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4-09-13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精选12篇)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1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冬的心理特点及有效护理。方法总结32例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从护患关系、治疗环境,疏导负性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2例老年病人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结论加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加速病人早日康复。【论文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1.4退化表象(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1][2]下一页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empirenews.page--]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3越度退化的引导:退化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应适时给予正确的暗示,并在病清好转情况下,指导病人去关心临近病人和周围事物,吸引病人动手能力,恢复并增加兴趣,逐步为病人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准备条件。总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护理措施尽快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决不能忽视它,孙思邈告诫后人,对老年人“常须谨护其事,每起速称其所须,不得会其意负不快”。在对老年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使病人明白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使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只有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状态。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2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 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 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 老年人在住院期间, 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加强其心理护理, 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 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 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 处处受约束, 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 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 也极易受到伤害。

1.2 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 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 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 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 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1.3 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 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会导致心理失衡, 直接影响治疗, 不利于身体康复。

1.4 退化表象

⑴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 常被指为自私自利;⑵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 需要别人的照顾, 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 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⑶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 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 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⑷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 仍然安于患者角色, 小病大养, 自信心减弱, 不相信疗效, 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 不愿出院。

2 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 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 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 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 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 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 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 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 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2.3 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⑴维护自尊, 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入院患者, 做好入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 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 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 称呼恰当, 言语礼貌, 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 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 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 要耐心地给予解释, 说明原因, 使其能够接受, 避免产生抵触情绪, 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 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 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 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 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 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 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 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 分散病人注意力, 消除孤独感, 保持愉快的心态。

⑵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 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 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 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 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 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 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 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 语速宜慢, 内容简明扼要, 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 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 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 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 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 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 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 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 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⑶过度退化的引导:退化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 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 有利于痊愈和康复。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应适时给予正确的暗示, 并在病情好转情况下, 指导病人去关心临近病人和周围事物, 吸引病人动手能力, 恢复并增加兴趣, 逐步为病人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准备条件。总之,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 护士应利用敏锐的观察力, 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通过各种护理措施尽快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 决不能忽视它, 孙思邈告诫后人, 对老年人“常须谨护其事, 每起速称其所须, 不得会其意负不快”。在对老年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 应使病人明白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并使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只有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 护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院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550~590.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3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6-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管理中应用系统整体护理,转变护理模式,重视心理护理,已成为当今医院现代化护理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世界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生理机能逐渐衰老,各系统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难免,老年患病群体在整个医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变化及社会关系、知识层次的特点,其心理也与其他常规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老年病人心理状态的观察,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使他们处于最佳心理状态,这是护士应尽的职责。

1 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的内科疾病以多系统病、慢性病、肿瘤等多见,且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机体的衰老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心理状态本身不稳定,处于一种适应期。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患病住院后较其他病人更易出现各种不良心理。概括下来有以下特点。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阅历广泛,常常对自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怀疑[1];常担心自己被误诊或医护人员及家属隐瞒自己的病情;对年轻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担心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误诊误治,会想办法找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为自己做各种治疗,甚至有时还会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经常会凭着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推断疾病的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的疗效。这会严重降低病人用药行为的依从性,降低临床疗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退及认知功能的减退,患病后往往因为丧失部分能力,处于被动地位,表现出更强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视,不服老,不习惯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自己,表现为倔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焦虑、恐惧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焦虑过于频繁、强度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理疾病、身体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但在治疗过程中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发生反复,同时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发展及治疗过程缺乏正确认识,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担心疾病恶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产生恐惧感[3]。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至食欲减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产生了人格心理的变态,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独、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觉得自己老而无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亲人陪伴,但又担心给家庭成员带来麻烦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边或经济基础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常有被遗弃的感觉,孤独、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药物依赖心理 由于一些新药在媒体上的夸大宣传,对老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导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药及补药,认为多吃好药、补药对身体总是有利而无害。

1.6 悲观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迁延,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经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于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态度、表情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治疗、康复环境,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营造良好的病室氛围,调节老年患者的情绪 住院的老年病人,单调的治疗和病房生活,使他们感到沉闷。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调节功能降低,夜间入睡浅,不能沉睡,易惊醒;白天在安静的环境中常爱睡眠。因此,为了使老年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护理人员必须为他们排除各种干扰,调整病房的环境,完善病房设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关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护理中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的长辈,平时主动用尊称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耐心听取患者的陈述,不要打断话题,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对老人的健忘和唠叨要给予谅解,避免奚落与讥讽;查房时多问候,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饮食及睡眠情况;做每一项治疗前,护士要先把目的如实的告诉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强与家属的联系,鼓励病人间的交流 老人患病时,家属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与病人的家属联系,指导家属做简单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科学服药、适当运动,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讲解一些注意事项。鼓励家属多来探望,使病人产生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绍给他们,让病人尽快与同室的病友熟悉起来,结交朋友,使其情绪安定,消除其孤独感。

2.4 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做好病情解释及暗示治疗 对疾病诊断的了解能帮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可能的对策,提高病人参与诊治过程的能力。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主动向老年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病规律、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使他们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疗效明显的病人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的问题等,从而大大减轻了抑郁、焦虑的心理,提高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指导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无法自理而完全依赖他人生活,会导致老人对自身价值的消极评估,长此下去,便会降低其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因此,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导他们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理人员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创建和谐护患关系,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瞿延利.谈老年人心理护理[J].中华医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20-239.

[3] 冯杰.老年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12(3):257.

老年病人心理异常对策 篇4

一是否认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病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既往身体较健康,没有患过什么大病的病人;另一种是自己年龄大了,行动本来就不方便,如再患病便害怕儿女们嫌弃自己而不承认自己有病。有的甚至不相信医护人员,不配合治疗、护理等等。

二是自尊心理。老年人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以后,很容易滋生失落感和没落感。他们不愿别人说他们老,喜欢别人恭维他们。要求子女、儿孙百依百顺,以此来显示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使自尊心理得到满足。

三是孤独心理。老年人闲散在家,离开了几十年忙碌而有规律的工作岗位,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身患疾病时,以及本来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善言谈的老年病人。

四是恐惧心理。很多老人害怕患病或患病后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感到自己的末日到了。这样反而使疾病恶化,增加痛苦。

老年人患了病,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定后,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具体可归纳为五法,即说理开导法、暗示疗法、转移疗法、行为疗法,想象疗法。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5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6

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性心理网恋心理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微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青春期和性意识萌发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黄色书刊的增多,促使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趋开放,传统性道德监督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特别是作为处于青春期的高知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旺盛期,这一时期的个体性心理、生理的发展,充满了风险和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探讨。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拥有者,有更多的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当中已不再是个新鲜词。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已屡见不鲜,引起了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积极做好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发育上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迅速发育,促性腺释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应提高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日趋成熟,大学生的性欲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他们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并没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恋爱态度以及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04年1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揭晓,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是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实施的,共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双方愿意就可以有性行为的占32%,表示只要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0%,表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的占7%,表示只要能结婚则无妨的占8%,四项加起来超过了60%。与1990年全国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比较,大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道德谴责”的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心爱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采取的态度依次是:60%的人“晓之以理,帮助克制”,13%的人“冷静地断然拒绝”,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对待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智出发,既力求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又力求维护双方感情而“晓之以理,帮助克制”;坚决维护自己的“性纯洁”而“冷静地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表示理解。大学生们已到了身体发育成熟的年龄,心理上则更加早熟。在谈恋爱过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们大多都希望有灵肉统一的爱情。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依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数大学生仍然是观念现代,而行动保守。因此,性冲动和性苦闷仍常常困扰着他们。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的人都怀着罪恶感来看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可以商量的余地,因此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另一位女大学生总是趁周末室友回家的机会和男友同居,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总使她有一种犯罪的感觉。因此,“性与健康”的一位大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纪6o年代那样,毫无顾忌地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向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项网上调查,2001年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l8—3O岁青年占85.98%,而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4.67%。据清华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大学生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网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吸引了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3年3—4月,一项相关调查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展开,本次调查采用偶遇式的调查方式,在上述大学的本科生中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ll%。调查显示,超过4o%的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的可能性,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网恋心理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通常,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从众性,在网恋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占92%)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其周围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互动的角度上说,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大学生都是2O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而且彼此朝夕相处,周围环境特别是同龄群体的影响就会更加显著。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网恋,虽然自己主观上并没有刻意盲从,但网恋却占据了潜意识中的一定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

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篇7

1 老年人生理特点

1.1 循环系统

老年人由于心包脂肪增多, 心内膜进行性增厚, 心肌内动脉血管的内膜类脂质沉着, 管壁变厚、变硬, 失去弹性;心脏的起搏和传导性发生改变, 如心率减慢、心搏出量下降、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等, 可导致在应激情况下出现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 又可能累及脑血管而引起脑血管意外。

1.2 呼吸系统

老年人呼吸肌功能进行性减退和衰竭, 肺组织生理性功能减退, 肺活量降低及吸烟、饮酒过多均可导致气管纤维上皮细胞脱落, 肺换气功能失调, 残气量增加, 咳嗽功能下降, 分泌物不易排出,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易发生肺部感染造成呼吸衰竭。

1.3 营养代谢

老年人消化系统老化, 脂肪组织增多, 基础代谢、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减少, 直接影响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 易发生营养缺乏与老年脱水。

1.4 神经系统

老年人神经系统退化, 感觉器官的灵敏性下降, 出现思维活动减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

1.5 运动系统

老年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老化, 功能也逐渐减弱, 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软化、骨折及诱发骨退行性改变。

1.6 内分泌系统

老年人内分泌腺分泌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 导致激素和激素前体功能结构异常或合成异常, 突出表现在生殖功能的终止和对外界适应能力的下降。

1.7 泌尿生殖系统

老年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 上皮萎缩变薄, 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 子宫颈萎缩变短, 质地坚硬, 间质中弹性纤维及平滑肌成分降低, 易发生炎症与癌变的可能。老年男性前列腺随着年龄增长也逐渐发生组织增生, 引起排尿阻力增大, 导致下尿道梗阻, 易发生肾功能损害。

2 心理护理

2.1 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因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 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娴熟的操作技能, 以取得病人信任。老年病人年龄大, 身体素质差, 多因子女工作繁忙而不在身边一起生活, 或是因配偶的离世独自生活, 无家属照顾, 病后缺乏生活依靠, 对疾病的康复及以后的生活能力感到恐惧和担忧, 所以老年病人安全的需要尤为迫切。因老年病人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故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精湛的医疗技术才能取得病人信任。运用所学知识对老年病人进行卫生宣教, 增加他们对疾病的了解, 减轻老年病人的心理负担, 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

2.2 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老年病人平时就感到孤独、寂寞、自卑、敏感, 入院后由于对疾病的担忧表现尤甚。老年病人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用良好的态度主动与病人进行非治疗性活动的接触, 注意与病人语言上的沟通。语言对病人心理护理起重要作用, 所以与老年病人交谈时要使用礼貌得体的语言, 对他们讲得事情要耐心倾听, 神情专注, 不要打断话题, 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现。平时主动用尊称与老年病人打招呼。在日常治疗中, 老年人的反应一般比较慢, 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不连贯, 故护士在工作中除了要认真细致外, 还需要尽快学会各种方言, 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缓慢、反复解释, 直到对方听懂为止, 体现护士对老年病人的尊重, 让病人在心理上得到温暖, 使他们的尊严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 从而增强对疾病康复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做好生活护理

老年病人多由他人护送入院, 而且多已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往往对疾病的关心次于对生活护理的关心, 但又不愿主动提出需求, 怕麻烦别人而引起别人的嫌弃, 对自己的病情有时会漠不关心, 隐瞒病情, 较少能主动提出治疗要求, 病情较重而情绪又低落, 对生活失去了勇气, 对疾病的康复失去了信心, 往往会因为生活护理得不到关照而产生轻生心理。尤其是丧失或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病人, 当出现身体不适时往往出现了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故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运用心理学知识, 细心观察, 与之交流, 预见病人的需要, 及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待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的老年病人, 首先应让病人树立自信心, 多与病人交谈, 多关心病人, 尊重病人, 并引导病人参加适宜的群体活动, 让家属经常探望病人。在安排病室时, 安排2人~4人病情相对较轻的老年人同室, 以利于病人间相互情感交流, 在病人不适时能给予充分的重视与照顾, 对病人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 使病人对生活有信心。

2.4 开展有益活动, 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

老年病人多有自己的爱好、喜欢谈论的话题,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认真观察, 做到对每位老年病人的爱好心中有数。开展有益活动, 创造有利于康复的环境, 如看书、读报、下棋、听音乐等, 可帮助老年病人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与药物治疗。同时加强卫生健康宣教,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戒烟戒酒,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考虑的问题很多, 其最担忧的是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 会留心观察周围家属及医护人员对其疾病的态度, 怀疑对他是否隐瞒了病情, 或担心医护人员能否对他给予优于他人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等。基于此类老年病人,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耐心回答病人的问题, 做好解释, 解除病人的顾虑, 使其配合治疗。对于患不治之症的老年病人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的执行, 让其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安度余生。

心理护理在老年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调节病人的社会角色, 稳定病人情绪, 缓解其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 调节其情绪变化, 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耳鼻喉科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篇8

[关键词] 耳鼻喉科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1 耳鼻喉科门诊病种的类型及心理特点

1.1急诊病人的特点和心理表现

病人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表现,尤其是耳鼻喉科急危重症病人多,(1)急诊病人病情急;(2)极度痛苦;(3)恐惧不安;(4)择优心理明显。

1.2慢性病人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许多慢性患者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不明显,到门诊复诊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获得最好的诊治方法,及早根治病患。(1)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2)对用药和治疗都存在戒心。(3)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

1.3畸形病人的心理特点

如先天性小儿、无耳、附耳、鞍鼻及外伤后所致的鼻、耳、面部畸形的病人,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大,承受刺激能力低、自尊心强、疑心重,对周围的人的言行举动都非常在意,总怀疑别人在谈论或讥笑、讽刺自己,对护士的眼神和语气都非常在意。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因年龄因素,和受其他患者情绪以及环境的影响,最易产生紧张感和陌生感;(1)患者对医院的就诊环境陌生;(2)比较注重医护人员的态度;(3)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比较关注;(4)需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1.5专科检查治疗病人的心理特点

耳鼻咽喉科疾病具有多器官性、多管道性、多变化性及多交叉性的特点,病人由于鼻腔阻塞吞咽困难及听力减退、发音障碍、呼吸困难、疼痛等症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就医心切,常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即要求立即解除痛苦,又不愿意接受操作带来的不适。护士应详细地介绍检查处置的目的、配合技巧与注意事项,消除病人的顾虑和心理负担,并通过熟练的专科操作技能帮助病人迅速完成诊疗,减轻痛苦。

2 门诊耳鼻喉科病人的心理护理要求

门诊护士要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捕捉就诊患者的情绪反应,把握好普遍与个别的规律,抓住主要的矛盾,解决好关键的人和事,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使广大的就医者在心理上得到满足,精神上感到安慰。

2.1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消除陌生和紧张感

对初诊患者或家属进行反复耐心的门诊情况介绍,这对初诊病人非常重要。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整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护士的语言要清晰精炼、讲究艺术,服务态度要热情诚恳,使初诊者在心里对所在门诊有一个良好的评估,特别是对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更要做到耐心、热情。

2.2掌握好优先的原则

处理好轻、重、缓、急的问题,优先安排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治疗,这是多数门诊就诊的基本原则,注意候诊者的心理疏导,减少因此因等候时间的延长而引起的焦虑、烦躁情绪,争取候诊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支持,这样既可保证急诊病人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环境的稳定。

2.3对慢性病患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慢性病患及家属应有同情心,不计较病人的情绪好坏和说话方式,以情动人,以诚相待,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分析过去的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使患者树立与慢性疾病做斗争的毅力和勇气,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2.4对畸形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护士应具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体谅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不窥视病人的缺陷,以高度真诚的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让其感到没有人把自己当成特殊病人对待,给他一颗平常心,让他静心就诊,轻松治疗。

2.5专科检查治疗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特点,以及检查方法及配合事项,要用亲切、关心的语言嘱,患者在检查治疗时放松,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以增强患者接受检查治疗的信心和胆量,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提高检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3 讨论

综合医院耳鼻喉科护士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始终遵循主动接待、主动指导、主动协调的原则,给病人以帮助,避免无表情、无语言、无手势的行为,尽可能把我病人的心理需求,捕捉病人的情绪反应,解决好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重主编.眼耳鼻咽喉口腔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8

[2]王野平主编.儿童护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23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9

关键词:烧伤 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

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和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皮肤或组织损害。烧伤对病人心理所造成的打击是很大的,具有突发性、严重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了解并观察烧伤病人在受伤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1、早期的心理反应

1.1紧张和恐惧: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突然的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一些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神志清楚时由于不了解伤情,对是否能治愈心里无底,往往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此时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他们或表现出意外的镇静、冷淡、少语,反应迟钝,或躁动不安、痛苦、叫喊、抱怨等。

1.2 焦虑:由于烧伤病人需要隔离,不能会见家人亲友,还要忍受伤痛和各种担忧,轻者显得无法安静、心神不定、严重患者甚至怨天尤人、心情恶劣、无法安静、难以入眠或夜惊。

2、中期心理反应

2.1 惧怕疼痛:重症患者,休克期过后,进入感染期,患者要频繁接受手术、大量换药及其他各种治疗,如注射、静脉穿刺等。这些治疗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也会减弱,一些人因害怕而食欲不振,睡眠差、呻吟、烦

躁、恐惧,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手术和换药。

2.2猜疑:烧伤病人住院时间较长,对周围一切事情相当敏感。他们希望知道治疗方法和结果,有时反复询问治疗措施,很关心躯体的不适,很想了解自己的信息,如果解释不及时就会引起猜疑。但对一些解释又抱怀疑态度,总认为自己伤情重,担心医生看轻了伤情误诊。医生、护士查房讲话稍不慎,病人就会左思右想,担心自己将来残废;同病室的病人病情加重或死亡也会使其心理负担加重。自己稍有不适就怀疑病情加重,紧张不安,顾虑重重。

3、度过危险期之后,患者进入康复期,这个阶段烧伤患者容易出现 忧郁、急躁易怒、绝望、自卑、依赖性强等心理特点。当患者觉察到烧伤造成肢体伤残、外貌破相,甚至一些肢体功能丧失,今后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十分困难,影响个人前途等,常常忧心忡忡,心理负担沉重。创面愈合较差的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言寡语,不愿配合,对治疗失去信心。疤痕不断增生挛缩致使肢体僵硬或功能障碍,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下降、易激动、烦躁、无故发脾气、提一些无理的要求,有时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勃然大怒,采取 进攻性态度,甚至将怒气转向医护人员和亲友身上,其目的就是以无端的争吵、发怒来发泄内心的痛苦。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烧伤后遗留的畸形、功能障碍,担心受到别人的鄙视,产生自卑,感到生活暗淡,前途无望,对生活丧失信念、自暴自弃。行为过激的患者甚至觉得生不如死,有自杀倾向。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烧伤病人护理措施中重要的一环。做好心理护理就能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乃至今后的人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与患者交谈时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倾听患者对不幸遭遇的描述和躯体痛苦的表达,在护理行为上要动作轻柔、果断、严谨,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让病人一开始就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消除患者紧张、惶恐的心情。待病员安顿好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负责诊治的医生及护理人员的相关情况,使之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对忧郁绝望的患者,护士态度应该主动亲近关心他们,使他们受到乐观热情,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感染,增强信心,面对现实,消除忧郁、绝望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在患者面前切忌急躁,当患者情绪激动时,护士应有自我克制能力,要理解他们因伤残而产生的焦虑、急躁的苦恼心理,容忍他们一时的情绪激动、尽量及时解决病人提出的问题并满足病人的要求,给予诚挚的帮助、安慰,获得病人的好感和信赖。对不配合治疗的病人,要向患者讲明各种治疗的目的:如只有手术植皮、换药才能尽快消灭创面,较少感染的机率,促进创面的愈合,若不及时换药或手术将会危及生命,使病人理解采取这些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切不可因患者抵触产生厌恶的情绪,或用生硬的语言训斥,导致医患无法合作的不良后果。

严重深度烧伤的患者,治愈后身体某些部位功能丧失或残废是难免的,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要向病人讲明伤情的起初情况、愈后可能出现的伤残程度,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当患者在得知伤情的严重

程度后,一段时间内思想上是难以承受的,这时护理人员的同情和支持就非常重要,对病人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适当地劝解和疏导,帮助他们振作精神,克服暂时的情感障碍。并用经过本院治愈、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取得成就的成功事例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增强治疗信心。如右手残废的患者,应鼓励他左手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外观和肢体的畸形还可通过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美容整形,不必为今后的人生烦恼,忧郁。

另外,患者的亲友、配偶、子女、恋人的态度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是较大的,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做好这些人群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悲观、失望、甚至烦躁的情绪,应给予患者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的关爱、鼓励,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住院精神患者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精神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患者多见于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主要原因是长期住院缺少营养、骨质疏松、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互相斗殴,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也极易导致跌伤。结论: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采取各项防护措施,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住院精神患者;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54-01

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最常见,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特殊性,住院期间极易发生各种意外,骨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在人口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生存质量问题也正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比如:认识和判断能力下降、自我保护能力减退、意志行为能力以及生理状态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容易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尤其是骨折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我院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住院精神患者的骨折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均为因精神问题住院发生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住院时间在3~25天。其骨折均经X线检查确诊。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10例,躁狂症6例,自残1例。一般经3-5个月治疗,均获临床痊愈,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2原因分析

2.1一般因素:人体自然老化,长期住院,缺少营养尤其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安全设施管理不完善,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地面过于平滑,水渍过多,摩擦系数小,使患者站立不稳,极易导致跌伤。

2.2管理因素:分级管理不严,处于疾病不同时期的患者没有分室居住,使兴奋冲动患者突然将恢复期没有防范的患者推到。以及兴奋冲动患者互相斗殴而发生骨折。

2.3疾病因素:因慢性疾病导致头晕,腿脚无力而跌倒。许多精神科药物会出现如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共济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失去自我防护能力而跌倒[2]。

2.4护理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重点患者、年老体弱患者特别是对精神科具有”三防”的患者没有充分了解病情并严密监护。安全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没有针对性的安全陪护,致使患者上厕所时跌倒。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及时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健康教育执行不彻底,许多患者没有自身保护意识,不能应对紧急突发事件。

3护理对策

3.1骨折后的急救处理:一旦发现患者骨折,首先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生命危险,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总原则是止痛、止血、骨折固定,包括妥善处理伤口,对患肢进行简单有效的固定,科学搬运患者,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防止其他合并损伤。

3.2日常活动管理: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人陪护,合理膳食和运动,有计划地安排户外活动,减少骨钙流失;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利于体内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督促或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3.3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地面铺塑料垫,增加摩擦系数,尤其是经常有水源的地方如洗澡间、洗漱间、厕所等,塑料垫要经常清洗日晒,保持干燥整洁。病房内全部安装扶手,床边配置凳子及轮椅,厕所配置垂直扶手,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常规,做好分级护理,将兴奋躁动患者置监护室,专人看护,必要时给予约束,与恢复期患者分室居住,减少人为伤害。

3.4安全用药管理: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人院时要了解其有无晕厥史,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期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精神药物治疗中护理工作,掌握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严密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和心理疏导,确保用药安全。

3.5护理责任:精神患者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工作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熟悉患者的病情、诊断,对有严重伤人、逃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加强患者观察,将年老体弱重点患者放在视野下监护,加强巡视,班班交接[4]。

3.6健康教育:加强护士思想工作,重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观念,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护士对意外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便能及时准确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提高患者对自身的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住院精神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应特别给予照顾,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医疗常规,才能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防止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ZK(#〗张冬红,蒋玉卉,李宁.综合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人跌倒的研究[C]//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5

[2]陈道美,李德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297-297

[3]胡卫红,谢帆,陈美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跌倒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44-345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11

【摘要】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分析了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治疗方法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和任务。

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联合国人口机构的预测,我国2030年与2050年65岁及以上老人分别为2.35亿与3.34亿,将等于美国老龄人数的4.4倍,接近美国人口总数[1]。而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老年人健康问题也随之增加,具有关资料显示,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30%~65%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2]。因此抑郁症作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1.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导致老年抑郁症发病的因素有多种多样,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个人因素

人体内有一种化学递质叫做5-羟色胺,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5羟色胺的浓度过低时,会使人产生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如紧张、焦虑等,甚至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由于老年人长期待在家中,缺少户外活动和锻炼,同时也缺少阳光的照射而相继出现维生素C、维生素B12、镁等的缺乏,从而导致5-羟色胺的缺乏[3]

年龄越高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越高,二者呈现出正比关系。人步入老年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各个器官功能也随之降低,对于外界的适应能力也不断下降,这些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加之心理防卫能力的降低,抑郁症就随之出现。另外,许多身体疾病都加大了继发性抑郁症发病几率,并且一些慢性病治疗药物,长期服用产生的副作用也会易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1.2. 文化因素

文化程度偏低的老人,大多缺少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加之一些各种因素产生的负面情绪,就很容易导致抑郁症状的产生。在老年性抑郁症发病人群中,患病率与文化程度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

1.3 .环境因素

我国老人有一部分处于福利院中,但是福利院与健全的家庭环境是无法比拟的,加之一些福利机构的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居住环境简陋,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均处于社会较低水平。加上老人的生活起居长期都在福利院中,导致了交往圈子狭窄,缺少人际交往等活动,加之缺乏情感上的支持,甚至还会受到社会上少数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使得抑郁症的发病几率大大增加。

2. 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2.1.药物治疗

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目前的主要手段还是药物治疗。上文中已经提到过,5-羟色胺是影响人类情绪的化学递質,因此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用作作抑郁症的治疗。选择性去除此之外,目前临床上的常用药物有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均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抗抑郁的新药如米氮平等也是层出不穷的, 这些新药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少等优点,逐渐被老年抑郁病患者所认可。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是卓有成效的。从中医角度来说,老年性抑郁症属于中医理论的“郁证”范畴。研究表明,中药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疗效与麦普替林相当,并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麦普替林。该药不仅有较好的抗抑郁、焦虑作用,且不良反应比三环类抗抑郁药少[4]

2.2. 非药物治疗

抑郁症的物理治疗方法目前较多的是电针机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操作较为方便,避免了病人长期服药。并且疗效显著,复发率也较低。还有部分患者采用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有资料显示,歌唱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的一些临床症状[5]。唱歌疗法的作用机理是患者所熟悉的歌曲刺激大脑的记忆力机能,也有助于患者负面情绪的宣泄,并且在唱歌过程中的充实满足感也会得到提升。

3. 老年抑郁症的护理

3.1. 人身安全的护理

我国的自杀率较高,为1700/10万人〔2/18〕,并且抑郁症导致的自杀也在逐年增多。抑郁症的自杀危险性随抑郁情绪加重而增加,表现为厌食、消瘦、萎靡不振等,而严重失眠是最为危险的。因此及时的判断并防范自杀行为是抑郁症护理治疗的首要原则。护理人员在对抑郁病人进行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言语和行为的变化,有些自杀倾向明显的患者可要求家人陪护。已表现出一定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加强护理,并及时向医生汇报。还要注意的是要严密的监控患者用药,发药时严格按药物剂量服用。并严格防止病人私藏药物,以及家属私自给患者提供镇静催眠类药物。

3.2. 心理护理

对病人心理上的疏导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尤为重要,这需要医护人员能够正确客观的分析患者的心理,尽快排出心理障碍,人性化的采取因人而异的心理护理方法,在治疗上会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正确的引导老年患者其正确的对待老年期,降低期望值,并经常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使老年患者摆正自我价值观,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如书法、绘画,太极等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在集体活动中从新获得自信心和力量。进而能够积极乐观面对自己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尽快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3.3.日常生活护理

大部分老年抑郁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要护理人员帮助照料个人卫生或沐浴更衣等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应当从对病人的生活护理入手,坚持照料好患者的每一件琐碎的生活小事,使老年患者的身心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饮食方面要以清淡而营养为原则,忌过于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帮助其老年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其多食用新鲜时蔬、鱼鱼肉蛋奶等,避免其吸烟饮酒,并努力使其从主观上认识到生活习惯对治疗老年抑郁症的重要性。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抑郁病人经常表现为精神活动迟缓,决断困难,社会交往不良,执行功能损害[6, 7],给老年人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广大医护人员应当科学的分析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制定系统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努力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水平,并使他们尽快的得到治愈。

参考文献

[1] 周战超.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 1: 121-125.

[2] 翟书涛. 老年抑郁症的防治[J]. 实用老年学. 2001, 15(1):3.

[3] 于兰, 张传芝. 情感120[M]. 吉林人名出版社. 2006:166-168.

[4] 罗和春. 丹栀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3 (26) : 212.

[5] 周卫民. 歌唱疗法对轻度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干预作用[J].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 22(3): 77.

[6] Stahl SM (2002).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of antipsychotics and mood stabiliz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12

1 临床资料

在接受观察的63例患者中,女21例,男42例。年龄55~85岁,平均70岁。疾病分布:脑血管病17例、腰椎病10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5例、消化道疾病8例。通过观察,这些老年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

2 主要心理问题

2.1 恐惧焦虑心理

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住院时,他们对疾病的估计多为悲观,听病友的介绍,看到周围一些重患者的状况,精神十分紧张,会产生恐惧感。老年人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急性期可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压力。住院后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规律被打乱,从而加重了恐惧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心慌意乱脾气暴躁,对陪护和医护人员易产生敌对情绪,睡眠欠佳、食欲不好,只关心疾病什么时候康复出院回家。

2.2 悲观失望的心理

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降低,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已经没用了,生病的同时给子女带来严重的负担,同时推测自己的病严重治不好,表现情绪低落,有的患者拒绝治疗。

2.3 过分依赖的心理

住院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但老年患者的依赖性增强尤其突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同情和关怀,苛求医护人员技术高超,事事都要别人帮助,自己完全可以做的事也不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顾下生活,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

2.4 敏感自尊心过强的心理

许多老年患者退休前是领导,或工作经验丰富及事业有成,而得到周围同事的尊敬,退休后感觉落差大,有的较敏感,被直呼姓名尤其以床号代替姓名,易产生不被尊敬的心理。

2.5 孤独寂寞的心理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而又缺少家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一部分人中相当一部分性格内向,一般不善交际、很少言语,加之少人探视而感到非常孤独寂寞,表现为卧床不起情绪低落,老年人生病时子女只注重生活照顾,忽视了情感的交流,或家人探视少而得不到精神的及时安慰,感到人情淡漠而产生被社会和人群遗弃的孤独感,责怪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不精心,子女不尽孝而易怒易燥,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

2.6 抑郁心理

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日益明显,有的老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主要是慢性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抑郁心理,过多的考虑预后的不利因素,有无助感。严重者出现轻生和自杀的行为,甚至疾病好转后都仍然存在抑郁情绪。

3 护理措施

3.1 消除焦虑、恐惧的方法

根据老年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的表现和反应,告知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及时了解一切检查结果及用药方法,以及疾病可能带来哪些不适,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诊断,了解整个治疗过程。对老年患者要服务周到、耐心、细致、言语谨慎、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是生活上的帮助,让他们在一个温暖亲切的环境中治疗。

3.2 消除孤独寂寞感

老年人住院后接触的都是陌生的人和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护理人员主动地与患者多接触,多进行交流,要有耐心,多巡视,生活起居多给予协助,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另外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同病室的病友娱乐时多聊天,告诉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他们,调节情绪、消除孤独的心理,保持愉悦的心里状态,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3.3 纠正抑郁、解除敏感猜疑的心理

在日常工作中要给患者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经常指导他们保持知足常乐、平静、快乐的心态和情绪,把心态放平和,增加生活情趣,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和医护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关怀的语言态度,用有效的护理方法缓解或解除病情,以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和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接受程度,回答问题要明确不可吞吞吐吐,对易猜疑的老年患者,必须满足他们对自身疾病和相关知识了解,取得相互信任,以最佳的心态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3.4 满足自尊心理

老年人极为敏感,需要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更为突出,护理人员应该维护他们的尊严,对待他们的称呼和态度上尤其重要,不能直呼床号和姓名,说话要有耐心,交谈时注意倾听,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4 讨论

通过对这63例老年患者护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情感上得到宣泄,不良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缓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患者在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在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老年患者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对63例55岁以上老年患者从心理卫生的角度,分析其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上一篇:个人综合素质发展计划下一篇:走过风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