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2024-06-14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精选8篇)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1

摘 要:中学后勤管理事务繁琐,涉及到方方面面,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稳定运营,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今,对后勤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结合中学后勤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强化信息化建设以构建信息化中学后勤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议,从“高、精、准”方面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能。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化 制度建设

引言

邓小平同志说过“后勤工作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学习,也能出人才,不钻进去搞不好。”要想“钻进去”,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前中学后勤管理工作而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中学后勤管理模式陈旧,即使在当今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技术运用程度较低,大都依然采用传统的线下管理模式,成为中学管理的滞后点之一;另一方面,中学后期建设与时代发展之间出现脱节。因体制化的影响,管理人员固守成规、自我学习意识差、上进心不足等,在缺乏竞争的大环境下与时代发展渐行渐远。[1]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学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困境

1.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缺失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助力之一,但在运用信息化辅助社会工作当中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其稳定运行,以发挥出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作用。然而,在广大中学后勤管理当中,管理缺乏规范,制度流于形式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与管理过程中,使用权限的界定、工作流程的分配、完成时间的制定、考核方式的制定等缺乏明确的规定,随意性与主观性较大,极易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影响到后勤管理的质量。[2]

2.后勤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结合,使用单位不仅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而且要运用相应的软件予以配套,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在中学后勤管理中,经费来源与学校拨款而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每年是由限额的而且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确保学校的发展,在内部管理中后勤管理往往是被重点忽视的对象,专项资金得不到有效供应,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硬件与软件采购经费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实现。同时,后勤管理中还有诸多老旧设备需要加以维护和维修,同样需要稳定的经费予以保障,在此情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也即受到严重阻碍。

3.专业化人才缺乏服务力低

在传统意识以及管理观念等因素的影戏下,后勤管理在学习管理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后勤管理人员的认知普遍在于无技术含量的日常琐碎工作,无足轻重,进而降低了对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的标准。当前,中学后勤管理人员主要特点表现为,年龄偏大、?W历偏低、自我要求不高、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等,成为了中学后勤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最大阻碍之一。一方面,此类人群因综合素质与后勤管理信息化要求之间不匹配,基本处于被淘汰的边缘;另一方面,此类人群固守体制内吃“大锅饭”而且“铁饭碗”意识严重,缺乏危机意识,在工作当中基于现有知识体系以及能力予以应对,对现代化科技缺乏学习意识,对新事物缺乏积极的接受态度。基于此,中学后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整体偏低,与时代高速发展现状之间不相符,无法提供高效率的工作。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1.引进信息化人才,构建专业服务队伍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实质所在,在学校管理与发展当中人才同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期管理是中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同样会制约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强化人员培养与考核是时代所需。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提升对后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视度,充分认识到后勤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学与发展的基础而管理人员则是基础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环境下,强化对后勤管理人员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培训,包括网络技术以及后勤管理软件的运用,同时注重对其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培训,使之意识到在现代社会唯有具备信息化意识以及掌握相关技术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最后,要必要的情况下适当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以补充到后勤管理队伍之中,进而提升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3]

2.强化软硬件建设,优化信息管理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服务与管理要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应用网络化、智能化加快后勤管理与服务模块建设,确立有效的信息管理运行机制,随着信息化技术管理的不断完善,必须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运行机制。例如:后勤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系统,采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手机APP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后勤管理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互无缝连接。对于有条件的中学即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后勤管理APP,广大师生即可通过APP了解到学校后勤相关事宜并通过操作APP以完成相关事务,既提升办事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对于不具备开发APP条件的学校则可以运用第三方软件也即微信公众号,基于该平台同发布相应的信息,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后勤管理相关事宜,同样可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和简化工作环节的效果。

3.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后勤管理效率

在上文分析到,后勤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相应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障稳定运行。尤其是后勤管理涉及到水电、房屋、教室、各类设备、食堂等各类管理工作,在传统纯人工管理模式下基于粗放型的管理,不仅缺乏制度化而且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且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到全体师生的体验。基于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之上,即可建立其全天候、全方位、便捷高效的服务机制,实现“高、精、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后勤管理保障能力。其一,“高”即在强化后勤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优化其工作技能,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识,以达到提升高效率工作的目的;其二,“精”也即要求在后勤管理中做到精细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注重细节化管理,各类业务做精、各项服务做精等;其三,“准”也即在后勤管理当中要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各类信息与数据加以分析,输出准确性的管理报表,得出后勤管理的优劣所在,以便于上级领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为后勤管理提供保障。最后,在上述要求和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服务,并渗透到后勤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

三、“互联网+”后勤管理服务新模式探索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各行各业均紧密与之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业务能力和拓展市场,中学后勤管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纯人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化中学管理的需求,不足以为广大师生以及其他人员提供高效率与高质量的服务。结合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改进后勤管理理念以及提升后勤管理水平是当今中学后勤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向各类用户并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化的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同样必不可少。例如,借鉴电商经济中的“C2C”和“O2O”模式并结合后勤管理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以及运用到中学后勤管理之中。基于“C2C”模式即可探索中学食堂采购管理,提升学校采购管理的质量效益,将供应商与学校进行挂钩,在综合对比下优先选择最佳者;基于“O2O”模式即可开展食堂订餐管理模式,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线下服务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可以在线结算。

参考文献

[1]周杰.浅谈中职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7(5):182-182

[2]邓法灼.学校后勤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6(17):74-74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2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教学、促进科技发展和产业化的使命,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功能。科研是高校三位一体化功能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应用效益,不仅起到直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且促进高校三位一体化功能之间的良性循环。[2]在互联网环境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解决高校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校科研不断发展。

1 高校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信息管理落后

科研信息管理工作包括科研人员管理、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科研成果管理等方面。随着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科研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无法随时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已经不能够适应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可靠详实的科研信息是学校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合理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

1.2科研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为自上而下的直线型层级递进组织结构,科研处是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心,科研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是程序化的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这种直线型的科研科研组织结构强调的是“科研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的服务,严重制约高校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不改变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前提下,以科研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为依托,转变科研管理理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符合高校科研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科研组织模式不能适应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科研项目团队的组建以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局限于单一学科同一个院(系)的科研人员的联合,还有的是单个科研人员。随着高校科研向产学研转变,研究任务往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依靠科研人员个体劳动、单个学科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向跨学科、跨机构的科学研究模式转变,凝聚跨学科、跨机构的团队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增强研究水平和提高科技创新。

1.4科研团队运行机制不能有效进行知识共享

随着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学科交叉和领域渗透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科研团队建设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研究模式。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对于科研团队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高校不仅要实现对科研信息的管理,还需引入知识管理,对科研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和挖掘,使科研团队成员间可以灵活便捷地共享知识,构建一个可以使不同背景的科研团队成员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有效交流的环境。

2 互联网环境下科研管理信息化

2.1 科研信息化管理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管理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和重大变革,同时也给科研管理带来了直接的机遇和挑战,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实科研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化的科研关系系统,优化科研管理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竞争力。

2.1.1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发网络化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科研管理中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利用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对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大大降低科研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从大量的重复工作解放出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管理的水平。

2.1.2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决策水平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产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科研管理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3],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大量的科研信息和数据,利用计算机高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可以高效地完成科研数据采集和统计汇总工作,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动态的、全面准确的科研信息。

在制定选题计划时,一方面要全面掌握高校本身科研各方面的情况,如全校已结题和在研课题的学科分布、研究水平等,另一方面收集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各个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动态、社会的需求等多方面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并结合高校本身的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选题计划;在审题阶段,审题人员需要根据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收集相关信息,以判断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可行性。随时掌握最新科研信息,从而科学合理地制定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管理目标,避免科研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和迟滞性,更好地为科研服务,保证科研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从而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2.1.3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时效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也在不断地缩短。在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和掌握最新研究方向,在最佳时效期组织研究最前沿的科研项目,避免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

2.2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科研管理理念

科研管理人员要首先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科研管理理念,“科研管理”和“科研服务”并行,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强科研现代化管理服务意识。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网络化的科研管理呈网状分布式结构,科研人员、教研室、各院(系)和科研处都是信息发布者和使用者,科研信息的流通性超越时空的障碍,促进高校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提高科研信息的利用。高校科研是一个服务性的科研管理活动,从课题申请立项、课题可行性论证、课题开展、课题结题和成果推广都需要科研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协调,所以科研管理的服务的优劣关系到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以科研信息化管理为契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高校科研管理,进行科研管理创新。强调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本,科研管理者把科研人员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以“为科研人员”服务为宗旨,充分挖掘科研人员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促进高校科研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2.3构建适应高校科学研究发展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的不断膨胀,传统学科分类的知识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高度综合化的趋势。[4]为适应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征,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由个体劳动、单学科研究向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团队转化。

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协同科研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矩阵组织和虚拟组织理论搭建具有适合跨学科、跨机构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的功能模块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和基础,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在校内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可以是本校联合跨地域的高校或企业,实现院校间、院校与企业进行跨学科、跨机构研究。

2.4 构建便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环境

高校科研团队是围绕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具有目标一致性、知识共享性和利益依存性等特征。[5]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交流协作方面,影响团队科技成果产出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科研团队内部知识交流和合作的科研活动呈现出来的知识共享问题。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为科研团队构建一个进行知识共享和协作攻关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服务平台。科研团队成员间通过知识共享过程,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科研团队成员头脑中零散的内隐知识和经验组织整合为完整的、系统化的知识资源,同时将这种知识资源转化为改科研团队的知识力量,提升科研团队和高校的知识创造能力。[6]知识共享对于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化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融合了管理科学、行为科学和系统科学等理论,运用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对科研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等。目前,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项目的大部分采用了信息网络化的管理平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等等,面向全国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国家级汇总系统、省级汇总系统和校级汇总系统,为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储备。在互联网环境下,为能够更好地实现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协同进行科学研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各类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互联互通,提高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的影响日益深远,正快速渗透和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的多元化,全面渗透到科研、经济和国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拓展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推动着我国向信息社会深入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日益深远。在互联网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科研信息化,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质量,优化科研组织模式,构建适于知识共享和合作的网络环境,促进高校科研不断健康向前发展。

摘要:科研是高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高校科研管理对促进科研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该文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优化科研管理促进高校科研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3

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能够有效满足图书馆本身及高校教育的发展,对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意义重大。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传统文献与信息化资源的结合着手,同时注重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自身资源的特色化、丰富化,确保自身竞争力。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能够衡量一所高校所占有的资源多寡,同时也是图书馆为教学建设、校内科研的物质基础。加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不断增加,各所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良好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原先的高校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突然激增的学生的需求,这其中高校学生的“知识宝库”——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尤为明显。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过少甚至是缺乏,使得学生及老师头疼不已。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虚拟信息资源的不断引入及完善,能够解决同一文献资源无法同时满足更多人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信息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从技术上支持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的集结地,能够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是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20多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虽然有所成绩,但显现出的更多的是不足,例如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信息资源单一化、同质化,没有创新、特色;共享率较低,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除了要完善传统的藏书体系外,还应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如丰富信息化资源载体,推广声像型、光盘型、网络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发展。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信息的远程共享,满足师生需求。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举措

信息化背景下,多样化的文献类型及日新月异的传播途径,使得高校图书馆建设文献信息资源的内容十分复杂。各高校图书馆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既需要积极修炼内功,实现自身资源的突破,也需要充分借助外力,实现资源的互补、丰富。

(一)加强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即对现有的传统文献(纸质文献、胶片、录像带、录音磁带等)的数字化。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献的主导地位虽受到冲击,但仍旧重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数字化。数字化过程中,因为工作量庞大,应分清轻重缓急,首先选取对本校教学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献进行转化,之后再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足量人手,逐步转化其他的传统文献,做到有计划、有重点。

(二)着力建设虚拟馆藏资源。虚拟馆藏,作为对现实馆藏的有力补充,能够充分弥补现实馆藏共享率低等劣势。建设虚拟馆藏,首先图书馆应有相应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其次,应借助数据导航等软件系统,进行资源定位,实现资源查询的快捷、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最后,应及时补充、更新数据库,让虚拟馆藏的内容更丰富。

(三)优化现有资源结构,确保资源独具特色。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只有确保其独具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才能确保其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选择系统权威的资源建档,应确保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已有资源机构;选择本校重点发展学科、专题或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建设虚拟网络资源,从而建立独具特色的馆藏资源。

(四)积极与其他高校图书馆加强交流,实行资源共享,取长补短。

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独特化、特色化,是实行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由于每所高校的侧重点及擅长领域不同,因此,其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存在领域、技术上的局限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各馆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校外资源来丰富校内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各高校图书馆加强交流,首先应实现制度化,通过建立合作协会的形式,达成相关共识;之后,以之前达成的共识为基础,各馆之间进行详细的分工、合作,建立各自具有优势和特色的馆藏资源,并实现实时的资源共享。通过各馆之间的交流共享,能够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馆资源,为广大师生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便捷的服务。

结语

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我国历代学者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髓,其馆藏资源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学府的信息服务及技术支持的重点地带,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应积极加快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资源优化及借助外部力量丰富资源,才能够充分满足高校教育的需求,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加深,教育模式也变得更加现代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强有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改革的策略,希望为当下旅游管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些许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 高校旅游管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23-02

旅游行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行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加现代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也逐渐走?M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课堂,如何将教学课程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培养出更多旅游行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本文所探究的重点。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当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应用

1.教学模式多样化,有利于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1]。“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模式更加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下信息技术发展,并结合专业知识开拓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升,同时“互联网+教育”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线下和线上的交流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对于互联网产业同旅游行业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未来旅游行业发展与突破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同更具有科技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技术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下最新的技术手段,对未来旅游行业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益处的。

2.“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关系发生变化

作为使用新媒体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多媒体平台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告别了只用书本学习的枯燥年代。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全面覆盖随时使用变成了可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获取新信息。手机、平板电脑、学习机的使用使得很多学生告别了传统的学习媒介“书本”。

二、“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固化,缺少创新

当下许多高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互联网的运用更多是在查阅资料和考试形式方面的,当下我国旅游院校的教学水平虽高,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相对较低。许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对“理论+实践”的环节并未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旅游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业态缺乏了解。

2.对学生自主学习,适应新型教育模式的能力提出挑战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摄取的信息量变大,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展。区别于传统课堂,在相对松散的课程学习环境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吸取从以课堂为主的单向学习模式转向更为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学生要更快地接受和适应这种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与专业知识的不断融合对于学生接受大数据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好更快地适应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多样化教学是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旅游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1.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试图构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为课堂增添活力,互联网+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展示学科魅力的舞台[2]。建立在线答疑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在线或留言询问,这种有针对性的问答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旅游管理课堂进行创新改革,随着虚拟现实技术日趋成熟,当下课程建设可以将学科内容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起来。旅游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更偏向于实践,因此可以利用VR技术模拟例如酒店场景、世界各地旅游景区场景、航空场景、会展场景等等,即节省实地考察费用又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2.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应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首次,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多媒体平台进行教育课程改革,如在微信、微博等app上建立学习的平台,设定每日的学习任务,设立奖励机制,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排名系统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为枯燥的学习增添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公众号可推送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相关消息与小知识,让学生在轻松阅读的环境下拓展一定的知识层面。另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适应性,应开设不同的课程以实现因材施教。例如,可将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分为酒店服务礼仪、航空服务礼仪、导游服务礼仪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体验不同课程的同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把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做到有针对性的跟踪辅导。

参考文献: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为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模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具体化要求。既要确保学院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的整体形势,又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综合性管理策略。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状况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分析

20世纪末,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相应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信息化的发展。不但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而且也提高了对复杂信息的应对及解决能力。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固有的行政管理形式和内容,信息流通仍然较差,对于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尤为严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办公效率停滞不前、并有持续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信息时代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对自身布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发展,更要求其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的提高。显而易见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符合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当下,只有建立行政管理与之相关的信息化体系,才可以使得大且杂的管理类信息得到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的提高办公效率,优化布局结构,使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高职院校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规模程度、自身建设等存在诸多差异,致使其行政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水平不一。鉴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根深蒂固,致使诸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信息理念与方法。不能对信息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应用等环节,加以整合和优化。由于其自身欠缺专业化的技能和素养,不能对自身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满足于简单的人工或者半人工化信息处理的工作模式,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停留在简单操作层面。从整体而言,行政管理的主体是人,任何高科技手段的实施,同样离不开管理人员素质与技能的提高。所以,除了引入专业性信息化人才,还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高职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加快信息化进程。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新途径

(一)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在方法上的创新

从目前来看,加快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发展,主要在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和突破,主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建立与行政管理相配套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加社会认识与了解大学的途径,不但能够对大学热门学科以及校园建设进行关注,还能积极参与大学在教育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即CERNET的创立,校园网络已经基本上覆盖了全国各大高职院校。但由于管理人员技能有限,导致其内容和形式过于贫乏;再加上更新速度较慢,给使用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基于以上网络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应该加大对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的引入程度,网页由静态转为动态建设服务页,实时发布最新的教育类咨询,结合当下热点及时进行更新,并将相关技术引入到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设专门的建议板块,收集来自学生、社会人员等各行业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更加完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重视对院校历史数据的分类整理,通过先进的联机分析和处理技术,建立强大且完善的数据库资源,从而更加便于对历史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查询。尤其是对于院校领导层而言,通过历史数据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以及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今后工作方向和策略有所调整。还能够对在行政管理岗位上,表现突出的相关管理人员予以表彰,激发其工作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在信息化条件下,为了更加方便信息的互通互联和行政工作的协同化管理,应该从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整体出发,建立集成化的院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教育相关信息的采集和编码标准进行统一定义,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最新技术进行统一规划,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建立监督化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

在信息化条件下,科学化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对相关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监督和控制。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其内网设置相关的监督板块,是考核其行政管理能力的有力方式。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建立一套适合其行政管理模式的效能评估体系,能够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奖罚措施,能够调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并不断完善其管理手段,丰富管理内容,促使管理更加高效。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效能评估体系,要定义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判定原则。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行政管理效能的评估和判定,应该遵循为行政管理服务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以方便院校开展具体工作为指导方向。也可以利用网络建议板块收集不同的建设意见,进而对体系加以很好的完善,不断深化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其次,制定的判定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兼具量和质的标准。量的标准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于各种资源的损耗程度,例如,人、物、财力以及时间等因素的考察标准,则需要将行政管理效果放在院校的整体运行中去把握。以院校的整体利益和广大教职工要求为考核的具体点,也可以利用内网投票方式进行考核,例如细分的考核点,管理协调性、灵活度、有效性以及满意度等等,能够对管理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更具有参考价值。再次,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效能判定方法。主要包括:

1.费用判定法。准确核算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例如人、财、物等相关资源,根据节约程度以及产出比来进行科学判定,分析管理效能高低程度。

2.时效判定法。根据完成某项具体工作实际所用的时间来进行评估,显然,在同等条件下,所用时间越长则表示效能越低下。

3.协调判定法。根据行政活动反应的灵敏度、矛盾和冲突状况以及人、财、物配置的合理性来对行政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

4.民意判定法。在信息化条件下,可以通过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听取各人员意见,从而作为参考建议对管理活动效能进行判定。当然,对于高职院校在行政管理方面效能的评估,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遵循服务原则,经过实践活动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策略和方法,有步骤的推动行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信息化背景下注重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

1.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有力的带动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并随着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程度的提高,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多校区办学化的兴起与规模化发展,导致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因此,相关行政人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即使工作量较大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为行政管理服务,主动搜集与工作及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增强对传统媒体以外的相关网络媒体的关注程度,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2.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道德规范

信息化时代在进入上个世纪末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更要求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增强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且此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而具有丰富的时代性特征。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相应的挑战和考验。例如,信息的共享与独占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的监督和个人隐私自由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这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基于当下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空间沟通的隐私性等特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自觉用道德规范为标尺对自身加以管理,坚决抵制垃圾信息并防止有害信息的干扰。用相关的信息法律武器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抵御计算机病毒的水平,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做一名合格的信息化行政管理人员。

3.增强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

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的沟通与决策作用日益明显。面对量多且杂的信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把握与处理能力。第一,通过利用多渠道与综合性的信息采集机制,运用先进的网络媒体和技术工具。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同时,不断培养自身获取与工作相关信息源的能力。第二,通过对信息的科学分析,增强自身在信息整理与辨别及筛选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信息对实际工作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第三,也要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OFFICE软件的熟练运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时,必须首先强化作为主体的行政人员的能力及素质,除了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以信息规范做为道德准则。以行政服务为宗旨,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工作,并不断对自身加以完善,为做一名合格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9-230.

[2]吴琳.浅谈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培育[J].黑河学刊,2012(5):150-151.

[3]孙智,周科良.试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8):208.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篇6

3.1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促进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一种新的运作方式的诞生,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视角下,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管理内容也相继涌现,这就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要随之变革。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各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将各部门的信息传送到网络存储器上,便于有访问权限的部门及时下载、更新,如果有什么变动,应及时更新、维护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再次上传,这样才能保证有关部门所运用的信息是最新的,也节约了各部门在使用信息时的成本,不必担心因信息未更新而导致的问题。在当前“云计算”不断发展的大浪潮下,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遇,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促进管理方式的多元化。

3.2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作用,节省高校的软、硬件投入

如今,我国各个高校都在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包括购置计算机、实施后期管理和维护等,这笔支出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还只是硬件设施的部分,计算机软件安装和维护也需要不小的投入。由于计算机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需要计算机硬件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换。这对高校而言是需要不断地投入,对行政管理工作也形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如行政管理的信息可能会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而发生泄漏、丢失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应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将行政管理信息(包括人员开支、学生信息、电费账单等)建立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行政管理人员只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直接从“云端”下载软件就可以直接应用,这样一来,计算机只是一个简单的终端,管理人员不必再绑定在一台特定的计算机中处理信息,不必再为了软件配置而耗费精力,能大大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3.3充分应用“云计算”的`成果,将其运用到多校区管理之中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建立起了多校区,多校区的成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但也加大了行政管理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可以将“云计算”应用到高校多校区的行政管理中,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人员将整理好的信息资源制作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经筛选、分类后,再由相关部门发布到相关主页或数据服务器上,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更新与维护,以此保障信息数据的时效性与权威性,这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在多校区管理中存在信息不统一的问题,使信息得到有效流通。做到校区间资源的共享,校区间的所有部门都可以通过设备终端对其职权范围内共享的信息进行访问,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率,减低多校区管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3.4充分依托“云计算”的平台,促进学校各种信息统一规划

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各部门一定要进行统一的规划,防止相互扯皮、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就必须将“云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首先,在格式上要做到协调统一。有的信息虽然在各个部门间能共享,但共享之后,许多部门发现信息在存储格式上的不一致,其他部门无法查看,或共享进行地很麻烦。其次,协议和标准要协调一致,这是各个部门充分共享的前提,只有充分依托“云计算”的平台,促进学校各种信息统一规划,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的部门进行充分合作,构筑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支撑平台。

4结语

在信息化大背景下,高校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是行政管理亟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应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低效率、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云计算”理论的引入和运用,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推动教学与科研进一步提升的可循之路,本文提出了几点利用“云计算”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能对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进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

[3]肖镞,赵伦.高校机房维护的新思路——云计算[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1).

[4]王丽颖.浅析云计算对高校教学资源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8).

[5]张莹.“云计算”技术在高校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资讯,2009(9).

[6]徐化祥.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4).

[7]阮洁珊.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浅析[J].科协论坛,2009(7).

[8]陈涛.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7

1 目前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 发展交叉学科是当前许多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趋势, 但是现有的交叉学科的建设并不尽如人意, 如信管专业、信息与计算数学专业等。究其原因, 是高校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阻碍和制约了其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1.1 较低的社会认知度, 制约交叉学科专业的招生和就业

就信管专业而言, 其是一门集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自从1998年我国教育部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来, 信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 然而其成果并不突出。从普通的个人到中小企业的领导, 他们对信管专业大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甚至有人提出“信管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疑问。正是这样, 大多数高校信管专业招生的学生都是调剂而来的, 而且专业就业率比较低, 并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1.2 人才队伍的匮乏, 造成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普遍不高

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往往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出色带头人, 然而, 当前很多高校交叉学科专业都没有这样的人才。以信管专业为例, 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内容的交叉和融合。因此, 这就需要一位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带头人带领整个专业教学团队来实施整个专业建设。通过对大多数当前高校讲授信管专业教师情况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出色带头人很少, 而且教师的学历背景比较复杂。这样, 最终造成许多高校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师各自为政, 课程之间不能有机地交叉和渗透, 没有所谓的交叉学科的特色优势, 甚至在一些高校有学生提出“信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有何区别”的质疑。

1.3 综合交叉实验平台的建设流于形式, 致使许多交叉学科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技能比较差

由于交叉学科本身的特性, 要求其建设必须具备综合性的实验平台。然而, 在很多交叉学科专业的实际建设中, 由于交叉学科建设初期目标不明确、学科专业涉及不同院系、学科经费紧张等多种原因, 甚至为之建设而成立的研究所也只是徒有虚名, 结果, 许多高校交叉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建设只是流于形式, 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不科学。以信管专业为例, 在我校建设初期, 根本没有实验室, 后来面向整个学院成立了经管综合实验室, 但是内部的实验设施比较简陋, 不能满足信管专业学生进行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编码等所需要的综合一体化模拟实验环境, 造成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较差, 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1.4 无形中存在的“学科壁垒”和“学术壁垒”, 阻碍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步伐

由于以前我国教育过分强调学科分类, 学科分化太细, 各学科之间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手段都不大相同, 致使各学科之间很难自然地交叉和融合。再者, 不同学历、专业背景的教师, 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 相互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学习, 这非常不利于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以我校信管专业为例, 担任课程的老师大都有着不同的学历、专业背景, 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 相互之间又不愿意主动交流和学习, 这种现象肯定会影响信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1.5 综合性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的缺失, 造成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运行不畅

一般来说, 高校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往往需要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协作。但是, 由于受到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 学科专业建设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难以协调和解决, 最终造成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不能按照预期目标进行。以我校交叉学科专业———信管专业为例, 我校没有独立的面向交叉学科专业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如何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规划、人员部署、现有资源共享等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导。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和监督, 我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成绩平平, 甚至一度面临专业被取消的风险。

2 新产业背景下高校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对策

基于上述对当前高校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分析, 在新的形势下, 为促进其科学发展, 必须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 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提高交叉学科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对于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而言, 首先必须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动员各种社会力量, 广泛宣传, 使学科专业的相关信息和价值为人们所熟知, 为吸引生源、改善就业创造条件。

2.2 积极采取措施, 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 特别是出色的学科带头人, 在整个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高校必须从战略上重视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有效培养交叉学科后备人才, 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大学本科通识教育, 合理开展研究生跨学科培养, 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跨学科交叉学习。同时, 高校应建立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积极引进高端拔尖人才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服务。

2.3 加大资源投入, 促进交叉学科专业综合实验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构建适宜的综合性实验平台, 对交叉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各高校应加大资源投入, 转变管理观念, 以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 以项目为纽带, 以交叉学科为基础, 建立跨学科、院系的公共科研平台, 实现科研和技术资源共享, 形成交叉学科专业发展的良好契机。

2.4 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 不断创新交流模式, 建立定期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等交流制度, 努力营造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争鸣、思想火花碰撞的良好学术环境。只有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才能使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了解, 相互合作, 才能打破“学科壁垒”和“学术壁垒”。

2.5 科学规划协调, 建立交叉学科专业综合性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交叉学科专业往往是多学科协同、配合用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产物。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因而, 高校要建立有效的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科学协调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使交叉学科专业能够健康发展。

总之, 在新的产业背景下, 交叉学科专业领域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各大高校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 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确保其在未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是新产业背景下各大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红兵, 闫卫华.加快交叉学科建设, 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 :44-46.

[2]黄红富.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促进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J].江苏高教, 2007 (5) :45-46.

[3]吴俊, 邓宏钟.论交叉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1) :17-18.

[4]李瑞芳.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3) :57-59.

互联网加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的论文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 高校;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冲击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它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在线就意味着互动交流与交际的广阔化,数据化即意味着更加简明和便捷。基于这两个特点,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不过也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沟通障碍。网络世界缤纷多彩,具有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吸引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或网络恋爱,没有兴趣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封闭自己,无法和周围的老师、同学进行良好的互动,逐渐形成了冷漠、自私的性格。这部分学生,也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和其他师生产生的矛盾,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

2.管理人员的权威性减弱。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非常容易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大量繁杂的信息充斥着学生的大脑,导致他们思想迷茫,思考问题的主动性降低。同时,管理人员也很难控制舆论的导向,权威性和控制作用被减弱。

3.价值观产生偏离,法律意识和道德感淡漠。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价值观从确立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量巨大,网络上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网络世界瓦解了传统社会规则的管理和控制,容易让人放松自我道德约束,产生一种随心所欲的冲动,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就像一柄双刃剑,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了了挑战,但是也带来了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

1.学生更容易向管理人员反馈信息。传统的管理模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管理,有时甚至不知道管理人员是谁,更别说向管理人员提出自己的想法了。“互联网+”具有双向交互功能,学生能快速、方便的表达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管理人员能够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

2.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口口相传,层层转达”,难免有遗漏与误解。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不仅会耽误正在进行的事项,还需要管理人员重新解释,再次传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互联网+”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速准确等特点,为管理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3.家校沟通畅通无阻。“互联网+”时代以前,由于家校两地相隔较远,信息交流渠道单一,家长很难了解学校的信息和学生在校动态。在“互联网+”时代,家长既可以从学校的公众平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近期安排和课程设置等各种信息;家长也可以从班级群里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管理人员也能有针对性发布和获得学生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4.利于学习新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每年都会面对新的大学生,总会遇到新的问题。管理人员个人的思想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借助于网络世界,管理人员可以学到兄弟院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和同行们共同交流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心得,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1. 提高学生工作管理者利用各种新媒体的能力。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管理大学生的一线教师人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目前新技术日新月异,管理人员限于时间和精力,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某一种新技术。学校可以不定期的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了解并运用新媒体,与大学生做到零距离沟通。

2. 增加学生对网络使用的法律、道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如《网络伦理》、《网络文化》等与网络行为相关的课程,一方面满足同学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深化网络行为规范。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还可以结合各个学校不同的特色、不同的专业,建立自己的专业学习平台,丰富校园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这样就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的场所,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也避免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好的网络行为上。

3. 尝试将“互联网+”运用到更多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比如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湖北省内就正在推广“七米”系统。学生注册该系统后,管理人员可随时查阅该生的生源地、就业意向等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接收到学校发布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等。相比于以前的人工管理,该系统的信息传达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方便学校统计就业数据。贫困生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具有人多面广,资助形势多样,资金涉及量大等特点。过去用人工管理,不仅工作量大,占用了部门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难以操作,监督困难。如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贫困学生管理体系,必定会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并保证资助的合理性与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上一篇:湿地公园游记的作文550字下一篇:啤酒的特色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