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2024-05-1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共12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1

一:看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二:调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例如弹簧测力计、托盘天平、杠杆、体温计、电流表、电压表在使用的时候都需要认真的调.三、做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四、记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五:析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不同,操作方法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的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六、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看、调、做、记、析、理”这六个环节缺一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既能使老师轻松教学,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物理实验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生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学生没有明确实验目的就来到实验室,来到实验室不知道做什么,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要拟订实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作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扼要地作好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也是很重要的,让学习好的学生辅导后进生,尽量照顾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让后进生也感受实验的乐趣.二、加强上课时的组织指导.指导学生严格遵守物理实验操作规程,学生违反操作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例如,不按规定取用天平的砝码,造成砝码生诱等,连接电表时,不注意量程和正负接线柱,造成电表的损坏等.指导中既应重视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更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如需教师示范,示范后也要求学生重做,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还有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三、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假设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我们所研究的内容能进行大胆地猜想和假设.并根据他们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正确.例如:在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会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液体的深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等等的因素有关,这时作为教师就不能直接告诉他们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他们自己的猜想去设计能进行研究、进行验证的实验,教师就应该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然后根据实验的结果来排除错误的观点,从而归纳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四、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2

一、激发兴趣引领入门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踏上物理科学之旅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通过演示“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么样”、“会跳舞的小人”、“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觉得不可思议,引起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感受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探索欲望

曾经有专家讲过,学生学习是分阶段的,小学是模仿,初中是感受……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演示,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现象。如:

学习“声的利用”时,可找来一些碗,敲击它们,让学生从声音判断碗的好坏。学生自己总结出:“叮叮”的声音传说明碗是完好的,“咔咔”的声音表示碗是坏的。

学习“惯性”时,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乘公共汽车的情形。很多学生会讲车启动时身体会向后倾,急刹车的时候身体会向前倾。

学习“熔化和凝固”时, 让学生描述夏天吃冰棒的情形:冰棒在嘴里熔化, 但温度不会升高, 嘴里觉得很凉爽。这里学生感受到两个物理现象, 一个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另一个是熔化要吸热。

身边的物理现象很多,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等方式去体会感悟, 让学生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三、让学生经历探究, 学习物理规律表内阻已知)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物理规律很多是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得到的。探究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等。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这些环节的引导。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做出猜想。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

(1)如果花样滑冰在草地上,能滑行吗?

(2)如果花样滑冰是在水泥地上,可行吗?

(3)如果花样滑冰在冰地上,可以吗?

还可以让学生猜想,在完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运动员会怎样运动。

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这两个环节,先让学生思考要验证这个猜想需要设计什么实验方案 (如果是电学的要画出电路图) ,选用什么器材(注意器材的规格)等,再进行实验。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获得的物理规律,往往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四、指导阅读理解

学生对物理定义、定律的理解,在物理教学中尤其重要。因此,在阅读教材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增强对教材概念原理的理解。

对重要的、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等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打破沙锅问到底。

如:定义功时“把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阅读时要咬住关键词“力的方向上”,还要仔细推敲“功”的含义是什么?又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把“或”换成“和”,意思就完全不同了,“或”表示在“运动”、“静止”两种状态中只存在一种情况,而“和”表示两种状态并存,这是不可能的。

此外,告诉学生尽可能联系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在阅读中,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与文段的联系,以阅读文段来诠释插图,以阅读插图来加强对原理的理解。

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物理学知识就在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物理学不仅是物理学家要研究的科学,而且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例如: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设计几种测定方形铁块密度的方法,并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同学们积极地想办法、互相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刚学的知识,设计出了四、五种方案,并一一实现,较简单有趣的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根据ρ=m/V,只要测出给定较规则方形铁块的体积V和质量m,便可由ρ=m/V求出。这种方法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十分简单,但由于不是完美的规则,因而误差较大。

方法二:利用铁块体积不易变化的特点,先测出其重力G。把其完全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再次测得它在水中时候弹簧秤的读数G’,测出其排出水的体积V水。利用V=V水,列出:

(1)直接算式ρ=G/ (gv) ;

(2)间接算式:F浮=G-G’, F浮=ρ水v水g,从而得出:ρ=G/(G-G’) ×ρ水。

这样的动手实验,就是学以致用,通过实践去检验原理,双向联系,看一看哪些感性认识的结论是对的,哪些不对,在实践和应用中学习概念。这是学好物理的金钥匙。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环节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环节;分析;探讨

初中物理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正确的指导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分析物理知识,学会怎样运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出现严谨,实事求是学习态度。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要注意实验教学环节。一堂完整的物理实验课,应做好“看、调、做、记、析、理”等六环节。

1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看”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了解就是实验中的“看”,这是实验教学的第一步。包括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器材的使用规则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规范能方面的内容,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在测量教室长度实验教学中,选用米尺还是皮尺。这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米尺和皮尺的测量范围都不通过,米尺测量的范围小,皮尺测量的范围大,所以需要采用皮尺。

在使用皮尺进行测量的时候还需要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体温计的使用者方面,要分析采用体温计进行测量的时候需要观察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有什么不同。首先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的量程不同,普通温度计量称是-100℃致 100℃有的会更大,但是体温计的量称是 35℃到 42℃。本身的构造也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但是其他温度计没有这样的设置,另外,在使用体温计的时候需要甩几下,才能够使用。

2器材的“调”整过程

选用器材完成以后,需要进器材的调整,这方面是实验的重要阶段,调整的过程关系到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在进行实验之前,老师做好进行提前的示范。例如在使用天平的时候,首先要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位置,然后才能够进行调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双眼注视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并记下游码的位置。调节的时候不要用力过大,否则会对天平造成一定的损伤,值得注意的是,调节天平的时候要等天平指针静止的时候才能够调节。另外,使用电流表的时候,也要要进行调零的操作,操作过程眼睛要盯住刻度盘,用力要尽量均匀,否则影响电流表的使用。

3“做”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过程需要学生自亲手进行操作,也是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过程,在使用实验器材的时候,需要按照使用说明的规则进行,应该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对于一些具有很危险或者容易出现损坏的实验器材的时候,老师要进行检查,不要出现损坏的现象。例如在使用电流表的时候,要测量电路的电流,完成以后要尽量的断开,电流表要和电路串联。电压表和电路要并联,另外在使用的时候,电流表不要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边,会对电流表造成伤害。完成连接以后,要观察各种连接方式,画好连接的电路图,然后才能够接通电源,观察其中的电流表的数值,完成以后断开开关。注意在连接电流表的时候,不要把正负极接反,这样会出现短路的现象,电流表也很容易被烧坏,影响实验的效果。

4“记”录实验中的数值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正确的记录实验中的一些数值,记录数值包括:学生读数的姿势是否正确,例如在读取刻度尺的读数时,需要研究和刻度线垂直。在读数方式这方面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采用的数字单位要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要尽量的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操作的姿势,这样才能够保证数值是准确的。另外,也能够得到正确的实验数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科学分析的能力。

5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以后,从记录的实验数据中,发现由于操作的方式的不同造成各种数据也有所不同,再者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容,操作方式也不同,也会导致同一个实验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对这方面的内容要进行细致的分析,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药分析那些出现错误结果的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学生一起研究实验,改进实验的过程。如果出现实验的数值和理论的数值相比偏大的现象,要激发学生对这方面进行创作分析,保证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例如,进行动滑轮省力的实验中,实验结果就出现了偏大的现象,老师在这方面要指出,这不是由于实验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引起的,是由于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摩擦力,影响了实验结果,书本中的实验结果都是建立在没有摩擦的理想情况下。

6整“理”器材

完成实验之后,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这些内容不不代表整个实验的已经结束了,要对实验使用的器材进行整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体现。

7结束语

初中物理实验分为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要上好一堂实验课,这六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一方面能够帮助老师进行轻松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学习实验的内容,培养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郝贵有.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环节[J].科技资讯,2006(2):88

[2]侯延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浅谈[J].考试周刊,2012(8):128-129

[3]于顶红.初中物理实验中应把握好几个环节[J].新课程(教师版),2010(9):40

作者简介: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4

根据学校“自主学习五环节”整体课堂教学模式,在物理新授课的运用上,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课前预习,提出问题

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设计预习题,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把不理解概念、规律、推导过程,搞不清的实验现象用红笔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小组交流或听课时更能注意老师对相关问题的分析。

二、导入新课 认定目标

1、新课导入: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一般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教师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演示实验、投影故事情节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唤起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目标认定:强烈的目标意识为学生提供了认知学习的方向。目标包含教师展示目标与学生接受、认定目标的两个方面,这是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所以,在每节新授课中师生双方都要明确目标,牢记目标,有强烈地目标意识。方法上一般采用方式为:边讲边示标,或先讲后示标,也可课前预习目标,课后总结示标,直接开门见山式示标,间接性阶段性示标等。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探究。让学生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同伴互助、组内交流、质疑、释疑;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自己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分组组织实验探究,获取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并讨论获取实验结论;让学生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展示点评 精讲点拨

1、每小组代表根据组内合作探究情况,对组内学习任务(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各小组代表所讲解和分析的并非完全正确,对疑难问题和不易理解的问题可能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点评并作出补充和纠正。

2、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点评中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充分利用课件、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适时、适当进行精讲点拨,答疑解惑。精讲点拨务必做到“三讲三不讲”。要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五、当堂检测 反馈提升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环节 篇5

新课程理念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道德学习,教材是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这里体现出来的教师的功能是“帮助”,教材的功能是“导引”。这样,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教材为导引,以学生为主体,根本转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环节的教学活动,力求在源于教材又走出教材,源于学生又高出学生的基础上,完成课堂道德学习和课外道德践行,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环节

一、课前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包括阅读教材法、把握学习重点法、收集信息资料法、笔记法等。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会课外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留心周围的生活环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分析生活和社会问题,辨明是非,从而获得各种有益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一课第二框“创建新集体”时,我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向本校高年级学生了解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中?”、“对自己的班级体有何感想?”、“自己曾对班集体做出什么贡献?”等,然后扬长避短,为本班创建新的班集体出一些金点子。结果,同学们就如何创建自己的班级体提出许多稚嫩而不乏新意的好点子,使得这节课上得充实而有意义。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同时也为课堂上展现自我、实现师生双边对话和探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环节

二、课堂合作学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而课堂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师生间合作学习,又是思想品德课的优选办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试用以下两种方式,效果很好。

采用“说、问、议”三字诀开展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1)“说”即“你说、我说、大家说”。

给学生主题,让学生说教材、说生活、说身边的事。如学习“珍惜新起点”这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对认识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新朋友的真实感受,说说对新起点的打算、设想,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而后我给予鼓励、肯定、评价,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师生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拉近距离,让学生既说出了如何“笑迎新生活”、如何“珍惜新起点”,又较快地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2)“问”即“你问、我问、大家问”

课堂上,让学生就学习中的困难、教材中的疑难、生活中的困惑等问题自由发问,寻求帮助。如在学到“新学校、新同学”一框时,学生提出诸如“如何适应新学校、新环境”、“如何认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在学到“创建班集体时”学生提出诸如“什么样的班集体才

是良好的班集体”、“怎样做才算是为班集体做贡献”。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以“商谈者”“对话者”的身份给与正面的启发和引导,或让班上的同学为他出点子、找答案。这样,大家在共同解决问题中既领会了教材有共享了学习成果。

(3)“议”即“你议、我议、大家议”

对于答案多元化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辩论或共同讨论。如讲授“学习中的苦与乐”时,让学生分成两组作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学习学习苦多乐少”与“学习乐多于苦”,或分组讨论“学习的苦乐”。在活动中,教师给予总结,让学生懂得如何苦中取乐,如何在克服困难中不断超越自己获取快乐。

采用“今天你是主角”等方式,开展个性特长培养活动。

让每位学生轮流充当每堂课的“新闻发布”、“近日趣闻”教材“说”和“问”等的主角。这样做能避免课堂活动中忽略或冷落了基础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展示自我的舞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学生的胆量。

这样的课堂学习,实现了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与沟通,学会共享成果,学会表现自我。

环节

三、课后生活践行

这一环节主要是组织、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活,在学中用,用中学,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写一写。如交友的体会,写进入新学校、新环境的感受等

试一试。如尝试制定某一计划或目标并付诸实践,尝试与同学完成一件事情等。

做一做。如课堂上讲到“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时,课后开展“我为班级添光彩”活动,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为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然后教师做跟踪记录,并予以公布表扬。

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篇6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自主学习”是“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初中体育“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学习某项运动技能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提出掌握技能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参考意见与练习方法,让学生带着对解决问题的探究去独立或小组协作进行探索、试练,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特点 :学生自主、课堂开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教学相长。

二、基本环节

1、导入,明确目标

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包括创建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练习情境、故事情境等),整理学练旧知识,为学生探究做好铺垫,明确学练内容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向中激发学习动机,为下一环节的探究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阶梯性。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引导他们以高度的注意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例如:在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假如我们改变双手胸前传球的出手角度、传球的弧度,并且瞄准一个标志会是怎样的呢?又如,在学习鱼跃前滚翻时,教师可向学生设问,“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有什么区别?“等等。创设这样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会、去领悟。

2、自学,分配任务

此环节可以真正使教师从“演员”、“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导演”、”伴奏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寻找规律,而不是给真理,给规律,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教自教 ”的举措。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根据学练目标和上一环节中的问题,紧密结合新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边想边练、互学助练;并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练、互学助练、主动探索,摸索快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发现他人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和矫正不足,认真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而教师则巡回于学生之间,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相机指导。

3、展示、质疑、点拨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人际互动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是教学中的发生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它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学生自主学练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采取学生示范、讨论、争论等方法,充分获取学生自主学练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问题,以便教师在随后的解疑释难中更具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在学练中存在的问题。

4、巩固、达标、反馈

这一环节是知识、技能巩固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上一环节交流的结果,进行反复的思考和体验练习,进一步体会动作的要点和方法,并让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总结、预习、导新

此环节是对前几个环节的发展和升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学练目标,设计一些能兼顾到全体学生学情且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练,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在学练过程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功效。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布置作业,此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下一课时上课质量。导新作业一定要解读,教师要简单明了地说明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下课时展示什么、怎样展示。

谈物理教学的环节 篇7

(1) 环节1:教学目的明确和达标。教学目的是教学达到的目标。教学目的明确, 并围绕教学目的实施教学过程,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概念规律课, 应着眼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 物理模型的认识以及应用思想的产生过程;习题课, 应着眼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验课, 应着眼于明确实验目的, 理解和控制实验条件, 应用恰当的实验方法, 正确使用仪器,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评卷课, 应着眼于理顺物理思路, 查漏补缺纠偏;复习课, 应着眼于建立物理知识与物理分析方法的网络, 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培养能力、传授方法。

(2) 环节2:教学重点突出。所谓重点, 就是教学中最主要的、带有关键性的问题, 懂得了这些就能领会其他。一堂好的物理课, 总是紧扣教学目的, 突出物理知识与能力的重点, 围绕关键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诸如演示、归纳、挖掘、示例等。

(3) 环节3:教学难点突破。所谓难点, 就是学生理解最困难、操作最棘手的问题, 难点一突破, 学生思维便会势如破竹。难点具有相对性, 它往往取决于授课内容及学生的素质如何。在一节课的设置中, 难点不能太多, 难点太多, 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又影响学生学好物理的积极性。物理教师真正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 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把准难点和化解难点。

(4) 环节4:教学程序合理化。所谓教学程序, 就是教学实施步骤。在物理教学中, 教学程序的设置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两方面的因素来设计。依据教学内容, 就要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依据学生的状况, 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接受知识、参与教学过程的循序性和能动性, 并能有机地调节、变通已设置的程序。不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单纯按教者的意志所设置的教学程序, 往往使得课堂教学枯燥、僵化、无生气、无活力, 缺乏师生间的协调与共鸣, 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 环节5:主导和主体关系融洽。在一些物理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看到有的物理教师习惯满堂讲, 学生被动听, 课堂气氛沉闷单调, 学生没有思考余地, 更没有动手练习时间。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是上好物理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应该始终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

(6) 环节6:演示实验设计和操作。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 很多概念的引入, 规律的验证、现象的展示, 甚至习题中的物理情境的再现, 常需要教师将设计好的演示实验正确顺利地在物理课堂上实施,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与发明的热望。演示实验设计与操作的成功程度, 反映出物理教师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功的深厚程度。

(7) 环节7:课堂教学的语言生动规范。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包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表述语言、推理语言、引例语言以及转换过渡语言等。这些语言多具有强烈的学科色彩。其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要求教者以准确的语言进行讲授。在引例与转换过渡语言中, 为了通俗易懂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教者也常不乏用一些幽默性的、来源生活中的语言, 但这些语言也应该是健康的、与课堂气氛及内容相协调的语言。

(8) 环节8:板书精当、合理、有实效性。板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整个物理教学中, 实验演示、语言讲授和板书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互相照应的三大有机的教学手段。精当合理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8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 三个角度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已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演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这致使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变得尤为重要。预习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二.发现自己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预习环节的设置。首先,我们谈论一下预习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一、预习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置预习提纲

物理属于初中教学的基本科目,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物理是学生在初中新接触到的,对于新事物,学生对它的了解和把握都是十分浅显的,同时,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特别强,这就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从下手。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预习提纲,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等。例如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一章中液体压强的预习,老师可以设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提示,如什么是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学习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预习。

(二)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际的课时安排并不多,倘若在这有限的课时里再加上预习环节,那么正常的教学必定会减少,课堂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利用课堂时间来预习是行不通的。那么,将预习全部安排在课下怎么样呢?之前我们分析初中生特点时讲到,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在没有老师引导的课下,是很难完成预习活动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时间安排是将预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课内和课外。在讲解新课的前一天,通过设置预习提纲的方式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第二天讲课之前再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这样,将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预习效果。

二、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一)预习问题设置覆盖大部分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为实际生活中常识性的物理问题,对于中等以上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吃力,所以,在设置预习问题时尽量覆盖大部分的新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基本上可以掌握三分之二的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略微提及,然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预习实验的设置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所以,在设置预习任务时,尽量多的设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类型的问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弯折铁丝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布置预习任务“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抚摸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说明出现该现象的原理”。这样的实验首先实验用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次操作步骤简单,并且方便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一举三得。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预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设置预习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成就感,也要为能力强的学生设置一些开发思维的思考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综合全部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有层次有目的的设置预习问题。如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讲到能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预习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全班学生设定的,相对简单,课本上已给出了答案,只需仔细预习课本即可。后一个问题则相对较难,需要将原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掌握课本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预习过后的注意问题

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预习环节的结束,预习效果的检查也是预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对于教师不检查不批改的作业,学生是不会去认真完成的。但预习题的批改不同于习题作业的批改,它的重点不在于正确或错误,在于学生是否认真,只要学生认真做了,哪怕他做错了,教师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预习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放在课堂之上,采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归根结底,对预习效果的检查是保证预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对加强学生知识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环节的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才荣.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06)

高中物理的学习六大环节 篇9

1.预习

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预习。在每次上课前,抽出一段时间将知识预先浏览一下,一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课上所要学习的知识;二则可以使我们明确课堂的重点,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听课。我们应该逐渐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2.上课

上课是我们学习的中心环节。对此我准备强调三个问题:

(1)主动听课。

有人将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知道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知道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类型呢?我说,如果你属于强制型,那你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你是自觉型,那么你就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毕竟“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

我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记课堂重点、记课堂难点、记课堂疑点、记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记课堂“灵感”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

我们在精华在线听课,因为可以反复听,所以笔记更是只需要记那些最为关键的地方。方便平时复习做题的。但是同样还是需要把老师讲的精髓部门记下来的。

3.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4.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5.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6.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高中物理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三、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期间,在课堂中的时间很重要。因此听课的效率如何,决定着学习的基本状况,提高听课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可进行补缺,新的知识有所了解,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知识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不能开小差。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若能做到这“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保证听课过程中能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前必须注意课间十分钟的休息,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激烈争论或看小说或做作业等,以免上课后还气喘嘘嘘,想入非非,而不能平静下来,甚至大脑开始休眠。所以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3、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4、作好笔记。笔记不是记录而是将上述听课中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简单扼要的记录,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以便复习,消化。5、要认真审题,理解物理情境、物理过程,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识网络。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4、做好全面复习。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每隔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天,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反思等方式。

五、正确处理好练习题。

有不少同学把提物理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大量做题上,搞题海战术。这是不妥当的,“不要以做题多少论英雄”,重要的不在做题多,而在于做题的效益要高、目的要达到。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过的知识,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准,甚至有偏差,那么多做题的结果,反而巩固了你的缺欠,因此,要在准确地把握住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而对于中档题,尢其要讲究做题的效益,即做题后有多大收获,这就需要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主要针对的知识点,选用哪些物理规律,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把它们联系起来,你就会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将大大有利于你今后的学习。当然没有一定量(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技能,也是不行的。另外,就是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方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面。

六、还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学生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虚心好学,积极主动,踏实认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讲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是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

高中物理高效学习有效方法

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 篇10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

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

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二、初中物理的物理现象教学策略

1、加强物理实验现象教学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

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

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

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

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凸显物理过程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物理现象与教学的关系,切忌侧重物理现象教学,而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弱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育,不然,学生仅仅看到物理现象,却没有把握学习目标。

因此,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现象应与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如将一木块立于平面车上,当拉动小车后,这一木块也跟着车子共同运动。

而当小车碰到障碍物忽然停下运动时,小木块会从车上翻倒下来。

在此实验中,小木块翻倒,不能很好地体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运动状态。

因为,翻倒这一本身则是小木块运动状态变化。

而若在车上平放小木块,那么在车子忽然停下时,小木块则会“冲出”小车上,这一现象更贴合教学内容。

其次,在物理实验现象教学中,教师需展示的现象需具备直观性与目的性,并突显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需要的物理表象。

如滚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滚“滚摆运动变化”是观察对象,而“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则是观察目的。

另外,教师还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事例等均是重要素材。

所以,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中 ,教师需要发掘多种有效的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物理现象。

此外,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11

1导入处留白,拉开探究序幕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心灵上,要留有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磁石般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物理课堂中来,这时需要运用“留白”艺术,在课堂的一开始就适当地制造一些悬念,给教学内容蒙一层 “面纱”,物理知识的呈现适当地模糊一点,借助于若隐若现的艺术手法从一开始就扑捉到学生的学习动力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强,留白的做法让知识悬在学生的心口上,“心求通而未达”,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序幕由此拉开.

案例1笔者教授“大气压强”这节内容时,传统做法是用“覆杯实验”进行课堂导入,由于这个实验学生见识比较多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意识到实验结果,为此,笔者从实验室取了两只试管演示了一个创新实验,借助于这个小实验导入新课.

首先,我取了一只大试管,并向其中倒入水,接着将一只直径稍小些的试管套放在前面盛水的大试管中.然后笔者抛出导入性问题,让学生自由猜想:“大家想一想,如果此时我手握住大试管,同时将这两只相互套放着的试管倒转过来,一旦它们的管口都朝下了,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感觉到好像来自于生活,不由自主的会猜想“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这一结论.在提问的过程中,笔者就运用了留白艺术,没有直接进行实验的演示,而是选择了先提问,让学生的物理前概念浮现出来,接着再进行实验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到:“倒转后,小试管非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相反沿大试管壁端上升了.”这一现象,在笔者倒转试管的时候,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替这只“小试管”紧张,当掩饰完毕发现这一完全超出心理预期的现象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怎么回事?笔者进一步增加实验的真实性,竖直朝下抖动了几下试管,小试管在抖动下仍不会从大试管中掉出来,笔者在倒转试管和抖动试管的过程中始终未发一言,却制造出的非常强烈的认知冲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都被有效激发出来了,有些学生都尝试着猜想是怎么回事,主动联系到课堂待学内容,都想对“大气压强”有深入的了解,整个课堂的效度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突破处空白,加大探究深度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有些重点和难点都比较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突破重难点的做法通常是教师反复强调或训练,借助于反复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往往是学生由于缺乏自己情感上的体验,重点知识的认知程度不高,难点不能及时消化,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呢?笔者在突破处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设置留白,某些重点知识故意不讲,让学生自己觉得所学知识缺乏完整性,吊起其进一步深挖探究的胃口,有一种含而不露、开而不达的效果,学生为了扫除自己知识上的盲点,生成进一步探究的需要,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案例2笔者在教授“平面镜”一部分内容时,“平面镜成像规律”是重点内容,笔者没有进行正面的强调,选择了迂回的做法,首先让学生自由的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因为平面镜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件,生活中大家每天都要照镜子,都能从生活经验中说出点什么,但是由于自己在生活中缺乏对这一现象的观察,所以未必能够给出准确的描述,于是给互动讨论提供了可能,学生各凭印象议论起来,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笔者仍然选择了留白,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问题1我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定像的大小和位置?

问题2我们可以凭什么断定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随着笔者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活动由动立刻转为静,学生陷入了思考,笔者进一步留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实现了从生活到教学的二次过渡.

3质疑处留白,提升科学素养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学生应该是提出问题的主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来质疑生成问题,最终学生不仅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还在质疑和分析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整体意义上对物理科学活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恰是物理科学素养之所在.

案例3笔者在“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采用的是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笔者在巡视时发现,有一组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两侧,结果该组同学实验中发现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当我巡视到他们实验台的时候,该组同学提出了他们的质疑,笔者对于这个疑团,并没有立刻给予正面的回答,借助于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有意留白:“在光屏上不能成像,有哪几种可能的原因?”将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进行理论分析,笔者在旁边静静地等待,结果发现学生在逐一排查并进一步探究后,最终能获得明显的现象.

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一种成功的喜悦,物理学习情感也获得了提升,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4结课时留白,拓展探究视野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收尾的重要性就是另外一半,收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结束,还应该具有连贯性的作用,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相得益彰,而好的结尾又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空白,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无限,让学生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大问题走出课堂.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 篇12

一、重视探究中问题环节的必要性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教学七个环节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 形成健全的个性.可见, 问题是知识增长的起点, 也是探究教学中的始发点与核心.

但实际中探究教学中问题环节的教学存在一系列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提出问题的不恰当, 由谁来提出问题, 问题应该如何表述, 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问题解答后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通盘考虑.鉴于此, 笔者尝试性地建立了关于探究中问题环节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对问题教学环节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二、问题评价环节的评价指标及等级量表

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 (ill-structured) 、开放的 (open-ended) 、真实的.问题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 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 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实际 (real-world) 问题, 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1]可见, 教学中对问题环节的要求是多维度的.表1是根据探究教学中问题涉及到的若干环节而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中对各项评价指标仅给出了优秀和不合格两种极端等级.事实上, 许多情况是介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 不建议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给出非常确定的量化评价, 因为教学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 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程度判断.我们可以结合此评价量表, 给出一种描述性的质性评价.如表1.

三、问题评价指标及指标评价等级解读

1.问题的背景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显然, 程序性知识更具有创造性.要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的物理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波利亚认为,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所谓现实的、有趣的就是问题要有其产生的背景.同时, 背景材料中应该在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的地方, 利用现有的知识暂时不能解释的地方.所以, 离开了具有认知冲突的现实的背景材料而提出问题, 不利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现在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提问意识淡薄, 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和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 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上课听讲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 小学生占13.8%, 初中生占5.7%, 高中生仅占2.9%等.[2]这就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现状.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巴巴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 课堂中应该提供更多的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 而不是在分析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案例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先由牛顿第一定律提出:质量大的物体状态不易改变, 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力的作用.然后教师就提出“物体运动状态, 改变的快慢取决于哪些物理量”这一问题, 并分析指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用加速度表示, 与物体的受力和质量有关.接下来教师呈现了F1赛车和普通家用轿车的参数, 让学生感性地判断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里的问题完全由教师提出, 若将这里的教学次序作一些调整:先展示F1赛车和普通家用轿车的参数, 由此让学生思考引起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哪些因素?再进一步探究其中相互关联的物理量有哪些?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应该如何?这比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切入课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问题的表述

(1) 适切性

问题应该紧扣背景材料, 形成于材料内容与已有认知的冲突之中, 衍生于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动机之中.背景材料与问题不能仅是两张皮, 不能为提出一个问题而将无关的材料堆砌起来, 或者设置的背景材料不能准确地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2“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设置了一个矩形门状线圈, 将线圈接在灵敏电流计上.如图1所示, 当教师拎着包穿过线圈门时, 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然后就问“老师, 能发电的原因是什么?”, 接着教师并没有揭示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转而利用其他演示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该物理情境、物理问题及之后的教学过程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若进一步演示产生感应电流是人的原因、包的原因或其他原因, 进而揭开此处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就使该演示实验与问题及之后的教学过程变得更贴切.

(2) 真实性

提出的问题要能反映学生基于材料研读基础上矛盾解决的迫切性.阅读完背景材料, 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准确表达, 似乎能理解却缺乏确凿的理论依据时, 学生就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存在一个真实的问题, 解决了这一问题后就能豁然开朗.

案例3“楞次定律”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借助于如图2所示的线圈与灵敏电流计显示感应电流及其方向.但教师提出灵敏电流计在该实验中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无法准确记录感应电流大小, 二是无法将实验数据储存下来.于是教师将灵敏电流计改为DIS实验传感器来记录感应电流.

这里教师提出的实验中灵敏电流计存在的问题显得有些不真实.因为这不是一个定量化的实验, 仅需通过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 再总结归纳出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法则, 根本无需考虑感应电流的大小.这样的情境设置与问题就偏离了教学方向, 显得为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而放大了问题, 有画蛇添足之嫌.

(3) 科学性

科学性不仅仅指问题是否存在科学性依据, 而是问题是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范畴, 或者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都是不科学的.

案例4“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提供了如图3所示的灵敏电流计和金属棒组成的回路以及一U型磁铁, 接着就问“能不能利用磁铁在回路里产生电流呢?”.

这里教师设计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已经完整地学习和操作过了.这样的设计与提问放在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就缺乏科学性.若改为“回忆一下, 如何利用现有器材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这样的问题更科学.

(4) 结构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有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瑞特曼把问题分为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两类.所谓清楚规定的问题是指目标明确、潜在达到目标的途径能容易发现的一类问题.这对应的就是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而含糊规定的问题是指目标不明确、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可供参考的一类问题.这对应的就是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我们以往传统教学中解答问题大多是前一类问题, 而为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要解决的却是后一类问题.[3]

案例5“互感和自感”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演示了一接有小灯泡的线圈, 将线圈平放在一密封的盒子上, 当进行某种操作时, 小灯泡发光了.

以下是教师和学生的问答过程.问:“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答:“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问:“感应电流从何而来?”答:“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问:“为什么产生感应电动势?”答:“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问:“磁通量为什么发生变化?”……学生至此无法作答.接着教师揭开封闭的盒子, 盒子中是一个电磁炉.再揭开电磁炉的外壳, 内部是一个比较大的线圈.

以上教学表面上看是根据物理现象提出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师揭开封闭的盒子之前, 学生的作答过程完全合情合理.反观教师的提问与操作, 若直接完整地展示实验细节, 就问“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实际的教学过程反而肢解了问题的整体性, 用一连串的追问导致具有结构不良性的问题变成了结构良好的问题.

(5) 复杂性

探究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仅是一个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更新, 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事实上, 学生的已有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 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而不是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 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经验、在背景材料中能找到各自需要的信息和对信息的不同理解, 不同的学生个体能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不能是简单的寻求标准的过程.

案例6“楞次定律”一节课中, 某执教老师设计了一个实验:一玻璃管用铁架台竖直固定.第一次让一条形磁铁从玻璃管上端自由下落, 如图4所示;第二次在玻璃管外套一段铜管, 再让条形磁铁从玻璃管上端自由下落, 如图5所示.实验发现条形磁铁经过铜管部分时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接着教师分析指出:当条形磁铁经过铜管时, 铜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场对条形磁铁产生了作用力, 从而使条形磁铁经过该段时速度变慢了.接着教师就提出:“下面我们用线圈替代铜管, 借助于微电流传感器显示电流的方向, 来总结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然后就进入了实验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法则的教学过程.

这里借助于磁滞现象引入课题, 磁滞实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其复杂性在于实验现象是直观的, 但内在的原因是模糊的.教学应该是一个由外在的显性现象到内在隐性规律的探究过程.若提问“如何研究该实验中磁铁与电流之间的作用力?”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如何显现磁铁下落过程中铜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学生也许能提出用线圈替代铜管来显示感应电流的方向, 或者能找到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法.而案例中的教学过程, 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该实验的复杂性, 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师主导下的授受式教学过程.

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学生或教师常常都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 (包括观察、实验和猜测等) 求得问题的解答, 却忽视了还应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如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人们明确提出:“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又由于“前进”的关键在于如何能由已完成的工作引出新的研究问题.[4]这就需要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是指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 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的空间.问题的复杂性与开放性有比较紧密的关联.若问题的指向呈单向度, 则问题就显得封闭.

如在案例6中, 教师明确提出了借用微电流传感器来显示电流方向, 这样虽明晰了思考方向, 但窄化了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封闭在一些定向的角度, 缺乏不确定性, 也就缺乏开放性.

4.问题的处理

探究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灵活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PBL的基本过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构成的:形成一个新的小组;启动一项新问题;执行问题解决;展示成果;在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5]

可见, 学习中解决问题不是学生个体的事.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 是一群学生面对同样的素材产生了困惑, 形成了问题.可以存在不同的问题, 但问题的指向应该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材料.在这样一个共同目标的牵引下, 学生之间组成协作小组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小组内同学之间及小组间的方法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中, 完成教学任务, 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摒弃的教学方式是当问题提出后, 学生都独立地苦思冥想而缺乏交流, 教师分析得口若悬河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结果是问题分析完了, 学生似乎听懂了.这种将问题探究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显然是不可取的.

5.问题的影响

三维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探究中问题环节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而且可以结合问题教学的特点使三维目标更大程度地得到彰显.背景材料的阅读与理解、问题的提炼与表述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与能力;问题的分析、拓展与解决方案的提出等对于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问题处理过程中遇到障碍、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锻炼着学生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健康的价值观.良好的问题环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这些能力与素养的落实与强化.

参考文献

[1]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 :62-66.

[2]赵萍.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 :52-54.

[3]张波, 李佐良.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建构主体意识[J].现代教育科学, 2002 (7) :72-73.

[4]郑毓信.善于提问.人民教育[J].2008 (19) :36-40.

上一篇:秋天是美好的季节作文下一篇:2024年高考数学(文)真题分类: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