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2024-05-25

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精选7篇)

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篇1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我是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半年后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前身)工程地质专业学习的;1983年考上本校硕士研究生,提前1年毕业,继续攻读工程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1988年,我以20万字的博士论文——《复杂岩体力学环境条件下高陡边坡稳定性研究》,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成为成都地质学院培养的第一批博士。之后,我留校任教,一年后,我被地矿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我再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30岁的我成为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一路行来,自己有幸成为学校和学界的几个最年轻、几个第一,也切身体会到了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足迹、对年轻人倾注的爱心和培养:1992年,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1995年,获得了第二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被入选首批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

30年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青涩的青年成长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我被授予国家教学名师称号,并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真是感慨颇多。仔细回首匆匆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工作以来的这段日子,我做了三件大一点的事,那就是:一个实验室,一个奖和一支队伍;有三点体会:正确定位、认真态度和创新精神。

第一件事就是继承和进一步发扬了老一辈创立的学科优势,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家知道,我校的“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以张倬元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老一辈群体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创立的,它有一个重要的平台,就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为了这个学科和这个实验室,老一辈学术带头人是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学科在国家的地位和综合实力,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群体共同的精神家园。90年代中期,随着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逐渐地退出学术一线和领导岗位,历史就把担子转移到了我们这一代当时还年轻的一代人身上。我是1995年担任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1998年担任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的。如何把这副历史的重担接过来,并发扬光大,这是我当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在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指点下,我确定的基本思路就是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重点实验室是一个汇聚人才、科研实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力的综合性平台,是学科建设的“物化”体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抓好了,就能带动学科建设。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定下的目标就是把国家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个目标困难是很大的。我们学校既不是重点,也不是211,更不是后来的985,学校的实力也不可能有很大的财力物力投入。但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不懈的追求,是几代人多年的夙愿。我们认定了就走这条路,5年不行,那就10年、20年„„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确定是正确的,它使我们这个集体找到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学校几代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个集体没有停下脚步,继承着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不断地开拓前进。大家拎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少人加班加点,多少人没有节假日,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多少人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多少人把自己的科研经费用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研制上„„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一次一次地冲击,又一次一次地无功而返。每结束一次冲击,大家都问我同样一个问题:“黄博士,我们重点实验室好久批得下来哟?”说实话,每次听到这样的问话,我心里都一阵难受,但我还是面带笑容自信地说:“快了,再努力一把就成功了”。不是吗?虽然我们一次一次地失败,但是我们距离成功却一次一次地接近:2001我们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2年我们被科技部和四川省列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我们再次被国土资源部接纳为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一个个称号,正是我们通向成功的一步一步阶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住了全国重点学科的评估,始终走在了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终于,我们迎来了2006-2007的日子,在这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发起了最后的冲锋,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格的考察、评估和筛选。最后,2007年4月,我们成功了,我们被接受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了,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第二件事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1988年博士毕业的论文是关于黄河上游某水电站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当时,我没有想到我这一生事业就和“边坡”这样一种人类最常见的地质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边坡,大家不难理解,就是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形。它是我们经济和日常生活中接触最普遍、影响最大的一类地质体和地质环境;因为,边坡不稳定,就会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就会有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汶川地震导致了87000多人的死亡,其中有1/3是由于地震触发边坡失稳从而导致滑坡、崩塌所引起的,地震不能控制,但边坡灾害是可以防治的。因此,研究边坡的目的,就是要防治灾害的发生。

“边坡”问题在我们西南地区表现得特别的突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峡谷地形突出,这样就导致边坡非常的高,自然边坡相对高度数百米到千米以上是常见的;第二是地质条件特别的复杂:复杂岩体结构、高地应力、深风化强卸荷等构成这个地区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第三是工程规模特别的大,对工程边坡安全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出事。90年代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大江大河上的大型水电站已经建到了300米高,涉及的人工边坡开挖高度更是达到700-800米;山区高等级公路、铁路及民用机场的建设也涉及到大量的高边坡问题。因此,可以说,中国西南地区的高边坡问题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如何勘测、评价和设计这些高达数百米的天然和人工高边坡,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其中,关键是如何创新高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理论,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如何认识高边坡变形破坏和稳定性发展的动力学过程!为了这个问题,我们一干又是20年!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张倬元和王士天老师带着我在黄河拉西瓦水电站进行高边坡研究,那个工程有个叫Ⅱ号变形体的高边坡,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分析这个高边坡地质表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认识到了高边坡,尤其是岩石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与其形成的谷坡动力学过程具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动态的地质历史过程,必须从“地质过程”的角度对其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指导稳定性评价和灾害防治。为此,我们建立了河谷高边坡应力场发育模式和岩体结构表生改造的观点,并形成了初步的“变形稳定性”分析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我与同事在西南地区遇到了5个条件更为复杂和典型的高边坡问题,一个是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马布坎高边坡,位于大坝坝前,高达600余米;一个是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左岸的高边坡,高达300余米;另一个是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坝址左岸的高边坡,高达700余米。这三个工程都是西南地区代表性的大型水电工程,上述的边坡也都处于工程的关键部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工程的可行性。还有两个分别是:1989年7月发生于四川溪口镇的由于高边坡失稳形成大型灾难性滑坡,死亡人数达210余人;1996年发生于贵州印江县的“岩口”大型灾难性滑坡。通过对上述典型工程和灾害实例的研究,我们在认识高边坡发育的动力学过程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提出了高边坡演化的三阶段理论;尤其是高边坡演化“表生改造”和“时效变形”阶段的提出和性质的界定,以及所提出的一系列高边坡变形稳定性“概念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稳定性评价方面的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并重点发展了灾害防治措施的模拟技术。我们先后承担了国内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的水电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巨型水电工程,高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及其工程适宜性研究,并有幸参加了三峡船闸高边坡施工期的变形预测和控制研究。这一期间的高边坡问题不仅是规模大、条件复杂,而且面临若干处于施工阶段的人工高边坡;不仅涉及稳定性评价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回答工程的适宜性及灾害防治和控制问题。针对这一难题,我们通过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建立了“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理论与技术,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一体系的工作方法很快在澜沧江上最大的水电站——小湾水电站高达700m的工程边坡开挖支护设计优化中得到应用。近年来,又在雅砻江锦屏一级、金沙江白鹤滩等世界级的大工程中得到应用,获得业界的高度评价。

就这样,一步一步,通过20年结合工程实践的不断探索,我们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岩体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在近百项重大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应用,不仅解决了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中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而且为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比如,2005年的四川丹巴滑坡„„在大半个县城即将被滑坡摧毁的关键时刻,我们挺身而出,为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20年的历练,三代人的艰苦付出,我们终于有了回报。2005年,我们完成的项目“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及灾害防治”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一个单位,一个完整的团队,获得一个完整的国家一等奖!来之不易,真是20年磨一剑啊!

第三件事是培养了新的一代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是一个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越是高水平的学科越需要有优秀的学术团队。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特别庆幸的是自己身处一个和谐包容、团结创新的团体中。我校地质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以张倬元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一辈地质工程学术团队。他们不仅奠定了我校地质工程重点学科坚强的基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甘为人梯,奖掖后进,培养和造就了这支严谨求实,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奋发向上的科研和教学团队。老一辈带头人有很高的战略眼光,花了很多精力在团队建设上,特别是对年轻人的培养上,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刚获得博士学位时,自己曾想换换环境而打算离开学校,其时张倬元先生正重病在院,当我去看望他时,有些犹豫地说出自己的这一想法。正在病榻上的张先生一听就急得撑起身来,拉住我的手,难过地差点流出泪来。我当时既感动又羞愧,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专心一意地融入团队的共同发展中。

90年代中后期,当自己也逐渐成为团队的领头人后,我深切领悟到老一辈学者在团队建设上的博大胸怀,深刻认识到“团队”和”团队意识”对学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团队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对自己要讲奉献,对别人要讲宽容。人这一辈子讲奉献是很重要的,我坚信:一个人有时会吃些亏,但如果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社会、奉献给集体、奉献给别人,那他总有一天会得到丰厚的回报。讲宽容,就是团队成员,尤其是带头人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的心态。团队不只是让别人成就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人成就团体。团队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而人总是有缺点的,不能只看其弱点,用人要用其所长。每当提起一个人时,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他有什么长处,哪怕他有一些毛病,但只要有利于学科的整体发展,就要大胆引进、放手使用、努力保障他们发挥作用。团队的带头人要有协调能力,要让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要把他们的命运和整个团队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有战斗力了!这些道理,讲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开初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也有人心不稳的时候;但我们努力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做了,去实践了;很快,我们就把队伍稳定了下来,并从追求数量,进入到了提高质量的良性发展阶段。

正是靠这样的理念,近十年来,尽管老一辈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逐渐退出教学科研一线,但我们又逐渐凝聚和形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年轻一代学术群体,今年这个团队还被评为地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之中已经有了一批在各自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学者;试想,再给他们5年、10年,他们难道没有机会成为某一方面的“大家”吗?完全可能!如果是这样,你还用担心我校地质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景吗?一位院士最近很有感慨地给我说,中国工程地质界保留了你们这样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真是解决了不少问题啊!

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不断地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整体来看,我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紧密地结合。长期以来,我主要从事两个方面的研究:重大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赶上了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也抓住这个时机给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带动了大型工程的不断开工建设,这为我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社会发展,国家越来越关心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等民生事业,使我有机会参与了包括三峡工程库区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另一个舞台上为国效力。因此,在我个人身上,既能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年轻人成长的关爱;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让我在科研上做出一点的成绩。

从小的方面来看,我是把自己的成长是与学校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出现了中青年教师的断层,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和前辈对我的成长都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有一件事让我感慨很深:自己参加1991年破格答辩教授时,几位老专家问了我不少的问题,以至有位老师忍不住说:“今天我们问的问题是不是多了点?”另外一个老先生马上接着说:“对年轻人就是要严格要求,因为他们是今后学校的接班人啊。”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老一辈对我们寄予的厚望!也油然而生一种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后来,当我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后,也有很多著名的大学希望我去做“长江学者”,有的学校甚至校领导找上门来,不仅带来了申请表格,而且提出了许多现在看来也是很优厚的条件,我都没有去,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学校,离开这个集体;我的命运和前途是和这个学校这个集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讲认真,讲付出

毛主席说过:这个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最讲认真。实际上,主席的话已经深刻地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认真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回顾走过的这三十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认认真真做事;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你认认真真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有成果;你可能收获了成功,也可能收获了经验,对你个人来说,总会是有益的。因此,我要说“认真”是成功之母。如果你不能认真去做某一件事,你干脆就不要去做,因为这样的结果:一是失败,二是落下一个不好的名声。每一次涉及到编写课题申报、撰写工作汇报或请奖等等,审阅材料的专家都说:黄润秋的材料是整得最好的。尽管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这句话就是很不错的收获了。2005年报国家奖,评委答辩前,为了让外行能够听懂我们的专业内容,一个月时间,我在下面试讲了不下100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答辩也是如此。每当实验室有重要的领导和专家来检查指导工作,我都要楼上楼下跑几遍,大的问题没有,我专门看角落的地方有烟头没有,有就捡起来。别人说:这不该你做。但是,就为了一点点小事,也许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们把它弄得很复杂,有必要吗?

当然,“认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付出”。你得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你得沉下心来,忘我地工作。所以,讲“认真”,就是讲付出。工作20年来,我为这“认真”二字确实付出太多、太多„„但是,看到你的“付出”获得了回报,我相信你心里面的愉悦一定会超过你“付出”的艰辛。不信你试试,但前提一定是:先有付出,后有收获!

3、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如果说,团结是我们这个团队结合在一起的基础,那么创新就是这个团队得以发展壮大的灵魂。团结和创新对于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来说一个不能少。

科学上的创新首先要讲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和稳定执著的心态。我们的校训说得好,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穷究于理”就是要追求万事万物发展的真理,这里的“穷”是“不断”、“持之以恒”的意思;“成就于工”讲的是结果,这个“工”指的是实际上是“功夫”。两个句子的意思就是阐明一个道理:要不断地持之以恒地探索和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功夫”到了,就会取得成功。这个校训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地质科学的研究,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认知性,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触及事物的本质,掌握发展的真理是不可能的,只有依靠持之以恒的积累才能做到对事物真理的一步步逼近。我们20年做高边坡一件事,最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对创新的理解,我认为首先要在持之以恒上下“功夫”!

其次,要想实现科学创新,还要在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上下功夫。在我们团队里,三代人的研究正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老一辈的学者,也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第一代学术带头人,他们有很强的地质基础,他们的贡献是对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现象的分析已经有了很好的地质模型,或者说是“概念模型”。但是,定量描述和理论深度的不够是他们工作的最大不足。我们这一代人(第二代),数学、力学基础比较好,我们就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引进来,解决如何从量化的角度,对地质现象进行数学和力学模型的描述,这在理论上就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在整个研究生期间和毕业后的10年时间里,都在致力于开展计算机数值模拟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提出并建立了崩滑地质灾害全过程动态模拟的数学-力学理论,解决了理论不足的问题,体现了现代工程地质学的特色,显然这是学科交叉与渗透的成果。直到现在,我每年还在给研究生讲授《工程地质数值方法》的课程。而我们的下一代呢(第三代人),他们把现代系统科学的知识引用到了我们学科领域,从非线性的角度观察和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这在理论上又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量化,越来越接近对客观世界真实的描述,一步一步逼近对真理的认识;而这每一步的逼近,都是一次创新,都是在将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篇2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 养子使作善也”。从而, 我们可以将“教育”理解成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 其目的是使受教者成善, 手段是模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一项关乎人的发展的伟大的事业。它是用生命传递知识和温暖, 用爱心培养能力和素养的过程。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技能,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神秘而美好的自然世界, 温暖而复杂的人间社会, 使他们能够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传播开来, 并从中学会学习和生存, 还必须是向真、向善的, 用真诚、信任的眼光去观察和面对世人, 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并从中学会为人和处世。而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也就做到了“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

另外, 人具有可塑性和复杂性, 其本身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智力和情感千差万别的学生, 我们的责任更是神圣而伟大。“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的必要性就越加明显。如果说, 学生是一张纯洁的没有被社会的肮脏所玷污的白纸, 教师就是那支根据纸的质地和颜色描绘希望的春天或者收获的金秋的神笔。我们不能放弃一粒渴望阳光雨露的种子, 我们更不能抛弃一个有希望看到光明的学生。所以, 教师必须用心研究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给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夫子循循善诱,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孔老夫子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所以, 教师要用无限的耐心和细致去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并使学生具有光明的未来。所以, 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和善良的内心, 去面对那些还很脆弱的需要被抚慰和被引导的灵魂。

二、“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理想的教育对教师的本真呼唤

理想的教育是一次次充满温暖、智慧的心灵之旅,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 都是能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的个体。这种状态需要教师去促成和维持, 需要教师去实践和完善。

第一,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用真实的自己面对学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是社会对教师普遍的期望和要求。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很多的修养和内涵, 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 但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 在为学和做人两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事实上, 没有一种教育是比用生命诠释的教育更能让人震撼和感动, 更具有感召力的。“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今天, 这种观念尤显其朴素的真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孩子们尊重、爱戴和赞许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 而跟意志薄弱者格格不入, 对空洞的废话深恶痛绝。苏霍姆林斯基也提醒预防那种极端恶劣、不能容忍的教育现象:除了命令和要求以外一无所有, 孩子个人的意志得不到尊重。

第二, 教师要有广博和温柔的爱心, 用真诚的内心教育学生。教育需要爱, 有爱才会有理想的教育。正如北师大肖川教授所阐释, “在教育中, 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 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我们欲追求理想的教育, 首先要追求理想的自己, 展示自己真诚的内心。因为真诚的有爱心的自己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就是一本让学生百读不厌, 回味无穷的书, 学生会从这本书中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谦逊平和的态度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第三, 将真情融进语言, 用诚恳的语言感动学生。语言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它直抵人的心灵。语言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修养, 而是所有为人师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当然, 蕴含在其中的真诚是语言的灵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而“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言语中的诚意。学生十分细腻地感受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性, 敏感地回应诚挚的言语。他们对不是出自内心的、虚伪的言语有着更细腻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语言中的真诚和真情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多么重大, 而其中的虚情假意面临着来自学生的巨大挑战和蔑视。

我们说, 无论是做真实的自己, 还是用真诚的内心, 以及用真情的言语, 它们都指向“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 都要求为人师者先做一个真实、真诚的人, 再去做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

三、“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为人师者的坚守与追求

教育一项艰难而且漫长的工程。尽管我们曾经有一腔热情, 尽管我们抱着美好的愿望, 但是教育之路并不是永远鲜花绽放, 永远新鲜神秘。我们会遇到无法解决的瓶颈问题, 我们会遭遇无法逃避的职业倦怠感, 我们可能会因为种种不得已做一些并不愿意面对的事, 我们可能会试图放弃某一个自暴自弃的学生, 我们甚至可能会怀疑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性和有效性。这些状况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一个教师的身上, 并困扰着我们。所以, 我们需要披荆斩棘, 寻找出路。“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应该是为人师者的永远的坚守与追求

第一, 热爱自己。这是热爱事业, 真诚面对学生的前提。我们要时常与大自然亲近, 常常抬头仰望苍穹或凝神静观绿草, 在自然的真实和纯净面前反思自己的逐渐迷茫。我们要学会及时肯定自己, 使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之中, 多珍藏教育生涯中美好的回忆, 并常常提取并咀嚼其中的幸福, 使自己不断有信心面对眼前的困难。

第二, 热爱自己的事业。教育是上帝赋予某一群人的一种神圣的使命。我们的劳动关乎着无数与我们相遇的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 我们应该怀着一种虔敬的心去面对我们的工作, 并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这种来自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 不仅能使教育者自身倍感使命的召唤, 更能使受教育者间接地受到感动。

第三, 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良心底线。永远不会有不喜欢学生的优秀教师, 更没有讨厌学生的幸福教师。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用真爱去教育和感动他们, 起码做到问心无愧。

“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 要求我们用心去做教育, 用情去感动学生。“为学以真, 立身以诚”, 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 更是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和坚守。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篇3

关键词:党的建设;共产党员;精神追求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43-02

新时期新阶段对每名共产党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产党员有什么样的思想信念,决定的是党具备什么样的政治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确提出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是要坚持“三个抓好”。解决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问题,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党的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

一、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

我党历来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时,首次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从那时起,思想理论建设一直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在武装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1.不断推进理论建设的深化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是找不到中国发展建设的现成模式的,唯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找到强国富民的道路。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毛泽东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必须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做到能够辨别哪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哪些是伪科学。其次,要善于把握新时期的新变化、新特点,注重在解决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中进行理论创新。再次,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依托国民教育机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敢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人才。

2.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首先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学习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种现代科学知识,并把学习成果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学会利用理论武器解决实际问题,掀起各类党组织的学习热潮,引领出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加强各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特别要发挥好党校、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研究优势,不断丰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确保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3.不断推进全体党员干部思想上的统一,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合力

党的几代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毛泽东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强调“加强集中统一。而集中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统一。”江泽民强调,“全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信念上的坚定,是全党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和具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和基础。”胡锦涛强调,“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为确保全党思想上统一,首先要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应当充分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透过历史,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必定能够使我们对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把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再次,要增加党内事务处理的透明度。党在处理内部事务,特别是敏感事件时,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要向全体党员讲清楚来龙去脉,表明党的坚定立场。

二、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着力确保党员干部在任何时期都不变质

加强新时期的党性教育,有利于增强共产党员的人生观世界观改造,提高抵制歪风邪气的免疫力,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我们当前的党性教育应当牢牢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1.注重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党史的教育警示作用

我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革命洗礼、经历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艰难波折,内外部的思想潮流也从未终止过斗争,“左倾路线”“右倾路线”也曾在我党内部占过主流。回顾党的历史,学习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看到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次的正确提出,都是许许多多革命伟人对真理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结果,都是无数共产党员换以生命的代价,正如同接受思想上的洗礼,精神上也得到了升华。在当今社会,党员在思想上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已经相当尖锐。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单方面讲些抽象、空洞的大道理,必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党的历史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它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必然是党性教育中的经典素材和资政育人的重要资源。

2.依靠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在组织教育中的堡垒作用

党的建设的欣欣向荣离不开每名党员的共同努力,而每名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也离不开党组织的环境和配置,离开了组织的源泉,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没有了动力;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依靠。所以,党性教育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来进行,才能通过党组织中党员权利和义务作用的发挥找到党性教育的土壤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党组织的内部出现了一些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情况,甚至党内的职位有“内定”、直接任命的情况,这是对党员基本权利的严重损害。只有全党千千万万个基层党组织尊重和保护好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激发出每名党员的党性,使他们自觉提高个人党性修养,自觉加强党性教育。

3.拓展教育视野,把握党性教育与党的建设本质上的一致性

党性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内容,它与党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确保一个纯洁高效的党员队伍,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如果把党性教育孤立起来,就容易走形式主义,把党性教育当成短期培训、几天出成效的任务来完成。要使党性教育能够经常化、持久化,就要把党性教育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与党的反腐倡廉工作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与改革党内制度、严明党的纪律结合起来,将党性教育融入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党的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不断深化党性教育的成果。

三、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努力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能够影响到国家各项事务的正常运作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党员干部要做好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党员的道德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党员队伍中的道德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在党员队伍中,有少数共产党员放松了自己的道德要求,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吏无吏德”“官无官责”的消极现象。共产党员要提升自我修养,一要摆正心态,实事求是。党的领导干部在群众面前显得高深莫测,讲起话来老练而圆滑。其实,这种貌似的群众威信大大削弱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极容易陷入弄虚作假的怪圈。二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我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名党员心里想的应该是人民的利益,手里办的是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对待名利得失、岗位调整能够淡然置之、安然处之。三要立足本职,实践锻炼。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工作实践是思想行为的磨刀石,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个人的思想品质才能得到升华。

2.贯彻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共产党员道德新风尚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有的党员道德尺度低下,迎合低级趣味。重点要解决共产党员是非鉴别力不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缺失的问题,一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形势的创新内容,它要求党员自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二要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不断深化。这一纲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提高全民的道德建设,不仅是响应党的号召,也是每名共产党员应尽义务和责任。

3.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违法乱纪行为,要形成便于纠正错误,发扬优点的环境,就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一要有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党、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对党员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制定党员道德素质评价指标。二要有评价标准的多视角。既要从正面的思想反映、工作实际去考察,也要从侧面的亲朋了解、群众反映中去深入,既要从各级组织和部门领导的认知中去参考,也要从下级、同事的角度去研究。多角度相结合进行测评,确保测评的真实性、完整性。三要有惩恶扬善的尺度。对党员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判,做到奖罚分明,使思想高尚的党员获得应有的社会回报,但同时也要防止道德评价与物质利益的直接对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毛泽东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坚守信念 夕阳人生焕光彩 篇4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有感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不是一时一地,而是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深情怀。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好、发扬好、传承好杨善洲同志的共产党人精神,我们义不容辞。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要把善洲精神和与时俱进谋划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一、学习“三种精神”

一是学习杨善洲同志忠诚于党和勤政为民的公仆精神。“共产党人就要做雪松。”这是杨善洲同志的座右铭。他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常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亲手解决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杨善洲平时在家里接待最多的客人就是那些素昧平生的普通群众。在他眼中,人民的马虎不得。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

杨善洲同志退休后,主动放弃了进省城的安度晚年的机会,带领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历时20多年,杨善洲同志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是学习杨善洲一辈子献身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书记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修建了林区公路,架设了输电线路,使深居大山的村寨农户通水通电,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可谓功德无量。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感受到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怕困难和挑战,不分昼夜地忙碌,使植树造林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著起来,他终于实现了“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也使他的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采。

三是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克已奉公、清政勤俭的自律精神。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同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一丝私利。他一生为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可对自己的家人却十分坚持原则。他多次拒绝了组织上要把他和家人“农转非”提议,连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他说:“权力是人民给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便支配!”。他的正气和清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树起了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二、争做“三个典范”

一要争做忠诚于党、恪尽职守的典范。就是把党和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党和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党和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建设事业,自觉地把推动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二要争做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的典范。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诚以修身、心系人民、求是探索,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以对党和人民的忠心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坚守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篇5

德育教育篇

德育与思政研究 DOI 编码 : 10.3969/j.issn.1007-0079.2010.06.073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6期 总第157期 初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杨卫平黄馨馨 朱效传摘要 :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 的精神力量,它会给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变化,加 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关键词 : 大学生 ; 理想信念 ; 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 杨卫平(1965-),男,广东梅县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 思想政治教育、高 等教育; 黄馨馨(1982-),女,辽宁大连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 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006)基金项目 :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 “我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 : 20082110)的研究成果。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长期以来,大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为增强教育实效,摸清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笔者所在课题组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对该校大学生进行了关 于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状况的调查。共发放问卷 450 份,回收 437 份,回收率 97.1%。调研内容集中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政治 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方面,意在对存在于 大学生理想信念上的缺失、迷茫等突出问题进行规整、引导,并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1.重视物质利益,理想信念淡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如图 1 所示,有 29.98% 的学生认为是理想信念淡薄,有 26.77% 的学生认为是 考虑个人利益较多,功利思想浓重,有 24.03% 的学生认为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有 21.51% 的学生认为是思 想作风涣散,有 10.98% 的学生认为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 些数据表明 :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价值观 念、理想追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影响,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理想的占 50.57%,欠缺在普通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 占 30.43%,欠缺关心时政,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占 26.77%。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很多都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 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发展、爱情、家庭等,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关心不够。3.重视个人价值,公德意识不高 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有 59.04% 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适应 能力与道德素质的高低,有 27.69% 的学生认为是知识与能力素 质的多少,11.67% 的学生认为是关爱他人,有 助人为乐,6.64% 有 的学生认为是权力、名望、金钱。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追求方面,如图 2 所示,有 44.16% 的学 生选择成就一番事业,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有 33.18% 的学生 选择自由发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有 24.71% 的学生选择拥 有完美幸福的家庭,仅有 6.18% 的学生选择顺其自然或是没有。图 2 大学生人生追求情况统计 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拥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就 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至于德行修养问题,做到遵纪守法就可以了。当代大学生崇尚知识能力,重视生活图 1 大学生思想问题状况统计 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看不到道德修养、道德品质在人生与成才 道路上的积极作用,忽视道德修养、忽视规范,社会公德意识 不高。4.重视理想现实,政治信仰动摇 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理想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两个 159 2.重视个人理想,社会责任缺失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价值体系。如何 辨证的对待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被调查者在理想信 念方面认为自身最欠缺的前三个方面分别是 : 欠缺共产主义远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6期 总第157期 德育与思政研究想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高等院校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些消极落 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使一些 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 向扭曲,缺乏为国家、为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 社会责任。2.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弱点 首先,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未 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天 职只是学习,很多人过着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的生 活,这往往易于使他们形成自私自大、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害怕 艰苦、贪图享受等心理。这些心理不可避免的会在其人生价值 观及理想信念中反映出来。他们是在家庭照顾过多的情况下长 大的,有很强的优越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从小生 活在人为的 “理想”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现实环境 的磨练。由于这种情况,原来比较直接的 “理想目标”的教育,就不太适应对现实了解不深的这些大学生的情况了。如果说过 去只要为人们描绘一幅美丽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激发他们的理想 的话,那么现在更加重要的是让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学生们了解 现实,学会脚踏实地地为理想而勤奋工作。其次,当代大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 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纷繁复杂的社 会环境中,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 分析判断社会现实问题,容易导致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中出现问 题、出现偏差。最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欠缺。就广度而言,他 们的实践更多地局限于人际交往、学习、成才、就业等方面,实践面相对狭窄,实践内容单一 ; 就深度而言,他们的实践仅 仅接触到个人生存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而较少涉及深层次的 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 “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 信念,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 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 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了一个新的低潮 ; 由于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 信仰造成的冲击以及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对重大现实问题及理论阐述滞后性,造成社会主义理论在一定 程度上的混乱 ; 由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发展,较 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存有 怀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5.重视理想目标,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 在对理想的明确性问题上,年级差异突出,如图 3 所示认 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非常明确”的大一学生所选比例最高,有 46.00% 的学生选择非常明确,二年级有 30.00% 的学生选择非 常明确,三年级有 28.00% 的学生非常明确,四年级有 32.61% 的学生非常明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 “人生理想”的确定程度 是不同的 :大一学生心中有一番实现宏图大志的激情与信念,理想比较明确和坚定 ; 到了二年级,面临角色转变带来的种种 不适和学业、才干、能力、人际等方面困扰,理想会模糊,甚 至可能迷茫、动摇 ;

三、四年级,大学生各方面都相对成熟、稳定,通过自我教育和修正,理想逐渐清晰明了。值得深思的 是,“不知道”的选项中,在 四年级学生所选比例最高 43.13 %,这是教育工作中亟须给予帮助、引导的地方。图 3 大学生对理想的明确性情况统计 道德标准、价值标准等理性层次的问题,极少触及社会发展的 深层次问题。这种社会实践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大学生在理想 信念问题上,常常困惑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显现出强烈 的 “自我性”,对社会价值理念层面的深层问题缺乏理性的思 考和把握。3.信息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和 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 ; 原来在 “象牙塔”中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的方式,就很难适应处在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以及各 种信息冲击之下的现代大学生了。如果说在过去只要我们把正确 的东西告诉大学生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更需要帮助他们 识别各种观念和信息 ; 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要引导他们向往真善 美就可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必须让他们对假恶丑有免疫力。

永恒的追求与信念 篇6

里沟小学李鸽 当了12年的学生,如今已登上讲台;当了12年教师,身为人师,在这收获 的金秋时节,又赋予我对这个神圣职业产生更多的感慨。

“师者,人之模范”。这句两千年前的古训,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学 高为师,德正为范”,为人之师,当率先垂范;栽培桃李,须辛勤耕耘。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就非常想当一名教师,每天下午把我要好的小伙伴领 到家里,我当老师,他们当学生。多骄傲,多自豪!初三报考时,我毫不犹豫选 择了郑州师范,尽管录取分数相当高,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因为我要实现我的愿 望,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如今,12个春秋过去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但我 做教师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因为我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职业。

都说教师苦,都说教师累,都说教师穷,也许的确如此。但我们为什么不能 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它呢?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 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我的老师当年教给我的一句话,而 多年以后,在细细地品味中,我发现这句话还有另一半,那就是:爱会使不值变 值得。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个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 测的未来。

高考之后:依然坚守知识的信念 篇7

几百个日夜的煎熬, 换来三天的“决战”, 进而奠定人生的基调, 这多少有些残酷。但不管如何, 考试终于结束, 所有为此心事重重的人们可以舒口气, 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了。击掌、拥抱、谈笑、呼啸……一切曾经的压抑, 都尽情释放吧。

我们深切期待, 经过这一次命运的抉择, 所有的人都能得尝所愿。然而, 无奈的是, 高考仍是座独木桥。虽然,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使这桥变得越来越宽———比如今年, 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来看, 预计平均录取率接近62%, 但毕竟许许多多怀揣大学梦想的年轻人还会落榜。从独木桥上走过去或走下来, 都是一次难得的磨炼。成败与否十分重要, 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安知下一个节点不是新的转折?考试可以失利, 但我们希望, 那些年轻的心灵不要因此就对知识产生怀疑。当就业的诸种隐忧或现实考量扑面而来时,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依然值得坚守。

独木桥难过。每年高考前后, 这是必有的话题。因为激烈的竞争, 学业的紧张, 实在让人揪心。也在激烈竞争之下, 某些人为求一己之利, 或滥用权力, 冒名顶替, 或依仗权势, 胡乱加分, 又或互相勾结, 抄袭舞弊, 凡此种种高考衍生的弊端和乱象, 多年来广受诟病。然而, 平心而论, 在裙带关系网络繁复纠结的当下社会, 高考制度仍是一个最为公正透明并深受社会公众信赖的制度。所以, 尽管不如意的事情常有发生, 但人们对高考寄望之重更彰显了制度的力量。我们所要做的, 不是无谓的喟叹, 而是身体力行, 将这一制度变得愈加公正和透明。

同样重要的是, 在“高考生”之外, 我们还应将目光转向那些“弃考生”。今年, 全国有84万应届毕业生不参加高考。如此之众, 当是对高考乃至整个社会的警醒。他们之中, 除了极少数选择别的就学途径, 绝大多数弃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比如家境贫寒、学力不济、外力强制等。“弃考生”们没有看到考题的面目, 更没有辩论试题对错的兴奋, 在同学走上考场时, 他们多半早早收拾行囊, 走上打工创业之路。在热闹的高考新闻中, 他们的落寞行踪, 有多少人看得到?我们的社会准备了多少机会, 能够让他们一展身手和抱负?社会流动的通道又有多少可以弥补他们弃考留下的遗憾?这些, 都是讨论高考必须直面的问题。

上一篇:三效蒸发结晶下一篇:山之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