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24-07-19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2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入学教育”共两部分,主要通过图画让初入学的儿童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掌握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良好习惯。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0篇课文,分4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有朗读,背诵或复述,有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二、班级概况:

全班共15人,学生入学不久,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每个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处于形成的初步时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心中集体主义观念还未形成,对于学习更说不上什么“勤奋、钻研、细心”的精神,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

三、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5、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教学措施:

1、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2、培养习惯、方法,要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作为重点,严格训练,做到统一要求,规范练习,语文课上严格练,其它课上坚持练,家长协助配合练,检查评比促进练,持之以恒长期练。

3、在拼音教学中要摆正情境图、语境歌和学字母的关系,强化音节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拼读成直呼音节的方法,致力于学生独立认读能力的培养。

4、阅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把握好理解的度,摒弃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做到“读”字当头,多读、精讲、重视朗读背诵的指导,重视学生对语字的认识和积累。

5、重视范读、范写、范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并结合范读、范说进行听力训练,结合范写,进行观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六、课时安排:周次内容

1入学教育

2汉语拼音1、2

3汉语拼音3、4、复习一

4汉语拼音5、6、7

5汉语拼音8、复习二、9、

6汉语拼音10、11、复习三

7汉语拼音12、13、复习四

8识字(一):1、2、3、

9识字(一):4、语文园地一、有趣的游戏

10课文1、2、3

11课文4、5、语文园地二、我们的画

12课文6、7、8

13课文9、10、语文园地三、这样做不好

14识字(二):1、2、3

15识字(二):4语文园地四、我会拼图

16课文11、12、13

17课文14、15、语文园地五

18该怎么办、课文16、17、18

19课文19、20、语文园地六、小兔运南瓜20复习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2

那么,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才能激活低年级语文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融入课堂呢?笔者在一堂公开课上执教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4课《荷叶圆圆》第二课时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对此颇有感触。

《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能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了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执教过程中,趣味情境始终贯穿于我的课堂,让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让我的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

一、教学情境,让课题揭示趣味盎然

课堂伊始,老师与同学们聊开了关于夏天的话题,老师随即创设了小伙伴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的情境。

师:夏天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多姿多彩的季节,在清清的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正要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呢!邀请咱们一起去参加。(揭示课题:荷叶圆圆)

【评析】俗话说“四两可拨千斤”,其含义是善用巧劲儿。我认为这巧妙的四两劲儿便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本文开场的导入紧扣文本内容,用小伙伴举行“荷叶圆圆”联欢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情境犹如磁铁般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情境,让字词学习有声有色

师:(出示荷叶形生字卡)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呀?(荷叶)小荷叶想请大家帮忙,把它们送回池塘去,你们愿意吗?(指名读字卡,说说识记窍门,师贴荷叶卡于黑板上,清清的池塘映入我们的眼帘)

【评析】课文的生字、词,在教学中是相对枯燥乏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环节,教师创设“送荷叶回家”的情境,点燃了学生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巩固复习字词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当课文的生字词一一读完时,另一幅画面——清清的池塘、圆圆的荷叶已然映入我们的眼帘,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呈现做好了铺垫,这一情境起到了承上启下、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让角色呈现有板有眼

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好看呀!小伙伴们都喜欢它。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小水珠……(逐一出示水珠、蜻蜓、青蛙、小鱼图片,学生分别与四个小伙伴热情地打招呼。)

【评析】“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打招呼”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角色变得可触可摸,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小伙伴们仿佛是学生早已相识相知的老朋友,这使我们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

四、教学情境,让板书设计有本有源

师:小伙伴们要到池塘去找荷叶朋友举行联欢会,它们会聚在一起做些什么呢?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想象小伙伴们与荷叶在一起的情景。

【评析】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聆听、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请你把小伙伴带进池塘吧!(请小朋友根据课文情境用贴画的方式设计板书:小水珠躺在荷叶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小鱼儿在荷叶下游。)

【评析】在探究的情景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持续地激发,变学生被动的学为自我发展的需要。课堂上巧设“带小伙伴进池塘”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教师创设的富有生活色彩的情境。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受到了美的熏陶,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教学情境,让课文朗读声情并茂

师:小朋友们,“荷叶圆圆”联欢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伙伴们希望我们成为它们当中的一员一起表演节目,你愿意成为它们当中的哪一个呢?(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

师:你喜欢谁就找到课文中描写它的那个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最好能适当地加上一些动作演一演,这样会让我们的朗读更加生动、有趣。咱们得比一比,谁读得美、演得好,就评选他为“优秀小演员”。(学生个个积极地排练起来)

【评析】本环节寓朗读指导于趣味情境——与喜爱的小伙伴同台表演之中,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本角色进行串演。教师抓住契机,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串演文本中的角色,让所有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帮助学生深入地感悟、体会了文章内涵,与文本亲密对话,与文本角色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共鸣,一举多得。学生学着,读着,欣赏着,感悟着,仿佛自己就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了。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这有利于达成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阶段目标。

六、教学情境,让文本拓展有张有弛

师:多么热闹的池塘啊!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你知道还有哪些小伙伴喜欢荷叶吗?它们又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请小朋友插上想象翅膀,在课文插图中添画自己想到的小伙伴并与学习伙伴交流“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

【评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任何文学作品的讲解都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点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搜寻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见闻、经历,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中所讲的内容上去,以便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选择重点语句“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_”,由引到放,指导学生细读仿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如:“荷叶是小蚂蚁的船。”“荷叶是七星瓢虫的停车场。”“荷叶是小雨点的滑滑梯。”“荷叶是小蝴蝶的舞台。”等等。凭借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说写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能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1人不会读书。少数年龄小的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认识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

在10 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多少,比大小,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大小、多少。

(二)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三)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

2、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4、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附:教学进度

1、数一数„„„„„„„„„„„„„„„„„„约2课时

2、比一比„„„„„„„„„„„„„„„„„„ 约3课时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1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4课时(第1——8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

5、分类„„„„„„„„„„„„„„„„„„„约3课时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2课时7、11—20各数的认识„„„„„„„„„„„„„约5课时(第9——15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

8、认识钟表„„„„„„„„„„„„„„„„„约3课时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3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第16——20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一年级数学计划

葫芦冲小学

邝国才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5

2017-2018学上学期

----潘垚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学生开始正式系统化的学习音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使学生爱学、愿学。学生的整体情况预计不均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教法,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

1、唱歌:共计10首。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唱歌姿势、坐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学习自然地呼吸,做到不耸肩;咬字清楚,口型正确。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随教师的要求整齐地开始和结束。10首歌曲能够基本背唱。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节拍的变化,有表情地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乐感的培养。

3、欣赏: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能够认真聆听音乐;欣赏中外优秀的儿童歌曲、民族和器乐曲;初步感受活泼、雄伟、优美、抒情等不同情绪的歌曲与乐曲。

4、音乐知识:学习的音乐知识:音的长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

(二)编排特点

小学一年级第一册音乐课改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和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贯穿始终。

本册教材的曲目选择,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听。在乐谱使用上运用了字母谱。还有自制打击乐器,创编小音乐剧、游戏、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象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

(三)教学条件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教学条件优越,各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录音机等,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年级共两个班,共有学生52人,本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较高,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与老师呼应。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 聆听音乐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工作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习有关音乐教学的理论书籍,以课改为契机,推动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向科学的课改靠拢,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2、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注意经验的总结与整理。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的在整体教学之中的地位及作用。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好课后小结。

4、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与考查。

5、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制作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6、平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上是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根据学生、工作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修改、完善本计划。

五、课时安排

每班每周两课时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6

教学内容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3.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4.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知过程中的困难。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教具教时2课时

并分别数出这些物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观察插图, 想象画意, 理解内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配有大量精美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 贴近生活, 有人物、情节, 色彩鲜艳, 主题鲜明, 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教学时, 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结合文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画析文, 以文补图, 让静态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中灵动起来, 变无声的画面为有声的画面, 加深学生对主题图丰富内涵的理解, 情感的熏陶。

如, 在“加法的意义”主题图 (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学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1.在操作活动的情境中感知。 (1) 引导学生观察表述:教师将教材中的主题图用课件动态演示, 引导学生对红气球、蓝气球数量的情况进行观察, 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 引导学生操作表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同桌合作, 用4个实物 (如小棒、小圆片、作业本等) 表示两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情形, 并用数学语言表述。

2.在操作活动中强化表象。 (1) 引导学生猜测想象: (教师课件出示●●●●) 猜一猜, ●可以表示什么?这个演示活动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2) 引导学生操作思考:可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如:把3朵花和1朵花合并在一起, 并把自己的操作活动和同桌说一说。

3.引导学生建立符号。 (1) 抽象算式:教师指出实物、图形的数量可以用数来表示, “+”表示将两部分合并起来, 如:上面的操作活动, 我们可以表示成3+1=4。 (2) 领悟意义: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操作活动, 说说3+1=4的各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 根据3+1=4的算式摆一摆, 并用学具表示出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 根据3+1=4的算式说一说, 自己生活中的哪些事可用这个算式表示。也可以结合“做一做”, 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借图释疑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 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 认真解读教材, 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功能, 激情导入, 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如, 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时, 可通过编“小猴子过生日”的童话故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 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 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 (课件出示“盘里有2个桃”)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 (盘里有几个桃子, 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 , 然后继续演示 (小猴子吃桃) 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 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再继续演示 (小猴子吃桃) 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 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 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后来猴宝宝吃完了桃子, 猴妈妈就带它来到了森林里。森林里到处是鸟语花香, 猴宝宝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鸟窝图”) 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 就靠近它, 小鸟被惊吓得飞了起来 (课件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 。此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最后, 猴妈妈带着猴宝宝走出了森林, 来到西湖的荷塘边, 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 (课件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通过图文结合的故事讲述, 让学生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的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动态展示, 丰富体验, 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教材中都是静止的。因此, 教学时, 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的概念, 教师可通过主题图创设“百羊图”动态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 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 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具体操作为先课件出示:草原上跑来了一群羊 (20只) , 让学生先估一估、数一数, 并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有20只羊。然后课件再呈现从四面八方的草原上跑来80只羊, 从中让学生感受现在的羊比20只多得多, 引导学生估一估羊的只数, 感知100有多少, 再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方木块、塑料小棒、小圆片等试着数数, 感知整十数。最后教师可用课件在草原上画出100个小方格 (每行10个, 共10行) , 小羊排好队准备在草原上休息, 分批进入小方格, 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那个数的组成, 当全部进去后说一说这个小方格中休息的是第几只羊。通过创设这样的动态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体验和理解数学。从而有效地增加课堂活力, 培养学生数感。

四、把握时机, 激活思维, 培养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看主题图, 看懂主题图, 理解主题图的图意, 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数学能力。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和灵活把握呈现主题图的时机, 使主题图体现出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时, 可把主题图的呈现放在课末, 在学生已经归纳出多种算法的基础上, 教师课件出示“游园活动”的主题情境图,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游园活动的场景, 你能从图中提出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此时, 学生很快地从主题图丰富的素材中回答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生:“12-7=5 (个) 。”师又问:“这里的12、7各指什么呢?”“12指小华套圈套中了12个, 7指小雪套圈套中了7个。”教师追问:“这个算式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答道:“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观察踢球的, 然后看看赏鱼的、买风车的, 最后看买气球的情境。在观察中,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 系统地梳理和构建数学知识, 从而获得解决减法计算问题的思维方法, 丰富学生对减法现实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理解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五、了解图意, 教给方法, 再现情境

数学教材中有不少主题图不仅是创设情境的载体, 而且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载体。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了解图意, 并依据图意进行有序的思考。

如教学“比多少”一课时, 教师可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 并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 然后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 有几只兔子来帮忙?2.每只兔子搬了几块砖?3.小兔是怎样搬砖的? (引导学生说出:1只兔子搬1块砖, 没有多余的) 在此基础上, 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 并说明:像这样, 1只兔子搬1块砖, 正好都对上, 没有多余的, 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与此同时, 教师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引导学生说出:1只小猪对1根木头, 小猪没有多余的, 而木头有多余的, 就是木头多, 小猪少, 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 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可见, 通过这样有序地指导学生看图、读图, 掌握读图方法, 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8

1.右图表示(    )个十和(    )个一,合在一起是(    )。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3.一张50元可以换(    )张10元,或者可以换(    )张5元。

4.接着58,写出后面连续的3个数(    )(    )(    )。

5.100里面有(    )个十;3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6.46块饼干,每10块装一盒,可以装满(   )盒,还剩(   )块。

7.与4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8.95分=(     )角(    )分         6元9角=(     )角

9.50比6大(   ),比50多6的数是(   )。

10.在○里填“<”“=”或“>”。

53-9○45        63○66-30                  45元○45角

57○75            5元7角○57角        100分○1元

11.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

18       35       92        76       55

(    )<(    )<(    )<(    )<(    )

12.找规律,再填空。

① □□○□□○□□○□(     )(     )。

②  11、22、33、(     )、(     )、(     )。

③  70、61、52、43、(     )、(     )。

13.用         做成一个     ,数字“4”对面

的数字是(    )。

二、我会算(14分;每题1分)

65-7=                56+ 7 =         14-6=         98-70=

40+59=              48- 8=          2+34=         2+30=

40-30+50=        67-(27-2)=            50+27-9=

1元-3角=          7角+9角=        5角+2元3角

三、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每题1分)

1.用物体(    )能画出圆,(    )能画出三角形,(  )能画出长方形。

①                   ②            ③

2.一个数,它比最大的两位数小,但比97大,这个数是(     )。

①99      ②98      ③97      ④96

3.红花有89朵,黄花比红花少很多。黄花可能有(     )。

①88只    ②25只   ③90只

4.下面算式中,和80-43-7计算结果相等的是(     )。

①80-43+7    ②80-(43+7)   ③80+43+7

5.2张1元,2张5角,5张1角组成(    )。

①3元    ②3元5角    ③10元

四、我会分(11分;每空1分)

1.把分类的结果整理在表中。

2.(     )的个数最多,(     )的个数最少;两种图形相差(     )个。

3.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把分组的结果表示出来。

五、我会用(30分)

3.体育用品店一天卖出体育用品情况如下。(3分)

4.下面是一面墙,你能把砖块补完整吗 ?先画一画,再数一数,缺了(    )块砖。(4分)

5.小小商店。(13分)

(1)小军买了一个足球,如果只用10元纸币,他至少有(    )张10元才够。

(2)小明用50元买了一个篮球,找回5元,一个篮球多少元钱?

□○□=□  (   )

(3)买一副羽毛球拍、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足球,一共要付多少元钱?

□○□○□=□  (   )

(4)你喜欢买哪两种运动器材(在图上标出来)?购买这两种运动器材,一共需要多少钱?

□○□=□  (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9、影子 篇9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歌,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符合低年级小学生活泼的个性。通过“前、后、左、右”描绘了影子和太阳的关系,通过“小黑狗”、“好朋友”、“我走他也走”、“我拍手他也拍手”描绘了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生动的语言既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能形象地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教学准备

太阳光和影子关系的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生字,学习2个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

2、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我停它就停,我走它就走,它是我的好朋友。(影子)

2、出示课题,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3、学习生字“影”。

二、学习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2)借助拼音,把要求会认的字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前鼻音:前、跟,后鼻音:影、常、朋,翘舌音:常、着。(3)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4)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5)自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2、细读课文,学习字词句,理解课文。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这两小节分别写哪一幅图?(2)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集体交流,随机看课件,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A、看课件演示、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影子的位置跟太阳的位置正好相反。

B、看图说一说: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在左,影子在右。(理解“前、后、左、右”)

(4)游戏:学生扮演影子,教师扮演图中的小学生。

A、教师分句读课文,学生根据句子内容分别跳到老师的“前、后、左、右”,教师做什么动作他就做什么动作。

B、同座学生合作轮流扮作影子,轮流读书。(在演一演、读一读中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回读重点句子“影子是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5)、学生质疑

A、再读课文,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说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它指谁?)发动大家动脑筋解决问题。B、交流汇报

在交流之中学习“黑狗、常常、跟着、它、朋友”这几个词,懂得影子和黑狗有相似的地方:颜色黑,常常跟着主人转,非常亲热;“它”指影子,影子陪我上学、放学,就像我的好朋友。C、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动动脑筋,学习认字。

A、学习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跟老师说一说偏旁名称。B、找一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狗、它。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两个字。C、学生根据画面说说怎么记住“黑”字。

D、读词说句认字:用“跟着、朋友”分别说一句话。

E、辨字、认字:分别找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以及小动物的图片,老师一个个指过去说:“他、她、它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到底是哪个tā呢?谁能从这儿找字送过去?”

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A、自己读读课文,想办法记下来。B、边读边做动作,加深对课文的记忆。C、看课件,老师引读课文,指导背诵。

D、学生自己背诵课文后,背给同桌听,会背的奖给自己一颗星。

五、课外作业

把生字读给家长听,把课文背给你的好朋友听。继续观察:在哪儿能看到影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方位。

2、学写三个生字:飞、鸟、马,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

3、激发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由读一读课文,再现课文中的生字。

2、开火车认字、词:影、前、后、它、跟着、黑狗、朋友。

3、会背课文的同学站起来,背背课文。

二、观察说话

1、说给同桌听: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2、全班交流。

3、小组认字比赛

以五人为一组,拿出各自准备的生字卡片,每人手里那一张字卡,四人围成一圈,一人站在中间,让圈中间的同学介绍每人手中的字。如:我的前面是马字,一匹马的马;我的后面是友,朋友的友;我的左面是飞,飞机的飞;我的右面是鸟,小鸟的鸟。„„ 如果有说错的小组成员可及时纠正,比比谁说得又快又对。

三、指导写字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学写“鸟、飞”。

2、教师示范竖折折钩的写法,帮助学生了解笔画特点,知道是一笔写成的。

3、让学生找一找三个生字中带有这个笔画的字,书空。

4、引导学生分辨“鸟”和“马”的区别:鸟的第二笔是横折钩,马的第一笔是横折。写鸟不要忘了点,那是小鸟的眼睛,没了眼睛,小鸟就看不到妈妈了。

5、描红“鸟、马”仿写。

6、学习新笔画“横斜钩”,学写“飞”。复习“横折弯钩”,想一想,哪个字有这个笔画? 比较“飞”和“九”,引出新笔画“横斜钩”。

看教师范写“飞”,跟教师书空,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在田字格中写这两个字要注意哪些笔画。书写练习,个别辅导。

四、继续激趣,引导探究

1、激趣:学了课文之后,你还有什么有关影子的问题想研究? 如: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

什么时候影子很清楚,什么时候影子很模糊?。。。引导探究: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研究研究,能干的同学也可学着课本上小朋友的样子,写一段小诗。板书设计

左 9.影子 右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说教材 篇10

城南小学范翠花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有明确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针对本册教材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结构、本册教材学习目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设想四大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材内容和结构

这一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四部分。入学教育有四幅图,向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汉语拼音”13课,为便于巩固,将13课分为四组,每组之后安排一个复习。“识字”全册共8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4课,独立成一组。“课文”全册共20课,5课为一组,编成四组。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书后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写其中100个笔画简单的字。

二、本册教材学习目标

(一)汉语拼音: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拼读音节不是直呼。

“书写”即抄写,不是默写。提示检测要求:不要求默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不要求掌握标声调的方法,不要求给汉字注音。

“借助”,准确定位汉语拼音教学:①帮助识字,学生掌握了这个识字拐棍,将大大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②帮助方言区儿童正音,读准汉字,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其中的100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多认少写:“多认”,可以使学生提早步入阅读,“少写”,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会认字:要能读准字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大概理解意思,不要求书写。

会写字:要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运用。此外,要培养 1

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的内容感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正确流利的朗读在这学期是指不唱读、会停顿。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通过看图画来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心里知道就可以,不需要用语言表达。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有自信心是指学生敢说会说。

三、教材的编排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不仅在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做好奠基。内容的安排、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拼音阶段就出现了短语、句子和儿歌,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科学性

内容的编排都注意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以认字和写字为例,要求认的字都是常见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要求写的字,都是最常用的,最简单的。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3.时代性

这册教材大幅度更新内容,富有时代的气息。如《我多想去看看》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自已去吧》体现了自主锻炼的愿望;《借生日》、《平平搭积木》赞扬了关爱他人的品格;《爷爷和小树》、《小熊住山洞》蕴含着保护环境的教育因素。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了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环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游戏中巩固知识,启迪心智,培养动手能力。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我会连”等形式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5.广泛适用性

本册教材内容兼顾地方,难度适中,分量适当,为教师和学生留有拓展和创造的空间。

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识姓氏字、牌匾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认记身边的汉字,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四、教学设想

第一部分:关于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共四幅图,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和“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

教学时,要把观察图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几幅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讲述的材料,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自己的感受,把观察画面与参观校园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初步明确学校常规,如:课堂上怎么坐、怎么举手发言、怎么读书,都要指导学生模仿图画练一练。尤其是读书、写字姿势,在之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训练,一直到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为止。每到写字,就应该提醒孩子们身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每当有学生看书姿势不正确的时候,老师要加以提醒和指导。了。第二部分:关于汉语拼音

这部分教材把学习的内容(拼音、短语、句子、儿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每课都有一幅意境优美的情境图,借此图学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发展儿童语言,增强学习兴趣。学习的首要任务是拼音,其次是识字,再次是儿歌。

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1、语境中学习拼音,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一课都有很漂亮的情景图,在发现中学习拼音,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图中与字母相近的地方,再让孩子们试着编儿歌,加以记忆。

2、创设情境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兴趣盎然的学习。比如教j q x与ü相拼时就可以讲故事:j q x三个小伙伴一起玩的正高兴时,u 过来了说:“喂,我也要玩!”j q x三个小伙伴看了看u,说:“我们不和没礼貌的孩子玩。”过了一会,ü过来了,摘掉帽子说:“你们好我是ü,我们一起玩好吗?”j q x一起笑着说:“好啊,我们一起玩吧。”j q x和ü一起手拉着手玩起了游戏。听完故事后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创编“拼音手操”,用毛线、小棒、圆片等来摆“拼音图”。

4、设计形式生动多样的拼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拼音,比如开火车、摘果子等等。

第三部分: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方面:

本册要求认识的字400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本册教材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归类识字部分识字,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要求认225字。

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方法,借助已有的知识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一猜”的方法进行识字;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因为生活中有情境,一次认记的少,学生往往认得清、记得牢。

写字方面:

写字教学策略:写字教学要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提倡每节课动笔。第四部分:关于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重视朗读指导,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形式要多样,要体现层次性,还要注意范读,遇到长句子或难句子还可以带着读。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读后发表自已的看法,而且愿意与他人交流,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都应给予肯定,这样可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还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活跃思维。例如学了《四季》后,说说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画一画。

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不仅要求学生读、背课内的好词佳句,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读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发现学生说出了比较好的句子特别是本书上没见过的句子应及时表扬,让他介绍经验,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学习古诗重点放在读、背、识字、写字上,两篇连环画形式的课文,鼓励学生借助图画阅读,可以猜读,跳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问别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第五部分:关于语文园地及课后练习

语文园地的特点:自主性,实践性,弹性。

课文园地中的题目和课后练习的题目,主要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题目可以合作交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辅导,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有的放矢进行指导。第六部分:关于口语交际

本册教材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都在每个语文园地之后,每一次交际都配有图画,但图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有趣的游戏》配的三幅图起到提示性、辅助性的作用,教学时可参考学生的实际,说说自已做过的游戏,有必要时,可提前安排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再现情境。如《这样做好不好》配有两幅图,这两幅图是进行口语交际的主要凭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讨论怎样劝说践踏草坪的小朋友和不注意节约用水的阿姨。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1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篇12

【片段一:初步感知“什么是多余条件”】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该怎么列式解答呢?请拿出课堂练习写一写, 不会的人可以画一画。

老师巡视, 展示学生练习。116-9=7, 216-9-4

1.对比辨析:16-9=7 16-9-4=3

师:小朋友们, 请你对比一下这2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没减4, 一个有减4,

学生回答完, 师走到黑板前, 手指着“踢进4个球”, 说:哦, 一个算式没用到“我们踢进4个球”这个条件, 一个算式有用到, 到底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呢?

师:先请列“16-9=7”的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就是从16人中去掉来了的9人, 和我们队踢进了4个没有关系。

师:那这个条件和问题有没有关系?

生:没有。

师:像这种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条件, 就叫做多余条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含多余条件的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哪一个是多余条件呢? (我们队踢进了4个) 我们在解题可以做记号, 在“4”的下面打个“×”。

小结: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就是从16人中去掉来的9人, 所以“我们队踢进4个球”是多余条件。

2.用画图帮助理清数量关系。

师:为什么“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多余条件?我们一起来画画看。 (师贴16个圆圈) 这16个圆圈表示什么?

生:16个人。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怎么办?

生:就要从16人中去掉来了的9个人。

师:可以用虚线圈起来, 也可以划掉 (师做圈和划掉的动作) , , 所以“踢进4个球”是多余条件。谁能像老师这样边指着图, 边说? 请学生上台示范, 老师引导其规范说法。同桌说一说, 全班一起说。。

师问:怎么列式呢?

生答, 师板书:16-9=7 (人)

师:解答正确吗?怎么检查?

赏析: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多余条件, 教师在“初步感知什么是多余条件”上做足了文章, 让学生尝试以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在对比辨析中揭示多余条件的概念, 之后引导学生用画图帮助厘清数量关系, 进一步明确此题中哪一个条件是与所求的问题无关的。到此, 教师没有浅尝辄止, 而是通过引导, 帮助学生提炼思维, 用语言阐述判定多余条件的依据: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就要从16人中去掉来了的9个人, 所以踢进4个球是多余条件。做到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片段二:通过练习, 学会找多余条件】

师: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多余条件”, 那你会找多余条件吗? 比比看, 谁的眼睛最亮!

(1) 妈妈买了12个苹果, 4个梨, 8个桃, 苹果和梨一共买了多少个?

师:哪个是多余条件呢?请在多余条件的数字下打“×”。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指名回答说理由。师引导学生说清:要求“苹果和梨一共买了多少个?”, 就要把苹果和梨的数量合起来, 所以“8个桃”是多余条件。

(2) 男生和女生一共做了13朵花, 有5朵是黄色的, 女生做了7朵, 男生做了多少朵?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师指名回答说理由。

生:要求“男生做了多少朵”, 就要从总数里去掉女生做的7朵, 所以“5朵黄色的”是多余条件。

小结方法:同学们的眼睛真亮!看来以后在解决问题时, 要学会看清问题找有用的条件, 没有的那个就是多余条件。

赏析:通过练习, 训练学生学会找多余条件, 此片段中, 教师仍然十分重视学生对多余条件判定理由的阐述———题目要求什么问题, 怎么办?哪个条件是多余的?向学生渗透、强化了找多余条件的策略:即根据问题分析所需什么条件, 无关的即是多余条件。通过思考判定理由, 学生的思维水平不会停留在肤浅层面, 而是得到深化。

【片段三:体会多余条件的相对性】

1.独立完成书本第20页的“做一做”: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 母鸡有几只?

师:列完式, 你是怎么想的?

生:是“求母鸡有几只?”要从鸡的总数里去掉公鸡6只, 所以““鸭有5只”是多余条件。

学生边说想法, 师边演示课件, 点击把“5只鸭”打“×”。

2.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清楚啊!看!老师要变魔术啦!

把问题改为:“鸡和鸭一共有几只?

师:现在“5只鸭”还是多余条件吗?

生:不是。

师:那谁是多余条件啊?为什么?

生:“公鸡有6只”是多余条件, 因为要求“鸡和鸭一共有几只?”要把鸡和鸭的数量合起来, 鸡14只已经包含6只公鸡了。

师:会列式吗?

生:14+5=19 (只)

3.师:怎么一会儿“5只鸭”是多余条件, 一会儿“公鸡6只”是多余条件?

生:开始题目是求“母鸡有几只?”要从鸡的总数里去掉公鸡6只, 所以“鸭有5只”是多余条件;后来题目改为求“鸡和鸭一共有几只?”要把14只鸡和5只鸭合起来, 所以“公鸡6只”是多余条件。

师:总结一下, 该怎么找多余条件呢?

生:根据问题来找多余条件。

赏析:不少教师教学本课时, 仅满足于学生感知多余条件, 解题时会找多余条件, 会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算式。而本课教师没有在此停留探究的脚步, 教师深刻解读教材, 挖掘多余条件的内涵———多余条件的相对性:多余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随着所求问题的变换, 题中的有用信息和多余信息也会随之转换。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巧妙改编, 使学生体会到了多余条件的相对性, 丰满学生的认识, 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片段四:根据问题寻找条件, 避免思维定式】

兔子妈妈买了12根胡萝卜, 小兔子早上吃了4根, 晚上吃了3根, 还剩几根?

师:想一想该怎么列式?

生:12-4-3=5 (只)

师:这一题有多余条件吗?为什么?

生:要求“还剩几根?”, 要从总数里去掉早上吃的和晚上吃的, , 没有多余条件。

小结:解题时, 要看清问题来找有用的条件, 但并不是每一次都有多余条件, 要把眼睛睁亮, 开动脑筋思考。

赏析:学生体会到多余条件的相对性后, 本课教学目标已达到很好的落实, 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也逐渐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 原本可以就此收官。而教师继续深入, 反其道, 设计一道没有多余条件的习题, 震荡学生的思维:虽然本课学习的是多余条件, 但不是所有的解决问题中都有多余条件的出现。经过认知冲突后, 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时都要注意问题与条件的关联性。本课再掀认知高潮,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上一篇:网站管理下一篇:描写中秋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