冷战时期的两大军事组织北约和日美安全条约的做法,对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妖魔化中国、武力干预巴尔干地区事务的战略,也不会感到惊讶。这些全部是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战略的组成部分,同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霸权国家,各领风骚数十年。葡萄牙、荷兰、英国都是各自时代的世界霸主。作为霸权国必须符合几个条件:1)霸权国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具备充分安全保障的全岛或半岛和;2)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海军力量;3)具备经济创新能力为主导的经济实力;4)国内政治稳定和开放,国内问题不会干扰其外交领导作用。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本世纪初已经具备霸权国的客观条件,但没有得到国民的认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在国家力量增长的同时,充当世界霸主的意识也开始觉醒。从战后初期世界力量的对比关系来看,美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地强大,它的经济实力占整个世界的一半,它的国家利益几乎包括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它的军事力量和情报网络遍及全球。当时几个主要强国如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基本上处在维持温饱阶段,根本无法挑战美国。然而,当时美国的霸权意识刚刚形成,霸权战略不够成熟,它对世界的控制主要通过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种手段实现,而不是赤裸裸地依赖武力征服。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国霸权统治下的世界和平,这是当时美国政治领导人的战略构想。苏联并没有构成在综合国力上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另一个力量极,它至多扮演了挑战国的角色。战后四十多年来,苏联在几次同美国发生军事对抗时总是退避三舍,如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最后关头总是寻求同美国的妥协。战后使真正美国力量遭受重创的国家是中国、越南、朝鲜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是为了保家卫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才与美国交战的,并非向美国确立的国际体系进行挑战。而美国的失败在于它的高傲自大,对武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亚洲国家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意志的低估。

另一点我们也必须注意,评价国际关系格局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方面,应该把经济金融和科技也应该包括进去。如果说战后四十多年来,在政治军事层面上特别在核力量方面,苏联尚能对美国表现出一定的威慑力量,那么在经济科技领域几乎是美国的天下,苏联根本没有成为在经济科技领域能够抗衡的美国一个力量极。美国在战后迅速确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并运用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迫使弱小国家接受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制约,从而实现它的经济霸权。每当弱小国家表现出对美国霸权不满情绪时,美国动辄以经济制裁进行威胁,或者使用经济力量加以教训。去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正是美国行使经济霸权,对具有独立意志弱小国家进行报复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些断言冷战结束就是雅尔塔体制终结的学者,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当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剥离了经济关系抽象地谈论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型,其结果无法解释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对外行为的林林种种。必须认识到,美国主宰的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是剥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最终消灭它们国家主权、从而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过程。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资本成本;动态变化;融资决策;股东权益

一、 资本成本的概念混淆及其危害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者最低回报率。”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融资成本。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eighted Average Capital Cost,WACC)一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而确定的。

而资金成本,属于中国财务理论研究中特有的范畴。它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仅考虑了公司管理者的义务,而忽略了投资者的权利。

中国理论界混淆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根源在于过去一直忽视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误认为“资本本身的价格等于构成资本的商品的价格”。直到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市场》编写组的专家们在介绍短期资金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时也仅仅是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期限长短的不同,丝毫没有涉及两者的风险大小不同。因此,在中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报酬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资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在情理之中了。

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上看,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二者的混淆在投融资决策中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1. 误导上市公司的投资偏好。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成本远远小于债权成本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了与西方国家相反的股权融资偏好。英美等国的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时,一般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首先选择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资金不足时再进行股权融资。反观我国的上市公司,则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融资首先配股或发行,不得已,才是债务。这严重扭曲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2. 误导投资决策中的折现率。由于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所以,当混淆两者时,可能会因为采用较低的资金成本折现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中国2003年和2004年的投资过热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3. 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低估流通股的资本成本,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由于资金成本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使国有股股东缺乏对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情况下,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或其代理人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中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资本成本动态变化的深层分析

1.组成要素的变化导致资本成本的变化。资本成本,尤其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组成结构如表1。

其中:

W——权重;

RF——无风险收益率;

RM——股票市场平均风险而要求的收益率;

系数——某种股票的风险与市场组合平均风险的相关比率;

T——所得税税率。

从表1可以看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组成成分非常多。而且许多因素是互相影响的,如某一组成成分权重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的权重的变化,从而更加增加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复杂性。对于多样而复杂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能够引起它变化的参数如表2。

对于多样而复杂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除了权重因素可以引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变化外,还有8驱动因素可以引起单个资本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总的加权平均成本的变化。而且,假设每个驱动因素的变化次数不超过1次,那么总共有■Ci8=255种情况。而实际上,引起驱动因素变化的原因非常多,若它们都发挥作用,那么1个驱动因素的变化可能不止1次。表3是各个驱动因素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上述的组成要素导致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主要来自于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不同以及不同融资方式在全部融资规模中所占的比重不同。依照一般规律,股票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在全部融资中,股票融资的比重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会提高;相反,债务融资的比重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会下降。

2. 公司业务结构导致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仅受其组成要素的影响,也受公司结构与公司业务的影响。即,公司总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各个子公司的资本成本,以及各个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密切相关。公司的总风险,其子公司的风险,以及各个投资项目的风险都会影响到公司总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同的子公司,不同的投资项目与部门,由于风险程度或者其他各种因素的差异,都会有着不同的资本成本水平(如图1)。

很明显,就单一投资而言,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项目风险程度的大小。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投资者结合自己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提出报酬率水平要求。但就一个企业整体而言,资本成本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复杂。一个企业可以是由一个投资项目来构成,如企业发展的初期,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等。这样企业的总资本成本理论上应当与构成其整体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相同。对于大型公司而言,其整体投资项目往往都由许多项目构成。不同项目所处的环境不同,现金流量不同,风险不同,因而资本成本也就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资本成本取决于如下因素:(1)各个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水平。这是决定企业总资本成本的基本因素。(2)在企业价值中,各个投资项目价值所占的比重。投资项目价值越大,对企业总资本成本的影响也就越大。

图1公司资本成本、子公司资本成本与项目资本成本

为了明确企业对报酬率最低水准的要求,为各种财务决策提供折现率数据,企业必须对其各个层次的资本成本—总资本成本、各子公司资本成本、各个投资项目资本成本等进行全面地估算。以我国目前极为普遍的企业集团为例,企业集团(母公司)向下属企业(子公司)投入资本,其要求报酬率就成为其下属企业的资本成本。各个子公司必须寻找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可以推测,在一个层层控制的大型企业集团中,整体来看,各个层次的资本成本应当出现一种递升的情形。

简而言之,从上述的资本成本驱动要素和公司的业务结构两方面,我们可以从理论方面理解资本成本的动态多变性,下文是上市公司邯郸钢铁的案例分析来验证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

三、资本成本动态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上市公司邯郸钢铁

下面以邯郸钢铁2005年与2006年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比较(参见表4~表6)来具体分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变化的动因。

从表4~表6,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1)邯郸钢铁在2005年和2006年的资本成本是变化的。不仅是平均资本成本不一样,其构成要素的各个部分,短期负债成本、长期负债成本、权益成本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2)股本成本大于债务成本,这与上述的资本成本的理论是一致的;这一实证结果,也驳斥了混淆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认为股本成本小于债务成本的观念。

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2005年到2006年,尽管邯郸钢铁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从5.42%增至6.92%,增加了1.5%,但并不是所有的成本都有所增加,下面具体从各项组成成分及其动因来分析:

导致加权平均资本增加的因素如下:(1)股本成本,增加了1.39%:其中,β系数从0.638 4增加到0.783 2,从而使股权成本增加了0.98%;而股权的比重从35.64%增加到46.38%,则导致了股本成本增加了近0.41%;(2)留存收益成本,增加了0.36%:其中,由于β系数的增加,导致留存收益成本增加了0.19%;而留存收益权重,从19.01%增加到22.53%,导致了留存收益成本增加了0.17%;(3)应付票据成本,上升了0.03%:主要是因为其权重从0.67%上升到2.24%;(4)长期债券成本,尽管下降了0.10%:但R债券从1.30%增加到1.70%,使债券成本增加了0.03%。

导致加权平均资本下降的因素如下:(1)短期借款成本,下降了0.05%:而短期借款的权重,从3.25%下降到1.88%,导致了其成本的变化;(2)长期借款成本,下降了0.13%:而长期借款的权重,从29.37%下降到26.42%,导致了其成本的变化;(3)长期债券成本,下降了0.10%:其中长期债券的权重,从12.06%下降到0.54%,使债券成本下降了0.13%。

上面分析了实际导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变化的因素。其他因素,如RF、(RM-RF)、T、R存款、R贷款及R长期贷款等在该案例中未发生变化。很显然,当这些因素变化时,同样会导致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变化。

四、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动态变化对我们实际应用的启示

1. 资本成本总是变化的,通常变化幅度会在一定的区间内。当用资本成本来影响投资决策时,谨慎的投资者应该要求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变化区间的最大值,才能够使投资的净现值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为正数。

2. 正如前面谈到,由于人们对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的混淆,使人们习惯认为,权益成本远远低于债务成本,从而我国的许多公司都偏好股权融资而不是债务融资。而从上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中,我们知道权益成本是大于债务成本的,因此在实际筹资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而不能仅仅根据惯性的思维来判断,使股东的权益得到保护。

3.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关注于企业融资活动的风险控制,使资本成本得以控制,以图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资本报酬率最大范围地大于资本成本,从而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确保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可以顺利的实现。另外,在具体的对未来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贴现时,我们要考虑资本成本的每一年可能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以恒定的贴现率来贴现,基于动态变化的资本成本的投资决策将更具有参考价值。

4. 既然债务融资成本小于权益融资成本,要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做大做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这是强化资本成本意识的重要选择。在发达的欧美资本市场,债券几乎是与股票平分秋色,其企业的直接融资更多地依赖债券市场。如美国公司债券发行额在2001年~2006年已接近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额。而在我国,这些年来企业债券的发行额仅占A股流通市值的2%~3%。另外,为了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也应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促进国内的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汪平.资本成本论.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1).

3.刑乐成,宋琳.论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缺陷的深层次原因——基于资本成本的分析.财贸经济,2003,(12).

4.柳光程.论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及危害.辽宁工程大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

作者简介:陈建梁,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金融投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松,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财务投资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7-08-20。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8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全书用前启后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实来展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晰阐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而这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课既是对本书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是“以史为鉴”的典型例证。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二、学情分析

据我的了解,我校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再加上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一些特立的设想和见解。但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抓不到关键词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他们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较薄弱,无论是从高考的标准衡量,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我的教学体会,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我是这样解读课标的。就知识目标而言,学生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就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能分析出以下两层内容: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学生通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体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根据教学分析和学习目标,我提炼出以下学习重难点: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确定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所树立的就是战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准则,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难点: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大,更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理解美国用国际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取得中心地位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问题引导教学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操作台,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指路标。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使用讲授法。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会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全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2、说学法

(1)探究学习

学习,就是模仿和创新的过程。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教师设计问题的方法学会提出有效问题,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享受思想的碰撞,学会分享,相互借鉴,拓展思路,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自主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必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深刻的认识源于独立的思考,学习的动力源于发现问题,能力的解决来自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用课堂上通过模仿和演练掌握的学习方法,课后对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依据“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的本课设计。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

我所理解的高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智慧课堂是以教师智慧激发学生智慧,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演练场的历史课堂。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对本课的学生活动作如下环节安排。

2、环节安排

本课的学生活动分为“学”和“习”两个环节。

“学”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指向性问题引导下,阅读课文和相关资资料,依据问题的指向提取有效信息。体会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与资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提出有效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设计了十四个问题为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美国的野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作用、美元的中心地位。以1944年和2010年的变化,揭示了“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这一亘古规则。

这些问题,既指向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建立起“问题设计”和“有效信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学”的过程,“学”问题的提出,“学”问题的解决,“学”归纳和概括。

“习”即学生模仿教师设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这些资料与前一环节的资料相类似),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和“关键词”的提取。这样不仅夯实了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能力演练的过程,也是落实“五环三步”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的指向,关注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词”“亚投行”与“世界银行”的关系和美国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本课重点的关注。我布置的课后作业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呢?又将学生的课后关注引导到本课重点。这即是知识回归,又是学生学习的拓展创新。

在“学”的环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的指向,关注了本课重点之一,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在“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对本课重点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注,明确了设计问题的指向。学习重点自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本课难点是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我将此难点分成两部分逐一突破。一是“以美国为中心”。在学生“学”和“习”的环节中,以问题指向美国主导建立新体系的用心,以问题指向新体系的规定对美国中心地位的落实。这是用问题引导突破难点。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归纳下,使学生明确这一体系形成的内容和标志。

4、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上,我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学生“学”的环节,我以展示问题,以展示资料。这样可以直观展现问题指向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体会和模仿。

在教师点拨和归纳概括环节,可以动态展示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呈献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展示的知识链接和知识整合,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揭示,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本课教材对体系化、制度化这一着力点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学生对术语的应用。

在本节课上,我全程使用导学案。尤其是在学生“习”的环节,导学案呈给每位学生同样的资料和演练空间。每一位同学享有同样的机会。

5、课堂练习

知识的掌握在于及时的巩固。我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在“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后,以展示的方式,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再次明确两大货币金融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选用了四道20xx—20xx年的高考试题。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目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选择这样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

6、全课小结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崛起和日渐强大,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理论依据:新课改倡导“存问题”教学,通过承上启下的小结引导学生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同时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与课后作业相呼应。

7、说课堂评价

《新课标》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到本节课,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选定成果优秀的小组展示,即是对该小组的肯定。在教学板书展示时,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没有自己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是学生课堂展示的部分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达成本课知识目标的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的展示,是“五环三步”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学反思与心得体会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与本课内容时空距离非常大,十分陌生。二是本课内容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课堂上无法了解透彻。所以,我进行本课教学的基调还是通俗化,尽量抛开艰深难懂的理论,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即可。

所以,对于新课内容,我着重要帮助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战后为什么形成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以“问题引导”指向关键词,学生得出结论。)二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各有什么职能?(利用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掌握。)三是这个体系形成后的发展及作用如何。(用知识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在课堂延伸部分,我以“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为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这种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世界银行运营规则,为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储备知识。

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篇9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有色金属工业、军事工业、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63%、75%、84%、100%。从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D.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中的航空工业、公用事业中政府控制比重较大,它反映出法国建立了国营企业,这体现了法国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故选C项。A项错在“全面”二字上,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C.企业普通员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 D.指导性计划侧重于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解析】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A、B、D三项均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排除。企业的普通员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属于“人民资本主义”,故选C项。

【答案】 C 3.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导学号:72040108】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 ④政府对经济加强宏观管理 A.①②③④

C.②③

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排除②;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经济计划,而不是计划经济,排除③。【答案】 D 4.联合利华高级副总裁加文·尼斯说:“我们的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因此他们与公司休戚相关。„„这是我们从一家私人公司转变为一家公众公司的标志之一。”“公众公司”的出现体现了()A.公司变成工人所有 B.公司所有权的某种转变 C.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 D.公司变为国有企业

【解析】 员工持有公司的股份说明了企业已与工人的切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了,企业的所有权由资本家扩充至工人手中,故选B项。

【答案】 B 5.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 由材料数据变化“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到“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B项正确。股票分散化趋势下,并未改变少数资本家掌握企业的决策权,C项错误;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 6.1978年美国有评论家写道:“在西欧,社会主义不是千年梦想而是现世的现实,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A.长期实行福利政策 B.遵循自由放任传统 C.忽视社会公平D.实行计划经济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得低收入阶层受惠较多,故选A项。B、C、D三项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明显不符,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 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出现都是()A.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B.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资本社会化的需要

D.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的推动

【解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把社会资本和资源配置到有效的部门,这样资本家可以利用控制的一部分股份来掌握企业决策权,人民也能利用手中的股份,获得部分收益。

【答案】 B 8.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可以判断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时期采取的措施,故选D项。

【答案】 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110】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到1939年,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 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何种经济理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罗斯福新政时期实施福利措施的目的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经济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第(2)问,结合关键信息“资本”“外逃”“国内的失业压力”“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来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前面问题辩证分析即可。

【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克服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发展。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

(2)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上一篇:感冒问候短信下一篇:《照镜见白发》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