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24-05-29

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精选11篇)

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1

遵照十六大关于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促进校园文明建设。现根据我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安排,开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新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启动。要切实加强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领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指导工作、学校少先队、班主任、全体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组织实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2、明确主题,制定方案。以“中华民族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

重点确定活动主题,利用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各班制计并实施富有地方特色、由学生直接参与为主的具体活动方案。

3、全员参与,注重实效。针对学生心里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学生情感体验入手,以班队活动为主要方式,继续组织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演出、参观展览、观看电视片、聆听故事、交流心得、征文、知识竞赛、颂读“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名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各个学科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内涵,可将民族精神教育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设计、教育心得。品德学科教师要在所任班级进行一次民族精神教育专题课。

4、优化环境,营造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校园民族精神教育的环境布置,如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象,名人名言、科学家画象,各班还可设立“礼仪墙”、“美德窗”等专栏;在环境和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引起心理共鸣。

5、及时总结,提升经验。各班要在全面组织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中及时总结,提升经验,期末在全校推广与交流。具体安排:

1、①九月开始定期选派学生参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远程课程。“具体安排见安排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环境布置。

2、①开展庆国庆活动。

②十月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3、元月组织班主任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总结,交流经验。

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2

1 高校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内容

民族精神是指产生和蕴藏于一定民族的个性或群体之中, 热爱、忠诚和报效祖国和民族, 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团结和凝聚各种力量, 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重要的政治、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规范。五千多年的发展, 中华民族形成了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高校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必须加强对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1.1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 “抗洪”精神, 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精神等。新时期爱国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就是爱国主义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一致, 并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最根本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最精辟、最科学的概括。高校开展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树立国家意识, 将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作为自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强化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牢固树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 自觉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

1.2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从中国古代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勇于斗争、不怕牺牲;从建国初期的不怕封锁、自力更生, 到新时期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 到江泽民同志倡导的“五种精神”, 到胡锦涛同志强调“两个务必”, 无不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 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象征。高校开展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 要树立勤奋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成才意识, 要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 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 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

1.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不论是在兴旺发达时期还是在救亡图存时期, 中华民族都坚持和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传统, 以此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 激励着中华民族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 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往直前。高校应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 增强学习紧迫感和使命感, 增强拼搏意识, 使大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1.4 团结统一共同繁荣精神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盼统一、讲团结、谋发展、求繁荣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 体现了全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 是广大人民群众从历史的经验和自身体会中得出的必然选择。新的历史时期, 弘扬和培育团结统一精神更具时代意义。高校要努力培育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使学生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观念, 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大汉族主义, 让“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观念深入学生之心。

1.5 爱好和平放眼世界精神教育

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宁, 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 把自己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 实行对外开放, 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加快自己的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又一特征。高校应大力开展爱好和平精神教育, 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和协调, 如“和而不同”的共生意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 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分析国际形势, 明确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把握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使学生成为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

2 高校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当今世界,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 文化竞争异常激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全社会都要关心和重视。高校是塑造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 必须加强领导, 通过各种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 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只有弘扬民族精神, 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把人们的精神振奋起来, 使创造力迸发出来。发展先进文化, 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求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更好地树立群众观点, 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任何民族精神皆源于该民族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宝库, 既是中华民族推动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更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厚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和国情教育, 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 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要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对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文化加以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 引导学生同民族虚无主义、民族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想作斗争, 使学生保持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积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促进民族精神创新发展。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 随着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本质上是一种建设、一种创新。因此, 高校应充分利用人才和科研的优势, 要立足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善于概括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宝贵精神, 更要不断提炼和概括出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民族精神, 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应教育学生在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学习和汲取世界其他民族之长, 汲取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使一切能够为我所用的精神有机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去。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创造全员环境和各方面团结协作的整体氛围, 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直接担负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可以振奋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就能让学生培养文明之举, 塑造高尚灵魂,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所以, 高校要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全体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将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校报、电视台、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要大力宣传民族精神;升国旗仪式、人文论坛、科技文化节、文艺晚会、体育赛事等一切校园文化活动都要渗透民族精神;要精心设计人文景观、布置校园环境, 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 举办系列专题讲座, 播放相关电影、电视片有意识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利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 到落后地区进行“三下乡”活动等一切教学途径和资源, 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本身具有接受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动力。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的规律, 注意引导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 在参与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如大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树新风”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并以学校主人翁的精神, 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深刻体会民族精神的内涵。

3 结语

高校在注重加强大学生自身德行修养的过程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要大学生全面充实自己, 不断提高个人社会化的程度, 进行人生定向和人格完善;二是要使大学生达到高校大学生品德规范的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党,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为中华民族再度复兴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龚学增.民族精神教育读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3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面对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坚持突出重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要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民族精神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指导、支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要建立“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制度,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中小学校长要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负总责,所有教职员工要主动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看作自己应尽的职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篇4

潮州市湘桥区新春园小学

我校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共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关于组织开展2009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 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1、组织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4-6年级的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撰写文章,经过评奖推选出5份优秀作品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

2、我们在全校开展以《我们的大中华》为主题的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由美术组评选获奖作品,获奖作品连同《建国六十年辉煌成就图片》出版在宣传栏展示,供全体学生阅看。

3、我们还特别邀请关工委老同志许维鹏校长在升旗仪式上为学生做《伟大的祖国万岁》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伟大祖国的发展史。

4、我们为弘扬中华道德文化,这学期举行国旗下全校诵读《弟子规》展演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在诵读评比中谨记孝与信。

5、我们在课间唱活动中举行《爱国歌曲100首》选唱,让学生们在激扬、雄壮的歌声中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我们在全体队员中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你一言、我一语”创编收集标语活动,全体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通过创编标语规范自身的文明行为。

7、国庆期间,组织学生观看10月1日庆祝国庆六十周年阅兵仪式电视节目,4-6年级完成观后感一份;3-6年级观看庆祝国庆六十周年大型文艺节目,感受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从报纸上摘抄一则关于国庆节的报道写在读书笔记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活动方案 篇5

活动方案

2009年9月是教育部与中宣部等确定的全国第6个中小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2009年“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本民族精神月活动主题是“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宣传教育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着重做好弘扬与宣传抗震救灾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道德实践教育等三方面工作。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0月1日

主要内容:

(一)“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民族精神”活动

1、观看“英雄少年—2008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视听录象(9月19日中午)。由班主任组织学生收看,有多媒体的班级直接在视频上观看(键入2008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即可)。

2、各班可以发动学生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四川等地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现状,了解全国各地捐助灾区的情况,掌握党和政府在抗震与灾后重建中做出的英明决策,采取的各项重大举措。

3、利用班队课开展向灾区学生写一封慰问信,做一张爱心卡。(9月25日之前7——9年级各班上交一封慰问信和一张爱心卡,信统一发送到白小学生处邮箱。)

(二)推进奥林匹克精神教育

1、各班可利用班队课时间重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精彩盛况。

2、各班利用黑板报、墙报向全体学生宣传教育广大运动员展现出来的努力拼搏,勇争一流,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目标前进的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学生要用辨证思维看待问题,既要尊崇体育运动场上成功的英雄,又要重视虽经拼搏却榜上无名的失败的英雄。(9月26日中午检查各班黑板报)。

3、大队部利用橱窗辑录各类获得金牌、银牌、铜牌的运动员在运动场内外奋斗、拼搏的事迹、图片,以此教育学生深刻感悟成功来自于拼搏,成功来自于坚持的道理。

4、既要培育广大学生对于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容登金牌榜首的民族自豪感,又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金牌首位”与体育强国的辨证关系,明确真正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与参与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弘扬方式,对体育强国最恰当的诠释,教育学生上好体育课,做好广播操,积极投身大课间活动等体育锻炼活动。

(三)纪念抗战胜利爱国主义教育

“9·18”是国耻日,“10·1”是国庆节等,各班均可进行有机整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牢记中华民族曾遭受的苦难与耻辱,以及浴血奋战,浴火重生后的坚强伟大,并明确“忘战必危”和强民富国是立国之根本的基本道理。具体活动内容与形式:

1、9月9日起在浙江经视频道18:30分播出的反映抗战题材的精品电视连续剧《中国兄弟连》,班主任可以通知学生看。同时也可以建议学生看《亮剑》、《功勋》、《杨靖宇》、《太行山上》等一系列反映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

2、大队部在9月18日国耻日,在集会时进行动员,宣传,班主任也在班级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

3、建议黑板报也可以出这个内容,发动学生做抗战题材的小报,每班上交2张。(9月29日上交学生处)

3、各班可因地适宜开展其他教育活动。

三、领导小组:

组长:王振国

副组长:王呈祥

成员:马玉清耿绍灵郑春峰

希望各班要注重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中认知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榜样示范和环境熏陶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个性发展中了解、体验校园文化,感悟、认同民族

精神,从而提高民族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09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活动方案

王明口三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班会 篇6

南华初级中学 六(1)班

一、活动内容:民族团结教育

二、活动目的:通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

三、活动过程: 1.奏国歌

2.班主任开场白: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关头,都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在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返航;从“小米加步枪”到两弹一星;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甲午海战到今日的保钓行动;从“东亚病夫”到奥运金牌世界第一。无不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使我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中华的强大,祖国的伟大。我们为中华民族而欢呼,为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

3.主持人: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代,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请展开我们思想的翅膀,飞进我们历史的长河。现在请第一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第一小组代表:文天祥事迹介绍

第二小组代表:岳飞事迹介绍

第三小组代表:杨靖宇事迹介绍

第四小组代表:抗震救灾英雄事迹介绍

主持人:地球在转动,岁月在延伸。历史将把整个中国交给我们,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的代。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理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现在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呢?我觉得首先应从自己做起,关心我们的国家大事,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生,好好学习,考出成绩。努力拼搏吧,同学们,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吧!4.全体男生合唱:《男儿当自强》

5.总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来自何方?来自全社会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和齐心协力、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追求。我们一定要在危急关头,发扬处惊不变、守望相助、勇挑重担、不计得失、敢负责任的精神和作风;我们一定要以科学的决策、扎实的工作和坚定的信念,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有能力有办法战胜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我们将用雄辩的事实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将永远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6.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

⑴步行外出时要注意行走在人行道内,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

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7

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都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 这使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 应该加强国防教育, 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在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时, 还应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和国情意识教育

2006年11月,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 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 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核心是爱国主义。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

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理解, 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了解我国的领土和主权, 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并且通过学习这些知识, 达到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国情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 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 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 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效果来看, 国情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作用。

二、将近现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纳入国防教育的体系, 拓宽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应将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近现代斗争史纳入进去。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的教育, “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 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通过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反对外敌入侵, 以及怎样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 有助于他们吸取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继续、升华, 如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和四川地震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等。将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 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 还有利于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 共同担负起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

国防教育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同时, 应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结合, 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一方面, 国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和渗透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例如,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挖掘并扩充自身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如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中的哲学观点, 从而使学生能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 了解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世界观, 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 其他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民族精神的内容, 与国防教育一起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 理工科课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科史在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时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包含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也应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和熏陶, 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最终使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升华。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环境

民族精神应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 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 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 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 可以使民族精神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弘扬和培育。如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 通过观看升国旗仪式,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 或拜访革命老前辈,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阅读经典书籍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 建立国防教育网站, 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的发展, 转换教育观念, 营建“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阵地”。一是努力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教育网站或网页,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制成数字化产品, 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 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二是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 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校园网的监管,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另外,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高校还可以建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典名著、宣传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内容的网站或网页, 开展专题活动, 借助网络开展互动式交流讨论,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得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紧密相连, 应该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 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73-02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的现状与问题

(一)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来看,功利主义盛行,重理工轻人文,培养方案与教育目的脱节,致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民族狭隘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菲薄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的一切不如别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中国文化断裂,年轻一代缺乏对民族文化深入、系统和本质的了解,由不了解催生不自信,由不自信演变成全盘否定,从而消泯民族精神产生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暂时领先的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准,我们暂时还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种种困境,由此带来的中西文化冲突所造成。民族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就是妄自尊大本民族的一切,认为本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一切以本民族利益为中心。闭目塞听、故步自封是狭隘民族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本质上讲,狭隘的民族主义并不深谙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精髓,因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与精神的形成,无一不是吐故纳新、海纳百川的产物。因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是要不得的。“我们要用新的科学方法,来判断一切,来估价中国文化适合人生的一部分,固然要保存。而无用不适的一部分则要改革,我们要用科学态度,现代的眼光,来分辨何者为精华,而有保存之价值;何者为糟粕,应当予以淘汰。”

(二)从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来看,首先,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经典教育的缺失。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方面看,民族文化经典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民族文化理解上的表层化和民族精神根基的动摇。民族文化经典承载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精髓,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我们大学课堂中大量“概论”性质的教材和讲义充斥于课堂,经典的原貌和精义常常被曲解和断章取义,很多已经被弄得面目全非了。其次,师资力量有限。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需要许多资源的,而师资力量的薄弱,使真正能融会贯通传统文化经典的专家学者稀少。面对西方和现实社会的冲击,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应对的策略?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困境。教育制度保障的缺失,文化传承是要靠制度来长期保持和养护的。然而,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和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更没有一套制度来保障。从中学到大学,家长和社会都重理轻文,将文科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宣传和企业、政府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忽视了人文科学在精神层面和文化价值层面为社会和个人精神境界提升和思想智慧开启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长期以来,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被束缚了。

二、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校要把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学校的建设与教育体系之中。首先,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大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主阵地作用。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活动,学校课程的宗旨不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学术科目的专家,而在于促使我们成为关切自己与他人,关心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公民。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自觉性。最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还应该渗透到除两课教学之外的其他所有的课程教学和专业学习之中。各门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民族精神的教育因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文道统一的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二)通过实施人文素质培养计划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和升华,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它的精华。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当然离不开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道德传统的土壤。但调查发现,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很少,对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很少。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并规定学生的应修学分。通过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承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国文学经典,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自觉用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来陶铸自己的精神和品格,以奠定自己的文化根基,并在继续发扬的基础上,丰富、创造和提升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搭建民族精神教育的平台。高等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引导价值观念,传承文化成果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民族精神的教育。首先善于抓住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契机把民族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大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开展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先进人物和模范的事迹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大学生从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大学生能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楷模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民族精神的文化性、传承性、社会性、导向性与构建性特征,决定了大学教师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需要一支以身作则、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师资队伍。“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要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全面理解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水平,增强教师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都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本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教师,使他们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以推动高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媒体得到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利用的资源。网络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教育领域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评价载体的特点,而且功能更强,效率也更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娱乐、交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坚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方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红色资源网站,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教学活动,把民族文化,艺术作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结合声像,动画,图片等学生们的喜闻乐见,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彭艳(1982—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龚李利(1986—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陈春生.新文化的旗手:罗家伦传[M].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反思 篇9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0

一、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

我校专门召开班主任会议,全面认真的学习了《关于在全校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通知》,讨论和制定了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监督指导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分管德育的政教主任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年度“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领导小组,以便长期有效的把本次活动落实到实处。

三、精心组织活动,注重活动实效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师生齐唱国歌等,营造好每一周的爱国氛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如广播系统在课余播放爱国歌曲、举行庆国庆63周年黑板报评比等,营造了浓1厚的校园氛围。

2、全员动员,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抓好德育主阵地

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出倡议: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

9月6日班会,举行了“感师恩”主题教育,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了共识:感师恩就应该勤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等等9月20日班会,举行了“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

4、丰富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实效

在9月13日的班会课上,结合“推普宣传周”活动,开展了经典散文和爱国诗词诵读演讲比赛在9月27日班会课上,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师生同唱爱国主义歌曲”活动。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十一期间,我校将组织学生深入家庭、工厂等地参观、考察、调研,感受家乡、祖国的发展变化。

培育人文素养 传承民族精神 篇11

一、实施“三礼”教育,培育人文素养

在“三礼”教育中,我们注重针对性,强调紧密结合学生生活,从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的教育中,从“餐桌上讲礼貌”“商场购物讲文明”等生活的小事中,让学生悟出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学会做有教养的文明人。

在“三礼”教育中,我们注重实践性,强调参与、训练与体验,没有太多的说教,通过每天“十分钟队会”上的“做一做、练一练、演一演”,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训练中养成。

在“三礼”教育中,我们注重示范性,强调学校和家庭的示范,通过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三礼”的中外格言、警句和故事,共同撰写“三礼教育改变了你、我、他”征文,与学生共同学“三礼”,在生活实践中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

在“三礼”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性,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把“三礼”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开展“我和家长有个约会”活动,聘请社区居委会的同志做学校的文明监督员,以此接受社会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检验。

几年的实践,“三礼”教育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在学校,他们懂得了谦让,学会了合作;在家里,他们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在社区,他们到辅导站为外地小同学辅导功课。“三礼”教育同样使家长、教师发生着变化,他们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为学生做示范。 “三礼”教育促进和谐干群关系形成、和谐同志关系形成、和谐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家长关系形成、促进和谐育人环境的形成。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桃催李绽处处开”。

目前,“三礼”教育已成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成了我区的德育品牌,获得北京市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奖。《三礼》教材也成为朝阳区的地方课程。

二、开展“炎黄传承”活动,培育民族精神

我们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教育上,教育学生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形成个人良好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沃土,为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指导孩子如何做人,形成广泛的爱好,起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在“中国人要懂中国文化,要学习中国文化,要传承中国文化” 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将“三礼”教育进行延伸,开发了校本课程《炎黄传承》。教师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浩瀚与伟大;学生们在多样化的校本课上,学《论语》,背《三字经》,认识文房四宝,学习中国茶文化,自己亲手制作北京小吃——冰糖葫芦。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们萌生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强烈愿望。学校还精心营造校园环境,百米特色文化墙、极具民族特色的宫灯、书写历史名篇的竹简,以及每一个课间十分钟,学校教学楼内外都会回荡着《二泉映月》、《苗岭早晨》等中国经典民乐,让学生在休息时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分陶然。

学校精心创设的校园文化,不仅符合学生经历了的认知规律、审美特性、身心发展,同时,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更是学校全新办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校本课程进课堂3年来,我校的学生从对民族文化的不了解或很少了解,到喜欢参与、自觉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过程。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人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更加令我们高兴的是在校本课程第三辑的编辑过程中,一半以上的同学积极参与征稿,173名同学及家长成为《炎黄传承》第三辑的学生和家长编委。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感到,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文化环境中、在校本学习中、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与博大,同时,更为孩子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国际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教育形式,践行人文奥运

我校抓住2008北京奥运契机,让奥运为学校教育服务,将奥运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为此,我们以“抓机遇、做贡献、促发展、留遗产”为宗旨,以“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拓展国际视野,做现代国际人”为目标,开展了以“怀奥运情、展中华风”为主题的奥林匹克教育行动。

1.《奥运画册》——奥运礼仪

作为“三礼”教育的发源地之一,礼仪教育是我们的特色和传统。我们将“三礼”教育延伸,把传统礼仪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创编《做奥运文明小主人——奥运礼仪知识画册》,以学生喜欢的漫画形式,让他们了解基本礼仪、赛场观赛礼仪、国际交往礼仪和国际风俗礼仪,提升学生国际素质。《奥运礼仪画册》不仅成为学校奥运教育教材,同时,也是教师、家长共同的奥运读本。

2.民族体育——火热校园

随着2008北京奥运的临近,我们结合校本文化特色,采取“一班一族”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民族体育;召开民族体育文化节;创编千人大型团体操《吉祥三宝》;让学生参与编写《炎黄传承》第四辑——民族体育与趣味童玩。使抖空竹、踢毽子、推铁环、跳竹竿等民族体育走进课堂。跳房子、抽陀螺、翻绳、抖包等趣味童玩成为孩子们课间热衷的游戏。校园中掀起人人参与的民族体育热潮,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和感受奥林匹克精神,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3.奥运扑克——奥运情怀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编了一套寓教于乐的奥运扑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扑克形式,在他们中推广奥林匹克理念,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并以“集牌”的形式将奥运教育与德育结合,体现教育重在过程。目前,这幅由我区师生研发、获得国家专利的奥运扑克已在全学区12所学校推广,“奥运知识竞赛” 、“奥运征文、绘画大赛”等系列教育活动,让6000余名师生,以及家长、社区人员都积极参与到我学区的“奥运扑克奥运情”活动中。

奥运扑克的创意与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区委四套班子到校调研人文奥运,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同志为奥运扑克提名。小小扑克牌不仅申请了国家专利,还在今年的8月8日由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馆长加贝特先生带入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这是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第一件民间创作品。

4.电线杆文化——扮靓朝阳

我校一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学会做人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生发现“城市牛皮癣”现象后,提出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电线杆,为它们穿上漂亮的文化外衣,让它们装点环境。孩子们自己设计图案,走上街头为电线杆穿上文化外衣。现在,穿上文化外衣的电线杆成为了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5.奥运宣讲团——奥运文化小使者

据奥运教育专家介绍,台湾是奥运教育的盲点,呼家楼学区“小小奥运宣讲团”去年暑假走进台湾,带去同学们自己研发的奥运扑克,带去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带去他们亲手绘制的奥运礼物,带去他们对奥运的理解和对2008北京奥运的期盼,走进台湾学校、走上台湾街头,让台湾的青少年学生和百姓了解2008北京奥运,做奥运文化的小使者,受到台湾人民的欢迎。

近年来的“三礼”教育、“炎黄传承”校园文化的创设以及“人文奥运”教育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氛围感染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了文化品位,在学会做人、处事与交往的同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吸引了许多新闻媒体的关注,使学校走出朝阳,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北京、上海的报刊记者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前来采访、拍摄。香港无线电视台还专程驻校拍摄专题片。学校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智利、加拿大、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教育同仁的参观交流。

我们会将“三礼”及“炎黄传承”教育与时俱进,紧密与2008年人文奥运相结合,与创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不断丰富“三礼”教育的内涵,使之成为提高全民族整体道德素质的重要力量;为迎接2008年奥运盛会,展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作贡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题库下一篇:山谷中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