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使者作文

2024-07-08

善与恶的使者作文(通用10篇)

善与恶的使者作文 篇1

而我就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下午,郭阿姨和妈妈去一家鞋店买鞋,我跟在后面。进到鞋店,两个店主让郭阿姨试好鞋后,付了钱,可钱包却忘在了收银台上。可那两个店主却没有提醒,反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钱包,而我也没有发现。

当郭阿姨上到小汽车后,刚想清点一下钱的时候,却发现钱包不见了。于是阿姨急忙调转车头,又来到了那间鞋店。可是一看柜台,连个钱包的影子都没有。郭阿姨问那两个店主看到她的钱包没,那两个店主摇了摇头,不肯承认,阿姨就和她们吵了一架。最后才决定,让她们寄过来。我发现,她们的眼睛里闪过了一丝得意和狡黠。几天后,她们才把一张驾驶证和身份证、还有一串车钥匙,可是钱包里的几千元却不见了。

还有一件事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在举办深圳大运会的时候,一位武警在上厕所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黑钱包。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些证件和钱。他还没数就交给了上级领导,原来里面有103万港元和7000元人民币。找到失主后,这位武警把钱返还给他,还不要失主奖励的钱。

善与恶的使者作文 篇2

菲尔丁笔下的汤姆·琼斯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 对爱情忠贞不渝、对生活积极乐观。但人是理性与感情的混合体, 多么完美的人也会因为冲动而失足的。通过其优、缺点的分析表明了作者的扬善;而卜利福是一个阴险恶毒、卑鄙无耻、诡计多端的伪君子, 通过其灭绝人性的性格分析, 表明了作者的贬恶。最终邪不压正, 善有善报,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不同的性格

汤姆·琼斯英俊潇洒, 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 对爱情忠贞不渝、对生活积极乐观;而卜利福是个口腹蜜剑、诡计多端的伪君子。

(一) 汤姆·琼斯

1.善良正直。

汤姆是一个弃儿, 是家道富有的忠厚长者奥维资先生收养了他。他的温顺和善良从小就不难看出。为了追松鸡, 汤姆和猎守黑乔治闯入了邻居的庄园, 被逮到后, 汤姆独自承担了所有的责任, 因为他知道猎守黑乔治家境困难, 如果被发现也参与其中的话, 就会被奥维资先生解雇, 而解雇也就意味着他会失去养活一家老小的经济来源。即使在道貌岸然的斯威克姆老师的鞭笞“抽得好不厉害, 决不下于有的国家用来逼问罪人的口供时所用的刑罚”之下, 仍然没有出卖可怜的黑乔治! 奥维资先生看到被打得如此严重的汤姆, 很心疼, 认为是自己误会了汤姆, 并出于补偿送给他一匹小马, 汤姆非常珍爱它!可是养了半年多, 汤姆就到庙会上卖掉了这匹马。在奥维资先生的询问下, 汤姆诚实地道出了卖马的原因:“就是您那个猎守, 和他那一大家子人呀。自从您下了他的工以后, 他们就一直地挨饿受冻, 濒于绝境。我看到这些可怜的人, 身上无衣, 肚里无食, 同时又知道, 都是由于我自己, 才叫他们受这样的罪, 我真受不了, 我真受不了。爸爸, 我指着我的灵魂发誓, 我真受不了。” (他说到这儿, 泪流满面, 于是又接着说) “就是由于要把他们从绝境里救出来, 我才和您给我的那份礼物分离了, 尽管我把它看得宝贝似的;我就是为他们, 才把马卖了, 卖马的钱, 每一个法丁, 都给了他们了。”

2.乐于助人。

汤姆极富有同情心, 对于别人的苦难, 向来不会袖手旁观。米勒太太的女儿, 囡丝和奈廷给勒先生相爱, 但由于奈廷给勒先生的父亲反对他们的婚姻, 怀孕的囡丝被抛弃了。囡丝羞愧、痛苦难当, 几度欲自杀, 为了挽救米勒一家的声誉, 更是为了挽救囡丝母子性命, 汤姆去拜见了老奈廷给勒先生, 老人希望自己的儿媳妇生在富贵家, 结婚时能带来一大笔财产, 这点汤姆表示理解。但汤姆竭尽全力想让其明白, 不能将婚姻与金钱混为一谈, 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并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事实上, 汤姆不仅是在说服别人, 这里更展示了他的婚恋观, 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He is, indeed, one of the best-natured fellows alive, and has all that weakness which is called compassion a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imperfect character from the noble firmness of mind, which enables a man to run through the world without being once stopped by the calamities which happen to others.”

(二) 卜利福

1.诡计多端的伪君子。

“卜利福少爷和他正相反。他虽然刚刚十六岁, 但是却已经在待人接物方面, 工于心计, 善耍手腕了, 能在同时同刻, 对于对立的两方, 都取欢讨好。他和那个神学家在一块儿, 就一心一意都是宗教, 和那个哲学家在一块儿, 就一心一意都是道德。如果他们两个都在跟前, 他就绝对一声也不响, 这样一来, 他们两个就把静默往他有利那方面解释, 也往他们各自有利那方面解释。”在俩位老师面前, 他向来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 使之成为他打击琼斯的同伙。在奥维资先生面前, 他永远表现得恭敬孝顺。 可暗地里却无时不刻不加紧对汤姆·琼斯的迫害。他把白蕊姞小姐留下来的关于汤姆身世之谜的信件藏起来, 为琼斯带来了更多的磨难;为了置琼斯于死地, 他买通律师和伪证, 而当奥维资先生询问的时候, 他却装的很是无辜清白, 卜利福就是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

2.卑鄙阴险。

他从小就视汤姆为眼中钉, 把他看作爱情与财产继承权上的不共戴天的敌人, 所以他对汤姆处处陷害。而心无城府的汤姆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 并且告诉了他追松鸡的真相, 可是没想到, 在一次打架之后, 卜利福趁机把事实扭曲着和盘托出:“这本不足怪。因为一个人, 撒过一回谎, 就很难对撒第二回有所顾忌。我要是像你那样, 对老师撒那样昧良心的谎, 那我就要觉得没脸儿再见人了。”“撒什么谎, 孩子?”斯威克姆有些急巴巴地问。“哦, 就是他对您说, 他打死那只松鸡的时候, 并没有人和他在一块儿啊;但是他心里可明白 (说到这儿, 他一下泪如泉涌) , 不错, 他心里可明白;因为他对我承认来着, 说他和猎守黑乔治在那儿。还不止这个;他说, 一点儿不错, 你说过——你要是敢否认, 那你就否认吧, 你不是说, 你豁出去叫老师把你脔割了, 也不说实活么?” 结果导致黑乔治一家被解雇, 此后饥寒交迫、贫于生计。

三、不同的对爱的态度

毫无疑问, 爱情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而每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念又大不相同。

(一) 汤姆·琼斯:

忠贞不渝。 在男女关系上琼斯是轻率的,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欲和欲望。他对苏菲娅的爱情是真挚的, 但只是在理智清醒的时候, 而在感情冲动, 理智失去控制的时候, 他就不再“考虑他对美丽的苏菲娅的忠贞”, 而干出严重违背道德的举动, 并每每成为荡妇淫欲的牺牲品, 做出不忠于苏菲娅的爱情的荒唐行为。他曾经爱上过黑乔治的女儿媢丽, 两人发生关系;他也曾帮助过一个名叫洼特的夫人, 在旅馆被她勾引, 终于和她发生关系;他更是被一个上流社会一位淫荡的贵妇人, 白乐丝屯夫人包养过。 虽然身体屡屡背叛他的爱人苏菲娅, 但是情感上, 却对苏菲娅忠贞不渝。为了救苏菲娅, 他摔断了一条胳膊, 为了寻找苏菲娅, 他寄人篱下, 百般打探, 从未放弃。无论他身处何种境地, 都没有忘记追寻自己的最爱!

(二) 卜利福:

只为金钱。 卜利福也看上了苏菲娅小姐, 但是他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她, 而是看重了她是富有的乡绅威斯屯的唯一继承人。他把婚姻当成是走向成功的工具, 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东西比金钱和地位更重要。他追求苏菲娅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报复、超越汤姆, 汤姆英俊潇洒, 很讨女人欢心, 这使他大大吃醋, 在他心中, 汤姆有的他都要有, 尤其是爱人!

四、不同的生活态度

(一) 汤姆·琼斯:

乐观看世界。 在当时社会, 弃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寸步难行, 世人的耻笑, 自己的惶恐、无依靠, 都使他们处于极度自卑的境地。但是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汤姆却与众不同, 无论何时, 他看到的世界都是玫瑰色。琼斯对奥维资始终都极为尊敬。当他由于自己的荒唐而受到奥维资斥责时, 他的悔过的态度是诚恳的。甚至在奥维资误信谗言把他撵出家门时, 他也只是痛恨自己的错误, 才惹得奥维资如此生气, 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奥维资先生对他的慈爱。 在狱中, 琼斯英气勃勃地大声喊道, “好啦, 我的朋友, 我现在对于将来的事态如何, 完全都无所谓了, 至少对于我这条命, 完全不在乎了;如果上天的意思, 叫我用这条命, 来偿还我欠下的血债, 那我希望, 上天的仁爱总会有一天, 使我的荣誉得到净洗, 总会相信一个要死的人所说的话, 因而使他的人格得到公正的评判。”即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琼斯依然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积极乐观的迎接明天。

(二) 卜利福:

钱奴。 贪婪与欲望使卜利福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钱奴。在全篇小说中, 他就是造成琼斯所遭遇的各式各样不幸的隐蔽的或公开的罪人。他对琼斯的迫害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可以全权获得奥维资先生的所有财产。当他的阴谋全部败露时, 他绝望地躺在床上, 暗自流泪。但这不是痛悔前非的眼泪, 而是“惊慌失措的盗贼在囚车上所流的眼泪”。当他知道自己的罪行已经无法抵赖时, 他只好心不由己, 对琼斯作了坦白, 竭力哀求琼斯的宽恕, 恬不知耻地“匐匍在地上, 吻着他的脚;总之, 他现在的卑鄙下贱跟过去的阴险恶毒是同样地突出的。”即使到此时, 他也没有认识到自己悲剧人生的根源, 而是寻求另外一个淘钱的机会去了。

五、结语

正因为菲尔丁在《汤姆·琼斯》里所创造的人物典型是那么生动, 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揭露和批判是那么深刻, 对善恶的爱憎是那么分明, 而使这部包罗万象的小说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现实主义杰作。文中对琼斯和卜利福的善恶较量写得淋漓尽致, 让人大快朵颐。笔者认为菲尔丁通过这篇小说还想告诉人们: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 我们要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 另外, 虽然琼斯有很多缺点, 又是个私生子、弃儿, 但仍然比卜利福那样的伪君子高贵!

参考文献

[1].Blanchard.Frederic T.Fielding the Novelist:A Study in Historical Criticism.New Haven:Yale UP.1926

[2].Fielding, Henry.Tom Jon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Richetti, Jone.The English Novel in History1700—1780.London and New York:Rutledge, 1999

[4].陈嘉.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81

善与恶的较量 篇3

[关键词] 红色与黑白 乐声与枪声 亲吻与毒打 对比 善与恶

德国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曾说:“它《辛德勒的名单》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地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辛德勒的名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既非在于它再现了敌前波澜壮阔的战争,也非在于它勾勒了敌后惊险残酷的斗争。它给观众讲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德裔商人在榨取犹太人血汗、大发战争横财的过程中,受良知和正义的驱使,散尽钱财营救一千多名犹太人的故事。影片不带一丝煽情,却足以让人泪流满面:看似沉闷无趣,却焕发着激情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灿烂光辉。在面对二战这部历史悲剧中,影片没有狭隘地散播仇恨,而是颂扬一种悲天悯人的美好情怀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颂扬一种超越种族的大爱: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秉承着这一主旨,《辛德勒的名单》因其娴熟的电影表现手法和简洁的电影语言,获得了洗练的气质,并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座里程碑。影片多次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比,将人性中那份善与恶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明朗的红色与凝重的黑白画面:生命与死亡的对比

《辛德勒的名单》有如素衣女子,洗尽铅华,以凝重的黑白色作基调,营造出一种苍凉、恐怖、缺乏生气的氛围,将观众引入那久远的战争年代。正如导演斯皮尔伯格所言:“除了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之外,我别无选择。”对于那样一个弥漫着杀戮与死亡气息的时代。今时今日,我们依靠文字联想起来,也是别无选择的灰暗一片。试想当死亡的阴影伴随左右,即使阳光明媚又怎能照亮心中的阴霞?黑白的画面不仅是纳粹造成的黑暗世界的写照,更是犹太人看不见生的希望的内心写照。

然而就在这一片凄凉、阴森的黑白色调中,闪现出了一点明朗温暖的红色。一个身着红衣天使般可爱的犹太小女孩,无助却又从容地穿行于满是杀戮的街道上。这是生命之火在律动,是犹太人渴求生存的希望在跳动。但是,这一点红色最终还是被浓重的黑暗吞噬:当我们再次见到这位小女孩时,她已经成了一具僵硬的尸体。美好的毁灭,恶的胜利,悲剧的强化!正是如此,影片将纳粹的残暴邪恶控诉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这样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心理冲击力的作用下,悲愤于心中郁结的痛楚时,也会深刻意识到生命与死亡的抗争中,生的美好与可贵!

二、悠扬深沉的乐声与恐怖刺耳的枪声:人性与邪恶的对比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配乐无形中担当起影片的重要角色,恰如其分地渲染出影片的主题。在这里,音乐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音响背景,她不仅配合画面有效地调动人的情绪,而且还赋予听众一种深沉悠远的“生命思考”。观众在感受音乐中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心境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个民族的心酸和悲怆!尤其是纳粹在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时候,恐怖刺耳的枪声中流淌着一段温婉动人的童声合唱和悠扬婉转的钢琴声。这样的乐声将遭受杀戮的犹太人那孤独、悲凉的心情表达得哀而不伤又充满反思,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童声合唱是伴着红衣小女孩的出现而出现的。乐声细腻哀婉,在疯狂血腥的屠杀中,让人忍不住悲从中来,入夜,枪声依旧,此起彼伏,全副武装的纳粹用尽各种手段寻找劫后余生者。当一名犹太钢琴家在面对屠杀时镇定自如地谈起欢快、激扬地钢琴曲时,两名党卫军人抱着枪倚在门口讨论着:“巴赫?”“不,这是莫扎特!”此后,这首曲子一直伴着枪声结束。

音乐是情绪的体现,也是画面的补充。然而当悠扬的乐声与屠杀的枪声交织在一起时,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怎能不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之间地激烈冲突?在这里,音乐成了人性的倾诉者,它在枪声的邪恶中抗争着,痛斥邪恶、诉说苦难、希冀良知。

三、温暖博爱的亲吻与残暴无情的毒打:善良与残暴的对比

达·芬奇曾说:“你们如果遇见任何一个善良有德的人,尊敬他,因为这些人就是你们在地上的‘神’。这些人配得上我们为之塑像与画像。”辛德勒正是这样一个犹太人在地上的“神”。他死后被推举为“义人”,因为他的救赎,因为他的善良,更因为他那超越种族界限的大爱与良知。他作为一个英雄,并不完美,然而他却具有人类最美好的品性和救人与危难的善良与勇气。他的初衷只是为了赚足钱衣锦还乡。但纳粹的暴行激起了他的义愤,犹太人的苦难触动了他柔软的心。他散尽家财,救下一千多名犹太人。他视犹太人为同等的人,对饱受折磨的海伦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在戈特的地下室里,他无惧种族污染的罪名给了海伦友爱的一吻。这一吻深深地宽慰着海伦破碎的心灵,这种爱的力量也在无形中给了海伦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而戈特,这颗希特勒战争机器上闪耀的螺丝钉,在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面前,却丧失了理性。他那寂寞张狂的灵魂,被海伦这个异族女子深深打动,但日耳曼民族不可一世的高贵感使他羞与承认自己的感情。他想尽办法接近海伦,却又时刻保持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他试图向海伦表白爱情,但语言却矛盾、苍白。“我明白作为犹太人,从严格意义上讲你不算人,不过,也许你是对的,犹太人也是人……这张是老鼠的面孔?这双是老鼠的眼睛?犹太人不也有眼睛吗?海伦,我同情你……”然而就在他坚定的思想体系因爱而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时,他立即就作出了“理性”的回归。“不,我怎可同情你!你这犹太婊子,几乎诱我上钩……”可怜的纳粹狂热者,完全失去了自我,甚至连爱也不敢!

对海伦,戈特的癫狂与辛德勒的关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比,在赤裸裸地揭示出纳粹战争狂热和种族偏见所引发出来的残暴邪恶与畸形人格的同时,也衬托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视之情和神圣辉煌的人性之光。

真实的悬疑小说:善与恶的距离 篇4

我的脸上又露出了胜利的笑容,对他说:“你是在关心我吗?”

他脸一红,又移开了视线。这个时候公司门口突然来了两辆车,我认出其中一辆是老板的车,王泽也全神贯注地盯着那里。车停了几分钟之后,杨印刚先走了出来,坐上了他自己的车,等他们离开之后,周娜才走出来,坐上了另一辆车离开。

“要不要跟着他们?”我看向王泽。

“不用,看样子他们今天是不打算做什么了。”王泽回答说。

“他们要做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原来老板跟周娜的传言是真的,你这么晚怎么会在公司里?你是不是在监视他们?你肯定不是一个保安这么简单,你到底是谁啊?”

我一股脑将心里的疑问都抛了出来。当然,我并不认为他会告诉我答案。

“抱歉,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是,请你相信我并没有恶意。”果然,他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他眼里的坚定使我愿意相信他,不管他在做什么,我能肯定的是,他一定不是坏人。

“不告诉我算了,反正我迟早会知道的。”我朝他露出了一个“挑衅”的眼神,笑容在脸上绽放开来。“因为,你迟早都是我的。”我在心里这样想着,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2、王泽

我叫王泽,是一名刑警。我一直在追查一伙人贩子的下落,终于在几个月前有了进展——人贩子带着一批被拐者来到了A市。

于是我来到这个城市,继续寻找真相。当我发现杨印刚有重大嫌疑的时候,就想办法进入了他的公司,暗地里进行调查。

我刚到公司,就碰到了那个女孩儿,纪纱纱。不得不说,这是个十分可爱迷人的女孩儿,是我喜欢的类型。更重要的是,我虽然向来在感情上比较迟钝,也能看出来她对我也是有好感的。

奈何任务在身,我必须先将这些儿女情长置于身后,集中精力尽快找到新的线索。

当我听到公司里那些关于周娜的传闻时,我就想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点,所以我对她格外注意,希望能从她身上看到破绽。

我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在暗中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可以确定,周娜和杨印刚,这两人有重大嫌疑。

迟则生变,单靠保安的身份,我用正常手段能获得的消息实在有限,于是我不得不冒险开始跟踪他们,并用了一些非常手段监视他们。在连续一个星期的跟踪监视之后,我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杨印刚就是这伙人贩子的头领,表面看来,他是公司的大老板,名副其实的善人,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拐卖儿童丧尽天良的恶人。

这家公司,其实就是他用来洗黑钱的工具,而所谓的慈善和捐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那些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实际上都是周娜。

我虽然查到了他们两人的底细,但却不知道他们拐来的那些儿童和少年在哪里,更不知道这个庞大的犯罪网络中还有多少重要人物。而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被拐者的去向。

那天晚上我发现,周娜和杨印刚似乎是要有什么行动,于是我决定跟着他们,想看看能否找到什么线索。可是没想到的是,纪纱纱竟然去而复返。

下班之后我躲在厕所里,等到人走得差不多了,我再从厕所出来,并找了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以便藏身。

当我藏到杂物柜与墙壁的夹角里时,发现了“躲”在这里的一只猫,我怕它一会儿动起来闹出响声,于是把它撵走。天色渐黑,周娜办公室的灯亮了起来,我从缝隙里看到,杨印刚走了进去。

没过多久,纪纱纱就走了进来。我开始看到她的时候很惊讶,直到她拿起发卡——原来她是回来拿东西的。

但她拿了东西之后不知为何,竟然往周娜办公室的方向移去,我的心突然悬了起来,生怕她一不小心发出声音,那可就麻烦了。

然而,果然是怕什么来什么。在那“吱”的一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猛的跳了一下。

“谁?”办公室里的人已有所察觉,而她却像定住了一般,我来不及多想,赶紧捂住她的嘴,迅速地把她拉了过来。恰好这个时候那只猫又跑了出来,杨印刚也没多起疑心。保险起见,我还是等他回到办公室几分钟之后才带着纪纱纱离开。

离开公司之后,我们在斜对面的咖啡馆坐下,而面对她的一系列问题,我的职业原则迫使我选择了拒绝回答。但我发誓,她在我面前挽起长发戴上发卡,歪着头问我“好看吗”的那个时候,我确定我真的爱上她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警方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杨印刚和周娜与拐卖人口案有联系,为了防止二人出逃,上头决定,先逮捕杨周二人。而就在这个时候,事情的发展却令所有人始料未及——杨印刚和周娜,在一场车祸中双双死去。

3、一半真相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现场的血污早已被冲刷殆尽,只剩下一地的废铜烂铁。

王泽撑着伞站在因挤压而严重变形的汽车前,心里烦躁地想着:这雨已经下了一夜了,不知道还要下到什么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找到有用的线索,有如大海捞针,希望渺茫。

警方初步调查发现,车祸发生地是一个十字路口,时间应该在凌晨四点多。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杨印刚他们的车与一辆出租车相撞,滑行一段距离后抵在了公路旁的护栏上,两辆车上的三个人都当场死亡,无一幸免。

出租车司机名字叫刘茂元,王泽总感觉对这个名字挺熟悉,似乎在哪里听过。他今年四五十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当天上的是夜班,事发时他应该正在去换班的路上,没想到出了意外,就这样撒手而去了。

而杨印刚二人的目的地不得而知,王泽猜想,或许他们就是准备进行新的交易的。

事发路段前方不远就是施工现场,有一座尚未竣工的大桥悬在空中,前段时间因为施工将路口的摄像头线路破坏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修理,所以没有监控录像可以查看。

但根据现场情况来看,极有可能是当时雨势太大,雨天路滑,驾驶人视线受阻,导致了这起意外的发生。

也就是说,这是一起纯属意外的交通事故。

王泽却接受不了这样的说法,好不容易查到了这两人,眼看就要找出被拐卖者的下落了,他们却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这一来线索全都断了。一想到这些,王泽就感到心烦意乱。

其实对于这起车祸,王泽不是没有怀疑。但是大雨冲刷掉了所有的痕迹,让事情真正的真相,变得无从查起。他唯一能看出不合常理的地方,就是两辆车的方向。

杨印刚的车是由东向西前进,刘茂元由南向北行进,而从现场来看,杨印刚的车仍大致是东西向,而刘茂元的车仍是南北向,两车大约呈90°相撞。

怪就怪在,两车都没有任何转弯迹象,杨印刚不转弯能说得通,但是刘茂元为何也不转弯?由南向北,过了这个路口不远就是尚未完工的悬空大桥,虽然设有警戒路障,但车开过去仍十分危险,难道刘茂元的目的地,本来就是那里?

可是这样的话,刘茂元岂不是自寻死路吗?还是因为他开了一夜的车,疲劳驾驶?或者只是因为碰撞的力度和角度改变了原本的车向?

王泽摇了摇头,理不出一个头绪来。正好这个时候,纪纱纱打来电话,问他要不要一起吃饭。他本就也想放松放松,再想到这个女孩儿古灵精怪,说不定可以帮上忙,于是就把这边的情况简单和她说了一下,告诉她自己可能晚点到。

王泽到餐馆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而纪纱纱也已经等了好一阵子。

“你怎么才来啊?我都等了好久了。晚点到也不是这么晚的吧?”一见面纪纱纱就皱起眉头问他。

“下雨,路上堵车,怪我怪我。”王泽也不知为什么,在她的面前自己似乎永远都是没理的那个,关键是还心甘情愿。

“算了,不说这些了,你刚刚在电话里说老板出车祸死了?而且你还在现场?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还不打算告诉我吗?”纪纱纱直直地看着王泽,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

王泽本来就没打算继续瞒她,但是话要说,饭也总得吃呀。

“等了这么久,你肯定饿了吧,先点菜,我们边吃边说。”王泽笑着对纪纱纱说道。

王泽于是将自己刑警的身份和追查人贩子团伙到锁定杨印刚这一系列的事情从头到尾讲给了纪纱纱。

“哎你可得保密啊,要是让我领导知道我将这些告诉你了,那我可就要倒霉了。”王泽讲完后不忘加上这么一句。

善与恶作文 篇5

善与恶,又是最难分的。以什么标准呢?你的标准,我的标准,他的标准。你认为对你好的,就是善的。他却认为对他坏呢,那他就认为是恶的。大多数人是没有善恶标准的。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善与恶。

老子曰: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美之为美,斯恶矣。

庄子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就对善与恶提出质疑。他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又说盗柘杀人无数竟已寿终。颜回屡空,而竟早夭。为何?是也?非也?

善恶有报应吗?

司马迁的回答很妙。他没自己说,而是引用了易经上的话。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又引用孔子的话,富贵如可求,随执鞭之事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什么意思呢?

我来说一下。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于贫贱。富贵和贫贱啊,只是一种生活的形态。不代表快乐与幸福,不代表安详与宁静。不能说物欲的满足就是好的,物质的匮乏就是不好的。真正能使人宁静与快乐的,是自己的内心,是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的。

那么,善的东西会使人向上,如云从龙,风从虎的。为善总会有好报的。但此善必须是真善,是不为自己考虑的,是坦坦荡荡的。

善与恶很难分清,就在你一念之间。庄子还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何意?

善与恶作文800字 篇6

第二天另外,旅行者经过这个小镇。也到老人跟前问他镇里住的是什么样的人,你刚经过的那个镇上的人怎样那是个可怕的地方,他们自私刻薄,没有一个愿意帮助别人,恐怕你也会认为这里的人也是如此!老人冷冷的说。天色渐渐的暗淡了下来履行者只能在此借宿一晚,明天再赶路,他也走进了这个小镇,乌鸦在树上,诡异的很安静。

旅行这一说下边很快进入了梦乡啊!一位老人摔在地上,却没有人去搀扶旅行者也是很不屑的与老人擦身而过,随后他踩到了狗屎。天空中的黑云压着让人喘不过气来。旅行者再度前行,发现地面上有很多的垃圾,不堪入目。一位穿着黑衣服戴着黑口罩的男人偷偷摸摸地靠近了,一位妇女两旁的人若无其事,包括旅行者他想这里的人真可怕,前面来了个老人摔倒了地上碰瓷的,现在还有小偷!紧接着有几个抢劫犯,手中拿着一把刀,让亿打劫还伤人,在那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毫无征兆的此项旅行者。满脸惊恐的旅行者醒过来了,满头大汗的。如同发疯了一般,老人见状,嘴角上扬微笑,原来老人就是那个操控者梦境的人。

善与恶的使者作文 篇7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炼狱般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无意义;讲述了人活着的内涵……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境殷实,丰衣足食,富有得随心所欲。幼年时,有长根为他代步,出入家门都由长根背着。年轻时吃喝嫖赌,又有一个丰满的妓女为他代步,过着放荡堕落的生活。后来他中了别人的套,把家产输了个精光,于是一夜间从天堂坠入地狱,福贵的父亲郁闷而故,妻儿也被岳父强行带走。这个打击如当头棒喝,亦如一瓢冷水,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重新做人。从此,他成了租种过去属于他家的田地的佃户,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农具,开始了他与命运交恶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农村的时事变迁。如解放后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都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和亲身经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生动的再现。而在此期间,福贵也经历了与多个亲人、朋友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他把女儿送给了别人,不久后女儿跑了回来,全家重又团圆;县长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一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过量致死。

后来发现县长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小战友春生——春生在后来的文革中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几年后,凤霞嫁了个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两个孩子死后,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几年后,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惨死,福贵便把外孙接到了乡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没过几年,小苦根也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死亡如同一只凶猛的巨兽始终盘踞在福贵的生活道路上,总是趁其不备时吞噬着他的希望和幸福。

生活是如此残酷,弱者的生命被无情地摧残和撕裂,最后一个个走向死亡。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冰冷的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线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给善良的二喜并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苦难不再会降临在他身上时,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通过那些冷酷的文字我们又不难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另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输了房子,保住了命;家破了,媳妇回来了;战场上没死,女儿却哑了;生活好转了,儿子没了;有了孙子,没了女儿……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就像是大海行船,跌宕起伏,有碧波荡漾也有暴风骤雨。

二、《活着》的文学现实世界里的善与恶

“福贵”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余华精心处理过后文学现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叫福贵,那一定寄托了他的父辈希望他大富大贵的愿望。但是让我们来看看《活着》中的福贵吧!福贵在青年时候的确享受过一段淫奢放荡的日子。但是从他把万贯家产赌输后,灾难就一个又一个地接踵而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佛家所谓的因果报应,福贵近乎坦然地面对了“果”,我们不难看到文学现实中的福贵在一次次命运交恶时,总是以一颗平直善良的心寻找平衡。

作品最后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像他这样尝尽人生百味的老人,在晚年对生命的那种平静、自然的乐观态度。

由此我们看到余华安排福贵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是不无道理的。回忆是一种处理文学现实的最好的方式,在福贵平和的叙述中,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带给我们的震撼远比现实中的死亡来得更加深刻,更加沉重。同时在死亡的背后我们又能拥抱到淡淡的亲情的温暖。

远离那个年代的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当初的社会是多么的混乱,但是有庆的死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那个年代可怕害人的可恶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在现在的社会中无法体会的。

余华直接将福贵安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生在尘世中“活着”的基本品质和信念。从受难到发出终极呼告,福贵替余华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正是因为忍耐的存在,使得这部小说变得沉郁、悲悯而又顽强、坚定,没有血与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更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福贵在一个个亲人离去时的默默承受。

文学现实中善与恶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意义的内涵,一切似乎“不正常”,但是这就是文学现实中的善与恶,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三、对抗恶与积攒活着的希望

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福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慢慢显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福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令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作品惨烈慑人,客观上去看的话,只写了个人遭遇的外部苦难,在精神上没有能够触动整个民族的苦难神经的意识。作品告诉我们,对待苦难的办法是忍受它,逆来顺受,放弃内心的挣扎和疑问,并用佛、道的逍遥和遗忘来瓦解痛苦,最后将其下降到纯感性的麻木之中。

福贵年老时,内心平和,几乎是个没有什么“看法”和“想法”的人,他的眼中只有“事实”,问题就出在这里,余华为福贵安排了一大堆精心杜撰的“文学中的现实”,却惟独没有让他成为有“看法”的人。结果,存在的尊严、价值和光辉就无从建立起来。余华忙于在福贵身上堆积“文学中的现实”的结果,是将一种生活的希望彻底写死了,写成了福贵对自己的生存没有了任何“看法”。读完小说之后,我们对他也就失去了任何想象的空间。——他不过是在苦难面前丧失了存在自觉的老人,在他身后,存在的意义隐没不见,活着仅仅是维持生命。

看似顽强的福贵,经历了很多他所生活的世界里滋生出来的恶、暴力、耻辱和苦难。到最后,我们在福贵身上只能看到一种存在的麻木,没有幸福,也没有尊严,他的生活只是重复,内心一片寂静,而存在的寂静就是存在的被注销。作为个体,福贵的存在可以被注销,可是生活中的“恶”的日子却是无法被注销的。在《活着》中,我们细细寻觅,不难发现那冰冷的文字背后同样残存着善,那就是亲情。我们可以看到,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非孤立无援的,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伦理亲情之上的。这种亲情上的伦理温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活着》中最为闪光的精神基点,它虽然加剧了福贵面对亲人逝去时的心理伤害程度,但也更有力增强了福贵忍受苦难的心志和耐力。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命运如何变幻多殛,在风雨飘摇般苦难的日子里,福贵和他的亲人们从来没有抛弃过彼此,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我牺牲。不管《活着》如何的让我们体味着绝望,它也仍然是打动我们灵魂深处,玩味人生真谛的文学。文学中的现实带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韧地生活着,带着真实的希望,拥抱着那唯一能缓解内心寒冷的“善”。

善与恶一念之间作文 篇8

——题记

跌倒了可以再爬起,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但信心垮了,一切都完了。有时候,成与败就取决于我们的一念之间,就像这几次我们的拔河比赛那样。

我记得那天――我们和一班拔河的日子,那天阳光明媚,为大地镀上一层金辉,我们逆着光,以个个跃跃欲试,信心百倍,加油声震耳欲聋,但令人沮丧的是,我们输了,听着对方兴奋的欢呼声,我的心里,一种名为“畏惧”的情绪还真发疯地升腾,占据了我大半个心田……

我记得那天——与三班拔河的日子。起初,上次的阴影在盘旋在我心头,迟迟不肯散去,停止了一瞬。被黑暗笼罩的心,撕开了一个购置,在心中疯长的畏惧。那一场,我们势如破竹,赢了三班,尽管最后,仍旧以失败告终。但庆幸的是,我们心中的信心,并没有消失。

而今,站在相同的地方,面对着不同的对手,我们仍然没有退缩,依旧满怀信心,心怀同一个信念:我们要赢!而这一次,不负众望,我们以2:0的成绩,打了个漂亮的仗。

以善与恶为话题的高二作文 篇9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这一切都自有定律,在我们的心中都有其衡量的准则。

我有时不禁想到,在我们人类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那时人们就分善与恶么?那时善与恶就存在世界上么?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又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无论这个答案是什么,我们都已无法去考究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又何必将时间浪费在这个问题上呢!

在狼吃羊的事情,人们总是会认为羊是善良的而狼才是坏的,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虽然羊被狼吃是无辜的,可是狼又有什么错呢?在狼的眼中羊只是食物罢了,就犹如在羊的眼中草就是它们的食物一样,难道狼为了生存而吃掉羊就是不对的么,并且狼为了填饱肚子而要付出许多,它们要不停地追赶,如果没追到就吃不到食物,就会挨饿,而羊呢?它们可以轻轻松松的获得食物,不必为食物而发愁。

所以说善与恶是并立的,它们不能分开,也不可能分开。

就说那些科技人员,在人们的心中他们为这个世界付出了许多,他们是善良的、是无私的,可是对于环境来说有是什么样的呢?科技人员发明出的高科技有许多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树木枯死、鱼儿被毒死、鸟儿被熏黑……

所以善与恶是对立的又是并存的,在于你或许是善意的,可也许对于被人来说就是恶意的也不一定。就拿我们学校放假来说吧,对于不爱学习的人来说是快乐的,是一个好事,可是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呢?那就不一定了,也许别人会为学习的时间被减少而不高兴,也许也会在心中高兴,庆幸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也说不定。

9慈善的善与恶 篇10

欢迎各位来到罗辑思维。这两天大家都在忙着过年,这两天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迎头碰上一个词叫:春晚。不管你看还是不看,爱看还是不爱看,它就在那里。当然,前不久有一个著名的媒体人发了一条微博。

说春晚办得太烂了,那么难看。不如把央视账上的那笔钱划出来吧,我们把这笔钱捐给穷人吧,给穷人办几个希望小学也是好的,也不至于办那么烂的春晚。这句话嘛当然老百姓是最爱听的了。一边哄春晚,一边大家说反正用央视的钱做慈善嘛,那还不是好事吗?

我当时就发了一条微博反对这个观点。当然我不是从替春晚辩护的角度,我是针对后半段,就是这样做慈善真的有用吗?就我对慈善粗浅的理解,我知道答案可能是未必。我第一次得到这个概念是听周其仁教授的演讲。

周教授告诉我们一个特别奇怪的结论。他说非洲很多国家农民吃不上饭,往往正是因为西方国家大笔的粮食援助。好奇怪啊,你这边啼饥号寒吃不上饭,我给你饭吃,结果我害了你。这不是那个谁和吕洞宾的关系嘛。

你听周教授的这个结论,他有他的推导过程。因为一笔援款来到了非洲,你靠谁来发放?你不可能直接每一块粮食就蹦到了田间地头和每家的锅里,你需要靠他的政府机构来发放。

可是非洲国家的那些政府机构,老天爷啊,那真是天晓得啊,他的管理水平,他对贪污腐败遏制的能力那是差得很,这是西方现代国家无法想象的那种差。所以很多来自联合国的援助粮食就被层层的官员瓜分,中饱私囊。可是这些官员要的是这些粮食吗?不是的,要的是银子。所以还得把这批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三文不值二文在市场上甩卖掉,他们换来钱。

可是你要知道,这样一来,遭灾的就是那些还而已靠辛勤劳作种粮食、卖粮食的非洲土著居民。因为他的粮食面对的市场竞争是那些白来的粮食,他怎么竞争得过。所以这批还本来活得下去的农民,现在也活不下去了,也沦为赤贫。

这就是慈善的难题,因为慈善不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正常的商业活动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每笔交易都是你情我愿,所以大家都很乐呵,所以它是一种财富正常的流动方式。而慈善不是,慈善是生生的把富人的钱通过某一种社会管道转移给穷人。好,这某一种社会管道就是容易爆发各种各样病变的一个癌症。

我们的财富是不是能够穿越这个社会管道来到穷人那里,反而成为一个问题。所以慈善通常会有两大难题。第一大难题就是,原来的穷人他的社会结构有些缺点你能不能克制住?比如我们刚才讲的贪污腐败,这个缺点你克制不住,你对非洲国家援助越多,你就会把这些贪官污吏、这些独裁者喂得更肥,他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就越强,穷人越不得翻身。

美国哈佛大学有两名教授,从1972年一直跟踪到2006年,做了一个调查。调查得出来的结论也许你会瞠目结舌。因为他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得到粮食援助每增加10%,这个国家的暴力**程度就会增加1.14%。

道理其实也很好理解了,因为一个穷人,一个底层的贫民,他是没有办法直接拿到援助粮的。援助粮一部分被政府官员贪污走,还有一部分呢,那就是拳头大的是哥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些反政府武装,那些游击队,因为他们是有组织的暴力啊,他们就会劫持这批粮食,从而让这批武装变得非常之强大,从来不缺吃的,不缺喝的。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索马里,出海盗的那个地儿。他的政府基本上在全国是失控的。所以大量的援助粮,其实都在半道被这些武装组织,什么海盗啊,游击队啊,反政府武装给劫持走。所以把他们喂养的倒是很肥,所以底层老百姓的境况几乎没有改善的余地。这就是慈善的一大难处。

而慈善遇到的另外一个难处就更麻烦。就是穷人原来的社会结构当中未必都是坏的,甚至有一些好的因素因为外界的大量慈善资源的到来,会破坏这些好的东西,从而让当地的情况非常恶化。

非洲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要知道在白人来到非洲之前,这个大陆虽然比较落后,但落后你看跟谁比。跟白人社会比可能落后,但是他常年人类社会它也在那繁衍,它也在生养,孕育自己的文化,甚至有些地方还非常富庶。

可是为什么白人来了之后,整个非洲大陆一片赤贫呢?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什么黑奴交易啊,什么殖民统治啊。可是20世界要知道,黑奴交易不存在了,殖民统治也基本结束了。

为什么非洲到现在似乎变得越来越穷,尤其是二战之后到近十年之前。这十年之内,说实话中国对非洲还是做了很多贡献的,非洲很多国家在渐渐地改善。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非洲天天出现什么干旱,大规模的粮食欠收,瘟疫,甚至像艾滋病这样的事件。非洲人民的情况实际上是逐渐地恶化。其中说到非洲有一个地区,就是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这一部分地区。

这个地区的地名叫沙赫尔,就是从这边的布基纳法索,然后苏丹,到这边埃塞俄比亚的这一部分,这一带,也就是说农耕和放牧两个经济带结合的这一带。就由于20世界的很多西方的白人统治虽然撤出,但是外在对当地社会的社会生态的这种扰动,导致了当地陷入了几乎是绝望一般的贫穷。

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呢?其实也是因为慈善。当时这一带主要是法国人的殖民地。法国人一看,说这个地方缺水啊,那我们用我们的高级技术给你们解决这个问题。打井,井也便宜,20万美金一口,打了好几千口井。

要知道原来这一带,它的农耕民族和这种游牧民族,相互之间是形成了一个当地的生态的。游牧民族走来走去,然后一旦出现干旱欠收,就卖一些马匹、皮毛给这些农耕民族,双方都还活得下去,甚至沙赫尔也曾经是非洲大陆上一个非常强盛的帝国。

可是这些水井打了之后,情况就变了。因为一口水井可以更多的掘取地下水,这些地下水上来之后,那些游牧民族那还游牧个啥啊,就逐水草而居了嘛,他就盯着这口井了。然后就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就导致了草原沙化,更大规模的沙漠化。当地的气候,当地的生态进一步的被破坏掉。所以这一带反而是非洲最主要的战乱、饥荒和瘟疫的策源地。

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说,人做一件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才难。而我今天要补一句,一辈子做好事,而把好事真的产生好的结果,才是真正最难的啊。

那到底改怎么做慈善呢,这可能是郭美美,也是中国红十字会,也是我们大家都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人得出结论说,说中国人就是道德水平不高,搞什么慈善啊,对吧,得教育,继续教育。其实真的不是这样,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一点都不低。我给你随口举个例子。

1930年的时候,上海已经是善堂林立,上海民间捐赠的各种慈善基金,当年的支出大概是300万大洋。听着好像也不多,不就300万吗?现在在北京也就两居室的事。可是要知道,当年1930年的时候,整个上海市的公共财政支出才700万。

换句话说,民间的慈善资金已经达到了政府公共支出的40%,这样的比例世界上哪个国家曾经达到过呀,所以说中国人是坏人吗,根本就不是。因为善行这件事情,孟子说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的利他和一个人的自私是一个人性的两面,这是根植在进化过程当中每一个人的人性深处的。

理解不了利他就理解不了自私嘛,所以,慈善这件事情,每个人心里都有。我们现代社会,现代国家要做的事,把每个人的善心和善行,能够整合起来,变成一件对社会真正有利的事情。而这个工程,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那么今天的红十字会到底应该怎么做慈善,因为爆发郭美美事件之后,他们也很委屈,因为郭美美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到今天为止你会发现,很多社会对红十字会的捐款几乎为零。那应该怎么办?我觉得这样的方法不用我们今天给他想,一百年前就有人把这件事情已经做得很好,而且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说到协和医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协和医院是个好医院了,北京王府井口的那个好医院。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一百年前,当协和医院创办的时候,它不是中国最好的医院,它是全世界最好的医院。

协和医院不是中国人创办的,是美国人洛克菲勒,大富翁,他晚年了嘛,要开始向全世界捐赠。捐赠得最多的当然是美国本土,第二多的就是中国。当时洛克菲勒就想在中国捐赠一项医疗事业,准备花很多钱。

所以1909年,那个时候还有皇上的时候,他就派了一个调查团到中国来,搞了一次大摸底调查。后来又派了一次,大概是1912-1914年,而且是派了他的亲儿子,小洛克菲勒到中国来。后来写了一份报告叫《中国的医学》。这份报告还是中国医疗史上最重要的一份文献。

调查团最后给老洛克菲勒提供了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就是,反正就这些钱,撒芝麻盐,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心多建一些医院,来服务更多的中国人。第二套方案呢,就是让洛克菲勒这笔钱在北京建全世界最好的一家医院,什么都按最高标准来,然后在中国医学界给树立一个标杆,一个高峰。

后来洛克菲勒几经思考,选择了后一个方案。这就是协和医院的来历。要知道协和医院当年创办的时候,所有的标准都是最好的,包括建筑,世界最著名的设计师给设计,花重金把王府井口的豫王府给买下来,包括每一个冲水马桶都是从美国本土运来的。

当然这些硬件还不重要,重要的是软件。协和医院创办的时候,是集合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包括全世界最好的医学学府霍普斯金学院。当时协和医院开院的时候院长都来了。协和医院充满了大鼻子,到处都是专家、教授。

这么多人在中国要干什么,不是办医院,而是要办医学院。所以1914年协和医院开办的时候,招生了第一届,你知道招了多少人吗?招了7个人。而8年之后毕业,你知道毕业了多少人吗?第一届协和医院的毕业生毕业了3个人。它就是这么严。

协和医院在它创办,一直到抗战停办,这么多年的历史上,它的那种严谨、那种苛刻,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当时协和医院内部有一个词儿叫协和脸,就是整天一张苦瓜脸,就是实在学习太累了。

你去看吴阶平的这些人的回忆录,到协和医院当学生,那就是暗无天日。早上起来学习、读书、做实验,中午匆匆忙忙扒一口饭,下午学习做实验,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回宿舍休息。当然,协和医院给学生,包括教授、老师所有的伙食,那都是非常好的。

协和医院下午4点多钟一道茶点,晚上10点多钟还一道茶点,非常好。但是根本没有人有食欲去吃。协和医院那一套教学管理制度,那种严酷,它就是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淘汰。它的学制非常奇怪,不是60分及格,是75分及格。

然后每一学年都会有大量的人被淘汰掉,这就是协和医院那种学习生活,紧张而残酷。它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个还算大的基础,最后筛选出极少极少的精英。要在中国的医学界培养几座高峰,而不是要多大的数量。

协和医院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仁术、仁心。最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妇科创始人林巧稚先生身上。她据说报考当年协和医院的时候有一门笔试,正好在门口遇到一个病人晕倒在那。那你说她到底是参加笔试呢,还是把这病人送医院呢。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然后她就回家了,她就觉得没希望了。因为一门考试没有参加嘛,对吧。但是非常意外,今后,她居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就因为这个行为被校方看到了。这才是一个大夫的行为。

所以后来协和医院的妇科里面当时有一个美国科学家,这个人啊对门诊、住院、病人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天天埋头在实验室里搞实验,然后他就取笑林巧稚,说你们这些女人,搞妇科,这是一门科学,不要以为给病人擦擦汗,捏捏病人的手就能当教授。这是科学,你能当得上教授吗?结果第二年协和医院就把这个教授给开了,然后聘林巧稚当教授,当妇科主任。

这就是协和医院的精神,他无论是在科学的技术上,还是在医学的精神上,都按照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事实上,协和医院也没有培养出多少人,但是你到中国的医学界去打听打听,协和是一座多么高不可及的高峰。

所以说,慈善这件事情不是说像中国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事件这一两年善款收不上来,所以几乎陷入绝境。这叫什么绝境啊。

慈善是一件百年大计,甚至是千年大计,你要相信某些精神上的高峰,一旦耸立起来,它的效果,它的光辉照耀之处,那将是千秋万世。

这两天大家要过节了,什么叫节?节就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这一代人又可以安放一个小小的界碑。所以我们说点跟过节有关的,换句话讲我们要放宽我们的历史视角,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再去反过来审视我们今天谈的慈善这个话题。

我们中国这一代人提到慈善,那都是好事嘛,慈善嘛,富人把钱给穷人,哪有不好的事嘛,它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名词。可是要知道,在西方主流社会,关于慈善的辩论其实一直持续到今天,我相信以后还会一直辩论下去。因为,确实慈善也有它的负面作用啊。

很多西方的精英分子就会讲,我干嘛养活你们穷人,我这些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我用勤奋,用智慧挣来的。你们天天躺那里生孩子,然后天天靠政府补助,那我心里也不平衡啊。

确实在西方主流国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欧洲,在美国都有。有些少数族群,就靠生孩子,反正孩子一生,政府的补贴、奶粉钱、食品券、房屋补贴都下来了。一旦没钱花,再生一孩子就解决了,反正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高。

你让那些主流精英看着心里也不平衡啊。所以,慈善这件事情,在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西方社会当中,它并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其实关于慈善,关于富人该不该补贴穷人这样的争论,在历史长河每流经一段的时候,它的面目都不一样。

就在短短的一百年前,在英国的所谓维多利亚时代,那是英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是马克思、达尔文那一代人生活的时代。我就看到过当时的一则史料。一个牧师给议会写信,他说应该把国家办的救济机构变成人间地狱,那个地方伙食就应该是最糟糕的,每个人在里面受尽屈辱。

为什么?应该用这种地方去吓唬穷人,你看,你不能犯懒吧,你应该勤奋工作吧,你应该为国家、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吧。而不是躺在救济机构里混吃混喝吧。这样他觉得才有益于世道人心。要知道牧师是干什么的啊,是以博爱他人为终生志业的一群人啊。居然一个牧师会给议会写这样的信。

慈善这个观念,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流变当中,其实已经改变了几次这样的面目。当然我们回到今天来说,我个人,或者我们这群人,仍然会认为慈善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深植在人的内心,他和自私一样是人性的两面。

但是面对这么多社会的争执,我们是不是要回到一个原点。那就是只回到自己的内心,而不去对社会政策做过度轻率的诠释。什么把春晚的钱捐给穷人,这种主意我觉得少出。而每个人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再重新定义慈善。

你比如说曾国藩,曾国藩这个人一生他就不主张捐钱,不主张做这个慈善工作。他说,如果要做慈善,最好偷偷摸摸的,什么人都不能让他知道,不能像我们的陈光标先生一样,恨不得把全城的穷孩子都排排队然后一张一张的发钱。曾国藩觉得这个事千万干不得,因为你会扰乱当地的社会结构。

他怎么做?他说很简单啊,我看到我就做。我看到一个人没饭吃,我就给他几两银子,我看到一个人没房子住,我也许把他接到家里来住一天。但是止步于我看到。这就是所谓恻隐之心,我看到我就去做,看不到就不要管,因为那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而不是你个人善心大发的结果。

今天节目的最后,也是过节,我就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则史料。1918年的7月15日,这也是过节的日子。谁的节?德皇威廉二世登基三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他个人的一个节日。那天夜里凌晨,他长途跋涉赶到德军的前线,那天距离马恩河战役还有三天。

然后他在前线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公告。这份公告核心就讲一点,说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我们进行的是人类两种前途、两种道路的战争。

一种前途是站在我们这边的,它是日耳曼人,是我们普鲁士人,是君主制的这样一条人类发展道路,它意味着尊严,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荣誉。而我们战斗的另一条道路,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他们的胜利就意味着金钱的胜利,他们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败坏的自由。

上一篇:于励志说说心情短语下一篇: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