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2024-08-02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共18篇)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三种不同水果(香蕉、橘子、葡萄)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尝试用贴标记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水果(内有香蕉、橘子、葡萄若干),一个透明的水盆

2、教具:1张大的记录卡,磁性水果图片

3、学具:幼儿人手一张塑封的记录卡,水果标记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讲述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味道)你们看到这些水果想怎么样?

二、猜一猜,记一记

小朋友都想玩一玩,那你们猜猜看,如果把这些水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集体记录猜想)

三、试一试,讲一讲

(1)请你们把这些水果一样一样放入水中,仔细看看它们到了水里会怎么样?(2)幼儿操作实验,老师观察巡视

(3)引导幼儿根据实验结果把标记贴在相应的记录卡上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橘子、香蕉、葡萄放进水盆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引导幼儿讲述操作结果,并学说“沉”“浮”这两个字)

五、延伸部分

1、除了这些,你还知道那些水果?想不想知道它们到了水里是沉还是浮吗?让我们回家以后再动手试试。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2

(1) 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 (2) 大胆探索, 寻找让橡皮泥浮起来的不同方法。 (3) 学习变换角度思考问题。

二、活动准备

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有关死海的视频、幻灯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出示材料, 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出示橡皮泥) 小朋友, 你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 (摊开手, 孩子们看到橡皮泥) , 你猜猜它在我的水杯中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沉下去)

(2) 借助外力, 将橡皮泥浮起来。

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也浮在水面上呢?你来帮忙想想办法。

在每个桌上有一些材料, 你看看能不能借助于这些材料将橡皮泥给浮起来呢?

幼儿操作。

小结: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3) 改变自身, 将橡皮泥浮起来。

不过, 橡皮泥可跟我说了, 老是依靠别人的力量, 觉得挺难过的, 它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浮在水面上。你有办法吗?

你可以动手试试。

小结:我们将橡皮泥变成船、碗等, 船在水中, 排水质量等于其重力时, 所受浮力等于重力, 因此船能浮在水面上。

(4) 改变溶液, 将橡皮泥浮起来。

我也找到了一个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你们看:我不需要其他物品, 也不需要改变橡皮泥的形态, 你们信吗?

噢, 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这杯水里。我在这杯水了加了足够溶解的盐, 改变了水的浓度, 也能让橡皮泥团浮出水面。

(5) 经验拓展, 介绍死海。

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 水分不断蒸发, 矿物质沉淀下来, 经长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

四、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在活动中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 从孩子们已有的经验出发, 激发幼儿一步一步地探索、尝试与总结。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活动是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的探索活动。

一个活动的开展, 不仅要我们备好课, 还要备好孩子, 备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经验。于是第一个环节, 我将激活孩子们已有的经验, 猜猜橡皮泥在水里的现象, 这一关孩子们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科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能力, 还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在第二个环节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 我为每个孩子们提供了橡皮泥、盛水的水盆、纸、树叶、泡沫、碗、磁铁、勺子等材料, 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尝试, 孩子们得出一个结论, 借助于一件能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便能让沉在水里的橡皮泥也浮出水面。

活动中我步步设疑, 在第三个环节时, 我又借助于孩子渴望战胜困难的心理, 提出疑问:不依靠别人的力量, 自己能否浮出水面。于是我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孩子们再次动手尝试, 解决问题。在尝试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几次不同形状的尝试, 发现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将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出水面。

科学活动的关键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而逆向思维的培养最能改善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因此, 第四个环节, 也就是我活动的亮点所在, 孩子们是从改变物体本身尝试着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通过观察我的实验, 他们惊奇地发现我没有改变物体本身的形状和重量, 而是通过改变水溶液让橡皮泥在水中浮出水面。该环节我着重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们的逆向思维,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班科学活动:甜甜的糖果 篇3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我尝试运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方位形式来感知、认识不同种类的糖果,让他们在探索中得到自己的见解,最后又结合故事让幼儿知道吃完糖果要漱口好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种类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活动难点:

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自主探索,快乐学习。

活动准备:

1.自制PPT:故事《小河马的牙》

2.自备材料: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糖果,并告诉幼儿糖果的类别。

(2)幼儿入园后,将自己的糖果放在规定的器皿里。

(3)魔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找故事中的“糖”

1.教师播放PPT《小河马的牙》,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请你们看一部动画片,这是什么动画片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动画片中找一找,哪里有糖?要把看到的糖牢牢地记在心里!”

3.引导幼儿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你们发现糖果在什么地方?和谁呆在一起?小河马怎么会有糖的呀?”

4.在幼儿的谈论声中,引出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将糖果放在展桌上,大家自由参观、评说和交流。

师:“这里有好多漂亮的糖果宝宝,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请幼儿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自己认识的糖果宝宝。

2.教师与幼儿边参观边讨论,了解他们知道哪些糖果,最喜欢吃的糖果是什么。

3.集体交流糖果

(1)教师将每种糖果放一个在魔袋里,引导幼儿猜想。

教师摇晃魔袋让糖果发出碰撞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游戏活动:摸糖果

请幼儿上来摸糖果并大声告诉同伴:“我摸的糖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并举起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带此糖果的幼儿一起说出这种糖的名称。游戏反复进行,让每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直到每位幼儿都手拿一颗糖。

4.教师小结:“我们发现了糖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和外面的包装都不相同。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用鼻子闻一闻,还有什么感觉呢?”

三、品尝并分享糖果

1.品尝糖果的味道

师:“糖果会是什么味道的呢?请每位幼儿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并尝一尝。”(鼓励幼儿剥开糖纸,自己探索)

2.师生互动

师:“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吃到嘴里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合适的概括和提升。

师:“这种甜味是橘子味还是苹果味?”

师:“噢,是不是原来觉得嘴里干干的,一吃糖,嘴里就有水了?品一品,这种水又到哪里去了?”

3.结合故事进行回忆,加深幼儿的认知。

在幼儿吃糖果时,教师再次播放《小河马的牙》让幼儿欣赏。

当播放到河马因为吃糖不刷牙,牙齿疼的情节时,教师把画面定格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再继续播放下去……

自然谈论到吃糖和刷牙的关系,了解幼儿吃糖的时间。

师:“你们吃糖果的时间是在晚上、早上、中午?是饭后还是饭前?怎样才能既吃到美味的糖果又不让蛀虫蛀牙呢?”

4.大家一起来漱口。

师:“别忘了吃糖以后要漱口哦!不然就像小河马一样,会有可恶的蛀虫在你牙齿上跳舞呢!”

四、活动结束

幼儿在音乐声中有序地漱口

延伸活动:

1.亲子活动:请家长培养幼儿吃完东西要漱口的好习惯。

2.生活活动:每天进餐结束、吃完食物后,教师指导幼儿拿茶杯、接水、漱口。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4

设计思路:

夏天到了,水果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幼儿园小班组正在开展“蔬果舞会”主题活动,自然角里摆放着孩子们带来的水果。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孩子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已有经验: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等水果。

材料准备:

1、蔬果: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若干。

2、4只透明的塑料盆,盛大半盆水;毛巾12条;小篓子若干。

3、塑封好的幼儿记录卡12份(卡上画有沉浮标记);水果小图片若干(反面贴有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水果。

这里有些什么样的水果?你喜欢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猜想活动。

1、水果想请你们带它到水里去玩玩,你们愿意吗?

2、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帮助幼儿用“沉”、“浮“来说)香蕉、荔枝、圣女果(小西红柿)呢?

3、你们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的猜想记录下来好吗?可以用水果小图片贴在记录卡的沉浮宝宝后面(指导幼儿看记录卡:记录卡上画有沉浮宝宝标记)。

4、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想。

三、实验活动

1、你们猜得对吗?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一个一个放进水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浮”来表述。;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将沉浮两种水果分别放入两个小篓自中,引导幼儿将实验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就要求他们调整记录。

四、交流、总结。

现在你们知道这些水果在水里是什么样了吧,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7、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箩筐两只。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请客)(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我们可不要学他俩。”

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4、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5、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1:“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

6、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

7、师:“小朋友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我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

幼儿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8、和沉浮兄弟分享水果,结束。

教学反思:

在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中激起孩子的兴起、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发现,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敢想敢问,一起探索,研究,使幼儿感到教师与自己之间是平等相处的。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沉浮兄弟》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173字。

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大鞋和小鞋》》:小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大鞋和小鞋》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穿上大鞋、小鞋的不同感受,感知脚的大小与鞋子大小的对应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公开课《大鞋和小鞋》教案吧。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宝宝》教案 篇6

根据水果形象尝试用肢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体验表演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新鲜的西瓜、香蕉、菠萝和相、

2、音乐伴奏:我爱洗澡

3、魔术棒

活动准备:

1、FLASH动画《水果歌》。

2、电脑、相关水果图片、音乐。

3、苹果、香蕉、西瓜、葡萄果盘若干。

4、水果实物:火龙果、猕猴桃、山竹。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是什么?你们认识这些水果嘛?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为什么?

二、欣赏flash,学习儿歌《水果歌》

1、教师提问:

(1)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水果宝宝?

(2)它们身上都缺了点什么?

(3)都缺了哪些颜色呢?

2、教师边播放flash边完整念儿歌。

师:这还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叫做《水果歌》呢!

师:儿歌里都说了些什么?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回答的?

3、分角色练习。

师:我来问问题,小朋友来回答。

师:这次我们交换,小朋友也来考考老师,你们问我来回答。

5、尝试根据水果颜色创编儿歌。

师:还有什么水果是红红的?还有什么水果是黄黄的?你们能像儿歌那样问一问,说一说吗?

教师出示相应水果图片。

三、依次出示水果,让幼儿进行触觉感知。

师:这是什么水果宝宝?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四、出示水果的果肉,引导幼儿味觉上的感知。

师: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水果

的果肉?吃在嘴里有什么感觉?

五、结束部分

师:水果好吃嘛?水果不但好吃还有丰富的营养哦!

教师引导幼儿喜欢吃水果,多吃水果身体好。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主动性较高,愿意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层面的切入让幼儿更深层全面地了解了水果。活动中flash的融入成功地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将儿歌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易学易懂,而在后面展示的实物水果则是孩子有点了解却不完全熟悉的水果,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活动中可以改进的地方,flash的制作中可以将水果的出现设置为闪动两次,给幼儿一个视觉暗示帮助他们记忆儿歌内容。

小班科学活动:哪些东西能运水 篇7

1.体验运水的乐趣, 在运水的过程中感知水的特性。

2.尝试使用工具运水, 在探究中知道哪些东西能运水, 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3.能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乐于尝试和思考。

活动准备

玩水池一个, 玩水工具若干, 单反数码相机, 背景音乐《水族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组织幼儿玩水, 让他们体验玩水的乐趣, 感知水的特性

师:小朋友, 你们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揭去遮盖物, 出现玩水池。)

师:你们想玩吗?玩具宝宝可喜欢你们啦!也想和你们一起玩, 不过它有个小小的要求, 玩的时候不要把衣服和地板弄湿, 好吗?卷起袖子, 我们一起来玩吧! (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 用游戏的口吻把学习要求交待清楚, 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自由的玩耍能够让孩子有机会学到更多语言, 获得更多经验。)

师:休息时间到了, 请小朋友把玩具宝宝放回水池, 找个小椅子坐下来, 拿块毛巾, 擦干小手, 再把毛巾放回到原来的地方。 (教师动作示范, 用无声的语言帮助小班孩子掌握学习常规。)

师:哪个宝宝给大家介绍一下, 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引导孩子用语言大胆交流表达, 学习说完整的话, 丰富词汇。)

教师总结:小朋友都发现水会从有洞洞的地方流下来, 水是会流动的。

二、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引导孩子寻找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 探究哪些东西能运水, 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1. 引导孩子猜测, 了解孩子现有水平。

师:还想玩吗?水池里的水太少了, 如果多一些肯定会更好玩。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让水池里的水变得多一些?

师:我们可以把盆里的水运过来, 水池里的水就会变多。怎么运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班孩子思维形象具体, 喜欢模仿和跟风, 因此直接动手实验是最好的选择。)

2. 引导孩子选择运水工具并尝试运用, 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师:噢, 我们可以请玩具宝宝来帮忙。小朋友, 你们看,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好多玩具, 请你们去找一找, 试一试, 把盆里的水运到水池里。 (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 感受、积累相关的经验, 孩子使用材料时会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享受并体验探究的快乐;教师观察引导, 提醒幼儿发现问题, 并不断尝试;教师用数码相机记录孩子探究学习的过程, 拍摄典型的情景供讲评;背景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思维。)

三、体验交流——结合照片讲评, 引导孩子大胆表述发现, 并将工具分类, 提升总结经验

师 (播放照片) 提问:这是谁呀?你在用什么东西运水?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把它找出来试给大家看看。 (帮助孩子回忆, 再现即时情景, 展示和分享经验。)

师:它能运水吗?请你大声地告诉小朋友。 (学习说完整的话, “××能运水”或“××不能运水, 水从洞洞里流走了”。)

师:这是能够 (或不能够) 运水的东西的家, 请你把它送回家。 (学习按标记分类)

师:原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运水, 有的行有的不行。剩下的玩具都想回家了, 我们帮忙把它们送回家, 好吗?送的时候可要开动小脑筋噢, 千万不要送错了。如果你不知道它应该放哪里, 请你想一想、试一试, 然后再把它送回家。

师:它们都找到家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吗? (帮助孩子梳理、提升、归纳经验)

师:在小朋友的帮助下, 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谢谢你们。它们回家了, 我们也该回家了, 到家里再找找看, 哪些东西能运水, 哪些东西不能运水。

活动延伸

1.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继续寻找能运水的工具, 并探究变更的方法, 使部分不能运水的工具能运水。

2. 如果孩子们意犹未尽, 提出了继续玩的要求, 可组织孩子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长距离运水。例如让孩子将水运往室外, 使孩子的学习经验得以运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

设计意图与反思

本案例来源于我园小班主题活动“水搬家”, 内容选择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玩”是本次活动的关键, 整个活动过程既是“玩”的过程, 也是“探究”的过程, 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因此, 我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习, 乐学、爱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集中体现“解放、游戏、体验、轻结果”四大特点。

“解放”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准则, 就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本活动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设置情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放了孩子的大脑, 让孩子乐想;提供了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材料, 让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 解放了孩子的双手, 让孩子乐做;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机会, 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 互动分享, 解放了孩子的嘴巴, 让孩子乐说;生活拓展引领孩子去感知生活中更多有趣的现象, 解放孩子的空间与时间, 让孩子乐学。

“游戏”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途径, 其本质就是在“玩中学”。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 孩子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 孩子的学习是游戏的学习。本活动通过设置游戏情境, 让孩子在游戏状态中轻松、主动地建构知识, 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交流中表达、在游戏中想象, 孩子在获得、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 其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验”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内容, 强调身体力行, 从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我十分重视各种探究对象的选择和情景的创设, 以此引发孩子积极的体验心理, 在独立和合作的各类体验情景中, 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自由地表达、质疑、讨论, 乃至天马行空般地联想。与此同时, 活动非常强调设计的探究对象和探究情景都非常契合幼儿的生活实际, 促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能够有新的发展。

“轻结果”是探究式启蒙教学的基本要求, 就是整个教学中不看重孩子最后做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 而是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观察、思考、想象、记录、实验、讨论……我鼓励孩子动手操作, 尝试自己的想法, 用自己的发现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不追求唯一标准的答案, 这个过程就是“价值”, 就是“结果”。

此外, 本次活动打破了科学活动中“记录”的固有模式, 将数码照相用于小班科学活动中的记录环节, 尝试用现代化手段记录孩子最真实的做法和想法, 帮助孩子再现即时情景, 总结提升经验, 解决了小班科学活动难记录的问题。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8

关键词:科学;小班幼儿;探究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让幼儿自己去亲自体会科学探索和发现所带来的愉悦。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索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提供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孩子的探索操作欲望,只有在满足了孩子人人都能操作、探索的需要后,幼儿才开始进行思维和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2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还能够将这个探索原理应用在美工活动颜料画中《变色的小背心》,孩子们乐此不疲。又如在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有以下问题: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在活动前,我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块、木片、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凭兴趣去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

2 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的方法。例如有一天,我班的彤彤小朋友带来了2只小乌龟,小朋友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展了“认识乌龟”的系列活动。小朋友们都想给小乌龟喂食物,于是大家就一起讨论明天给小乌龟带什么好吃的来?在片片的议论声中,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乌龟要吃什么东西的?孩子们讨论玩后,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自己去实践,饭、米、饼干、牛奶、小鱼小虾等,孩子们通过实践发现小乌龟小时候吃乌龟食,大一点了可以吃小鱼小虾了。本着“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

3 保护好奇心,多鼓励来增强探索愿望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作为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比如观察乌龟的时候,他们已不再满足乌龟吃什么怎么走路,而是进一步问:冬天了,乌龟怕冷吗?它是怎么过冬的?这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活跃的思维,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从孩子的角度,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为此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乌龟一动都不动了,胆小的孩子以为乌龟死掉了。为此我让孩子回家问家长,并通过转移乌龟到温暖的室内,大家发现乌龟醒了也动了,并知道了乌龟冬天会冬眠。而到了春天,孩子们发现乌龟的盆里漂浮着一层东西,觉得很奇怪,并来询问。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查询电脑,找到了答案:乌龟蜕皮了。孩子们惊喜的不得了。更是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现象,并鼓励孩子大胆地再次探索,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愿望。

4 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量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看看会什么发现?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好玩的水”、“滚一滚”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滚,孩子们在摆弄物品时,不仅了解到各物品的形状材质,还懂得了只有圆形的物体滚得快,其他的滚的慢,有的不能滚,促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9

第一:老师活动导入的不好,没有调动整个课堂气氛。

第二:认识水果的时间很短,宝宝还没有熟悉。

第三:介绍水果,老师讲的不够仔细,幼儿没有和老师互动起来。

第四:幼儿品尝水果的时候,个别幼儿没有说出水果的味道。

我觉得整个活动的氛围很好,每个幼儿都参与进来,吃水果的时候每个宝宝都很高兴。

听了领导的点评,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如:上课的时候对教材要弄明白,知道每个环节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为我以后的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0

目标

1.喜欢水果,能正确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

2.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样性。

准备

1.请每位幼儿带1―2样水果来园,盛装在大篮子里或用一块大布盖好。

2.各种水果的图片或照片若干。

3.各种水果的粘纸(数量略多于幼儿人数)。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种彩色纸条。

过程

1.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以水果照相馆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看看哪些水果来拍照了。

――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苹果、桔子、香蕉、梨等),鼓励幼儿正确说出其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如:我们来看看,XX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水果? (苹果)和苹果娃娃问个好吧!苹果娃娃长得什么样?有谁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我们给苹果娃娃拍个照吧! (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做照相机的样子)

――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椰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如:这位水果娃娃是谁?(猕猴桃)你们愿意和它握握手吗? (感受猕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征)

2.扮演水果娃娃。

――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粘纸粘在额头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水果,拍一张“集体照”。

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

――照片“冲印”好(出示各种照片或图片)后,激发幼儿产生为水果制作相框的愿望。

――幼儿制作,教师个别辅导,提醒幼儿粘贴时不要把水果盖上,只装饰边缘。

――把制作好的相框布置在活动室墙面。

建议

1.常见的水果和比较特殊的水果具有地域,性和相对,性,如芒果、椰子在海南是常见的水果,而到了北方就成了比较特殊的水果了。

2.现在的幼儿知识经验都较丰富,介绍常见的水果可由幼儿自己来介绍。

当幼儿介绍自己拿来的水果时会有一种自豪感。

3.活动可延续为一个半日活动。前半部分介绍各种水果,尽可能让幼儿充分了解;后半部分让幼儿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用来布置和装饰环境。

4.若照片较难收集,可用各种画报或宣传广告图片来代替。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1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实施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日常生活中取材。

假使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远离生活,小班幼儿的认知与言行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小班幼儿在经过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表现出较好的掌握,并能进行清晰完整的复述,但在日常实际生活的操作过程中却显现出一定的运用障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设计的科学活动与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之间缺乏更为直接、有效的联系,从而使得小班幼儿无法自如地掌握并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定律、难懂的原理等教学元素的简单堆砌,那么小班幼儿产生厌学情绪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社会,他们与自然、社会直接接触,通过感官了解和认识周围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积累和组织人生最初的科学经验系统,为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小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小班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由于小班幼儿知识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所以不可能获得深层面的科学知识,而只能对事物共同特征做一种简单、浅层的概括。

生活化是人在与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生活化教学是指根植于幼儿的生活世界,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通过教学丰满教师教学活动,充盈小班幼儿生活经历,丰富小班幼儿情感体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于幼儿园课程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小班幼儿的生活充满了发展的契机,且是生动的、感性的,同时也是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

1.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中小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升,再让小班幼儿带着这些经验回归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对生活真正实现指导的价值。我们鼓励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中去学习,为小班幼儿提供更加开阔、更加客观、更加综合的视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萌生,他们渴望认知却又拘于无知,有所了解却又无所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显贫乏,认知水平仍有局限,对周围物质世界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笼统、片面和零散的。

案例(一)

在好吃的水果的主题活动科学《果宝宝乐园》下,老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好吃的水果沙拉。事先老师先准备好制作沙拉的工具,与幼儿一起来了解它的使用功能。同时事先做好好吃的水果沙拉,让幼儿来猜猜这是什么?有哪些水果?并请幼儿操作,运用事先洗净的水果制作好吃的水果沙拉,幼儿都踊跃参加,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都很开心。过了一会儿,亲手做的水果沙拉就做好了,有的幼儿还与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做好的水果沙拉。

分析: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水果色彩、外形、味道的多样性。引导幼儿喜欢吃水果,激发他们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体验与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这次活动幼儿都积极地参加,活动的气氛很活跃。在做与吃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案例(二)

一次,在带领幼儿外出散步时,一个小朋友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哪里?”“蚂蚁也是虫?”“蚂蚁不是虫,因为它有脚。”……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小小蚂蚁真有趣”的科学活动生成了。在活动中,我们一起了解了蚂蚁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小朋友的收获也不小呢。 通过散步活动,大家对班里的自然角产生了兴趣。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带来了许多可供在自然角观察的乌龟、金鱼、螺蛳等,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前去观察,孩子们对它们的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孩子们天天清洗金鱼缸,慎重地换水、喂食,仔细观察金鱼变化等,探究的态度极其严谨。

分析:我们知道,除了利用幼儿园自身的条件外,应多为小班幼儿提供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相应活动,并给予指导。教师带孩子们散步,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秘密。教师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仔细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在各个生活环境中验证自己的疑问,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经验。

3.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需要生活化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蕴含生活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小班幼儿在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提出,原本就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它是课程设计的另一种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种不同取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学科取向

生活取向

关注抽象的科学或数学概念的发展。

关注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解决为手段。

以幼儿已有概念为工具。

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揭示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从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入手,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以计划性、学科性的课程为特征。

以生成性、整合性的课程为特征。

从上表可以看出,生活取向课程以问题解决为指向,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小班幼儿学知识、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建构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案例(三)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轮子”中,通过让幼儿参观“轮子展览会”,幼儿自己动手玩各种轮子,摸一摸、捏一捏、看一看、滚一滚、说一说,自选一个轮子进行活动,发现圆圆的轮子会滚动。让幼儿骑小车比赛,引导幼儿探索发现轮子转得快,小车跑得快;轮子转得慢,小车跑得慢的规律。

分析:通过科学活动生活化的手段,小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感性认识,获得一些经验。让小班幼儿理解和体验到了科学活动对于他们当前生活的意义,对小班幼儿从小培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以及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也为幼儿今后的生活有计划地、系统地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

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最终的目标也是能够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努力把握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把生活中的科学渗透在每个空间、每个环节、每个墙面、每个角落,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体验和领悟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真正得做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生活化。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2

昨天在玩滑梯的时候, 小朋友发现了玩滑梯也有快慢之分。结合本周的主题活动, 引导幼儿近一步探索快和慢。

涉及领域安全、科学

活动方式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活动名称《玩具玩滑梯》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制定玩滑梯的规则,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2.知道物体在滑梯上滑落是有快有慢的。

3.引导幼儿尝试改变报纸的形状, 加快报纸的下滑速度。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 报纸一叠, 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去玩滑梯 (教师注意观察, 巡回指导)

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观察有没有小朋友以不安全的玩法在玩滑梯, 并进行个别指导

2.幼儿谈话及讨论。

(1) 你是怎么玩的?

(2) 你玩的是什么?

(3) 你玩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4) 你有没有发现不安全的玩法?

(5) 你觉得滑梯应该怎么玩?

提醒幼儿说出幼儿之间不能推挤;引导幼儿说出幼儿爬滑梯不能反着爬;鼓励小朋友玩的时候注意安全。

3.以木偶的口吻说:“小朋友玩滑梯了, 我们小玩具也想玩滑梯了, 你们猜我们玩滑梯的速度怎么样?”。 (幼儿讨论, 个别提问,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

3.以木偶的口吻说:“小朋友玩滑梯了, 我们小玩具也想玩滑梯了, 你们猜我们玩滑梯的速度怎么样?”。 (幼儿讨论, 个别提问,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猜测。)

4.请幼儿去试试让玩具玩滑梯, 看看是否是和自己的猜测一样的。 (提醒幼儿要两个玩具同时放。)

5.请幼儿互相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6.请幼儿尝试改变报纸的形状, 加快报纸的下滑速度。

活动评价

1.过程评价

在刚开始幼儿玩滑梯的时候, 小朋友都有一些违反安全规则的做法, 通过幼儿的讨论他们了解了幼儿之间不能推挤、爬滑梯不能反着爬、玩的时候注意安全等安全规则。在玩具玩滑梯的环节中小朋友都感觉到了滑动有快有慢, 并在最后的尝试环节中很多小朋友在老师的提示下想到了把报纸揉成团, 把报纸折小一点等做法加快报纸下滑的速度, 本节活动还是成功的。

2.自我评价

(1) 成功经验我将感知快和慢的活动从室内架设木板进行直接搬到了户外, 利用了滑梯的斜面进行, 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 并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活动效果比较好。→→→→→→

(2) 不足之处幼儿在放玩具的时候, 自己不太容易看到结果, 应该请小朋友合作, 有的观看有的放就更好了。→→→→→

小班科学:沉浮找朋友 篇13

本活动以为“沉浮”宝宝找朋友为线索,按照“认识沉浮、观察沉浮、表述沉浮”展开活动,最后以寻找沉浮将幼儿的探究兴趣延伸至生活中。活动目标:

1、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学习用语言表述物体的沉浮。3、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活动准备: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观察蔬果,并感知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5、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四张桌上放有苹果、香蕉、桃、荔枝、西红柿、土豆等蔬果;

2、四个水槽,托盘,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逛“蔬果超市”导入。

今天呀,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逛一逛“蔬果超市”,一起看看超市里有些什么?

“呀!小朋友们快来看,这里有好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吗?”

(让幼儿自由讨论)这时小朋友们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在说它们的形状,有的在回味它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二、想一想,猜一猜。

“假如我们把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

“香蕉、西红柿、土豆呢?”

这时小朋友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沉到水底,有的说会浮在水面上,也有的说会在水的中间。

“大家呀,各有各的想法,请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在开展活动之前,考虑到幼儿的能力水平,所以我们教师为他们准备了直观形象的记录卡和蔬果图片。让他们在不作任何提示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并作记录,为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玩一玩,比一比。

“这些蔬菜、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带领幼儿到操作台,让他们自主探究,把各种蔬果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证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真实地感受、记录实验的结果,验证自己的解释和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并初步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且,这一环节也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讲一讲,议一议。

“现在我们小朋友都做过实验了,并知道了结果,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分享一下你的发现。”

(让幼儿分别回答,这一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幼儿乐于表达的行为习惯)

“这些蔬果,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比如说,(快思 )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是在水中间呢?”

(让幼儿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来解决。)

【活动延伸】

“这些问题我们小朋友都帮忙解决了,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来解决,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苹果浮到水面来?”

(幼儿在玩耍中获得了蔬果沉浮的经验,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引发了进一步探索沉浮现象的兴趣。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要不断的开展、延伸下去。)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使每一位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同时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蔬果沉浮的秘密,并学会将结果记录下来,这充分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讲一讲,议一议这一环节,通过集体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体现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现秘密后的乐趣。

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蔬果沉浮》这篇文章共467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我的玩具》》:小班教案《我的玩具》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知道自己玩具的名称及玩法,爱惜玩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我的玩具》教案吧。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5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一、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

(一)探究的目的性不强,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的。

(二)探究的视角较窄,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探究内容较局限,一般来说,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探究的过程直接,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假设可能的情况,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Bronfenbrenner.U.&Croutou.A.C.)对环境的定义,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规律,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在“闻一闻”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一种材料多种玩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才会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向师性强,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他们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及时给予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转移。所以,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出现随意性,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例如,春天树光秃秃的,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摸一摸,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嗖一下子就没了,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注重探索过程,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02.

[2]刘彤.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指导语运用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小班科学:多彩的水果宝宝 篇16

1.认识几种常见水果的颜色并尝试颜色对应。

2.学说短句。

活动准备

1.苹果、香蕉、西瓜等水果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每人一份(要求将各种水果图片撕下粘贴在与之颜色相对应的篮子里)

活动过程

1.猜水果

(1)出示装有水果的布袋

引导语:布袋里装了许多水果宝宝,请你来摸一摸,猜猜它是谁。

(2)请幼儿说说水果的名字和颜色。

(3)用句式学说短句(如:红红的苹果)。

2.摘水果

幼儿学摘果子,要求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摘水果。

3.装水果

出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将水果图片撕下,粘贴在与之颜色相对应的篮子里。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活动前,教师可组织幼儿参观水果店,认识不同的水果。建议家长为幼儿准备几种水果带至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看看、说说、尝尝,进一步感知多彩的水果。

《水果》小班科学教案 篇17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苹果、橘子的特征。

2、爱吃水果,并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新鲜水果:苹果、橘子;

2、PPT课件;

3、榨汁机;

4、人手一个纸杯。

活动过程:

小班科学教案《秋天的水果》含PPT课件

三、游戏:摸水果

师:这里有一袋水果,摸一个,请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水果。

小结:可以仔细摸摸它们的表皮,你会发现两种水果不一样;捏一捏,发现它们的硬度不一样。

四、品尝水果

师:尝一尝,说一说它们的味道。

小结:苹果是甜甜的,橘子有点酸酸的,水分多多的。

五、延伸环节:柞水果汁

师:水果还能榨成美味的水果汁呢,请你们来品尝一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引导幼儿由外到内认识了各种水果,通过观察、触摸、品尝认识了水果的种类,感知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丰富了幼儿的认知。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篇18

1了解常见小动物爱吃的食物。

2尝试将动物和食物分类排列一一对应摆放。

3有初步的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鸡小猴小猫小兔小狗毛毛虫等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班的宝宝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朱老师,跟老师打个招呼好吗?宝宝们好.”

2师:“那么,宝宝们,我们班上今天还有客人,我们跟客人也问声好,好吗?”

引导幼儿挥手向其他老师问好。

师:“小班的宝宝们真棒。朱老师啊可喜欢你们了,想给宝宝们一起做个游戏。”

3游戏互动

师:“请你跟我拍拍手,请你跟我拍拍肩,请你跟我拍拍腿,请你坐在板凳上。”

二、基本部分

1讲故事

师:“坐好的小朋友啊,老师要奖励他,给他讲个故事。”

在过几天,就是小熊的生日了,它想请它的好朋友,小鸡,小猴,小猫,小兔,小狗去它家做客。可是,小熊忘了好朋友最爱吃什么了,于是,它把好朋友聚在了一起,问问它们爱吃什么?

小鸡说:“我喜欢吃毛毛虫。”

小猴说:“我喜欢吃桃子。”

小猫说:“我喜欢吃鱼。”

小兔说:“我喜欢吃红萝卜。”

小狗说:“我喜欢吃肉骨头。”

小熊笑呵呵地说:“哦,原来如此啊,我记住了。”

师:“小朋友们,小熊记住了,你们记住了没有呢?”

2复习

师播放小动物图片,请幼儿回答分别是什么小动物。

3分食物

1)师:“刚才这些小动物们听说我们小班的宝宝们,把它们记住了可开心了,说是要到我们班来看我们的宝宝们,我们把它们请出来好吗?”

师吧提前贴有小动物图片的黑板拉出来,再次让幼儿认识。

2)师:“这些小动物啊大老远跑来,它们这会饿了,要吃东西了,可你们知道它们喜欢吃什么吗?”

师指图片,提问幼儿。

3)师:“食物来喽。这是肉骨头,哪个小动物喜欢吃啊?”

幼:“小狗。”

师:“好,那我们就把肉骨头放在小狗的下面。”

以此类推。

4吃食物

师:“食物分好了,老师啊给小动物们领去吃食物了,我们的宝宝们休息了,让它们安安静静地吃。”

5拿错食物

师站在黑板后,模仿小猫的声音“喵喵,我的小鱼不见了。”

师:“刚才哪个小动物在哭啊,说是找不到食物了?”

幼:“小猫。”

师把黑板拉到幼儿面前,说:“哎呀,这些小动物啊,刚才太饿了,一急把食物给拿错了,我们小班的宝宝们帮帮它们好吗?”

师:“要把什么放在小猫下面啊?”

幼:“小鱼。”

师:“小猫吃了小鱼后开心极了,它把拿错的食物给老师了。那老师要问了,应该放在哪个小动物下面啊?”

后面那三个可让幼儿操作,培养幼儿的动脑动手习惯。

三、结束部分

上一篇:梦的N次方散文下一篇:致某单位的函的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