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5-14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1篇)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迫切需要,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已变得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甚至更新和发展,使事物加见完善,功能更全,效率更高。

创新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以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建立在观察,想象,思维和操作等诸多能力基础上的更高能力。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去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参与创新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我们要树立探索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目前,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都安排有一定量的实验,实践课程,根据所学专业特点,性质的不同,有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实验,调研和课程设计或实习,我们要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做到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怀疑和质疑一切的精神以及开放和合作的意识。此外,还要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种种困能,锲而不舍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发明和创造,对大学生而言,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学习之余应多参加各类活动,无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在发现更多可创新领域的同时有利于自身对科学的遵循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形成,事实上,任何创新活动都包含文化道德和伦理价值。因此,人文关怀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及创新理论,方法的突破也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创新型人才还应加强理论的学习,拓宽学术视野。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有一个较为宽广的知识面,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都要涉及,从而打造扎实的人文素质基础,而当我们学习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时,也不能采取浅尝辄止的态度,否则根本无法获得创新成果。只有深入钻研理论,探究专业知识的真谛,才能在专业领域取得很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最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拥有敏锐的视角,创新的理念,否则只能永远步别人的后尘,此外,国际视野,竞争意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应熟悉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通过换位思考促进国际理解,并以不同的身份代表各自的利益谈套解决这些问题,能以俯视全球的高度,目及未来的旷远,以全球的意识和语义来分析解决问题。

再次,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也至关重要,只有拥有了创新思维,人类的创新活动才能不断涌现。而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就像两个轮子,为了使思考这部车子前进,两个轮子必须协调转动起来。一方面,非逻辑思维方法运用在有创新的课题上,提出新思路,新设想,其作用在于摸索,试探,打开常规套路,冲破传统桎梏,而逻辑思维方法对提出的新设想进行加工和筛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运用非逻辑思维方法侧重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运用逻辑思维方法侧重于使人的思考活动具有准确性,严密性和条理性。

具体来说,我们常见的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辩证批判思维,隐喻联想思维等。

第一,发散思维,主要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状态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

第二,辩证批判思维,泛指个人能够辩证地评估,判断某事物和现象的好坏,利弊的能力,它要求人们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不断形成独立的见解,这是破除人们思想意识中思维关性的关键,激发念头并不一定要准确,但要激发人们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认识。

第三,隐喻联想思维,它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事物有机会地结合起来,强化这种思维,可突破知识专业化对个人知识结构的束缚,使人们学会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中寻找专业发展的灵感和突破点。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学习了解一些脑科学知识,同时通过打破常规,转换视角等多种方式训练大脑,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大高校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多言的实践平台,文体活动平台,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为大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参加创新成果的有力渠道。

另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进行自我素质的拓展训练,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能力的提升;通过参加科技协会等,提升参与创新活动的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通过参加全国性大学生赛事,创业竞赛,机械创新大赛等以及有选择性的参与老师在研课题,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做些辅助性的工作或参加某些力所能及的子课题的研究,逐步掌握选题立项,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全面构思并拟定项目方案,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交流等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获取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科研思想,切实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不断总结创新经验,养成良好的创新色习惯,形成独特的创新风格,才能持续不断地获得创新成果。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学府,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的职能。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应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两个根本转变”,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和约束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当今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缺乏主要表现:

1. 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往往不能把握科学最新的发展动态,闭门造车,又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不重视相关学科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 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然而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出现“见树不见森林”的现象。机械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识的结构,缺乏必要的合理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直线式,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层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新意和突破。

3. 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但在缺乏必备的创新技能,即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即是拥有这些灵感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果而终。

4. 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毅力。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改革教育方式。

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教育,使其对知识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具体操作为:一是优化课程设置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增加选修课比重,完善课程转换体系,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系学习;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六是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七是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3. 要培养创新型教师。

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因此,高等学校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4.改革考试方法。

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不断拓宽培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拥有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并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进而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翟丹姝, 任邦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农业, 2005 (2)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摘 要: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步伐则是中国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而高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地,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但在高校发展中,却有很多制约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认清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字:创新能力;培养;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发展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对于高校而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创新是高校发展重要使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科学技术能否顺利发展。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如何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潜在心理品质。同时也是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与四个因素直接相关: 一是知识因素。知识因素, 指人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水平。没有专门知识和经验就没有人创新能力的显现。高校学生想要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主动站在自身和社会的高度锻炼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二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学生应具备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三是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它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素构成。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这六种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观察能力是创造性学习的必备条件;思维能力标志着智力的发展水平;想象能力是突破知识经验的约束,掌握我们不曾感知或无法亲自感知的事物;记忆能力是思维在观察感知事物方向的通道;创新能力标志人的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与物质力量转化的推动力。高校学生在智力因素的提升上需要多方面协调发展,全力培养造就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四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包括自信心、意志力、逆反心、求知欲、进取心等。自信心是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动力;意志力是人成功具备的必然素质;逆反心是人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对环境的内心或外在表现的抵抗;求知欲是人作为学习者想要追求更高更深知识的渴望;进取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要求的体现。

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

1、考上大学后缺少奋斗目标。学生在中学阶段为了升学目标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到了高校后容易迷失目标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进而缺少奋斗目标。2、学习心态浮躁。学生学习目标追求短期化,压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对自身要求松懈。大学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老师严格监督,很多学生不再像中学时那样刻苦,不再有进取精神和学习、创造的热情。

(二)高校現有的课堂及课程设置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学方法陈旧。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以“讲授法”授课,课堂上以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的“教”为主,缺少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性,学生上课以“听”为主,不会主动思考问题也少有教师涉及科研方面的知识。如果将前沿科研知识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相联系,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教师讲课的关注度也会相应提高,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提升。2、课堂教学模式不完善。课程资源单一化,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即可无需掌握更多教材外的内容即限制学生的视野;课程置入统一化,学生被动学习,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或因兴趣教学;教师授课专制化,垄断式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课程的缺失,很多高校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很少甚至空白,没有形成大学生创新教育目标体系。如果高校能够对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对于教育本身来说,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方式。

(三)高校现有的机制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学理念偏离。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不应单纯传授书本上知识,应该将人的创造力潜能激发出来。从教师到学生应既有原来知识的传承,也应有新知识、新能力的创新。2、激励机制偏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评多集中在论文、专著、规定课时数量等方面,达不到量化考评指标则不能晋升。鉴于这种现状,教师将大多数精力和时间放在应付各种考评上,对于学生在正常授课方面精力少一些,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投入精力较少。这样看来,高校激励机制与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各项素质要求不相符,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3、学业评价机制偏离。学业评价机制是教师的“教课”与学生“学习”相互促进过程。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测定的问题,且在试卷内容的编写上,更多是基础知识水平的考评,缺少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测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地, 是构筑我国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高校的体制改革出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多样化, 但是高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并制定出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邹晓燕.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5):14—16.

[2]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I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48—50.

[3]高建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J].科技创业月刊,2004,(11).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什么是创新意识

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通过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斯宾塞是美国电子管技术专家,二战期间在测试新磁控管技术时,偶然发现口袋里的巧克力会因为接近磁控管而融化。斯宾塞联想到,能否用类似装置给食品快速加热呢?微波炉就这样诞生了。

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我在SGI工作时,曾领导开发过一个三维浏览器产品。从技术角度出发,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非常酷的产品。但很遗憾,一个三维视图既不能带给用户更多信息内容,也会严重妨碍信息的高效传递,无法使用户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一个对用户没用的创新,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套非特定语言的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从新颖、有用的角度看,它都能得99分。但是,拿到真实环境中就碰到种种问题,例如噪音处理,如何分离各种同时说话的语音,麦克风太远等。因此,这项创新的可行性只能达到59分。

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用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一个科学家的特质,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的,第三种则像工程师的。

二、怎样培养创新意识

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准则:洞悉未来、打破陈规、追求简约、以人为本和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结合技术发展规律,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

创新的最大障碍是无法脱离固有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框架。发明汽车时,如果脑子里依然还想用赶马车的陈规来操作,就可能不是用方向盘,而是用缰绳来调整汽车方向!追求简约也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初做搜索引擎时,研究人员发现,如果用户多输入几个字,搜索结果就会准确得多。技术人员想到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点子:把搜索框长度增大一倍。

以人为本是企业能否保持持久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谷歌公司,每位工程师都可以利用工作中20%的时间,做自己最有激情做的事情。

承受风险也是创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我从事研究工作时,主管曾说,如果每一个项目都成功了,你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你并不是在做研究,而是在回避风险,只选择那些十拿九稳、没有什么创新价值的项目。

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力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生学习三角形面积定理时,可能人人都会背诵底乘以高除以二的公式,但是,聪明学生还会记住这个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美国3M公司一位研究员想发明粘合力非常强的胶水,但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实验得到的只是一种粘合力很差的液体。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人们有这样一种需求:把便条或书签贴到桌上或墙上,可以随时揭下来—他此前发现的粘合力差的液体不正可以派上用场吗?就这样,一种险遭废弃的技术促成了即时贴的发明。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小时候,父亲曾让我们解答这样一个问题:用6根火柴拼成4个大小一模一样的正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我们都找到了正确答案。这样的实践让我对几何空间知识记忆深刻。

第五个建议是追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谷歌,我们宁愿让员工做一个自己有激情的项目,也不愿因为项目紧急或重要,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

在一种鼓励探索,支持兴趣,重视实践的教育环境下,创新并不难。只要培养出灵活的头脑和扎实的基本功,再兼具了科学家、市场人员、工程师的特质,同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你就一定可以做出最新颖、最有用、也最有可行性的创新来!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1 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

我校学生虽然大部分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但普遍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大多不太理想,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特别是生物、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学习医学知识较为吃力。

1.2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

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普遍存在认识问题、理解问题能力较差现象,同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记忆方法机械,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1.3 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甚至抄袭他人实验结果。

2 在医学实验课程中如何培养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医学实验课程的编排要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思考能力;既要有必要的知识点灌输与强化,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医学实验课程不是仅仅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是要在实验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并理解理论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实验教学还应在促使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创新与实践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在课程编排中不断发掘学生创新潜能,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

2.2 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2.1 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传统的医学实验课程安排多以验证性的单一实验为主,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辅助验证。学生依赖性很强,常常按部就班、不求甚解地按实验流程操作,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整个实验内容统一完整,前后衔接恰当。此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实验目的,具体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使学生在实验关键性技术方面受到系统、良好训练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验证性单一实验向设计性综合实验转变,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在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2.2.2 传统实验教学向多元化实验教学转变医学实验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若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以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述,则很难讲解透彻。因此,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模拟软件和教学视频等)使与实验相关的抽象原理、复杂操作技术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视化、形象化,使实验过程生动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实验技术。同时,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以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实验操作流程、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此外,还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实验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移动终端随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多种感观的刺激,使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给学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2.2.3 考试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创新能力传统的考试设计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创新教育的评估体系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可降低客观题比例,以主观题为主,将创新能力考查放在首位,尽量选择设计性、思考性、综合性强的题型,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

浅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内容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教育新颖潜能培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

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3.冯跃峰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年第2期;

4.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5.马忠林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一)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

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不能自觉地对知识、技能进行积累,以致不能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因此,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盲目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和安排,在科研活动中,缺少自己的观点和对新知识、新领域进行探索的能力,有时部分同学甚至把科研活动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完成,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

(二)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既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强的毅力和明确的目标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为保证。但调查发现,现在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时,大部分人凭的是“三分钟热情,五分钟热血”,能够积极地参加,却缺乏长久坚持的意志品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缺乏系统的组织和长期的物质支撑,因而难以获得良好效果。现在大学生的兴趣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

二、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在培养目标上

有些高校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和注重死记硬背式的考试导致学生视野和思想不够开阔,使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再加上人们普遍习惯于用较多精力去培养“学究”式的“尖子”和“优秀学生”,使得这些学生只是按常规走路,按书本行事、照搬照套,缺乏非逻辑思维、联想和想象,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二)在课程设置上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实践和实习环节不是太少就是缺乏有效实施,学生与社会接触机会比较少,动手能力比较差,导致学生的本本主义,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在教学方式上

有些高校教学方式单一,盛行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是知识的“存储器”。另外加上教学手段陈旧,很多教师仍困守在“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状态,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即使有所推广,但也仅仅是替代了传统教学的板书,教师对着课件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相互讨论的机会不多,发言的机会更少,致使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质量观、学生观等,使教育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从培养目标上引导学生,而且要从政策措施上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保障和有效激励。

(一)完善政策保障,设立“创新学分制”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和行动方案,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落实各类经费来源,向各类学生科研活动开放校内的实验基地和大学生创新中心,为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导向政策,学校明确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来抓。

制定本科生创新的行动计划和与之相匹配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或《关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的若干意见》等),明确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获得优秀成绩者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各类奖励。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学校的科技竞赛和科技活动。

(二)打造一支创新型教师团队

学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高尚师德掌握着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织起来,选好带头人,形成创新教育导师团队。团队教师首先要时刻关注所授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及时地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授课时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创新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处处感受到创新精神的存在,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所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领晤到种种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其次,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从而使大学生对于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有了解、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另外,团队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索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的讲座,成立不同层次的科研小组、建立多种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社团,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并逐步形成一支梯队合理、知识结构完备的大学生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在各类大型科技竞赛方面,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参赛组织和培训工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四)开拓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各项保障服务

要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丰硕的成果,就必须努力争取社会资源,建立不但具备强大的物资条件而且又拥有丰富指导经验的老师的创新实验室,把社会和高校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实验室,接纳学生的实习和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以取得良好的科技创新培养效果。实践证明,通过社会资源设立创新基金,建立创新实验室,一方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前锁定目标提供了机会。

浅谈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沟通能力 培养 策略 途径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沟通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沟通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在社会交往中,沟通就是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手势彼此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观点和兴趣等的社会行为。沟通涉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人际关系的协调、冲突的解决、人格的健全及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沟通能力总体较差是客观现实,一些学生沟通意识不强或缺乏沟通知识,少数学生存在认知、心理或人格方面的沟通障碍。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而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要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就要加强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会面临着不断与人交往、与人协作的问题。当今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社会期望尚存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沟通意识淡薄

沟通意识即一种沟通观念或一种指导沟通的思想,指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表现在在实践中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贯彻着这种已经是内在的倾向。通俗地看,沟通意识就意味着,个体在从沟通的角度看我们生活的社会。大学生沟通意识的淡薄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 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所以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主体的沟通意识都比较缺乏。意识指导人的行为,沟通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主动沟通、实践训练沟通能力的行为意识不强。

(二)沟通技巧缺乏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在家是家庭的中心,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有部分学生在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大学集体生活人际沟通过程中,缺乏沟通技巧,不能换位思考,自私自利,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沟通实践缺乏

随着现代人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沟通理论方面的各种书和资料也随处可见,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关于沟通艺术方面的课程,但沟通并非直接套公式那么简单,还需要在实践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发达, 网络已不再仅仅是操作工具,而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聊天,或打游戏,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社会中,而减少实际与人沟通的实践。人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社会学理论中的“镜中之我说”和“概化他人说”证实了这一点。网络沟通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忽视了人际沟通知识的学习,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实践锻炼,影响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很好的发展人际关系,发挥个体的内在潜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 15%,人际关系则是 85%。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为了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培养主体沟通意识

沟通意识作为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是行动之准备和行动过程中不断呈现在意识中,而能指导和改进行动的一种思想。从认知角度看,培养沟通意识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性。通过沟通教育或自我训练,培养沟通主体意识,树立一种科学的沟通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一种沟通思维方式,把无意识的沟通变为有意识的、科学的沟通,提高主动沟通意识、角色换位沟通意识、双赢沟通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二)改善和加强沟通课程教学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而在我国,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沟通课程学习对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各高校应该把沟通课程纳入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当中,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人际沟通》《管理沟通》《跨文化沟通》《应用礼仪》等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强化就业面试、演讲等训练,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使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顺利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

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沟通平台,提供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通过实践这个根本环节提高沟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大力推进学生班级、宿舍建设,加大活动普及力度,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开展中来,以加强学生相互间的沟通,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学校应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勤工俭学,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社区的联系,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深层次沟通。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鼓励学生通过加强自我训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全面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

结论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能力。因此,学校有责任提供一切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资源,教师有义务担当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责任,学生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的主体意识,自觉地进行沟通交际的自我训练,使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既有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又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6(3).

[3]赵升奎.沟通学思想引论[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5.

浅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在?笛Э蔚慕萄е校?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合作者。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活动活动空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提出不同的见解。并且允许学生想错、说错,教师要适时点拨,要学生敢说、敢想,形成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二、夯实学生“双基”,提供创新思维源泉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小学熄灭的创新意识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思维如同“海市蜃楼”,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获得有关数学、数量关系,几何图形一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通过有的放矢地训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达到“应用自如”的境界,为培养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基础知识是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每种能力都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培养出来的,只有牢固地掌握它,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灵感才能得以激发,解决问题才能得心应应手。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课标、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要彻底弄懂,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习兴趣,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动力,同时也能使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捷而丰富,而没有兴趣的强迫学习只能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扑灭创新思维的火花。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首先,导课新颖,引发兴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 讲一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提出问题:“方程 3X?-X-4=0的一个根为 X1=-l,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2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感到困难,教师马上给出答案:“由于 c/a=-4/3,所以X2=-4/3÷(-1)=4/3,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牛确信答案是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牛的好奇心理,使之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不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进 取状态。学生都急于想弄清“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我是据此求出X2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短短几句话,就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教法启发兴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的基础又是参差不齐,要启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数学中的概念课可以采用谈话法或者讨论法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并掌握概念:而公式、定理和法则课可以采用发现法或者探索法来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找出规律掌握知识;而制作课、实验课可以采用活动式的教学法;调查课则采用开放性的上课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数学、理解数学。第三,精心设疑,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设疑,将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比如在摩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二战期间,盟军的一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忏务中发现飞机外有一只小虫子,觉得很奇怪,于是伸出手抓着它。等他松开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这不是一只小虫子而是一颗子弹。同学们想想为会么飞行员能抓着高速飞行的子弹呢? 问题一出,同学们兴趣马上来了,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很多 同学的回答具有创意,这说明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了。第四,学以致用,发展兴趣。学好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存教学中和适当设置一些具有实践、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学生在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兴趣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着力思维素养,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在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象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创新思维又在一般思维上发展起来的富有创见的思维,并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存一起。而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和培养发散思维及收敛思维能力。因此,培养思维的品质以及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是加强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创新思维要求新颖、首创创和独特。学生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独立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不盲目跟从,并根据自身特点把握问题关键、切中要害,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着眼于新的理论高度,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次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学生思维敏捷而流畅就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来考虑问题,而不是被某种固定意识所牵制,能举一反

浅谈小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在这世纪之初,站在科教兴国的历史高度,审视我们过去的教育,有识之士疾呼,陈旧过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现行的教材改变过去的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且突出了创造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让我们的学生能承担起来未来建设的重任,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就要坚持拓展想象,培养创新。

记得恩格斯说过:“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到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那单一的、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我们作为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自己的需要来设计美术课堂的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良好的情绪中通过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不断获取新知识,创造新作品。作为教师,对发展小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有些许浅见。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上好一堂美术课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质上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教师在观念的革新中要做到,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的传授美术技法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很多美术教师因为专业的特点在以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从学科本位看待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个体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容易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长时间的固定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非常难且很枯燥,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多种教育形式的要求。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理解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美术教师总是在上课时,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平淡导入— 教师演示— 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课上40分钟在各部分的硬性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作品看似画得很好,但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很不利。所以要想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关键所在。那么教师应该怎么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与创作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美术教学中,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法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必须采用演示法。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以示范性地作画,制作表演或将教具范画,实物模型演示或幻灯、录象片断等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法的理解。并设定条件,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创造启发学生联想或思维迁移。

在辅导学生练习时,教师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勇于创新,要求不同于别人。通过外部压力引起创造思维,使其发散思维活跃,可以陆续想出多样方案,逐步形成创造性兴趣,创造的要求就会被动转化为主动,对有独创精神的作业要表扬。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的主要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工作与自己的兴趣匹配程度时形成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探究性有利于形成对某一类事物的好奇——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它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它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以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我们知道,任何一中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建议可以采取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五、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六、以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训练带动小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

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如同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小学生一个自由的、友善的学习环境,鼓励小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小学生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把训练小学生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当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表达内容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当能够提高,我认为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潜能才可

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小学生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小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小学生会想,再教小学生会画,这就是我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小学生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其次是学生本身,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加要有创新的意识,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习具有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工具材料,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现在教师的美术教学多在活动中、游戏中去进行,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去玩、去摸,去听„„现实的刺激促使学生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他们的头脑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上。学生经过启发,按捺不住急切作画的心情,当听到老师说现在开始时,他们就全神贯注地画起来,没有淘气的,也没有说话的,全班鸦雀无声,只听见笔在纸上唰唰声,都在积极的动脑子在画自己脑子里的图画,都在尝试着创新的手法。

最后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YBKT2011061)。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蒺 ability of innov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goal in today?蒺s Higher Education, Al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 of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new century college students, will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m to make a living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is to cultivate high?鄄quality tal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high quality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5-01

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直认为,培养现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创新是实践创造的灵魂,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的重点。

1.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

1.1教育观念的束缚

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导航,由偏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另外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合作意识、管理模式等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2课程内容陈旧,传授方式僵化

现在大学里,现有的教学一般以老师准备的教材或者参考资料为主,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了解的知识面窄,另外,专业课单一,学生所学的知识面窄,缺乏各类知识整体整合的水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3.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因素分析

3.1具有创新意识,但缺乏利用和创造条件的能力。在学习中,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不善于利用学校条件,缺乏与丰富知识经验的老师和同学的勇气,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养成。

3.2思维敏捷,但缺乏创新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犹豫对知识的认识面宽度不够,知识机械的,片面的看待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而且深度不够。

4.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4.1国家应加大对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的投资

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许多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让它们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尖端的深层的研究,从而成为吸引大学生的乐土。

4.2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

国内已经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少高校还是安于现状,不肯做出改革。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有部分原因是国家的监管力度不足。政府应严格监督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4.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实验教学应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紧密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咨询服务、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4建立科技导师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在当前的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宜讲上,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白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01:84-91.

[2]李景山.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乔海曙,李远航.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 大学教育科学,2008,No.10701:20-23.

上一篇:有趣的童年一件事作文400字下一篇:膏体充填队党支部2013年6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