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024-05-22

倍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共8篇)

倍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1

“倍的认识”是青岛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意义及

6、

7、8的乘法口诀后教学的,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凯蒂做了2个中国结,菲菲做了6个中国结,引出“倍数”的含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我认为教“倍的认识”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用几个几来理解“倍”,从而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再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会用小棒摆正方形吗?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在规定时间摆得多? 生: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小棒摆正方形。 师:谁愿意说说你摆了有几正方形?是几个几? 学生预设

1. 我摆了1个正方形,是1个4。 2. 我摆了2个正方形,是2个4。 3. 我摆了3个正方形,是3个4。 师:摆3个正方形为什么就说是3个4?

生:因为摆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是1个4,摆2个正方形就是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是3个4根,也就是3个4。

师:把4根小棒看成一份,有3个4根,就有这样的3份。像这样3个4根,还有一种说法,你知道怎么说吗?.生:3个4还可以说成4的3倍。(学生有可能不知道,教师可直接说)

师:因为每份是4个,有这样的3份,所以3个4也可以说是4的3倍。谁能像老师这样说?(指名说)

生:“3个4也可以说是4的3倍”。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师:2个4还可以怎样说? 生:4的2倍。 师:1个4呢? 生:4的1倍。

师:哪位同学摆的是4个正方形,你来说一说? 生:4个正方形就是4个4,也可以说成是4的4倍。 师:摆5个正方形呢?

生:5个正方形就是5个4,也可以说成是4的5倍。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生:几个4根就是4的几倍。

师小结: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就是以4根为一份,有几个4就有这样的几份,就可以说成4的几倍。

师:现在请同位看着黑板说一说:几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几倍。 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1)○○○ ○○○

( )个为一份,2个3就是3的( )倍。 (2)□□ □□ □□ □□

( )个为一份,4个2就是2的( )倍。 师:如果2个为一份,有3份,还可以怎么说? 生:2的3倍。

师:如果3个为一份,有5份,还可以怎么说? 生:3的5倍。

(二)探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多少个?

师:第二行有多少个呢?请你独立思考,动手摆摆看。 师:要求第二行有多少个,就是求什么? 生:第一行的4倍是多少。 师:第一行的4倍是谁的4倍? 生:2的4倍。

师:求2的4倍还可以怎么说? 生:求4个2是多少。 师:怎样能清楚看出是4个2?

生:以2个为一份,2个2个地摆,摆4份。 师:怎样列式呢? 生:2×4=8。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求4个2是多少就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小结:以2个○为1份,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就是有这样的4份,就是有个2,求4个2是多少就可以用乘法计算。 2.变式练,猜一猜:第一行摆:○○○

4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多少个?

师:如果把第一行的2个○变成3个○,第二行也是第一行的4倍,猜一猜第二行摆几个?为什么?

生:第二行摆12个,列式为3×4=12。

师:这两题第二行摆的都是第一行的4倍,但摆的个数却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第一题求的是2的4倍,第二题求的是3的4倍,第一行的数不同,所以它们的4倍也就不同。

3.出示做一做: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5倍。

第二行摆多少个?

师: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第二行摆多少个,就是求第一行的5倍是多少,也就是求3的5倍是多少,3的5倍就可以转化成5个3相加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来计算,3×5=15。 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怎样算? 生:转化成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生活应用,拓展新知。 1.拍一拍。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认识了倍,现在,老师想和一个最认真的同学玩一个拍手游戏,谁来?(请一名学生上台)请听要求: (1)我拍__×,你拍的是我的两倍。(与一名学生互拍。) (2)现在我们一起拍,听:老师拍__,你们拍的是我的4倍。

(3)同位的同学玩一玩,一个说要求,一个按要求拍手,要注意节奏,开始! 2.猜一猜。

师:为了表扬大家,姜老师带来了很多水果!喜欢吗? 课件出示:有梨、香蕉、菠萝等。

(1)梨的.4倍是西瓜的个数,猜一猜:西瓜有多少个? (2)菠萝的3倍是苹果的个数,苹果有多少个? (3)西瓜的3倍是草莓的个数,草莓有多少个? (4)你们刚才是根据什么知识这么快就知道水果的个数? 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5)师: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提出像刚才那样的问题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3.画一画。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会摆、会说还会算,你会画吗?现在,请拿出练习单,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点评。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认识倍了吗?学会了倍的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 1个4 4的1倍 □□ 2个4 4的2倍 □□□ 3个4 4的3倍

○○

○○ ○○ ○○ ○○ 2×4=8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

【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评析:教师提供反例,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和思辨,使学生认识到黄花不是随意圈的,要根据蓝花的朵数来圈,从而加深对“倍”的理解。】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

?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

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倍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设计艺术,艺术设计,色彩,设计色彩,色彩设计

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与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今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艺术设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人们在生活中不但体会到了产品使用功能, 而且还能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息给他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色彩作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艺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色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不管是对色彩认识上的色度学研究还是对色彩表现上的色彩设计应用研究, 以及关于色彩知觉上的情感研究等等都是不可细数的。然而大量的研究结果虽然让我们的认识不断提高, 也不时会对我们认识产生误导。特别是对一些看似相同却又相差甚远的基础概念, 往往让我们从起点上就偏离了主题。色彩是一种独立的设计语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量, 它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表现工具, 备受设计师们的青睐。通过色彩, 设计师们能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采与个性。设计色彩是从设计的角度去研究色彩的一门学科, 它作为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在艺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设计色彩呢?它在设计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对设计色彩进行一次全新的再认识。

1、设计与艺术的再认识

谈到设计艺术我们就会想到艺术设计, 人们往往把这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其实他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首先我们先搞清楚设计。设计这个词汇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一种就是“设下计谋”, 另一种就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过程其实都可以称之为是设计。比如我们为了购买某种自己喜欢的物品, 而计划怎么存钱的过程。又比如我们今天准备要去某个地方, 要首先计划好几点钟出发才能按时达到, 然后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需要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需要走那一条路径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提前的谋划等等, 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我们随时随地都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中, 我们的生活也充满着设计。当然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广义上的设计, 就是指在从事某项活动之前构想的实施方案。它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可以只是一种心的想法, 并按照这种想法实施。从狭义上看, 设计是具体的对某项工作或某种物品的创造进行预先的制定实施计划, 而这种实施计划必须是需要一种具体的物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 如图样、方案图等。可以看出他是在创造一个具体的事物, 是一个造物的过程。

对于艺术的理解其实我们也是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面来看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那么艺术就是无处不在的, 每一个行业或每个人的每一个动作、一句语言以及每一种形态都是可拥有艺术的成分。比如人们常说的“语言的艺术”、“社交的艺术”、“管理的艺术”等等, 这些都是从广义上来看待艺术。从狭义上来说, 艺术就是指一种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如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

2、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再认识

理解了什么是设计和艺术, 我们就不难理解设计艺术与艺术设计了。可以看出设计艺术中所讲的艺术与设计对应的是设计和艺术的广义性和狭义性的综合, 设计艺术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随处可见, 它可能只是存在于设计师心里的一些创意片段, 是一种“设计的艺术”, 它也可以是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去进行设计的过程和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具体的方案与图样。而艺术设计所讲的艺术与设计所对应的则只是设计和艺术的狭义性理解, 艺术设计就是一种用表达美的方法和手段来展现设计, 它强调方法, 是一种表达形式。所以我们说,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 使其日益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以艺术设计为手段、以提高人类活动质量为主要目的, 它涉及人类一起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2]。

3、设计色彩再认识

在设计艺术中设计色彩是必不可少的。色彩是构成一切事物外在感性形态的必然因素, 也是展现心理面貌、精神世界和社会历史风尚的重要手段, 更是造型艺术、实用艺术以及其他艺术不可或缺的基本语言[3]。在我们现在的商业社会, 很多领域都由于色彩的合理应用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不但能提高商品的流通速度,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而其在社会文化领域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们观察物体时, 视觉神经对色彩的反应最快, 其次是形状, 最后才是表面的质感和细节, 因此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设计师可以根据色彩所独具的感染力去表达信息, 去完成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物质与意义上的享受。它在艺术设计上的重要性的显而易见的, 人们可以通过色彩获取商品的信息, 还能够对色彩形成一定的情感反应。不但如此, 在设计艺术中利用好色彩还能够创造出关于社会意识层面的高于物质设计的精神文明建设。

关于色彩我们可以理解为千千万万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丰富多彩的颜色,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艺术造型元素。艺术作为一种表达美的方式当然是包含色彩在内的, 色彩就是一种美的形式, 它也可以表达美。那么设计色彩理所当然的是依附在设计艺术中的, 所以它具有设计艺术的特性, 也就是既可以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色彩规划和产生色彩设计形式美的规律, 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色彩应用规划和方案。它不只是一种存在于艺术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还可以是对艺术设计中色彩应用的规律的探索, 并且是可能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色彩文化。就此来说, 设计色彩是一门基于设计艺术并采用色彩设计方式对艺术中的色彩进行筹划和安排, 如项目的色彩发展规划, 城市色彩的发展规划等等。它是对色彩设计的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设计色彩规律的科学体系。

在很多设计类书籍当中经常一会看到设计色彩, 一会又提到色彩设计, 而对他们的区别没有一个很好的鉴定, 造成认识模糊, 而对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形成很多不必要的弯路。其实关于设计色彩和色彩设计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设计色彩更偏向于色彩应用规律的理论研究, 它是一门基于设计艺术并采用色彩设计方式对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进行筹划和安排, 是对色彩设计的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规律总结, 是关于设计色彩规律的科学体系。而色彩设计则是对色彩进行设计应用的具体实践与成果。色彩设计是包含在设计色彩之中的, 设计色彩不但是注重设计艺术中色彩的理论规律研究, 同时它也是要注重色彩应用和表现的, 也就是说它是理论与方法的综合体。而色彩设计却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色彩的搭配, 它注重色彩的应用于表现, 它就是针对色彩实践的方法论。色彩设计是无法独立存在的, 它只存在于应用层面中, 受到物品内容和形态的限制而附着在此物品中, 并对商品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提升力量, 以推动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作为目标。而设计色彩不但拥有色彩设计的这些特性, 它还去总结和归纳色彩设计在实践和成果中产生的规律。我们在艺术设计中进行色彩规划时必须要弄清楚设计色彩和色彩设计的区别, 不能盲目地把只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色彩。设计色彩和色彩设计的认识总结不但能很好的应用到我们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 让我们去对设计艺术中的色彩进行更好的筹划和安排, 它更是提供给我们思考解决设计艺术中相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思路。让我们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色彩的设计问题, 为提供更多更好的色彩实践应用项目而起到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 通过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设计艺术等概念的梳理, 我们可以清晰认识到设计色彩是包含色彩设计的一门基于设计艺术并采用色彩设计方式对艺术中的色彩进行筹划和安排, 总结和归纳色彩设计在实践和成果中产生的规律的理论学科。是对色彩设计的实践和成果进行再认识的理论, 是关于设计色彩规律的科学体系。他不仅仅是对色彩进行实际的设计应用, 还要对这种设计应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规律总结。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的时候不能盲目的只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待色彩, 还要不断地总结色彩应用的规律, 让我们的艺术设计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林家阳, 鲍峰, 张奇开.设计色彩[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67.

[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43.

[3]窦维平, 马英俊.视觉设计色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9, 序.

“检验教学”的再认识 篇3

【关键词】检验教学;检验;实施;再认识

如今,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在被各种理念所“熏陶”的同时,每名教师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借鉴和反思体系,注意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反思素材。而检验的教学很少被人提及,作为学生数学智慧构成的重要部分,我注重了对检验教学的研究,从中进行了有效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检验的再认识

1.从检验时间上分为:教学中的检验按时间分可分为并行性检验和延时性检验。并行性检验,就是边做边检验,做一步检验一步,将一题的检验解成若干分支,其准确性较高,但费时;延时性检验即在做完题目后再进行验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从检验准确性上分为:粗略检验和精确检验。粗略检验是通过估算、直觉思维等形式对结论作大概判断。此形式有益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因其缺乏准确性,所以,常被师生所忽视;精确检验是相对粗略检验而言的,它是通过周密的分析思考,较严密的逻辑论证,准确的推理演算等形式进行检验的,有利于学生严密的思维论证能力的提高。

3.从检验形式上分为:口头检验,也有书面检验,此两种形式构成了我们常说的狭义的检验。

4.从检验方式上分为:

(1)重复式检验。此法常受消极定势影响,检验效果有时不佳。如:计算题采用重算一遍的方法来检验。

(2)代入法检验。即将结论代入原题进行逆运算和逆思维,求已知条件,通过将检验计算结果与题中原条对比后,判断解答结论的正确与否。这种形式利于新知识的巩固,旧知识的温故,促进新旧知识体系的联结、互补和构建。如:解方程的检验和解决问题的检验就常用这种方法。

(3)通过联想估算、直觉思维进行检验。例如:某题算出答案为“六(2)班有40人” 时,通过结合实际进行联想,一般情况下“人不可能为分数”(除求平均数外),就可知道本题答案错;这种检验在应用熟练后可提高检验速率,此检验方式是精确检验的基石。

(4)具象检验法。即将题目原型具象为实物、图形、线段等,用来检验自己的解题思路,在确认思路准确后再检验计算结果。如:替换问题,图形计算等。这种形式有益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5)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常用到实验及生活检验法。可以通过亲自实验、实践验证结论。如:部分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假设检验法。如运用反证理念,如:部分判断题;还可以用思路重组法。消除思路定势,如:部分开放题。但更多的是综合运用。检验的方法策略各种各样,并非文本式的几条所限,它既因题而异,也因人而异。

二、检验教学中实施的再认识

现在众多教师在新课教学上已跨出了可喜的一步,检验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应有所突破:

1.检验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教师要重视检验教学,改变“检验可有可无”的观点,杜绝检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赘生物的看法的产生,应将检验教学看成某些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检验教学经常化、习惯化、成效化;同时,我们的检验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本本主义”,书上提及则论之,书上来及则闭口不谈。这种疲于应付式的检验教学应为经常性、习惯性、融注式的所替代。

2.检验教学实施的自主。数学课堂的检验教学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究,多途径找出结论的验证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由于检验教学有其知识的再现性的特点,故教学中教师“引”的份量更重,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性成份更浓。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进行检验教学中要舍得放手、敢于放手、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进行旧知的再现、再造、重组和创新;留给检验时间,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研讨等形式,让学生主动提出各种新异的验证方法,进行广途径的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和新课教学异曲同工培养之效。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篇4

一、优点

课堂掌控力不错,教师的个人素质也不错。

二、不足

1、是除不尽的。但是课堂上,我却当做了能除尽的。思考出现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自己对课堂、对学生的预设不足!

2、26是13和2的倍数,13和2是26的因数------大家发现没有,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

我非常清楚,倍数、因数是有依存关系的,而不能单独说,但是课堂上却说出了“大的是倍数,小的是因数”这样一句有问题的话。失败!

归结原因,还是课堂太想投机取巧。作为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老师,在知识的门口,真的不能有丝毫差池,更不能为了一时的省事,而为后面的教学买下祸根!

三、除了错误,还有很多做的复杂、不到位的地方。

1、开篇之时,复习自然数,是为本节课作知识铺垫用的,但是,问题中的“自然数有什么特点?”却是一个设计失败的问题。已经学到高等数学的我,自然之道,自然数的特点到底有多庞杂!根本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的,但是我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2、给定12张卡片列除法算式求商时,可以限定时间30秒,看说写的又多又准确。也就是说能全员参与的,就单独。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纸上写完后,可以抓条,然后教师可以挑选着在摘录一些。这样准备充分,也可以为后面的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找个一个数的因数时,要先找,在订正,最后让学生说说做法。而后更正练习,接着判断,说方法。只有清楚的说出了方法,才能保证学生是真懂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总结一些自己的做法,比如用乘法找因数,乘到几就不乘了。用除法也是,除到几就不除了!

4、本节课最好的量是到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就可以了,接着归纳一个数因数的特点部分就拖堂了。内容不能很好的在一堂课中充分的展现!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篇5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白厂门镇中心小学

王帅民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王帅民

白厂门镇中心小学)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4-----36页的教学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安排了“拿彩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单位。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四、学生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动手实践,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分数吗?谁能说出几个分数?(自由说出已知分数)选择一个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师: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可是,老师想告诉大家,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的奥秘呢,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更深入的再认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活动一:认识单位“1”1、2、3、4、课件显示: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1/2,1/4,体会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在线段图上表示出2/5,3/5,体会分子表示要表示的份数。分星星,体会同一部分可以用不同的分数表示。

师小结:像这样的一个圆,一条线段,或者是一些星星,我们都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的,在数学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单位“1”。

活动二:认识分数单位

1、呈现情境:我要给沙发做一个套,在测量沙发长度时,发现没有尺子,于是我灵机一动,用领带进行测量。直接测量发现沙发比领带短了一些。为了准确,我把领带对折,发现有两个长度短一点,没办法,继续对折,一量,还是不能准确测量,我再对折,这回一量,正好是7个长度,你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沙发的长度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情况:我把领带对折了3次,其实是把领带评价分成了8份,沙发正好是7份的长度,所以是7/8.2、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的长度不同,所以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尺子。我们用不同的尺子也就选择了不同的单位,例如我们测量北京到锦州的距离用千米做单位,测量教室的长用米做单位,测量橡皮的长会用厘米做单位。刚才我们就是把领带平均分成了8份,用一份的长度来测量,也就是用1/8做单位来进行测量的,因为它是一个分数,因而称为分数单位。

3、即时练习。

说出下面分数的分数单位:5/7,2/9,1/5,3/100,4、小结:你觉得应该怎样确定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活动三:拿水笔(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

师:这儿有两盒水笔,你们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学生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师: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二人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师:为什么他们二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学生猜测原因。

继续猜想:如果盒里面有20支水彩笔,应该拿出多少支呢? 50支呢?100支呢?(通过猜想,得出一组数据)

师:我们把水笔的总支数叫整体,将取出的1/2叫部分。(补充板书)在一些现象背后往往蕴含着一个真理,从这么一组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道理? 学生总结。

师小结:水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它所对应的部分,1/2的量也就不一样;也就是说,分数相同,但是由于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 活动三:说一说

师:带着对分数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设计意图:运用刚刚得出的结论来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1.画一画: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不过,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个画面的1/4,你能猜出整幅画是什么样子的吗?

2.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设计意图: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画一画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辩一辩是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分数不同,整体不同,所对应的数量无法比较。在练习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全课总结: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总结本课)

五、板书设计

10支 1/2 5 12支 1/2 620支 1/2 1050支 1/2 25100支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6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粉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粉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反思《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对数学教学的再认识 篇7

在信息社会里, 多数人将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工作, 社会财富增加要更多地依靠知识。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必须强调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并把他们提高到极其重要的位置。所以, 数学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 但不能苛求所有学生都把数学学得很好;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教育, 给他们更多的数学知识;要注重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而不是数学的进度与目标。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使数学的社会需求更强烈、更广泛。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正逐步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 同时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媒体传递的信息, 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图表与数据, 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利润、投入与产出、效益与风险等无不与数学有关, 彰显了数学的科学属性和语言属性。数学语言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有效补充, 正逐渐成为人类相互交流的通用工具。

一、数学教学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 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想和方法,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会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 也是当今提倡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向导, 对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讲, 数学教学应当是充满了“问题”的教学。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 会不断地给数学教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并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正在从讲授数学知识逐渐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上来, 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学生由被动听讲到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 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寻找许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引导, 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依据, 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 建立起学习好数学的信心。数学题目千差万别, 方法可能相似, 从不同的题目寻找解决同类问题的算法, 正是数学的乐趣所在。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 不知道数学的用处。客观地讲这不是学生的过错, 学生对数学所持的漠然态度, 很大程度上应该把责任推到数学教师的肩上。数学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 也是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宗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倡导数学精神, 使学生在学到相应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正确把握数学的精神实质, 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而相当多的数学教师只注重教书, 不注重育人, 忽略了数学的精神实质, 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数学精神, 自然就谈不上用数学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致使学生学习了数学, 也学会了数学, 却没有学到数学理性精神、数学求真精神、数学创新精神、数学合作与独立思考精神。

学生终将是社会上一个独立的个体, 自立于社会需要较深厚、扎实的包括数学文化知识在内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说, 学生所学的不仅是数学知识, 还有除数学知识以外的其它综合知识,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传授给他们。不可否认, 作为学生, 甚至是“不知道数学的用处”的学生也期望有一份优越的工作, 殊不知优越的工作往往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样自然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储备, 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这里所说的数学知识, 不是说要把数学课本中的内容照搬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而是一个人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定理对一个人的具体工作的作用可能几乎为零, 但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却可以使他的工作更胜人一筹, 甚至是终生受用。

二、数学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 强化教学目的, 实施创新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非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学生获得新数学知识的过程, 主要依赖于数学认知结构的原有的适当概念, 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 使新旧知识得以迁移, 得到同化, 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 其抽象性与逻辑结构不能有太大的跨越,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教师应尽量多提供一些事实的背景材料, 着重揭示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本质, 真正使教学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学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内容简单, 无需融入太多的思考;二是过于复杂、抽象, 使学生感到艰涩难懂, 产生畏惧心理, 甚至厌恶学习。

数学科目繁多, 但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等基础课程在相邻学科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越来越离不开离散数学, 这些课程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们是各成体系而又密切联系的, 现代数学中的许多综合性分支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它们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因此, 数学教学应具有传递人类智慧的文化目的, 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实用目的, 学生将来就业的职业目的。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的数学, 让学生领会到比教材内容本身更多的数学, 不能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逻辑性、抽象性而掩盖了数学丰富的内涵, 限制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以追求真理为唯一目的, 一切过程和结论必须有理有据, 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检验;数学讲究以理服人, 信奉逻辑推理而不屈从任何权威;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精神活动。所以,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不仅要强化学生的数学素质, 而且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要传“业”、传“术”, 而且要传“道”。数学教学必须要实施创新素质教育, 做到既体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 又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既用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数学史鼓舞、激励学生, 又用数学的审美价值熏陶学生, 充分发挥数学科学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是教育的要求, 时代的要求。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数学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探索和构建新型数学教学模式, 以实现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第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 图形计算器与数学软件的日臻完善, 使得数字与符号的演算易如反掌, 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条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 围绕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研究工作。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数学过程比纸、笔更有用, 更能体现高效率, 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正逐步从大量的常规练习转移到数学能力的培养上来, 大量繁复的劳动只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二, 使用这些工具不只是因为它好玩、有意思, 更不是以它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 而是借助它们的强大功能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工具都是人做出来的, 它们能解决的问题, 人类肯定也能解决。

第三, 计算器与计算机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 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 必将积极促进数学教学。因此, 教师必须率先学习新技术, 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会制作电子教案、教学课件, 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这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对写字教学的再认识 篇8

进入新时期,有相当普遍的人认为:现在电脑都普及了,让学生花这么大的工夫练字,值得吗?尤其是毛笔字,已经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又不要人人做书法家,何必让小学生去练?

可是恰恰相反,国家不久前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未因为电脑的普及而降低了写字教学的要求,相反倒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电脑取代论者”只是把汉字看作纯粹的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殊不知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写汉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写字,字也能“写”人。也就是说,写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灵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字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得郭沫若先生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词:“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为什么写字可以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呢?因为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体,揣摩笔画的呼应、避让、穿插,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

学生通过写字养成的细心、沉着、注意力集中等心理品质又能对学习其他课程产生良好影响。上海市内江路第二小学曾对小学生写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做过测试,其结果是:语文学习成绩优良的85名学生中,写字不符合大纲要求的只有8人,占9.4%,而在17名成绩属于中差的学生中,却有14人写字达不到大纲要求,占82%。在数学成绩优良的69名学生中,有87%的人写字达到了大纲要求,在成绩属于中差的学生中,写字达到大纲要求的只占25.6%(方水浩《小学生写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写字往往是人的心理状态的反应。扬雄在《法言》中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写字是用线条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岳飞是个抗金英雄,他的书法作品大气磅礴,透出一种刚毅挺拔的英雄气概。所以有人评论他是“字如其人”。人的灵魂可以通过写字来表现,反过来说,写字活动对于陶冶人的性格、气质、情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因为在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语言学家洪堡特把这个问题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坚持写字,就能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在《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中,一位船员看到光复后台湾的一所小学校里,青年教师正在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的眼睛湿润了。老师只是在教孩子们写字吗?不,他分明是在向孩子们传递着民族的感情,爱国的情意!

诚然,电脑的普及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用电脑制作文本的确是便捷多了,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书写活动,更不具备写字活动本身所特有的育人功能。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写字教学进行再认识。“新的视角”“新”在哪里?我们只要将《语文课程标准》跟过去的大纲比较一番,就能知道“新”在何处。

一、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

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都是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中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我们不应将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作为独立的知识去传授,更不应当拿这些内容去考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此种情感体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是融合为一体的。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一旦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整洁了。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脏兮兮的,作业本子也和本人一样脏兮兮的。后来由于天天练字,天天在优雅的古筝声中描呀仿呀,久而久之,字写干净了,人也变得干净了。现在做的作业,跟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家长看了,高兴地说:“没想到练字把我家孩子练干净了!”(于永正《教海漫记》)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与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的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出现“学生”字样,但却是暗含在其中的。同类内容,过去的大纲则是从教师的角度陈述的。如“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教学生”“使学生”的措词屡见不鲜,强调的是教师的传授。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如指导某字的写法,就是不厌其详地交代某字从田字格的某处起笔,某笔压在田字格的某某线上……名曰指导,其实是一种繁琐分析。然后让学生如法炮制,写上三遍或五遍。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学生则懵懂不知。《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如临帖,就要先自己仔细观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动笔临摹。然后再将自己临写的字与范字对照,哪笔临写得好,哪笔临写得不好,然后再临写第二遍。如是逐一对照,学生就知道了某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又如,写“地”字,土字旁为什么最后一笔一定要变成“提”?不变行不行?教师可以先板书一个“土也”,让学生观察这个字好看不好看,怎么写才好看,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土”字作为偏旁必须变形,否则两个部分并肩而立,互不相让,字就显得很宽、很散,没有整体感,不好看。举一反三,连类而及,学生也能悟出:为什么左右结构的字左半边要左舒右敛,而右半边则要左敛右舒。

又如过去抓儿童的写字姿势,只是要求他们做到“三个一”,至于为什么写字要“三个一”,学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实也可以让儿童自己体验一下。先让他们执笔写字时手指靠近笔尖,学生立马就会发现这样执笔是看不见笔尖的。为了看清笔尖,身体就得前倾,头向左偏。时间久了,不仅人易疲劳,而且容易造成近视和脊柱弯曲。再让学生手指离笔尖稍远些,他们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也能与桌沿保持一拳的距离了。学生有了体验,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九年一贯,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过去的大纲,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设计上这两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的。这一次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就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训练体系。

过去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就更谈不上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了。低年级还让学生用田字格练习写一写字,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抄抄生字,就很少有机会练习写字了。让学生过早地脱开范字自由发展,这是小学生写字不“入体”的重要原因。

苏教版新编的“课标”教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将写字编入教科书,形成“两根柱子(阅读和习作)、一条龙(写字)”的整体框架。坚持“识写结合,描仿入体”。即教什么生字,就相机练习写什么字。让学生通过描红、仿影逐步“入体”(不是入颜柳欧赵之体,而是入楷书之体)。不是只一二年级描红仿影,而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不是只在写字课练字,而是将练字融入日常的作业、日记、习作等书写活动之中,要有“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第一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的基础。初入学,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先练姿”,务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过去的大纲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语文课程标准》则改为“规范、端正、整洁”,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了“规范”的要求。为什么要突出“规范”的要求?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更好地处理文字信息,汉字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写字规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汉字的规范化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除了在字形、读音上注重规范外,还不惜篇幅,列举了每一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

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学习写钢笔字,以书法家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部分,还在题头部位插入了文房四宝、著名书法家、著名法帖等图片,让儿童在习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进入初中,进而练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并临摹名家书法。

由于将写字列入教科书,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目标,坚持长期系统的写字训练起到了保证作用。

上一篇:炫酷的鞋子作文300字下一篇:大学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