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2024-08-16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精选5篇)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篇1

姓名: 张圣杰、李晋 学号:K30714043、K30714024 专业:07社会工作 导师:田飞 日期:4月13日 一.文献回顾

1.国内学者的研究

国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在最近十年有显著的发展。许多专家和学者意识到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的缺失,调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全面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的凌新华从社会化角度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状况。他认为责任意识的缺失的主要表现在:1.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的。2.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3.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他提出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相碰撞,使得许多人,特别是大学生难以选择正确合适的标准。高校德育缺乏合理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一个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学者陈秀春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对策。其研究分析为社会环境、个人、教育三个方面。她提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及对策: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加强德育教育,注重精神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积极服务社会的引导。

南昌大学的朱蕴丽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传统的道德标准与市场经济衍生下的不同价值体系产生碰撞时, 大学生往往会误将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弱肉强食”的一些法则当作自己思想行为的准则。在此基础上她又提出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的影响。中国儒家的责任意识的文化积淀本来是相当丰厚的, 如“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我们民族社会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然而现在应试、应考教育人文理念中的责任意识往往是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 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去领略。

2.本人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我认为当前学者们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原因的调查研究,虽然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都认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有弱化的趋势,并且是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一些学者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并不全面,如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而且一些学者强调大学生自身原因的重要性。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社会历

史的产物,是教育缺乏和不足的结果,当然大学生自身也有一定的责任。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物质横飞、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要说单纯的、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了,就连身经百战的社会人士都要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进而获得较多的财富和较高的权利和地位。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趋于重视个人利益。家长无尽的灌输竞争、财富的思想也让我们变的不再像以前的大学生了。可是这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它。社会需要责任意识,大学生更加需要。因此,我们要探究这个问题的状况、原因,以此找出解决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

本研究主要采取实证主义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世界的非常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我们会具体的调查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分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我们遵照的标准。我们采取调查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总体的抽样调查,而资料收集的方法是自填式问卷,以节省时间和人力,确保匿名性。通过统计分析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2.研究使用的理论

(1)人的社会性、社会关系理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社会的、政治的动物。马克思也认为个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处于整个社会系统中,与社会、与个体都有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处于子系统中的我们对整个社会都有责任,个体自觉承担责任才会使得社会更加顺畅健康的运行。而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更是社会运行中重要的一环。存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我们就必然要与社会上其他集团和个体交流接触,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他人就有责任,如见义勇为的责任。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即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社会一旦有了积极良好的责任意识会就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而社会中的个人积极的责任意识不仅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对于当代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应该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肩发展。

(2)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现象和过程的总称。一般主要指社会结构的变化,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等方面。社会变迁的因素:1.生产方式的变迁。社会变迁的根源和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及人的劳动技能的发展。2.阶级关系的变迁,推动阶级社会变迁的实际或直接动力就是阶级斗争。3.自然环境的变迁。4.人口的变迁。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和发展。5.文化的变迁。科学技术革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对社会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即社会的变迁,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混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西方各种各样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剧烈冲击,使得当代大学生无法选择合适的健康的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标准。因此,一些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特别是责任意识的缺失。如公车上不主动让座,个人得不到好处就不会帮助别人等等。

(3)自我暗示理论:自我暗示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不同的自我暗示对个人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在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心理作用下,人们会发出较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而在

消极的暗示作用下,人们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并表现出责任意识的缺失是一种常态的状态。所以不同性质的暗示对个人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具有十分完全不同的影响。而且,自我暗示的诱因可分为个人的和社会的,即个人在进行自我暗示时主要看是否受到来自个人心理道德和社会氛围与环境的影响。而责任意识的强弱又表现为受到不同诱因的强烈程度,即当积极的暗示受到个人和社会的强烈暗示,那么个人就会发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同样地,当消极的暗示受到强烈的影响时就会发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在不同性质的暗示受到两个不同诱因的影响时,个人和整个社会就表现出极大的矛盾与不和谐。

三.研究内容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即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被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责任胜于能力的观点,对于成功,有无责任意识往往比能力的大小更为重要。而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对于处在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一定程度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否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是否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为了解这些情况并探讨改善不良状况的方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此次研究课题应运而生。

1.选题来源:

社会中,责任无处不在。责任意识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却在渐渐地淡化,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行为不负责任,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等等。我们的个人经历也使得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较为担忧。2008年春暖花开的一天,从市区回来的室友告诉我们小偷在公交车上众目睽睽之下行窃却无人制止,而可悲的是车上的大多是我们大学生。最终室友高呼一声阻止了盗窃行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令人担忧。从一些学术报告和论文中,我也时常会遇到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学者对这以问题做了许多的探讨。媒体网络上这一问题更是高曝光率。以上所述就是本次研究课题的来源。

2.四个标准:

(1)重要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牵系着千家万户,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还接受着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淡化,而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建立。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如何是关系着整个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建设富强民族的期望寄托于大学生们,然而大学生中早婚早孕、见义勇退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已十分严重。面对着这种矛盾的认知,我们认为对局部的大学生做一次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以便于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在转型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缺失的严重程度以及导致缺失的深层的社会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宏大全面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程度和原因分析的轮廓。

(2)创造性:此次研究是在综合国内外部分学者关于大学生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论述的基础上开展的。他们突出的从社会剧烈变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传统社会道德和现行经

济体制的矛盾等方面研究了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根源和严重程度。由于此次研究是从研究者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的角度提出的,因而研究者试图从社会学方面进行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探讨,并力图提供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的架构。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缺失程度和原因。研究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在社会变迁对大学生的历时性发展和变化,研究了社会关系和责任意识的正相关关联以及自我暗示和责任意识的相互关系。

(3)可行性:在准备此次课题时,研究者已做了充足的文献回顾和思考。而且,此次的选题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个人经历和现实的社会生活,研究者有着强烈的感受并且认为目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相当严重地,已严重地影响到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虽然此次研究是调查当前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但鉴于客观条件的要求,我们只以安徽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并且此次研究将采取科学缜密的抽样方法对安徽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保证代表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成本和麻烦,增强研究的可行度和意义。

(4)合适性:此次课题为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及原因分析,由于研究者的专业和兴趣,研究者着重以社会学理论的视角来总结责任意识缺失的状况和剖析深层的社会原因。如前所述,研究者将从社会变迁、社会关系、自我暗示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操作化并且力图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成员关系复杂、相互关联,个体的心理暗示和整个社会的社会氛围,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紊乱和弱化等方面作有益的探索。

3.具体研究的内容:

21世纪,选择人才的标准不仅仅只是能力,学历,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意识更成为当今社会和各大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重要的准则。“责任胜于能力”不无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不会为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其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是什么呢?缺失状况是否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还是只是一小部分大学生的情况?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是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还是学校、家庭德育的不足和缺失?或者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为解开上述疑惑,本课题运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理论及社会变迁理论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是严重还是没有到令人担忧的地步?

(2)责任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如社会公德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行为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

(3)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当前学校、家庭的德育情况,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4.研究假设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1.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集体利益,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会去做。2.家庭责任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就是家庭责任意识薄弱的体现。3.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意识, 知行不一致, 公德意识差。言行举止粗俗, 缺乏文明礼貌随意污染环境、损害公共财产等。4.自我责任意识薄弱。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不当回事,对自己的前途不负责。他们上通宵网打游戏、看电影、闲聊,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人生奋斗目标。

(2)造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点: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轻视甚至无视社会集体利益。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子女又过分溺爱,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很低。并形成自私、自利,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3.学校教育体制的影响。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采取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够,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认识还不足,在学校里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而不管他人的感受。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的。正是由于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才造成了他们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四、研究进度安排 1、3月4日—4月5日:选题 2、4月5日—5月1日:操作化

3、问卷设计

4、资料发放

5、资料收集与整理

6、数据分析

7、撰写研究报告、制作课件

8、答辩准备

五、经费开支计划

六、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正在经受着各种道德观、价值观的考验。当今社会,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感恩行为缺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人只注重个人利益, 而忽视别人和集体的利益, 只以自己为中心, 从不谈感恩;只强调索取, 而不讲奉献。许多社会成员奉行的做人准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对金钱和利益的过度追求, 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交流, 人际关系逐渐变得淡漠。这使得一些大学生的观念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势,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不懂得感恩父母, 感恩社会, 更不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另外, 社会舆论对感恩之心的宣传严重缺失, 一些错误的观念充斥市场, 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正如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 很多人不但不知道感恩, 甚至恩将仇报, 颠倒黑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 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行为缺失。

2.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 更为他们营造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学生们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一些学生习惯了父母的溺爱和过度保护, 因而贪图享乐, 缺乏进取心, 对于父母所给予自己的一切缺少感恩的意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强烈愿望驱使下, 众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 认为“一俊遮百丑”, 孩子只要智商高, 学习好, 能就读名牌大学, 能有高薪工作, 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 以及感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还有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 教孩子做的自己却做不到, 例如, 教孩子要尊敬长辈, 但自己却不孝顺长辈, 这会让孩子的思想产生矛盾和偏差, 感恩意识又从何而来呢?

3. 学校教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理念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 学校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教育上。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部分高校受毕业生签约率和就业率的驱使, 只重视课堂专业知识, 忽视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很多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 再学习有关的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基本原理等必修课程, 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阵地作用。认为学生只要记住知识点就可以了, 似乎学生接受了道德知识就不会出现道德上的问题。在专业课教育中, 很多教师只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视专业课教育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就业率作为衡量自己教育成效的标准。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不良思想, 导致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困惑、对社会公德的漠视、对社会责任的缺乏。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 就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 大都没有具体安排感恩教育的教育内容。

4. 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

受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 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 自由自主意识强烈,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享乐思想占据上风。不少大学生认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 不需要他们回馈。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 往往会强调自己的重要性,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看不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付出, 很少想到应该对他人和社会感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观念的膨胀, 踏入社会后可能进一步恶化, 发展为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 对社会冷漠。据某高校负责勤工俭学的工作人员介绍, 有的学生在接受捐助后, 不是把钱花在学习和正常的生活开支上, 而是用在吃喝玩乐和网络游戏上;有的学生把捐赠人的善意资助看成是他们钱花不完搞施舍、搞形象工程, 没有一点感激之情。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

二、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

1. 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倡导、弘扬感恩文化, 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各种媒体应当积极宣传以感恩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 大力宣传感恩教育, 报道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 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 对一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典型也要适当曝光, 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 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主体主流的舆论共识, 共同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 建设一个充满感恩博爱的和谐社会。

2. 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中应融入感恩教育理念。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 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 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做感恩的典范。言传身教, 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端水给老人洗脚、梳头、叠被子、擦身子等, 不怕脏、不怕累, 孩子耳濡目染, 自然会在心中埋下“孝敬”、“感恩”的种子。其次, 家长要让孩子理解爱的意义, 要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教导他们学会感恩, 要让他们意识到, 别人对自己做了好事、帮助了自己, 自己就应当感谢。只有随时意识到别人的恩惠, 才会谢恩和报恩, 也才会产生爱别人的情感。最后, 要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顺境, 有逆境, 特别是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 适当让他们进行一些家务劳动, 让他们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琐碎和繁杂, 为父母的长期付出而感动, 慢慢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3. 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首先,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发挥教育者的自身表率作用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言传”的同时, 也要注意“身教”。教师要以人为本, 为人师表, 将感恩之心上升为敬业精神, 对学生常怀感恩心, 充满人文关怀,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其次, 学校必须积极建设丰富、高雅的校园感恩文化,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让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感恩之情。举办各种手抄报大赛、演讲比赛、报告会等;长期在宣传栏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歌、漫画等, 让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识恩、知恩和报恩。另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注重用大学生身边具体、生动的榜样激励和教育学生, 发现和树立感恩教育的成功典型, 并通过活动的影响和个人魅力在校园中带动“感恩”高潮。例如评选“校园十大感动人物”、“校园道德模范”, 通过评选活动, 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 效果显著。

4. 开展有效的感恩实践活动

高校应及时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课程体系之中, 增加和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感恩教育要避免老套的说教, 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要建立感恩教育德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搭建德育基地, 将感恩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通过德育基地的实践, 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社会和学校, 例如, 可以在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开展系列关爱活动, 可以在学校设立“雷锋岗”, 为同学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如进行社会调查、勤工俭学, 下基层锻炼, 参加志愿者服务等,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献血、义务维修、义务劳动、免费测量血压等形式多样的“义工”活动;利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 引导大学生给父母打通问候电话、给父母买件礼物等, 增强其感恩意识, 培养其感恩行为。总之, 要确保高校感恩教育的实效, 就必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面广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来实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学会报恩。

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 而且是一种情感教育, 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应怀揣感恩之心, 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授业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共同努力, 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教育科学, 2004, (4) .

[2]陈瑶.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16-1.

[3]华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8.

[4]赵丽.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技信息, 2010, (20) .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培育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的素质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在大学生的素质中,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既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更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从人的本质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质。人的责任感本质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包含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是人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促使了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需求,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因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所展现的是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大学生理想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2]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集合,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下流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下流社会(Lower-Middle)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文化研究所的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在他的《下流社会新的阶层集团的出现》一书中提出的,“意指大量年轻人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下,逃避做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在工作、婚恋、学习中自我放弃,最终导致从社会中间层向下滑落”。[3]下流社会化,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回避竞争、逃避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1.大学生自身缺乏斗志使其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表现出趋利、浮躁等风气,缺乏对未来发展规划,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缺乏踏实严谨的作风。具体来说,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大学生主要表现出三种倾向:一是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二是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当今的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他们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缺乏集体牺牲的精神。三是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当前大学生注重自我意识,在面对社会责任时,大都选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社会压力过大致使大学生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变动和撞击。在现代化过程中,一旦所展现的美好情景不能顺利实现,人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相对挫折感就会出现。在美好的预期和冰冷的现实面前,人们容易失去方向。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面对日益物化和压力陡增的社会,尤其是当进入上层社会已成为一种奢望,甚至成为中产阶层也前途渺茫时,很多人容易产生迷茫,进而向下沉沦。

身份迷失: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解析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发生原因时,我们认为:身份迷失是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天之骄子”光环的消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份迷失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知识、智慧、高素质和高地位的代名词。从他们踏入大学,就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一夜之间去掉了“天之骄子”光环。他们不再是精英和智慧的代名词,不再是人们羡慕的对象,不再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这种处境使多数大学生感到茫然,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甚至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动摇,造成了对自身身份的怀疑。

2.引领社会风骚作用的弱化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混乱

曾经,大学生是社会风骚的引领者,他们是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是新的社会风尚和新事物的积极接受者。伴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的技术革新和普及程度的加强,人们甚至不用走出家门,不用走进图书馆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的所想所思、感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相对弱化了大学生社会风骚的引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角色混乱。

3.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缺乏

曾经,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保险柜”,意味着对未来的人生可以有基本的预期。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但这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种状况使大学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很难作出有效的预期和客观的评价,造成了大学生对未来的不明确性,进而致使大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导致其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认同重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从身份认同建构方面入手,着力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要在大学生自身和社会评价体系两个方面下工夫。

1.尽量消除社会壁垒和对大学生的偏见,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提供条件

社会要努力构建客观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消除对大学生的误解。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修养、价值追求、甚至学业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但大学生群体的多数成员都表现出乐观、积极、努力的特征,他们努力践行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维护着社会的主流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他们是现代教育成果的展现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因此,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对大学生的评价中需要看到大学生的主流特征,不能片面地、扩大化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自信,激发他们的斗志,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

此外,要尽量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保证社会流动路线的畅通。社会需要尽量创造使大学生能看到希望的社会环境。一要努力创造出人才流动的机会,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实现向上流动。二是社会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人才录用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优先、能力第一的原则,尽量抑制社会资本的影响,尽可能防止权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机会获取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大学生带来公平感和正义感,进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通过教育引导,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血气方刚,正处于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憧憬未来的大好阶段,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积极认识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引导,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注重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认识,不断强化大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使命感,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还要通过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集中表现在面对压力时的下流趋势,原因在于大学生身份的迷失。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要注重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介入,进一步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

[2]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3]高庆.谨防下流社会化:都市青年问题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8.

[4][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华夏出版社,2000:313.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篇4

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但由于种种因素时下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与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越来越不相适应。1然而社会责任感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中是尤为缺失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是人生责任的核心和灵魂,是个体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1]。周恩来总理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能够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这就是因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如今,年轻人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社会转变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却缺乏改造现实的责任感和资助意识;有在社会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般的批判勇气,却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内的主人翁般的拼搏精神。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一)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神。

部分大学生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强化的个人意识,而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于不顾。主要表现在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中对个人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一份对近1000多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中,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84.6%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8.4%,而不太明确的占7.0%,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还是偏重于个人。2从这里也可以大概看出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的选择都是首先考虑自己,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对社会,对国家的考虑就很少。

(二)重视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很多同学毕业后首选是大城市,首选待遇好的企业,而不考虑西部地区,不考虑落后地区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

(三)重视自我责任,忽视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wtp=tt 2 新华网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06/10/content_4673976.htm

1得以确立。但是部分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的需要而专攻几门课程,而置其它课程于不顾。他们没有把在校学习作为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实践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的难得机会,从而失去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中,大部分人带着一颗功利的心去学习,对我好久学习,对我不好就不学习,是否学习完全就是凭借自己对这门课程的简单判断。比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很多同学就选择逃课,去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学习的东西不是全部为自己的,从而忽视社会责任。

(四)自私,冷漠,缺乏正义感,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

近年来在不同的高校中都存在着学生的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严重的乃至对同伴,亲友,恩人的生命漠然视之。12日,18名复旦等校的大学生在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18名大学生脱险,但24岁的民警张宁海坠崖牺牲。一个生命的逝去,换来的不是复旦学子的反思和感恩,而是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检查的同时,同学们仍然有说有笑的。到了体检第六位同学的时候,我们有位老护士长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含着泪水轻声轻语地问了一声:“你们知道吗?为了营救你们的过程中牺牲了一名年仅24岁的民警吗?”整个房间没有一点声音的情况下,那位学生很轻松的说:“我们知道呀”!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市场经济既调节着人们的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也调节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鼓励自由、平等、竞争的本性使一些人产生了诸如利己观念、个体本位观念、金钱万能观念等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强调金钱高于一切,获得物质利益才是实实在在的。这些观念使一些大学生趋向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时候,我们开设了微观经济学这门专门介绍西方经济原理的基础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介绍了供需关系以及效用等等,强调了个人效用最大化即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是最后两章的精髓却是不讲的。最后两章讲什么呢?世界上所有的版本几乎都在讲:帕累托最优条件。即是“如果现在状态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状况变好,而没有是让其他人变坏,这个改变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这个状态虽然比较理想化,但是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基本原则。而我们学过来的市场经济,却忽略了这一原则,导致了很强的负面效应,影响了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很多我们学习的西方都是学到了表面,这种原则的东西很少讨论。

(二)西方部分文化的冲击。3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社会能发展这么好,肯定优秀的文化占了大多数。但是很多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不良的文化遍传到同学们这里,盲目地模仿,不加批判的吸收西方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这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我,成天迷恋于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只要权利,不尽义务,追求实惠,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乃至于否认存在着个人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因而也淡化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仰的缺失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信仰的缺失。两千年以来我们的传统思想是非常优秀的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利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这些固然都提不到信仰的高度。什么毒奶粉,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这些都是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发明出的,但是却用在了危害社会的地方。为什么?因为缺乏信仰,没有真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金钱和地位也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从小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让很多人缺失了信仰,当然也包括大学生。在这种信仰缺失的环境中,很多学生觉得评价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挣钱,向上攀,无论手段,无论影响,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忏悔,没有惩罚。社会责任在这种信仰缺失之下,某种程度上被看做理所当然。没有信仰自由、没有精神信仰的国家,再大也是小国!没有信仰自由,不论GDP多高,国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依然是贫困的。这种道德的贫困自然会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上。

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对策。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学校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入学生头脑,进而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激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爱国主义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缺失责任感,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们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眷顾,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奋发图强用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三)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优秀传

统文化对于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不良思想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调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来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高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充分向学生展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让大学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更加注重引入西方优良思想。

淡化西方部分消极文化的影响,适当介绍西方优秀的文化,比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学习西方国家是怎样把口号转换成行动的,比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几乎都会把哈佛的校训--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的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铭记于心并且付诸行动。这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很少接触的。学校在教学时候,也应该更加注重类似思想的介绍,而不是只讲知识。类似帕累托改进这种西方经济学的宗旨,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状况的调查及其原因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大学生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的素质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在大学生的素质中, 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这既是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 更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从人的本质看,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质。人的责任感本质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包含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正是人在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促使了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体越是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的要求和他人的需求, 他就越有某种社会责任感, 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因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履行的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所展现的是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是大学生理想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2]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集合, 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下流趋势: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下流社会 (Lower-Middle) 一词最早是由日本文化研究所的消费社会研究专家三浦展在他的《下流社会新的阶层集团的出现》一书中提出的, “意指大量年轻人在空前严酷的竞争压力下, 逃避做事业和家庭顶梁柱的责任, 在工作、婚恋、学习中自我放弃, 最终导致从社会中间层向下滑落”。[3]下流社会化, 也是中国当代大学生回避竞争、逃避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1.大学生自身缺乏斗志使其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是各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 大学生表现出趋利、浮躁等风气, 缺乏对未来发展规划, 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缺乏踏实严谨的作风。具体来说, 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 大学生主要表现出三种倾向:一是重个人理想, 轻社会理想。当代大学生更多地注重追求物质享受, 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二是重个人本位, 轻社会本位。当今的许多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的特点, 他们不否认承担社会责任, 可一旦涉及具体利益时, 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得失, 缺乏集体牺牲的精神。三是重自我实现, 轻社会责任。当前大学生注重自我意识, 在面对社会责任时, 大都选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社会压力过大致使大学生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力社会, 现代化的过程充满着变动和撞击。在现代化过程中, 一旦所展现的美好情景不能顺利实现, 人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 相对挫折感就会出现。在美好的预期和冰冷的现实面前, 人们容易失去方向。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后, 面对日益物化和压力陡增的社会, 尤其是当进入上层社会已成为一种奢望, 甚至成为中产阶层也前途渺茫时, 很多人容易产生迷茫, 进而向下沉沦。

身份迷失: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解析

在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发生原因时, 我们认为:身份迷失是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天之骄子”光环的消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份迷失

曾几何时, 大学生是知识、智慧、高素质和高地位的代名词。从他们踏入大学, 就顶着“天之骄子”的光环, 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如今,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一夜之间去掉了“天之骄子”光环。他们不再是精英和智慧的代名词, 不再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不再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这种处境使多数大学生感到茫然, 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甚至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产生了动摇, 造成了对自身身份的怀疑。

2.引领社会风骚作用的弱化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混乱

曾经, 大学生是社会风骚的引领者, 他们是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是新的社会风尚和新事物的积极接受者。伴随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的技术革新和普及程度的加强, 人们甚至不用走出家门, 不用走进图书馆就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了解人们的所想所思、感受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技术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 相对弱化了大学生社会风骚的引领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的角色混乱。

3.未来的不可预知性造成了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缺乏

曾经, 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保险柜”, 意味着对未来的人生可以有基本的预期。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化机制的建立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但这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种状况使大学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很难作出有效的预期和客观的评价, 造成了大学生对未来的不明确性, 进而致使大学生对社会的不认同, 导致其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认同重构: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需要从身份认同建构方面入手, 着力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要在大学生自身和社会评价体系两个方面下工夫。

1.尽量消除社会壁垒和对大学生的偏见, 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提供条件

社会要努力构建客观的大学生评价体系, 消除对大学生的误解。不可否认, 当前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修养、价值追求、甚至学业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状况, 但大学生群体的多数成员都表现出乐观、积极、努力的特征, 他们努力践行着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维护着社会的主流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说, 他们是现代教育成果的展现者,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因此, 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评价要客观公正, 对大学生的评价中需要看到大学生的主流特征, 不能片面地、扩大化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问题。这样有利于为大学生提供自信, 激发他们的斗志, 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

此外, 要尽量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 保证社会流动路线的畅通。社会需要尽量创造使大学生能看到希望的社会环境。一要努力创造出人才流动的机会, 消除阻碍社会流动的壁垒, 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占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实现向上流动。二是社会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方面, 应当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在人才录用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优先、能力第一的原则, 尽量抑制社会资本的影响, 尽可能防止权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机会获取方面的影响, 从而为大学生带来公平感和正义感, 进而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通过教育引导, 逐渐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大学生血气方刚, 正处于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憧憬未来的大好阶段, 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积极认识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引导, 逐渐增强大学生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要注重帮助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定位的认识, 不断强化大学生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使命感, 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 积极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 还要通过教育, 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集中表现在面对压力时的下流趋势, 原因在于大学生身份的迷失。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 要注重从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介入, 进一步重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11.

[2]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7.

[3]高庆.谨防下流社会化:都市青年问题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8.

上一篇:成功最重要的品质下一篇: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