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2024-07-27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共11篇)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1

我校是新建校,19位教师中有15位是90后,面对这群曾被社会贴上“个性张扬”标签的90后,辽小就是他们专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为了充分发挥这群90后的结伴、协同、互通、互助作用,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新教师队伍,我校将具有共同愿景和共同发展需要的教师组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1.心灵宁静,爱岗敬业,筑牢精神乐园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阳光、活力、创新是这群90后独具的时代特色,但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尤其是繁杂的教学任务、调皮好动难以管理的学困生等问题时,这群90后往往会浮躁、缺乏耐心甚至难以应对。所以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入职后的首次宣誓、师德活动月系列活动、观看优秀影片、过好第一个教师节等)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让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21世纪教师新形象,筑牢各自的精神乐园。

2.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

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除了统一必读书目《教育文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外,我们根据90后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老师们自己提出阅读书目,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等。然后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建立个人文集,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和观点分享。

3.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

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进一步帮助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华师大戚业国教授、刘启辉、高卫星、周莉、王莉莉、区市教研员、区督导室等各级专家来校讲学、指导。

4.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引领、交流、合作学习(青蓝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双导师制、外出学习汇报、骨干教师经验交流、基本功练习等),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潜心研究,勤于写作。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个人学期重点工作计划、个人学期小课题研究计划,并组织老师基于校情、学情、班情等开展校本研修(语数英音体美均有学科课题)。学期末教师要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年来,有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国家级、区级刊物发表。

2.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教师的真功夫永远在课堂。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并通过推门课、亮相课、成长汇报课、视频案例反思课、一人一精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一年来,有1位教师获得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有3位教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10人次的教师获得区公研课,截止到目前新校启用后分配的八位新教师,有7位已经取得区研究课资格。

3.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回顾是最好的反思,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随时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学期末都会进行期末工作总结交流会,全面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通过总结成绩、审视不足,为各自发展、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而砥砺前行。

每学期的总结,既是对共同体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下学期工作做成部署与安排,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也将不断锻造自己,不负韶华,筑梦前行。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小圈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以及辐射面,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走出去”实践的机会(去贵州支教、接受电视台采访、进行区级层面的专题报告等),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田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的能力。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2

一、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文化价值

1. 促进学校教研、科研功能的重要转变。

学校的教研科研常被人误以为是“务虚”的,与教学实践“微关联”甚至是“无关联”的。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质就是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解决课堂的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却也是“关键”的,绝不是“假大空”的;它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务实的,绝不是复杂到教师无法操作的;这样就使教育科研的功能获得了重要的转变,由“空军”变为“陆军”,或者说是“空军的地面部队”———是先进理念与务实实践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学校科研的第一追求,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教师实践智慧的生长成为学校科研的必然成果。

2. 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它重视团队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慧的开发和整合,经常性借助深度会谈来展开,各成员在研讨活动中亮出心中全部的假设,共同思考,自由交谈,彼此用心聆听,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共同开发知识资源,获得“1+1>2”的增智、增能的效果。同时,它对教师没有行政性的惩戒作用,不强调通过检查与考核等行政性手段来明确教师所处的水平等级,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合作、探究、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形成共同愿景,从而努力改善心智模式,勇于超越自我,产生更大的行为动机。

3. 发展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团队学习的反思通常采用两种形式,第一是个别反思。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和研究困惑进行分析及重构。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第二是集体反思。将个别反思所得到的结论与启示进行集体交流,此时的反思常常有相互的碰撞与彼此的吸收,因此,常常是一种智慧的大餐,又夹杂着原理念解构时的“刺痛感”和新的个人理念重构时的欣喜感。

二、教师专业成长视角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途径

其一,有共同的愿景支撑。共同愿景是教师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与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是成员个人愿景的汇聚与聚焦,也是对学校共同愿景的分解与承担。我们需要有一根“价值线”把他们凝聚起来,不仅是人聚,更是心聚,有这样共同愿景的研讨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其二,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这种交流平台一般是对教育教学中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它可以是青年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的活动,也可以是“案例分析会”“读书分享会”“校内外名优教师报告会”等。它由部分教师做主要发言,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感想,供其他教师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主要形式有:

1. 沙龙对话式。

先根据团队成员的需求和有关专家的建议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各成员去潜心阅读,细心揣摩,进行深入剖析,领会精妙之处,做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然后各成员在定期举行的读书聊天会上,把自己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展示出来,依次轮流发言,共同讨论,如,“头脑风暴式”讨论、批判式对话等。当然这种读书聊天会也可以延伸到教学信息交谈会,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交换当前最新教改动态及自己的实践经验;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不断获得和整合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经验,实现认识上的自我完善与提升。

2. 同组互助观课式。

观课议课需要打破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它一般由多位教师组成观察团队进行的观察,分为“准备阶段”“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三部曲。准备阶段主要是确定主题、确定内容、确定方法、确定工具与确定分工;观察阶段通常要做到“2+1”,即记录时间、记录细节和课后访谈。其中“细节”是“观察”的生命,课堂观察中的细节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敏锐地捕捉细节,可以是反映教师教育问题的,还可以是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这些包含研究信息的细节,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二要客观地重现细节。捕捉到的细节,我们把它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回放出来”,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放大”的过程。“观察阶段”与“反思阶段”是紧密相连的,课堂观察“反思”的核心是关于细节的反思。

3. 网络学习式。

将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描述与分析,形成反思,勤于“讲述自己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教学日志及时上传BBS,与团队其他成员协商交流讨论,提出质疑、发表意见、互相点评,开展互动式学习,促进讨论的深入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校外优秀教师甚至一些教育行家、专家加入,聘他们为“友情客串”,定期与他们开展在线交流,恳求他们予以指导,拓展同伴互助的范围,挖掘同伴互助的深度。

4. 微型课题研究式。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无需也无力去研究“大课题”,而力求在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生长点中去寻找一些小课题,走“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之路。教师学习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研究小组,因此可以结合自己学校里、课堂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真实的教育现象与实际问题进行共同研究。像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写心理日记》《课前三分中讲自己的故事》《绘画作文》等“草根性”微型课题。教师学习小组要定期举行课题信息交流会、课题汇报课活动,或到其他学校学习与该小课题相关的经验等。在这样的研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内在的价值,追求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

5. 主题论坛式。

学校可以制定教师论坛活动章程。包括论坛目的、论坛内容、论坛时间、论坛规则等。

其三,和而不同的氛围。鲍曼论述说:共同体是一种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它就像一个家,又像是一个壁炉。一边是探询与倾听,另一边则是倾听与探询。正像《静悄悄的革命》中所说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让教师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谈论与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把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最后,还需形成共识,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却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

其四,领军人物的魅力。平台还需要核心人物的支撑,文化栖息地需要领军人物的守护、滋养与提升。核心人物或领军人物的存在,并不影响平台的民主精神和合作文化氛围,否则平台则有可能成为平庸、停滞的代名词,平台的文化品位、学术含量也就有可能淡化与丧失。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悦服反映的不仅是“领袖”的领导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魅力。领军人物首先应该有人格魅力;其次,领军人物应该有学术魅力与研究的魅力,应具有一定的学养,有理论修养、理性深度、思想张力,有研究的意识、前瞻的眼光、研究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人悦服,也才能在深层次上影响人、提升人。

其五,革新的评价机制。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为教师的合作提供政策保证,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要重新制定创新的、有活力的制度体系,包括课程制度、教学常规制度、教研制度、奖励制度、评先评优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从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给教师合作提供学习和研究的保障。加强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引,甚至可以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以改变当前教师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不良风气。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3

关键词:教师共同体 教师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2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被提出,教师共同体就是针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教师共同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教师群体。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减缓教师心理压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潜能,真正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 建立教师共同体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

教师共同体中包括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处于两者之间的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研究证明,新手教师在教学行为、知识结构、问题解决和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与专家型教师存在着明显地不同。专家型教师和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经由个人实践已经形成了个人的知识与理论,这些个人的知识与理论不同于以各种媒介形式存在的公共知识,它们是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的,具有私有性。新手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师共同体中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来间接学习这些私有的知识和理论,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2 有利于支持教师间的合作和人际交往

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更加需要合作。教育领域中的教师们同样需要合作共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经验。教师共同体鼓励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实践工作,并在提高教师的合作技能上提供有效地支持。教师们通过在教师共同体中合作完成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在心理上获得了支持,获得了更多的新想法,汲取了更多的新营养。教师共同体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空间,教师们既可以在其中谈论有关工作方面的话题,商讨决策工作事务,也可以谈论生活中的任何话题,彼此之间交流感情,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1.3 有利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估

以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只是定期通过一次或少数几次教学活动来认定,这种评估方式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过程。教师共同体对教师工作的评估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内容中增加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教师共同体的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活动中情感、态度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教师的整体评估中增加了教师合作方面的内容。在教师共同体中采取这种评估方式有利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估,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 教师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1 自发组织阶段

教师共同体的建立需要遵循自愿的原则,任何强制的做法都会导致结果与初衷的相互背离。当一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教师共同体的存在价值时就会去自发组织起一个教师共同体。此时,这些自发的组织者成为了教师共同体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制定出共同的行为准则。教师共同体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参与教师人数比较少,活动目标比较单一,制定的行为准则不够完善。

2.2 发展壮大阶段

在参与教师共同体的少数教师初步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接下来教师共同体会引起越来越多教师对它的关注。一部分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师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并在心理上开始接受这一新的事物。在不受外界压力影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自愿参与到教师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之中,参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共同体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参与教师人数较之自发组织阶段有了显著增加,活动目标更加多样化,制定的行为准则正在逐步完善。

2.3 规范调整阶段

随着参与教师共同体的教师人数的增加,教师共同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形成将影响团体的结构和凝聚力。随着活动目标的实现,任务的逐步完成,共同体持续再生产的力量也在逐步减弱。这时候需要对教师共同体进行规范调整来保证其继续向前发展。

3 维持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条件

3.1 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

当前教学实践中,造成教师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和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合作的技能。合作意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生存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师共同体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对那些缺乏合作技能的教师要为他们多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逐渐提高自己。

3.2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由于教师们的工作比较繁忙,在教师共同体的活动过程中,他们会选择参与和自身的目标相一致的某项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每项活动的组织要求拥有明确的目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去约束教师们的行为。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至于不偏离最后的活动目标。

3.3 建立活动评估制度

合理的活动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们参与教师共同体中的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共同体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活动评估制度,不仅不会削减已有成员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吸引更多新教师的加入,逐渐发展壮大教师共同体的队伍。

作为教师群体性的组织,教师共同体已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还处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通过教育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促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1-42.

[2]王现军.新课程需要建立教学共同体[J].教学与管理,2004,10:36-37.

[3]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4

加快发展“六大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近年来,雅尔根楚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具体部署,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坚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践载体,加快发展农村“六大建设”,在破解“三农”工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三农”工作基本情况

雅尔根楚现有人口15712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8人;实用耕地11.48万亩,人均不足10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4460元。辖区没有工业企业,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农业生产基本停留在“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层面,加大化肥农药剂量等传统办法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制约阻碍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为此,办事处党工委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于2007年末成立了呼伦贝尔市第一家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凤鸣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的土地界线,整合农业有效资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以规模生产巩固阵地,以批量优势占据市场,进而克服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切实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当前,雅尔根楚办事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先后成立了38家合作社,其中种植业类9个,入社农户465户,集中土地19260亩,辐射农户961户、周边土地11390亩;养殖业29个,入社农户352户,带动养殖户313户,近万名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实践,盘活了农村现有资源,激活了农业发展活力,推动我办“六大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一)以合作组织为依托,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由于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用抓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依托产业调整,拉长产业链条,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部分劳动力从“小生产、低效率”被解放出来,积极从事二三产业,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和发展科学性。今年以来,我们大力实施经济建设“433”战略工程,即发展四大产业(以以土地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为主线的现代种植业;以奶牛业为龙头、生猪养殖为重点,庭院饲养为补充的现代畜牧业;以野生榛子、小笨鸡、黑木耳、野猪和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共同发展的绿色特色产业集群;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农民工外出创

1业),强化三大举措(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培育优势产业;扩大招商引智规模,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三大目标(实现乡域经济一体化,以合作社为纽带、农投公司为平台,大力提高乡域产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面;实现“农、畜、特、劳”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继续整合项目资金,夯实农业基础建设,重点解决截水排涝、旱田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等问题,努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加快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应用,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2009年,办事处新钻抗旱井35眼,深水井10眼,购臵喷灌设备25套,抗旱水箱390个,整理土地10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5300元;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场1个,与淳江油脂公司签约合作合同,农户按股份制形式参与经营;完成奶联社前期准备工作,建成后可年存栏奶牛2000头,年产鲜奶7500吨;以天宝山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对榛子、木耳、小笨鸡等纯天然绿色产品精深加工,统一标识,打造品牌,努力打入外埠市场;引进河北省平菇育繁客商,投资200万元建设平菇育繁基地和加工项目,带动当地农民就业30人,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建立劳务输出基地2个,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余人,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注册资金200万元成立兴雅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筛选支农项目重点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格局优化升级,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农业,为有效搭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进行了有效尝试。

(二)以一事一议为媒介,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依法顺利完成了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着重以“一事一议”为重点,致力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增强村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彻底消除那些以村民觉悟低、文化水平低为借口,排斥群众参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的做法;把好预算关、程序关、监管关、公开关,通过一事一议加大村民自主筹资投劳力度,推动农村公益事业长足发展。今年,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完成了新建村—集体村四个村、34.1公里的道路整修,维修桥涵4座,安装涵管100余节,以及7.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解决长期困扰发展生产“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农民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进规范化轨道。

(三)以深化改革为重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搞基层党

建工作,还是搞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还是人的因素,如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经营的科学性,农民就会“敢闯敢干”、“敢破敢立”,改革动力就会顺势激活,发展活力就会显著增强。在干部群众中,大力倡导雅尔根楚办事处的 “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做到深入人心、扎根基层,形成全体人民不断创新实践的一种文化氛围;同时,紧紧抓住呼伦贝尔市委政研室,发改委和党校在雅尔根楚设立理论调研基地、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与科研教学基地的有利契机,勇破老规矩,建立新机制,激发新干劲,千方百计提高雅尔根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雅尔根楚又好又快发展。

(四)以改善民生为基础,推动农村社会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以解决“住行”问题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建设。2009年,在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形式推进农村道路整修的基础上,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补贴”的原则,对生态移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危草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砍块投入,整合资金1192万元,建设生态移民新村100户、442人,并对全部新建住房统一规划,加强配套,力争使移民新村人口聚集度达到700人以上,成为呼伦贝尔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五)以新型能源为平台,推动农村生态建设。雅尔根楚满语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我们有义务维护其生态安全的责任。坚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沼气开发利用推广工作,推行“一池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发展循环经济,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做好经济林有序开发,2009年完成“三北四期”1600亩,义务植树15000株,荒山改造2480亩,推动了农村生态建设。

(六)以基层组织为先导,推动农村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推进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真正把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年富力强的党员选到村党支部中来,村书记平均年龄40.2岁,较原来下降7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今年,新建村部3个,维修村部3个,村级活动场所已经做到全覆盖。制定每季党务工作调度会议制度,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探索在产业链上创建党支部的做法,在组织体制设臵上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措施,即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中包括村党支部成员,村党

支部成员中也吸纳了优秀的理事会党员,强化职责,集体联动,共同致力于搞经济、谋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雅尔根楚办事处“三农”工作的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土地流转和合作经营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部为村级内部合作,没有摆脱行政区域的圈子,合作范围较窄,没有跨区合作,导致部分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条不长,服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同时,受到资金瓶颈制约,配套项目和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不到财政和信贷上的扶持,等等。

(二)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不少农民不同程度的存在小农意识,目光短浅,墨守成规,安贫乐道,对土地的依赖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精神和致富门道。

(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依然滞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加,而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途径单一,不能很好的实现转移,影响了农民增收。同时,农村种养协会多,而加工、流通、综合服务等新经济组织很少,不能有效地把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实际问题,激发农民参与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农民生活质量较低,民生工程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雅尔根楚个别基层组织建设还很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居住在危草房之中,出行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生活质量仍然较低。

三、工作对策

(一)坚持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民专业组织。曹征海在扎兰屯调研期间指出,现在一家一户的单一生产形式生产成本较高、资源配臵浪费,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满足龙头企业的需求,这种经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为此,要通过加快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农牧民联结合作,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使合作经济形式与市场要素充分对接,增强农牧产品的价格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探索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合作社跨村经营,计划在四道沟村和集体村选择基础好、热情高的合作社1-

2个进行重点扶持,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建设中心农机合作社,实现农机合作社与种植合作社的分离;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科学指导与统一服务,推进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三个基本原则,引导农牧民围绕支柱产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以至信用贷款、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小生产、大市场,小基地、大群体”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格局。

(二)坚持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发展农畜林产品加工流通带动型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提高畜牧业生产比重,壮大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努力拓展农牧业发展新空间;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手段,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以五道沟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做好四道沟、集体村的产业规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

(三)坚持劳务有序输出,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进程。推动劳务输出由季节型向长期型、苦力型向技能型、分散型向成建制输出转变,提高其市场化、组织化、技能化水平;开辟创业平台,给予政策扶持,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和返乡农民工首先创业,领办新兴实体经济,大力发展二、三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合作社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充实就业与增收,激发农村发展生机与活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农牧林副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构筑壮大集体经济的新优势。

(四)坚持强化基层组织,实现民生事业进步。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双链双推双提”活动;继续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壮大创业实用人才库规模,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大学生村官的先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和社会各界帮扶,有序解决“住行”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篇5

对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为目标,以促进知识与经验共享、以深度的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为载体,重组教师个体经验,分享彼此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以此达到共同发展.

作 者:马世新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15002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8(4)分类号:G451.2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区域学习共同体 校际交流合作体 城乡支援协作体 社团互助体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6

关键词:专业共同体,现状,构建

当今社会,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定位、取向和模式的转变,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被视为回应新的教育挑战最有效的方法。而对于声乐教师这一群体而言, 加快专业化发展和专业间融合的进程则显得尤为迫切。

一、“共同体”的相关研究和论述

“共同体” (community) 萨乔万尼 (Ser-giovanni) 有这样的定义:“共同体是个体的集合体, 这些个体基于自己的意愿而紧密联合起来, 共享一些观念与理想。这种联合会使一群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在成为一个‘我们’之后, 每一个成员都是紧密编织的有意义关系网的元素之一, 这一个‘我们’通常处于一个共同的地方, 维持一段时间, 并分享共同的意义、情感与传统。”圣吉 (S e n g e) 在《学习型学校》中对“共同体”的界定, 其本质说的就是一种“分享式的生活。”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建立在教师专业化高度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 以共同的目标和兴趣组织的, 以教育实践为载体, 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基本形式, 在一定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对话最终实现发展的学习型组织。

二、个人主义文化浓厚, 缺乏合作与互助——声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由于“声乐”学科自身特有的专业特质, 导致不少声乐教师具有争强好胜和“唯我独尊”的个性特点, 从而形成了声乐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这样一来, 一个学校中的声乐教师很难有共享的专业发展目标。导致学校中声乐学科发展缓慢, 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因此, 声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与其他教师的必要的沟通与相互交流, 教师之间普遍存在封闭的状况, 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 都将成为声乐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绊脚石”。

抵制教师个人主义文化, 最有效的就要逐步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形成一定的合作组织。托马斯指出,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性化的努力’转向‘共同化的实现’, 在共同体中, 教师通过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建构教师专业共同体, 其实质就是要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师合作文化, 为教师营造一个资源共享、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的生存空间, 使教师在“协作”、“共享”中, 达到实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目标。同时, 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和完善也为教师获得理想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可能的现实性背景。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 声乐教师知识覆盖面甚为广泛, 它涉及基础理论知识、中外音乐史知识、生理知识以及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这些知识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对具体课题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的认识、体验和行为、能力与策略等方面的知识。要建构如此丰富的教学知识, 除了声乐教师自身的不断教育教学实践和深入有效的反思之外, 其推动力还来源于教师同行间所组成的学习发展的共同体。

三、声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 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不是简单的事情。而对于声乐教师而言, 由于“声乐”学科自身的特性所导致的个人主义, 派别主义, 都是造成声乐教师之间难以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的根本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 才是使声乐教师专业化进程顺利演进的前提。

1. 走出个人主义文化, 构建信任、互惠、合作的文化氛围

专业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文化的形成, 因此, 创建声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必须构建相互信任、彼此关心、民主平等、诚挚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关怀、对话、信任、分享的文化氛围, 把教师关系由“同事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 是推动声乐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惟有相互信任, 才能将“同事关系”变为“伙伴关系”, 教师才会更愿意进行公开的教学、训练、科研及日常生活上的合作和交流。在相互帮助中, 共同面对问题, 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互惠则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文化规范, 它强调回报, 人们的回报必须与有关的投入、贡献相称, 它形成一种外在的、非正式的监督和内在的文化约束。良好的同事关系在共同体内部会促成教师间的忠诚、信任、互惠与合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面临着校本课程的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正是为声乐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深入研讨、共同进步、创造教学的平台, 有利于声乐教师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 在真正的学习与合作中营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和谐风气, 进而从中体悟工作的乐趣、工作的意义。

2. 培养专家型声乐教师, 推动群体内部互动学习

教师群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本是自然存在的事实。当教师看到自己的同事展现出某种“更好的实践”时, 教师会临摹这种实践而在自己的专业活动中采取变革。因此, 采取措施鼓励或者推动教师群体内部的社会互动学习, 鼓励某一部分较为先进的教师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甚至以某种制度, 经由教师之间的相互影响, 确立专业支援制度, 这对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 制定相应的政策, 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鼓励一部分教师尽快地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这对于声乐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确立有着长远而深刻的积极意义。

3. 构建合作、开放型的教研组织

教研组应有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3个职能。然而, 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教研组活动, 更多的体现局限于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考核,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甚少。因此, 学校可以在保持原有正式组织结构 (年级组、教研组) 不变的基础上, 建立一些专业取向性强的组织, 为各个层面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平等合作的机会。

譬如:声乐教师间合作型小组。利用将骨干教师与一部分较优秀的青年声乐教师组合在一起, 进而促进新老两部分优秀教师的共同发展。比如通过相互听课, 相互学习。当然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不同, 不是教学的检查、评价, 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 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学, 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发现的问题等, 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 提出改进措施,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青年声乐教师专业发展小组。主要针对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 并请专家型教师进行指导。固定的时间, 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每次活动前, 由若干教师带着自己教育教学上的实际问题走进小组, 针对问题作中心发言, 然后进行小组研讨, 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定并实施方案, 带着体验再次走进小组反馈交流。或者可以定期组织围绕一定的课题内容展开的交流或讲座。

开放型教研组。声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借助于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比如, 基于教育学课程与声乐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的诸多相互交叉与融合之处, 声乐教师与教育学教师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校际间合作式的教研组。声乐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 不仅专业技能需要不断的提高与发展, 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也十分重要, 不同类型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则为声乐教师提高专业, 积累教法与教育理念提供了很好的互助与合作。因此, 校际间的专业共同体的建立则为声乐教师专业发展拓宽了思路, 同时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合作型教研组织的出现, 可以有效改变传统教研组活动形式化、走过场的问题, 体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尤其是对青年声乐教师的人文关怀, 也与西方教师专业共同体相互支持、合作探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理念相吻合。

4.“师徒制”是声乐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的一种途径

在现代学校中, 新教师入职辅导中, 常常是采用有经验的教师与初任教师‘结对子’的办法, 对初任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由于这种办法借鉴古代行会中的学徒制, 故称其为“师徒制”。对于新教师而言, 他们刚刚踏入教师职业, 身份的转变, 往往会存在心理上的不适应, 导致角色的混乱以及对专业发展的束缚。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师徒制”, 往往使用的比较刻板, 并没有为新教师提供合作的可能性, 只是局限于简单的交流。而真正意义上的“师徒制”是通过一对一合作的方式, 为新教师们提供了合作的桥梁与纽带, 同时也为新教师搭建了心理建设的平台。

结束语

声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 是一个紧迫而漫长的磨合过程, 从理念到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全面的计划、教师的参与、行政的控制、持续性的支持等等, ‘多管齐下’。

这是一个需要花时间花精力的任务, 也是学校声乐教师群体素养改善和专业化深入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7

一、以校为本:创建学习型组织

以校为本,就是要创建学习型学校,营造书香校园,使教师达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状态。作为濮阳市和油田教育中心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办学目标,倡导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我校规定每个星期四放学后是全体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鼓励教师订阅专业报刊,并规定教师个人订阅专业报刊一份报销50%的费用,订阅两份以上报销70%的费用。评选“十佳好学上进教师”是我校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目前已经评选了三届。每一届“十佳好学上进教师”的表彰,都要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十佳好学上进教师”代表还要给全体教师作专业发展的报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更多的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开展校本教研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为此,我校积极主动与国内外专家建立联系,争取专家的指导与帮助。近几年,学校先后邀请了上海特级教师顾泠沅、刘京海、冯恩洪、贾志敏,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王义高教授,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协会副会长、教育学博士波古什教授等为教师作报告,指导学校的校本教研。为把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学校还在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的帮助下,成立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同时与世界著名学校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与国际名校交流机制的建立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学术沙龙是我校创建学习型学校的一个平台,教师在这里可以交流心得、展示才华、共同成长。沙龙活动上,大家围绕共同的主题,在各自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每期学术沙龙结束后,主持人都要总结、编辑《沙龙物语》,供全体教师交流学习,

二、以组为本: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组为本,就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题为抓手,突出同伴互助,把教研组打造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共同体。我们认为教研组建设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工程,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校本教研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关键在教研组。我们把教研组的工作概括为四句话:理论学习随时随地。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听课研课重中之重,课题研究自始至终。

在我校,集体备课被称为“教学的诸葛会”。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们都会提前认真钻研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位主备课人(也就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发言人)。主备课人要吃透这一单元的教材,理清每一课、每一节的教学思路。其他教师不仅仅是听众。而且是讨论者、参与者。在研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当达不成共识时。大家就会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最后,经过大家的集思广益形成这一单元的集体教案。然后,教师们会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修改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教案。教研过后。主备课人还要负责整理出《单元学习要点》,打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以供学生学习和复习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建立了网上电子备课室,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是我校的先进教研组,该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单元先行课、同课异构、一人同课多轮。

单元先行课。这是为促进组内教师之间共同交流而提供的样板课。在搞好集体备课的前提下,主备课人先行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课后,针对这节课展开研讨。制订出更合理的教学流程。单元先行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上课、评课、修改后再上课,充分发挥了先行的作用,为其他教师上出精品课提供修订范例。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各班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实现同样的精彩。

一人同课多轮。每位教师因为教学风格的不同,在一册书中总有那么几课是他最拿手、最擅长的。在平行班比较多的情况下,让每位教师在平行班级讲他最拿手的课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顿顿享受丰盛的精神大餐。

三、以师为本:改造个人教育实践

以师为本,就是把学习、工作、研究三者融为一体。使广大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使他们感受和体验到教育教学的职业快乐和幸福。

一是要引导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至少要包括教师学历、职称提升和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发展的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

二是引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让反思成为习惯。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教师成功=经验+反思”。

三是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使教师把学习、工作、研究融为一体。“六个一即每学期读一本理论专著,每学期撰写一本教育教学札记,每学期承担一个研究小课题,每学期讲授一节研讨课或创新课,每学期积累一套独特有效的资料,每学期写一篇有见地的论文。

四是鼓励教师建好、用好自己的博客,并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博客群,走入更加广阔的专业发展园地。教师通过坚持书写博客日志,可以在一个操作便捷、相对稳定的空间里积淀属于教师个人的丰富资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教师之间通过相互阅读博客日志,能够增进理解、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五是设立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学校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设立特级教师、省教学名师、学校学科首席教师工作室,就是让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理论上引领、实践中先行、科研中带头、带教中帮扶”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实现全校教师共同快速专业化成长。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8

关 键 词:专业学习共同体;跨文化;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5-0080-02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多种形式:以专家指导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项目合作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同学校的合作研究);以校本研修为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體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本文结合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经验,探索跨文化领域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新的学习研究方式。

一、跨文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跨文化领域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指借助现代通信手段,由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组成的专业学习研究团体。在这种共同体中大家共同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通常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相比,能产生更强的相互砥砺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在创建跨文化领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1. PLC的创建背景和过程。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自2001年起,连续4年每学期聘请一名外籍专家对教研部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常规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考虑到,一是由于时间、空间和成本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常规培训的可持续性较差,二是如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已使异地即时文本、音频甚至视频会话成为现实。在这种背景下,该校外语教研部2009年9月,创建了一个依托网络平台,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跨文化的PLC。该PLC以国外专家指导为主。

2. 成员及组织方式。PLC由美国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两名教育专家和该校外语教研部的骨干教师组成,自愿参加。其中1名外国专家曾多次为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并且也是PLC的发起人之一,熟悉该校英语教师情况,为PLC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该校外语教研部从本部成员中指定一人负责与外国专家的日常联络和组织工作; 教研部为PLC提供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

3. 学习方式。PLC利用电子邮件、Skype和网站等现代通信技术,采用三种学习方式:(1)独立学习。两名美国专家在征求教师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 通过电子邮件把学习资料和将讨论的问题发给教师。 教师提前阅读学习材料, 准备讨论问题。(2)Skype会议。该校成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集中,通过Skype软件与两名美国专家进行视频会议。 会议由两名美国专家主持,就学习内容展开讨论,美国专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每次Skype会议结束时布置在专设网站的讨论题目,确定下一次Skype会议日期,Skype会议的频率约为每三周一次。(3) 网上讨论。PLC在互联网上专门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名称为“China PLC Wiki”。网上讨论是Skype会议的后续。 每次的Skype会议主题在网站都有一个专门的网页,美国专家提前将相关讨论问题和学习过的资料发到上面,其他PLC成员可随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4. 学习内容。PLC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安排和设计,如有关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对该主题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引导下的Skype会议讨论和联系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方式来进行,每位教师都在网站上发布自己的学习体会,效果甚好。

二、 组建跨文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河北大学3年多来的实践表明,跨文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对提高大家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协作精神等方面产生了良好效果,证明这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共同学习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有利于保障对学生所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对学到的各种先进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可及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技能;三是教学工作可经常并及时得到专家和其他成员的指导、帮助和启发;四是促使教师根据所学主动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自觉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2. 有利于开拓教师们的国际视野。 由于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大家经常在一起进行专业学习交流,一是可真切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方法,二是可及时了解和把握不同国家对相关专业问题的研究状况和最新成果。

3. 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过程,也是相互了解、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这就为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参加共同体的学习,也使大家深切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种学习上的合作也推动着教学工作中的合作。

三、几点设想

1. 坚持学以致用,精心组织,不断提高共同学习的有效性。 高校教师大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只有确保共同学习的有效性,使成员感到切实受益,才能持续保持参与共同体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将遵照学以致用的原则, 精心组织策划每一个学习专题,周密安排每一项学习活动,力求使大家能真正受益。

2. 在积极鼓励本校或本国教师参与的同时,努力争取更多的国外成员。 后者的参与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 参与的人越多, 不同国家的人越多,交流的效果才会越好,与其他学习共同体相比的优越性就会越显著。在外国成员中,既包括指导共同体学习的专家,也包括愿意与我们共同学习的教师。

3. 不断改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条件。一是设法解决相互交流的困难。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不仅会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还会存在由于文化差异、知识水平等原因造成的意思表达和理解等方面的障碍, 对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探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是为学员的异地学习交流提供可靠的通信技术保障,包括网站维护、设备更新和管理等。三是妥善解决时间安排问题。异国实时交流难免会出现学员之间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冲突的问题,对此,既需要各成员克服困难,也需要在组织管理方面加强沟通,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为大家参加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语

从河北大学的实践可以看出, 参加跨文化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许多方面对教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师从每一个PLC学习主题中都可以学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根据所学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且能从理论高度反思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认识到参加PLC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通过参与、会话、协作、反思等活动形成团结互助的团队。这就表明,跨文化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通信技术条件下是可行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9

一、明确区域共同体核心理念

“科学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桥西科学教师共同体倡导做学习型与研究型的科学教师, 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发展路径, 通过“三专模式+网络模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共同体以“做中思·思中学”和“尚新·尚行”为行动理念, 秉持“行动就有收获”的信念, 通过构建理想课堂, 创新儿童科学课程, 与学生一起共读共写、同思同行、共同生活, 致力于打造积极向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教师团队。

二、组建区域共同体有效框架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小组。桥西区以12所联合校为基础, 按照“1+N”联合体的实际情况, 以区域科学名师为指导, 以科学骨干教师为组长, 组建六个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小组, 搭建区域科学教师发展的基础平台。

2.小学科学教师高研班共同体。桥西区以区域六个共同体小组的指导教师及组长为核心, 组建桥西区小学科学教师高研班共同体, 搭建更高层次的区域科学教师发展平台, 期待以核心团队的发展不断引领基础团队的发展。

三、指导完善区域共同体教研活动

(一) 活动计划

共同体小组每学年根据《活动文案》, 从有效课堂、教师发展、儿童课程和科学教室四个方面确定各自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二) 活动形式

1.课例研究。采用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课堂教学研究的形式, 针对有效课堂某项主题, 通过教师的学习实践, 通过共同体的团队研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流程如下:

2.主题研读。采用同读共写、分读共享的理论学习形式, 结合研究主题, 通过学习专业书籍, 并在日常教学中反复进行实践, 记录实践过程、问题与思考, 同时结合共同体研讨交流, 不断地积累教学案例、随笔、论文, 不断地进行专业写作,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流程如下:

3.主题交流。采用主题报告、专题讲座、主题展示等交流汇报形式, 针对主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和经验, 通过小组或区域进行汇报, 扩大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 促进更多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4.拓展活动。采用操作、参观、考察、体验等实践活动形式, 根据科学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通过更多形式的共同体活动进行拓展训练, 以提高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5.网络教研。能够打破时空界限, 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根据活动安排, 共同体定期定时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研讨。共同体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和资料会提前在网络平台上发布, 方便教师提前预习和准备;活动结束后, 还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不断深入进行网络教研, 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 活动流程

1.教研准备阶段。这是教师熟悉课标与教材、了解教师与学生、分析教学目标与流程、把握主题研究的进程、学习理论的过程, 是授课教师根据《备课规范》和《教学设计范式》完成备课的过程。活动前同时还要准备好照相、录像设备以及课堂观察点表格、主题活动幻灯片等。

2.课堂观察阶段。这是共同体活动的重点环节。活动中, 担任同一任务的教师坐在一起, 各司其职, 微格观察。课堂观察主要围绕主题研究的关键点, 从目标达成、教学活动、课堂提问、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度、教学资源使用等众多方面进行课堂观察。

3.思考梳理阶段。这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梳理环节。课堂观察结束后, 每位共同体教师及时整理观察记录, 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与交流, 取得初步的结论或意见。

4.交流研讨阶段。这是共同体活动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作课教师首先进行简要的说课, 说明教学意图、思路和策略;然后教师代表汇报梳理后的课堂观察情况, 说明初步分析的结论和意见;接着组长组织共同体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 深入研究主题进行碰撞, 记录员做好研讨记录。

5.整理汇总阶段。交流研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组长根据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发言, 确定本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同时还要根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确定下次活动的研究内容, 以逐步加深共同体的主题研究;最后, 还可请指导教师或专家进行总结, 以提升主题研究活动效果。

(四) 活动资料

共同体活动, 要整理好活动方案、活动记录、主题研究资料、教学设计、研究报告、活动总结以及照片、录像等电子档案。

(五) 预期目标和成果

底线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同读共写1~2本书籍, 进行一次教学课例展示, 争取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科学课堂教学。

榜样要求:每学年再深入研读1~3本专业书籍, 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报告, 有自己的教学思想, 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共同体以课例研讨、专题报告、个人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及其他研究资料等形式呈现主题研究成果。

四、区域教研部门的支持与保障

区教研室深入共同体活动, 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拓宽教师在教学中的视野和研究思路;定期举行主题论文、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研究报告等教学成果评比活动, 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写作;定期在区域内为共同体小组举行主题研究成果展示;定期根据《桥西区小学科学优秀共同体小组评价标准》, 评选优秀共同体小组和优秀个人。

以团队建设为载体促教师专业成长 篇10

一、以团队建设促教师执教能力提升

以团队建设为载体, 发挥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功能, 将其转化为教师培训提高的活动, 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的特色, 促进学校发展。例如, 我校办学规模小, 教师人数少, 针对这一特性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团队组建, 以团队为载体进行研讨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使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提高执教能力。

(1) 实施项目管理, 确立研究方向。选择工作重点或方向, 以行动项目的形式, 带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常规管理。施行项目管理就是, 每一个团队都要负责一个项目, 由分管教学的领导负责团队的学习管理工作, 聘请教师担当组长。

根据我校今年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落实的研究”“丰富校本课程的研发”这两大工作重点, 经过校领导的研究论证, 确立了三个项目:项目1:进行教材的梳理工作, 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项目2:校本课程的开发;项目3: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落实的研究。

(2) 建立平行团队, 落实全员跟进。依据实际工作需要, 重新组建了学科、学年、沙龙三个学习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分配, 分别由三个团队进行管理, 比如, 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是由我们的课任教师进行, 所以项目1就交给了课任团队, 聘请体育组长任组长, 主抓校本课程的教学的主任主管。项目2由主抓培训的主任所带班任学习团队负责, 聘请市级骨干老师任组长。项目3由沙龙学习团队负责, 主抓教学的校长主管, 市级骨干教学老师任组长。

(3) 实施自主管理, 促进项目发展。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 制订团队工作计划、考核与评价成员、制定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

(4) 在团队管理中前行。实践告诉大家, 我们的师生越来越优秀了, 使每位教师在团队修炼中不断提升人生幸福指数。构建了学校培训文化, 让培训使我们的师生更优秀。在省标准化优秀学校的评选中获得了好评;在五年级的全区质量调研中, 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教师在全国高水平教学竞赛中获得的突破性成绩, 即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名校名师发展与提升学术研讨会”上喜获赛课特等奖, 青年教师冀伟作为主选手代表南岗区参加了品德与生活“市级风采杯”赛课活动;区级骨干教师作为主选手代表区参加了品德与社会“市级风采杯”赛课活动;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科学学科科学教师的基本功大赛。

二、加强团队运营促教师发展

“教师能走多远, 学生才能走多远。”教师是教育之原点, 建立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卡罗尔说, “在每一所成绩优异的学校, 我们发现的一个内核特征是, 有一个由高效教师组织的团队, 他们协力去提高学生的成绩, 其成就是哪怕最好的教师独自一人也不能达到的。”故此, 在团队运营中要搭建“三个平台, 强化一种意识”。

(1) 搭建自学自悟的平台。旨在提高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水平, 更新条件性知识, 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水平。其流程为: (1) 独立阅读的流程。学校制定菜单———教师阅读———写读后感———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心得。要让理论学习引发思考, 使这些理论、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 (2) 集体培训的流程。专业引领下的课标解读———案例研究———网上学习———问题解答———个人实践。审视自己落实学段目标的程度和研发课程的能力, 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 搭建互助共进的平台。搭建活动成长、伙伴互助两个共进平台, 使教师在互助共进中共同成长, 发挥教师创造力, 在课堂改革、课程管理、常规落实等诸多领域发挥作用。

活动成长:每个团队针对各自负责项目的内容制订方案、设计活动内容、时间。主要的活动有:集体“磨课”、课例分析、主题策略研究。学校领导参与指导各项活动过程。

(1) 集体“磨课”的主要流程。集体备课———常态教学———同伴会诊———二次备课———二次教学。 (2) 课例研究的主要流程。教前设计———教学实施 (教中反思、二度设计) ———教后反思———课堂研究 (记录反思) ———共享收获。 (3) 主题策略研究的主要流程。预设主题———课例实践———集体研讨———生成新主题———新课例实践———再次研讨。 (4) 伙伴互助。我们采取了师徒结对子的互助策略, 团队中的一名骨干教师与一名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子, 帮助青年教师从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入手, 确定教学目标为重点, 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3) 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例如, 我校每年的上半年, 都以“起航杯”为载体, 进行个人学习成果的一个展示。每年的下半年, 我们以“教学百花奖”为载体, 进行团队学习成果的展示。同时开展“相约课堂”活动:骨干教师点课、青年教师跟踪听课、师徒同台竞技等活动。

(4) 强化主动发展的意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不仅要靠外部的渗透, 更多的还要靠我们内部的自主提高、自我发展, 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构建课程文化, 让学校课程使我校师生幸福成长。

科任教师团队发挥智慧, 编排了符合运动规律、富于变化的篮球操。这套操既包含了篮球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 又融合了太极的元素, 既关注了学生运动的兴趣, 又让孩子们玩得兴趣盎然, 切实让篮球运动走进了学生的每一天。在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努力下, 在队长的带领下, 出版了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具有可操作性的篮球教学手册, 进一步规范了校本课程研发。

“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文化建设的载体 篇11

“绿叶工作室”,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名师培养工作室”。它的独特在于成员都是辛勤耕耘在农村幼教大地上的一线工作者;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工作室主持人张燕教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思考和对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特别关注。工作室成员最初的参与目的是急切地想要成长为“名师”,后来在主持人张燕教授独特的教师成长观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丢掉包袱、敞开心灵,放下“求成”的焦虑,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成长静悄悄地、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一、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绿叶理念”

1.教师是主人

其一,教师是自己的主人。即教师须对自己负责。而自主、自助正是对自己负责的方式。绿叶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弱化权威,成为自己的主人”。参与的教师不是被引领、被培训,而是在民主、平等的交流研讨中发现自我、解放自我、成就自我。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推翻对“被培训者”被动状态的成见,甚至推翻“被培训”的说法,不再被动地“等待专家教我”,而是把目光转向自己,从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开始,重新认识到自身的能量,并从中获取信心和勇气,真正“对自己负起责来”。

可以想象,转变观念的过程是艰辛和漫长的。所幸,当所有人坚持下来,并逐渐体味到解放自我、主动思考的妙处时,他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哪怕平时工作再忙、再累,只要碰上工作室有活动,我们都不想放弃。不是惦记着谁能给我们知识,而是身在其中与同伴分享交流的感觉太美妙。”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其间的转变正是教师们实现自主成长的过程。“把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是教育家”,这句话在绿叶工作室由口号变成了现实。

其二,教师是工作室发展的主人。工作室如何定位、如何发展,以怎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这些问题没有既成答案,要由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共同解答。张燕教授有意识地“示弱”,在确定议题、主持议程、带动发言等方面“把球抛还给教师”,从而将决策的权利一一转化为教师们思考的机会。而教师们也由最初质疑自己“我怎么能行”到后来变得自信从容起来。自2009年以后,从“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到“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再到“用支教行动践行薪火相传”,几乎每一个议题都是由教师们确定的。

2.工作室是学习共同体

毕竟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每个人的眼界和视角各不相同,言行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环境的束缚,所以必须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在分享、交流和碰撞中思考,从而有所收获。只有在一个有着浓郁学习氛围的学习共同体中,个体才会有走向更高层次的可能。绿叶工作室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大家围绕着共同关注的主题探讨、分享,为彼此开辟更为宽阔的成长路径。在这里,每个人凝聚智慧,朝同一个目标奋斗;在这里,每个人自由发表观点,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发现个体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在这里,资讯信息交汇融合,个体能借助于团队的力量,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这里,每个人投入工作的激情,并在相互启发中改变观念,实现自我超越。

从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在历经了近一年的困惑和探索之后,大家开始探讨工作室的愿景和定位,从此慢慢走上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轨道。在四年的共同学习、研讨、实践中,“凝聚智慧,携手前行;真诚开放,薪火相传;探寻本原,自我超越”的愿景在每位成员深深浅浅的脚印中由口号变成了现实,教师们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四年来,工作室的活动正是在学习共同体的氛围中推进和完成的,同时,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共同体的能量也越来越大。从目标愿景的确立、室标室歌的创作,到对方法论的学习研讨,再到对教育实践中所见所思所感的交流碰撞、对行动研究方案和实践的讨论完善,乃至最后的修订书稿……处处彰显着平等、团结、互促、突破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践行愿景的过程也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过程。

3.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容易不自觉地陷入迷乱,在忙碌中渐渐迷失方向。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停下来,想想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真。

扎根泥土。绿叶工作室成员都来自农村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是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但“扎根泥土”并不仅仅是工作室成员的来源使然,还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体现。教育的本原,正是立足于生命、出发于生活。扎根泥土,意味着回归自然、尊崇生命;意味着抛却表面的花哨,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意味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意味着停下盲目追随的脚步,重新审视本地本园的教育目标和途径。正是因为扎根泥土,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才觉得找到了教育的“根”、自我的“根”,才由衷地说出“最简单的才最深刻”“教育不能没有温度没有感情”这样的切身感言,才能够在对“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和探讨后,达成这样的共识:“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最好的?我们常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呢?因地制宜、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那么,对于乡村幼儿园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呢?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还孩子以纵情山水田园的自由,培养孩子顺应自然节律的秩序,让教育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对话;同时,彰显家庭化、舒适温馨的氛围,满足并适时引导家长的需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与生活对话。”

慢教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的,心急求不来真成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是如此。绿叶工作室虽然因“名师成长工作室”项目而成立,但从一开始就并不抱有“培养名师”的功利性,而只是提供一个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也从“纠结于成长,自我设限”,到渐渐“卸下急于成长的压力,敞开心胸,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活动,分享集体智慧所带来的愉悦”,最后“从容地获得成长”。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参与其中的每位教师获得了意外的收获,那便是比专业成长更有价值的心灵成熟。不急于求成,顺应人的自然成长规律,提倡慢教育,是绿叶工作室的又一理念。正如室员们自评所言:“咱们追求的不是短时间的效益,而是长期的心灵成长。”不急不徐,达到心灵上的从容,由此培养出的孩子也能得到心灵的滋养,以实现师幼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这是慢教育之所以最适宜于教师成长的原因所在。

4.在行动和激情中实现价值

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甚至可以说,行动是教育的灵魂。再伟大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可能于人于事发生作用。我们关注孩子、反思教学、观察社会,心有所感,却唯有转化为行动,才有助于改进教学实践。行动研究,其核心含义也在于“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为改进教学实践而研究”“以行动为途径进行研究”。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与积极的行动形影不离的便是激情。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逐渐明白“激情是一种职业能力”“宁可没有经验,不可没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是无论面对何种窘境都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好的心境。绿叶工作室为所有成员提供了有利于“产生激情、付诸行动”的团队支持。

5.教育者应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要比其他人具备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时刻提醒自己对社会发展、文明文化建设肩负的监督、参与责任,并时刻准备尽已之力为社会向着积极方向发展而行动。教育与生活水乳相融,学校与社会密不可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公共知识分子,因此,绝不可将眼界拘囿于狭小的幼儿园围墙之中,而应抬头看到更多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公共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绿叶工作室一直提倡“跳出教育看教育”,这也是绿叶工作室倡导教师们走出幼儿园、思考社会问题的初衷。三年之间,教师们从只关心本班教学,到放眼社会,再到为了改善社会现实问题而积极行动。而在积极行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二、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绿叶模式”

经过四年的摸索,绿叶工作室总结出一套帮助幼儿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的有效模式,我们称之为“绿叶模式”。教师的自我解放毫无疑问居于首位。有了这种突破惰性思维的内在驱动力,教师们就会主动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会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启迪,在学习共同体中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发表观点、贡献智慧,最终获得共同提升。可以说,解放自我、互相启迪、成立学习共同体是“绿叶模式”的要素。它带给幼儿园教师的,除了专业成长,更有自由向上的精神,以及在共同体中分享互促的学习激情和习惯——这是弥足珍贵的人格修养,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甚至比专业发展本身更具价值。

在激发“成长动力源”、建设“成长共同体”的过程中,工作室围绕着“绿叶”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处处留心皆学问

绿叶工作室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元,没有灌输式的培训和讲座。在开往徽州的火车上,我们从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讨论到中国教育体制;在西递宏村如画的风景中,我们分享读书的感悟、讨论幼儿园行动课程和华德福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各地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我们审视和思考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地上,我们传阅当期的《绿叶工作室简报》,回味上次活动的启示……这些活动让每位成员感受到放松和愉悦,然后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的成长。

(1)读书和看影视作品

绿叶工作室始终将读书视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读什么书是关键,最初由张燕教授推荐,后来,教师们读到好书后就主动相互推荐。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在反思中成长》《爬上豆蔓看自己》等直接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书,也有《请让我慢慢长大》《张雪门先生论幼稚园行为课程》等介绍经典教育理念的书;既有《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阐述方法论的书,也有《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反映行动研究成果的书;既有《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黄河边的中国》等带动思考社会问题的书,也有《被压迫者教育学》《教学勇气》等启发自己审视内心的书。

看影视作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扩大视野。四年来,成员们共同观看了十来部优秀的记录片和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影片,如《幼儿园》《小人国》《看上去很美》《草房子》《乡村女教师》《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肖申克的救赎》等,每部影视作品都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和思考。

(2)旅行观摩

读书和看影视作品给教师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旅行观摩则为教师们提供了另一扇看教育的窗。观摩同是农村园的兄弟园所,借鉴经验,反思不足;参观巴学园,感受另一种教育的温度;驻扎城郊,亲历农村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境,感受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和问题;前往徽州,在宁静的山水中沉淀烦躁的心情;远赴洛阳,了解与北京不同的办园思路……列车上、回廊里、草地中到处留有工作室成员们热烈讨论的身影。

(3)关注社会

教师们将眼界放开,从班务和园务转到更大的社会层面,“跳出幼教看幼教”,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思考并发表看法。大家从对“山寨春晚”的笑谈中,逐渐看到“山寨现象”背后的民众话语权问题;从对“国十条”的讨论中,上升到站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思考幼儿教育的本原;从“非正规园频遭打压”的新闻中,经历了对国家政策与自己密切关联这一事实的深刻反思,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4)分享研讨

分享研讨是绿叶工作室最常见的工作方式。例如,读到好书后的快乐分享,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求助解惑,看到社会不公时的愤然议论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对专业问题的探讨和求解。什么是案例?教师为什么要写案例?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有何关系?什么是现场感?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每个成员畅所欲言,激烈碰撞,在研讨中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2.事事深入求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无法一蹴而就,为此,绿叶工作室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帮助教师们在逐层提升的过程中从容成长。

(1)记录、提炼

活动实录。除了成员的个人笔记之外,绿叶工作室每次活动必有实录,力求有言必录,完整地再现讨论现场,保存活动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在第一时间让大家分享。实录的好处在于:其一,最大程度地帮助因故缺席的教师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其二,人们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场景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实录就是不加任何点评分析,完全记录原话,这样便于教师们日后重温,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简报提炼。除了实录,每次活动之后,绿叶工作室会出一期《绿叶工作室简报》,将本次活动的亮点提炼出来。这样,一方面,帮助教师们迅速把握本次活动的精髓,便于后续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简报由工作室成员轮流负责编辑,在编辑简报的过程中,教师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实录,提炼核心内容,并以最简明的文字呈现,准确反映大家共同学习和提升的历程。这一过程使教师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不断提高,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反思、钻研

工作室活动每月只有一次,所以大家特别珍惜。哪怕只是讨论一个案例,观摩一次活动,大家都会不断回味、继续思考,琢磨他人提出的观点,吸收伙伴的建议,改进自己的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和钻研中,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3)在行动中成长

上一篇: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上册7单元教案下一篇: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