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7-12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共8篇)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1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3.3亿元,如期实现“双一”目标,分别比上年增长12.6%和21.2%,比“十五”期末增长75.6%和1.7倍。粮食总产突破1000亿斤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超千亿斤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7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67.5%和92.8%。

——过去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出台一系列应对危机保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31.5%,比“十五”增长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7.7%,比“十五”增长1倍。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机械化程度保持全国第一;绿色、有机食品经济总量列全国之首;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965.8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2.4%。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000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95%和2倍。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32.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1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5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7倍。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13亿美元,比“十五”增长1倍。这五年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十一五”建成高速公路1095公里,一二级公路3115公里,总里程分别比“十五”增长1.2倍和21%;建成农村公路92365公里,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分别达到100%和99.3%。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成效显著,2008年以来,建成高速公路1009公里,是过去20年的总和。新开工建设铁路总里程752.4公里。建成支线机场4个,机场总数达到9个。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建成运营。重点实施了400多个大中型水利项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2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870万亩,分别比“十五”增长2.8倍和2.1倍。大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积极实施“百镇”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场县共建,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共完成两批2092个试点村(场)建设任务,建成示范村300个。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造林绿化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5.2%,比“十五”期末提高1.6个百分点。《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116个项目全部建成。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这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成就最好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预计增加值达到49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5倍。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廉政勤政建设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公立医院试点改革进展顺利。金融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银行改制全面完成,地方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54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展顺利。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这五年是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应用成果转化率达到81.9%,比“十五”提高了8.1个百分点。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215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率达到75%。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建了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乡村服务点,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我省体育健儿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共获得金牌635枚,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普及提高。援助四川剑阁县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援藏、援疆工作进展顺利。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五”普法成效显著,拥军优属、国防动员、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和社会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这五年是公共服务不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的五年。

——过去五年,我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投入累计410.7亿元,是“十五”的4倍。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6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9万人,分别比“十五”增加88万人和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各类保险覆盖面和社保标准逐年提高。“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基本解决。完成2384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150万人口实现脱贫。大力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108.9万户,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84.2万户,新建廉租住房18万套;累计开工建设“三供两治”项目440项,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平安龙江建设、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共享发展成果最多的五年。

黑龙江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确立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是十分正确的。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龙江发展的实际,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有力,成为引领龙江科学发展的总体方略。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化挑战为机遇,从容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变压力为动力,及时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区域发展日趋协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显著提高,龙江大地呈现出了发展之势、振兴之势和崛起之势。更为重要的是,在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应对各种复杂形势、战胜各种困难的宝贵经验,奠定了蓄势待发、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了万众一心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全省人民奋发有为的五年,也是这片黑土地上喜获丰收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政府奠定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少、比重不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进出口企业发展慢、规模小,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不强;社会事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龙江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虽然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总的看,我省发展趋势向好,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家继续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我省打造国家级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可靠的商品粮基地,提供了强力支撑。二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我省能够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抢占先机,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三是国家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布局,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倾斜,将有力推动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国家已批复《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为我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五是国家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有利于我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只要我们紧紧扭住这些宝贵的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自身优势,用好用足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能迎来一个发展潜力的释放期。未来的五年,就一定会大有可为,就一定会加速振兴与崛起!“十二五”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立足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强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撑,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确保实现“两个翻番”。立足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把我省建成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对俄合作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各位代表!以进入“十二五”为标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龙江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认清形势,科学审视省情,在发展中突出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突出“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已经引领全省人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项目,让每个经济区、每一项工程都有实实在在的支撑,都能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是必须突出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确定“两个翻番”的目标,是我省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在全国“第二经济板块”中站稳脚跟,并积蓄力量奋力追赶发达省份;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补偿历史欠账,有效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三是必须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省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原字号”产业比重大、链条短、附加值低。我们的优势资源一直源源不断地输出,而自身结构却得不到优化。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从抓产业项目,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焕发国有经济活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活做优存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增量。着力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必须突出创新发展。我省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动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轨道。

五是必须突出生态建设。低碳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省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发挥比较优势的根本依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是前提,发展是首要。我们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生态恢复和保护力度,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做到合理开发局部、保护全局,努力走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是必须突出共享发展。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民生历史欠账较多,又地处高寒地区,与南方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生活成本相对较高,人民群众要求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迫切。我们必须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着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全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省人民同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富文明,更有尊严!

三、全面做好2011年政府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突出发展抓大事,执政为民办实事,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内需,大上产业项目,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龙江实际出发,重点做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项目建设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强大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举全省之力建设一批能扩大经济总量、壮大财源的产业项目,建设一批支撑发展、关系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批改善生活、惠及百姓的民生项目。一是大力推进工业产业项目建设。没有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经济的较快发展。要以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牵动,重点推进重点产业大项目建设工程,提高产业项目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这方面,要以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继续实施“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的传统产业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全省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达到5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00个,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以防汛抗旱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14处大型灌区工程、44个重点县农田水利工程。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加快推进重点农副产品和山特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三是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变运输瓶颈制约。公路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256亿元,建设重点工程31项,新通车里程4146公里,确保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目标如期实现。着力解决铁路运量与运能的矛盾,加快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前进至抚远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哈齐铁路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哈尔滨西客站、大庆西站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尽快开工齐齐哈尔至漠河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尽快开工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铁路等既有线扩能改造工程。积极筹备开工哈尔滨至佳木斯、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抚远、加格达奇、五大连池、建三江机场以及哈尔滨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富锦东平港区,续建抚远莽吉塔港区等航运工程。四是提升各类园区对项目建设的承载能力。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定位。要结合土地规划修编,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各类园区整合,扩大重点园区建设规模。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配套能力。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达到10个。按照“八大经济区”布局,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省市联手,打造一批工业产业园区。今年,先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再建食品、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物流等五个大园区,这既强化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支撑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引导大项目、大企业、大资本、大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布局优化、要素集聚、项目配套、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体系。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利用,一直是困扰我省发展的难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加快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基础、资源等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活做优存量。我省传统产业有优势,但需要进一步提档升级,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推进全省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化工产业,重点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30亿元,增长18%。大力发展矿产产业,积极开发铜金、铅锌钼、石墨、大理岩等金属、非金属矿产,实施重点开发、规模开发、系列开发,矿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木材深加工业、药材及林果等山特产品深加工业,林业总产值力争达到940亿元,增长18%。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增量。要加快发展,必须做好新的增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建设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轻合金、化工新材料、光伏新材料、生命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推进重点产品基地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发展核电、燃气轮机、风电产业集群。生物产业,要着力打造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动物疫苗、生物制造等产业集群。新型农机装备产业,要加快大马力动力机械、田间配套机械、联合收割机械研发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发动机、铁路高速货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420亿元,增长22%,尽快将其打造成引领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抓。旅游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加大12个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力度。支持30个省级和150个市县级旅游重点项目,打造成规模、上水平、效益好的旅游精品。要更加注重旅游业“软件”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金融业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在中心城市建立金融聚集区,支持驻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扩大金融资本规模,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发展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探索新的融资渠道。扶持壮大各类担保公司,不断提高担保能力。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采取境内外上市、基金投资、股份融资等多种形式,提高市场融资能力,今年争取一批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商贸流通业要重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打造20个国家级大型批发市场,30个省级大型批发市场。要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业要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哈尔滨国际数据城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大力发展云计算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完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外包业要重点建设哈尔滨、大庆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打造国家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冰雪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文化产业,加快群力文化城、大庆梦幻城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发行、现代传媒、演艺娱乐等骨干企业,培育和发展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推动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实现增加值270亿元。

(三)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我省农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加快新增1000万亩粳稻基地建设。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集中建设100个以上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继续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增强示范作用。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这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杂粮、果蔬、花卉、苗木、食用菌、饲草等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要扩大到2000万亩以上。实施绿色食品精品战略,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6400万亩以上,实物产量达到2950万吨。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产值增长10%。要坚持生产与加工并重,调整种养结构与打造品牌并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增加效益。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劳务收入380亿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各级政府要为农民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倒排市场价格”,搞好产销对接服务,努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农民。三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认真总结推广省级重点示范村经验,创新建设模式,实施以奖代补,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解决150万以上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规划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发展适合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便捷适用的新型能源项目。完成第五批75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人均收入达到2600元以上,实现20万人口脱贫,逐年尽快减少贫困村、贫困户。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弱,就难以投资项目建设,就难以改善民生。要坚持走各具特色发展路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园区共建,分头招商,优势互补,税收分成,加快发展强县产业,不断增强县级经济实力。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通过考核奖励工业、财政、民生、总量增幅等四个方面的“十强县”,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五是加快小城镇建。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试点工程,突出抓好“百镇”建设,打造沿301国道小城镇建设示范带,打造新型民俗村镇,加强对城关镇和区域中心镇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公共服务,提高小城镇吸纳和承载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垦区、森工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小城镇合作共建范围,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最重要的是靠科技支撑。要深入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加快实施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省本级财政预算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出,比上年提高1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00亿元,增长20%以上。一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体。整合优质科教资源,组建10个基本能够覆盖重点产业领域的行业研究院,组建15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优选50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确定专利优势培育企业30家,专利优势试点企业20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5%。积极推进“质量龙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促进全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升。二是积极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首批实现70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入驻,打造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把科技创新城建设成高端创新人才的聚集区,建设成高端技术研发集成的核心区,建设成高端成果孵化运用的主导区。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佳木斯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煤化工、硅基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等四个基地建设。其中,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中的高新技术产值增长30%以上。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落实好科技创新政策,对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奖励,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对院所科技创收部分,省财政给予全额返还,支持科技人员提取科技开发经费的10%作为劳务津贴,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

(五)继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活力的源泉,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更是今后加快发展的主体力量。要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政策扶持,实施轻费减负,降低创业门槛,新开辟建设16个省级创业基地,储备1000个创业项目,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和培育“万名小老板”活动。营造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实行“非禁即入”,打破行业垄断,新上的产业项目要向民营经济放开,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十大重点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要达到50%以上。加快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年内动态评价认定6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建设6个国家级,建设30个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力争增长18%以上。二是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在我省的中直大企业办社会负担重,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帮助其化解办社会负担,争取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向地方移交工作。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活力不足,要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国有资产,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加快产权多元、兼并重组的步伐。三是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城区经济发展试点。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文化教育体制、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区体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六)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我省经济外向度不高,对经济拉动力不强,尤其需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对俄经贸合作。抓住国家重点推进沿边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谋划绥(芬河)满(洲里)沿边开放带建设,依托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和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加快推进对俄经贸结构调整。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把产品推向国内外,把增加值和就业留在省内。要壮大和引进出口加工企业,提升机电、轻工、建材等地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发展进口资源深加工业,努力建设进口能源原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原油、木材、矿产等进口资源落地加工比重。要加快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内外园区建设,继续抓好抚远三角洲开发建设,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建设,加快重点口岸提档升级,进一步完善推进“大通关”区域合作机制,提高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联运水平和服务水平,降低口岸物流成本。构建更加便捷顺畅的对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办好绥芬河中国名优商品展、中俄(佳木斯)农机产品展、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等展会。力争对俄进出口总额实现120亿美元,增长60%。二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日、韩、欧美及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对外经贸发展速度和质量,争取赶超进位。鼓励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开展国际工程承包,扩大在周边国家的投资规模,推进能源、原材料等大项目合作,全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营业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以上。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围绕我省“十大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专业园区,开展定向定点招商,加强与央企合作,扩大省际间经济合作。深化龙江与港澳台的交流合作,办好第二十二届哈洽会,办好黑龙江(台湾)商务周等活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力争突破30亿美元,增长15%以上;利用省外资金1500亿元,增长25%。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是资源、是财富、也是最大的品牌,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要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一是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抓住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林区经济转型。积极探索开展碳汇交易,支持大兴安岭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加快草原生态功能恢复。完成封山育林11.3万公顷,森林抚育54.4万公顷,造林2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7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面积5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万公顷。二是继续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全面开工建设47个新增补的松花江流域治理项目,力争70%的项目当年建成运行。全面改善支流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省辖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坚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三是强化节能减排。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抓好建筑节能,强化节能减排工程建设,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耗能大的行业中,实施100个节能产业化项目和100个节能改造项目。抓好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绿色发展、绿色崛起。

(八)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今年,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办好14件实事。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为人生奠基的大事。(1)要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到2012年我省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比例。(2)完善和落实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学补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中学每生每年由500元、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由1000元提高到平均1500元,资助比例由15%提高到20%左右。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高校助学金标准平均每生每年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3)以“校安”工程为牵动,完成义务教育4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5)支持高校化解债务,省属本科院校债务化解40%以上。筹集资金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家有百事,健康为要。(6)要加快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药品监管,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疾病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完成101个县级医院、1000个村卫生所、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扩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范围。(7)继续加强建设高层次医疗科研人才队伍,培养基层卫生人才,今年计划培养县、乡、村卫生骨干人才1万名。(8)积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关注计划生育弱势家庭和特殊人群,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三是进一步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文体事业的发展程度,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标志。(9)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市县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面达到95%以上。(10)推进全省数字图书馆建设和乡镇、城镇社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设1500个农家书屋。(11)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推进全省广电网络改制整合,搞好哈尔滨“三网融合”试点。全省新增广播电视数字用户100万户,数字化率达到50%。(12)加强城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兴建2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重视建设中小学校冬季冰场,丰富青少年冰雪经历,锻炼意志,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普及率。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体育强省建设。

四是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社会建设,重在基础。(13)要实施城乡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打造100个城市示范社区,全省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56%;打造100个农村样板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达到60%。(14)实施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建设100个专业化社区工作服务实验基地,选聘1000名专职社工,定向培养1万名养老、救助、教育、助残等方面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边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台务、统计、档案、气象、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双拥共建、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和慈善等各项工作,全面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九)突出抓好民生大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责任重于山。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继续实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坚持民生优先、目标不变、加大力度、逐步提高的原则,积极实行民生财政,坚决落实民生预算,倾心、倾情、倾力把民生搞上去。今年,省本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民生的支出达到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突出抓好十个方面26件实事。

一是抓好“稳价保供”工作。(15)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调控手段,确保粮油、蔬菜等食品有效供应。按照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万栋,全省蔬菜面积发展到650万亩,有效缓解我省冬季蔬菜过度依赖外地的局面。(16)严格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政策,降低流通成本,兑现各种价格补贴。依法做好物价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涨价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是解决好就业难问题。(17)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紧密结合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18)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并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补助、场地安排等政策,健全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就业创业实训孵化示范基地,全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19)推动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彩虹工程、助残就业爱心工程,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力度,推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进城务工,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

三是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非基本药物价格合理下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水平由120元提高到20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21)提高参保患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积极开展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付费试点,城乡参保居民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22)积极整合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利用效率,鼓励和引导省、市级医疗与县区医院联网,并实施网络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就医难,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四是解决好入园难问题。(23)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24)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三年建设1200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今年开始完成新建、改扩建450所公办幼儿园任务。

五是解决好养老难问题。(25)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机构“民办公助”具体办法,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总数的2%左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26)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全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达到60%,每个中心乡镇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

六是解决好住房难问题。(27)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设,10%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用于廉租房建设。(28)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投资507亿元,改造各类棚户区43.93万户、4265万平方米。全年投资153亿元,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18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5.28万套。力争提前一至两年,完成“三棚一草”改造任务。今年拆迁征地工作量大,要善待百姓、厚待百姓,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及时回迁,确保百姓住上新房子,搬进暖屋子。

七是解决好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29)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逐步扩大自然村通畅工程范围。抓好城市背街巷道的升级改造。推动城市公交优先发展,优化城乡交通网络布局,调整运输结构,合理配置运输资源,促进城际客运、城乡客运和旅游客运方便快捷。新增长途客运、城市公交、旅游客运车1500辆,城市出租车4000辆,缓解运能与需求的矛盾,逐步建设中心城市出租车服务站,帮助解决出租车司机用餐难等问题,为城市发展服务。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心城市机械化清雪工作,保畅通、保安全,方便居民出行。

八是抓好社会保障。(30)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70万人、473.3万人、480万人和305万人。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31)继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和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140元。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0%以上。(32)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5元和12元。(33)进一步推进低收入等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建设,继续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落实临时救助资金,确保低收入等困难群体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得到有效解决。(34)进一步提高儿童福利机构供养及社会散居孤儿生活补助标准。(35)推进解决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农林牧渔四场、刑满释放劳教人员等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解决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待遇问题以及其它企业老工伤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政策衔接问题。

九是抓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36)继续开展“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快城市裸土地面硬化、垃圾整治、城镇园林绿化建设,开展环境秩序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中心城市主次干道、县城主要街道垃圾清运设施配备率达到100%,新建绿地1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水平。(37)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投资139亿元,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65万吨,供热面积3300万平方米,燃气用户20万户。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5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

十是抓好社会稳定。(38)坚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机械化采掘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控制水平,减少下井人数,提高生产效率。投入1000万元,完成国有重点煤矿实施的104项瓦斯治理工程建设任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39)做好森林草原防火、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力争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建成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救援基地,提高煤矿等高危行业的救援能力。(40)继续加强“平安龙江”建设,及时有效处理各类信访案件,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体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牢记使命,勤勉尽责,心无旁骛,毫不懈怠,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要勇于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发展难题。这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精神状态和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宽阔的思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招法、新途径。要有一种为了发展忘我工作的激情,有一种奋起直追的工作状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必胜信心。在加快“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实践中,既要有敬业精神想干事,更要有干成事的能力和本事。要迎难而上,敢于触及矛盾,直面困难,苦干实干,创造性地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要不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推动发展的本领,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要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这是增强政府行政能力和抓落实能力的具体体现,是改善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保障。各级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抓落实上,把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把本领用在促进发展上。以依法高效、优化服务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下放权力,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对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审批时间,能减少的,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努力培育和改善加快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市场主体的水平,努力使龙江成为发展环境最优的省份之一。

三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这是政府的根本性建设。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民生事项必须坚持专家论证、社会公示或公开听证制度,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问责,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认真办好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提高决策水平。

四要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廉政建设。这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要求,也是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要严格执行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落实《廉政准则》,抓好“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业务工作和廉政建设两手抓,两手都会抓,两手都要硬。要强化对行政审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狠抓增收节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做到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党政机关人员出国四项经费支出“零增长”。要降低行政成本,收紧盘子干大事,把有限资金用到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上,用到人民生活改善上,用到社会事业建设上。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2

从前一阶段工作情况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学前教育,认真落实政府责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值得肯定。主要表现是:

(一)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比较顺利。

各级政府行动迅速,认真落实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突破口,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成立了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学前教育推进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层层签订责任状,配备合格师资,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为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2011年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制定了各项保障措施,多方筹措资金。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及时印发了《关于省定120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指导意见》,对公办幼儿园建设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财政厅印发了《黑龙江省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省定项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积极落实奖补政策,7月份,已预拨215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省级奖补资金9 459万元。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去年争取5 500万元学前教育试点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今年又争取了6 500万元试点项目资金,同时按照1:1比例配套6 500万元建设资金。各市(地)政府也积极筹措奖补资金,对县区幼儿园建设实施奖补。哈尔滨市政府筹集6 000万元、大庆市政府筹集5 000万元、大兴安岭行署筹集1 500万元,对所属各县市区公办幼儿园建设实施奖补。目前,省定项目开工情况良好。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鸡西市、省农垦总局省定项目全部开工,开工率达到100%;大兴安岭地区25个项目已开工22个,开工率达到88%。其他地方也在积极筹措资金,克服各种困难,抓紧办理前期手续,启动项目建设。

(二)各项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前期手续进展顺利。各级政府积极落实省定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认真制订规划方案、筹措工程资金、加强技术指导、落实减免政策、建立督查机制,前期各项工作全面启动。

二是健全了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严格工作规范和流程要求,普遍建立了工程公示制度、进度检测和专项督查制度、质量监管制度、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进度月报制度、相关部门联合检查制度等,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工程实施以来,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发改部门积极统筹项目规划,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部门精心进行技术指导,监察部门全面加强工程督查,督导部门深入基层检查督导,编制、人事和教育部门积极研究合格师资配备,形成了工作合力。应当说,所有工程实施的每一项重要决策、每一步重大进展,都凝聚着同志们的智慧和汗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还存在偏差。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展缓慢,既有资金落实困难、省奖补资金到位比较晚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个别地方对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推进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切实履行政府责任;有的地方存在等靠看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够。省政府在2011年初召开的第50次常务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以县市区投入为主,省政府按照“同建同补,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适当补助。省定项目基本建设投入主要靠地市县区,教师配备也要靠地市县区,但有些地方一味强调省里的奖补,地方财政投入不到位,到现在还在等省里的奖补资金。大家要知道,即使省里的奖补资金到位了,也只能解决基本建设投入的30%至40%,大部分资金还要靠地方自筹。

二是部分工程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全省450个建设项目,各地实际建设460个,已开工338个,开工率为73%,还有122个项目仍然处于前期手续阶段。2010年国家试点的32个项目,国家资金早已投入到位,但目前仍有12个项目没有开工。由于季节原因,我省最多还有3个月的施工期,不足100天时间,如果再不抓紧推进,2011年的任务将无法完成,还会影响2012年的项目安排。

三是区域进展不平衡。目前,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农垦开工率达到100%,个别地市开工率仅为10%。从教师配备来看,有的县市区在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就着手考虑教师配备问题。大兴安岭、九三农管局、密山等地,一边加速幼儿园建设,一边组织园长教师选配,并开展了系统培训,但有的地方还没有考虑教师配备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在幼儿园建设中,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既有基本建设资金投入问题,还有设施设备和合格师资配备所需资金投入问题。要完成年内目标,资金筹措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

三、下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公办幼儿园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学前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又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工程。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的责任主体。“今年完成新建、改扩建450所公办幼儿园”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必须抓好的40件民生实事之一,是省政府在年初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2011年3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部署、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我代表省政府与各地市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前不久,王宪魁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会议强调:“40件民生实事是对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务必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10月份,省政府还要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学前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照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主动研究对策,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

(二)抓住进度、安全和质量3个关键点,打造高效、安全、精品工程。

一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省政府要求,今年国家试点项目和省定建设项目,年底前务必全部完成,目前施工期已过半,时间十分紧迫。各地还没有开工的项目,8月底前必须全部开工建设,凡是签订责任状的都要马上开工。考虑国家项目和省配套投入方向主要是农村乡、村两级幼儿园,不久前,省领导都已作出明确批示,省政府还将新增8 650万元,用于省定新建项目奖补。各地绝不能再等、再靠,如再拖延,将无法完成今年建设任务。对在建项目,要加强督查,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年底全面建成。已完工项目,要尽快组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配齐配好合格师资。各地要强化时间观念,明确每个项目时限要求,倒排工期,倒推进度,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快节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要制定项目进度表,明确责任人,分解各项任务,力争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突破。

二要着力抓好施工安全。一方面要强调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工程安全。我省很多幼儿园工程项目是依托小学建设的,大多数项目还在施工中,必须确保校园安全和施工安全。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严管施工机械,坚决消除违章作业行为和不安全因素,真正把幼儿园建成名副其实的“安全工程”。

三要切实抓好工程质量。幼儿园建设能不能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关键在于质量。各有关部门要把质量监管作为重中之重,落实“质量问责制”、“质量终身制”,做到“事前有规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完工有管护”,确保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细化建设、评估、鉴定、勘察、设计、施工及工程监理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加强全程监督,把每个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

(三)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幼儿园建设进程。

一要确保国家和省奖补资金及时到位。目前,省财政厅负责的改扩建项目奖补资金已经拨付到位。省发改委要尽快协调落实国家试点项目资金和省定新建项目奖补资金,尽快明确奖补标准和奖补数额,并及时拨付到位。

二要建立月报和通报制度。发改委负责督查新建项目,财政厅负责督查改扩建项目,教育厅负责协调汇总所有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进展情况。从8月份开始,各地要以县区为单位每个月向省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报告公办幼儿园建设进展情况,省政府每个月要对各地幼儿园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一次全省通报。

三要继续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省、市教育督导部门要把省定幼儿园建设项目作为督查重点,把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省定项目完成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9月份,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对“8月底前省定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必须全部开工”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督查结果要全省通报。

四要尽快制定出台教职工编制核定和人员配备文件。省编办、财政厅、教育厅等部门,要对各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管理、中小学转岗和新招聘教师尽快提出明确、可操作要求,确保全省新建幼儿园能够逐步配齐教职工。各地也不要等靠,在加快幼儿园建设的同时,提早研究幼儿园园长、教师配备、编制核定、中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专任教师招聘办法及园长教师培训提高等事宜,确保幼儿园建设竣工就能正常运转。

年底前,省政府将组织教育、发改、财政、编办、建设、国土、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各地项目方案执行、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质量、资金使用、项目管理、教师配备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公办幼儿园建设推进快、效果好的地市、总局和县(市、区、管局)进行表彰奖励。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咬定目标,凝心聚力,争分夺秒,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务求推进,确保省政府年初确定的450所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主要是考查初中毕业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考试结果既是衡量考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2011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英语试卷总分值为120分,共6道大题87个小题,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本试题依据“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原则,立足学生基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难、中、易题目比例恰当,试题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要求,试题所显现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英语教学及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以人为本,价值立意,充分显示人文关怀。本试卷紧扣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所选用的句子文章,都注意对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阳光的性格,对社会充满爱心。如书面表达(给地震后的日本中学生写一封慰问信),体现了考试过程中的人性关怀和育人功能,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2.试卷结构合理,试题科学、严谨。本套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前瞻性,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试卷严格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不偏不怪,知识点覆盖率高,突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考查。试卷题量适中,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层次,有节奏。文章所选题材丰富多样,体现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特点。试题综合性强,语意明确,干扰项设计合理,所设问题精炼、明确,不人为设置障碍。

3.语言素材的选编比较真实、地道,试卷语言的呈现接近学生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情景。

二、质量分析

本试卷由听力理解、语言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四部分组成,下面就试卷的每个部分的考查重点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听力测试

听力理解在120分的卷面总分中占16.67%,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口头语音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从口头语音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听力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的基础部分,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中考英语试题中听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良好的听力技能,使学生具备在听的过程中成功理解真实性语言材料的能力。

Part One 听对话选图画,侧重从语言信息转换到具体场景,注重了语言信息和场景的联系。本题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试题从形式上看简单直接,但从内容上看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信息。如:关于喜爱的小动物、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育运动等等。

1小题:副词最高级 What do you like best?

2小题:谈论天气。

3小题:表示提出请求 Could you...?

4小题:将来时,对将来的打算 will。

5小题:将来被动语态,表示肯定的猜测 must。

Part Two是根据所听短文进行匹配,内容是关于如何渡过暑假,信息真实而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

Part Three听短文选择正确答案,内容为一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正义感,敢于与坏人作斗争的勇敢的人。

Part Four是根据所听信息完成提纲。这道题重点考查学生对一篇文章重点信息的听取与处理。要学生写出与事件相关的时间、人物、地点与结果等。学生只要答出关键词就可以,无须考虑时态、人称、大小写等变化,无须进行完整回答。

第二部分:语言知识运用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着重考查学生的词汇、语法、功能、话题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1.单项选择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语言知识点分布合理,选题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形。2011年的单项选择题具有重基础、重语境、重运用以及重能力的特征。所有考点都在“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最基础的语法项目中,所有试题都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对语法、词汇、习惯用语和常见表达法的掌握,语言真实、地道,具有时代感。

21小题:Would you like to do sth的用法。

22小题:现在完成时。

23小题:动名词 have trouble doing sth。

24小题:宾语从句。

25小题:不定代词的用法 the other, any, any other。

26小题:被动语态 be made to do sth。

27小题:交际用语 would you mind doing...?

28小题:主谓一致,钱做主语。

29小题:比较级 would rather do...than do...

30小题:反义疑问句 few。

31小题:介词短语,交通工具。

32小题:现在完成时 take place的用法。

33小题:物主代词。

34小题:序数词的用法。

35小题:日常交际。

2.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主要考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题型难度较大,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要求通过短文的阅读在供选择的3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以完成短文。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上下文的理解,词语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以及根据材料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包括考查学生的语法、词法、固定搭配及考生对篇章语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语用能力。短文长短适中、设空均匀、考点丰富。既考查了学生对整篇材料的理解,又考查了上下文逻辑关系的推断;既侧重了动词、名词、形容词又兼顾了连词、介词、短语等考点。本题内容是关于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对学生起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36小题:动名词 practice doing。

37小题:介词短语 out of class。

38小题:宾语从句,从句是感叹句。

39小题:时态:过去时。

40小题:时态:连动,动词时态一致。

41小题:动词不定式 to do。

42小题:动词不定式 want to do sth。

43小题:近义词辨析 take, bring, buy。

44小题:动词短语搭配 take away。

45小题:近义词辨析 make, give, get。

46小题:动词不定式 make sb. to do something。

47小题:不定代词 other, the other, another。

48小题:副词 clearly。

49小题:人称代词 him。

50小题:时态 一般现在时。

3.情境交际

间接考查学生口语能力的试题。此题包括A、B两部分,其中A题为情景反应,侧重交际功能的运用和考查。题中给出6个句子,要求选出5个句子填在适当位置,难度不大,内容为父亲节给父亲买礼物,培养了学生孝敬父母的美德。B题为补全对话。强调在特定情景中的语用,为半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日常交际用语使用的得体性。在内容的编制上将几个话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畅地完成对话。此题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为考生激活思维、活用语言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此题也兼顾了对学生技能的检验。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题占全卷分数的33.3%,共有5篇文章,并将其分为5个目标。1.总结归纳,进行匹配。2.阅读信息,进行判断和分析。3.阅读信息,选择答案。4.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再加工。5.读取信息,简短回答。试题考查学生理解书面材料的能力以及从各种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A是考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的短文,对学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段落大意的能力,是目前国际上几种语言水平考试常用的题型。设置此题的目的是丰富日常教学中的阅读形式。

阅读B是幽默小故事。将此题排在此处旨在读完上篇有关学习文章后缓解一下考生的紧张情绪,轻松一笑。本题为判断正误题。旨在考查学生在阅读获取信息同时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阅读C是实用文体。有生日邀请函和电影票两种形式。具有时代感强、实用性强、可读性强的特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设题上,考查了被邀请人、舞会目的、舞会时长、电影座位的位置、以及电影院售票规定细节要求等。以上几方面均是通过生活经历,让学生对所熟悉的一些具体实例去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设题新颖,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

阅读D是幽默小故事。也是为了缓解一下考生的紧张情绪。这篇阅读的设题为改写,因为生活中我们常会在阅读一篇文章后为别人概括地讲述一下。此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由原文148个词到改写后的71个词。但这些词又不是将原文的词汇进行简单地“搬家”,而是从时态、语态转换、同义词转换、词组搭配和逻辑推断等多方面进行了设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了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兼顾考查了学生单词的拼写能力。

阅读E是读短文回答问题。短文内容为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教育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并为之努力奋斗,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

此部分设了A、B两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A题是根据提示写一则失物招领启示,属于控制性作文。此题设题很生活化,难度不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教育学生要养成拾金不昧的好品格。

B题有一个话题作文和一个图示作文供学生选择。话题作文是让学生给地震后的日本中学生写一封慰问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图示作文是根据图片写出周日在公园发生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本题给学生拓展的空间很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改进意见

1.题型的选择

面临课改不断深化的大好形势,很多试卷在尝试着命题题型的不断变化。但是,是否越新越好呢?是否一套试卷中新题型越多越好呢?我们认为一套好的试卷,不在于用了几个新的题型,而在于每道题的设置是否能激活或发散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新题型还是旧题型,能测量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利于教与学的才是好题型。

2.以知识为载体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维目标很抽象,如果想在试卷中考核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的话,只能以知识为载体。但是限于命题教师的素质和命题技术的限制,三维目标体现得是否恰当、合理、明确,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建议命题要进一步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推动新课改进一步实施。

3.试题的选材

选材应丰富有趣,版面要图文并茂,给学生拓展思维和发挥想象的空间。选材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选话题要使学生有时代感,使学生感兴趣,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想说和乐说。

4.加强对阅读题问题设计的研究

要从多纬度、多层次、多视角来开发设计问题。使阅读理解的考查更具有科学性和区分度。

5.重视试题的印刷与编排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4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增长加快、结构转优、质量向好、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有7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省共建设产业项目超过4000个,完成投资2800亿元以上,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其中445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00亿元以上。全省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5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省市联手打造13个省级重点园区,落户园区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46.7亿元。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00亿元以上,增长13.5%左右。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激活存量,做大增量,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十大重点产业”预计增长15%,其中,绿色食品、林产品加工业增长20%左右;煤化石化、矿产经济增长12%。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以上;旅游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服务业增长1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扎实推进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合作化,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面积9000万亩,参与经营农户达到300万户。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35亿元,增长45%。畜牧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整体新建村屯177个,解决了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近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完成投资203亿元,增长46%,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胜利告捷,实现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总里程近4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新建一二级公路241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体系。铁路建设在建里程622.7公里,前抚铁路竣工通车,哈齐客专、哈西客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加格达奇机场基本建成,机场总数达到10个,居东北三省之首。投资157亿元,新建续建水利工程项目359个。启动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天保工程”二期,植树造林36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2%,恢复湿地10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6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45.9万公顷,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8200公顷。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0.4%和2%。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增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潜能逐步释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增长16%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新登记私营企业户数增长35%,注册资金增长33%。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顺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新突破。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实现390亿美元,增长5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对俄进出口额实现185亿美元,增长1.5倍。成功举办央企签约、港澳活动周、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00亿元,增长30%。

(六)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四项”行政经费支出实现了零增长,千方百计增加民生投入,省财政用于民生专项支出209.9亿元,增长29.3%,按可比口径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3.3%,向人民群众承诺的4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保供稳价”成效明显。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了粮油、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应。蔬菜种植面积664.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长35.2%,初步缓解了冬季蔬菜供应过度依赖外进的局面。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省财政安排资金5.2亿元,对400万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发放物价补贴,减轻了物价上涨对基本生活的影响。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万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8%,低于控制目标0.22个百分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果显著。省财政筹措配套资金30.79亿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6.87万套,当年竣工40万套,总量居全国首位。改造农村泥草房26.1万户,近90万农民喜迁新居。80%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得到解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省财政投入奖补资金2.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6所。投入5亿元,开工建设“校安工程”项目189个。完成标准化学校450所。下拨各类资助、奖励资金12.5亿元,资助学生76万人。吸纳18万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中小学校就学。省财政投入10.65亿元,支持省属本科高校化解债务34亿元,占债务余额的44%;投入5.4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化解债务18.4亿元。省民族职业学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民族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70.4%和50.5%。历史遗留的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人均提高13.2%,失业保险金标准平均提高58.8%。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241元和年人均1350元。城市机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总数的2%,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新建扩建县级医院101个、村卫生所10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个。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零差价销售。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8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统筹基金政策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7.4%、63%和70%,城乡居民医疗负担明显减轻。深入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流动人口享受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达85%以上。“三供两治”取得新成效。投资139.9亿元,提高城镇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省财政投入6700万元,提高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省财政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建设城乡示范社区200个,城镇社区达标率57%,农村社区启动率60%。深入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刑事案件立案下降19.9%,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群众诉求渠道畅通,信访案件下降,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体育、审计监察、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防灾减灾、拥军优属、国防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社会科学、参事文史、统计、气象、档案、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国家各部委及直属单位、兄弟省区市和驻军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还需提升,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面临的形势和总体把握

科学研判和正确把握宏观形势,对于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总体上看,我们既面临不少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但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加快大型农机合作社和高效节水设施建设,促进与农业相关制造业发展。对国家重点在建项目、续建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和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些政策取向对我省加快发展十分有利。二是国家继续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行政策支持。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发展潜力有序释放,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东北地区和我省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国家将继续支持东北振兴,进一步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政策为我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蓄势待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加快发展积攒了后劲;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省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争先的大好局面。

“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总基调。从我省实际出发,“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十分注重“稳”,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工业经济运行,稳住固定资产投资,稳住城乡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进”,在“进”中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好六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提升经济总量,既要做活存量,也要做大增量,做大增量是关键。二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既要注重基础设施投资,更要注重产业投资,加大产业投资是关键。三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既要抓粮食产能提升,也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关键。四是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既要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也要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是关键。五是加强对俄沿边开放,既要抓好经贸合作,也要加强大通道建设,加强大通道建设是关键。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稳物价、保住房,更要促就业、增收入,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关键。抓住和解决这六个关键问题,我们就能够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稳中求进”,我们还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五个比重”:一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是衡量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总量做大了,质量、效益提升了,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了,逐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二是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产业发展对财政贡献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单靠行政收费和罚没款,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培植税源,涵养财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三是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才能促其释放潜能,增强全省经济发展活力。五是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是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推行公共财政,实行民生预算,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创优,力求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上有新突破,力求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有新举措,力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力求在备足后劲、打牢基础上有新进展,力求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有新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力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上述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充分考虑了我省的发展基础和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顺应了全省人民期盼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今年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既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又要尽力而为、留有余地,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变化。用于保民生的钱必须留足,民生的钱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钱,这是必须保证的;用于“造血”的钱必须预留,“造血”的钱是积攒发展后劲的钱,虽然发展的钱应主要靠市场运作,但是财政用于发展上的启动和引导资金,起“四两拨千斤”作用,也是必须保证的。我们坚信,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预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稳中求进,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一)加快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保增长。项目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是增税源、保就业、惠民生的有力支撑。我们将毫不放松地推进各类项目建设,把项目做实、务求实效。一是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产业项目建设相对滞后始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产业项目上不去,财政的“身板儿”就不硬朗。必须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全力突破。今年,要再开工建设500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500亿元,增长50%以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400个,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二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优化路网结构,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有序推进,提高畅通能力和安全水平。建设高速公路512公里、一二级公路89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加强城乡结合、干支结合的配套建设,同时搞好县乡公路结合部的坡路改造,确保交通安全。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哈西客站、哈齐客专、牡绥扩能改造、大庆西站、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集装箱中心站、滨北桥等项目尽早开工;积极做好哈尔滨站改造和齐齐哈尔至漠河、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力争哈佳、哈牡高速铁路立项开工。推进哈尔滨机场扩建和抚远、建三江机场建设,积极做好五大连池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工和续建水利项目560项,推动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坚持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用地节约,要素集聚,在现有13个省级重点园区基础上,再打造8-10个省市共建重点园区,使“八大经济区”都有2-3个园区作支撑,提高投资强度,促进项目落地。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摆脱“原字号”产品依赖,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延长、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优化。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粮食、石油、矿产、林木、煤炭等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龙头企业,促进资源深层次开发,“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食品、石化、矿产、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5%、16%、30%和20%。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我省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以LED、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钼、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以大马力拖拉机、水田高速插秧机、收割机为代表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等,今年确定的项目将全部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物联网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发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作用,发挥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支持重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特色物流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深入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壮大旅游产业。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也是我省最大的优势。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能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国家政策,确保粮食产能的巩固和提高。继续推进大水利、大科技、大农机、大合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56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提高现代化大农机装备能力,新组建2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良种化率保持98%以上。优化种植业结构,稳玉米、保大豆、扩水稻,保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1200亿斤。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拓展市场需求和农业增收空间,由单一研究“田间地头”向研究“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抓“产供销”向抓“销供产”转变,搞好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引导和服务农民直面市场,把利润更多地留给农民。实施品牌战略,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00个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大项目,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依靠科技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60%和35%。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走合作发展道路,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民话语权。继续抓好星级合作社建设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万个。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切实解决“种十亩不如种一亩”的问题。特色农作物种植达到150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达到6700万亩。加快发展畜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抓好深加工,畜牧业产值增长10%。

(四)坚持县域和城区并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县域和城区经济不发展就不会强市、不会强省。没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也不会走得太远。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县域经济实力普遍不强,有56个县(市)靠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过日子”,大部分县(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水平没有达到国家允许的上限发放标准。县域经济如果仍然沿袭传统农业经济,只会越走越窄,越落越远。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走产业立县之路,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和经济外向化等发展方向,创办园区,招商引资上项目,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尽快形成立县主导产业。力争每个县(市)都有省级重点产业项目支撑,力争在2-3年内都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6%。二是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城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放权搞活,加快发展。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依托区位条件,打造服务外包、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娱乐、家政、社区服务等发展档次,繁荣生活服务业;依托主城区中心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会展经济、楼宇经济等,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育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场县、村企等共建活动,强化吸纳就业与人口集聚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快旅游名镇和“百镇”建设,实施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星级村建设规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区域攻坚和整村推进,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5亿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万人以上。重点加大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11个县和其它17个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扶持力度,激活内在发展动力,逐步改变贫困面貌,与全省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坚持创新驱动,让科技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是培育自主创新主体。做大做强10个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30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00家。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6%。二是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打造“北方智谷”。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园区新孵化和引进企业500家。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增强重点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展览馆,构建龙江农业科技高地。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全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功能,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500项,应用类科技成果应用率85%以上,技术交易额实现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破解体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一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新闻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和文化旅游集团,推进市级和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划转,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九月底前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任务。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网络信息、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加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龙江传媒产业园等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搞好省市县三级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万名创业小老板和小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减轻企业税负,解决企业融资难,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扶持400户小企业成为规模企业。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6%以上。三是统筹推进其它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争上半年完成央企“三供一业”移交地方工作,使企业轻装上阵,把央企的扩张和产能释放留在龙江。全面启动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开展“粮食银行”试点,组建黑龙江粮食交易所。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等其它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七)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打造对俄沿边开放“桥头堡”和“枢纽站”,积极主动与蒙东地区合作,联手建设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带,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一是提高国际大通道和口岸通关能力。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开工,抓好重点口岸固冰浮箱通道建设,努力实现四季通关。力争开通黑瞎子岛口岸,力争开行哈尔滨直达海参崴“小国际列车”。二是优化对俄经贸结构。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和中俄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扩大地产品出口。加快绥芬河保税区建设,推进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在边境口岸地区建设3-5家进口加工基地。扩大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实现落地加工增值。三是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争取国家批准建设2-3家国家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30家省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四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办好哈洽会、绿博会、新博会等境内外各类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30%以上。

(八)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我省是生态大省,良好的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推进低碳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一是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抓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是搞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启动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率达到20%。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植树造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4万公顷。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支持100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抓好机关节能和建筑节能,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氨氮排放量下降2%。让龙江大地山川秀美,土净天蓝。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要求“稳中求进”的“进”,是发展之“进”,也是民生之“进”。我们必须在感情上真投入,在财力上真投入,切实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去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加大民生投入,向人民群众承诺的4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今年,我们将更加关注民生,继续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实行“四项”行政经费零增长,但用于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力争比上年增长20%以上。重点办好30件民生实事。

(一)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物价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必须高度关注,为民解忧,采取得力措施,把物价稳下来。(1)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万亩,总面积达到67万亩,进一步提高地产蔬菜占冬季蔬菜供应的比重;加强生猪、肉牛、禽类养殖基地建设,存栏分别增长14.2%、6.8%、5.4%。(2)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行大宗农副产品省市两级储备制度,淡吞旺吐,平抑市场。储备猪肉1.45万吨,保证城镇居民7天的供应;储备蔬菜2.18万吨,保证城镇居民5天的供应。搞好农产品基地与社区、超市、高校、企业对接。(3)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督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时为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关民族素质、国家昌盛,孩子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和未来。必须顺应群众期盼,办人民满意教育。今年,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4)搞好幼儿园建设。新建和改扩建450所省定公办幼儿园,全省公办园达到1700所,满足适龄孩子入园需求,给家庭减负,让父母放心。(5)办好义务教育。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400所标准化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的阳光。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校供暖给予补贴;落实助学资金,有多少承担多少,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6)发展职业教育。抓好22所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7)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名校,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省属本科高校省财政拨款比上年增加14.5亿元,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2万元。(8)保证中小学校学生吃上健康餐。为了让寄宿制学校学生吃得更好、更安全,省财政安排资金7000万元,市县适当配套,对1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给予补贴,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对外承包。同时,要加大对其它学校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饭桌”的卫生防疫和监管,确保孩子们安全放心用餐。(9)下决心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的安全最重要。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和地方配套投入,多种形式解决好校车安全问题。完善公交运营系统,增加乡村公交运营线路和站点,方便学生乘车。让孩子们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三)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是幸福之源。着力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10)解决“看病难”问题。建设6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9个市级急救中心、64个县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市级儿童专科医院,新建和改扩建5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5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11)解决“看病贵”问题。为了解决“以医养医、以药养医”的问题,确保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将9050个村卫生室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管理;财政筹资1亿元,逐步化解899所乡镇卫生院债务负担;将2.2万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做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在患者身上挣钱。(12)提高县乡医疗水平。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64个县级医院建设远程医疗系统,20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建设3个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1.6万人。(13)继续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试点扩大到25个县(区)以上。对城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养老补助费历史陈欠问题,五年内必须全部还清。从今年起,当年费用全部兑现,不允许出现新的拖欠。

(四)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先进的文化体育事业,是龙江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文体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建设全省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全省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15)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发射台(站)、20个县级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和200个村直播卫星覆盖工作,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16)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2000个健身场地设施,为群众强身健体创造条件。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体系是民生的基本支撑,完善和提高保障水平至关重要。(17)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年底前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8)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水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性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和65%以上,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90元。(19)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860元和57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部解决1.9万户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实施社会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城市养老床位1.1万张,城市机构养老床位达到城市老年人总数的2.3%,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覆盖面达到70%。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六)努力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让人民群众有业就、有事干,家庭收入才会提高,社会才会和谐稳定。(21)扩大就业再就业。打造产业,扶持小微企业,优惠全民创业,搭建就业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22)开展就业援助。关注特殊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23)搞好创业培训。建设20个创业培训示范基地,15个创业实训基地,15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创业培训6万人以上。

(七)切实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居者有其屋是百姓所盼,也是政府最大的愿望。让人民群众住得好、住得暖,出行方便,是政府重要职责。(24)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省财政补贴配套资金10亿元,今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2万套,竣工42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00万平方米。(25)搞好“三供两治”。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900万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供热管网750公里,新增供气用户25万户以上,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99万吨,解决150万农村居民的安全、洁净、方便饮水问题;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8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5510吨。(26)提高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能力。支持中心城市购买大型设备,市(地)级主要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率均达到60%,有效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和群众出行难问题。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幸福龙江。(27)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城市社区建设达标率62%,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70%。(28)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将7万名长期义务献工无报酬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长误餐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人每月给予200元误餐补助。(29)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天眼工程”建设,全省重要部位和场所技防措施实现全覆盖,公共区域监控点联网率达到100%。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活动,重大事项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30)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人民生命最重要。严格落实“四个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8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16支市(地)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在全省600个社区启动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应急救灾水平。

强化统计监测工作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国防动员、国家安全、边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拥军优属、残疾人、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审计、气象、档案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迫切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氛围、好势头、好局面。一是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审批提速。进一步清理许可和管理事项,推行联合审批制,促进审批提速、工作提效。搞好服务创新,主动上门服务,对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对困难企业和重大项目,搞好全程服务,不允许影响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不允许影响项目建设进程。二是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一切从龙江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行政问责,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和落实能力,对认准的事、决定的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改进政风行风,强化勤政廉政。我们龙江人更智慧、更开放、更包容。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少数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了政府形象,影响了龙江发展环境。我们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靠专项整治治标,靠完善制度治本,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篇5

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二、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三、十二五开局之年,主要工作有:

1、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四、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五、在抑制房价上的成果: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

六、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

七、在三农方面做的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取得的成就: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1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2 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3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4 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

九、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十、在救灾重建方面取得的成绩: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十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十二、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2 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3 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4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5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十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1 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2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4 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

十四、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十五、在改善就业方面做得工作及取得的成就: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十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

十七、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

补贴。

十八、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

十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

二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

二十一、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

二十二、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二十三、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二十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二十五、经济运行中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

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二十六、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二十七、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措施如下: 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

更加注重勤俭节约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实施结构性减税

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十八、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九、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十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举措: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

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十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十三、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十四、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十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具体摘录:

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

十六、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4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5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十七、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深化价格改革。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改革。

十八、加快推进政府改革的内容: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廉政建设,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

十九、名词解释:

1.“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2.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3.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4.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预计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可新增园位500多万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5.城镇居民医保:全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我国2007年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对象为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筹资方式以家庭缴费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重点解决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参保人数达到2.2亿,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开展门诊统筹地区比例分别达到70%和85%。

6.新农合:全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新农合试点,2008年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2011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8.32亿,参合率超过96%。2011年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超过8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

7.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指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要求,对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一项重要改革。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行业试点。

2011年淳化政府工作报告 篇6

——2011年2月15日在淳化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

会第五次会议上

淳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闻俊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淳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回顾“十一五”,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高温、冰雪、洪涝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经受“5?12”地震、国际金融危机、流感疫情等诸多挑战,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淳化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

点上。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 32.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11.6 %,年均增长16.2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85万元,年均增长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年均增长34.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年均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6元,较“十五”末增收2772元,年均增长21.3%。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荣获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考核争先进位奖。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特色农业优势更加突出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9.7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85.6%。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苹果总面积发展到55万亩,优果率达到78%,规范化认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各类养殖专业村15个、规模养殖小区18个,发展专业养殖户3087户,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主导产业;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县大棚蔬菜达到1873亩,无公害大路菜达到4.2万

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工业主导地位稳步壮大 201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5.6亿元,较“十五”末增长486.5%。精心培育煤炭、食品、建材三大骨干工业,新建成萨尼威尔、瑞肽生物、姜家河煤矿等工业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户;润镇工业园区完成投资1.45亿元,实施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内企业达到11户,实现产值2.44亿元。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2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43.5%。大力实施商贸兴县战略,大治洞商贸市场、盛鼎超市、商业步行街建成营业,甘泉宫大酒店投入运营,全县大型商贸餐饮企业发展到13 家;稳步推进旅游大县建设,仲山生态森林公园全面开工,建成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示范村50个,开发旅游产品9大类、146种,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不断壮大劳务经济,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6.4万人,年实现收入4.2亿元。

三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环境全面优化。按照“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累计投资26.8亿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双十”工程,全县城镇化

率达到29.3%,较“十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县城建设突飞猛进 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建成了梨园广场、垃圾填埋场、县城体育场等十大市政设施,实施了甘泉湖、碑林公园、县城美化亮化等30处基础设施工程,建成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6.4万平方米,县城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2平方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实施润镇重点镇和胡家庙、马家、石桥、方里等示范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大店新区建设,小城镇人气、商气更加旺盛,区域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96个、扶贫移民搬迁村82个,搬迁群众1.4万人,全县行政村水泥路通村率、广播电视通村率、安全饮水率和通电率均达到100%。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实施“一池三改”工程1万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复垦整理土地1.9万亩,建成绿色家园村120个,绿化道路22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消减SO265吨、COD780吨,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企业改制扎实推进,完成了冶峪河市场、机械厂、修造厂、造纸厂4户国有企业改制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勘界、发证面积87.4万亩;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结束,核销企业呆账2335万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共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全面推开。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引进项目42个,到位资金18.5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一批产业带动力较强的企业相继落户我县。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6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96个,有效改善了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

五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质量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累计新建中小学校舍6.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小学布点调整114所,淳化中学成功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走在全国前列。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县医院门诊楼、县中医医院住院楼和1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任务,新建和改建村级规范化卫生室209个,全

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达到12078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到7053人,基本解决了干部群众看病难问题。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县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9万人、城镇低保人数达到3330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956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1.05%以内。

六是政府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稳定和谐。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及时向县政协通报工作,5年办理人代会议案17件、人大代表建议252件、政协委员提案499件,办复率达到100%。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着力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全面推行领导包抓信访案件和干部下访等制度,一批群众反映

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信访工作“三无”县。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淳化”建设扎实推进,公众社会治安满意度不断提升,连年位于全市前列。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依法关停小煤窑、非煤矿山和砖瓦窑、木炭窑26家。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

监察、统计、审计、物价、通讯、气象、工商、金融、保险、烟草、质检、邮政、残疾人事业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了“十一五”中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全国苹果生产20强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陕西省旅游强县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0项,成功举办了全省互助资金现场会、全省移民扶贫工作现场会、全省生态校园创新工程现场会、全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等省市级会议13场次。苹果标准化生产、农村安全饮水、生态校园建

设、公安“民心警务”、计划生育“五关怀”、新农村建设、“三告别”等工作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推广,受到国家部委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常年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县发展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告诉我们,要办好淳化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必须立足县情,科学决策;必须统筹协调,错位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必须精诚团结,和衷共济。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份额偏低,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比较粗放,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四是地方财力依然薄弱,建设

发展资金匮乏。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作风不扎实,办事效率不高,等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启动、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速推进,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淳化跨越发展新的局面。

按照县委《关于制定淳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部署,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建百万亩水果大县、百万头牲畜大县、百万吨煤炭大县和百万人旅游大县为

抓手,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实现“果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三大目标,为建设全国生态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淳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是:

——县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60.7亿元,年均增长13.5%;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8.8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3.5亿元,年均增长20%。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万元,年均增速14%。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35︰30。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食品加工、能源、建材等支柱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以商贸物流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旅游和劳务收入持续增加。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90%以上,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城乡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

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2平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5%、垃圾处理率达80%;以县城为中心,润镇、方里、马家、官庄、十里塬、石桥等镇为支撑的城镇群带初具规模,镇域经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选择靠近交通干道、县城、重点镇和示范镇,具有产业支撑的村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扩大示范村覆盖面。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增长15%。社会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平安淳化建设扎实推进,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整治,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增强。

——环境保护治理成效明显。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二氧化硫、烟尘及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及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实现100%达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

以上,全县大气、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淳化实际,牢牢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民生工程建设,把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增收与增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错位发展的原则。立足淳化实际,与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搞好产业配套与协作,形成比较优势,赢得发展机遇。

第四,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果、畜、菜、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五,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加速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

力。

三、2011年的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十分关键。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全县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推进大店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启动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园林县城、全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三告别”,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具体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6.57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5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42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3亿元,增长1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

新的一年,我们将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更加注重和谐农村建设。计划投资12.2亿元,实施百万

亩水果大县创建工程、百万头牲畜大县创建工程、百万人旅游大县创建工程、工业园区企业培育工程、“三告别”工程、农村通达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文化教育奠基工程、“升级晋档”富民工程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

新的一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县城。计划投资5亿元,实施大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程、冶峪河添湖增秀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管网入地改造工程、卫生设施提升工程、商住小区建设工程、建筑物绿化点靓工程、高速引线拓宽改造工程、基层政权基础建设工程等生态园林山城建设十大工程。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调结构,强管理,实现果业强县建设新突破

按照“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转变果业生产方式,深化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果业发展由生产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

转变、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不断加快果业结构调整步伐。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坚持苹果与干杂果并重、塬区与坡地栽植并举、老化果园淘汰和幼园新栽同步,加强政府扶持和行政推动,持续推进果业结构布局调整,稳步扩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栽植规模,夯实果业发展基础。全年新栽新品种苹果5万亩、核桃和葡萄等优质杂果3万亩,力争水果总产量突破89万吨。

努力抓好苹果标准化生产。不断扩大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化项目区,以国道211沿线有机苹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行“果、畜、草、沼、窖”五配套生态果园管理模式,推广“灯、板、带”等科技优果技术,确保优果率达到78%以上,带动果业生产由传统无公害向现代有机果业迈进。全县建成标准化示范园千亩方15个,建设五配套果园10万亩,发展官庄景罗村,十里塬宁家村、马家山村,润镇西坡村和固贤谈村生态果园示范村5个。

大力推进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果业龙头企业,稳定果汁、苹果脆片生产,积极引进果脯、核桃饮品等生产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果品多层次加

工增值。充分发挥县乡果业集团作用,发展壮大民间营销队伍,全面提高果农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大力规范农资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全力营造绿色、环保、安全的果业生产环境。

(二)挖潜力,创品牌,深入推进旅游大县建设

围绕打造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北花园的目标,以景区建设为载体,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型升级。全年接待各类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打造特色景区。完成甘泉湖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标志等硬件建设任务,力争创建3A级景区。建成仲山生态森林公园宗教文化区、峡谷观光区,增强景区承载服务功能。铺修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旅游道路,为景区深层次开发奠定基础。全面完成金川湾石窟文物保护续建工程,形成淳化“南大门”第一景。

创建“农家乐”旅游品牌。按照“地域特色化,环境生态化,服务标准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产、黄土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建成润镇甘沟、官庄景罗

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发展标准化农家乐接待户100户。全面改造提升农家乐旅游接待水平,年内发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改造升等农家乐50户,全方位提高接待水平。

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大力开发仿制文物、剪纸、刺绣等系列旅游特色产品,延长产业链。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引进和新建一批物流配送、超市专营、连锁经营等新型企业,形成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娱乐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20%以上。

(三)抓产业,促治理,全面提升生态名县建设水平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资源环境保护、治理与开发并重,着力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全面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扩大生态产业规模。立足比较优势,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建设,年内创建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3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不断提升

优质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加快生猪规模化养殖步伐,建成PIC种猪养殖基地,带动全县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充分抓住国家扩大生猪产业规模机遇,以润镇甘沟、城关辛店2个万头生猪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全县新建万头生猪示范村5个,实现生猪存栏30万头。强力推进奶畜大县建设,加大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奶牛和奶山羊养殖,全年新增进口奶牛1.5万头,奶山羊存栏达到17万只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整合各种涉农资金,建成千亩以上大棚菜示范基地3个,同时发展大路菜5万亩。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积极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方里高家河村、石桥柳树店村、城关董桥村等农村供水工程;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城区用水质量;加快冶峪河防洪工程建设步伐,完成河道砌护3公里;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平方公里。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建成绿色家园村8个,全面完成甘泉湖周边、县城两山、大店新区、冶峪河湿地核心区等重点区域绿化任

务,打造“一河碧水、两岸青山”的壮丽景观。加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基本农田1.2万亩,发展节灌面积980亩,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复垦整理土地2000亩,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加快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新建沼气池2500口,完成农村改厕5000户,着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动循环农业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升等改造工程,促进果汁、煤炭、水泥等重点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全面采用建筑节能新技术,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控制在3.5%以内。严把环境监测关和执法关,加强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开展乳品、医疗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确保全县大气质量和水质量分别达到国标二级以上,让城乡群众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绿色的产品。

(四)引企业,扩产能,不断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项目带动、企业支撑、园区承载、招商推动的思路,抓龙头、扩产能,全面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推动县域经济健康

发展。2011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5亿元,同比增长31.4%。

发展壮大支柱工业。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全面完成所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和质量标准化建设任务,确保全县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加强石灰石、非煤矿山整顿治理,规范采矿秩序,确保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冠之缘蜂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奇瑞全自动光电分选线等项目年内投入运营。

提升现有企业运行效益。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按照“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思路,完成嘉煜粮油、甘泉醇酒业、萨尼威尔等3户企业技术改造任务,提高企业竞争力。全面加快条件成熟企业改制步伐,最大限度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扩张园区经济总量。强化园区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面完成兴业路、创业大道东段以及咸旬高速引线3条道路建设,确保110KVA变电站建成运行,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

中”的思路,加快园区招商步伐,力争中富浓缩果汁等项目尽快入驻园区,壮大园区经济规模,力争园区企业达到13户以上。

(五)拓功能,严管理,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围绕县城提升品位、城镇完善设施、乡村夯实基础的目标,抓住“规划、建设、经营、管理”四个关键,促进城镇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推进县城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大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高速引线拓宽改造工程等“十大” 建设工程,加快信合大厦等续建工程进度,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推行沿街卫生“四包一管理”责任制,彻底改善城区环境卫生状况,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特色定位、长远规划、基础突破,实施胡家庙、石桥、卜家等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全力构建旅游型、商贸型、产业型区域特色小城镇。围绕工业园区生活区的定位,开工建设润镇重点镇仿明清商住门店、经济适用房等工程,进一步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大店新区整体规划和主要节点规划步伐,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打造绿色宜居新城区。

全面实现“三告别”目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三告别”工程,集中捆绑整合移民搬迁、以工代赈、安居工程、危房改造等项目,集中使用对口援建、社会扶贫资金,完成剩余 3629户、1.24万名农村群众搬迁建房任务,全面实现“三告别”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建县乡公路 40公里,新建改造34个行政村电网94公里,建设农村广播室48个、远程教育卫星站130个,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广招商,上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牢固树立“发展第一,项目至上”的理念,抓住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放松,创新招商策略,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履约率。组建招商专门组织和专业队伍,围绕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矿泉水、石灰石、煤炭等矿产资源,深度包装一批特色资

源开发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和展会招商,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环境污染小的重大产业项目,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年内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亿元,过亿元项目达到3个,确保招商引资投资额占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

加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固定资产计划投资21.0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63个,力争市级重点项目达到 5个。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包抓责任制,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确保完成任务。加大项目储备力度,争取东庄水库生活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加强项目建设领域监管,严格项目设计及预算变更审批,严格国有土地出让和国有资产处臵程序,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大力整治投资建设环境。坚持把优化建设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保护、扶持、引导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实行客商回访制度,设立客商投诉举报电话,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等不良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

境的人和事,净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协调服务,全力做好咸淳旬高速公路过境建设的环境保障工作,营造良好发的展环境。

(七)重人本,保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时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享和谐社会建设成果。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落实教育公平原则,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工程,完成方里中学、胡家庙中学等9所中小学校舍改建任务。稳步推进“蛋奶工程”,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加大控辍力度,确保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提升医疗保障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网”统一,确保各类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开工建设润镇、十里塬、石桥、胡家庙、秦河等5所中心卫生院和5个预防保健服务站,新建规范

化村级卫生室24个,进一步缓解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狠抓计划生育质量管理,扎实开展母亲健康工程、优生促进工程、农村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全力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

扩大保障救助面。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完成4000名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任务。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业2400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 “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廉租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难。广泛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信访联席会议职能,推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干部下访、重点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努力构建“渠道畅通、制度健全、访接和谐”的信访工作格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处臵原则,坚持预防和

化解相结合,妥善处理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改制、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努力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安全生产宣传“三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煤炭生产、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零星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加强社会治安治理。进一步加大技物投入力度,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大力开展“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和谐学校”创建活动,增强全民群防群控意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面巩固省级平安县创建成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

创造力,努力建设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

加强学习,建设创新政府。结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学习,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增强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能力。积极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强化社会监督机制,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决策水平。

求真务实,建设效能政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决杜绝文山文海。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办公,提高行政效率。

执政为民,建设廉洁政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自觉接受监督。

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全面做好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滋生,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7

关键词:政论文,政府工作报告,奈达,功能对等,翻译

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按照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 (风格) 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 (风格) ”[1]。功能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是以读者心理反应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原文读者读原文取得的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应相似[2]。在此基础上, 奈达进一步提出“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属于应用文体的一种, 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讲求确切, 严谨, 鲜明, 富有鼓动性。《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文, 除具有政论文的普遍性外, 还有自己的特点。政府工作报告中长句较多、句子无主语现象较多, 修饰语较长, 词的重复现象较多, 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较多。

3、功能对等理论在政论文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 分析政论文在词语、句子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3.1. 政论文词语的翻译

3.1.1、重复性词语的翻译

政论文中重复性词语出现较多,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坚持”一词出现了43次之多, 因此在翻译重复性词语时, 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 结合上下文语境,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 使内容的一致优先于词语的一致。

例: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译文:We will continue to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adhere to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and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pursue an open strategy of mutual benefit;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with 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and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ore beneficial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原文中“坚持”出现了4次, 而译文没有每次都与之一一对应, 只采用了一次“adhere to”, 其他的均在译文中被省略,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3.1.2、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反映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汇也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都会及时出现在各类政治文献中,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经常出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例:原文:“米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

译文:the"rice bag" (grain supply) program;the"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 program;encourage farmers and stores to link up.

上述例句中的“米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译者在翻译时就充分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 采用了直译加注译的方法, 使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3.2. 政论文句子的翻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们会发现汉语句子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汉语名词前修饰语较长;汉语并列句或排比句较多;汉语无主句较多[6]。

3.2.1、汉语无主句的处理

无主句是现代汉语中非主谓句的一种, 是指没有主语部分只有谓语部分的句子。汉语中这种句子很常见。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无主句时, 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弄清句子的主语, 在译文中添加, 才能使句子通顺完整。而且添加主语可以加强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 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体色彩。

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 新增公路63.9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 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

译文:We greatly accelerate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We expanded the railway system by 16, 000 km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the road system by 639, 000 km, including 33, 000 km of expressways.

在这个例子中, 汉语句子属于无主句, 通过理解上下文语境, 在翻译时添加了主语“we”, 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2.2、汉语名词前修饰语的处理

汉语中很多名词前的修饰语较长, 此现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

例: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译文:We have not yet fundamentally solved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the masses feel strongly about.

此例句中“问题”的前修饰语比较长, 在翻译时, 译者采取定语从句的形式来对"issue"进行补充说明, 更符合英语的习惯。

4、结束语

政论文中的用语往往体现着我国的时事政策方针, 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民主、外交、经济、军事利益, 这种严肃性就要求政论文的译者对于重要的词句, 必须要把握好分寸, 在翻译时要忠实确切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使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l, 1969.

黑龙江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8

要求考生能听懂有关日常生活中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 理解主旨大意和要义;

(2) 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 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

(4) 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听力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节由5段对话组成,每段对话仅读一遍;第二节有5段对话或独白组成,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总体评价及建议:

一、评价

1.一减二增

直接获取题明显减少,两次考试均没有数字的直接获取或简单的计算题。同义转换(2011年9月卷)与推断题增多(2012年3月卷),题目灵活性进明显增强。两份设题仍然以细节理解为主,但在题目设置、选项干扰、材料长度、语速等方面有所加强。

2.一如既往

语言地道口语化,题材新颖情景化;题目设置灵活开放,选项布局干扰性强。

紧密结合新课标要求,考察学生真实的听力水平与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2013届有备无患:

(1) 听力材料不难,题目设项难,听到的不像看到的。

(2) 话题辐射面广,相关细节多,时间短关键词难选。

(3) 对话问短答长,信息量丰富,角色的轮换时间长。

(4) 短对话语速快,考生会发慌,前一题影响后一题。

二、备考建议

1.强化听力。听标准二级材料,听各种听力材料。适应不同的语速和语音。

2.穿插听写。训练单词句子语段,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所听内容,用最短时间的分析所得信息。不是边听边忘记,或者只听懂支离破碎的单词,以至于看到题目无从下手,或者看着题目觉得都对。

3.熟悉背景。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概况,包括风俗、习惯、礼仪等文化知识。关注社会主流现象,包括新人,新事,新趋势。

上一篇:公司员工事故证明下一篇: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