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2024-08-18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共12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1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学习、娱乐、交往和表达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新媒体又在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此时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提升的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的延伸,可以为训练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很好的契机。

一、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活动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展开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变单一、封闭的课堂为多元、开放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能动的、分享的教育,要求做到能动地利用新知识和新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动性、开放性和广阔性为此提供了可能。2.实践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开展社会参与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探究、创作、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与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选择、整理、理解信息,提高鉴别媒介信息水平的宗旨可谓不谋而合。所以说,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整合的方式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实践、感受、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若在活动中巧妙地穿插媒介素养教育,无疑会使活动锦上添花,二者“互惠互利”,互促互进。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或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好“舵手”工作。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如《走进家乡》一课可定教学目标为:①认知目标: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家乡。②能力目标:培养收集、筛选、归纳、整理信息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与交际创新的能力。③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是明确活动要求: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活动小组并设立组长;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课题组名称,如“家乡自然风光写真组”“家乡名人事迹探寻组”“家乡物产风情收集组”“家乡发展变化调查组”等,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并确定成果呈现形式。2.加强监控,适时点拨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置于“前台”,自己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但这时教师的“顾问”角色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在小组自主制订的基础上,从活动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汇报方案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点拨,以便使计划更具操作性。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行阶段性交流,要求学生及时报告活动进度并汇报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共享已搜集信息的同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调查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补救。3.注重评价,做好激励学生活动的结束,伴随着评价环节的展开。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加深对自己当前活动状况的了解,从而在下次的学习、活动中做出调整。鉴于“能力目标“检测,我们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如下:①你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哪些途径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②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料,你都搜集到了哪些?③你们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你们的活动结果?你对它满意吗?为什么?这是书面监测,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对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要及时予以肯定。形成的成果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评选最佳摄影师、最佳操作员、最佳编辑、最佳导演等,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以后的活动实践。

三、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收”与“放”的关系实施过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教师的适时指导与点拨绝对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比如改变兴趣方向、不得要领,展示形式单一、技术不得法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启发引导工作,使活动紧凑有效。2.把握好“设”与“迁”的关系设,即教师要做好设计统筹工作,活动要通过怎样的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教师心里要清楚。迁,即迁移运用,教师要确定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方式方位,找准课外活动与课程资源的联系,使活动成为撬动学生学习的杠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媒介素养作为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延伸,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融合时代因素的教学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多样化实践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单一从书本学习知识的局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为信息时代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平台。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媒介教育落到实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2

一、开展成语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积累词汇是其中一个巨大的“工程”。众所周知,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 它语言精炼, 结构严谨, 含义深刻, 富有表现力。成语在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 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言在所有人类活动中的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 它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 是人们表达思想至高无上的工具, 是维系民族的纽带, 是历史的宝库。”因此, 学习成语不光是积累语言, 也是在学习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功底深厚, 领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有所增强。在教学中, 我们开展了“形象画面猜成语”“形体理解表演成语”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趣味地学习成语。

二、开展活动课教学,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语文活动课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在活动中密切配合, 协调合理, 能在做中学, 学中做, 教学做合一。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 让他们在活动中乐于学习。

(一) 导入要“活”, 启发兴趣

活动课如同其他课一样, 必须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情感, 启迪思维, 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在活动中寻求乐趣的最佳状态”。如教学《马年说马》, 教师选定《西游记》中的乐曲,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的音乐, 让学生齐唱, 然后让学生听马的叫声, 马奔跑的声音, 出示马的画面。这样导入, 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互动做好了铺垫。

(二) 内容要“活”, 调动积极性

选择教学内容时, 必须以“鲜活”的内容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人人都能在活动中得到快乐。2010年是虎年,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是“虎”的活动课, 同学们通过收看电视, 阅读报刊、搜集图画等途径收集了很多有关“虎”的资料。通过整合材料, 学生用讲解、游戏、表演、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对虎的喜爱之情。在活动中, 学生懂得了怎样保护老虎, 同时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走向实践, 注重综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实践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 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是多科内容汇集一堂, 但并非是多种学科简单相加, 而是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整合点, 发挥各学科的整体效应, 让学生获得整体发展, 全面发展。如:上《秋天在哪里》一课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小朋友们, 你们可以到生活中, 到大自然中去找秋天, 找到了, 可以拍一些照片, 画一些图画, 或者把它记在心里……”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思考、劳动, 把秋天的景色拍下来, 画下来, 记下来。第二天交流时, 同学们都带来了秋天的水果, 秋天的落叶……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读起来, “秋天到了, 蓝天下是一望无际的稻田, 稻子熟了, 黄澄澄的, 像铺了一地金子……秋天到, 地里蔬菜长得好, 冬瓜披白纱, 茄子穿紫袍, 白菜一片绿油油, 又青又红是辣椒。”读了课文, 同学们发现, 原来秋天不仅是金色的, 而且五颜六色的, 教师又让他们到科学书中去找秋天, 科学书中的秋天属于收获的人们, 也属于小动物们。

(二) 加强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链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儿童参与是儿童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儿童参与太少了, 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 完成知识的飞跃。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 明白一个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从而成为个性、才能和身心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健康人。如: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 学生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 如涮涮碗, 洗洗菜, 拖拖地, 拉拉窗, 甚至上街买菜讲价, 下厨掌勺等, 家长明智地退居二线, 尽量让孩子有“当一天家”的生活体验, 孩子在当家中乐此不疲。活动结束后, 他们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角色的影响, 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3

一、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1.活动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或模拟现实的情境中展开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变单一、封闭的课堂为多元、开放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能动的、分享的教育,要求做到能动地利用新知识和新认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能动性、开放性和广阔性为此提供了可能。

2.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开展社会参与性的实践活动,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探究、创作、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点与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学生选择、整理、理解信息,提高鉴别媒介信息水平的宗旨可谓不谋而合。所以说,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训练是切实可行的。

二、整合的方式方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通过实践、感受、体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若在活动中巧妙地穿插媒介素养教育,无疑会使活动锦上添花,二者“互惠互利”,互促互进。

1.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在教师的组织或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好“舵手”工作。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如《走进家乡》一课可定教学目标为:①认知目标: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全方位、多视角了解家乡。②能力目标:培养收集、筛选、归纳、整理信息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与交际创新的能力。③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明确活动要求: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活动小组并设立组长;然后小组相互交流、讨论课题组名称,如“家乡自然风光写真组”“家乡名人事迹探寻组”“家乡物产风情收集组”“家乡发展变化调查组”等,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活动计划,明确人员分工,并确定成果呈现形式。

2.加强监控,适时点拨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在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后,教师就应该把学生置于“前台”,自己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但这时教师的“顾问”角色还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在小组自主制订的基础上,从活动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汇报方案等方面予以适当的点拨,以便使计划更具操作性。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举行阶段性交流,要求学生及时报告活动进度并汇报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共享已搜集信息的同时,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在调查方面的不足,从而进行补救。

3.注重评价,做好激励

学生活动的结束,伴随着评价环节的展开。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加深对自己当前活动状况的了解,从而在下次的学习、活动中做出调整。鉴于“能力目标“检测,我们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如下:①你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哪些途径搜索你所需要的资料?②文字、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料,你都搜集到了哪些?③你们组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你们的活动结果?你对它满意吗?为什么?这是书面监测,当然我们更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应对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要及时予以肯定。形成的成果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评选最佳摄影师、最佳操作员、最佳编辑、最佳导演等,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以后的活动实践。

三、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收”与“放”的关系

实施过程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但教师的适时指导与点拨绝对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比如改变兴趣方向、不得要领,展示形式单一、技术不得法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启发引导工作,使活动紧凑有效。

2.把握好“设”与“迁”的关系

设,即教师要做好设计统筹工作,活动要通过怎样的手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教师心里要清楚。迁,即迁移运用,教师要确定活动的价值取向与方式方位,找准课外活动与课程资源的联系,使活动成为撬动学生学习的杠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

媒介素养作为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延伸,要求在传统的语文教育基础上建构融合时代因素的教学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多样化实践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单一从书本学习知识的局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为信息时代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平台。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媒介教育落到实处。

学科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篇4

— 滁州市第四中学教研室地理组 潘绍平

2017年11月25日,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滁州第四中学工会、教研室、教务处、地理教研组、高一年级组师生近200人赴琅琊山进行综合素养实践活动。地理教研组在副校长王永明、副校长吴金全、教科室主任王巧霞、教务处主任周兴军指导下,以地理学科为主,地理教师魏舒舒,吴其桂,何晶晶,刘居勇,潘绍平等通过提前考察、集体讨论并撰写了计划书,明确活动的方法、内容、过程和目标。此次活动涵盖了地理、语文、生物、美术等学科。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师生深感平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空泛,而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动向要求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理论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认识地理现象的形成,分布规律,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地理问题产生原因,从人地协调发展角度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地理教研组的教师吴金全、魏舒舒、吴其桂、何晶晶、刘居勇、潘绍平等全程跟随各自安排的班级对滁州西涧湖选址建设条件与意义、城西公交换乘中心的选址要求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建设意义、琅琊山醉翁亭前让泉水环境形成、同乐园喀斯特溶洞地貌形成、花山方向山区冲积扇地貌形成与土地利用的探究,让同学们通过对实地地理环境的认知,亲身感受实地情况,既可以从各种地理现象中准确获取某 1 / 12

一现象分布区位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其形成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西涧湖建设、城西公交换乘中心建设、西涧路快速通道以及南湖公园、护城河建设绿化面积和占城市建成区比重提高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城市发展的更加宜居,更加美好。提高了学生对美丽中国,美好中国的感性认识水平。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主动和遇到的老人和环卫工人们打招呼,问候他们,也得到了他们热情的回应。提高了学生们的尊重老人尊重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怀。沿途优美整洁的环境感染了学生们,使得学生们不乱丢垃圾,更好的自觉爱护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生物、水体等要素形成的统一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演化的特征。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分布深受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主线,通过生物教师赵林家对琅琊山独有的“琅琊榆”和“醉翁榆”生存环境探究,既普及了生物生存环境知识,也教育同学们爱护环境,增强保护珍稀物种意识。通过对“琅琊榆”和“醉翁榆”是滁州市树,“滁菊”是滁州市花这部分知识的介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琅琊山地处北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琅琊山区地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地貌类型多样,植被多样。秋季本身就是景色优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语文周启龙教师以欧阳修《醉翁亭记》为依托,演讲了《赏琅琊秋景 写醉翁人生》,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秋季景色,学习“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对于学生 2 / 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有着积极意义。此外宋忠华老师刘成军老师不失时机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介绍如何选景构图,既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丰富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为我校特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良好的实施得到校长室、工会、教研室、总务处、教务处、保卫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活动前提出了很多要求和宝贵的建议。校长刘德刚、工会主席崇森等积极协调琅琊山管理处,协调各职能部门,为此次综合素养教研活动保驾护航。教研室主任王巧霞、教务处主任周兴军、总务处张立彬、办公室主任甘成志、保卫科长严宏喜等全程参与此次教研活动。为了确保此次活动的安全开展,王付家主任在出发前,给全体参加活动的师生普及了一堂野外活动安全防范教育课,保证了这次活动平安顺利进行。张志平老师为了这次活动能够留下完整记录和美好瞬间,在队伍前后来回奔跑,举着相机随时按下快门,为这次活动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瞬间。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组织实施,既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全力支持,也是得益于全体班主任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和各位老师严谨教研的成果。对于我校未来教育教研活动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次活动对于提高同学们对于综合素养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有着积极意义。通过综合素养实践教研活动学习,以滁州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个点,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美好国家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美好情 3 / 12 感。对于学生正确三观养成和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这次活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学科间的渗透还不够充分,内容规划有待完善,组织过程中还有的细节没有注意到,个别体能不足的女同学如果不能完成全程行走,如何安排等没有提前考虑宣传力度不够等等,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知识培训有待提高等,时间节点安排没有细化,以后在开展此类活动会加以改进。

2017年11月29日

附件:部分剪影

/ 12

出发前整队

王付家老师做安全教育

副校长王永明指导队伍整齐出发

/ 12

老师跟随各自班级出发

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西涧湖选址与建设意义

/ 12

副校长吴金全既指导活动开展又跟随班级和学生一起探究

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老师讲解

/ 12

赵林家老师讲解琅琊榆和醉翁榆深深吸引了同学们

/ 12

老师们小憩片刻

潘绍平老师指导学生探究溶洞形成

/ 12

综合素养活动的指导老师们集体合影

大步流星的老师们跟着学生快步前进

/ 12

/ 12

何晶晶老师和周启龙老师在讲解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师生认知;教学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而存在,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合格劳动者的重任。中职语文是整个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并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这是中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奠定其终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与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与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水平,安排一些便于理解、带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通过直接感受,体会语文知识,积累经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不再以单纯的知识讲解为形式,而是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形成交流、互动、沟通、团队合作、问题发现与解决等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具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围绕语文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从问题开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机,并由此转化为探索的精神与能力,从而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与师生认知

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性文化学科,却并未得到学生、教师及学校的重视,地位较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显得微不足道,许多教师持有能不上则不上的态度,忽略此课。偶尔有些教师愿意涉足,但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浅尝辄止。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所学校只有20%左右的语文教师能够认真对待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课前备课、教学中实施,但也存在未能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及时评价自身与同学表现的状况,没有反思和总结;还有一些教师则干脆把综合实践活动上成了讨论课或写作课,或者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就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则直接忽略此课。同时,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索与创新的热情,所以教学模式与理念也比较传统、老套,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未能真正让教学面向社会、生活与就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所学专业也毫无联系,所以,学生不易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也未能认识到综合实践课与其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因此很难产生自主参与和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学现状远不能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完全不能适应企业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策

略1.精心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高,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应过于复杂、乏味,而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关心日后的职业生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奠定其职业发展的基础。例如: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及社会生活等,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项目:如果你是一个旅行社的导游,需要带领外地团队参观本地,那么你会怎么完成向导任务?是从整体开始介绍,还是以单个景点或某方面特色为主?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进行现场模拟介绍解说。这种课堂情境的模拟,几年后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生活情境,奠定其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特色的基础与前提。这样的活动内容设计,接近学生的生后实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城市有所了解,所以不会感到陌生,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搜集、充实新内容,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全面掌握所需素材,提升其信息搜索、整理、概括的能力。2.不断更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与思想传统“一言堂”、“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因此,必须不断转变教学模式,由“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比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鼓励其互动、交流与讨论,并通过汇报、展示等形式进行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并在自主发现学习中,提升其问题发现、提出与解决的能力。同时,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应只是被动、机械地复制知识,而应积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不断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要求突出课程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特色。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立足于大纲精神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其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方法、技能与经验等,进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敬惜.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11)

【2】徐荷琴.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与建议【J】.课程与教学,(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6

宋光利(此文获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三等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整合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提升了语文能力的生成作用。实施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需把握教材使用、学习内容、学习空间三个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因动手实践而精彩。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学科间的整合,如语文与美术课完美结合,让学生给古诗配画、写绘画日记、或用绘画表达课文内容等,就是要学生在绘画中放飞思维,在想象表达中创新思维。再如,语文与品德课结合,进一步丰富文本,升华情感,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多彩的春天”,第二组“家庭生活”可与品德课上的“美丽的春天”、“温暖的家”结合起来学习。其次是教材内部的整合,分两个层次:一是单元内的整合,强调归类学习,以一篇带多篇,将存在相同之处的几篇课文安排在同一时间学习。如“走近鲁迅”单元,可精讲《少年闰土》,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其余几篇课文。二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教学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编排顺序学,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使用,如写人物的可调整在一起,写景物的调整在一起,散文调整在一起等。

2、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观察研究校园植物,利用图书室、微机室查阅资料,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在家中动手实践,到野外亲近大自然,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等,把校园、图书室、社区、家庭、旅游景点等变成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的课堂。比如今年春天我们这里下了自去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好机会,就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神采飞扬。

二、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创新了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就要在“用”字上下工夫。我以教材为本,创新学习形式,精心设置作业,升华实践积累。低年级段主要进行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擂台赛,写观察日记,故事大王比赛等。高年级段主要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故事,改编表演课本剧,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创编故事,锻炼想象能力;编写导游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作实践基地的讲解员,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编写解说词,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立足实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对当地的植物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或结合自己最为喜爱的一种植物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产地、特点、分布情况„„摘编植物趣闻小报,收集古今中外赞美、描写植物的美文、诗篇做成文摘„„植物的研究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升华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开展自编书活动,每次班级征文活动都要编一本书,每一个学生每学期的习作本就是一本书。翻开学生的书,一篇篇精彩的课内外习作、读后感和调查报告展示着他们的实践天地。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的合作中,从编辑目录到插图设计,经历编书的整个过程。它将学生的识字、阅读、观察、写作、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单纯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二为一,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着实践活动的成就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7

从目前高职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来看,我们力求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之中,并结合专业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都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

对此,笔者就媒介素养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整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媒介素养教育起码能够实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第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充实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媒介素养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此可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一些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点和切入点,为高职语文专业化教学创设一个平台。

下面,笔者就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高职教材第一册的第六单元《难忘的人物形象》为例,展示并分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作为该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忘的人物形象》以人物为主题,通过日常阅读来获得,通过成果汇报来展示。这个综合实践既指现阶段的阅读,也指对以前阅读积累的回忆和激活。

本次实践活动安排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尾声。从课前的调查问卷和已完成的教学阶段来看,小说单元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通过资料查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理解。另外,他们对媒体信息和图文展示方式颇有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时常常能反客为主,展现独特的见解。这些都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较单薄,没有掌握鉴赏人物的一般方法。

从教学策略上来看,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新”体现在:从原先的教师单一面向学生授课转变成师生多元互动,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全员参与。本次实践课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和调控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实践任务;以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完成实践任务,通过活动训练向大家展示实践成果,并在各种体验中欣赏人物,品味小说。而信息平台在整个过程中不但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践、课后拓展三个部分。其中,课堂实践包含激趣导入、综合实践一、综合实践二、实践小结四个环节。

第一部分,课前准备。在小说单元授课之初,教师在授课班级先进行了宣传动员,并下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案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日志,布置实践任务。任务一:请学生回忆阅读经历,将以前读过的小说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目,并完成人物形象推介表。任务二:各实践小组认真准备关于人物形象的实践成果展示。课前在四个实践小组的分配上,我做了周密的考虑,将班级中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编排在故事讲述组;将肢体语言丰富,有表演欲的学生编排在情景表演组;将计算机能力较好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学生编排在媒体展示组;将综合能力强,有一定交际能力的学生安排在校园访问组,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尽情施展才能。任务三:在班级群中,教师共享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布置学生自学莫泊桑的《项链》。此处设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全员参与”的理念,而活动日志则是参考土木专业的施工日志修改而成,有一定的专业渗透性。

第二部分,课堂实践。第一环节,激趣导入。课堂由两个游戏展开,这种放松而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而学生也在肢体表达和关键词的筛选中顺利进入有关人物形象的学习情境。

第二环节,综合实践一。这个环节主要分析《项链》中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复述情节、向其他小组提问等方式对马蒂尔德的人物形象进行讨论。我则在此基础上提示人物鉴赏的常用技巧,帮助他们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人物。学生的见解也可圈可点:如马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她无法挣脱的命运枷锁。再如,丢项链后的马蒂尔德是一个有勇气、能担当、对爱情和家庭有责任感的女人。这样,在融洽的氛围中,教师既检查了学生对文本的自学情况,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概括能力。第一个实践任务完成之后,结合鉴赏人物形象的常用技巧分组指导,学生讨论后修改和完善小组实践二作品。此处的设计将两个实践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教师的点拨提示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而学生也在修改的过程中活学活用,使晦涩的理论具体化,使干瘪的人物丰满起来。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二。各组展示关于人物形象的实践成果。故事讲述组的学生展示了作品《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他们以极有画面感的语言改变了我们对孙悟空的惯性关注,把猪八戒的人性、神性、动物性诠释的十分到位。在情境表演组作品《奥楚蔑洛夫———变!变!变!》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小说了《变色龙》中的经典情节。媒体展示组作品《我是孔乙己》,从已知文本出发,用画面串联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在展示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讲解配合着PPT娓娓道来,让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读者和观众,而是身临其境,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校园访问组也不负众望,在课前15天的时间里,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形式,开展了《你最喜欢的小说人物》这项校园访问。在成果展示中,学生以表格和数据为基础,汇报了本次访问调查的结果。第四环节,实践小结。在整个实践成果的展示中,学生合作探究,交换思想,用各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而我除了必要的串联和要领提醒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做好倾听和欣赏的工作,即倾听学生内心对于人物的解读,欣赏学生合作成长的姿态。

第四环节,实践小结。课堂小结中,各个小组之间相互打分,提修改意见。我也简评了四组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以后努力的方向。此处通过自评、他评和师评多角度的评价,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明确前进的道路。

第三部分,课后拓展。拓展任务一:修改并互赠各小组制作的人物形象推介表。拓展任务二:指导学生寻找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并将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尝试一次“微创作”。这两个任务的设置不仅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加学习热情和乐趣,让他们的生活和小说创作来一次亲密接触。课后,有关于人物形象的话题还在微信和班级群继续着。学生上传分享着各种压缩图书和欣赏视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查。

课程结束后,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本次上课的效果:第一,学生对小说文体要素的掌握;第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对话能力;第三,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这些内容通过学案、作业、课堂发言、课堂评价表都能很好地表现出来。纵观整个实践过程,本课在设计上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效果很好。首先,教学设计不受教材和课时的影响,可持续性较强。实践指导案和实践日志的使用,让教师对整个实践活动的调控合理而有效。其次,在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思考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思路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再次,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恰当使用,扩充深化了教学内容。而各种信息平台的交流也加强了师生交流的力度。最后,因材施教的分组方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积极表现,其乐无穷。略有不足的是学生的成果展示稍有松散,略显经验不足,呈现的内容较为原生态,还有雕琢上升的空间。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并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形成性评价,我们针对语文媒介素养培育的反馈结果不断进行调整。为了更加充分强化针对中职美术专业学生进行语文媒介素养的教育,我建议,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尽量选择接近学生生活、与时俱进的媒介议题,并采用集对话、合作于一体的活动化教学。一旦条件具备要积极建立教学资源库,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让媒介素养教育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生专业职业素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8

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

从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它离不开参与者彼此间的相互合作,比如“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的筹备工作,它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撰写宣传内容,有的负责设计宣传海报,有的负责在现场派发宣传资料,有的负责和社区相关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以获得宣传准许,等等。这种共同作业的形式有助于提升参与者本人的团队精神、整体观念、大局意识,这些都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从学校整体教育方向上看,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符合学校教育目标的。

二、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人文素养是知识、能力、精神、修养、追求等多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通常能展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与气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课文学习,也不局限于固定的课堂学习,其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易被激发出创造性,而这也是对学生情商与智商的综合培养。比如,“职场人物访谈”与“走进企业文化”这两个综合实践活动都紧扣了“职场”这个话题,中职学生就需要更多地了解职场与校园的区别、职场人与校园人的区别,特别是在自我发展上,中职学生从入学就应当有意识地向职场人的角色转变。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

三、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思想情感

不同主题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会有不同的指向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类型上讲,成语、名句、典故都属于典型的文学知识积累,它们或是言简意赅,或是浓缩精华,或是代表着某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在内容上,有培养爱国情操的、有赞美田园风光的、有咏物抒情的、有追忆历史的等,它们都会对学生在爱国情感、审美情操、尊重自然、感怀历史等方面起到教育作用,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四、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健全学生心理

思想意识影响行为选择,人文素养虽然是精神层面的,极具抽象性并相对内化,但它会表现并作用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通常也是个人素质涵养的外化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理性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这一实践活动,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鉴别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言论自由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言论自律性、守法性,特别是在网络论坛或博客中所折射出来的发帖者或发博者的心理诉求。教师在活动中需要引导与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这一系列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更加公正、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中的文化与冲突,培养学生健康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人文素养实际上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观的抽象体现,它追求与推崇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追求和信仰理念。人文素养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学校综合教育要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到学生在职业领域的长远发展,也会影响到学校在整体教育上的合理性。考虑到人文素质是抽象的、内在的,其培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点滴积累的,因此可以将其与语文教育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在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9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

新课程在小学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老师遇到过困惑,如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有交叉和重叠,如研究性学习那是一种方法在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不仅要单独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还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那么在其他学科也要注意渗透,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离不开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四大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在小学生中,综合实践活动涵盖了劳动与劳动技术,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载体、主体。

一、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劳动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小学阶段过去就一直开设过劳动课程。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学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习领域相比,它已有很强的学科建设的基础,它本身也是基础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在总结劳动技术教育时就有过“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劳中创新”的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理念。从这层意义上讲,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就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是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认为:一些劳动技术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抓手大都先放在劳动技术教育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直接有效。这些实验学校以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操作平台,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去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其它学习领域,使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更丰满,更丰富,更有实用性和拓展性,劳动技术教育的思路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路。劳动技术课题实验学校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操作项目时,也有所依据,不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如:与研究性学习融合可用劳技教育内容中典型的作品为载体、项目为中心,进行技术探究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让师生上网检索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劳动教学内容,提升了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融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开门”进行劳动与技术教学,教学中的许多实践活动内容也有不少在家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相结合不再是两张皮,关键看整合。不是空想,关键要有基础。

二、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载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还是要有载体。在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部分学习内容中,若以劳动技术教育为操作载体,可以顺理成章地把这几部分内容较好地融合起来,而且融合的自然与紧密。在开展技术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需要先设计以哪些内容为载体,再将哪些内容切入进去,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动手创造中,也能将这几部分内容更好地衔接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一是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扩大劳动技术教育中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三是增加劳动技术教育中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四是加强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两大类。包括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技术实践

并不等于科技小发明小创造,而是实践过程中必经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个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特点,实际上是最有灵活性最有创新性的一个学习领域,它能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课程改革的主旨,就是它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占主导地位。如果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领域那么多,内容那么多,时间每周3课时,那么面面俱到就很难有落脚点和重心,必须有重点地就一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活动项目做出选择,特别是引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无所作为。我们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升格为“科学研究”,更不能把所有活动都包装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学校如果思考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开发校本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因为有基础学校比较好操作,有了课程载体学校容易形成特色。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学校可以采取百花齐放的选择形式,但校长都愿意采取单兵突进的形式,以特色带动。实践证明什么都抓也未必都能抓好,也未必都能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要求。《中国教育报》有过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就反映了一批有识之士的担忧。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综合,理应是有机的综合、自然和谐的综合,决不是简单的大拼盘,也绝不是拉郎配,综合实践活动怎样有效实施,还没有现成的模式,探索的空间很大。劳动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就很好的为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载体,探索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和出路。

三、小学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综合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很多就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劳动经验,掌握简单的劳动技术。没有一节劳动与劳动技术课是纯知识的讲解的;是教师在课堂灌输的。小学生的劳动与劳动技术安排。有家政服务,如穿衣、叠被、洗碗、有整理书包、扫地、擦玻璃窗等;有技术类的,如简单工具的认识与使用,学习简单的纸工、金工、泥工、小种植、小制作、小设计等;还有职业了解类的,帮助学生适度建立职业分类进行职业理想的启蒙。这些教育内容的落实是需要学生主体直接参与获取体验变得心灵手巧。劳动教育思想也曾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整个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教育,就是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其中的劳动是以教育为目的而进行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实践性尝试综合实践课程,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操作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假如教育脱离了实实在在的劳动技术,而是教师单纯的进行口头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用大脑接受,没有学生进行实践的空间,可能学习只能停滞在旧有的教育层次上,发展迟缓,所谓综合实践只能是徒有虚名,只是理论的拼凑,从而缺乏说服力。劳动与技术教育恰恰是解决这一症状的良药,它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基础知识与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逐步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劳动与技术可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程目标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的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变为具体成果的过程,是让学生主体展示所学的综合知识的过程,使他们展示自己观察力、创造力的过程。他们在这里体验出了创造的快乐,自我存在的价值。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已经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魅力,越来越使受教育者受益,主体性更为彰显。综合实践的四大内容,劳动与劳动技术占的份额也能体现为主体。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有很多劳动和劳动技术学习实践的机会。如劳动实践、技术实践、信息实践。在劳动实践方面有社会服务的公益劳动、自我服务的劳动、学习环境创

建的校园劳动、条件具备的学校,高年级还可以安排走向实际的生产劳动。这些活动的安排一方面能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劳动与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也能适应和匹配小学生生活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具体明确,好操作、便于学校课表的安排,易实施。江苏省已经把劳动与劳动技术课作为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进行安排,得到了基层教师的拥护与支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续发展成为了现实。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一文;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2001年11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思考》一文,综合实践活动网;

4、教育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10

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这次课程改革首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设置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课改的鲜明特征,是对传统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是本次课改的热点和亮点,同时也是课改的难点。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要求,都不是课程理念本身就能解决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价值层面、操作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

困惑

困惑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是一回事吗?

困惑二:新教材中已经安排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何还要单独设立这门课程? 困惑三:没有“大纲”与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

分析

这是还没有从理性层面上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思考

思考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是一回事吗?

应当说,近几年以来活动课的研究和实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过去开设的活动课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观点:追求综合 立足实践注重活动 自主选择 合作探究

思考二:新教材中已经安排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为何还要单独设立这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一门新课程,它与其它学科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学习中展开的,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观点:回归生活,不能将学生永远禁锢在文本世界中。

思考三:没有“大纲”与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学生从做中学而进行的经验重组的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它有计划,但却没有固定的框架,它的目标、内

容、主题、成果都是在动态中变化和生成的。问题和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纽带和载体,而问题和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展开研究。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变过去教材是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为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学习教

材。

观点:综合实践活动赋予了师生最大的自主权,是最能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疑虑

疑虑一:学科教师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吗?

疑虑二: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课题,能研究出有价值的结果吗?

疑虑三:家长不赞成学生活动怎么办?

分析

“疑虑”反映出的问题既有认识层面的,有操作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主要是没有

解决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对学生的评价的价值取向问题。

思考

思考一: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和评价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成长中的、有差异的独立个体;同时是有潜力的、有活力的生命主体和学习主体。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家长是等待开发的巨大教育资源。相信他们,依靠他们,你会得

到意外的惊喜!

思考二:

教师----营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调控学习过程。

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团结协作的观念,努力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规划能力和

设计能力。

教师----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学生,而

不是仅仅面向少数“尖子”学生。

教师----积极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争取社会支持。

思考三:

教师----忌包办代替

教师----忌放任自流

教师----忌求全责备

观点: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实践与活动是创新的摇篮。

担忧

担忧一: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指导怎么办?

担忧二:影响学习时间,影响升学率怎么办?

担忧三:学生安全谁保障?

分析

“担忧”中同样反映出认识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

思考

思考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综合实践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决不尽仅仅在于新设一门课程,而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育人

模式的重大挑战,它将是中国基础教育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既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也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需要,使学生的个性需要和

社会的发展需要互相依存又相对独立,它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统一。

安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限制性因素,必须引起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思考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安排应做到灵活机动,有分有合: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固定

与弹性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当活动需要走出教室,要到

大自然或生产现场去的时候,除事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外,还应制定组织和行政

措施,对可能会发生的安全问题有预置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当室内活动涉及到电源、火源、可燃物质和某些化学药品的时候,应事先向学生传授

操作规程、明确具体要求,以杜绝因“误操作”和“误使用”可能造成的危害。

要严格禁止组织学生到灾区、疫区、严重污染区以及其他危险地区开展活动,遇有危

及安全的变故发生时,应当机立断,采取应急措施,直至终止活动。

观点:教师的责任不是送学生一程,而要关心学生的一生。

二、原因分析

教育行政层面:缺乏宏观决策和规划----谁来管理?谁来监督?谁来评价?;

教育研究层面:缺乏专业引领和研究----怎样开发资源?怎样指导研究?

学校层面:缺乏周密计划和安排----谁来计划?谁来支持?谁来实施?

教师层面:缺乏系统培训和学习----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干?

三、实施建议

宏观推进策略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2、统筹安排,科学评价

3、抓好研究,专业引领

4、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学校推进策略

1、与学校特色融合2、与学校课题挂钩

3、与常规工作接轨

活动操作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2、悉心规划过程,绘制活动蓝图

3、全程参与指导,激励合作创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素养教育分析 篇11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1.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筛选与整合形成高质量的实践素材,在实践活动主题阐述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学生除了参加一些传统形式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实验外,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一定的模拟操作,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实践成果。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1.2信息技术优化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过程

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相应的教材课本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在探究过程中也是根据以往成功经验进行的复制模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优化了实践的探究过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发现当前的社会热点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在确定了主题后,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实践素材,制定实践方案。在实践执行和结果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便捷性,能够通过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信息交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实践的高效性。

1.3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拓展与深化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阶段性强,教师往往在课业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而实践完成提交成果后就结束了。这种阶段性的实践方法,在学生能力构建和知识体系拓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记录统计,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为学生创建系统性的综合实践个人档案,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学生综合实践档案涵盖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实践表现以及能力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参考,进行拓展与深化性质的实践安排。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尝试

2.1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深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型软件、网站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选择合理的实践流程。

2.2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上的有限拓展,学生需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问题探究解决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形式进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讨交流的方法,在实践成果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制作。

2.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分享与交流的便捷性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这种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细化,从成果展示、上传录入、观摩讨论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应用的培养。帮助学生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群组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PPT、电子相册等内容的制作与上传,帮助学生学会登录校园综合实践主题网站、板块进行实践心得分享和讨论等。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调动,是在教师既定学习目标下开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够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照辉.初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何敬荣.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徐晶.利用网络环境优化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12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己,认识所学专业,分析本专业的就业现

状和发展前景,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倾听、表达交流、作文书写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回顾自己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取得的成绩,分析自己的潜力所在,以此为基础,寻找适合幼教专业的职业岗位;了解泉州地区对幼儿园老师的市场需求及要求,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与同学进行“形象互诊”的基础上,修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班级范围内交流点评同学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了解幼教专业和岗位需求,坚定职

业理想。

二、活动课时1课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㈠活动准备

在进入本活动成果展示课前两个礼拜,布置学生完成三项任务:

1、在第一周完成同学评价表。(评价表上有班里每个同学的姓名,每个人必须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来说说对除了自己以外的全部同学的认识,最后教师把评价表收起来,将关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拆下装订在一起再分发给学生。)12、设计一份“自我诊断书”书面报告,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我(关于自己各方面的总结:兴趣、爱好、特长等)与理想

中的我(自我想象的设想及向往的职业生活),对自己将

来的发展进行定位。

3、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与本专业毕业出去的学长学姐的交

流,了解幼教专业在泉州地区的市场需求和需求,并形成调查报告。

4、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包括:叙述自己的特长、爱

好及目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分析幼教专业及行业发展,描述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并将该职业目标细化为若干阶

段发展目标,如:在校期间、工作期间、工作中期、工作

后期,制定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等。

(二)活动成果课堂展示

(1)寓言故事导入:上课之前呢,老师先跟你讲个寓言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允许他们每个人可以提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相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最有经济头脑,要了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去了,你们猜结果怎样?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了,只见他的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声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的手里也牵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的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小孩子。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的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

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30%,为了对你表示感谢,我决定送你一辆劳斯莱斯!”如果让你们为这个故事,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们觉得什么样的题目更合适?(这个问题不难,很多同学都懂得,题目可以叫《选择》)。对,这个故事讲的其实就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三年后的生活是由今天的选择决定的,选择很关键,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在面对人生重大事情的选择时,并没办法做到像犹太人那样理智,特别是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如何避免职业生涯的盲目与失败呢?必须早做选择,懂得该如何选择。要选择首先对自己,还有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2)认识别人眼中的我,我眼中的我:每个人都看到了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完成了“自我诊断书”,这个环节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我看到同学对你的评价后有什么感想?

②谁的评价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③你觉得你在同学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

④同学眼中的你和你所认识的自己有偏差吗?你又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⑤通过同学对你的评价,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你觉得对你以后的就业有没有帮助?你原先想做什么?现在又觉得更适合做什么?

当然,这个过程,教师对部分同学对自己的认识误区要及时矫正,特别是一些比较没自信的学生。

(3)了解专业,方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都是幼教的学生,经过你们的了解,你们知道了我们读幼教专业的以后可以从事哪些职业?(大部分的学生会说幼儿园老师,很多学生在选择幼教专业的时候就笃定了要当幼儿园老师,当然也有及个别的只是喜欢幼教专业的唱歌、跳舞、弹琴,并不喜欢当幼儿园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沟通指导)以后想成为幼儿园教师的同学举一下手?大部分的同学都喜欢当老师,那你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吗?(这个问题,可以让每个人说说,说的过程无形中也给自己学习的压力,当然,还有很关键的一些点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很有必要告知学生)。比如:

①专业课很重要,很多幼儿园机构在招聘新老师的时候就是考核专业水平,钢琴、舞蹈、声乐、美工等专业都是以后授课需要用到的,要踏踏实实的学好,学幼教很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②普通话要好好练。要想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二级甲等,对大部分泉州人来讲,有一定难度,但没有捷径,唯有苦练。

③任何一个老师,要上岗肯定要有上岗证,这上岗证就是教师资格证。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二拿到大专文凭,很多学生这时候又会疑惑了,大专文凭怎么拿到呢?可以鼓励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用周末、寒暑假到培训机构学习,参加小自考拿到文凭。

针对学生对一些毕业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怎样?学长学姐有给你们哪些好的建议?面试的时候该做哪些准备?

(4)欣赏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美好明天共勉。(鉴于幼教专业的班级人数比较大,教师应该在上展示课的前一两天将每个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贴出来,并提醒同学要仔细阅读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课堂上,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你印象比较深的是谁的作品?为什么你对她的作品印象比较深? ②你觉得同学的作品跟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 ③看了同学的作品,你有哪些收获?

上一篇:圣诞节和平安夜下一篇: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