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6-14

202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篇)

202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整理与复习(数的世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能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

2.使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加深对除法笔算法则的理解,培养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升除法计算技能,发展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结果、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笔算。

[教学准备]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引导: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已经完成,从这节课起,我们要把全学期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首先走进“数的世界”,大家回顾一下,本学期在“数的世界”里主要学习了哪些计算?

在除法计算里又学习了哪个重要的规律?

引入:这学期主要学习的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包括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我们整理与复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复习,大家要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更加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能掌握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前面还不太理解的知识,要在复习中弄清楚、想明白。好吗?

二、算法的整理复习

(一)复习口算。

1.做整理与复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结合选择2—3题要求说说算法。

提问:这学期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指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可以利用表内除法推算得数,比如80÷20可以用8÷2推算;150÷50可以用15÷5推算。请大家再想一想,这样算实际上应用了什么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提问: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

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变得简便,只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去掉一个0,按表内除法口算得数。(接“商不变的规律”板书: ——按表内除法口算)

2.口算。

用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再集体口算得数。

(二)笔算复习。

1.做整理与复习第2题。

(1)学生独立练习:192÷30

192÷34

192÷38。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有错的检查时在竖式上订正)这三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三小题从哪里看出要调商的?

说明:除数是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当初商偏大或偏小时,就要分别调小或调大。(板书:四舍五人试商——可能偏大、偏小——调商)

(2)学生独立练习:990÷60

990÷62

990÷66。

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检查。

检查:这一组算式和得数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第一小题怎样算的?(说明计算过程)个位上各是怎样求商的?第三小题为什么也要调商?(余数不比除数小)

(3)比较整理。

比较:为什么前一组题的商是一位数,后一组题商是两位数?

归纳:大家想一想上面计算、比较的过程,能归纳一下除法笔算的方法吗?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先用被除数前两位除,前两位不够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呈现法则)

2.做整理与复习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前两道并验算,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注意试商处理;说说验算方法。有错的学生订正。

(2)学生计算后两题并验算。

检查计算是否正确。

提问:最后一题商的个位是0,是怎样想的?

说明: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

3.做整理与复习第4题。

提问:这里简便计算的根据是什么?(在“商不变的规律”后面补充板书:简便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检查:第一小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几以后再算的?为什么余数是20?

第二小题看作多少除以几算的?第三小题被除数为什么不看作98计算,余数应该是多少?

说明:如果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去掉相同个数的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全课总结

1.引导总结。

引导:这节课主要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对于今天的复习,你还有哪些体会?(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整理法则,口算实际上用了商不变的规律,应用规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等)

2.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5题(让学生先说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完成)。

第2课时:数的世界(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1页整理与复习(数的世 界)第6一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计算;能由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能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际问题里数量间的联系,加深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其运用过程,积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规则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决问题的习惯;体验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

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我们已经复习了除法计算。想一想,在“数的世界”里,除了除法计算,这学期还学习过哪些知识?

引入:我们这节课就整理与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整理、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计算结果;要进一步学会用不同策略灵活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列式解答,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混合运算顺序 1.回顾内容。

引导:这学期学习了三步计算整数混合运算,大家回顾一下学过哪些内容的三步计算,运算顺序各是怎样的。同桌同学可以互相说说。

交流:说说你掌握的三步计算混合运算内容和它们的运算顺序。

指出:在三步计算中有不含括号的、只含小括号的和含有中括号的。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再加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做整理与复习第6题。

让学生先看每题按怎样的顺序算,再交流运算顺序。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四人板演。

评讲:师生一起先检查计算顺序,再检查每一步的结果;结合提问或说明第一小题怎样脱式简便一些,第二小题先算哪一步,第三小题括号里怎样算。

说明:算对混合运算的前提是按运算顺序算,其次是每一步都要认真算对;还要注意计算时,暂时不算的要在递等式里抄下来。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回顾解题步骤和策略。

提问:我们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策略。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呈现板书: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反思)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样想呢?(呈现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2.做整理与复习第7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

分析:根据条件、问题,你感觉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策略比较方便? 你能从条件想起,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吗?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交流)

交流:从条件想起可以怎样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交流一种思路后,就再指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领会、理解)还可以怎样找有联系的条件,得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交流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提问:都是从条件想起,为什么想到的解答过程不一样呢?(每一步找的有联系的条件不一样,这样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也就不一样)

说明:有联系的条件不同,提出的问题就可能不一样。只要是从有联系的条件里求出的新条件是解决问题需要的,都是正确的,关键就是根据有联系的条件确定先求什么。

解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数量间的联系,找出了不同的思路,请大家自己选择一种思路列式解答。(巡视学生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两人分别板演)

检查:第一种解答方法先求的什么,再怎样算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呢? 提问:要检验间题的结果对不对,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学生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哪位说一说,怎样把结果代入原题检验?(板书算式)

说明:可以把结果代人原题检验,也可以用另一种解答方法检验解题对不对。回顾: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想的?

指出:这是连除实际问题,一般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可以求出的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整理与复习第8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4.做整理与复习第9题。

交流:这道题可以用什么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怎样想?(让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问题说思路)从问题想起可以怎样想?(根据回答板书:每只河蚌的颗数X河蚌只数=一共的颗数)

5.做整理与复习第11题。

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知道了什么,能提哪些问题。

交流:知道了什么,你提出了什么问题?(板书求茄子和番茄总棵数与总棵数差的两个问题)

四、总结并完成作业 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10题(先整理再解答),以及两次提出的4个问题。教学反思 :

图形王国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2页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第12一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进一步掌握射线、直线的特点,加深对角的知识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角;能说明直线两种位置关系的特点并能正确判断,更好地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进一步体会观察位置和看到的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能比较和加深认识图形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比较、推理等简单能力,进一步提高量角、画角的技能,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角的认识和垂线、平行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方格纸,三角尺、直尺和量角器。

为学生准备练习纸:(l)方格纸;(2)量角(开口方向不同的4--5个角);(3)画角(分别以一条射线为边画450,1300的角);(4)已知直线和已知点(一幅点在直线上;一幅点在直线外,距离2厘米)。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内容。

引导:请大家回顾一下这学期学习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互相说说都有哪些内容。如果不太清楚,可以先在课本上找一找,再说一说。

交流:这学期你学习过图形与几何的哪些知识?(板书:升和毫升

观察物体 角、垂线和平行线)

2.引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整理和复习这学期学习的升与毫升、观察物体、角和垂线、平行线这些图形与几何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了解容量,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能从不同位置正确观察物体并能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进一步掌握射线、直

线和角的特点,加深认识垂线、平行线,能比较熟练地画垂线和平行线。

二、容量和观察物体

(一)容量知识。

1.回顾和整理内容。

提问:你对容量有哪些认识?(板书:升

毫升

1升=1000毫升)

怎样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1毫升大约有多少?

你能举例说说容量大约1升的容器吗?常见的容量比1升小的容器有哪些?比1升大的呢?

能举出一些用毫升作单位的容器吗?

2.做整理与复习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填空。

交流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自己的想法,只要合理便给予肯定,如酸奶不可能250升等)

说明:估计容量,一般根据1升和1毫升容量有多少确定。

3.做整理一与复习第13题。

学生完成后交流,说明理由。

(板书:5升——5个1000毫升一—5000毫升

8000毫升——8个1000毫升——8升)

说明:升和毫升换算要按1升=1000毫升推算,几升是几个1000毫升,就是几千毫升;几千毫升就有几个1000毫升,就是几升。

(二)观察物体。

1.先摆一摆,再看一看、画一画。

出示下图,让学生照样子摆出下面的物体,在方格纸(见练习纸)上画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交流三个面观察到的图形,说说每个面的图形怎样观察到的,哪两个面的图形是相同的。

交流:能说说你观察物体不同面形状的体会吗?

说明:观察不同的面,位置要选正确。从不同面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形不一定相同。

2.做整理与复习第14题。

让学生连一连,交流怎样连的。

提问:观察这个物体,前面和右面的形状不同在哪里?右面和上面呢?

指出:在一个面观察物体,要注意这个面形状的特点。

3.看图形,摆物体。

出示:下面是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面看到的图形,同桌合作摆出这个物体。

交流摆出的物体,说说摆物体时的想法。

三、角和垂线、平行线

(一)射线、直线和角。

1.做整理与复习第15题。

要求学生看线段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板书线段特点)

让学生把两条线段分别延长成射线和直线。(指名板演画线段并按要求延长)

提问: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板书射线、直线特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比,相同的是什么,不同在哪里?

线段和直线有什么联系?(板书: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回顾角的知识。

引导:想一想,由射线你学习了什么?角是怎样的图形?(教师由一点出发画两条射线,成角)

关于角,你认识了哪些知识?(板书:量角分类画角)

3.做整理与复习第16题。

(1)角的分类。

提问:下面哪几个角的度数你能直接说出来,各是什么角?(板书:直角=90度

平角=180度

周角=360度)剩下的各是什么角?为什么?(板书: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能看着板书说一说角是怎样分类的,分成哪几类吗?

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1周角=2平角=4直角)

(2)量角。

让学生量一量其余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交流:各是多少度?用量角器怎样量角?

让学生量出练习纸上每个角的度数,交流结果。

4.画角。

(1)让学生在练习纸上按指定度数画角。

交流、检查画出的角的度数。

提问:用量角器是怎样画角的?和量角的方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都要做到两重合)

(2)画75度的角。

让学生独立画角,再同桌互相量一量,检查画的度数,然后了解正确画角的人数。

5.小结归纳。

提问:对角这部分内容你能比较完整地说说有哪些认识吗?

指出: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角分为五类,从小到大依次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量角器可以用来量角的大小、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垂线和平行线。

1.直线位置关系。

引导:我们由射线引人了角,认识了直线之后,学习了它的哪些知识呢?

你认识的直线位置关系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

说明: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是互相垂直,这是相交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互相平行是指两条直线不相交。

板书:相交——垂直

平行(不相交)

2.做整理与复习第17题第(2)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按要求画图,独立完成。

交流画法,根据交流教师示范画出图形。

追问:垂线一般可以用什么来画?(接“垂直”板书:——三角尺的直角 画垂线)画平行线呢?(接“平行”板书:——沿直尺的两边画平行线)

提问:仔细观察,画出的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教师演示验证)

指出:(指图形说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第三条直线和其中一条互相垂直,也一定和另一条互相垂直。

3.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教师演示说明画法,明确可以用三角尺通过平移,过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原来直线外的这点到已知直线间的垂直线段长叫什么?

让学生独立量一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并交流结果。

4.小结归纳。

提问:你能说说已经认识了关于垂线和平行线的哪些知识吗?

指出:互相垂直的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三角尺的直角可以画垂线,还可以验证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从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它是点到直线的连线中最短的。互相平行的直线不相交,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是相等的;沿直尺的两边可以画平行线。今天还明白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第三条直线和其中一条垂直,也一定和另一条垂直。

四、总结收获

提问:你能根据今天的复习,说说对整理、复习的各部分内容的收获吗?

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哪些体会?

统计天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3一104页整理与复习(统计天地)第18一2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能根据需要设计调查计划调查、收集数据,能按要求整理数据,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中表达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能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体会随机思想;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表达数据等活动,感受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基本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加深对平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

3.使学生主动参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统计活动,体会统计是了解日常生活情况、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可能性的判断中体验可能性是生活里的常见现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可能性的判断和统计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扑克牌若干张;为每个学生准备体重调查表、分段人数整理表。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揭题

1.回顾内容。

提问:这学期我们学习过统计和可能性的哪些内容?如果记不太清楚,可以翻翻课本找一找,再告诉大家。[根据交流板书:

统计表

统计

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

可能性一可能性的大小]

2.揭示课题。

引入:现在我们就走进“统计天地”,整理、复习统计和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进一步了解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加深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能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结果的方法,通过调查、统计现实生活里的数据,提高统计能力;能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二、复习可能性

1.可能性的认识。

(1)回顾:回忆一下可能性的知识,你举个例子说说了解了可能性的哪些知识,比如摸球、摸牌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认识)

(2)出示4张红桃牌(A、2、3、4)。

提问:如果从这些牌中任意摸一张,结果是怎样的?可能是哪一张?

指出:任意摸一张,一定是红桃;可能是其中的任何一张牌。

(3)把红桃4换成黑桃4。

提问:现在任意摸一张有几种可能的结果呢?摸到哪种牌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如果任意摸一张,要让摸到红桃和黑桃的可能性相等,这里的牌可以怎样摆?(红桃和黑桃的张数相等,可以把其中的一张换成黑桃或增加黑桃张数)

指出:如果3张红桃和1张黑桃,任意摸一张,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因为红桃张数多,所以找到红桃的可能性大;当两种牌张数相等时,摸到每种牌的可能性相等。

(4)小结。

启发:现在你又能说说对可能性的认识了吗?

说明:大家从上面的摸牌游戏看出:任意摸一张,摸到的可能是这些牌中的任何一张,所以全是红桃时,摸到的一定是红桃;有红桃和黑桃时,摸到的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这时摸到这两种牌的可能性可能有大小,也可能相等,这要看红桃和黑桃各有几张。

2.做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并说明理由。

追问:请你观察这两个转盘,对于转动这两个转盘,指针落在哪个区域的可能性,你还想到什么?(左边转盘落在红色、蓝色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右边转盘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落在蓝色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

3.做整理与复习第19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每人摸多少次,各人摸球的结果是怎样的。

提问:你认为从哪个口袋里摸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那如果从另外两个口袋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会怎样呢?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口袋里有两种颜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当两种球个数相等时,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相等;当两种球个数不同时,个数多的那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大。

三、复习统计

1.统计内容的认识。

提间:这学期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分别板书:(数据分段整理、表达)(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多少)]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认识?(接“平均数”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2.做整理与复习第20题。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题意。

提问:表中记录的什么数据,要完成什么统计表,数据是怎样分段的?

你想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

交流:你是怎样整理数据的?(呈现学生画“正”字的记录表,说明方法)你统计表里的数据是怎样的?(呈现统计表,检查、订正)

分析:从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个班男生做家务的情况怎样,有什么要说的?

3.估计平均数。

让学生独立阅读整理与复习第21题。

估计:你先估计一下,男生和女生的平均成绩各在哪个范围里,大约是多少,并且说说你怎样想的。(可以:男生平均成绩在149厘米和161厘米之间,大约155厘米;女生平均成绩在136厘米和147厘米之间,大约150厘米)

指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其中最大的数要小一些,比最小的数要大一些;看具体数据可以估计平均数大约是多少。

4.做整理与复习第22题。

教师提出统计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的问题(出示教材的统计图),明确分哪几段统计,让学生同桌讨论要怎样做。

交流:你觉得要怎样做?怎样的方法比较方便?(要设计调查表,分小组调查、整理,全班汇总)

学生分组调查、整理:

(1)每个小组组长负责,调查每人体重,每人记录自己的调查表;

(2)各人分段整理,得出小组里各段人数;

(3)小组内校对,统一准确的数据。

全班交流数据,教师协助汇总得出各段人数。

学生制作条形统计图,然后交流完成的统计图。

分析: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能想到什么,说给大家听一听。(联系具体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体重情况)

四、复习小结 1.回顾总结。

提问:想想今天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对这些内容都掌握了些什么? 还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1题。

应用广角与自我评价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4-105页整理与复习(应用广角)第23-26题,“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发现数学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能解决一些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联想、观察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提高发

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目标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联想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以6人一组分组。

为学生每人准备练习纸:(1)用于设计照明灯变化规律的方格纸(参见整理与复习第25题);(2)调查表和统计表(参见整理与复习第26题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说明内容

谈话:我们已经整理、复习了数的世界、图形王国、统计天地的内容,进一步掌握了这学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那大家能不能联系数学内容,发现生活里的数学问题,能不能解决生活里常见的实际问题呢?这节课,大家就一起来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出和解决一些现实世界的数学问题,并且评价一下自己这学期的数学学习的情况。(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前几节课,我们整理、复习了这学期学习的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联系这些内容想一想,你在生活里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呢?比如用两步、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关于角和直线的图形或实际问题,关于统计和可能性的实际问题等等。把你想到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每个小组确定这样的一到两个数学问题,记录下来,说说这一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明白了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画图、统计等)。

交流:你们小组发现的是生活里的哪几个数学问题,准备怎样解决?请派代表来交流。(选择和组织学生交流提出的问题,教师协助说明、修正问题,引导简单说明解决问题的方式)

2.回顾反思。

引导:通过本学期数学学习,大家发现了生活里的许多数学问题。通过从生活里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活动,你有些什么体会呢?

指出:(具体说明要根据交流的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数学学习,以及刚才提出问题的活动,大家都体会到数学本来就是从生活里现象中提取出来的,从许多生活现象中学会了数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就能发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还可以用数学知识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学好数学,可以培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设计说明: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综合应用的重要方面,是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里的设计,没有内容范围的限制,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所学的数学内容,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联想的视野,促进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再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观察方法和

数学思维方式,发展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思考水平。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问题,一方面是课时时间安排上的需要(一课中不可能交流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培养

学生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实际应用,提升能力

1.策略应用。

让学生了解整理与复习第23题题意。

交流:这个问题知道了些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想?说说你的思路。

追问:用什么策略分析这个问题比较方便?

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这道题从条件想起比较方便。根据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特快列车的速度这个新条件,再联系后一个条件求出问题的结果。

2.做整理与复习第24题。

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

交流:第二天收获多少千克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里先求的是什么数量,再怎样求第二天千克数的?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指出:解答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求出1筐有多重,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天实际收获多少筐。

交流:接着怎样求出第二个问题的?(板书算式)关键是先求什么?

指出:第一天的加第二天的等于两天一共收获的,关键是先求出前一个问题:第二天收获多少千克?(板书:第一天的十第二天的=一共收获的)

3.做整理与复习第25题。

(1)阅读问题,出示直观图,了解图上表示的方式,明确前3秒依次是亮、亮、暗(实际可以从其中一行上看出明、暗变化情况)。

提问:第4、5秒照明灯各是亮的还是暗的?

继续观察后面的变化,想想照明灯发光有什么规律?每个变化周期是几秒?

第39,40秒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想办法解决。

交流:第39秒、第40秒发光情况各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板书算式并说明判断理由)

指出: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周期问题,应用周期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解决。

(2)你能设计一个按5秒一个周期的变化规律吗?在练习纸上像这样画一画,表示出你设计的周期。

交流:你是怎样设计的?(呈现学生的设计)

四、自我评价,完成作业

1.回顾交流。

引导:一学期学习结束了,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个总结,看看取得的成绩,想想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你能根据课本上数学学习的几个方面,具体说说你有哪些表现吗?请组长负责,组织大家互相说一说。

学生围绕教材提出的几个方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对这些方面表现的自我感受。

2.涂色评价。

引导:如果把表现好看作5个星,那你觉得自己这几个方面各能得几个星呢?根据自己的回顾,你能得几个星,就把几个星涂上颜色。(学生涂色评价)

交流:觉得自己各方面表现好的,来介绍一下自己的评价结果。

小结:这些同学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这几方面都做得更好。有信心吗?

3.布置作业。

(1)解决自己小组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2)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3题。

(3)完成整理与复习第26题(也可以安排在自我评价前),要求: ①组长负责,在小组里调查,每人做好记录; ②根据调查完成反映每家图书本数的统计表;

③写出小组同学家图书本数平均数在几本到几本之间; ④算出同学家图书本数的平均数;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篇2

课题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师生交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拿到了崭新的课本,喜欢咱们的新课本吗?新课本里面还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数学知识等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的图书室瞧一瞧。看看那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数学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怎样列式?60÷20=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同桌互相交流算法。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结合回答,适当板书。)

小结:60÷20时可以由乘法20×3=60,想到60÷20=3;也可以根据6÷2=3,想到60÷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探究笔算方法。

启发思考:60÷20,会用竖式计算吗?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引导学生回答:“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在十位上。)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验算。互相交流评价。

三、巩固深化,实际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练习并验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四、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总结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课题2: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2)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80÷20 450÷50 252÷70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求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

学校新买来420本书,现在要分到各个班上去,校长决定每个班分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呢?

2、学生列式并试做。比较学生试商的过程,说说分别是怎么试商的?交流。

3、师板书竖式过程。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表示什么?

4、学生独立验算,找学生板演。

5、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6、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P4“想想做做”1,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集体完成P4“想想做做”2,着重指出这些错误,希望大家不要出错。

3、解决实际问题,完成P4“想想做做”5。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完成P4“想想做做”

3、4题。

课题3: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的:

1、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2、使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2、先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要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试商的?然后在计算,3、计算并验算(课堂作业)

4、先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卡车每次运40箱,是运苹果还是梨还是苹果和梨的总数,那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列式计算。5、口算并比较

6、写下表,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求商?让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商,最后通过各个商的比较,你发现什么,可以小组讨论,为什么会这样?着重让学生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二、课堂小结

课题4: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1)教学内容:教科书6——7页1、2题 教学目标:

1、在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

2、在学会试商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初步学会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引出新知

1、出示估算题请你估计下面式子的商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510÷90 922÷40 756÷80

2、出示引导题【教师拿一本书说】老师手里的书共192页,现在老师决定每天看30页,你觉得我能看几天,还多几页?

3、那如果老师现在决定每天看32页的话,那我得看几天,还有没有余下的页数?请同学们先列出算式先不要解答。

4、学生列出式子后,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和刚才的除数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也来估算一下,商是多少?你是怎想的?

2、交流个人观点后,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把32看作几十来试商,并尝试完成书本P6例题中需要计算的地方。

3、集体交流计算结果后,组织验算。

4、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讨论这回应该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2)、组织讨论结果,说明为什么看作40来试商。

5、交流试商结果后,再让学生完成计算。

6、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对比着说说把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完成想想做做1)

2、讨论想想做做第2题中每题改怎样试商,然后让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集体总结学习内容

2、P7练习二1、2题。

课题5: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平。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习题

1、教学P7第4题(1)、先出示第一行指名学生口答结果,其余同学判断;(2)、出示第二行和第一行一样完成;(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在运算时的区别,总结出下面一行的题目计算时要注意用个位相乘的时候满10应该向前一位进一的。

2、教学P7第5题(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根据题意估计积最接近于哪个数,把结果用线连起来。(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一题是怎样估算的?(只要表达的意思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相乘。)

3、教学P7第6题

4、教学P7第7题(1)、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2)、交流理解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后解答;(3)、求出每天生产水泥多少吨,后引导学生观察下半题,理解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求解“天数”的数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4)、找出计算方法后,引导学生说出试商的结果,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5)、结果计算出来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表格,并总结出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5、教学P7第8题。(1)、先让学生阅读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来解决问题,既要用试商的方法来进行计划;(2)、同桌活动,然后组织交流;(3)、拓展开来,寻找最佳方案的方法

二、简单总结练习中出现的关键性知识点。

三、布置作业

完成第6题第二行。

课题6: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2)(四舍法试商)教学内容:教科书8——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能力,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技能。

3、运用有关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更好地理解笔算除法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新:

1、出示一组题:

127÷41= 907÷49=

2、再出示书本例题。学校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特举行读书活动,四(1)班有34人,向图书馆借书272本。通过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解决?学生交流,总结问题,引导挑选目的性的问题当引入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题,发现问题和规律(1)、尝试让学生试商,并在试商的过程中和同桌讨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你得到的试商结果正不正确?(2)、集体交流,总结到初商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学要调整商的大小,这一步就是调商。(3)、然后让学生对比几钟试商的方法:

272÷34把34看作30试商,初商过大,需要调小。(4)、组织学生回顾各是怎样调商的,并在班里交流,充分获得调商方法的体验。

2、算一算,比一比(1)、出示“想想做做”1的四题,让学生和同桌讨论怎么试商,哪些题需要调商?(2)、集体交流总结,使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不用调商,哪些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独立完成P9“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估计商是几?试商后出现什么问题?实际的商是几?

四、布置作业

P9“想想做做”

3、4两题。

课题7: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3)(五入法试商)教学内容:教科书9——10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能力,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逐步形成必要的技能。运用有关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试商和调商的方法,就是把除数中的个位舍去来试商,可是有时,舍去试商也不一定对。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求新知

1、接着上节课的例题情境,出示例题。(1)、尝试让学生试商,并在试商的过程中和同桌讨论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想,你得到的试商结果正不正确?(2)、集体交流,总结到初商后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还学要调整商的大小,这一步就是调商。(3)、然后让学生对比几钟试商的方法:

252÷36把36看作30试商,初商过小,需要调大。(4)、组织学生回顾各是怎样调商的,并在班里交流,充分获得调商方法的体验。

2、算一算,比一比(1)、出示P10“想想做做”1的四题,让学生和同桌讨论怎么试商,哪些题需要调商?(2)、集体交流总结,使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不用调商,哪些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巩固提高

集体完成P10“想想做做”2,着重指出这些错误的典型性。

四、布置作业

P10“想想做做”

3、4题。

课题8: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11——12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堂集体练习

1、完成P11第3题。

2、完成P11第5题。

3、完成P11第8题。

4、完成P12第9、10、12、14题。

二、学生单独完成的作业。

练习三第1、2、4、6、7、11、13题。

课题9: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3——14页。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1)、一组一组出示后让学生口答,集体校对。(2)、对比每组算式总结规律。(3)、交流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的方法,初步认识计算的方法。

2、先估计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1)、一组组出示让学生估算,并注意估算时试商的方法。(2)、集体交流反馈,并说说哪些题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3)、尝试用试商的结果进行计算,指名板演。(4)、集体校对,总结计算方法,特别强调商是两位数的时候该怎样计算?

二、巩固练习

3、计算并验算;

4、图表应用题(1)、让学生先默读自己的题,然后集体讨论每人植树多少棵的计算方法。(2)、然后完成表格,集体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时让学生说你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试商的有没有调商?

三、实际应用(第9、10题)

(1)让学生读题后完成第一个问题,指名一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最后集体校对交流。

(2)尝试让学生在理解第二个问题题意的同时提出利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交流进行比赛。

(3)整理提出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思维训练 完成书本P14的填数游戏,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算式中已知的数字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思考。

六、完成课堂作业:第6、7、8题。课题1: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重难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 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不同点 直线 没有端点 射线 有1个端点 线段 有2个端点(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一)、请你来当啄木鸟医生,帮果树治治病。(判断正误)

1、直线比射线长。()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4、一条直线长5米。()

(二)、摘苹果。(选择答案)

1、直线和射线的长度都是(),而线段的长度是()。

①、有限的 ②、无限的 ③、有的是有限的,有的是无限的

2、在一条直线上确定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线段是()的一部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①、线段 ②、直线 ③、射线

(三)、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他们各是什么角?(想想做做第3题)

(四)、做P17想一想。

(让学生知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是最短的。这样的线段的长度就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六、小结。

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课题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19——2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认识角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的愿望,进而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学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使其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重难点:角的正确度量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120度的角,与同桌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引思:你知道这个角有多大吗?

引导操作:你能用三角尺上的角量出这个角有多大吗?

3、尝试测量: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量这个120度的角。(多找几人板演)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量的?结果怎样? 学生边操作边交流各种不同的量法和结果。

5、设疑: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结果不同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谈话: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你知道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量角器)

二、观察交流,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1、观察: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样子的,上边有什么。

2、汇报交流:谁来谈谈你的收获? 结合学生回答,启发认识:(1)、1度的角。

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这就是1度,记作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度的角有多大?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一找。(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内外刻度线等。让学生再次观察量角器,说说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交流后指出:量角器中心的一点是量角器的中心点。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度~180度。同桌相互指一指。

3、找一找。(1)、在量角器上,从右往左,依次找出0度,20度,125度和180度的刻度线。(2)、在量角器上,从左往右,依次找出0度,20度,125度和180度的刻度线。(3)、同桌互相找一找:一位说刻度,一位找后由对方检查找得对不对。

三、主动探索,掌握量角的方法

1、组织探究。

出示书上量角的图示,谈话: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课本上的那个角的度数吗?与同桌商量一下量角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学生尝试操作后交流:你是怎样量角的? 老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顺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

3、巩固操作。(1)、量一量书上的角。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请学生板演。提问:谁给大家提醒一下,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即“两重一看”。(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3题。

3、布置作业。

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一算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

课题3: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22——2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重难点:掌握角的分类及各种角的画法。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认识角。(板书:角)

请大家拿出活动角转成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学生操作。

二、展开

1、学习角的分类。(1)、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提问:你转成的是什么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指定几位学生汇报之后,提问:在转成的这些角中,哪种角的度数你能一下子说出来?是多少度?请用量角器再量一量。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直角90度。提问:你能估计一下转成的锐角、钝角是多少度吗?

结合学生的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关于锐角、钝角的度数,你能说出它们大小的范围吗?

出示: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并小于180度。(2)、认识平角、周角。

老师转动活动角形成的一个平角。提问:你能描述这种角吗?

学生发言后老师指出:这种角,两边在一条直线上,看起来“平平的”我们叫它平角。

谈话:平角是多少度?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出示:平角180度。提问:你能指出图中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平角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只画一条直线说它是平角行吗?再点上顶点说它是平角行吗? 老师和学生一起转动活动角形成一周角。

讲述:像这样,一条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周角。你知道周角是多少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周角360度。提问:画周角只画一条射线行吗?(3)、探讨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提问:你能说一说直角、平角、周角有什么关系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后板书: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2、学习画角。(1)、画60度的角。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5种角,现在你能自己画出一个角吗?在纸上试着画一个60度的角吧。

学生画角,老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画法。

学生汇报用三角尺中的60度角来画时,老师给予肯定:用三角尺上的角可以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能说出用三角尺上的角还可以画多少度的角吗?

学生汇报用量角器画角时,老师指出:一般画角,我们都要用量角器,并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用量角器画角。

在小组里说一说:怎样用量角器画角?

全班学生一起用量角器画60度的角,边操作边小结:确定顶点和一条边——“两重合”——找刻度、描点——连线。(2)、完成“试一试”。学生用量角器独立画角,老师个别指导。同桌之间用量角器量一量检查所画的角。全班交流:用题解角器画角,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发言,老师组织学生到黑板上把五种角的图片按顺序排一排。

课题4:怎样滚得远

教学内容:教科书28——29页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斜面角度的关系的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木板,米尺,胶带圈,三角尺。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出示滚油桶和从山坡上滚木头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们知道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与什么有关吗? 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得出结论: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还跟斜面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有关

2、谈话: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吗?怎样才能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3、老师演示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的实验。

用一块长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用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询问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滚动几次让学生看看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是不是每次都同样长。发现滚动的长度不同时,再讨论:把哪个数据作为结果比较合适吗?知道要求出几次的平均数比较合适。

4、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反复实验。(1)、你们也先搭一个与地面夹角成30度的斜坡进行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并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填入表中。

(2)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能所所分别搭成与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坡进行同样的实验吗?请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填入表中。(分小组进行)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45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60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为()度,物体滚动的长度()。

三、交流总结

请同学们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阅读“你知道吗?”

谈话:斜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课本P29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另一种形式的斜面,请大家阅读。课题1: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30——31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重难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提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为了鼓励本学期进步大的同学,老师现在正想为他们准备一些礼物。你们认为准备什么礼物好呀!

你们的提议真好,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们看P30的插图。现在呀老师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我该花多少钱呀?把你的算出来的结果和方法记录下来并和同桌说说。(集体交流,学生叙述各自的方法,教师相应把学生的运算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学生的做法,做适当点评。)那么同学们用分步做的方法很好,不过我们能不能列出一个算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1、让学生观察刚才的两个算式并说说各表示什么数量关系;

2、那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本笔记本的钱+1个书包的钱=总共用去的钱

3、根据数量关系式那我们能不能把刚才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生讨论交流后总结最佳式子: 5×3+20

4、那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列成:5×3+20?我们在算的时候该先算什么?为什么要样算?

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过程,明确这样的问题应该先解决什么、再算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学生书写格式的指导。

5、出示P30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混合运算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然后交流并讨论运算的顺序,为什么要这样运算?

6、总结比较两个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的规律。

三、巩固提高

1、出示P31的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打开书本仔细观察P31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3、出示P31的第3题先让学生分组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最后集体交流。

4、出示P31的第5题先帮助学生弄清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分别解决三个问题。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1第4题

课题2: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 混合运算(没有括号)

教学内容:教科书32——3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重难点: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P32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2)、根据大家的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道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1)、学生列式计算;(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

1、完成书本P33页“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说说每题应先算什么?(2)、完成习题,校对结果。

2、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列题组(1)、指名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任意选一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2)、集体校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各个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弄清“乘除混合运算”与其他题目在运算顺序上的区别;

3、分组完成P33页“想想做做”第3题,集体校对后比较归纳计算时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估计哪个算式的得数大一些,然后计算比较验证;(2)、交流看法,校对结果。

5、出示P33页“想想做做”第5题,按照题意列式解答,指名2位学生板演,计算完成后集体校对,根据图意适当说明运算顺序。

6、P33页“想想做做”第6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课题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34——36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重难点: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到街上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 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课题1: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教科书39——4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信纸、方格纸、彩色纸、小棒、直尺、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如:学校的双杠、每天使用的练习本格子等。

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

1、观察比较书上的照片,理解同一平面。(1)、观察每幅图中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举例说说每组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板书:同一平面内)(2)、实物演示:两个长方体摞起,在同一平面上各有一条直线。请生观察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吗?如果转动盒子,现在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

小结:今天研究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1)、你能根据四幅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可能出现:

A、有的两条直线连在一起 有的两条直线是分开的 B、有的连在一个点上 师让学生解释连接的含义(2)、让学生闭眼想象平行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

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3)、请同桌联系图意说说,如何理解互相平行?谁是谁的平行线? 过渡: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平行或相交的线呢?(4)、想想做做 第1题 在图中找出哪些线是相交的,哪些线是平行的?(让学生指图说出哪两条线平行或相交)(5)、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互相平行的例子吗?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6)、想想做做 第2题

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2.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1)、动手做平行线

①利用手边的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吗? ②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展示。可能出现:A 在信纸上画B 在方格纸上画C 折D 钉板上拉E 小棒摆F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或任意画„„(2)、在点子图上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①想想做做 第3题 ②选择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展示。(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①看书P40,理解图意,照样子自己试一试。

②汇报:说一说画平行线的方法?应当注意什么? ③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三、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对平行有了怎样的认识?(板书:认识平行)有什么问题?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世界中无处不在,不仅因为它的美,更因为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事物要排列成平行,或做成平行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课题2:认识垂直

教学内容:教科书42——45页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并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垂线,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借助支持、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理解垂直、垂足、垂线。

1、复习:看一些带有直线相交或平行的图片,让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

2、看第42页顶端的三副图片,学生思考:三长图片中表示的分别是什么?图中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 如果学生回答是相交,或直接回答出来是“两条直线夹的叫是直角”,可以再引导他们用三角尺的指教到图上角上去比一比,明确构成的角是直角。

3、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图上的两条直线分别从图中抽象出来。再让学生回答,抽象出来的每一组直线有什么共同点?从而揭示:另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垂线,这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垂足。结合板书,教师在垂足上用红笔强调。

学生自己解释“互相垂直”,并用“谁是谁的垂线”的格式叙述。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5、寻找生活中的垂线。

出示第42页中间的三张图片,学生自己说说什么地方有垂线。

上节课我们已经寻找到了身边的平行线,现在请你们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垂线。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二、认识一点到一条直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

1、出示第42页的“试一试”。

2、帮助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找出哪一条是和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

3、学生自己量一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自己比一比,然后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发现。

4、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得出所有的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最短。教师相机出示: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A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三、学习画一组垂线。

1、我们已经自己做过平行线,那现在根据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互相垂直,你们能够自己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

2、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得出可以有多种方法:如用小棒摆、用纸折、在方格纸上画等。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画经过A点的直线的垂线。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最后简单介绍用三角尺作垂线的方法。

4、学生再自己尝试画一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说说什么A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然后自己动手画再测量出A到垂足之间的距离。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看图后讨论:为什么这么测量?使学生明白应用了什么数学知识,并进一步体会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五、课内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课题1:找规律(1)

教学内容:教科书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们一起做个游戏,看看哪个同学们最先发现游戏规律!(游戏: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数数有几根手指?再看看每两根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你还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有5根手指,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4个空挡。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题。(1)、呈现例题情境图,提问: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挡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到的最多?(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3)、提问: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各有多少个,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4)、学生讨论后得出:每组两种物体都是间隔排列的,例如每两只兔子之间有1个蘑菇,每两个蘑菇之间有1只兔子。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有13根,篱笆有12块,木桩的根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5)、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6)、各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7)、教师总结:例题中每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同学们发现了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2)、学生独立动手操作。(3)、提问:你摆了几根小棒?摆了几个圆?小棒的个数与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和例题中发现的关系一样吗?(4)、讨论:你能举一组物体为例,用一个对一个来比一比的方法,说一说为什么排在两端的那种物体比只排在中间的那种物体多1个吗?

3、教学“想一想”

提问: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规律吗?相互说一说。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1)、指名说出广告牌的个数。(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口答。(2)、提问:锯的次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段数比次数多1)你能说出锯成的段数为什么比锯的次数多1吗?

3、“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并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2)、指名回答第二问,学生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74或75棵)引导他们争论。(3)、用学具模拟实验,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圆,让学生懂得首尾相连时首尾的那两个点合并成了一个点,这样原来排在两端的物体与原来只排在中间的物体就同样多了。

四、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索到了什么规律,能说一说吗?

课题2:找规律(2)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找到了什么规律,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题

1、看例题上半部分及情境图(先不出现问题)

提问: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林阴道旁的树,做操的兔子,送花盆的猴子)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怎样理解“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棵树相隔3米”?

2、出示第(1)个问题:林荫道长多少米?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题目中的哪些信息?观察情境图,再想一想,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如发现不同的解法都让学生写在黑板上,并组织讨论。讨论题:(1)、计算林荫道的长度,应该把每段的长度与树的棵数相乘,还是与林荫道被分成的段数相乘?(2)、在两头都栽树的情况下,林荫道被树分成的段数与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3)、这道题应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出示第2个问题:兔子做操的队伍长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共同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5、提问:比较(1)(2)两题,在物体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物体的间隔长度一定)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物体个数—1= 段数

每段长度 ×段数 = 总长度

三、教学“试一试”

1、做第1题(1)、谈话:这道题中的林荫道指的是哪一条林荫道,全长知道了吗?观看图中小猴放花盆的情境,自己思考这道题怎样解答,并尝试计算,如果想不出算法可以画出18厘米长的线段,用图片摆一摆。(2)、学生尝试计算,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3)、指名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教学“想想做做”

1、做第1题(1)、指名读题。(2)、谈话:先想想走廊的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如果走廊两端都放花,是我们熟悉的问题;如果走廊两端不放花,比如在离走廊端点1米处放第1盆花,或者离走廊端点3米处放第一盆花,这两种放法放花的盆数,与3米、3米地分走廊把走廊分成的段数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列出不同的算式解答吗?(3)、显示独立计算。(4)、展示不同情况的算法,共同订正。

2、做第2题。(1)、谈话:学校准备在长80米的跑道一边和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植树。如果让你们当家作主,提出植树方案,然后根据你们的方案购买树苗,那么,你们先想一想,植树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栽什么树?怎样栽——跑道两头栽不栽?草坪四个角上栽不栽?每隔几米栽1棵?计算出需要多少棵树苗。(2)、各小组讨论植树方案,填制下表。(3)、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评议。

五、全课总结课题1:观察5——6个相同大小的 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形状的经验,能分别确认或辨认由5和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能根据观察物体看到的某个面的形状,用同样大的正方体摆出相应的物体,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的有条理的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观察几何体的不同面的兴趣,愿意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产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好奇心,体会“空间与图形”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引入

1、集体看图。

让学生4人一组,每人用4个正方体摆出如例题所示的物体。

2、观察物体。

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摆出的物体,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分别看到的形状,教师画出相应的视图。结合视图,让学生分别说说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中,每个正方体所对应的物体中的某个正方体的面。

3、小结引入。

二、探索方法

1、提出问题。

现在的物体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每个同学看着自己摆的物体想一想:如果让你再添1个同样大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认为可以怎样摆?

2、操作交流。

4人一组,每人拿出1个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再看一看摆得对不对。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情况,适当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摆。指名不同摆法的学生,用教具分别展示自己的摆法,在全班交流,并结合说明理由。

提问:根据上面不同的摆法,你认为这个正方体只要怎样摆,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不会有变化?

3、教学“试一试”。

先后提出“试一试”的问题,分别让学生思考。先在小组里说说摆法,再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为什么这样摆看到的形状不变。提问:想一想,怎样摆1个正方体,就可以使从某个面看到的形状与原来所看到的一样?

4、小结。

从某个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有时可能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实际上,从某个方向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就是观察到的这个物体的面的平面图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各小题让学生交流后,还要让学生结合讨论还有什么不同的摆法,体会从某个方位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在图中数一数各有几个正方体,并分别摆一摆,看数的对不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通过物体观察,有什么收获?

课题2:观察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54——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的组合,学会辨认相应的视图,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克服操作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准备:学具袋中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1、讲故事:两个小朋友在玩具角里面玩搭积木。

2、谈话: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丽与小华进行搭积木比赛。瞧,他们多开心!

3、小丽:这是我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你能画出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华:我也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一摆,从正面、侧面及上面看到的形状和小丽的是完全相同的。

5、小丽:不对不对,不一样!

6、谈话:你们说呢?帮他们做一下裁判吧!

二、教学新课

1、看图作画初判断。

(1)谈话:从图上观察,也把小华摆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及上面所看到的各种形状画一画,再判断到底与小丽的是否完全相同,好吗?

(2)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分别从三个不同面上所看到的形状,并与前面所画的进行比较,初次作出判断。

2、实际操作再判断。(1)谈话:要知道从各个面上观察到形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画一画,还有更具说服力的方法吗?可以怎样做?你们想不想也来搭积木呀?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摆出书上所示物体,然后实地观察再次作出判断。谈话:通过操作摆一摆后,你知道从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相同的?哪个面观察得到的形状是不同吗?

3、得结论。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4、(1)小丽:如果从上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 谈话:我们大家先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追问:从上面看是不变,从其他面看呢?

(2)小华:如果从侧面看,要使形状不变还可以怎样摆?谈话:我们也先摆一摆,再跟他们俩比一比,谁想的摆法多? 追问:从其他面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三、多样练习求巩固

1、搭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华:请你仔细观察,想象,再按要求连一连。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丽问:如果这幅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应怎样摆?

学生在小组中摆一摆,互相检验后,屏幕出示小华摆成的正确答案。

小丽追问:如果是从侧面看到的,应怎样摆?从正面呢?

3、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互相出题并解决,形式不限。

4、谈话:通过比赛,小华特别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瞧,她一会站在房子的正面看,一会站在房子的侧面看,一会站在天桥上往下看!

5、延伸

像刚才遇到的这些问题,你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过吗?在身边找一找,编一道题给小组成员做做。

四、回顾总结求深化

提问:在这节课上,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哪些收获?课题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集体看书上例题前的图)谈话:请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题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来把这道题完整地复述一下。(2)、指名复述,并请其他学生对复述情况评议。(3)、学生各自列式、解答。如果出现两个算式:28+17=45(人)和17+28=45(人),让学生交流想法。如果只出现28+17=45(人),提问:还可以怎样列式?不管出现哪种都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两个算式板书。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谈话:观察两道算式,得数怎样?

讲述: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说明这两道算式是相等的,可以写成等式:28+17=17+28(板书)。(2)、提问: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出等式后,指名说出自己写的等式,教师板书在28+17=17+28的下面。(3)、谈话: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发表见解)(4)、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5)、谈话:大家看这些等式(手指板书的等式)里面的加数都是具体的数,哪个数都不能代替另一个数,你能创造两个加数,把你们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讨论)(6)、板书讨论结果,有多种形式,教师都给予肯定。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发现规律。(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提问:要求算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68(人)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68(人)(2)、提问:依据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怎样的等式?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3)、集体完成下列题目,算一算,下面的括号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谈话:一定要先分别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填符号。(4)、谈话: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分小组讨论交流)(5)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变,只是运用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得到的和是相等的。也就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树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呈现运算律。

提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讨论后,回答并板书)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4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略)

课题2: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字母式。

二、教学新课

1、例题教学(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2)、谈话: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还可以怎么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和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相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67+75+25 78+(47+22)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两人在小黑板上做,共同订正。

4、“想想做做”第4题(1)、默读题目。(2)、谈话:看谁能很快算出合计数。(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共同校正。(4)、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6题(1)、各自填表。(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略)

课题3: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加法交换、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谈话:回忆我们以往学习乘法的情况,你能发现乘法有交换律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谈话:大家真了不起,看来我们已经应用过乘法的交换律了。

出示第一个例题图,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算式?你能把图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根据这些等式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乘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想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3、学习乘法结合律。(1)、出示第二个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2)、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谈话:(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提问:你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23×5)×6=23×(5×6)(3)、提问: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相同点是三个乘数相同,三个乘数的位置也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等号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4)、提问:你们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学生说等式,教师组织学生口算,证明等号两边的算式确实相等。(5)、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帮助学生概括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6)、提问: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乘数,怎样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学生独立写出并汇报。板书:(A×B)×C=A×(B×C)

4、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23×15×2 5×37×2(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两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写下来。提问: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略)

课题1: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教科书65——6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这些方法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并学习运用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充分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图上的信息比较多,听完了不能一下子理清楚。

2、谈话:我们可以列表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下面请你自己列表整理。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在小组里交流如何整理的。同组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使每个同学的方法更完善。

学生汇报,每组选出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到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以“能否简明表示出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关系”为标准,去评价哪些同学的方法比较好。

然后逐步引导,形成下面的两种表格:(1)

小 明 小 华 3 本 5 本 18 元 元?

(2)3本——18元 5本——?元

4、谈话:下面我们就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特别要说清楚你是从哪里想起的?

学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板书:18÷3=6(元)

6×5=30(元)

5、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先求1本的价钱的?是从哪里想起的?

谈话:同学们在分析数量关系十实际上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从已知条件想起,想到根据这两个条件能求出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想到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

6、小军用42元买练习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

7、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7)本——42元

仔细观察上面3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买的本数变化,用的钱数也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样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

二、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课题2: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谈话: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2)、谈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3)、提问: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4)、让学生列式分步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同学先独立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2)、学生列表、小组交流、列式解答。(3)、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答案,共同校正。

3、谈话: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学生独立做题。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答案。

4、比较小结。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先列表再解答,也可以不列表,先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问题,直接列式解答。

2、“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学生独立做题,让两个学生把答案写在投影片上展示,共同评议。提问:这道题你是怎么分析数量关系的?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可以怎样检验我们做的对不对?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课题1: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段整理数据。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同学们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很整齐,你们的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老师与你们班主任联系了一下,把你们的身高制成了这四(1)班学生身高记录单。

4、出示70页的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教学新课

1、提问:从这张身高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再观察记录单,你能看出当时我们班最矮最高的是哪个同学?

谈话:老师与厂家联系了一下,厂家不可能为每个同学设计一种型号,商定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从图片上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提问:根据厂家提供的型号,想一想,接下我们要做什么工作?

谈话:为了弄清楚适合穿大、中、小三种型号服装的各有多少人,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你们认为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为什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要做好分工,看哪组整理的又快又准确。

3、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谈话:我们能不能把你们画“正”字的记录表送给生产厂家呢?还应该怎么办?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

4、提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这就是分析数据。

5、回顾统计过程: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来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统计表、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是很普遍的。

1、“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2)、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3)、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下面请你们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3题,了解我国目前空气污染的状况,了解目前的空气质量。学生独立做题。全班共同交流统计结果。

看了上面两张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2: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75——7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难点:确定直条的高度。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2)、谈话:这张统计图反映了第一轮投票中5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你能看出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

②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③这张条形统计图与以往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3)、学生分组交流,并反馈。

2、教学“试一试”。(1)、让学生独立完成。(2)、在小组里交流统计图的完成情况。重点检查:直条高度是否正确;是否把数据标在直条上面。(3)、提问:你从统计图里知道些什么?(4)、提问: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看看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谈话: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它与前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用尺子比量一下直条高度正确吗?(2)、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高多少米?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谈话:这幅统计图与上幅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2)、提问:我国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2)、在小组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制图日期填写了吗?直条的高度准确吗?直条美观吗?标出数据了吗?(3)、提问:从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评价,汇报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是怎样获得的?

课题3: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79——8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否则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游戏吗?谁来说一说玩了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同学们平常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也玩一玩游戏。

二、操作体验

1、出示例题图

谈话: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吗?刚才这个同学读的就是他们的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打算一些?同学们猜的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谈话:请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画“正”字或打钩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请同学先分工再做游戏。(小组长分工)

3、各小组展示摸球结果记录表。

谈话: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游戏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得出结论:不公平。

4、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吗?

分小组重新设计游戏规则。

5、谈话:谁来说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6、再次做摸球游戏。

请你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摸,把摸的结果也填写在记录表里。

7、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8、教师小结: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的机会均等,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三、巩固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谁来说说方方和圆圆她们在做什么?她们玩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吗?

2、“想想做做”第2题。

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提问:你认为在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4、猜一猜。

谈话: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一枚硬币抛起后落下来,你知道是哪面朝上呢?为什么?如果抛10次、100次„„10000次,结果又怎样?在课本第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5著名学者抛硬币试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提问:看了他们的试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总结

课题1: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1)教学内容:教科书86——87页。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2、初步认识数位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3、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4、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2、填空:(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千是()。(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3、读出下列各数。4769、6058、7002

二、新授

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师生互动

提出要求: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拨珠,一直拨到九千。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万)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万。

问:九万加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万)(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万和千万)板书:百万、千万

指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数位顺序表是什么?(2)、布置学生自学并检验。

a、什么是数位?数位顺序表是什么? b、什么是个级、万级?

c、个级、万级上分别有什么数位?

4、在计数器上拨出24万和68万,同位之间互相试读、试写。

5、教师拨出数字96万,请学生试读、试写

6、师生共同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7、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3、4、5题。四全课总结。

课题2: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2)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2、初步认识数位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3、能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4、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以内数的读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零七十万,请学生读,并写出来。

2、小结:万级的读法与个级一样,只不过读完万级后要加一个万字,写万极 的数是,按个级的方法来写,再在末尾添上4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1。(1)、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万,请同学读出来。(2)、将五千万拨为五千二百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九。

问:这里拨的数有几位?分别是哪几位?这个数包括了几个数级? 问:这个数里有几个万和几个一?(3)、请同学写一写,读一读。

2、教学例2、3。(1)、在计数器上拨出三百万四千。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提醒:万级末尾的0不读,个级末尾的0也不读,也就是说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写这个数,请同学叙述,教师板演。

指出: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零八万零七。请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个数。

板书这个数字,分别指出其中的每个0,问是否读出来,怎样读? 指出:可以先用线把个级和万级的数分开来,再分别来读。

3、教学“试一试”。

组织交流,问:在什么位置上的0可以不读?在什么位置上的0必须要读?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6题。

2、完成思考题。要求大家摆一摆。

四、全课小结。

课题3:十进制计数法,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字 教学内容:教科书91——9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比千万更大的数,理解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使学生能从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个方面系统整理出含有亿级的数位顺序表,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3、通过不同写法的比较,学会用“万”或“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读出下列各数。12345678 50020002 78078007

2、写出下列各数。三千零二十万零二百 九千四百万

3、还有没有比这些数数位还要多的数呢? 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亿”。(1)、看例题,请同学分别说说图意及产量的情况。(2)、提问:九亿、十七亿、三百七十五亿是多少?他们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拿出计数器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九千万,再加一千万是多少呢? 板书:亿

同样,十个亿就是十亿,十个十亿就是百亿。板书:十亿、百亿„„

说明:亿、十亿、百亿等等都是计数单位。(3)、在计数器上数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2、整亿数的读写法。写一个数:五十亿。

讨论:该怎么写呢?(提醒:想想整千万的数是怎样写的。)小节读写法。

3、数位顺序表。(1)、完成教科书89页上的数位顺序表。(2)、讨论: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哪几级?分别是什么?(3)、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所以在千亿前面加上省略号。(4)、观察:没相邻的两个基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

介绍:这种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十进制计数法”。(5)、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4、教学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板书数字:9600000和***(2)、问:这么多“0”,认起来方便吗? 我们能不能想一种简便的方法呢?(讨论)

说明:第一个数读作:九百六十万,也就是960个万,我们可以直接写着:960万。

也就是说,把个级的四个“0”用一个“万”字来代替了。(3)、把后面一个数用“亿”作单位,改写出来。(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4、5题。

四、学习“你知道吗?”

课题4: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由若干个亿和若干个千万组成的大数字有初步的认识,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从中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国的所有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提问:我们学国的数有哪几级?每一级有几个数位?

2、写出下列各数。四十二万八千六百 五千六百万零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1)、指名学生读一读这些数。(2)、试着说说这些数的组成。(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一写这两个数。

2、归纳概括读写方法。(1)、提问:读数的时候,我们是从哪一位开始读的?写的时候呢?

为什么写的时候末尾有5个0,而读的时候一个也不读呢?(2)、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三级数的写法。

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和个级,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3)、师生共同总结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和个级,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每级中间有一个后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4)、讨论:在读写这样的数时,我们还要主义什么?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6题。

四、学习“你知道吗?”

课题5:大数的改写和近似数(2)教学内容:教科书96——97页。教学要求:

让学生认识近似数,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一个大数字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1.改写

1500000=()万 40700000=()万 70450000=()万 29000000=()万 二.新授

1.例2.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484204 486685 48万 49万

—&S226;——&S226;——&S226;——&S226;——&S226;——&S226;—→

↑ ↑ 484204 486685 看图思考:(1)、两个数在48万和49万之间,哪个数更接近48万?哪个数更接近49万?(2)根据哪个数位确定的?

(3)我们用四舍五入法时看哪一位? 板书:484204≈480000

千位上是4用“四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

千位上是6用“五入”,舍去万下面的尾数后在万位上加1。板书:486685≈490000

2.练一练:把下面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3286900 509300 3.总结: 提问:

(1)四舍五入到万位要看哪一位?四舍五入到亿位呢?(2)千万位上比5小和比4大分别怎么做?

(3)原数和近似数之间用什么号?什么时候用等号? 三.巩固练习

1.填“=”或“≈”

4700000000()47亿 384000000()4亿 750000()75万

104200100009()1042001万 3740000000()37亿 47960000009()48亿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6题。

课题1:认识加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00——101页。教学要求:

1、认识计算器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了解主要的功能键,促使学生产生对计算器的巨大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的能力,认真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70+20= 90-50= 12÷4= 18×4= 456×43=

2、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3、前面有同学是用口算,其实还有一种专门用来计算的机器,我们把它叫做计算器。(板书课题。)

二、认识计算器。

1、介绍电子计算器的种类和用途。

2、认识电子计算器。(1)、小组观察计算器的构造。(2)、认识计算器上的键盘及显示器。(3)、介绍各键的功能和用途。(4)、指名学生说说各键的用途。(5)、小节

三、电子计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使用方法的学习。

刚才对各个键的用途的学习,小组内讨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交流。

2、进行简单计算。2+9= 25-14= 6×3= 48÷8=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四、学生练习找规律。

完成“想想做做”第2、3、4题。

课题2: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02——103页。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计算器计算。364568+265892= 407005-215129= 312×250= 33138÷63=

二、教学新课

1、谈话引入并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1)、出示题目,请学生说说运算顺序。(2)、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4)、教师用计算器演示计算过程。

说明:要计算完第一步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器归0再计算第二步。(5)、小结

2、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学生计算,教师总结。(2)、小结:在使用计算器时一般都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按顺序进行计算;当运算顺序与算式书写顺序不一致时,要有清除归0的操作。

三、巩固练习。

202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难点: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出示书本例题图片。

谈话:你知道这两个同学在干什么吗?(观测气温)我们学校气象小组的同学将他们在5月21日这一天观测到的气温情况记录成表。

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早上7。点到晚上7点,每2小时观测一次,共7次;各个时间的气温情况;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揭示课题。

教师边出示统计图边说:为了更便于分析;后来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还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深圳地区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图 谈话:你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预测学生能说到是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不知道,可由教师揭示。)

二、合作探究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原来如此,你还能从这张统计图上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信息?(温度变化情况、1

最高最低气温、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各时间段内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追问;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气温上升(下降)得最慢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或下降幅度。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气温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学生应该在生活中见到过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的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那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呢? 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相应介绍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明确其作用以及画图时的注意点: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_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5)填写制表日期。

三、制作统计图

谈话:事先我们一起收集了这几年中我们班同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表,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利用事先制成的统计表介绍数据)如果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 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尝试练习。教师指名展示制成的统计图,同学互相评价并改正,重点关注所描的点的位置与纵轴上的标尺是否对应。统计分析:从这张统计图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预设:每的数据;变化情况;哪两年间上升得最快等等。谈话:你能预测今后几年中我们班同

学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情况吗?(可能逐渐稳定,也可能还有上升空间,但上升的空间不是非常大)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本班同学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四、综合运用

1.统计心跳情况。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运动吧,你有没有注意过运动前后咱们的心跳情况?谁能说说?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了一个小朋友在跳绳前后的心跳统计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下图,从这张图上,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想考考大家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相互问答)你能预测再往后几分钟小红的心跳情况吗?(趋于稳定,不会一直下降,因为小朋友的心跳稳定在每分80~90次左右)

2.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O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3.分析判断。我市人民商场服装部就去年衬衫和毛衣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些统计,你

能从中知道这两张图各表示什么服装的销售情况吗谈话: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有什么不同?你会作出怎样的判断?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上图为衬衫销售情况,下图为毛衣销售情况)教师小结:有了形象直观的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我们对一些情况的分析和了解。

4.教学“你知道吗”。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的内容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

么?你认为这幅统计图是什么统计图?(既是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又有折线统计图的成分)它有什么优点?(简明、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

五、课堂总结

202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平均数练习课

课型: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会审题 第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并板书课题。

二、完成书上练习。1.练习八第5题。

学生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看图回答第(1)题,明确:平均每个小组植树的棵树在6棵和10棵之间。

再让学生看图进行估计,并通过计算检验。

组织交流,让学生具体说说估计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这样做的理由。3.练习八第7题。

引导学生讨论:题中的5个橘子是怎样得到的?任意取出5个橘子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可以根据任意取出的5个橘子质量的平均数,来推算一箱橘子的质量?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说说算出的一箱橘子的质量表示什么,它与这箱橘子的实际质量有什么关系。4.练习八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甲、乙、丙三人在这6场比赛中各上场多少场,怎样比较三人在6场比赛中的表现。

学生分别口算出三人每场比赛得分的平均数。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5.练习八第9题。

先读一读第53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比赛时是怎样计算选手成绩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出示题目,找出7位评委评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按规 则算出吴萌诗歌朗诵比赛的最终得分。反馈交流。

算一算,如果不用这一方法计算,吴萌的平均成绩应该是多少分。说说两次计算的成绩相差多少,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练习八第10题。

先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算出平均数,再和小组里的同学比一比,看自己每天做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在小组里所处的位置。

组织交流。

上一篇:写太阳的古代诗句下一篇:学雷锋小标兵优秀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