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2024-07-25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精选12篇)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1

也许路是黑暗的,是夜晚的馈赠;也许路是明亮的,天使把光环放在路中间;也许路上雾很大,但是白云累了,停下来休息一下。可能是别的原因。

我看到了身边的人。但它们正在消失,消失在微笑中,消失在光明中。就因为知道自己要走另一条路,就留下了深深的渴望。渴望什么?渴望快步,跑步,跑出这一层,走的比别人快。也许,这就是走路的目标。在那些模糊的面孔中,也许我学到了更多关于竞争的东西。

会走路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白如雪,纯洁如水,有些人可能已经被渲染成黑色了。走路不容易,没有任何保护很容易受伤。这肯定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这是现实。接受不接受是唯一的结果:一个个努力,一个个证明,一个个成长。唯一的办法,不再愿意,也没用,这就是命运,成功人士背后的辛酸。如果受不了这样的挫折,成功又有什么用?

每个人都知道成功是成长的礼物。他徒劳地追求成功,却从不考虑成长。这样的人不是粗心,而是贪婪,不需要鼓励。只有当他自己发现时,他才能真正成功。失败中受伤是必然的,但失败不是错误,而是结果,但这个结果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但是你想想,当你成功了,有多少人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到时候你会怎么样?

这时候你就可以发现,成功不一定是好事,失败就不一样了,很多人会一边失败一边成长。于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应运而生。很流行,但不知道它的美。它只是用来填补失败的伤口。很难过吧?但是没办法。这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历的过程。哭,笑,这些本质的东西本来就是它的一部分,没必要掩盖,它们是成长的证明。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2

我始终坚信这一群孩子与那一群孩子是并无差异的, 关键是看我们究竟要给他们单纯的知识, 还是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孜孜以求的不懈精神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机会。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中国母亲领着她九岁的儿子到了美国, 起初她有一种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她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的感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 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 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学生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 而是常去图书馆, 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回来。母亲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 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 头也不抬地说:“作业。”再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样大的题目, 即使博士敢去做吗?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 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文章。母亲听了, 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过了几天, 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 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 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母亲没赞成, 也没批评, 因为有点愣, 一是因为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章与节, 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之后, 儿子的另一篇文章《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又出来了。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 这次可谓不着边际了。在美国教育中已经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做出来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 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 活跃思维, 而读他们的作业的结果, 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母亲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 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 但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母亲无言, 觉得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 想想也难怪, 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 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此后再有诸如“二次大战”“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办法是什么?”等问题的时候, 母亲也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

例子很有意思, 它不难说明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是如何挖掘, 千万不要让我们固有的单一使我们错失开发学生无限潜能的良机。

新形势下课改的热浪已势不可当地向我们涌来, 我想课改需要的不仅是形式的改变, 更应是质的改变, 甚至是质的飞跃。到底如何改变, 如何做才能做好, 其实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愿意向我身边走在我前列的同仁们学习并与他们共同努力探索, 愿意学习先进的课改理念为自己注入更多更新的活力。终于有一天我也开始在我的课堂试验了。我设计了大量的名著电影欣赏课。讲到戏剧小说时让学生自拍自演, 学生为了演出成功自然翻阅大量资料, 对作品的把握与解读自然深刻。这样的一堂课老师虽然没煞费苦心地讲解, 但效果却意想不到。也许老师大胆的创新和适时的改变就是带动学生进步的第一步。还有2008年我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科研组, 其间我发现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趣知识, 但是只要搬进课堂就成了学生们痛苦的课业负担, 课下就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娱乐宝典。于是就主动开始上选修课, 最后还编了一本选修教材, 在课题结题时申报并获得国家奖励。最后我总结, 这样的教学不但有效地辅助了正常教学, 而且消除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寓教于乐, 效果显著。国家的教育改革正在路上, 我能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分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但是我更希望自己能担负起一个语文教师应担当的历史使命, 为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哪怕力量只是微乎其微。只要我们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样富有伟大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教育者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要低估学生们的能力, 让我们对学生也大胆地放一放手吧!也许不失教师正确指导、获得足够的自由阳光的学生才会在未来, 不仅占有前人的丰富经验, 更有自己探索创新、锐意进取后而获得的新知。只有培养出如此这般的学生, 将来某日把他到们输送到充满竞争的世界环境中, 我们才能坦然地大声宣布:我们真正完成了教育的使命。

摘要:语文教师应该担当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为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只要我们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学生就会富有伟大的创造力。

关于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管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高中生 成长档案 必要性 档案管理

学生成长档案最早是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目前已经在许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甚至大学得到了应用,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为学生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

一、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复杂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演化情况,更为高中教育方式的进一步调整、深化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其次,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目前,已有的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为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学校的一些奖惩记录等,很少有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兴趣、社会实践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档案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个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成才方式。

二、学生成长档案的内涵及内容

本文所指的高中学生成长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以便于分析学生心理,及时与家长沟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第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第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该类档案的收集,可以由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交往的先锋,只有班主任切实掌握了自己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和家长保持联络,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找出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另外,学生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动态的,即应该及时记录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类

这类档案建立在传统的学籍档案的基础之上,并加以补充扩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第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困难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弥补单纯记录学生学习成绩的不足,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这些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仅关注学生最终成绩,也有利于学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建立。

(三)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水平、社会能力类

这类档案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成果、社会实践情况等内容,并由学校对其职业特长加以分析指导。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各学期实践训练的成果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等等。

三、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思路

鉴于成长档案的特殊性,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成长档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对学生成长档案的正确认识

学生成长档案从多角度、多方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学生的热情投入和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对成长档案抱有抵触情绪,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就失去了建立成长档案的意义。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档案教育,使其明确成长档案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学生工作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自我的真实想法和体会认真記录下来,不断修正、完善成长目标。

(二)注重学生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和过程性

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学生成长档案的生命周期对连续性和过程性的要求更高,它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侧重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和连续发展。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这种连续性记录方式,可以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看到他们辛苦付出所换来的成果。这种内在激励机制是成长档案连续性和过程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积累学生信息,全程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在坚持学生成长档案私密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的开放程度

学生成长档案虽属于学生档案范畴内,但与一般的学生档案有着巨大差别。成长档案侧重学生个性,力求全面化、立体化、生动化地反映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绝非是学生档案中一张学籍表或成绩单所能展示和体现的。另外,学生不得直接查阅本人及他人的学生档案,而学生作为成长档案的第一形成者和利用者,需要依据成长档案中的发展计划来进行各项活动,并与其他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等多种角色互动,从而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在不涉及到私密信息的情况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开放程度,将学生档案提供给学生本人、班主任、授课教师等查看和利用,使他们能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帮助。

作者简介: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4

教版

喜欢那句话——当鼻尖最后一颗痘痘消失时,我就真的长大了。还记得初次踏进五中校门的感觉以及那种感觉中的自己,厚重的稚气还未卸下,尽管身份已由初中生变为高中生。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是怎样的,会遇见怎样的同学,怎样的老师,又会经历些什么事情,发生些什么故事。无论如何,青春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来了,日子呼啸而过,高唱着关于未来,关于梦想,关于希望的歌,渐行渐远。一直在慨叹我是多么的幸运,在那些日子里,将人间冷暖尝遍,但终未能将“人性凉薄”这四字参悟,因为我所遇见的都叫温暖。我便在这样的温暖里成长。三年,对于整个人生来说,不长亦不短,但足以叫一个人成长得足够坚强。我是爱哭的,一直就是,但也学会了忍,不管是否能忍得住。一直记得军训时教官说的:“三秒钟擦干眼泪。”一直记得瑶羲说的:“晨晨笑起来很甜。”一直记得妈妈说的:“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做事要动脑筋思考,不要一遇事就只知道哭„„”是呀,是大孩子了,我们要勇敢,即使有泪水也让它留在眼眶中,找风来风干,好不好?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5

大家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缜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书,或许早就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了吧。是它散发出的幽幽书香,陪伴了我的成长。

或许是年少无知,亦或是不懂人情。

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刨拫问底,对待新鲜事情都不免窥探一番,所以科普类的书籍成为了我的首选。寻《儿童百科全书》,让我只知道科学技术的伟大;探《十万个为什么》,让我明白了世界的奇妙;再寻《科学经典》,我仿佛遨游再奇妙的遐想世界中不能自拔。这些书使我受益良多,从小在心中种下了用科技与智慧为人类创造美好明天的种子。

随着年岁增长,见解加深,我爱上了中国的古史诗词。

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让我看到了作者悠闲自得、释然淡泊的心境;觅“靖康耻,犹未雪,臣之恨,何时灭”。让我看到了怎样一番的壮志豪情和背后的腐朽与阴冷;又悟“暖风熏得游人醉,总把杭州作汴州”,那是一种无奈,一种叹息,同时又或许是一种乐观的精神吧;再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又觉得陶渊明那种平静悠然的心境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吧。读完这些,让我的心境更加滋润,同时又增加了文笔,获益匪浅。

到了现在,这些都不能够满足我的“贪婪”了,我更倾向于小说和杂志。感《活着》中福贵的顽强,让我感受到了穷苦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找《水浒》中梁山的英雄好汉,让我感觉到朝廷的腐败,专制者的暴虐与人民英勇抗争的精神;再悟《复活》中的种.种,又让我感到一个人灵魂的伟大。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6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我眼中,书是知识的源泉、智慧的海洋,更是每个渎书人成长、发展的根基。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她教会我很多很多。《海伦・凯勒》启迪我要对生活有信心;《绿野仙踪》引得我浮想联翩;《水浒传》则让我看到了宋代社会的众生相……

我从小酷爱读书。有时,我手捧一本画报,盘膝坐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一看就是半天。妈妈总是“没收”我的画报,怕我把眼睛看坏了。

可是,书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我总是趁妈妈做饭时,偷偷拿起画报看。小时候,我有说梦话的习惯。

妈妈说:“你小时候总是说这样一句梦话‘妈妈,我要看画报!”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好笑。

低年级时,妈妈爸爸常带我去图书大厦买书。记得第一次光顾图书大厦时,我被里面的书之多震惊了。

我甚至想:有一天,我能够有一个自己的“图书大厦”。现在想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好天真,好浪漫啊!那一次,我买了10多本书,有小说,有诗歌、有故事……回到家里,我一本本地翻着书。品

味一篇篇散文,仿佛一股甘露在滋润着我的心田;潜入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体验主人公的生命旅程,使我看到人生的另一面,感悟出做人的道理……

现在,我已经升人高年级,作业越来越多,但是,我还是会挤出一些时间来与书“谈话”。从前,我喜欢看杨红樱阿姨的儿童小说,她的所有书,我都看过。但

从四年级开始,我便不怎么喜欢这类书了。现在我觉得郭敬明、落落、笛安的书可以填补我心中的空白。所以,我便买了一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觉得还不错,甚至让我着迷。每天晚上,我都会有一种喜悦感,而白天,则有一种期待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夜晚,当皎洁的月光泻在我的书桌上时,总令我若有所思。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我读着书,会立刻感到肉体和灵魂的放松。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任凭海风吹动我心中的涟漪。

感悟高中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篇7

从当今社会教师生存现状分析看, 教师行业存在工作压力大、收入不高、现实生活压力大、做重复性的工作、生活环境单纯、社会期望值高、社会舆论尖锐等问题, 这些都会困扰从事教育职业的人, 特别是新教师。该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教师行业同样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教师要以书为伴,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幸福。作为一名新教师, 既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路, 就应该转变观念, 把“从事教师职业”转变为“经营教育事业”, 经过踏实奋进、努力工作成就自己, 而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误人子弟。

二、研究促教

新教师如何才能迅速适应工作?如何把教学成绩迅速凸显出来呢?我认为应做到“研究促教”, 即通过研究课程标准、高考考纲、教学辅助资料、高考试题、教育教学理论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

研究课程标准和考纲。新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课标, 在教学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课标展开教学。高考考纲内容空洞, 范围较大, 应把考纲和课标相结合, 把考纲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相结合, 在教学中抓住重难点、高考热点, 做到有的放矢。

研究教学辅助资料。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后, 对所学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新教师在备课时, 应借助教学辅助资料 (教师用书、教辅资料、专业教学刊物) 进行研究, 认真分析本课知识点会如何考查, 考查的程度有多深, 这样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教材和考试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研究高考试题。从目前来看, 全国每年都有18套高考考试真题, 只有认真研究高考真题, 才能了解高考考过什么、高考会怎样考、高考常考考点是哪些、高考考试规律怎样、高考试题有什么作答技巧等问题, 因此研究高考真题是目前教育环境下新教师快速成长的法宝。

三、利用网络资源

新教师应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 才能把握知识的宏观脉络、知识的深度和细化。如:可以及时上百度网站查阅不理解的知识, 增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可以在相应的专业网站上下载教案、课件、导学案进行参考, 特别是参考高考一轮复习、二轮复习的课件, 能迅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思路也会豁然开朗。

四、参加教研活动

目前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扬团队精神, 充分发掘集体智慧的力量,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提前备课, 认真思考, 带着问题参加教研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倾听、悉心请教, 积极发言, 多向老教师取经, 积极倾听老教师的授课, 最后结合自己的实践,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做好反思记录

新教师教学工作经验欠缺, 从开始工作那天起, 新教师所做的任何工作都将会成为自己的经验积累和教学成果。新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倍刻苦努力, 每上完一节课, 都要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感想作认真的反思记录, 如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的反应、教学中的灵感、教学中的突发问题等。只要坚持不懈, 新教师就能迅速适应工作并能实现快速成长。

六、提升专业素养

对于新教师来说, 掌握的知识以及思想观念都比较新, 但参加工作后更多是围绕着教材、学生、学校转, 思维慢慢的就被束缚起来了。因此新教师应保持阅读习惯, 广泛涉猎知识, 保持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新教师应读哪些书籍呢?如本专业著作、本专业的报刊杂志、新教育理念的刊物、教育学、心理学、关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新闻及杂志等。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 学生学习变得高效。

七、正确引导学生

新教师与高中学生年纪差异相对较小、思想观念代沟小, 新教师特别逗学生喜欢, 因此新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 这样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该如何引导呢?如以身作则、言而有信、树立榜样、找学生谈心、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等。通过思想引导, 让学生明白为何读书、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得到人文关怀, 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学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成绩才会凸显出来。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8

一、构建“立体式”作文训练体系

迄今为止,应该说还没有一套完整独立的中学作文教材。现行的高中作文教材也仅是作为语文课本的写作部分,分散在各册之中。而许多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亦随心所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重难点。有的甚至高一就练习话题作文,如此纯粹应试性的训练只能扼杀学生原有的写作天分,只能让其在写作路上愈走愈窄。再则,国家统一编写的写作教材,虽说是遵循了学生写作心理规律,但如此完整系统的写作体系,在中学六年实践应用中,往往会因各地区教育教学差异及学生变动,而出现参差不齐的“写作断层”。如有的学生在初中写作基础尚未扎实,甚至连起码的描写都不会,而到了高中又依旧按照原有的写作体系进行训练,其结果是这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更不要说激发他们写作兴趣了。因此,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立体式”作文训练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作文教学。

1、重建训练序列,厚实写作基础。教师应具体研究学生写作基础,新的教学起点应定位于班级中等写作群体现有的写作水平上,然后将作文教学重新编排调整为“1-3-2”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科学系统地进行序列性训练,从而递进性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即第一学期作为初高中的过度期,主要就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本写作素养进行厚实强化,同时建立学生写作“两极”档案(总结每个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与存在不足,将其分类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中”等水平者为本班主体写作群体);第二至第四学期这三个学期教师就本班主体写作群体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当然,训练形式可多元化。(如写自传、新闻、广告词、导游词、解说词、小小说、填歌词、读书札记、产品说明书、科技小论文、改编课本剧、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等);最后两个学期主要针对高考作文强化提高(包括创新性的谋篇布局,个性化的语言运用,个性化的审题立意等)。

2、“随笔——活动”方式,拓展作文空间。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文的话题就是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情感,永远是写作的原动力。新课标亦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也要求我们在写作训练的实践中,积极拓展学生作文的空间。因此,笔者在常规写作教学之余,经常组织学生节假日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练情景作文,做社会调查;要求学生至少两人订阅一份报刊,每周写读书笔记,定期举行文学笔会,并择优编成校园文学期刊;特别是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积极鼓励他们投稿,如参加“语文报杯”、“新世纪杯”等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等。如此,通过“随笔性、活动式”作文教学,积极为学生创造能够展示个性、推销自我的途径与平台,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让他们在收获成功中体验作文的喜悦。

二、构建“立体式”作文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重行文、轻过程,每次作文只是“知识——命题——行文”的简单循环,既没有行文前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又割断了学生反复修改习作的再创造机会,如此作文课堂教学,只能是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哪能谈得上写作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五位一体”式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1)“听——听学生解说文题”(5分钟)当锁定一个作文专项训练,教师都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完成诸如观察、阅读、积累等系列准备活动,课堂上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写作构想。五分钟虽微不足道,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疑间接地扩大了其他学生的生活领域。

(2)“说——说教师指导意见”(5分钟)在进行作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也将搜集相关资料,最好是自己写“下水作文”,在整合学生及自己的写作构想之后,阐述教师的指导意见。应该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指导不是“禁锢”而是“火把”,且方式灵活,如结合课文教学的指导,针对个性问题的个别指导,面对共性问题的共同指导等,形式多样,穿插使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写——写自己初稿设想”(20分钟)“作文开头难。”其实难就难在写作主题的定位及思路的理顺上,当完成了行文前的写作准备之后,即刻要求学生取舍整合,快速作文。既可以是整体内容的概览,也可以是写作提纲的综述。

(4)“评——评他人习作灵感”(15分钟)在完成初稿构想之后,要求学生交流讨论,推荐有创新意识的习作并当堂朗读,如若其未写完,也可以将自己接下来的写作思路说之。师生之间相互评议比较,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取一举两得之功效。

(5)“练——练趁热打铁之作”(一节课时间)这是最后环节,学生在完成上述准备后,应该说既激发了创作欲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更主要的是作者有了自己的写作心理构想与草稿习作,剩下的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生成,加工完善。

可以说“听——说——写——评——练”“五位一体”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刺激学生感官,消除了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因而符合写作心理规律,在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它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三、构建“立体式”作文评改反馈体系

“作文难改”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心声。目前,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全批全改”方式,但这种方式因批改负担过重而造成反馈周期长。而且是教师“以一对百”,易造成教师审美疲劳,批语多用套话,不能多角度地指出作文中的优缺点,也不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作业检查,则用“阅”或“分数”代替点评。如此批阅对作文教学则毫无用处。长此以往,作文将成为师生之“鸡肋”,食之无昧,弃之不可!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能师生互动、以生为主的“立体式”作文评改反馈体系:

步骤1:小组交互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组成文学小组。每次作文完成之后,改变以往“教师第一读者”的习惯,而是先同组交互评阅,小组内可以自由交换意见,也可以集体讨论或个别交流,但都要求写下评语,且由组长汇总。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发现得失,弥补不足。同时,写作者因为知道习作要与同伴看,就会激发自己写作的自尊心;评阅者因为看的是同伴文章,就会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受,在感受中启发。

步骤2:教师指导评。小组交互评议后还需交与教师点评把关,否则难以落实。但此时上交的作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文了,应该说它是由原文本及“点评”再创造生成的“反馈文”。通过此“文”,教师既可以就学生原作及“点评”进行评判指导,又可总结本次作文共同优点,分析共性的不足。另外,教师应按A—B—C等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作文进行客观分类评价,这样既可呵护学生的个性表达,又使学生明确了自身不足,从而追求了规范与创新的统一。

步骤3:自我反思评。作文批阅发下后,还务必要求学生重读点评过的习作,写自我反思后记。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作文评改反馈最终还要回归落实到作者本身。此时作者再次阅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就等于重新进行一次再创造。因为有针对性评价的对照,学生每次可纠止自己一点错误,每次都可在反馈中前进一步。如此作文反馈,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新起点。

其实,“立体式”作文教学并非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否定而标新立异,也不等同于当前流行的所谓开放式作文。它是反思传统作文教学基础上的扬长避短,其整合的是一动态系统,强调的是一有机体系。它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得到更好地完善。

成长的高中作文素材 篇9

1、诚实与成长(樱桃树的故事)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关于成长的高中作文。父亲回来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想了之后,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是我干的!”父亲反问道:“小鬼,把我心爱的樱桃树砍倒了,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见父亲怒气未消,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2、成长要远离阴影(“永远走出监狱”)

法国诗人散文家让热内,生于19,襁褓中被父母抛弃。15岁时,他因偷了一件小东西而被作为盗窃犯送进儿童教养院,从此发誓要终生行窃,向社会报复。二次世界大战前,他蹲遍欧洲的少儿教养院和拘留所。之后,他被带进上流社会。在一个名叫奥里沃尔的社会组织负责人鼓励和帮助下,1945年,35岁的让热内开始发表小说和剧本。他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讲:他勤奋写作,是为着“永远走出监狱”。这个曾是窃儿的监狱常客,获得了1983年度法国文学大奖。

3、成长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拉孟伊卡哈改过自新)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班牙的医学家桑迪雅哥拉孟伊卡哈自小生在一个外科医生家里,由于好逸恶劳而不愿学习,在校各门功课都不及格,因偷钱被学校开除后,又结识了惯偷而游荡于外。待他回到家中,父亲被活活气死,邻居也无人理他。压力终于使他幡然悔悟,就此刻苦攻读,高中毕业已名列前茅,入大学后更加发愤,25岁成为母校的首席医学教授,后因学术上的创新和创立神经细胞学说于196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金,成为闻名于世的医学家,作文素材《关于成长的高中作文》。

4、成长也需要激励(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这一成就,使他于19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5.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教导(塞曼迷途知返)

荷兰一次海坝决堤,人们从洪涛中救出一位拼命挣扎的临产的妇女,这人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彼得塞曼的母亲。塞曼进大学后,被花花绿绿的.城市生活迷惑了,追求穿着游乐,物理竟不及格。母亲看到他的成绩单,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地说:“早知你是这样一个平庸之辈,我当年真不该在洪涛中拼命挣扎!”母亲一番话使塞曼暗暗下了急转向上的决心。毕业时,塞曼成绩优异。31岁时,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重大成绩。1902年,他和老师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金。

6、文学与成长(一本书挽救了一个小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每天都要秘书给他读来自各地的信件。一天,有一封特别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敬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您好!我是一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只皮箱,打开一看,见有一本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随手翻翻,没想到竟放不下手,以至一口气读完了。我深深被小说主人公所感动,决心向保尔。柯察金学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把有限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临终时,绝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

高中作文:成长的味道 篇10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许多种味道,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等许多不同的味道,成长的味道作文。让我们体会成长的味道。体会成长的五味。

成长中的“酸”

晚上,我的牙开始疼痛,疼的我都睡不着了,听说喝醋可以止痛,于是我端醋瓶子就往嘴里灌。实在太酸了,我实在受不了。吐了。过了一会儿,妈妈说醋要在嘴里含一会儿。可我还是忍不住吐了。此时,牙疼的更厉害了。实在没别的办法。妈妈送我去了医院。又是晚上,根本看不见路。但妈妈还是背我到了医院里。我鼻子一酸,泪流了下来。

成长中的“甜”

成长的路上,总会有成功的时候。不可能永远都是阴天,总有晴空万里万里的时候,学个别动作对我来说很难,但我坚持,但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最终学会了,这便是成功的时候,成功的时候。脸上总会带着微笑。心里甜丝丝的。这便是成长的中甜。

成长中的“苦”

成长的路上,不可没有吃苦的时候,参加某个活动最终失败了,心里当然感觉很不是滋味,整个人会变的.很低沉,心理很难受,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却没有取得成功。心理会很苦,这便是成长中的苦

成长中的“辣”

天气十分寒冷,手脚都被冻僵了。听说吃辣的可以使身体变得暖起来,于晚我走进屋里,取了几个红彤彤的小辣椒,看起来弯弯的红辣椒,十分可爱。我一口吃到嘴里,开始什么感觉也没有。过了不一会儿,辣味让我难受死了。身体暖和了。可是我的嘴可难受了,辣呼呼的,热水也不敢喝。我皱着眉头。呆坐了一上午。

成长中的“咸”

好奇心不可阻挡,看到什么都要去摸一摸。这个罐子里是什么东西,好奇心又来了,于是打开罐子一看,里面有些水。看上去没什么,于是便喝了一口。好咸呀。我这才明白,原来这里是腌菜用的水。实在太咸了。全是好奇惹的。我再也不会这么不小心了。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许多的味道,生活中固然有这些味道。让我认真体味成长的五味吧!

以后,我的成长道路会怎么样,我不知道。或许,会有哦,长大,那是多么漫长,可我是多么想长大!看着苹果上杂乱的划痕和手上的伤痕,我又想:成长的味道,原来就和泪一样苦涩。

从此不再去碰苹果刀,因为我心里明白自己还小。直到那一天,我升了一个年级,心里想着:现在是不是长大了呢?于是在心里存放已久的念头再次萌发了,我又拿起苹果刀。这次没有再割到手,但由于自己的不熟练,在削皮的同时,也削去了不少苹果肉,剩下的,简直接近一个核。而我,却在那个苹果核里,啃出了点点甜味……

现在,我不小了。在无数次的尝试和锻炼中,苹果刀不再会不听我的话,削出的苹果,也不再会狼狈不堪。每一次,我都会削出长长的皮来,苹果也可以大致保留原来的形状,每次削苹果吃,嘴里都会弥漫起一股甜味。再想想以前,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更可喜的是,我还可以向别人送上自己的心意。当我把苹果递给妈妈时,总能换来她的微笑。我又笑了,想着:成长的味道,原来和苹果一样甜,和微笑一样甜。

回到现实中来,我手中的苹果刀依旧在不停地动着,动着,其实,在我成长的道路中,又削过多少类似于这样的“苹果”,又尝过多少像眼泪那样的苦和像苹果那样的甜啊!手中的苹果只削了一半,接下来那一半会是怎么样,我不知道;我以后的成长道路会怎么样,我更不知道。或许,会有古希腊废墟里有一尊神像,名为双面神,它可以昂首遥望未来,也可以回首反省过去。然而,他的国度依旧灭亡了――他没有抓住现在啊!我如果认真对待学习,会不出成绩吗?会不收获吗?“踏踏实实,坦然面对,就算成绩不提高,但心的慰藉也不会没有的。”爸爸的话语萦绕在我的脑际。

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1

一、作文教学的“虚假地位”

虽然作文教学是语文整体教学中的最大板块,国家课程设置中,每个班每周均有两节作文课。但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老师将这两节作文课用于讲读课文、甚至是用于基础知识训练测试的现象,比比皆是。作文教学实际上处于重要不重视的地位,它游离于语文教学的边缘。一些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作文写作是学生的天赋,很难通过训练,有大的进步。

改变措施:高度重视,作文课“专课专用”,语文老师要树立一个观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这“半边天”是备课时间的“半边天”,是教学设计的“半边天”,是课时完成的“半边天”。实际教学中,绝不挤占作文教学时间,作文课只能用于写作训练。写作也是一种技能,而任何技能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作文课上,可以阅读美文,可以讲评范文,可以限时写作,可以交流讨论,可以互评互改等。如果真正将作文教学重视起来,会发现,仅是每周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教学要渗透到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去,与课文学习紧密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篇目,都是最好的范文,要有效利用,服务于作文训练。比如,高一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是写人的优秀范文,作者以直接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从外貌神态、风神气度、言谈举止多角度表现了梁启超的独特魅力,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效果一定不错。

二、作文教学的“混乱局面”

语文教材上有“表达交流”部分,以此为训练内容,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按道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大多教师没有作文教学计划,作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作文教学的“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文教学设计不规范。讲读课文的教学设计,老师们都能认真对待,从三维目标的确定,到家庭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都详尽具体。但作文教学的教学设计,则零落稀少,一些老师只是写个简案,提醒自己上课的进程,更多的老师连简案也没有。“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规范的教学设计,作文教学质量无从谈起,也就只能依靠学生的“天赋”了。

二是作文教学计划缺失。讲读课文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做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不仅有课时计划,更要有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相比之下。一个学段,作文训练的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很多老师心里是模糊的,操作起来,自然是随意所至。

三是作文训练浅尝辄止。在作文训练中,传统的做法是:先讲讲怎么写,然后布置写作任务,有的任务是在学校完成的,有的任务是留做了家庭作业,最后收交上来,教师批阅、讲评。这种流程有利于课时的完成,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好的会更好,差的会更差。试想一下,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就要改变以上局面。高中语文教材针对写作训练,有一套较为完整合理的写作教学体系,是一部好的作文教材。教师要钻研语文教材的“表达交流”内容,制定规范详细的作文教学设计,落实到每一节课的训练重点。不能图省事,只“教”“课文”,不“教”“表达交流”,更谈不上什么写作教学的计划和系统性了,使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被忽视。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不好的工作作风,在对学生负责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训练中,写作篇数不在多,而在于训练目标的达成。“好文须得三遍改”,要让学生写一篇是一篇,明白自己此类文的写作有缺点,写了改,改了再写,直到成功。

三、作文教学的“恶劣环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学生作文,就是要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体悟到的自由自在的表达出来。这才是良性的写作环境。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的环境却相对“恶劣”,为什么呢?

一是高考应考的要求使然。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专家都认为话题作文是最好的考场作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议论谁是谁非。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那就必须有一个好成绩。于是作文训练只好跟着高考要求走,你考什么我教什么,美其名曰“应考作文训练”。并且为了实现训练的高效,有的从高一就开始训练,有的甚至从初中就开始训练,蔓延开去,一些小学老师也在依据考试要求训练作文写作,甚至背诵范文以应付考试。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最大悲哀,在此环境下,学生写作谈何乐趣?

二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功利使然。“分高才是王道”,不可否认,在高中,高考科目的学习,是为了拿高分、考名校。一分之差,就相隔千余人。作为工具性很强的重要人文学科,语文首当其冲。作文训练中,甚至专家都在讲:要研读高考纲要,要揣摩命题人意图。言外之意,高考作文,不是写我们想写的内容,而是要写出命题人想要看的内容。为了拿到作文高分,師生都必须这么做。这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篇12

一、面对课改, 敢“爱”, 也要敢“恨”

在传统理念、传统教材、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 新课改犹如一缕春风, 带来了新理念、新课程、新教材, 也给教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政治学科, 由以往的注重知识传授到现在的关注知识运用, 教师由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个框题一堂课, 到现在的师生民主合作,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我们不得不对课改大声说出我们的“爱”。

我们“爱”课改的理念精神。在传统的“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更多的被定义为传授知识, 解决问题的主体。老师上完每一堂课, 最喜欢问学生的问题是:“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 教师认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然而, 教育的成功, 不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而应该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 课改将学生放在了本位, 让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在我的课堂教学中, 我最喜欢听到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问题是我在大量的备课工作中从未想到的。记得《经济生活》的一堂课上, 我和学生们在讨论储蓄、国债、股票的风险性和收益性, 股票风险最高, 收益最高, 这没有争议, 国债国家财政作担保, 风险比储蓄小, 收益比储蓄高。但是, 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国债比储蓄风险小, 收益高, 居民却都喜欢选择储蓄, 而不选择购买国债呢?”一下子就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 我也马上调整了教学计划, 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最后我们形成一致意见:储蓄作为投资理财, 比国债更便捷, 更灵活, 也更为居民所了解, 而国债有发行时间, 不固定, 居民对这方面的投资不熟悉。这就有了新的知识生成, 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教师也是与“生”共进, 共同感受学习的乐趣。

但是, 当我们在解读新课改理念精神时, 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探究讨论, 过多的活动充斥在一堂课中, 得不偿失。这三年, 听过很多的政治课, 在看到亮点的同时, 也看到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 课前安排痕迹明显, 一堂课成为一两个学生的表演课;课堂过于热闹, 同学们讨论很多次, 却忽略了知识的生成;传统的板书看不见, 多媒体教学让教师成为图片、视频的放映员。如此种种, 让我们不得不萌生“恨”意, 这是对误解课改理念的“恨”, 也是对教师迷失自我的“恨”。作为实践课改的教师, 应该是善于“创新”, 也要善于“守旧”。

二、面对教学, 善于“创新”, 也要善于“守旧”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 趣味性很少, 这也对教师如何提升学科趣味性, 同时生成知识提出了一个挑战。而“三贴近”就是一个方向。要把我们的学科知识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生成知识的理解。那对于我们而言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目前, 我们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情景设置、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这些方式我们多半能从现在的政治课堂上看到, 这些教学形式也打破了过去政治教学过于僵化的现象,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同时, 形式有了, 却发现内容有待考究。有的老师选用的情景材料直接就是网络课件的复制粘贴, 贵州的教师讲经济生活、文化生活, 用的例子都是外省的, 图片也是外省的, 而忽略了课程资源的本土化开发利用。我们的省政府网页、市政府网页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贵州的教师去学习, 作为我们的情景材料, 讨论话题, 让学生参与到贵州省、贵阳市的建设中, 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我的政治教学, 我更乐意用学生的生活, 用学生关注的东西, 用我们本土化的案例成为我的课程资源。尤其是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 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 我们老师应该让他对于教材有种亲切感。记得在《文化生活》的授课时, 讲到“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有利于人格塑造”, 我特意用了我们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校运会、舞台剧的资料图片, 同学们真是感同身受。而且, 当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形式时, 不要对传统的板书,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理论讲授给忽略了, 特别是在关键词, 知识结构生成时, 传统板书比多媒体更直观。我们在给与学生知识生活感悟和体验的同时, 要注意渗透学科理论的指导, 让学生能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生活实际, 能够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话语权”的同时, 自己要做好“掌舵人”。

三、面对学生, 给予“话语权”, 当好“掌舵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作为社会公民, 有了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新课改的理念精神也让我们作为教师, 应当给与我们的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首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尤其政治学科本身就会摄入一些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的讨论。记得在一次哲学的《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的综合探究课上, 我采用了吴有松微博谩骂贵州人的案例, 提出学生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问题。很多学生和当时很多网友一样很不理性, 有的学生要以牙还牙, 有的学生甚至课堂就言出不逊。这时, 我不做任何评论, 只是反问了一句:同学们这样的做法, 不知道能不能让吴有松心服口服, 让以后不会有人再次谩骂贵州人?随后将学生的课堂谈论和学科知识进行联系, 让学生能够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切忌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得出作为贵州人, 应当理性看待自身问题, 提高自身素质, 发展好我们的经济, 建设好我们的家园, 才是对待这样的谩骂真正的良策。

我们的高中生, 年龄和阅历, 修养和知识还是一个在不断成长的过程, 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给予其正确的方向。不要让一堂课只是热闹, 只是形式, 少了内涵, 少了意义, 教师应该做好知识海洋航行中的“掌舵人”, 让教学变得“曲径通幽, 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8.

[2]史维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7, (4) .

[3]欧府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凸现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模式研究, 2008, (9) .

上一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下一篇:低碳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