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2024-07-14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共8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1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2

推行“小先生”制和组建小先生宣讲团, 由学生担当传播陶行知先生事迹和思想的小使者。组织“小陶子”红领巾社团、营造自主参与氛围。搭建社团活动平台, 让学生参与各种多元化的社团活动,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是策划体验主题活动, 陶冶高尚情操。

组织学陶、思陶主题活动, 组织细节教育主题活动, 在日常点滴教育中培养一个具有公德意识的真人;组织节日主题活动, 在经典节日活动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真人。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实践, 培养实践精神。

学校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学生社区实践活动, 建立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 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让家校形成合力, 共同培育真人。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3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陶行知提出的特别是立基于“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进步的教育理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4

刘佳佳1

(1.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6)

摘要:在素质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更加科学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教育实践中。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生产生音乐启蒙思想的关键时期,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将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理解,浅谈其对中小音乐教育的启示。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小学音乐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探寻新路,他代表着我国近代教育文化的方向,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留下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为后人的教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对各学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音乐教育隶属于美育,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历20余年的推广和发展,已经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心中,如何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将教育实践与理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虽然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他却是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创造性的认识,积极推动了当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教学做合一”的角度出发,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概述

杜威是陶行知留美期间的导师,他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萌发、产生及建立都有直接的影响。“从做中学”可以看做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启蒙,但这仅仅是以经验论为基础的观点,但本质上体现了生活对于联接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探索,陶行知发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遂认为“做”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1925年,陶行知将其“学做合一”的提议直接生发成“教学做合一”,此后,经过实践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至1927年“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正式创立。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教学,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它是生活的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由此可见,陶行知对“做”的重视。“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是联接教和学的桥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如下特点:(1)主体性。传统教育方式存在让学生死读书、读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死书的弊端,被动式的接受照本宣科的内容,毫无主体主动性可言。学生的被动教学地位使学生无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不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自己的学习探索精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摆正了师生的关系,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做合一的指导下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摆脱教材的束缚;(2)实践性。“做”对于“教学做合一”的意义无疑十分重要。其实质可以理解为拉近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生 活实际的距离,要重视实践当中的学习与教育,教师与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教材,可 以从身边的生活去发现,学习,探究,解决问题;(3)创新性。把实践行动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拓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师,学生,教育内容的制衡和相互促进。从这点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性为创新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角度跟灵感。

二、“教学做合一”对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融审美性、技能性和整体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引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做合一”能够克服音乐中教与学分离的弊端。音乐教学通常是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通过表演技能和听觉技能展示音乐的魅力。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涉及乐理和“双基”的学习,通常包含声学、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知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教学做合一”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提升,从整体上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把握。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的 弊端,使教与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符合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音乐教学可以看做是艺术实践,通过音乐教学环节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没有充分领会到音乐学习中的“综合”理念,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使音乐教学比较零乱和分散,不便于音乐的普及。在音乐教学中,要看重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认真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符合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现实问题。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做出的古今中外“教”与“学”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理解,简要总结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最早是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实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应用“教学做合一”于中小学音乐课堂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在特定的学校和特定的班级等条件下,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在教学实施前全面周到的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音乐时,就要事先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音乐创作者的思乡情绪,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并借此发掘学生的音乐灵性和音乐潜能,这显然非常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主体性原则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边学边做”,及时发现“学”与“做”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进而促成“教”的实现。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舞蹈队、合唱队、演奏队等,让学生在舞台上自由发挥,分别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本领,表现优秀的学生必须负责把周边学生教会。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而且让学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得到了解放,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三)实践性原则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 是学生参与音乐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且“动手”与“动脑”要实现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单纯靠“动手”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缺乏必要的情感因素,就如同一件艺术作品缺乏内在价值,需要进一步进行雕刻和处理。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脑指挥手,手开动脑,学生才能弹奏出有感情、有灵性、有感染力的音乐曲目,促进自身音乐演奏技能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陶行知的教学理念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符合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工作者要不断从陶行知的音乐教育理念中总结经验 和方法,从而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一 篇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一)

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中国的人命・纸上的教育改造有多大效力!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中国教育改造》自序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在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第二年的晓庄 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中国大众教育的问题 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那些高谈阔论,妄自尊大,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的都不是真教师。――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 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给肖生的信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大学是造就学者和领袖的地方,不是剃度和尚的地方。我们要大学培养与国计民生有关系的学者领袖,不要大学培养避世的隐士,出世的僧尼,不知世事的书呆子,我们要学生认识人民,人民认识学生。我们要到民间去的学生,不要到天上去的学生。――驳特定学区议 我的主张是:有书读的要做事,有事做的要读书。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你们做书呆子。――晓庄开学勉励桃红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但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升官教育,以及“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我们都是反对的。至于一般老百姓“出钱给人读死书,自己一个大字也不识”的现象尤其不能缄默。――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 一、要诚实无欺; 二、要谦和有礼; 三、要自觉纪律; 四、要手脑并用; 五、要整洁卫生; 六、要正确敏捷; 七、要力求进步; 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 十、要勇于办公; 十一、要坚韧沉着; 十二、要有始有终。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篇6

一、《书香讲坛》向您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推荐者:周恩庆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年~1946年),安徽歙县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他倡导“爱满天下”的教育,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陶行知先生为:万世师表。周恩来同志称陶行知先生为: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题词: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李鹏同志题词:学习、研究、运用、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李岚清同志题词: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

三、推荐理由: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之路以及他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仔细研读的。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光辉和教育态度的经典集合,内容宏富,论述精当,视野所及广博而深邃。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205篇文章,篇篇精彩,篇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看了心里不觉一惊: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的校长,作为一名从事教育事业30年的老教师,自己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正深入透彻的研读了几分?实践了几分?惭愧中,拿起了书,认真研读起来。读中品,品中思,思中悟,不经意间,对陶公的敬仰也油然而生。读此书,就象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亲密接触。有人说:“让理念学陶——时时闪烁智慧;让教师学陶,人人学而不厌;让学生学陶,个个都是先生;让活动学陶,屡屡呈现生活。”这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真实的感受,所以,我隆重的向各位同仁推荐《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点滴感悟:

陶老的文章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就如序言中所言“陶公的文章可与白居易的诗相媲美,稍有识字,即可畅读无碍。即使目不识丁,听了也可理解。”在品读过程中我也发现,看似简单的内容,其实也都有很深的内涵。想要在短时间内将陶老的精神完全 “消化吸收”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就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原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书中,陶先生有四篇文章专门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这是当时陶先生创立的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教学做合一,我从文中读出的是“做”是第一位的,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并且,在论述这个问题时,陶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P232 仔细品读,感到陶先生是提倡在劳力中劳心,让学生在劳动中自己获得知识,在干事情的过程中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比如,我校的东篱园,在建设的过程中,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耕耘、播种,浇水,施肥,提高了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在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上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了学生实践探究的能力,挖掘了学生的身心潜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积极动手,在劳技教育中硕果累累。比如说,在刚栽下菜苗的这段时间,天气特热,师生天天坚持了给菜苗浇灌,可各班的菜苗却总是不见长,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来解决呢?经过师生的讨论、分析,确定问题出在土地太贫瘠上,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追施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来试试看。八二班的师生采取给菜苗浇掺了尿的水,结果菜苗长得特好,全校师生纷纷仿效。劳动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总是无比兴奋和好奇,他们经常会问,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也在这时,学生才发现学不够用,然后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老农……在还是问不明白的情况下,自然就想到了书,求助于书本,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此外,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体会、认识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在劳动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的精神。在学生劳动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看见他们之间的那种友好礼貌的微笑和言语或空手的同学给提水的同学让路或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同学帮忙。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思想。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陶先生说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在这里问题上,陶先生举了两个形象的例子。(P390鲁宾逊,P391贾宝玉)这也让我不仅想起前些日子和朋友的一段闲聊。朋友的儿子问爸爸,“蜗牛喜欢吃什么?”爸爸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于是她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 “做中学”的方式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实践性的原则。

(二)学生自治——动车组管理

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里,陶先生从什么是学生自治,学生自治的意义,治理不妥的弊端,自治范围的标准,学生自治应注意的要点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P73 并且,陶先生给学生自治这样定位:P74 关于学生自治的问题,其实和魏书生所倡导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有一脉相通之处,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动车组”管理理念更是不谋而合。记得上学期期末,我校在进行特色班验收,当时八六班申报的特色就是“自主管理特色班”,我们在验收的时候发现,班级的每个同学都有班级管理的任务,非常的细致,甚至南面的第几个窗台都有负责人,我现场提问某个同学,你管理什么,他能熟练的说出:我负责我们这一行6个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和粉笔槽的卫生。并且,他能很详细的说出他每天都是怎么做的。这个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一直变现都很优秀,我想,这和他们的自主管理是分不开的。本学期开学,我们更新校园文化,和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是向全体同学征集校园文明温馨提示语,两天的时间,我们就征集到了1123条,孩子们有的语言还很幼稚,有的文笔也不是很美,但她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尤其是,当我们把选中的温馨提示语做成牌匾挂出后,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满校园的找,看是否有自己和本班同学的入选了。我想,这个过程就是自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会校园小主人的感受过程。

此外,我们很多老师都尝试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每日班长等做法,大家的事情大家参与、规则大家共同制定,让他们实行相互监督和自我约束。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之法,比学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自治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

陶先生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我们就应该构建班级岗位轮换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建设富有时代特征、鲜明个性、创造性的班级文化。把责任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责任人。学生中人人有责任、个个都是“官”,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形成竞争、团结、自立、自强的氛围。(三)每天四问——反思提升

陶行知先生每天都会对自己提四个问题:第一问我今天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我们经常说:累了就歇会,但陶先生的说法是:“预防疲劳的休息”希望大家时时提示警觉,预防疲劳,不致使身体过分疲劳。天天能在兴致勃勃中工作学习,健康必然在愉快中进步了。至于已经有人过分疲劳了,要快快作“恢复疲劳的休息”。适当的休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现在教师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缺乏运动,姿势单一,所以,造成了颈椎病腰椎病与我们发生了“早恋”,有许多30几岁的教师就已经每日饱受着颈椎腰椎的折磨。现在,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每天和学生一样,工作45分钟,学生下课的时候必须简单活动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和大课间时间,必须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运动。我想长此坚持下去,必能有效的“预防疲劳”,进而远离疾病,拥有健康。

第二问我今天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帮助学问进步的五字要诀——“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有学问的教师应该是博览群书、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说得通俗一点,有学问的老师应该比一般人或一般教师读的书更多,认识事物更透彻。有学问的教师不盲从,而是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有学问的教师会因某种独特的气质或行为,使绝大多数学生和同行同时认同。我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打造书香校园,还有我们现在进行的书香讲坛,我想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更加丰盈生动!

第三问我今天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关于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的确,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效率。陶行知先生说“一件工作在别人做起来需要四小时,你只要二小时或三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瞬息万变的世界由不得我们“老牛拉破车”的脚步,我们必须快马加鞭,高效优质地完成纷繁复杂的事务。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头无煞尾,开始时信誓旦旦,精神饱满,真正做起来却往往丢三落四,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人生不可能完美,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的接近完美。

第四问我今天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把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并指出“人人以公德为前提,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下来。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是要衰败下去!”读到这里,我想:其实,教师本身就是一份良心的工作,我们是在塑造人类的灵魂,是在为全人类“公德”而奉献自己的智慧,那最好的垂范就应该塑造崇高的“私德”。

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本质上讲就是每日“四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反思自己一整天的表现。我校现在使用的德育作业本中的对照英雄反思卡,就是学生自问自醒的方法,长期坚持,必将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我们教师也应该用一颗虔诚的心把“每天四问”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鞭尺。在此,我也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在场的同仁,每日临睡前别忘了问问自己:今天我问了吗?

(四)创造教育——创新精神

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陶行知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现象。“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那儿来火轮?那儿来电灯?那儿来微积分”。陶行知在1943年10月16日的育才学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教育者要研究教育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针对师生对教育创造的畏难情绪,陶行知满怀信心地表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性之人”。关于创造教育,陶先生有很多精辟的论述。P442 陶先生用了大量的事实指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我也在想,教师自身,同样需要创新,就像我们中心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的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创新论坛,就是要让领导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勤于动脑”“解放双手”去开辟,“解放嘴巴”多质疑,在求是中求真,在求真中创新。当然,我们每一位教师也要主动“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要超越固有经验乃至习惯的束缚,及时充电,从繁忙的业务圈子里跳出来,读书看报上网,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丰富自己。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胸怀为我们指点迷津,指明方向。他很多的诸如“爱满天下”“生活教育”等思想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也不再细细罗列。但是,我想说,陶先生深厚的教育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教育时间去实践的,在此,我也想把我校在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上的一些设想和各位交流一下。

五、践行设想

作为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单位,我校提出了“行知文化进校园”的口号,学习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学习陶行知“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的敬业精神;学习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的师表精神;学习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实精神;学习陶行知倡导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的教改精神。已经在树人林内矗立了陶行知先生的塑像,在温馨园内建造了行知亭,营造 “爱满天下,求真、创新”的文化氛围。在未来的三年,学校决定努力探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凸现“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走行知路,育行知人,促进学生思想行为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高效,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每年举行“行知文化宣传月”活动

学校确定每年的10月18日(陶行知先生诞辰)—11月18日为“陶行知”文化宣传月。在教师中组织学习《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利用宣传橱窗、广播进行陶行知先生故事的宣传介绍;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校教研专刊《涟漪》每期设立“学陶专栏”,刊登教师学习实践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在学生中开展“魅力行知,靓我形象”的学生礼仪比赛、“陶行知故事随感”等活动。(2)践行行知思想,落实“教学做合一”

每学期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陶研会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和“行知思想”论文大赛,实施“日赛课”制度,以此为平台,要求教师营造一种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养成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帮助学生适应培养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解决教与学的双边问题,力求“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为践行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每学期以“关注师生幸福,诠释爱的教育”为主题,举行一次演讲、一次趣味文体活动,倾听教师和学生心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7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 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和实践, 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一、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 陶行知在对当时中国国情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 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乡村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乡村教育的性质

陶行知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 认识到中国农业生产落后, 农村经济萧条, 农民生活贫苦, 农民文化低下。他呼吁社会各界要重视乡村教育, 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在“以农立国”的中国, 他认为“教育没有农业, 便成为空洞的教育”, “农业没有教育, 就失了促进的媒介”。他提倡“教育与农业携手”, 通过乡村教育, “要教人生利, 他要叫荒山成林, 叫瘠地长五谷”。在他看来, “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 办得好能叫农夫上天堂, 办得不好能叫农夫下地狱”。据此, 他指出, “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 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 决不至忽视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 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1/5的人民。我们要想建设新中国, 必须用教育的力量, 来唤醒老农民, 培养新农民, 共同担负这个伟大的责任。”[2]

可见, 陶行知认为, 中国以农立国, 只要农民有出路, 中国就有出路。乡村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 关系到民族的富强和昌盛。

(二) 乡村教育的任务

陶行知认为, “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其使命, 是在农业文明上建筑工业文明”。中国虽然在向工业文明过渡,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 工业化进展缓慢, 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仍然没有出路, 所以现代化的根并没有安起来。面对此景, 陶行知深怀“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的信条, 他主张打破这死的教育, 乡村教育“适合乡村实际生活”[3]。这体现了陶行知乡村教育“为农”的特征。

陶行知进一步指出“乡村教育是不能关其门来办的, 一定要与城市打成一片”。乡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与城市打成一片”[3]。这里实际上蕴涵了陶行知乡村教育“离农”的思想。也就是说, 乡村教育不仅要面向农村生活, 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 还“要从高远处着想”, 为工业和城市服务。

(三) 乡村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指出,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 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这就从理论上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了乡村教育的重要位置。

于是, 他把乡村生活环境作为乡村教育内容的重要源泉, 用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改造乡村的实践能力。他要求学生除了在校受教育外, 还要求学生走上社会, 参加农业生产, 进行科学种田, 要求学校、工场、社会打成一片, 深入生活实际, 让教育走向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

(四) 乡村教育的先决条件

陶行知认为, 只有“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活的学生”, 故“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 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教师得人, 则学校活;学校活, 则社会活”[4]。由此可见, 要建设活的乡村教育, 成功地改造乡村社会, 其基础在于要有“活的教师”。“活”的乡村教师具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还具备教师专业的特殊素养, 如创造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对于这种“活的乡村教师”的培养, 陶行知认为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立乡村师范。他主张师范下乡, 建立乡村师范学校体系, 因为“在乡村里所设的师范学校, 天天所过的是乡村生活, 所得的是解决乡村生活的本领, 在乡下很有用武之地, 自能忍耐乡下之苦, 而欣赏乡下之乐”[5]。二是采用艺友制。想做教师的, 先和有经验的好教师做朋友, 而好教师则“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的教师培植法, 并且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及推广普及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

二、乡村教育思想对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依然是影响并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中, 学习并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基本思想, 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

(一) 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性质的论述, 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教育是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 农村社区教育将农民终身学习与农村社区发展有机结合, 为农村开展继续教育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环境和最佳的组织形式。

重视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必须要有县、乡镇、行政村各级政府的参与, 在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上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开展。一是在组织机构方面, 建立由行政领导和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学校三结合的共同管理体制, 并制定出推进社区教育的总体目标及政策, 政府通过统筹规划, 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制, 使社区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除此之外, 三级政府要相应出台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条例、章程等, 对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经费渠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等做出具体规定, 以确保社区教育发展有序有效运行。

(二) 农村社区教育要注重“为农”与“离农”的平衡

在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农村社区教育仍然要立足农村, 面向农村实际生活, 为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农村面貌, 增加农民收入而服务。为此, 我们应深入挖掘陶行知“为农”思想的丰富内涵, 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生长点。

首先, 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走半根草去”的精神, 全身心服务并奉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学习陶行知“大乡村教育主义”的思想, 使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充分携手,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的战略作用。其次, 要着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也要看到, 自古以来, 农村教育均带有一定的“离农”特征, 似乎总在为离开农村服务。事实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 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打破自我封闭, 立足农村, 面向现代化。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6]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农村社区教育也要注重对农民进行现代公民教育和社会闲暇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良好德性的新一代农民。

(三) 农村社区教育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

农村社区教育必须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与“农业携手”, 建设“科学农业”。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才是“活的乡村的教育”。

因此, 在指导思想上, 农村社区教育要主动靠近农业, 大量兴办农职、农技学校, 强调农村教育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这样, 学生毕业后便有一技之长, 并成为合格的农业劳动力。在教育内容上, 要多体现当地用得上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知识和农产品加工等科技应用知识。同时让社区农民先学, 并以他们为媒介教父母、教邻居等,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四)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这样的教师如陶行知所说的, 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规律, 熟悉农村社区情况, 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同时, 我们认为, 发展社区教育还需要一大批志愿者和热习者, 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 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离退休干部、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等组织起来, 进行归档, 组织成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除此之外, 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 要大力倡导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 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对农村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 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摘要:社区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中国发展历史不长。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现阶段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展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平台,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搞好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就非常有必要在理论上认真领会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 在实践上重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 注重“为农”与“离农”的平衡, 紧密联系农村生产实际, 加强农村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农村社区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G]//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85-86.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3]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210-496.

[4]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437.

[5]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316.

陶行知的劳动教育 篇8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8-01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人民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他师从杜威,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结合当时中国具体的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体现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中先生是“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而学生则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缺乏社会实践和锻炼,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离太远。针对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就是接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就是接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综合这些,我们不难理解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包含了以下三种观点:(1)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类生活,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2)生活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目的是适应生活;(3)生活教育体现了终生教育的思想,与个体人生共始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从陶行知的这个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主张学校教育不在局限于书本,学生应该向大自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学习,开放式办学,是学校教育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教学法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亦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可见,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综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处处体现了改造社会的智慧,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不仅深刻地批判了旧体制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将做如下论述: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闪耀着素质教育的光芒。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于这点,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同时给出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教学做合一”。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凸显了新课改理念。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同时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是学生最大的需要和兴趣,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很好地将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社会联系了起来,“社会即学校”,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可以接受教育,反映了教育的普遍性,同时也反映了新课改下课程开发的创生取向。最后,他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与新课改背景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不谋而合的。

当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精辟深邃,远不及笔者所论述,我想,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他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反思,一定会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25(6):156-158.

[2]翟晓云.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J].宁师专学报,2008(3).

[3]李玉胜.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理论界,2010(7):184-186.

上一篇:调查设计方案实例下一篇:关注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