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024-08-25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共5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篇1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页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2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将古诗熟读成诵。

2.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 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 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 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 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 出示整首诗

7. 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 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 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 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 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 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 “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 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 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 出示古诗。

3. 指名学生读一读。

4. 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 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解决词语

6. “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练习说一说。)

8. 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 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 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 读诗句。

13. 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 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 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 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 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 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 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 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 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 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 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

生命力顽强

赋得古原草送别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篇3

这首诗的意思是:古老原野上的青草一株挨着一株,十分茂盛,它每年一度枯萎,一度茂盛,猛烈的野火也没办法将它全部烧光,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它就有蓬勃地长出来了,阳光下,青草蔓延到古道,连接这荒凉的古城,又要送人外出远行了,茂盛的芳草似乎都饱含了送别之情。

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千古不朽的佳句。每次我读到这句时,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一棵棵小草从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那幼嫩的绿叶,举目远望,一碧千里。草千姿百态,细的如发丝那般柔软,粗得像刚出土的芦苇那样挺拔,高的过了人的膝盖,低的像绒毛一样覆盖着大地。

细细看来,这草的确很美,它们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构成一朵小小的花。你瞧:连成一片,给大地穿上了绿装,给河流镶上了绿边。

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当狂风夹着暴雨疯狂地冲击来时,小草仍然一片片、一丛丛地傲立在原野上,它绝不向狂风暴雨低头,而是迎着暴风雨,不屈不挠地俯伏着。雨终于停了,小草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诗句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抒发了白居易少年气魄豪迈的精神,表达了奋斗不止、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读了使人感动。

这首诗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一个人要取得成绩,对社会有所贡献,就必须有白居易的这种刻苦顽强的战斗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地学习、工作。人们的阅历越深,鉴赏能力愈高,认识愈加深刻。重读这首诗,我们仿佛闻到诗中所描绘的那种碧草芳香,它鼓励我们战胜困难……草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我也要学习草那种顽强的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获胜的机会,就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赋得古原草送别》带拼音版 篇4

白居易

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yuǎn fāng qīn gǔ dào ,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篇5

丁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莺、拂、堤”等11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诗、童”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村居》+园地一《赋得古原草送别》+丛书《春郊》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莺、拂、堤”等5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诗、村、童”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村居》《春郊》《赋得古原草送别》,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播放春天景色的图片

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说出理由。

是的,杨柳、风筝、展现新绿的树林都告诉我们,这是春天。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代诗人眼中的春天的美。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村居》,齐读课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教师范读、领读古诗:注意停顿和字音。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正确停顿。3.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相机正音学习: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dī)杨柳 醉(zuì)春烟、散(sàn)学

评价:你可真会读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4.学生齐读:一起来试试看。

6.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 陶(táo)醉 散学 草长莺飞 拂堤杨柳 生字认识了,诗不但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进这首《村居》,那诗中的小朋友一起在美好的春光里游戏。

三、图文结合,感悟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边读边把诗中写到的景物用横线标出来,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一个小“?”,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2.交流:

⑴学生互相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老师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⑵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圈出哪些相关的词语。如:河边草绿,杨柳轻拂,鸟儿啼飞;草,莺,杨柳,儿童,纸鸢。这样的山村春光多么令人陶醉啊!

3.第一幅图配上诗中的哪两句最恰当啊? 出示第一、二行诗,也可以相机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如草长、莺飞、拂堤杨柳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前两行诗意。

“堤”字要联系画面,使学生知道是指河岸,组词河堤、江堤、堤岸,并与“提”相区别。

第二幅图配上诗中的哪两句最恰当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放风筝的感受。一个“忙”字写出了孩子们的玩儿的心情和乐趣。

四、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读这首诗想到的画面也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把想到的美景,用有感情背诵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背诵的村居很美。

1.展示背诵。2.师生评价。

我们都是小诗人,让大家感到景美情更美,让人陶醉。

五、分类指导,写好生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指名回答交流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总结范写。1.左右结构:诗 村

⑴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左右结构

⑵回答交流:左窄右宽;“诗”左低右高;“村”左右等高。⑶老师总结范写,学生书空。2.上下结构:童

⑴ 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上下结构

⑵回答交流:上矮下高;“立”部在横中线上,且主笔长横要写长。3.学生描红,练习写2个。4.老师评价,同学互评。

六、学习园地《赋得古原草送别》、丛书《春郊》。

学习古诗《村居》时,我们先读正确读好停顿,再结合图理解,最后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背诵,很快就把一首读学会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小组内合作学习园地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丛书中的《春郊》两首诗。学完后我们全班交流。

1.汇报《赋得古原草送别》学习成果。⑴有感情地读一读,理解“枯”和“荣”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一背,说一说诗的大意。2.汇报《春郊》学习成果。

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答不明白的词句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春天。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三首写春天的古诗,不但能有感情的背诵,还能根据古诗想象画面,说出春天的美景。大家真会学习。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古诗,给它配上一幅画,让人一看就能猜出你画的是哪一首诗。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村居

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郊

枯 荣

边读边想画面

第二课时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内容】

《咏柳》+丛书《清江引·立春》《城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咏、绦、裁”等6个生字,正确工整书写“碧、剪、丝、妆、绿”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古诗《咏柳》《清江引·立春》《城南》,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景。

3.感受《咏柳》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柳树和春天赞美之情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谁还能背诵? 评价:大家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2.板书课题《咏柳》,齐读课题。

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学生尝试自读古诗: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停顿。2.指名展示自读古诗情况: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相机正音学习:妆(与“装”区别)、裁(与“栽”区分)绿丝绦(tāo)、剪(jiǎn)刀

3.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价:你可真会读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大家不用老师教,就会运用方法把诗读好了!真会学习,很了不起。

4.学生齐读:一起来试试看。

6.学习古诗,不但要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意思,有感情地背诵。上节课学习古诗时,我们用的是看图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背诵古诗的。下面也请你用这种方法,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样了景色。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三、图文结合,感悟大意。

1.同桌互相学习。2.交流:

⑴学生互相解决提出来的问题,老师相机解答学生们解决不了的问题。⑵ 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绿;用“绿丝绦”打比方,写出了柳条的多和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看图理解: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

⑶ 看图理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二月春风”比喻成 “剪刀”,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到,柳树发芽,一片碧绿的景色。

四、想象画面,感情背诵。

边读边想象春风拂柳时的画面,把想到的美景,用有感情背诵的方式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

1.展示背诵。2.师生评价。

我们都是小诗人,让大家感到春天的景美情更美,让人陶醉。

五、分类指导,写好生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指名回答交流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总结范写。1.左右结构:妆 绿

⑴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左右结构

⑵回答交流:左窄右宽,“妆”写好右边的“女”。⑷ 老师总结范写,学生书空。5.上下结构:碧 丝 剪 ⑸ 指导学生观察字形:上下结构

⑵回答交流:“碧”上下等高; “剪”上高下矮;“丝”下面只有一笔横,所以上面的要写得足够高,且主笔长横要写伸展。

6.学生描红,练习写2个。7.老师评价,同桌互相评价。

六、学习丛书《清江引·立春》《城南》。

我们仍然用学到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诗词:先读正确读好停顿,再结合图理解,最后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背诵,很快就把一首读学会了。接下来,小组内合作学习《清江引·立春》《城南》两首诗词。学完后我们全班交流。

1.汇报《清江引·立春》学习成果。

⑴这是一首词,注意读时节奏把握好,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区分“载”与“裁”;

⑵有感情地背一背,说一说诗词的大意。2.汇报《城南》学习成果。

⑴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解答不明白的词句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过这首诗写得晚春的什么景色。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我们学习了六首写春天的古诗,不但能有感情的背诵,还能根据古诗想象画面,说出春天的美景。大家真会学习。

请你选择其中的几首古诗,分别给它配上一幅画,可以按照时间排序,也可以按照景物排序,让它成为一幅春景连环画,每幅画配上一句诗或一句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清江引·立春

咏柳

比喻

立春

初春

边读边想画面

城南

上一篇:双创工作阶段性总结下一篇:下雨天的伤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