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知识心得体会

2024-07-05

国防教育知识心得体会(共8篇)

国防教育知识心得体会 篇1

我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们辛勤劳作而衣食无忧,我们家庭和睦,但是有那么一天如果“安全事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生活就会笼罩上散不去的阴霾,我们的心会流血,我们的家人会流泪。如此严重的后果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了呢?即使后果认识到了那是不是针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工作行为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查找过隐患呢?安全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事故的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学校要求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要牢记那些深刻的教训,远离安全隐患,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

安全是每个人共同的职责,也是快乐生活和学习的根本。我们要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今天我班在教室里观看了一部关于安全知识的影片,了解了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那么的重要。这次的目的是通过安全影片对学生进行教育,学习安全知识。“一人安危系全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了谁,这个家就不再完整温馨,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注意安全。作为学生,我们更多的是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在校园里的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关于校园生活的安全问题是很多的,一般地点都在教室,走廊,楼梯,操场,宿舍等。安全也不只单单是个人人身安全,还有人际间的关系,比如处理好同学之间。还有食品的卫生。想一想,校园安全方面,在校园里存在哪些安全隐患,想想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值得注意的是,每天要来往的马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就会为交通事故埋下隐患,自汽车问世以来,不知有多少的人不幸惨死在飞旋的车轮下了。在宿舍里,会有同学私接电线,使用电饭锅等功率大的电器,这非常危险,宿舍电路承受能力有限,操作不当的话,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一定要注意宿舍安全,不要私装电器。为了不法的侵犯,还要做好个人的防范工作,要保管好个人的财物。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的展开。我们只要从细处着手,以小见大,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打造安全和谐校园不再遥远。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关系到我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所以校园安全必须长抓不懈,落到实处。全校师生都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若发现有任何安全隐患,我们要及时向学校汇报,隐患于未然。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我们不单单要对安全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在思想要也要有提高。我们必须安全防范意识转化到行动中来,为建设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而努力。

有些同学尤其是在交通安全和防火、防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更多,他们主要表现在:交通安全意识淡漠,安全责任心差,存有侥幸心理,缺乏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交通法规知识较少,经常有 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无证驾驶机动车辆,违章高速行驶;多人骑自行车并行,路上骑车时撒把、追逐、疯闹;不服从交通红绿灯的指挥,随意冲闯红灯;随意横穿公路;不主动给机动车让路,与机动车抢 行;乘坐学生班车时抢上抢下、拥挤疯闹;违纪到铁路周围玩耍;违纪携带火种玩火;节日燃放鞭炮不 注意场合;封山期内带火种进山区林区游玩;违反操作规程使用火、电、油、气,违纪到危险水域玩水、游泳、捉鱼摸虾等等。

从以上种种不安全现象的大量存在同学们不难看出,交通安全和防火、防水安全就是我们同学目前在安全方面最需要注意和防范的几个重点、当我看了《生命安全教育片》后,受益匪浅,片中讲述了各种在危险中自救的方法,如:在火灾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趴在地上匍匐前进,这样可以避免吸入浓烟,事实证明,火灾时被浓烟中有毒气体呛死的并不比被火烧死的少……当海啸的来临和地震的光顾时,有那么多人无辜丧命,与亲人长辞,如果他们都有自我保护意识,也不会出现这么多凄惨的场景。

通过影片使我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就像一朵朵花,绚烂多姿,美化了整个世界,更激活了整个地球,然而,生命也是脆弱的,稍不留神就会枯萎,凋零。在生活中由于忽视安全而造成的一幕幕悲剧数不胜数,上帝所赐予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因此我们更要珍爱生命,要学会自我保护,让安全与我同行,让安全永驻我们心间,时刻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之中,享受幸福的乐趣,演绎生命的精彩!

保卫生命安全,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生命要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

校园安全,事关大学生的人身、财物安全,事关学校事业的发展。维护校园安全,离不开大学生的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为了使同学们学会和使用恰当的方式防范校园内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我们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编摘了有关维护校园安全、确保大学生人身与财物安全的小常识,供大家参考。1. 如何防止火灾的发生

防止火灾发生的关键是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同学们只要认真贯彻消防法规,自觉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能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1)学生宿舍防火。在宿舍,同学应自觉遵守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做到不乱拉乱接电线;不使用电炉、电热杯、热得快等电器;使用台灯、充电器、电脑等要注意发热部位的散热;室内无人时应关掉电源开关;不躺在床上吸烟或乱扔烟头;不点蜡烛,不在宿舍楼内使用明火和焚烧物品。

(2)教室、实验室、教研室的防火。在实验室、教研室实习或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制度。使用仪器设备前,应认真检查电源、管线、火源、辅助仪器等设备的情况,使用完毕应认真进行清理,关闭电源、火源、气源、水源等,清除杂物和垃圾。尤其是使用易燃易爆危险品时,更要认真执行防火安全规定。中途离开实验室时,应切断电源。

(3)体育馆、报告厅、舞厅的防火。要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做到不携带易燃易爆品,如汽油、酒精等;禁烟区不吸烟,不随地丢弃烟头、火种。还应保持安全通道的畅通。

(4)山林草坪防火。严禁在山林、草坪吸烟、玩火,一旦发现火苗要及时扑救并向学校保卫处消防科报告。2. 初起火灾如何报警及扑救

发生火灾必须立即报警(可向公寓物管人员报警,也可向学校保卫处“110”或“119”值班室报警或向公安消防“119”火警台报警)。报警时,要讲清发生火灾的单位名称、地址,尽可能说清着火部位、着火物质、火情大小、报警人姓名、联系电话等要素。在报警的同时,可在物管人员或保卫人员的带领下,就近使用灭火器或开启消防栓进行灭火。如火势较难控制时,除继续设法扑救外,还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安全防护 3. 当您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

如果您被突发的火灾所困,应设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救逃生。火势不大时要立即披上浸湿的衣服或裹上湿毛毯、湿被褥冲出去。在浓烟中避难逃生要尽量放低身体,并用湿毛巾捂住嘴鼻。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栓在门窗档或重物上,顺势滑下。当被大火围困又没有其他办法可自救时,可用手电筒(夜间)、醒目物品不停地发出呼救信号,以便消防队员及时发现,组织营救。呼救,也是一种主要的解救办法。4. 如何防盗

盗窃案在高校发生的各类案件中约占90%以上。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防盗方法是加强防范意识。学生在宿舍和教室的财物防盗,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最后离开教室或宿舍的同学,要关好窗户锁好门。(2)不要留宿外来人员。

(3)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应提高警惕、多加注意。遇到可疑人员,同学们应主动上前询问,必要时可交值班人员处理。如果发现来人携有可能是作案工具或赃物等证据时,则必须立即报告值班人员和学校保卫部门。

(4)积极参加安全值班,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5)注意保管好自己的各种钥匙,不能随便借给他人或乱丢乱放。几种易盗物品的防盗方法

(1)现金及银行信用卡。现金数额较大时,应及时存入银行并加密码。密码应选择容易记忆且又不易解密的数字,千万不要选用自己的出生日期等容易被人解密的数字做密码。特别要注意的是,存折、信用卡等不要与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等证件放在一起,更不应将密码写在纸上与存折一起存放,以防盗窃分子一起盗走后冒领。在银行存取款时,核对密码要轻声、快捷。发现存折丢失后,要立即到银行挂失。

(2)各类有价证卡。各类有价证卡应贴身存放,密码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要告诉他人。如果参加体育锻炼等活动应将各类有价证卡锁在抽屉或箱子里并保管好钥匙。

(3)自行车。买新车一定要到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自行车要安装防盗车锁,养成随停随锁的习惯。骑车去公共场所应将车停在存车处。自行车一旦丢失,应立即到学校保卫部门或当地派出所报案,并提供有效证件、证明及其他有关情况,以便及时查找。

(4)贵重物品。如手提电脑、手机、黄金饰品等,较长时间不用的应该带回家中或托给可靠的人代为保管。人离开宿舍时,一定要锁在抽屉或箱(柜)子里以防被盗。门锁钥匙不要随便乱放或丢失。发生盗窃案件的应对办法

一旦发生盗窃案件,同学们一定要冷静应对,并做到:

(1)立即报告学校保卫部门或当地派出所,同时封锁和保护现场,不准任何人进入,不翻动现场的物品。

(2)发现嫌疑人,应立即组织同学进行堵截,力争捉拿。(3)配合调查,实事求是地回答公安部门和保卫人员提出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提供线索,不得隐瞒情况不报。(4)如果发现存折被窃,应当尽快到银行挂失。5. 如何防诈骗

(1)提高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提高警惕性,不轻信花言巧语;不要把自己的家庭地址等情况随便告诉陌生人;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上当受骗后更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

(2)交友要谨慎。严格做到“四戒”,即:戒交低级下流之辈,戒交挥金如土之流,戒交吃喝玩乐之徒,戒交游手好闲之人。与人交往要区别对待,保持应有的理智。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听计从、受其摆布利用。

(3)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些交往关系,在自己认为适合的范围内适当透露或公开,特别是在自己觉得可能会吃亏上当时,与同学有所沟通或许就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帮助并避免受害。(4)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绝大多数校园管理制度都是为控制闲杂人员和犯罪分子混入校园作案,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和校园秩序而制定的。因此,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并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作用。

8. 如何预防意外伤害

同学们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仔细分析可能会发生的意外,要量力而行(如,游泳前必须体检,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的同学,必须按医嘱行事等),合理安排。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珍爱自己的生命。

安 全 知 识 教 育 心 得 体 会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0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防教育知识心得体会 篇2

一、教育经典及其形成

要理解“教育经典”, 须先对“经典”作一番考察。据《辞源》解释, “经典”, “作为典范的经书”[2], 是对某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有持续影响的典范性著作。其中, “持续影响”, 指经典“是能够引起持续震撼力的那一类伟大著作”[3];“典范性”, 指经典完全“不限于乃至于超越于他们 (应作“它们”, 原文如此) 的时代”[4]。借此启发, “教育经典”似可界定为, 奠定教育学科的基础, 提供教育认识和实践的规范, 并持续影响教育知识生产的著作。毋庸置疑, 中外教育知识史上从来不乏教育经典。例如, 《学记》, 作为最早系统论述教育的作品, 奠定我国古代教育认识和实践的基础, 无愧经典;又如, 《普通教育学》, 规范现代教育学的知识体系, 构建现代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同样堪奉经典。

从上述实例看, 教育经典既是教育知识, 又不同于并超越于教育知识。如此, 分析教育经典的“超越”条件似为理解其形成的关键。比较教育经典与教育知识可知, 教育经典的超越以“时间”为其首要条件。教育经典的形成不同于教育知识的生产, 教育知识通过分析论证可“即时”生产出来, 教育经典则需经过一段时期来甄别、锻造与确认。教育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的。那么, 一经确认的教育经典是否永远具有经典身份呢?回答是否定的。教育经典不属于神圣性经典 (例如《圣经》) , 其经典身份需要人们不断地予以确认。这便是教育经典形成的第二个条件, 即它需要各历史时期的人们不断给予其意义, 并以此确认其经典身份。教育经典对教育知识的超越, 正是在时间的推动下, 借助人们不断给予的意义而实现的。由于“意义给予”需反复进行, 教育经典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经典化”的停止便会导致经典身份的模糊, 甚至消失。要而言之, “时间”和“意义”分别从形式与内容上推动教育知识向教育经典超越, 教育经典的形成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不断进行意义给予而实现的经典化过程。

二、“经典化”与知识生产

表观上的“经典化”:阅读, 就是有大量的人对经典进行反复阅读。教育知识的经典身份一旦确认, 便成为教育学科领域的典范性知识。“典范性”反映在知识生产活动中即为, 凡欲从事教育知识生产者都必须对其详加阅读, 阅读教育经典是其“登堂入室”的必经之途。教育经典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 其一, 人们总是以“可信”的倾向阅读教育经典, 以“怀疑”的倾向阅读一般教育知识。也就是说, 人们在阅读中并不公平地对待一般教育知识, 他们随时可能“怀疑”、“批判”甚至“抛弃”一般教育知识, 而总是轻易地信任教育经典。这是一种阅读“偏见”, 但却是一种有益的“偏见”。它可避免阅读者由彻底批判滑向“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从而摧毁教育领域的知识基础。其二, 人们对于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是消费性的, 对于教育经典的阅读则是生产性的。所谓“消费性”阅读, 指人们总是从“是否有用”的工具性态度对待一般教育知识, 摘取要点后便弃之不顾;所谓“生产性”阅读, 指人们总是以“是否理解”的反思精神对待教育经典, 将获取新的理解视作阅读的目的。因此人们对一般教育知识的阅读总是一次性的, 而对于教育经典的阅读总是重复性的。

实质上的“经典化”:诠释, 就是经典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诠释的过程。教育经典的“经典化”, 不仅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反复的阅读, 更需要人们不断做出新的诠释。阅读和诠释共同构成了主要的“经典化”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和诠释都以理解为前提, 要将这两种“经典化”行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似还须仔细分辨理解对两者的不同意义。一般而言, 在阅读中, 人们通过理解来获取教育经典的意义, 并进而建构其知识生产者身份, 阅读中的理解旨在“获取意义”;与此不同的是, 在诠释中, 人们主要通过理解赋予教育经典更为丰富的意义, 进而再次确认其经典身份, 诠释中的理解旨在“给予意义”。上述区分如欲成立, 似还需回答诠释者所给予教育经典的“意义”从何而来?诠释者何以能给予教育经典意义?根据诠释学理论, 知识的意义在新的诠释情境中会“说出不同的内容”[5], 历史实践与当下情境的“差异”, 或者说“断裂”产生了新的意义。新的教育意义正是从实践的“断裂”处产生, 并被诠释者主动地觉识, 从而使“意义给予”成为可能。可见, 通过诠释教育经典而实现的“经典化”, 实是教育知识生产者企图弥合教育历史与当下之“断裂”的一种积极的努力, 也是其延续教育知识传统的一种积极努力。

“经典化”的操作方式:述说, “经典化”在知识生产上表现为人们借助经典而实现的对教育的述说。述说既是教育经典阅读和诠释的实际操作方式, 又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同于“言说”。从内涵上看, 言说是一种以自我体悟为中心的生产方式, 体现为知识生产者对教育的个性化理解;述说是以“述”为基础的言说, 它要求知识生产者将个人对教育的言说奠定于教育经典之“述”。由于教育经典是整个历史和社会共同认定的, 以对经典之“述”为前提便可为言说找到一个可靠的基础。可见, 言说难脱相对主义之责难, 述说则可免此虞。从功能上看, 述说超越言说之处在于, 述说可开启新的“经典化”历程。在教育知识史上, “经典”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 “经典化”并非只有一个“源头”。那么, 新的经典如何能在“经典化”过程中产生?在相对主义肆虐的言说方式下, 人们是无法实现对新教育经典的确认的;而在立足教育经典的述说方式下, 通过融合教育经典与新的教育意义便可产生新的教育经典, 开启新的“经典化”历程。

以上分析可知, “经典化”与知识生产有着内在联系。知识生产者在给予教育经典意义过程中, 在借助教育经典述说时代教育意义的过程中, 教育知识被生产出来。因此教育经典的“经典化”一旦停滞, 教育知识生产自然就会出现困境。

三、教育知识生产的困境

当前, 教育知识生产的困境已经全面地表现出来了。所谓“全面”, 指它已触及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生产方式以及知识产品全部领域。在生产者方面, 早有学者指出, 在当代, “几乎所有的我们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中, 都能够提出一些伟大的作者、具有国际声望的人物的名字”, 然而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在教育学领域中“却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教育学家可以列入杰出人物之列或他们的名字可以在教育史中构成一个里程碑”[6]。在生产方式方面, 教育学者企图利用其它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来来实现教育知识创新, 制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教育学科, 一时间, “教育××学”、“××教育学”、“教育××论”、“××教育论”风行于学界, 然而, 在知识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危机:教育沦为了其它学科的领地[7]。在知识产品方面, 教育知识的学术地位不被承认。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不是一门学科。今天, 即使是把教育视为一门学科的想法, 也会使人感到不安和难堪。‘教育学’是一种次等学科 (subdiscipline) , 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 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科同侪眼中, 根本不屑一顾。”[8]

比较“困境”的上述表现, 生产方式是更为根本的方面, 因此分析生产方式的问题所在有助于揭示整个生产困境的缘由。实际上, 当前的生产方式, 即借助其它成熟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生产教育知识, 这本是学界提高教育知识学术地位之策略, 为何反而导致了更为深层的生产困境?问题的症结或许在于, 这种生产方式将教育经典从教育知识生产中撤离, 以为借助其它成熟学科能更快、更方便地创新教育知识, 不料却导致了如下更难应付的问题:其一, 忽略对教育经典的阅读和诠释, 使得教育经典的经典身份变得模糊, 教育知识生产倒向无视经典的“言说”方式。“言说”的相对主义特性使其难以凝聚教育意义, 它所造成的知识“繁荣”的表象无法掩盖教育意义缺失的事实。其二, “言说”试图借其它学科丰富教育意义, 然而其它学科的介入又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教育知识的独立性, 并使教育知识传统被置诸无关紧要的地位。“言说”方式逐渐消弭了教育知识传统, 教育遂成为其它学科竞显“风流”的舞台。其三, 教育知识传统的消弭又致使教育学失去归属, 依附于其它成熟学科之下生存, 沦为“次等学科”。处于依附地位的教育学怎能吸引优秀的教育知识生产者?由此, 教育学领域中“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教育学家可以列入杰出人物之列”, 便在情理之中了。

超越教育知识生产困境, 其根本在于改变教育知识的生产方式。诚如已言, 对其它学科的依赖是困境的“症结”所在, 超越困境就须立足于教育知识自身实现知识生产。然而, 什么样的教育知识能为教育知识生产奠基 (“立足之地”) ?此即教育经典。鉴于当前“教育经典”已出现身份模糊之势, 返回教育经典的阅读与诠释, 重新开启教育经典的“经典化”历程可谓当务之急。“经典化”如何能帮助我们超越困境?其一, “经典化”有利于重续教育知识传统。通过“经典化”阅读和诠释, 各时期教育经典之间的逻辑关联、演进历程以及独特性质可得揭明, 由此蕴含于教育经典的教育知识传统也可得以辨识并获重续。其二, “经典化”有利于摆脱教育学对其它学科的依赖。一方面, 教育知识传统的重续使教育学获得了归属, 不再沦为“次等学科”;另一方面, “经典化”立足于教育经典实现教育知识生产, 从生产实践上使教育学摆脱了对其它学科的依附。其三, “经典化”有利于提升教育知识的学术品位。通过“经典化”诠释和述说生产出的教育知识, 不但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而且能深刻理解现实的教育现象, 自然具有不凡的学术品位, 能吸引优秀的知识生产者。彼时, “伟大的教育学家”或许将不再难以寻觅。

摘要:教育经典的形成是教育知识借助“时间”和“意义”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经典化”包括表现上的“阅读”和实质上的“诠释”, 其实际操作方式为有别于“言说”的“述说”。当前教育知识生产陷入了困境, 其根本原因在于“言说”方式的流行使知识生产忽略了教育经典。

关键词:教育经典,教育知识,生产方式,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7]雷云.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20.1~2.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等编.辞源 (修订本) [M].商务印书馆, 1998.2435.

[3]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M].上海三联书店, 2003.4.

[4]张斌贤.教育经典:读什么?如何读?[J].高等教育管理, 2009, (7) :72.

[5] (德) G.加达默尔著.夏镇平等译.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10.

[6] (瑞士) J·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9.

体会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要点 篇3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是学好平面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掌握这一章节,我建议同学们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 体会知识结构

二、 明确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探究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探索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应用.难点则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条件和结论易混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过程中应用的化归思想需深入领会.

三、 理解知识要点

1. 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 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边,在被截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向,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图2中的∠1和∠2分别在直线c的同一边,并且都在直线a、b的上方.同位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在判别“同位角”时,注意位置上的两个“同”: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边,在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向.同位角不一定相等.

(2) 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被截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图2中的∠2和∠7分别在直线a、b之间,并且在直线c的两旁.内错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内错角的特征: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截线的两旁.内错角不一定相等.

(3) 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两个角在被截两条直线之间,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图2中的∠2和∠5分别在直线a、b之间,并且在直线c的同旁.同旁内角是指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同旁内角的特征:在被截两直线之间,在截线的同旁.同旁内角不一定互补.

(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都是由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将其分别从图中分解出来,得出其基本图形可分别形象地记为“F” 形、“Z”形、“C” 形.当图形较为复杂时,一定要观察清楚同位角(或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的.另外这三种角讲的只是位置关系,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固定的大小关系.

2.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具体做法:要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首先需要两个角,并且这两个角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成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其次是要具备角的大小相等或互补.在两者都具备的前提下,两条被截的直线互相平行.

3.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①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平行线特有的性质.不要误认为凡同位角、内错角都相等,凡同旁内角都互补.

4. 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1) 平行线的性质和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前提和结论恰好相反,运用时关键是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前提和结论.

(2)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由角的数量和位置关系推得直线的位置关系,而平行线的性质则是由直线的位置关系推得角的数量关系.

5. 图形的平移

(1) 图形的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的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平移运动时,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图形的平移由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平移的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2) 图形平移的性质:①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即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平移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②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③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3)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那么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 画平移图形:画平移后的新图形,要首先确定平移方向和距离,再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位置,最后按原有的方式依次连接,就可得到平移后的图形.作图的依据是平移的性质.

(5) 图形平移的应用:利用平移的性质可以巧算某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还可以设计美丽的图案.

6. 认识三角形

(1) 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内角和3个顶点.

(2) 三角形分类:① 按边分类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② 按角分类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要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可以用两条较小的线段长之和与最大线段长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4) 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①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垂直于三角形的一边,一个三角形有3条高,并且3条高相交于一点.②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分三角形一角所成的两个角相等, 一个三角形有3条角平分线,并且3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③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一边为相等的两条线段, 一个三角形有3条中线,并且3条中线相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

7. 三角形的内角和

(1)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个结论揭示了3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3) 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性质:①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就是三角形某个内角的邻补角.②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4)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

暑假安全知识教育心得体会 篇4

(一)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日常教育管理和各类服务工作必须结合安全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二)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开展,又要突出重点,做到点面结合。一是重点抓好重点人群的安全教育。二是重视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三是重点抓好重点时段的安全教育。其中,高校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一是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二是假期要加强安全教育。第三,要加强毕业生离校前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和安全教育。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周围环境,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危险的发生。随时保持忧患意识,提高警惕,减少灾害的发生;当灾难发生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损失;增强安全意识,防止被骗或受伤;正确处理自己的感情和事业问题,正确看待自己。

人民防空知识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建设人防

保卫家园

2017年月,老师组织我们学习了人民防空的相关知识。我学习到了人民防空的知识,知道了什么叫人民防空,也受到了深刻教育。

人民防空是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的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行动,简称“人防”,它属于国防的一部分。人民防空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为依据,紧紧围绕新时期军事斗争的特点,努力适应打赢高科技局部战争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这之前,我对人民防空一无所知,并且觉得,现在是和平年代,战争已离我们一去不复返,像现在这样无忧无虑安安稳稳的生活,会一直伴随着我们。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存在战争,空袭还在时时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还有许多人在经受着战争的蹂躏和折磨,他们每天都有人流血,也每 天都有人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多么悲惨啊!而我们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安稳的环境中,每天在学校快乐学习,还能吃免费的营养餐,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和珍贵啊!

但是,如果我们不建立人民防空,来保卫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安全,那么,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失去现在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强大的人防,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幸福家园,不能让它受到敌人的空袭。现在,我们的祖国已经很强大了,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果,我们就能动用国家的经济力量建设人民防空,让我们每天都过上宁静安稳的日子,这都要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感谢我们伟大的党!

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体会心得 篇6

胜利小学一年 8 班 贺怡菲

现在,都说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与未来,中小学生是我们首要保护的对象,那么祖国的花朵可不能没有开花就枯萎了,安全知识,就是保护我们这些花朵盛开的必备条件。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更应该多学习安全知识。在电视里,我们能看见和学习更多的安全知识,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使青少年加强安全意识有效的减少了悲剧的发生。还讲述了许多例子,比如说成都市某小学地震时就疏散得很好,不拥挤,不慌乱,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躲进桌子底下抱头,等地震一停,秩序撤离,我还知道了如果地震来了在室内可以躲在墙角,也可以躲在卫生间等狭小的空间里。如果被压在下面,用木棍撑住,这样防止物体再次压下。

如果发生火灾时在教室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用红领巾或小方巾沾湿水,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下楼,千万不能推挤,以免发生踩踏等事故。如果火势比较大,可以用被褥拧成条状的,然后吊下去。

在马路上行走时挺注意走路时走人行道,过马路时走天桥或地下通道,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越过护栏,不能在汽车临近时穿越马路,过马路时不能看书,在夜间行走应穿浅色衣服。

游泳几乎是每个同学都喜欢的一项运动,但是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了,在没有家长带领下小孩子不能私自结伴游泳。不能去不知水情,地方很僻静的小河、池塘里游泳,游泳前要先活动活动身体,不能马

上下水,对自己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嬉戏玩闹。

通过这次教育使我又懂得了安全的重要,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祖国花朵才能盛开,也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国防教育知识心得体会 篇7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 (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 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 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 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 此类知识难于觉察, 难于编码, 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 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 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 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 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 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 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 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 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 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 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 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 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 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 (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 。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 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 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 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 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 笔者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 交往深度不够, 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 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 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 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 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 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 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 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 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 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 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 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 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 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 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 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如图1) 。该模型把组织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 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组织知识创造始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通过交流分享体验, 个体获得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 但社会化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创造形式, 隐性知识虽实现了在个体间的交流和共享, 但由于这类隐性知识未能被显性化, 所以, 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外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是一种创造概念的过程。结合化将外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综合为组织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 如图表、文档、手册等。内隐化则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组织知识内在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这四个过程不断转化使得组织知识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发展。

SECI模型能有效地指导组织知识管理,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与转化。下文笔者将详细介绍自身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SECI模型指导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具体做法 (如图2) 。

(一) 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体验, 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社会化是知识创造的起点。野中郁次郎认为, 社会互动是共享经验, 促进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 需要知识共享双方积极地相互交流、不断地试验与反馈。

按照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 刘雪飞等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3]: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针对隐性知识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

1. 共享直接经验

对于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和无意识的隐性知识 (比如, 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技巧, 特殊的人格魅力, 价值观、信念等) , 我们采用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化, 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方便地组建学习团队, 在团队中大家一起搜集资源、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 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导学, 这些导学都具备丰富的团队学习经验,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 这种类似师传徒受的隐性知识共享形式深受学习者欢迎、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 共享理解

对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交流 (如各种正式非正式研讨) 和基于电子社区的研讨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学习者讨论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的过程, 经过不断的补充、纠正、修改、完善、弃用等环节, 意义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共享理解。

我们建立了团队例会制度, 每周团队必须召开例会, 在会议上成员交流经验、发表看法、分享体验。每个学期还有几次不定期的组间研讨。在研讨中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 各种新知识、新想法不断涌现。每次会议和研讨我们都会做详细的会议记录, 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可能会是不太系统的、组织性不太强的片段, 但却是灵感突发的记录, 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 就可以被其他人共享, 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杂志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 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除了正式的面对面的研讨之外, 团队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研讨, 比如, 学术沙龙、小组聚餐、野外郊游等,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营造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境, 也能有效增进团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 有助于开放的、鼓励沟通的团队文化的形成。

基于社区平台的电子研讨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电子研讨自动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知识社会化过程。电子研讨能有效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 克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个体的羞涩感, 匿名制的实施使得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畅所欲言,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共享经验。

除了电子研讨以外, 在我们的社区平台中还提供了电子邮件、群件、讨论组的功能, 这些技术都为社区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知识的外在化

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达, 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对话和集体反思所触发的。在知识的社会化阶段, 个体通过积极的对话和对话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各种观点、术语、概念的辨析, 自身隐性知识不断充实和扩展, 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个人层面, 无法被整个社区所共享, 只有通过外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才能为个人知识上升、为社区知识提供重要保障。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发现可以使难以表述的东西得以表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借助Blog和概念地图实现知识的外在化。

1.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Blog

书写是知识外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传统的手写费时费力、不易存储、难于检索, Blog为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提供了便利。

Blog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其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 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社区成员可以用Blog记录下个人在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历程, 反思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缺憾;记录专题研究过程, 总结整理在专题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记录社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社区学习过程中个人的灵感体验;将自己对研究专题的独特理解以反思日记、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与其他成员共享。这些外化了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对社区知识积累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的图形化外化——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以节点表示概念, 以连接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连接词是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对于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易表达清楚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呈现, 社区成员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做会议记录, 做读书笔记, 展示问题解决过程, 呈现专题研究成果……概念地图可以随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体会、每一条灵感、每一个想法, 清晰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 高效实现对零碎的思维过程的管理, 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 知识的结合化

外在化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通常是比较零碎的, 分散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结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 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社区知识, 从而方便地为更多人共享。

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将专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显性知识 (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等) 和自身对专题的独特理解 (如:学习总结、论文、图表等) 分类上传到知识库。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 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则可上传至常见问题库。上传至知识库和常见问题库中的资源必须经过管理员的严格审核, 合格后方可发布, 供其他成员检索利用。对于一些难于编码和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 则是通过在专家库中建立诸如“人———研究专题”的知识对应表, 以供社区成员咨询。知识库、常见问题库和专家库有效解决了社区知识管理中隐性记忆丧失的问题。

(四) 知识的内隐化

内隐化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社区知识内在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团队成员除了参与自己团队的研究之外, 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 从其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学习其他团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学习、做中学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43.

[2]由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翻译而来.

爱心奉献教育知识点亮心灵 篇8

关键词:感受;实践;付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12-02

“……我会把爱奉献在这里,而爱,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刚来时在县团委组织的欢迎会议上,对做好支教工作的表态。而“只有真的爱学生,爱教育,才能做好这项事业”,则既是出发前我所在学院党委书记的嘱托,也是我所以全身心投入这里的工作,以及主动联系学院师生及家长为高山镇学校成功捐赠图书室的基本理念。这段时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维持好两个身份:其一是,在这里的老师面前,做一个勤勉的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念;其二是,在这里的学生面前,做一个负责的老师,仔细做好各项学生工作。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学生工作,即:安全、学习和发展。总结目前我在高山镇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有如下感悟:

一、感受,家的温暖

头一次离开家,还没来得及体验孤独,就被这里的爱包围了。比如,刚到荣县报到,我们就受到县领导的热情接待;中秋国庆双节时,团县委就为我们及西部计划志愿者组织喜乐会;教育局的领导,曾专门到学校了解我们的情况;高山镇学校的领导,总是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添置棉被、厨具,为我们安排指导老师和办公室;教师节的第二天,高山镇学校的领导就带领我们参观了吴玉章先生的故居,使我们直接领悟了老校长的精神和荣县人的文化风貌;而高山镇学校的老师则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讲述高山镇的历史、荣县的文化,甚至邀请我们到家中做客。这一切,都让我们很快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可以说“回到高山镇学校,就是回到家里了”,这是我现在最真实的感受。

二、学习,育人之道

由于我的指导老师范老师同时教授两个班级的英语,所以我既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助理,又是初三(1)班的英语老师,加之,要负责管理初一、初二住校生的晚自习,因此,我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第一周起,我便上起了英语课。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首先向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及纪律情况。其次,向英语老师请教了教学方法和备课经验。随后,旁听了英语老师一个单元的课程,边听边记录,并及时总结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初步的感觉是:若想有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结合内容适当发挥,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次,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培养自己适合本地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及有益教学推进进程的教学方式。实践告诉我:做老师不仅是教书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人和做人。而这,既需要心理辅导、口头功夫,也需要身为师范,以身作则。为学到这些本领,一方面,我通过观察老师们在课间,如何对遇到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来学习这些育人经验。另一方面,我也通过阅读教育书籍,以及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家访等,积累材料,并在一次次实践中增加着引导学生专注学习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积极向上,踏实学习,诚实严谨等,为学生做好表率。因为,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

三、书籍,点亮心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这一段时间后,我在教学中发现,学校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较少,且不少已过时,而孩子们又是如此地需要知识。加之,这所学校中有60%的在校生为留守儿童,他们更是需要各种图书的健康引导。因此,我在高山镇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开始筹备和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为高山镇学校的捐书活动。令我难忘的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所在学院的书记后,立即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一日复一日,望着学生们清澈的眼睛,我愈发地希望捐来的图书能早些到位。于是,我又迅速起草了图书募捐倡议,转交所在学院,并在其组织的捐书活动中,时刻保持联系,及时把这里的学生对书籍的渴望照成照片,作为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材料,助力学院捐书活动的顺利进行。自2010年9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师生得知此事后,很快就捐赠了各类图书近1000册;与此同时,我又联系到所在学院卿文博同学的父亲卿国兴先生,购买了10089册崭新的图书,2010年9月25日,价值近27万元(不算邮费)的图书统一邮寄到了高山镇学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的书法家王延鹏先生还亲笔题写了“劳人院文博书苑”的室名赠予了高山镇学校。更令我激动的是,高山镇学校为此立即调整了学校的用房,改造出一个面积60平方米的藏书室和一间60平方米的阅览室。并于9月28日,图书室正式开放。此后的每天,阅览室的门口都会排起长队,还没借到书的翘首盼望,借到书的则高兴地埋头翻阅。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是我很受感动,学校的每一名老师也都深有感触。正如高山镇学校校长在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感谢信所写道的那样:“这批图书从首都北京寄到我校,从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学生们手中传递到西部农村孩子的手中,是社会大爱的传递,是吴老教育精神的传承。对于我校师生来说,这是一笔极为珍贵的财富,是我校抓好基础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竭的动力,也是学生们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的阶梯。”由于这件事很有意义,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国青年网、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网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中国人民大学网站、人大青年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网站、中国国际电视协会网站、中国高校导航网站、伯乐一生网等均为此事做出专题报道。

四、投入,爱的奉献

两个月来,我专注于学生的学习和心灵教育,致力于培养出博学、创新、求实的人才。每当学生有了小小的进步,我都会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鼓励,我相信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当有学生说:“谢谢老师!真的,我能有老师您教我,是我最幸运的事”时;当有学生在我的开导下破涕为笑时;当学生在月考中逐渐进步时;当学生全力准备比赛并获得收获时;当班级的同学更加团结合作时,我体会到了:作一个人民教师是最幸福的。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除了认真备课,查阅各种习题和英语手册,进行启发式教学,批改课后作业外,还对教学课程进行了如下安排:一周共12课时,其中周一抽出一个课时练习听力,周二抽出一个课时讲解习题,周三、周五各抽出10分钟进行演讲,周四抽出一个课时提高兴趣,主要包括英语口语、歌曲和知识背景的讲解与学习。实践使我感到:这样做,无疑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组织、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我与他们在一起,让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觉并不孤独。例如:本学期目前共有两次校级活动:一个是班级教室布置的评比,一个是广播操比赛。在教室布置活动中,由于我同时兼任两个班的老师,所以我同时负责了两个班的布置。在活动中,我首先给大家讲了这次活动的意义,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会合作和成功的快乐。随后,和王瑾一同购买了材料,并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作用,由他们实际操作材料的修剪和颜色搭配,我主要负责思路的把持,以及在学生不会时的帮助。经过一个礼拜的深夜鏖战,两个班的布置终于完成。1班包括梦想缤纷(班歌)、风采展示、班级公告、卫生园地和班训——永不放弃、贵在坚持(书法作品)、图书漂流站6个板块;3班包括梦想扬帆(全班每个同学的梦想)、智慧之树(学生作品展示)、卫生园地、我们的约定和校长题词——做生活的主人,我自信我快乐(书法作品)5个板块。布置后的教室整洁美观,相信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班在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好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两个班学生的士气。在广播操比赛中,我连续6周,每周边学,边教授3个班的第三套中学生广播体操,最后几周,又对我所在的两个班级进行了赛前辅导,虽然嗓子经常喊哑,但是看着学生认真做操,力爭成绩的样子,我总是充满了教操的动力。学生从不会做到会做,从不标准到标准,从不整齐到整齐,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学会的不仅是一套操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比赛时,我作为计分员,在台上看着学生们的表演,有些紧张、有些兴奋,然而,学生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地认真、出色,不禁再次感慨,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作为老师一定要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1班和3班在这次比赛中,分别获得了第3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均在他们已有表现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作中洒下的汗水使我真心感到:这是孩子们自觉努力进步的收获!

五、走过,终身难忘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这是我来这里工作和学习时,对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教育作为人生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家人大附中的校长刘彭芝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教育是立国的事,是利民的事,基础教育更是为每一个人的一生打根基的事。而我,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有幸参与到这样重要的事业中,该是多么有意义啊。正因如此,当学校安排我临时顶替小学一年级教师担任三周的语文任课工作时,我没有二话;当县教委的有关同志让我义务做有关全县教师情况统计表的设计修订等工作时,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节假日而尽心尽力。在这期间,我始终奉行着刚来这里时说的话,即前面所说到的:“一个爱的理念,两个身份和三个重点。”我要求自己:不求一己之力能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带来多大程度的改变,只求做好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应做的每一件事,用爱与尊重的经纬线编织起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吴玉章老先生是我所在学校——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校长,荣县是吴老的故乡。我作为生在人大、长在人大的人大人,来到荣县参与这里的教书育人活动近乎命运的必然。人大“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也必将做好这项事业。回顾在这里走过的一段时间,已足使我终身难忘。我感到:这是吴老家乡所给予我的深深记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光中,我会进一步要求自己,继续向师长虚心学习,认真教好和带好学生,把在这里所学的东西带回自己的母校,带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王瀛(1988-),女,汉族,北京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赴四川荣县研究生支教团。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篇。另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发表通讯、人物专访等若干篇。

上一篇: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安装准备条件下一篇:品牌服装标志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