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4-08-13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共13篇)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是让他们有什么发明创造, 而是让其独立思考, 去发现, 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尽管学生发现的已是我们早已知道的知识, 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新鲜的, 是成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 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只有心理安全, 才会心理自由, 也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营造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一个知识渊博却毫无表情的教师会让学生敬而远之, 产生一种消极、畏惧的心理, 而和蔼可亲、知识丰富的教师, 则把微笑和爱心带进课堂, 把尊重、理解、信任和鼓励带给每一个学生, 能够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与参与活动会表现得非常积极, 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互动会掀起一个个高潮, 把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使学生在课堂上冒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用商量的口气进行交谈, 比如在提问学生问题时要用“谁愿意说说, 谁愿意为大家说说”这样的语气, 不让学生存在戒备、抵触的心理。在倾听完学生的回答后, 不管是否正确, 都应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 教师还应该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和学生真心交朋友, 不断地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从而形成师生间人格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是创新的潜力和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小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大量事实告诉我们, 世界上许多发明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的, 由于有强烈的好奇心使人们自发地去探索, 寻找问题的答案, 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我首先设问:谁能说出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们脱口而出:9、12、18......我接着鼓励:“能不能说出几个较大的数?”一个学生接着说了一个“471”, 我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看着这个数可以写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来, 比如174、147、741、714、417, 并着重强调一定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很惊奇, 不少学生计算起来, 结果发现这些数确实能被3整除, 接着, 我又板书两个能被3整除的数561、1326, 让学生仿照我的方法说出两组数来, 他们通过计算, 发现也能被3整除, 学生越发惊奇了。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们, 想一想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地展开讨论, 不一会儿就惊喜地发现了规律。这样学生们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没有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提出问题。因此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 还要巧妙地设置问题, 不失时机地制造悬念, 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认知过程中去,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 在教年、月、日时, 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应用题:小红的奶奶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 那么你们说小红的奶奶今年多大岁数了呢?有一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抢答道:“28岁。”我就问:“小红的奶奶今年28岁, 那小红的爸爸多大岁数呢?有28岁的奶奶吗?”学生听了脸上显示出了疑问的表情, 急于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趁机说出:“你们想知道小红奶奶的岁数吗?学完今天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火花点燃起来了, 将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 久而久之, 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就逐步形成了创新意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欣慰, 便会激发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 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 我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努力为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以燃起学生们自尊、自信、自强的火焰, 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少的。

三、要创设情境,启迪学生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是这样建立“圆心”概念的。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纸片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样才能找到圆的中心点?当学生发现在圆多次对折后,折痕都相交于圆中的一点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设想:谁给这一点起一个名字?学生有的说“圆中”,有的说“中心”,有的说“圆心”。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圆心”比较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圆心”的命名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分析与比较后进行的,学生的设想不论对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一種创新精神。

四、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好的思维情境。同时利用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六、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得到;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

八、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其次,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第三,教师要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组织上采用灵活多样、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巧妙、新颖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旧中有新,新中有趣,以趣促学”。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通过对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偏重于演绎推理训练下的逻辑思维,而忽视联想与猜想、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1、在猜想、联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数学史上的费而马猜想、欧拉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和习惯的过程。

2、在培养直觉思维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现。”(庞加莱)直觉思维是一种“闪念”,是一种预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这种预感,不要急于追问预感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的估计和预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

二、通过学生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再明白,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得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才能开发学生得学习潜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创造性品格。

1、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通过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就是依据两个教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其中一个教学对象已知的特殊性迁移到另一个教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后一教学对象的性质。

三、通过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有疑,势必想方设法解疑,得到一个结论后,又产生新疑,再竭尽全力解疑,这一连串的解释过程,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最有效途径。

四、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坚定地实施素质,突出创新教育,是关系民族前途的大事。江总书记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少年儿童,只有培养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将来才能成为创新人才。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体育教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素质低,较懒散,还能搞什么创新?要改变这种看法,就需要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我充电,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仅使自己成为学科专才,还要成为教育通才。其次,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勤于实践,不断积累。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科学研究能力、表达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动的个体。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多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想一想好吗?”,“谁想说”等。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此外,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关怀、尊重、信任学生的情感,与他们交朋友,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建立这种的师生,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1.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譬如小学四--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8往返跑等。2.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颔下和两膝之间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间练习前、后滚翻,连徐前滚翻以强制左、右手脚用力平衡。3.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教材时,用排球网、框架、棕垫、画线等设置了“敌人封锁线”,用塑料小手枪作

为接力棒,再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做起游戏来,学生的积极性甚高。

四、创新离不开想象,它是创新的源泉。

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⑴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⑵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决问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比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出手动作的身体姿势,可比作一张拉弦待发的弓,说明满弓的道理。我们可用一根小竹片比作身体,在它的一端放一小石子,将竹片弯成“满弓”,然后放开有小石子的一端,这时小石子在竹片弹力的作用下飞了出去,而在没有弯成“满弓”的情况下,小石子根本就飞不起来。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⑶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有一句

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不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有成功。

五、在问题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为科学问题总是发生在已知与未知的交界处,并且用已知向未知提出问题,问题解决便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过去的教学主要是解决现存的问题,培养的是“应答式”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削弱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从问题的不同事物中找相同并加以解决,从而使创新意识逐步增长。例如:在教学轻物投掷时,启发学生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投掷?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单手、双手、背向、侧向”共创造出17种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很滑稽,但还是应该表扬,对于小学生这也是知识的创新。为了开发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启发学生其他教学内容能不能有所创新?聪明的孩子们想出了许多,诸如:跳的练习可以单脚跳、双脚跳、单双脚交替跳等,跑的练习可以慢跑、快跑、变速跑,倒着跑等。

六、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诺贝尔奖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新”是没法教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跳房子”“跑方程”等游戏,就不难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如:给学生2个实心球,创编类型是接力,要求锻炼上下肢,学生就创编出夹球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通过创造机会和条件即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又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鼓励质疑,勇于创新。

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在教授:“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疑问:“我从体前抛行不行?这样远”。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提问是捣乱而训斥这个学生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把学生的创新意识给扼杀了,变的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反之,如果教师表扬这个学生的提问,并让这个学生把自己想的投法给大家表演,随后不失时机的跟大家说:“你们也想一想实心球还有什么投掷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个学生的质疑,激发了全班的创新意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7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要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数学中的知识不全是一个类型的, 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版块, 老师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相同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 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式教学的时候,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不要总是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之前就进行讲解, 一定要认真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看法,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和强化。除此之外, 由于小学生对语言和词汇的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教学言语不可过于深刻, 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

举例来说,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 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 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 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热情, 学习数学是最鲜明的案例。作为最博学的老师“兴趣”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导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习思路, 所以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反之, 一旦老师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 加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和理解,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 无论对学生自己, 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 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依靠讲解理论知识, 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贴近数学并走近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 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 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进行练习, 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 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这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如若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开展密切的协作, 不仅会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 更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开展交互式的合作, 在这种学习方式下, 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扩展, 更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教学的时候, 我“放开手中的大权”, 拿来一个圆锥模型, 让学生观察、摸索与发言, 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 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对圆锥的理解和认识, 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才是真理。没有实践, 任何理论知识都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 老师要特意设置一些数学实践课程, 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例如, “100 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 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下, 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基础上, 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容易, 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仅是数学知识, 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增强, 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 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摘要: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 探讨和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希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意义, 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数学教学与研究, 2011 (01) .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11-01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有了这种意识,才能不断激发人的求知欲、实现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合起来,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我们要珍惜学生那些朦朦胧胧的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其实创造性并不神秘高深,在某种情况下,儿童的想法可能比大人更新颖,更高明。因此,要相信学生能创造;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学生意见中的创造火花。

2 情境中放手自主探索

大量思维研究成果及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教师要彻底地更新观念,随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为培养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激发起创新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我给学生准备好了实验物品:有盛水的圆柱形玻璃器、圆柱体橡皮泥、圆柱体木块,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长方体玻璃容器、直尺),通过尝试性操作,分组实践,试着求出圆柱体水、橡皮泥、木块的体积。在同学们合作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将“圆柱体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2)将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形,再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3)向长方形玻璃容器里倒入一些水,量出水的长、宽、高,然后将圆柱体木块浸入水中,再量出高,计算出两次的体积差,就是木块的体积。

此时,我又启发学生:测量较大的柱子,你觉得用这种方法行不行?在讨论中,学生想到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能不能将分割好的圆柱体拼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并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试着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 鼓励学生多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在应用知识的教学中,我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应用题教学中,(用青草喂马,5天可喂120kg,照这样计算,喂720kg青草,几天可以喂完?)学生都是根据常规思维算出了这道题。这时,我首先对学生的正确计算给予肯定,然后启发学生寻找另外的解法,经过我们的引导,同学们发现了720kg与120kg之间有一种“倍数”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很快算出了这道题。然后学生自己也试编一道这种类型的应用题。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集中思维与分散思维相结合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鼓励学生创新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老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与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紧密联系。课堂上要把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自己设问、自己解答,比老师过细过碎地给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意识。在教学中,要多提出“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提一个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等具有方向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同时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5 优化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技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新颖有趣;三是既有封闭式的练习题,又有发散式的练习题。

如:(1)封闭式。把一个长为5分米,宽为3分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求它的周长和面积,这道题的结果只有一种。

(2)发散式。把一个长为5Dm,宽为3Dm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为3D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求它的周长和面积,这道题拼成的新图形不只一种,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需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参与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有效参与,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的问题,要给他们优先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6 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爱创新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潜力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敢于质疑问难,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探求,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想问会问 善问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

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前一种是由于种种教与学的因素影响,学生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是老师要不断地向他们提出“为什么”,逼迫他们去动脑思考。但这只是为问而问,没有达到唤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对于后一种学生,他们虽有一定问题却没有显示出来,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问,大胆地去思考,学生在提问前,老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有交流性,有探究性。

一、尊重其情感,使学生敢“问”

一位特级教师也曾经说过:“要想使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觉是敬而亲,亲而近,只有心理距离拉近了,才能到达师生互学、平等民主的境界,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都会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会给予肯定并热情洋溢地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次,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教学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认识的几个面积单位为什么只有公顷不加平方呢?就完,我就表扬了这个同学,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小朋友,哪个小朋友能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说了,公顷就是公顷,它就不加平方,你记住它不就行了吗?哪来这么多的为什么呀!不能这样的就他,说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让我们加深了对公顷的认识,不是吗?只要有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经历了这次事情后,有很多小朋友在课堂上都能大胆地去问了。又一次,在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25×76×8”,当同学们做完题后,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地问:“为什么要将25和8放在一起乘,不按顺序去乘?”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但当时我没有笑他,反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将25和8放在一起乘,因为25和8相乘,得整百数,所以放在一起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也可以提高计算的质量。在我看来,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说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在数学课上经常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自信的风帆已高高的扬起。自信是成功的法宝,相信他正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激发其兴趣,使学生想 “问”

要使学生勤于提问、想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肤浅的、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教师首先应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则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感情,又可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了这样一组题:28×25、125×24、25×36、56×125。和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都在迅速地计算着,力求能超过我。而当我都准确迅速地判断算出结果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他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乘法的简便算法。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56×201”如何简算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老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又如:在一个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中,剪下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吗?剩下图形的周长相等吗?书上出示3种不同的剪法,通过交流、计算得出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剩下图形的周长不相等,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那么剩下图形的周长也应该相等啊?!”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好,谁知道?谁来说一说,很多学生就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碰撞,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认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四、授其方法,使学生善“问”

1、提供质疑机会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想买一台价格为96元的学习机,可小明每月只能节省36元的零用钱,请同学们帮小明计算一下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混合运算来解决,有的学生提出也可以用乘法直接计算,(36×2=72(元),36×3=108(元))。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样提高了他们释疑的信心,使他们乐于质疑,从而树立起创新的自信。

2、在重点、难点处质疑

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难点是学生在学习上难以理解的。因此,在重、难点处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我先给学生复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口算在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算式时,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和另一数相乘,然后在看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出示算式2700×8,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的是简便算法,我让这样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质疑。“他这样做,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0和0相乘还得0,我们可以把0放在一边,先用0前面的数和7相乘,用线把0和前面的数隔开来计算,最后再在积的末尾加0。” 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先教学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记时法,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3时,下午4时„„这种记时方法,都叫普通记时法,接着教学24时记时法,早上8时,还用8时表示,中午12时,还用12时表示,下午3时,就要用15时表示,下午4时,就要用16时表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有的学生就发现,中午12时以前,记时方法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又发现,中午12时以后,用普通记时法的时间加上12时,就是24时记时法,还有的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而24时记时法前面就不需要,这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吗?对这样的问题我大加赞扬,鼓励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24时记时法,明白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激发了学习兴趣。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给学生提供学会提问的机会,引导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有所发展。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做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走进新课程》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在逆向思维中认识常人不易认识的问题,发现文章中白璧微瑕之处,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不仅能对课文中的遣词用句、注音标点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而且能就原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高低优劣进行一番分析评价,道他人之所未见。如在教《秋魂》时,有学生阅读了“秋土”这章的开头一段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只写“春天、夏天和秋天的土地”,而不接着写上“冬天的土地”?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不说 “大楚兴,吴广王” ?在教《七根火柴》时,有学生指出:根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知,当时是阴雨天,无名战士不可能在雨地里慢慢数火柴。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现状

1.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要性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加强,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难题的时候,不能够主动自主的进行解决,通过创新思想的应用,对问题的解决效率也能不断提升。并且也比较有利于学生的眼界开阔,让学生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在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比较重要。

1.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在教学功利化因素方面体现比较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提升,强调学生的分数,对自己的晋升有利就会下功夫教。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也没有充分全面,这就造成了教学氛围比较僵化及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出现。另外教学过程中的简单化、单一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片面性比较突出,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比较强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高压的学习环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没有对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加以应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有效体现。这些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对此,就要结合实际的问题,将问题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实际找到应对的策略。

2.培养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2.1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交流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采用学生讲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组,然后把不同的单元分配给每个小组。教师再安排每个小组讲课。小学生参与讲课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一种知识整合能力,还能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辅助教学者。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课任务之后就会提前对知识进行预习,进行提炼,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而是用引导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建立圆心的概念: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到圆的中心点。学生再仔细的思考之后就会发现,如果对圆形纸片进行多次对折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折痕,这时候所有的折痕都会交汇于一个点,而这个点就是圆的中心点,也就是圆心。教师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可使学生对圆的理解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也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会去想象圆心在哪个位置,怎样才能找到圆心。这种情境式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富有生机与活力。

2.3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对知识对教师的讲解敢于质疑。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才能够学会如何去探究问题以及去独立思考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质疑之中就是把数学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不仅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升创新意识

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通过学生已熟悉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大胆质疑与猜测,进而得到创新。比如,在“按比分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体育课教师为学生分球展开情景教学:体育教师想要将球分给学生,一共有14个球,需要分给男、女同学共同进行练习,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分配?在经过思考与研究后,有的学生会提出平均分,男女各7个球,但是男生却不同意这种方法,因为他们班的男生比女生多,男女如果分到同样的球,就会认为教师偏心。随着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有的学生会提出要根据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配。教师问道:“是不是人多的多分,人少的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数量依据呢?”这时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应该按照人数的比列进行分配。”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切合实际的生活教学,深入理解知识,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2.5布置开放式的作业

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还应在课外的作业中体现,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创新就需要布置一些开放式作业,这样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中开放式的创新作业尤为重要,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关于面积计算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开放式作业:在教室里有两扇窗户,每扇窗户高2米,宽2米,现在要为窗户做窗帘,至少需要买多少米的布?让学生计算出教室里两扇窗户的窗帘大小,学生之间进行作业交流时,有些学生会认为一共需要4平方米,但是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这样的话窗帘太小,会遮不住阳光的。有的学生就会认为该把窗帘做成两幅,并且窗帘之间要有重叠。有的学生就会发现需要按照窗框的大小购买布的大小。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3.结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我们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到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龙祥.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1,26:135.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2

一、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热情和积极来源于兴趣, 兴趣能激励人们钻研和思考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呢?首先, 教师必须在教学上下工夫。教师要勤于积累资料, 并巧于设计问题、情境,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漫画、图片、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学生的兴趣有了, 自然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改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从而创造师生之间的多种多样、多层面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 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

教师只有与学生情感交融, 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应采取尊重、宽容、鼓励的态度, 决不强制、苛求、压制学生, 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 要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3

言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时开展,信息技术的不时进步,如今国度与国度之间在文化交流上,变得更近了,“地球村”的说法也日益盛行了。英语作为世界上运用国度最多的言语,也是我国除了汉语以外的第二大言语品种,英语的学习也变得必然且必需了。在停止言语的学习时,理解言语所反映的民族文化,关于言语的学习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注重英语词汇,语法构造的学习外,还要注重英语交际情境的创设及英语文化认识的培育,使学生逐步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本文就从中西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谈起,剖析探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一、中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别对言语的影响

不断以来中国都考究委婉,这种逻辑思想方式使得中国人在言语表达方面不习气从一开端就准确确实定某个概念的所指,而是习气经过说话或者上下文语境来肯定其所指含义,比方说:“你吃饭了吗?”能够根据说话的时间来断定这个“饭”指的是早饭、中午饭还是晚饭。而英语的表达方式却是非常明白的,早饭就会直接问:Have you had breakfast?中饭会改用lunch,晚饭会改用supper,分的清分明楚。此外汉语言语常常是先因结果,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普通到详细的逻辑关系,而英语擅长运用较多的衔接词,且习气从小到大排序,比方汉语中对地点的描绘会依照国-省-市-区-路-街道排列,而英语恰恰相反。另外英语比拟注重形态,比方名词复数加s或者es,过去式加ed,未来时加will等,而汉语句子构成没有明白的方式规范,比拟注重的是句子的.功用。基于以上差别,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员应有认识的培育学生的英语思想才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才能得到全面进步,才干更好的养成跨文化交际的认识。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识的相关举措

1、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

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位置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方,在与人打招呼时,“How are you?”普通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拟正式的场所;Nice to meet you.普通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拟正式的问候用语;How do you do?普通用于初次相见经人引见后说的问候语,特别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普通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拟轻松随意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气用语的引见及运用

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他们经常运用习语和俚语,比方milk way,从字面上看,我们就会以为是“牛奶路”,而实践意义的确“银河”,big fish,字面意义会以为是“大鱼”,而实践意义的确“大人物”;rain cats and dogs字面意义会了解为下猫下狗,而实践意义的确下倾盆大雨等等诸如此类的习气用语还有很多,在停止记忆的时分不能单独记忆,而要根据这个词汇或短语呈现的上下文或者语境中去了解记忆,这样才干记忆深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员能够每堂课开端前都给学生引见两三个习语,能够先让学生本人讨论和猜想习语的意义,然后再通知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认识的培育学生主动理解并运用这些习语的习气,使之不得人心。

3、创设情境交际形式

英语言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的运用英语,停止交际,因而注重交际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生活用语等根本用语。还能够在课堂创设与生活亲密相关的情境主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全程交流都运用英语,不但能在很大水平上调动学生的兴味,还能使他们加深对英语言语学问及运用方式的了解和记忆。

4、注重阅读办法的培育,进步学生跨文化认识

小学英语教员能够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英美国度的生活风俗、家庭关系、社会背景等,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西方文化,从而可以更好的承受英语言语的学习和运用。比方,小学英语教员能够催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本人的了解及心得领会,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心得领会予以指导,恰当的鼓舞和褒扬学生,协助他们树立自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通知给学生,这样可以营造轻松高兴的学习气氛,有利于进步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培育其跨文化交际认识。

三、结语

上一篇:食用油的生产工艺下一篇:图书馆秘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