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个坚持的感悟

2024-07-12

对四个坚持的感悟(精选3篇)

对四个坚持的感悟 篇1

于 红

这段时间以来,我校采用不同方式对于《准则》与《条例》进行系统的学习,让我们广大的党员教师有搜索感悟,有所收获。

实际上,《准则》对全体党员提出廉洁自律规范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看,敬廉爱廉的文化传统,人人都应自觉传承,共产党员更不能例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耻事大,死生事小”„„这些脍炙人口的古代名言,都说明“廉”不只是官员的遵循,而是每个人的事情。王岐山同志指出:“廉洁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这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底色、本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从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看,管全党、治全党是应有之义,在对象与范围上,就是要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普通党员无职无权,也许不会收礼、贪污、受贿、索贿,但不能排除有送礼、行贿的可能,因此同样需要廉洁自律。党员干部无一不是从普通党员逐步成长,没有一蹴而就的领导干部。只有从普通党员开始抓廉洁自律,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才能从根本上造就廉洁自律的党员领导干部。

具体而言,“四个坚持”都有具体要求体现,依次要求党员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实际上依次划出了党员廉洁自律基准线、下线、中线、上线,是党员廉洁自律的“路线图”,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绝非拼凑。

第一,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首要标尺、基准线。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产生的。”衡量廉洁与否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腐败问题的“命门”也是公私关系没有摆正,集中体现在以公权谋私利、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等方面。廉洁自律规范首先强调处理好公私关系,纪律处分条例中廉洁纪律部分首先针对以权谋私行为,道理就在此。

党章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广大党员只有始终秉持公心,首先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才能处理好廉与腐、俭与奢、苦与乐的关系,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班级管理和教书育人上,我们要做到公私分明,一心为公。

第二,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最低要求(下线)。这里的“廉”,与“腐”相对,意指不腐败,是狭义的、最低限度意义上的“廉”。从古到今,“廉”有多种含义,其中,“清廉”与“廉洁”广为人知、深入人心,集中揭示了“廉”的最低要求——不腐败。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总书记指出:“那些大贪巨贪,最后不就当了一个财物保管员吗?就是过了个手,最后还要还财于民、还财于公。不要做这些事情。”党员一定要清楚,廉洁是福、腐败是祸;一定要在价值观上以廉洁为荣、以腐败为耻,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做好表率,不取一分一厘的不义之财,拒绝腐败贿赂。在本职岗位上自己的工作,廉洁从教。

第三,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中线,是远离腐败温床的必由之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王岐山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公民不能都踩到法律底线上;依规治党,党员也绝不能全站在纪律的边缘。”同样的道理,廉洁自律不能只停留于不腐败的最低要求。立足不腐败谈廉洁自律,是“取乎其下”,难以走出腐败泥潭。提高要求与标准于是成为必然,“尚俭戒奢”就是其一。“俭能养廉,廉从俭生”。古语精辟地揭示了俭与廉的关系,即俭生廉、俭养廉,俭是因、廉是果,俭是源、廉是流。俭的对立面是奢。“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之所以成为败因,是因为奢靡需要高昂成本,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自身钱财不够奢靡所需、又陷入奢靡不能自拔时,就容易滋生腐败。党员教师应做到两袖清风,特别是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发扬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戒躁戒奢,还一个清新纯洁的校园。

第四,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这是党员廉洁自律的上线(高线),有助于党员更加彻底地远离腐败。党员廉洁自律,除崇廉尚俭外,还要甘于奉献,这是更高的标准。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古人说“廉者不求非其有”,意即廉洁的人不追求非自己所有的东西。腐败的要害是取了不该取、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层次的根源是有贪欲,重“取”轻“予”,重“得”轻“舍”,或者说,重获得、轻付出,重索取、轻奉献。

对四个坚持的感悟 篇2

关键词:哲学视阈,“四个全面”,辩证唯物主义解读

0 引言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 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难题, 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政党治国理政方略的新理念, 即“四个全面”。“四个全面”具有丰富而科学的内涵和严密的逻辑结构, 这主要以其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意义决定的。

1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布局

2011 年12 月14 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2015年2 月2 日, 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四个全面”做了新的更为全面的定位。

“四个全面”均有其科学内涵。作为四个方面的核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点。所谓“全面”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涉及所有领域和全国所有地区。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 经济上要可持续发展, 政治上人民民主更加健全, 文化上更加繁荣, 社会生活方面更加和谐有序, 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美丽。所谓“建成”, 是第一个全面的关键, 就是要实干兴邦, 让小康社会成为现实。最终实现的目标是小康社会, 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其科学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目标涵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实”。“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和推进“四个全面”的重大举措, 关系到国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发展, 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包括改革目标全方位, 既有总目标, 又有子目标, 又是指改革领域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是建设领导核心的关键。从严治党历来都是系统工程, 所谓全面即指的是三个方面的全面, 也就是治理对象全面, 包括8000 多万党员, 不论级别高低职务大小;治理内容全面, 覆盖党的组织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 其中尤以反腐倡廉最为突出;治理过程全面, 这一过程要伴随着党治国理政的始终, 以“严”全方位贯穿治党的全过程, 严肃党纪法规、严明政治规范、严的组织体系、严格政治生活。

总之, “四个全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且四个全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 逻辑结构与辨证关系

四个全面是新时期新的国内条件与国际环境下对我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实践做出的符合时代规律的理论总结。同时, “四个全面”的提法又是针对现有问题对党治国理政提出的现代要求。“四个全面”不仅内容丰富, 而且结构严密, 相互之间具有哲学意义的辨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自其形成过程,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在2015 年新年贺词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由此看来, 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的两大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目标。以鸟之双翼、车之双轮比喻, 极言其两大动力必须并行不悖, 保持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的阐释揭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有机整体, 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四个全面”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包括目标系统、动力系统、法治保障系统、控制系统。目标系统与动力系统、治保障系统与控制系统系统四个方面相互协调, 共同运转, 不可或缺。其中, 动力、保障和控制系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手段。“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政治保障, 也是保证小康社会为人民所有, 为人民所享, 保证社会发展始终把握于人民手中不变色的根本。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全面改革能够真正朝着社会主义既定方向得以深化, 保障依法治国方略能够真正得以在社会实际和建设实践中全面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去除阻碍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各种障碍和制度性制约,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平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健全法制, 推行法治, 为“全面深化改革”以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保障社会的规范有序本身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个全面”不仅自身具有严密的辨证逻辑, 而且也是我党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时代环境下的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的最新结果。“四个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与各个时期发展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高度一致, 同时又开创了党的创新理论新局面, 标志着我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境界。“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 哲学释义与辨证唯物主义解读

如前所述, “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时期, 我党治国理政的经营的经营总结和新的合趋势性的表述, 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成果。我们知道, 任何哲学理论都有其党性。从这个角度说, “四个全面”是典型的辨证唯物主义理论。

从宗旨与立场来看,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类的解放为主旨, 并以是否坚持人立场作为检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基本标准, 也是确定政党性质的基本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由此, 在不同历史时期, 针对不同社会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其人民大众立场的具体化和时代化。“四个全面”正是针对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来的。认识论方面, “四个全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受实践检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在治国理政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方面, “四个全面”是矛盾多样性与主次矛盾的典型体现,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发展过程诸多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 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四个全面”的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实践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现代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社会观与历史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是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新战略, 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规律,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最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唯物史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对历史发展动力提出了合时代性的新论断。

4 结论

简述你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 篇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清晰明确。而“三大抓手”的提出,无疑应对着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是一招招实招,是支持和推动“中心目标”实现的重要和必要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是向目标前行的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趋势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区,如何更进一步,避免停滞不前?改革依然是强大的利器,当然,更关键的是要“全面”和“深化”式的改革,就是统筹考虑眼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渐进和突破间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同时,也要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推动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向目标前行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而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对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要牢固树立法律权威。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引导群众信法尊法,既使改革沿着法治轨道进行,又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法治的阳光下享受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上一篇:怎么检查乙肝下一篇:关于保密工作自检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