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4-05-19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校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大部分都是80年代村村办教育时建设,虽经过后期建设,但与学生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目前很少农村学校有计算机教室和班班通设备。很多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二、农村师资水平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9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9%,46岁以上教师占45%,特别是村小46岁以上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0%以上。所以我学区教师老龄化严重。根据安徽省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因此,按班师比实际教师缺编严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二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学校中专生、高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科研能力差,农村大部分教师由原来的民师转正,没有受到正规师范教育。

三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

四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中级职称大多是老教师,中青年教师几乎都是初级职称,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近几年随着物价飞涨,而教师工资,特别是年轻教师工资仅在2000元左右,只能解决温饱,这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五是教师缺编严重。农村学校编制不能满员,造成学校难以正常开课,如后圩小学虽有13个编制,但只有7名在职教师,2013年9月招考1人,因条件艰苦,其主动放弃后圩小学教师岗位。近年来教师退休较多,但教师补充困难,比如2011年以来潘集学区退休31人,仅补充9人,到2017年潘集学区将退休24位教师,到时又能补充多少新教师。

六是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潘集学区本身教师严重缺编,仅2014年9月就有1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淮师附小,2名教师通过招考到潘集实验小学。

三、农村学校经费严重不足

农村小学生源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有几十名学生,有的班级只有不到10名学生,义保经费按学生数拨发,导致部分学校经费紧张,难以维持正常教学和办公需要,很难抽出资金购置教学设备。

四、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农村学校,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与学校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落后的学校,由于校长管理能力太差,学校照搬照套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措施、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在激励机制上不舍得花钱,在评价制度上不切实际。凡事一刀切,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同享受。结果,把学校弄的一片混乱。

五、教育资源力量涣散,学校教育孤军奋战。

教育按照实施主体的归属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农村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比如: 留守孩子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办法想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即使他再有爱心,也不可能取代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可能取代家长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

当前农村家庭已有不少独生子女,一般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的“隔代亲”非常严重,长期在外的父母很难对孩子的行为有全面的了解,一年中一两次相聚显得弥足珍贵,惟恐伤害了孩子。这些可能的娇生惯养极容易养成学生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性格。加上农村社会中老百姓潜藏的恨师心理,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解决方法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

当前全面改薄正在进行,应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现代教育设备进行配置。

二、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师资缺乏问题

1、建立正常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教师足编。

2、健全农村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制。将教师在职进修与提高学历、职称评定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

3、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使培训和教师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4、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

5、从短期着眼,提倡农村小学中条件好的与薄弱的学校之间,相互异地兼课或代课,以达到以强扶弱,共同提高。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2

然而, 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却不知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傀儡, 丧失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此我们分析了应试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研究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以实现教育合理化。

一、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当前, 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或无形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外界的巨大的压力。一些学校采取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以至于他们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来抵制这种教育。应试教育敦促着学生们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好的效果。它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关系不协调, 相互攀比分数, 也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分数, 彻底的成为了书本的俘虏。应试教育还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高。它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并没有真正地培养高分高技能的人才。

二、应试教育导致老师理念的改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原有的教师理念已被歪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和他们私人的名利, 从而改变了原本“教书育人”的理念。他们没有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而是通过采取重复练习和死机硬背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 无疑地给学生们灌输了这种错误的思想。

三、应试教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广泛实行,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学校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轨, 而青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一切方法与社会接触。于是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在校园里普遍存在。这就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困扰。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过分地注重学习, 就连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参加各项活动就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从而使得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学生中很难开展起来。

四、应试教育限制教学体系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它把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 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而很少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缩小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阻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 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这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而限制了教学体系的进步。

五、应试教育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一百年前, 法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进化论”观点。这就说明自然界万物更包括我们人类都应顺着社会向前发展, 而如今推行的应试教育却把学生们推进了死胡同。学生不再向着自由化、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而是被束缚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这与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培养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理念相违背。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 我们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方面, 将“教书育人”的理念真正地灌输到老师的心中。让他们接受另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观念。这样, 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逐步将这种思想输入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还他们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 要改变家长们原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让他们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而是要注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

现如今的高考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人们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议论纷纷。显然,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只凭一份试卷决定命运的考试模式对许多考生不公平。我们应该改革这种考试制度。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 而是将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成绩都考虑在内。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 以综合测评作为他们的最终成绩。

3、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

说起我们中国的教育, 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种呆板、机械式的教学画面。而当他们谈起外国的教育时, 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轻松自由、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西的教育理念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虽然中外环境是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 但中外教育理念的这种极大反差也应引起国人的反思。不得不承认, 国外的教育理念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这种理念, 我们要根据国情“取其精华”

4、完善教学体系, 推广全面素质教育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3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篇4

山东省昌乐二中 张东升 马庆强 李会会

【摘要】文章简要地说明了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三种教育价值观,并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四个问题: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导致教育价值观存在偏颇、教育价值本身存在的矛盾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偏颇、教育价值观的建设被忽视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因此,重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

一、教育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对某一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么,什么是价值呢?马克思在论及“价值”时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所谓价值,是表示客观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即表示客体能否满足、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指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其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自己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它决定了人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划出了人对某一事物价值的期望空间;其三是该事物之外的条件,它决定了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由此看来,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现念上的反映,即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不同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其次,价值观必须体现于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人们总是在感受着“价值”、选择着“价值”,而且事物的价值是可以不断丰富、不断被人开发出来的。作为实然性的事物往往具有多样的可能性,而人类对其价值的发现及选择使得事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在此基础上看待事物的“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发现、开发、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这样,某物、某事才被我们称为有“价值”。由此可以认为:“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而教育是具有生成有意义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挖掘、形成、提升和规定。人是教育的起点、终点和本体,是教育的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提高人的主体性理所当然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意义关怀。教育活动则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活动,同时,教育活动还是一种价值选择的活动——人们的教育行为选择总是受一定时期教育价值的支配。所谓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是人们教育价值认识活动的结果在主体意识活动中的“凝聚”;是人们价值意向、情感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纵观人类教育的历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和“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其中,“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于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因为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均无法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加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发展。以上两种教育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都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交替占据主流地位。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发展到后期,学者们逐渐形成了共识:教育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是当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二、目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教育无不打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烙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必然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损失和牺牲,表现为教育价值观的迷失、失真或偏颇。

1.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偏颇。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张铁生事件”体现的是“人是社会工具”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叶澜教授在回顾了40 多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后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而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

2.教育价值本身存在的矛盾导致教育价值观出现偏差。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教育自身的发展就是其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由此引发教育价值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价值观的偏差。

首先,教育价值的矛盾表现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上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与统一。教育价值观是人们科学认识、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摆脱不了浓厚的、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经验色彩。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以及伦理、习惯等方面的认识都会对教育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就个人发展来说,可能在某一特定时代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在另一时代强调智能的发展和智慧的培育,有时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形成,等等。就社会发展而言,教育价值观却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政治利益和经济效益,谋求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教育价值观就在人们的理性认识和经验冲突中,不断进行新的追求和创造。对现存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分析、评判,对新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探索、发现,促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向着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次,教育价值的矛盾为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前者是内在的方面,是矛盾的内因;后者涉及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外在的方面,是矛盾的外因。

在教育价值这两类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过程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秩序诉求与自由诉求逐渐和谐统一,不断出现偏差的教育价值观得到不断修正,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

3.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存在被忽视和虚化的现象。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思想境界低下,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更多地思考一些具体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简单、粗暴地将升学率指标的完成以及学校各种竞赛获奖等作为办学质量的指标;也有学校不缺乏理论,理念一大堆,学校的校训和理念只是张贴在办公室内,但几乎不对师生进行有关教育价值观的培训,教师对教育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教育价值观只留存在文件上和管理者的头脑里,并没有深入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信念及精神力量。由此,导致教育价值观建设被忽视和虚化,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相脱节。

4.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一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扭曲。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处于较长的从农业社会、计划经济和传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将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面对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教育适应并促进这一社会转变,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国情,导致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入侵,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上逐渐被淡忘甚至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贪图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和蔓延。基于此,以“应试”教育为背景,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价值判断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便成了某些社会主体(个人、集体、集团等)评价学校、学生、教师乃至家长优劣的唯一尺度。

第二,一些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各种项目的课程培训让学生和家长不堪负担、不胜其烦,虽然社会舆论大加抨击,却因为多方利益的纠缠而愈演愈烈,甚至屡禁不止;有的幼儿园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无情剥夺孩子应有的生活乐趣和幸福童年,摧残孩子的身心;教育乱收费几乎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既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又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败坏了国民的道德风尚,直接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未能从整体上构建德育体系,在思想上淡化德育,导致“重智轻德”的局面出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文字计划上,不注重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教育工作片面化,致使教育价值观失真。

以上种种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碍民族振兴和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价值观的重建

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文明的同时,由于人们的贪婪,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肆虐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教育对此所作出的回应,不仅仅是找回失落的教育价值观,更应该重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2]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0)。

[3]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的标准、设置、开发与管理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5

一、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法制教育没有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而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大多数学校已逐步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社会以至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评判教育成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法制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制教育没有列入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没有保证。

2、教育方法简单,法制教育效果不佳。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等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有学校能让学生走出去学习,或邀请其他单位参与学生法制教育,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

3、课时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够规范。在时间安排上,没有规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4、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知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5、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措施

首先,提高法制教育重视程度。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及青少年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司法部门要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具体的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要加大检查督促力度。省级以上司法、教育部门组织力量,根据未成年人成长发育的特点和认知和接受能力,编写一套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法律教材,使未成年人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比如说,根据儿童的特点将编写成法制连环画的形式,让他们初步建立法律观念,而到了中学,可采取文字和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等等。

第二,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

第三,提高法制教育质量。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其它学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其次学校应该录用一些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任课教师,他们的法律意识比较强,理论功底深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法律,并且也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给学生多一些案例教学和形象教学,以案说法、以例释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寓教于乐,避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

第四,明确法制教育职责。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与年终考核、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学校要通过采取与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建共育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 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6

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是保密法律法规赋予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责。近年来,各地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七五”保密法治宣传教育规划,采取多种形式扎实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人民群众保密意识进一步增强,保密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

1.保密理念基本形成,但认识尚没有上升到应有高度

保密宣传教育多是被动灌输,除保密部门自身工作需要外,真正主动学习的较少。“保守国家秘密”并没有像“保护个人隐私”一样得到认识和重视。表现特别明显的是,“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没有像“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一样得到普及。近年来,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事件持续高发、通过互联网“拱手送密”的情况屡禁不止。2018年X月至X月,仅河南省保密违规外联监控平台就发现并处置涉密计算机违规连接互联网报警事件X起,违规发布事件X起,违规传输事件X起。

2.案例通报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宣教手段,但受众有限,未达到应有效果

案例通报最能警醒人、教育人,但多数泄密案件情况通报因为密级较高,知悉范围小,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看到,领导传阅之后即入柜存放。一些单位可能只是在集中学习时传达一遍,受众也基本上是过后即忘,没有入心入脑,难以形成威慑,以致同类型案例屡禁不止。

3.微信是目前较好的宣传平台,但没有充分利用,保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

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广的通信工具和信息传播平台(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月活跃用户X亿多),“保密观”微信公众号每周多次更新,登载信息无论内容、形式都很新颖,但该公众号不够“火”。据了解,“保密观”微信公众号全国关注人数仅X万,且多数是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机关单位的保密人员。有的市、县(区)开通了微博微信,但发布内容比较单一、推送频率较低、互动性不强,质量还有待提升。

二、思路与对策

进入新时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要开启新思路、探索新方法,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情况。

1.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确定保密宣传教育的整体思路

坚持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保密工作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保密工作“维护党和国家秘密安全”的任务没有变且不会变。要坚持党对保密工作的领导,确保保密宣传教育的正确方向。新时代保密宣传教育应当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坚持融合宣传。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和“大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在全国“七五”普法框架内,建立健全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在清单上明确保密宣传教育是各个国家机关的共同责任,不但在本单位本系统进行保密宣传教育,而且要结合自己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活动对社会公众进行保密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保密宣传教育新格局。

突出工作重点。保密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对象开展。要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用通俗易懂的形式阐释好党和国家保密工作方针政策;要大力宣传保密法律法规,普及保密常识;要紧跟科技信息发展步伐,宣传防范技巧,提高防范水平。同时,要突出领导干部、涉密人员和公职人员这个重点。既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为公众树立信心;也要勇于曝光负面典型,利用社会舆论推动突出问题的解决。

2.紧跟时代步伐,用好新时代保密宣传教育的有力武器

用好传统方法。各省、市、县都有党报党刊、电视广播等,要在每年重要宣传日,充分利用群众关注高的媒体,集中在某个时间段进行专版(栏)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可以通过插播字幕、公益广告等形式,既见缝插针,又润物无声。

巧借新媒体。积极探索保密宣传教育形式创新,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微信的即时传送、全天候传送、全民传送功能,借助互联网平台,将保密法律法规、保密宣传教育等融入互联网,使保密大主题“微”传播。保密宣传教育应当依托大众传媒和新兴媒体创新方法手段,多打造如《焦点访谈》“危情谍影”这样的节目和微电影、微视频,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占领宣传阵地,普及保密常识,增强全民保密意识,真正建立起人民保密坚固防线。

用好案例通报。一个案例胜过X次说教。应当充分运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例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依法查处泄密窃密案件的过程变成生动深刻的保密宣传教育公开课。要加大窃泄密案件的社会宣传力度,将近年来查处的泄密案件适当进行脱密处理,在更多媒体、更大范围,以更多途径、更深层次传达通报,让广大群众知道泄密的危害性,特别是让更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学习反思,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3.要着眼效果,确保保密宣传教育落到实处

落实决策部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保密法律法规的制度,把保密法律法规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将保密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项内容,建立学分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把保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做到大、中、小学一个不少,课内课外一个环节不漏。

增强本领能力。要紧贴形势任务发展需要,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和法治建设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创新宣传模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保密宣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7

一、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科研动力不足。在实际当中不难发现真正主动研究的教师较少,参与研究的较多;虽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作用,但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大多数奔着评优奖励和考核晋职而来,功利思想严重。

其二,科研素养欠缺。大部分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知识。平时很少阅读科研方面理论书籍,缺乏专家深入指导,觉得太难,缺乏信心,不知如何选题,不会写设计方案,不会整理资料,不会写论文。

其三,科研方法不当。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和研究方法不当,仅停留在经验性的认识上,没有真正做到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四,科研时间不充分。平时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各种琐碎工作任务上,教学与科研处于分割状态,存在一定的浮躁风气,很少有人舍得真正花力气去做研究。

二、影响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

第一,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就目前某些省市小学设置的行政部门来说,一般只设立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办公室,在如此重视“科研兴校”的今天却唯独没有设置科研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的主要任务并不是进行课题研究,而是从事校本研究的具体管理工作,如,制定校本研修计划、组建校本研究队伍、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为校本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组织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培训等职责。有些科研意识较强的学校却苦于受政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设立专门的科研办公室,因而不能建立科学规范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没有配备完全胜任科研工作的负责教师,不能真正把科研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当中,科研力量一直得不到加强。虽然有些学校有科研小组,由校长任科研主要负责人,但校长工作忙,不可能亲自参与校本科研的具体管理,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的依据,没有科研工作职责,全校科研工作开展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更缺乏考核评价机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成立学校科研办公室,校本研究的发展才会更加专业和快速。

第二,缺少缜密思考。一些教师在做研究时缺乏系统思考,研究范围过大,造成研究起来存在太多的困难,不能深入进行研究,内容空洞,论述不到位。仍停留在零乱的、不成系统的状态,不能进入条理清晰、具有逻辑关联和系统化的境界。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一些行为、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不给予重视。有的教师不是没有按要求阅读理论书籍,问题在自己的脑海中无法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思考能力低下,没有敏感性,更没有理性思考其背后的理念和缘由并作深入分析。如此,这样的研究思路不够开阔,分析不够深邃,只是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装点,大多数是感性的认识,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创造性。

第三,缺乏写作方法指导。现实中,有许多教师非常优秀,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但由于理论素养相对欠缺,加上平时关于研究的培训相对较少,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不善于归纳、总结和概括,不能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造成成果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例如,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论文的写作形式,不能很好地区分工作总结、教育教学故事与论文的写法。有的教师的论文要么就是太多理论,没有自己的事例;要么就是真的做了事情,但提炼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所欠缺,只是把自己的作法罗列出来,没能讲清楚道理。文章像一篇工作总结,缺乏论文应有的理论提升。大多是在讲做法,但未对自己的做法做出论证,即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再者就是表达不清,有的论文语言表达含糊,没有正确区分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化严重,随意性较大。有的论文是老生常谈,观点陈旧,缺乏新意,没有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来写,缺乏研究和创新。有的研究虽冠以新课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名堂,但内容上没有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挖掘亮点,缺乏创新性。从这些教师的研究结果来看,往往都是一些主观臆测、思辨陈述,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上,没有把经验和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研究内容有差异。大多数教师在研究时关注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没有把学生纳入研究的范畴。对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索,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则更加谈不上。基本上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没有把儿童当作儿童,像对待成人那样去要求学生,没有经常性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技巧,很少从学生那里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是教师真正走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个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能发现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经常这样追问和思索,就不难发现这些教育现象的奥秘。

第五,轻视成果积累。有些课题研究主持人由于忙碌于日常教学工作,很少把心思放在研究成果的积累上。不知道要积累什么资料,也没积累什么资料,往往是做了就算,从不回头看看自己做了什么,看看有哪些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完善。还有的误以为研究成果就是写好论文,本可以开发成一系列的、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却显得比较凌乱。往往造成研究的过程缺乏证据,没有分析讨论,成果反映不全。

第六,缺乏经验提炼。如,有些主持人研究过程扎实,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不会提炼观点,分析成因不够全面,造成撰写研究报告中的成效方面只停留在理论方面上,写得不够具体、翔实,表述有欠缺。笔者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研究报告前面所提及的研究方法与后面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效没有很好地衔接,里面的观点表述存在前后矛盾,不相匹配;一些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班的具体对象模糊,实验班和平行班往往是一些不同等次、不同年级的数据对比,更有一些则没有具体的前、中、后测试数据对比,没有考虑到不同水平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等因素,实验数据对比不科学,总体成效存在片面性。

具体而言,结题报告要让别人看了就知道怎么去做,要提出自己的论据、观点,总结出一套做法。具体到每个阶段怎么做,有哪些制度、哪些措施。里面应包括:1.研究背景。具体包括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存在的弊端,要进行一个理论的探讨。2.开展过程。要说清楚开展活动的原则是什么,有什么理论依据,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开展这些活动的优势、创新点是什么,开展此项研究与国内其他已有的研究有何区别。具体到研究的操作,在每个学期是怎么实施的,实施的次数等。3.研究效果。效果的论述包括学校、社会、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数字说明;教师本身对课题的感受如何,可以通过课题成员的科研随笔进行表述等,在报告中要完善开展与效果部分的论述。

第七,参与科研培训的教师比例偏小。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科研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深入,目前科研培训的次数本来就少,学校每次只能选派科研骨干教师参加,其他教师则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培训,再者这些培训过的教师回来后又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实际进行二次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否被应用到日常实际工作当中则很少有人提及,培训收益得不到保障,使培训只限于参与者本人。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 成立专门的教科室。

由科研主任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并组成一支有真正科研实力的教师团队,发挥本校科研骨干教师的力量,引导教师把课题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并能采取正确的科研方法进行研究。在学校的支持保障下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工作,落实科研经费,专款专用,切实做好教育科研的管理实施工作。

2. 做好科研统一规划。

在学校的统筹下,协调好各级各部门研究阶段时间,尽量做到研究人员不冲突,每个阶段有研究成果;本着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规划好每个阶段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避免出现一部分人望而却步的尴尬局面。如,让一般教师从小课题研究着手,把目光转向真实的教育生活,转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多一些研究的味道,只要是自己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尤其是那些大家在实际中遇到的都觉得司空见惯而且熟视无睹的各种小问题,每天写一些教育日记、教学叙事等,在研究过程中获得自我的提升和实践智慧的生成,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总之,要结合切身实际,多一些行动研究,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而研究,在研究中着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善于对自身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从而解决自身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3. 加强科研培训力度。

学校可定期开展教科研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培训学习资料,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全力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同时,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适时开展讲座、案例分析等面对面交流。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看清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使研究更具实效性。

4. 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

实践是基础,读书是关键,思考是灵魂,教师一定要把科研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和初步分析,为以后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5. 建立科研交流制度。

积极创造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有利条件,添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专著和杂志等图书资料,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制定每月固定一次的科研交流制度等,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前沿意识和敏感性,多关注该主题的学术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

6.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为淡化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功利思想,积极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学校可设立专项科研奖励基金,给教师提供充分的科研经费,提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建议

一、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呈现几大误区

1.要求过高,不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的家长喜欢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孩子的潜力,事实上,应根据自己子女的智力高低、兴趣爱好来确定期望值,并随着孩子的成长发展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才是对子女的真正关心和爱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只要自己创造的劳动为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状元”,就是人才。

2.忙于赚钱、疏于管理

很多家长认为,经营一个家庭经济条件是基础,从年轻奋斗到中年都是为了给家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却常常忽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即教育孩子。家庭中,谁正充当着孩子的“代理父母”呢?一是课外辅导班。从学业辅导到技能辅导,孩子既要学语、数、英,又奔波在各种绘画、舞蹈班之间。二是隔代教育。许多年轻夫妇忙于工作,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全权交给自己的父母。年长的父母的观念和方式方法难免不合时代要求。此外,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格外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娇惯出许多小“皇帝”。三是电视和电脑。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与爷爷奶奶说不上话。无形之中,孩子喜欢的电视和电脑就扮演起“父母”的角色。然而,电视里未过滤的暴力或是色情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脾气大或者早恋,都与其脱不开关系。为人父母应该将孩子的教育摆在第一位,放弃一些对名利对金钱的追逐。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首先要把握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和用心。

3.重视分数、轻视育人

一些农村家庭父母由于当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长把自己的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圆自己的梦,期望孩子未来有一个好的前程。存于这种思想,就以强压态势逼迫孩子学习,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优秀,家长就满面春风,喜形于色。反之分数考砸了,就满天乌云,埋怨责怪,甚至动手打骂。对与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从不挂心上,不管平时孩子心理需求,行为能力怎样,一味追求高分数、好成绩,使孩子从心理上和家长背道而驰,甚至在叛逆心理的作用下,有的孩子明着不和家长对着干,暗地里却和家长较劲,使得家长越管越叛逆。

二、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家长应该从一下四点着手

1.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子女共同成长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开放,传播方式更为快捷,给家庭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提出一系列新课题,使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中产生许多新的困惑。不少家长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在与子女沟通时感到力不从心。家长的素质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在教育子女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把他们应用到子女教育中去,和孩子共同成长。

2.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让孩子感觉到爱就在身边

没有父母的爱,孩子的性格就容易发生扭曲,如任性、孤僻等。现在台湾就倡导一句话“爸爸回家吃晚饭”,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保证一个家庭的和谐氛围。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帮他明辨是非,排忧解难,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并时常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查找、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信任父母,才能向父母袒露心声;而父母只有理解孩子的烦恼,才能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取得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感受到爱就在身边陪伴着他的成长。

3.优化家庭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宝宝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这几年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和我们有和谐的内部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家人的心情愉快,自然会把这种愉快的心情带到孩子的身上,这样孩子也能在一种很开心的环境中成长。有一次,我和宝宝的爸爸闹别扭,宝宝正好就在身边,虽然他还不太懂事,但是,从他讲话的语调来看,他也能明显的感到家里的气氛不太对。不和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没自信,我想和谐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对他身心的健康,至关重要。孩子的幸福感,取决于父母的幸福感。为了孩子,两人也要努力营造幸福的小家。

4.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上一篇:幼儿园优质课评比总结下一篇:门诊办公室岗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