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2024-09-08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共12篇)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1

安阳市钢城小学张振华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凡有卓越成就的人生活上都是勤俭节约的。像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毛泽东曾住在十分简陋的西柏坡平房指挥了中国的三大战役;范仲淹不贪图富贵享受,寄宿庙宇求学;他们认识生活的艰难,因而懂得奋斗的意义。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培养小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已刻不容缓。作为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引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勤俭习惯养成的主要环境。由于家长们的疼爱,有的孩子在生活上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物质上有求必应,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某些品行出现了畸形,包括勤俭的习惯。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充分利用诸如家长学校、家长会、给家长的公开信、家访等方式提醒家长: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子女的榜样,父母是勤俭方面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勤俭品质的教育首先在于家长的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勤俭的习惯。

世界著名艺术大师贝多芬也曾经讲过:“把德行教给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不是金钱。”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在经济上放任孩子,而是从小要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并建议家长在家庭中做到“五个一”: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分钱。

二、结合国情利用班会、队会、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等机会,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并告

诫学生:改革开放虽然使祖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富裕的国家比起来,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富裕的。我们的资源也不是用之不尽的。勤俭节约是建设国家最起码的要求,浪费是一种犯罪。当然,勤俭节约并不是“死抠”,该用则用。如购买学习必需的文具、积极向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奉献爱心等,从而引导学生认清享乐与合理消费之间的区别。

三、从小事着手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性教育。第一要求学生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学生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第三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关注小节,关心集体,负起责任。如: 室外或课外活动等时间,教室应及时关灯、关电扇、关饮水机,从自己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字、一粒粮食做起,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教育学生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四、召开“比学习、比贡献,不比吃穿”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学生们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也谈了自己在新形势下应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意义。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说:“一个人脑子的容量是有限的,吃穿方面的事想得多了,学习方面的事自然就想得少了。”为了让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在学生心中扎根,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几位家长谈自己童年的艰辛学习生活,勉励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该勤俭节约、珍惜光阴、努力学习。通过座谈,学生不但了解了父辈童年时代学习、生活的艰辛,也逐步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我曾为学生写下:“好读书,不能读书;不好好读书,后悔一生”的赠言。

五、利用数学课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例如:全国人民每人每天节约一

分钱,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天就可以节约一千多万元,每年就可以节约40多亿元,用这些钱足可建成一个“上海宝钢”,用这些钱就可建成4000个容纳百万只规模的养鸡场,用这些钱就可建八座容纳4000人的大学、300多座容纳400人的中专,用这些钱还可以„„。通过这些惊人的数字,使他们要懂得“聚沙成塔,滴水成海”的道理。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2

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中国实现繁荣昌盛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我国当代的大学生而言, 勤俭节约已成为判断他们是否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必备品质的一项衡量标准。然而, 在最近几年高消费以及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等思想的影响下, 多数学生出现了盲目的铺张浪费和炫富的现象, 这势必对我国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新的一代我们理应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他们的勤俭节约意识。学生宿舍用电是学校的一项重大开支, 在这方面能否做到节约对于减少学校财务困难以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 学生宿舍节约用电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学生节约用电的思想认识

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一进步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电力短缺影响的尴尬局面。但是在电力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即增供扩销与节约用电之间的矛盾。当代学生可能会认为:既然我国的电力行业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 供电公司能够提供丰富的电量, 只有消耗电量才能够以消费拉动电力行业经济的增长, 一味的节约用电只会阻碍我国的电力发展。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 学生又怎么会自觉的节约用电呢?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 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电虽然降低了总的用电量, 但是从本质上却降低了电量的单位成本, 而且还增加了单位电耗创造的绩效。这样既减少了电力行业的巨额投资, 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节约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的教学以外, 学校可以在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展开各种有益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活动, 比如, 节约用电征文比赛、节约用电知识竞赛、节约用电讲座等。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简单方便的方式使学生参加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 在活动过程中增加勤俭节约的意识, 并以此为指导, 使观念转变为生活的习惯。

2.2 加大学校关于节约用电的宣传工作

学校加大关于节约用电的宣传工作,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知识讲座, 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一些相关的内容以普及学生相关的知识和观念, 使学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够深刻感受并接触到相关知识教育。具体的宣传工作有以下几点:

(1) 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可以组织各种以节约用电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动员广大学生群体都参与进来, 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以及学校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节能活动, 使得学生们树立“节能省钱, 促进发展”的意识。

(2) 各大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在校园网站以及校报上开辟出节能专题、专版、专栏等各种形式的相关报道, 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设置节能专栏以普及学生的节能知识,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和舆论的导向。

(3) 校园科技部门定期宣传节能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积极举办各种节能成果展览会、专题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 使学生们了解并能深刻理解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所带来的节能成果, 并激发学生的节能和创新热情。

(4) 充分利用新兴宣传工具来宣传我国目前面临的能源形势。国家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学校应该加强宣传, 张贴国家表彰先进、杜绝能源浪费的举措, 并联系学校实际情况评选学校节能先进人物, 曝光能源浪费行为。

2.3 加强学校宿舍节约用电的监督管理

学校的宿舍管理部门应该从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 在鼓励学生节能的同时宣传典型的正面代表, 积极推动学生宿舍的节能行为。首先, 应该避免宿舍长明灯。学生可以计算一笔账, 假如学生宿舍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1点持续供电将会用电17个小时, 一根灯管功率30瓦, 每个宿舍两根灯管, 那么按一年计算下来就是几万度电, 这么大的用电量肯定有节约的潜力可挖。因此, 加强对学生宿舍的监督力度对于约束学生节约用电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其次, 应该重视小家电的节能。在学生宿舍中手机、吹风机、微波炉、电视机、电脑等电器已相当普遍, 虽然这些电器看起来能耗不高, 但是全学校宿舍的小电器加起来的总能耗将是一笔相当惊人的数字。因此, 加强宿舍的电能节约这是一块可控领域, 也应加大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力度;再次, 为做好学生宿舍的节约用电工作, 应该实行宿舍安全用电检查制度。宿管人员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宿舍用电情况, 防止宿舍出现长明灯、违规用电、乱拉电线等现象;最后, 学生宿舍与教室的同时能耗也会产生很大的浪费, 教室的空调、电灯等都照常使用而教室内学生过少, 多数学生仍然留在宿舍, 这样会造成能源的双重浪费, 因此, 为减少这种情况的普遍发生, 学校的领导以及监管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加强监督力度。

2.4 实行学生宿舍限电制度

在部分学校特别是大学高校往往对学生实行比较宽松的管理, 加之课程安排的需要在学生没有课时是可以留在宿舍的, 这样更容易导致学生宿舍和教室能源的双重浪费。这种浪费应该值得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为此, 学校可以采用学生宿舍限电制度, 比如:可以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宿舍一个月可以免费提供20度电, 考虑到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特殊需要可以相应提供补助电量, 研究生每人另外一个多提供3度电, 博士生每人另外多提供5度电, 如果当月超过了免费的用电量学生可以自己到学校供电部门缴费买电。这种宿舍限电制度将会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节约用电, 养成出门自觉关灯的习惯。

除了限制宿舍用电量以外, 还应该对宿舍限制用电的最大功率, 启动电阻加热器自动识别断电系统, 如果系统检测到线路中存在工作的电阻加热器, 并且功率超过了规定的最大功率, 系统就自动断电。一旦发生自动断电学校管理部门就会知道宿舍同学出现违规用电, 这样也便于责任具体到个人, 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约束。

2.5 构建学校节能管理机制

在我国, 已经建立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的学校相对较少, 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单凭学生的自觉性很难实现节能工作的井井有条、有声有色, 也正是因此导致了我国多数学校节能工作杂乱无章, 能源浪费问题严重, 这也加重了学校的财政困难, 使得学校在教学方面的财政很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各大高校可以率先设立自己专门的校能源管理机构, 为节能型高校的建设做好组织保证。尽管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学校的能源, 监督学生节约用电等能源资源, 但是该机构应该广泛吸取学校各部门、学生以及学校领导的建议, 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广泛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为节能型高校的建设积累群众基础。

机构的管理至关重要, 但是也离不开规章制度的规范指导。为了管理好学校的节电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参照我国在节能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能源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能够完善学校节约用电的奖惩制度。激励制度可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圆满进行, 是学校节约用电的有效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设立节能奖金, 对在节约用电等能源资源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以表彰奖励, 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发放奖金, 并将此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

2.6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节能活动

节能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可以组织各种以节约用电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动员广大学生群体都参与进来, 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以及学校网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节能活动, 使得学生们树立“节能省钱, 促进发展”的意识。校园科技部门定期举办各种节能成果展览会、专题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 使学生们了解并能深刻理解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所带来的节能成果, 并激发学生的节能和创新热情。通过学校节能活动的开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 自觉主动的做到节约用电。

3 结 论

长期以来, 学校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异的唯一指标, 而很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在我国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在考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也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 将勤俭节约也应该列入其中。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节约能力, 强化勤俭节约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学生做起, 提高他们的节约意识和能力为构建节能型社会作出应尽的贡献, 是学生的职责与职责。

参考文献

[1]衣彩天.高校大学生如何节约用电[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0 (5) .

[2]孙艳杰.沈阳高校大学生节能行为的实证研究[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2) .

[3]赵丽峰.用电设备的节约用电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6) .

[4]蒋伟杰.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节约用电工作[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0 (6) .

浅谈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 篇3

一、积极宣扬民族传统,继承优秀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战国思想家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到三国军事家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多次与宣扬节俭有关的班会活动。在“勤俭节约的名言你知多少”中,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查阅相关名言,课上学生自由分享后,我再用幻灯展示一部分,然后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节俭主题的“讲故事大赛”中,通过学生讲故事、老师讲故事,让学生能真正从中体会到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家宝。

二、结合国情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只要你用心观察,处处都是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现代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八荣八耻”教育走进班级、走进课堂、走进活动:在教室的墙上张贴 “八荣八耻”的座右铭或宣传画、举办一次“八荣八耻”主题班会活动、编写传唱一首关于“八荣八耻”的新童谣,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真正认识节俭意义,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的资源不是用之不尽的。在《地球是我家,合理利用她》主题班会中,我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水电的重要价值;接着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水,会出现什么情景?学生发言后,我出示各种因为旱灾、没有电而出现的情况(新闻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没有水电,“寸步难行”;然后出示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水电资源问题……

四、多让孩子参与劳动,体会成果来之不易

现在部分孩子之所以不知节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机会参与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在设计《我是一粒米》的主题班会中,我让学生采用模拟表演、换位体验等不同的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爱惜粮食。我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农村看一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最好让孩子下地体验一下,或者引导孩子在阳台上独立种一些蔬菜等庄稼,让孩子感受一下种植的辛苦,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及收获的喜悦。

五、指导孩子学会理财,懂得量入为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财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财技能应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正确认识金钱,了解理财知识。在《压岁钱怎么花》的班会中,通过小调查、小品、小组讨论、征集建议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使用压岁钱。在小调查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钱“用途”广泛;在小品《我的钱,我做主》中,在边看边笑中,孩子们开始反思:我的钱随意花费,对吗?在小组讨论和征集建议中,孩子们对自己的压岁钱如何使用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孩子开始学会合理利用压岁钱。

六、以身作则有效示范,言传身教双管齐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示范。他们均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必须谨言谨行,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例如老师每天检查教室无人是否关灯,出早操时是否关了多媒体,学生少时少开灯,看见水龙头流水主动关上……家长平日生活上注意节俭,从吃饭碗中不剩米,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或用菜篮子买菜,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教师和家长言传身教双管齐下,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节俭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增强,需要全社会、各家庭、各学校联合行动,互相配合,需要和家长、还有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共同影响,通过渗透教育,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的节俭意识由空白到清晰,由清晰到进一步增强。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4

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节约意识的树立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消费习惯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引导和加强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便成为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本文从多层面、多视角来透视大学生的消费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作 者:邱德明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30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节约意识 消费观念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5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过去的艰苦岁月里,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靠长期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使我们的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

现在人们的生活已提高到了几十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水平之上,生活的环境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改善。家庭、社会、学校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使孩子们在生活中应有尽有,无一不得以满足。当今的少年儿童个个都过着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生活。

由于生活条件的无比优越,家长们极为过分的溺爱,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养成了铺张浪费的生活恶习。在他们幼小的脑海里根本就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概念。有的小学生浪费的物品已达到不堪入目的程度。在某校的校园里,学生放学后,随处可见洒落满地的方便面。垃圾坑里只啃几口的水果和角落里大块的面包、馒头、饼干和香肠等丢掉的食品不计其数,只写几个字就扔掉的各种本子和随意损坏的学习工具到处可见,甚至有的学生把损坏和扔掉东西当成是一种乐趣。

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家庭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天所给予儿童的日用品过剩和学校教育的疏忽造成的。有的家长和老师在思想意识里,没能把孩子浪费和损坏一点东西看做是什么事儿,觉得不算什么,甚至认为在当今不要讲什么“勤俭”和“艰苦”了,应该讲“享受”和追求“消费”了,经常是对此视而不见、闻所未闻。这是很危险的,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不尽快扭转这种现象,就会使学生自幼成长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和要啥有啥、应有尽有的生活环境里,他们自然不会想到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去创造财富。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就不会生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无疑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树立节约意识作文 篇6

从前她跟习爷爷相比就差的太远了:每天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扔掉,多余的东西就扔掉,从不珍惜一点。但是,从开学后,她就改变了很多。

有一次,妈妈中午做了一些紫包菜,因为紫包菜放的时间有些长了,妈妈吃后认为不好吃,准备将它倒掉,这时,她连忙走过来说:“妈妈,这紫包菜虽然不太好吃,但是,还是很有营养的,倒掉就白白浪费了,你如果不想吃,就让我吃吧。”

还有一次是在晚上,妈妈给她买来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试了试以后就认为有些小,准备把那件衣服收起来,她却挡着妈妈,不让妈妈扔掉,还说出了一些很有道理的话:“妈妈,你看这件衣服还是新的,收起来就太可惜了,如果全地球人都像您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浪费多少资源啊。”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7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高职贫困生 节约意识 培养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11-03

在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一般都能接受不同类型的资助。受资助贫困生理应感恩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成为引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践行者。而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也必须改进、优化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机制,为受资助贫困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高职院校疏于此项机制建设。为全面了解广西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学生节约意识机制建设现状,笔者对广西5所高职院校师生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尝试提出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的改进对策。

一、广西受资助高职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运行现状

调研发现,目前在广西高职院校中,受资助贫困生都已基本形成节约意识,各校对此项工作也比较重视,但在具体的节约意识培养和节约行为实施上却有较大差距,培养机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一)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已有共识,但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培养高职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重要性有共识。学校大都从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入手培养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同时,受资助贫困生能认识到节约意识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校培养,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包括节约意识在内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社交素质。而且,学生普遍认为节约意识培养对高职贫困生意味着自身品质的不断提升,甚至这种意识可以作为人生的助力,有助于渡过经济难关,对专业技能学习有帮助。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校对受资助贫困生培养机制重视程度不够,不能调动受资助贫困生自觉养成良好节约习惯的积极性。

(二)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方式虽多元,但有效性仍需提高。以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对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有重要意义,这些方式的有效性直接反映了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是否切实得到了培养。最常见的培养的方式有“课堂教育”、“校园活动教育”、“知识竞赛和征文”、“自学”、“体验”和“分享与交流”等。通过对500名受资助贫困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7%的人认为“知识竞赛和征文”对受资助贫困生的行为影响是有效的,32.7%的人认为“校园活动教育”有效,12.9%的人认为“自学”是“有效”的,14.2%的人选择“不清楚”,而“最没有效”的是“课堂教育”。这说明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方式虽然较多,但实际上并未得到相关人群的高度认同,也就不能从实质上影响受资助贫困生的行为,我们仍需要不断提高这些方式的有效性。

(三)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机制作用明显,但需加快改革。当前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机制主要有教育机制、惩戒机制、活动机制、监督机制和体验机制。从调查的500名学生看,36.4%的人认为“教育机制”在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最为突出,34%的人认为“活动机制”的作用更加明显,25.1%的人认为“体验机制”更能帮助受资助贫困生培养节约意识,只有4%的人认为“惩戒机制”对培养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有作用。并且,87.6%的人希望改革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这说明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机制是多元的,但必须对这些机制加以改革。

二、广西受资助高职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缺失的原因

调研发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广西高职院校在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但是学校的培养机制也存在一些缺失。当然,出现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改革的滞后。首先,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教育机制改革滞后。这不仅是指教育理念的滞后,还指教育内容的滞后;不仅指教育方式的滞后,还指教育评估的滞后。这导致以人为本的节约意识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进入受资助贫困生群体,他们依然被看作是与非贫困生不同的人群,相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普通本科院校相关资料的照抄照搬,并未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的成长特点。其次,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活动机制改革滞后。就培养节约意识的活动机制而言,主要是指校园活动机制,其中至少涉及活动主办方、活动主题、活动参与与互动、活动反馈。无论是就哪一方面来看,都难见受资助贫困生的身影,既缺乏以受资助贫困生为主体的校园社团,又缺乏以节约及节约相关的活动主题;既缺乏受资助贫困生的参与,更缺乏受资助贫困生对相关校园活动的反馈。一言以蔽之,受资助贫困生及节约这一主题在很多时候被排除在校园活动机制之外。再次,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惩戒机制改革滞后。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对受资助贫困生的相关行为做出了规定,也往往是惩罚多于奖励、柔性让位于硬性,以致惩戒机制挫伤了贫困生践行节约的积极性,不能发挥惩戒机制应有的作用。最后,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体验机制改革滞后。就整个体验机制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受资助贫困生成为节约意识培养体验的创造者、执行者和经验分享者。而这恰是当前高职院校相关体验机制的“短板”。受资助贫困生既无法掌握创造体验情境,也难以被引导至真正的节约体验场景,更难成为切实的体验者。

(二)办学模式的制约。广西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培养局限于学校内部,通过诸如理论课堂、报告会、校园活动等渠道去实施。虽然有校企合作平台,但受合作深度与广度的限制,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培养在很多时候未能进入生产领域。一方面,校企合作并非节约生产成本层面的合作,也非节约消费层面的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仅在于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就难以进入生产领域。再者,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学校应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并重。但在实际办学中,技能培养往往得到充分体现,而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则常常被忽视,受资助贫困生的节约意识不能得到培养。

(三)教育教学方式的局限。首先,理论教育方式的局限。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来看,与此相关的理论教育方式并不能适应培养节约意识的需要。相关的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理论教育大多依附于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少专门的专题教育。其次,相关校园活动体验方式流于表面。虽然校园活动是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重要方式,但这些校园活动对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却并无太大的影响。一方面,受资助贫困生奔忙于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和与学习,并不是校园活动的主角或主要参与者。这样就导致对于节约的体验流于形式而难以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另一方面,校园活动很少以节约为主题,这使得受资助贫困生难以在其中真实体验何为节约、如何节约。最后,交流与分享缺乏深度互动。一方面,专业课堂的交流互动大多与各类知识、技能紧密相关,虽然偶尔涉及资源、能源、劳动力的节约,但却被忽略。另一方面,校园活动的交流互动集中于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很少以节约为主题。实践证明,只有那些以节约、环保、生态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才有可能深入交流分享与节约相关的话题。

三、广西受资助高职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机制改进对策

广西当前的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培养机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在高职办学模式更新、高职生源中贫困生增加、网络社会深入发展这样的办学环境下,这些机制逐渐固化、缺乏活力,以致难以适应当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加以改进。

(一)提高思想认识。首先,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应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真正意识到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重要性,认识正确处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善于把这一问题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联系起来。还应该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应通过加大宣传、营造节约氛围、加强教育和科学管理来培养高职生的节约意识。其次,辅导员要加深对培养贫困生节约意识工作的认识。高校辅导员的定位是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与受资助贫困生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他们对相关工作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养成。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加深对本职工作基本内容、基本纪律、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视野下培养学生节约意识的重要意义。再次,加深对受资助贫困生的认识。受资助贫困生在家庭经济状况、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心理特征和职业追求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职院校师生群体必须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观念世界、情感世界和职业理想,深入了解他们的经济需求、学习需求、职业需求等,尤其要认识到受资助贫困生既是消费者,也是潜在的生产者,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主体,认识到他们将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二)完善以“以资促俭”为中心的各项机制。高职院校要充分调动学校、班级、学生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学生父母工作单位等方面的作用,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认定贫困生身份,还要对相关贫困生资料进行动态管理,加大相关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为建立“以资促俭”机制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把受资助贫困生引入以资促俭机制全面、深入体验节约。要加快完善相关资助资金的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政府对资助资金的投入,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来,逐步增加资助的项目和资金。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合理分配资助名额,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资助方式。

对于受资助贫困生的浪费行为,应当采用教育的方法来帮助其逐渐纠正。这种方法既可以是基于受资助协议的纪律教育,也可以是基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教育;既可以是富有幽默感的谈话教育,又可以是严肃的训话。对那些恶意浪费的受资助贫困生,可以先扣发其部分资助金额,待他们重新回到节约轨道时再补发资助金;而对于那些有着良好节约习惯的受资助贫困生,则可以在勤工俭学、资助金额和评优评奖等方面有所倾斜。

(三)改善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方式。首先,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学习。要通过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学术沙龙等方式引导受资助贫困生学习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相关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习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尤其要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引导,为提高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实效建立理论、政策认识基础。其次,增加校园活动体验。体验是“主体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对客体进行感受和体认的感性把握活动”,能丰富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变革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校园是受资助贫困生最为熟悉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整合了许多包括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相关资料在内的内容,又创设了许多与培养节约意识相关的活动环节。在这样的校园活动中,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有效性将得到提高。因此,“可通过培养正确的节约观、增强节约情感体验、用校园规范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及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并形成节约习惯”。另外,还要增加校外活动体验。包括融于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和行业环境在内的各种校外活动,都是增加受资助贫困生体验的极好平台。“应把培养节约意识看作一个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可借助家庭、学生、社区和媒体的共同努力来加强大学生节约意识。”再次,深化交流与分享。保罗·弗莱雷说过:“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也应如此,具体而言,要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意识为引导,深化交流与分享,而不能停留于课堂的“热闹”与表面;要在校园主题活动、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等校内教育环境深化交流与分享,而不能使相关理论学习停留于表面知识的阐述;要在实训基地、实训车间和实训岗位深化交流与分享,而不能使实训停留于技能的训练。

(四)创造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首先,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层次,为学生深入生产实际,继而为体悟生产节约创造条件。此外,还应当丰富校企合作层次。不仅要有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合作,还应该深入了解和把握包括企业规范、企业精神和企业理想在内的企业文化,继而帮助他们在企业行业的集约化发展中养成良好的节约意识。其次,推进校政合作。高职教育具有“惠及大众、面向人人”的公益性,切实发展高职教育是政府的“公共责任”,地方政府是高职教育的“举办主体”。良好的校政合作,有助于推动政府协调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的关系,打破它们之间的隔阂,促进人才培养要素与技术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这样一来,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平台就不再局限于学校、企业和行业,那些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都有可能成为培养他们节约意识的平台。再次,加强校校合作。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内和不同区域间的高职院校的合作,共享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培养的经验、做法等。另一方面,要加强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合作,推动院校师生的交流往来,积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受资助贫困生节约意识的经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推动高职院校与国外相同类型学校的合作,学习国外院校在培养学生节约意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优秀经验。

【参考文献】

[1]蒋建刚,刘明.高职学生节约意识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高军,韩云金,张叶平.基于发展性理念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J].高教探索,2014(1)

[3]金业文.体验学习的局限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4]陈文.大学生节约意识特征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5]于中华.浅论当代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8

[7]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4(1)

【作者简介】黄宦霖(198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倡导节约意识演讲稿 篇8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北京有一支闻名遐迩的“一张纸小队”。5年前,北京市东高房小学年仅8岁的少先队员袁日涉发起组建了这支小队。几年来,“一张纸小队”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朴素道理。他们号召各位“两面用纸、节约护树”;他们把正反面都用过的纸收集起来,放在教室后面的纸箱里,并为这个纸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绿色银行”;他们在北京郊区建立了一片“少年先锋林”,计划动员全国名队员在这里种下2008棵树,作为环保少年为北京奥运会献上的一份礼物。

全国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数量庞大。一页纸就是一页金,举手投足间珍惜一张纸,就等于造林一片。同学们,透过一张张洁白的纸,你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你是否远离了一次性纸杯、一次性木筷?你是否用纸的背面写过字?你是否用旧挂历纸包过书皮?你是否用电子贺卡代替了传统的纸质贺卡?你是否把废纸与垃圾分开处理?你的口袋里装的是手帕还是面巾纸? 同学们,加入到“一张纸小队”的行列里来吧!节约一张纸,挽救的可能是一棵大树,甚至整个森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初探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内容摘要:根据我个人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而缺少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广大数学老师做一下探讨。

关键词:培养数学课堂创新意识

一个人从出生他就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初步感知。在幼儿园,有幼儿老师的娱乐教育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小学,有小学老师的系统教育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从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1、建立全新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用和蔼的口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如:“谁能说说„”“谁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等。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后,可以说“我真高兴,我和你的意见是一样的,”话虽简单,但会让学生感觉老是和他是平等的,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是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2、重视情感的使用和激励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特有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在进行“正方形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到了第4小题时,大部分学生避而不答,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时,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

我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新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问应有梯度,让学生有学习后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他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的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三、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方法

1、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探索的能力。

例如,我在参加宿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全区数学课送课下乡课堂展示上,一位老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4-8,4-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4得4,再用10-4得6,因此14-8=6,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惊。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学习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对学习方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2)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5)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做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

所以,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摆出了好几种。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相同的一个长方形可以是不同的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

4、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例如,我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3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本人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二种不同的方法。

解法一:以女生为单位“1”,则男生为65%,女生比男生多:35%÷65%=54% 解法二:先算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100%÷65%=154%,再算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154%-100%=54%

5、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我曾经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老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一辆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90人那两个班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

一、两种搭配方法,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搭配的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 篇10

一、正确认识“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贯彻民主性的教学原则,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要使它容量最大,决定于组成木桶板块的高度,只有木块高度平等,每一板块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它的容量才最大。如果木块的高度不等。容量大小则取决于最短块的高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相当于一个木桶,要使它产生最好的效果,就需要组成课堂的每一个人有平等的关系,这就是师生的平等。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求全责备,求同曲异,扼长取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学效率低。实施“主体意识”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其“主体意识”呢?

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要不断树立、巩固学生的主体观、主体参与观,还要在实践中摸索探讨出将一般语文课堂变成“主体参与”课堂的模式和方法。使“主体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互相竞争、互相进步。

1.课前成立备课小组,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备课中来。帮助老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2.课中教师激发兴趣后,布置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在学习初步感知内容后,教师点拨引导。提出新问题,学生深入领会学习内容.最后师生总结,明确重点。

3.课后学生互批互改与课文相关的作业、作文,设计检测题或阶段复习题以备交流。

三、传授學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学习习惯包括坚持预习、使用工具书、书写规范工整、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勤于练笔、做单元小结、修改文章和主动订正作业、上课回答问题时站姿端正、声音洪亮、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等习惯。主体参与意识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提供指导和帮助。课堂上既要有气氛的活跃,又要有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好的习惯愈多,抵抗诱惑的力量就愈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对学生语文素质和自学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要积极组织各种语文活动

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和参观访问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提高的能力。我在2003级四班教学时就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办黑板报、手抄报、口头作文、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会、搜集并朗读课本中的名言警句、影评比赛、登台表演讲课、开答辩会、鼓励学生投稿,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从激发学生同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而告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方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问题呢?

1.讲清提问的好处。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来说明。如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每事只在问”。可见“问”的巨大作用。“问”能培养人们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无不是从问题开始的,包公破案,牛顿发明第一、二、三定律。袁隆平成为水稻发明专家,无一不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给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发现疑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疑问繁多的文章中发现疑同,二是于无疑深处见疑。“见疑”的方法有:联系法,联系上下文或有相关信息的内容提问;比较法,即将看似没有问题的内容和与之相似的内容比较,发现差异,提出问题;置换法。即针对某一问题的说法换成另一种方法表述。找出不同点。提出疑问;自我暗示法,即对阅读文段不轻易认可。时刻在内心提醒自己多换个角度思考;淘汰法。从众多的疑问中选择一个最好的问法。

3.教给解答问题的方法。有:借助背景材料;联系上下文;联系异同;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等方法。

论增强领导干部勤俭意识 篇1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法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领导干部却忘记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逐渐走向腐败,如不及时遏制和扭转这种现象,将危及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兴衰成败。因此,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关键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 勤俭意识。勤俭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延伸,它是培养领导干部优良品质的先导,是领导干部反腐之盾,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源头。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勤俭意识,就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清俭修身,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虽然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但却总结了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可谓是真知灼见。今天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仍然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2007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届全体会议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历来把它作为党风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才能永葆先进性,才能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勤俭意识将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增强勤俭意识,对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极其重要。

勤俭意识的践行与延伸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勤,即勤劳,就是辛勤劳动,努力生产物质财富。所谓俭,即节俭,就是节制、节省、爱惜公共财物和社会财富以及个人的生活用品。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孔子在夸奖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时说:“贤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作为圣人孔子自己也一贯保持勤俭的生活作风。有一次,他要搬到九夷(东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劝他说:“陋,如之何?”他却淡淡地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4月)李时珍为解民疾苦,不辞辛劳,跋涉千山万水,尝遍百味草药,积二十七年之经验,写成《本草纲目》,造福人类;还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等。正是这些传统美德和精神,千百年来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艰难困苦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不屈不挠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中华民族因此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各种艰险,创造美好的生活和光明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铸造了“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北坡精神”。在那艰苦的年代,吃的是野菜、红米饭;睡的是地铺、稻草;穿的是自缝粗布衣,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又铸造了“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抗洪精神”等等。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强调,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保持党和国家政权永不变色的强大思

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和价值取向,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就生产力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国情就决定我国必须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但这一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分配不公、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不能把优良传统丢掉。换句说,即使我国发展了,综合国力强大了,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在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整个社会风气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领导干部要大力增强勤俭节约意识,牢固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才不负党和人民赋予新的使命。

勤俭意识在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的作用

勤俭意识是培养领导干部优良品质的先导。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斥责金钱是“万恶的渊薮,一切罪恶的根源”,这对拜金主义者来说是非常适用的。在建国初期,由于崇拜金钱,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和受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天津的刘青山、张子善等党内高级干部过去那种艰苦朴素的品质发生了变化,成了人民和国家的蛀虫,贪污腐化堕落,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不少领导干部,如浙江省原交通厅厅长赵詹奇、安徽省池洲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孙靖等,在个人品质方面出了问题,成了金钱的奴隶,结果跌入犯罪的深渊。从思想根源上分析,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只有金钱是真的!”庄子说:“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他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2007年2月)“小惑易其方”,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功利,而改变心中的理想;而“大惑易其性”呢?就是利令智昏,让人们改变本真。从上述领导干部的教训中,不难看出,有些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物质利益的诱惑而脱化变质,道德沦丧,若不注重领导干部的品质培养,我们党抓好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将无从谈起,也无法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勤俭意识。只要领导干部增强了勤俭意识,才能抵制各种诱惑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不为金钱所动,个人品质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才能防微杜渐,从而筑牢自己人格的万里长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才能得到发扬光大。因此说,勤俭意识是培养领导干部优良品质的先导。

勤俭意识是领导干部防腐之盾。在领导干部中之所以产生腐败现象,是因为“贪婪”。领导干部的“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越加满足胃口越大,甚至不择手段,走向极端。正如宋学大家程颐所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古往今来,贪婪成性的官员大有人在,因贪婪而身败名裂,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的人更是不胜枚举了。在今天,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告披露,2006年中国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33668件,立案侦探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36人,其中厅局级202人、省部级6人。(新华网北京3月15日电:权力资本腐败成为中国反腐重点,记者:张敏、冯国)以上事实表明,领导干部腐败之风已经严重响影了我党的建设,危及到了我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党把反腐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胡锦涛总书记今年1月9日在中纪委 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特别强调:“把反腐倡廉工作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之中,拓展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要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关键是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勤俭意识。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应该有“君子”的胸襟,淡泊金钱利禄名誉,远离贪婪的黑洞,洁身自好,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工作,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真心实意地做一个好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勤俭意识,这好比腐败是一支将领导干部射下马的利箭,而勤意识俭则是一个坚固的盾,只有筑牢这道防线,我们的领导干部才不会被射下马,才能够专心理政,廉洁从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巩固。

勤俭意识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源头。建立“廉价政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廉价政府”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要廉政;二是政府要节约。(《法制日报》:论增强节俭意识,作者:王伟,2007年4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大楼,严禁建设楼堂馆所,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这是我们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因为各级领导干部都不同程度地掌管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勤俭的意识,随手一挥笔,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亿就花出去了,若是这些钱未能真正用在“刀刃上”,将会给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要建立节约型政府,领导干部是源头,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增强勤俭意识,才能有效地 解决行政机关存在严重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淫逸等问题,才能遏制兴建楼堂馆所、办公大楼之风。我们要倡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的败家子作风。我们要切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资源相对匮乏,底子薄,需要成千上万的领导干部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树立良好的执政者形象。

领导干部怎样增强勤俭意识

牢记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增强勤俭意识,首先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点。”(《光明日报》:论增强公仆意识,作者:李君如,2007年4月2日)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宗旨,应更加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谋好利。基于这一点,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增强勤俭意识,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应“节用以时,使民以时”;“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意思是说,领导干部自己勤俭节约而爱百姓,使百姓按时劳作,国家才能富裕,人民才能宽裕。若纵欲无度,则祸国殃民。然而,各级领导干部要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其次是当好人民的公仆。所谓公仆,是指为公众办事的人,具体地讲是政府官员。毋庸置疑,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办事。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现代伦理学》王正平、周中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把自己摆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才会有勤俭意识和动机。曾任阳江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的雷法熙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他干了14年的局长,不但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而且在生活上廉洁自律,为了避免与局里几个领导挤一辆车和省油钱,他平日上下班坐公交车,局里提出要给他补助,他说:“我已坐了公车,这补助一分钱也不能领!”(《先模风采》中共阳江市委组织部、阳江市作家协会合编,阳江市教育印刷公司承印,1998年4月13日)在社会主

义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领导干部面临着巨大的诱惑,存在两种风险:一是做官做老爷,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二是以权谋私,即由“公仆”变“私仆”。(《光明日报》:论增强公仆意识,作者:李君如,2007年4月2日)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就没有这种风险意识,摆架子,耍威风,滥用职权谋私,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严重损坏了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和领导干部的形象。这种现象绝不能让其蔓延下去,要坚决遏制和打击。这就要求各级领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政府的一切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人员除了当好公仆外,没有任何权力。”(《光明日报》:论增强公仆意识,作者:李君如,2007年4月2日)作为领导干部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为国家节约好每一分资金、每一份资源,反对铺张浪费,造福子孙后代。

清俭修身,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十分注重节俭与修身,他曾在《戒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说,俭朴的生活能够培养和增进人的高尚情操,它把人们的视线从物质的追求转移到自身修养的增进上,转移到对义的追求上,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身方法。我们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勤俭节约的精神可谓是领导干部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身为党中央主席,生活十分朴素,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再摞补丁。有一次接见外宾,事前警卫员提醒他不要伸腿,原因何在?毛泽东的袜子太破,腿一伸露了出来。(《职业道德培训教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蓝天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曾任阳春市房管局局长的陈增业堪称为当代领导干部清俭修身的楷模。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人曾建议陈增业大大方方弄套一两百平米的房子,可他却坚持:“当领导就要吃亏,不义之财不能要。”他当了近十年的局长,心不贪,嘴不馋,一家六口仍住在按标准分配的房子里,家里连一件象样家具都没有,在一些熟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寒酸局长”,但却被阳春市人民誉为“操正步的老黄牛”。(《先模风采》中共阳江市委组织部、阳江市作家协会合编,阳江教育印刷公司承印,1998年4月13日)各级领导干部应把先贤、领袖、伟人和先模的节俭美德作为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对照自己,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操守、品德与人民和党的要求还有那些差距,在生活上以节俭为荣,不追求丰厚的物质享受;在工作上,淡泊名利,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为党为人民办好每一件事,决不能像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禇时建、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那样,淡忘了勤俭意识,把艰苦朴素的作风抛到九霄云外,面对物质利益的种种诱惑和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丧失操守,贪污受贿,成为人民的罪人。勤俭是领导干部的修身良方,艰苦朴素是培养领导干部高尚情操的沃土。总而言之,领导干部只有坚持清俭修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才能使自己的勤俭意识不断增强。

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励精图治、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官吏。清朝康熙时代,有位官员叫陈瑸,他做官几十年,廉洁从政,始终把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他刚到福建古田任知县时,该县赋役轻重不均,老百姓怨声载道。不久,他就亲自到老百姓中间作调查,下大力气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整顿赋税,让百姓得以安居,万民欢跃。康熙五十三年,他被升为偏沅巡抚,到任后,帮助百姓建立社仓,提倡节俭,禁止百姓向官府、下级向上级馈赠礼物等。这些举措,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也得到康熙的嘉奖。(《金手指点子库》第二册,张俊红主编,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美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发扬光大。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一个光辉的榜样。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勤政为民的志向,积极投身革命,一生戎马倥偬,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后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日理万机,被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工程师”。但他从不以权谋私,光明磊落,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敬。1976年周恩来逝世,联合国设在纽约的总部下半旗致哀,这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开天辟地第一次。于是,有些国家的外交官为此愤愤不平。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瓦尔德海姆仅发表了一分钟的演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第一,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让我们数都

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分钱存款;第二,中国有将近十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如能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总部照样为他下半旗。”(《职业道德培训教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蓝天出版社出版,2001年4月)这简短的演说,如一个重磅炸弹,震得来讨说法的外交官们哑口无言。从陈瑸和周恩来总理的身上,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呢?就是为官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历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呢?仍然是“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够从思想上增强勤俭意识。有了勤俭意识,才能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看到我国当前经济的增长,又要看到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既要看到发展,又要看到发展的持续性,任重而道远。所以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反对好大喜功、铺张浪费,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高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篇12

———浅谈高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 当今以创新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让设计走进生活,已成为高中美术新课程下所关注的话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五个方面来阐述“设计意识”的培养可行性,这当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体验为基,并以活动贯穿于课堂,评价贯穿于活动中。

关键词: 设计意识; 观察方式; 人文课堂; 设计平台

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希望用他们独特的智慧来改造社会。许多人认为,设计专业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踏进去的。有时候,心中有一丝“蠢蠢欲动”的想法或构思,却从来不去探究,因为他们觉得,那是设计师的事,这种心理倾向总是使一些天才的构思湮灭。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国外,设计其实是很普遍的事儿。德国前联邦部长格罗斯曾说他的国家“三分之二的14岁以上的人理解设计并且积极参与设计活动”。韩国政府为了让做家务的主妇们也能领略到设计的魅力,建立了许多生活设计馆。很多国家每年设有政府设计大奖赛,积极鼓励大众参与设计。

令人欣喜的是,新课程下的美术学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设计的重要意义。一位预言家曾这样说道:未来最抢手的毕业生将不再是读NBA的学生,而是具有创新技术的艺术硕士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迫在眉睫,那么,什么叫设计意识呢?

所谓“设计意识”,是指在欣赏设计作品和进行设计活动前、活动中,对欣赏对象或操作对象有一种预先制定方案、设想操作过程、选择工具材料和工艺手段的敏感心理倾向。这种敏感的心理倾向往往是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高中《设计》模块开展中,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突破常规,让学生在思想上能愉悦地接受,在知识结构安排上做到由浅入深,从而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意识。

一、转变过偏过激的思想认识

课堂上,我们应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观察方面的立体主义。那么,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对开展《设计》模块有什么看法呢?存在着两个误区:

误区1:绘画基础好的设计也就好

我们知道,设计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期设计,总是要通过绘画造型来获得表现。但如果仅仅把设计当成绘画一样来看待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在高等院校,常有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在设计方面不见得比别人好的例子。换句话说,绘画与设计在各自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成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说绘画在艺术的再创造下是一个新观念新手段的思维过程,那么绘画在技术中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一系列加了手段则是完成和实现这种思维的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了作为同一内容单幅独立的绘画作品,绝对不能重复存在,并且呈现给观众的必须是手工制作的真实的肌理材料。如油画用的是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以笔、墨、宣纸、帛以及以水溶性颜料为主的肌理特征。而设计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在脑力劳动创造下的和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今虽然时代变了,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脑的产生无疑给设计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机器的智能化、工业化、系列化,越来越显示出机器的重要性。

总之,设计与绘画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关系,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表现个性与才气的关系。

误区2:评价上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

在设计作品中,创意是形式的灵魂,而形式是创意的载体。然而,凡有设计经验的都知道,一张设计作品更注重的是创意,没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即便色彩与造型无可挑剔,也是毫无价值的。高中学生大部分的绘画基础并不是很好,如果在作业评价中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那么,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好的创意流失。要针对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因材施教。要着重挖掘作品在美丽的外衣下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另外,我极力提倡“设计”的小组合作精神,在每一小组各安排一名绘画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参与到小组创意“风暴”中,以便于真正做到各取所长,各有特色,克服好创意无法“包装”的缺憾。

二、培养从自我到非我的观察方式

发现生活中寻常的视觉形象不足为奇,而通过不同方式手段发现生活中不寻常的视觉形象,才是我们获取设计创意灵感的有效途径。这种“不同方式、手段 ”在专业上称为“非我视角”。所谓“非我视角”,是指设计师在构思立意时要尽力跳出“自我”的狭小的思维空间,排开设计者自我(自我视角),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视野越是开阔,信息就越庞杂。与“非我视角”相对立的另一面,即称为“自我视角”,是指设计者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带上自我的感情偏好、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我们说一个设计师有没有灵气,就要看他的作品有没有个性和想象力。正是因为有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师,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各有千秋的设计,否则,我们的视野将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死寂。

高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及理性思维的发展,容易陷于“自我视角”,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尝试不同的观察方式。比如,一个辣椒,一只蕃茄,运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甚至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挖,借以展开对该物体不同观察方法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非我的观察方式(非我视角)来获取各种视觉信息。

三、营造探讨与创新的人文课堂

“设计”即意味着创新,创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原来认识事物基础上的突破,从而获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高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已从“白雪公主与灰姑娘”的梦想光环中逐渐过渡到理性探讨层面。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课堂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去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才能让教师从“满堂灌”中走出来,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在优秀设计作品鉴赏时,我总是先以作品名称呈现,让学生主动思考(碰上这样的问题,我会如何处理),然后推出图片(我怎么想不到呢),结果他们会为精彩的创意而喝彩,课堂显得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让同学们试着点评优秀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用适合的专业性语言进行概括。

其次,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练习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探讨提供各种媒介,更多的是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苹果中的五角星》一课中,我设计了多层面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一个新的视觉形象,并且运用合适的方式(比如拓印法、描绘法、甚至照片拍摄等)将这种视觉形象转换为图形。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意味着有不同的兴趣点。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在探讨方面当然会有更积极更深入的投入。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与总结。要走下讲坛,参与到学生“设计”活动中,并且在共同的探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加以肯定与表扬,甚至将他们实践操作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层面。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行,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只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当作一种形式,而不从心底里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

四、创建展示自我的设计平台

一幅设计作品,总是传递着作者思考的各个层面,并寄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价值。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师习惯于单一的量化打分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新课程下的美术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如学生作业的自我评价,学生作业的相互评价(交叉评价,分项评价,讨论式评价),形成互动、开放的评价标准。当然,评价还可走出课堂,即教师把学生的作业通过展示的形式推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

展示学生设计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展示的场地不仅可以在学校展厅,橱窗,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所有可以利用的场所经常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可以利用传播广泛的“网络展厅”。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创建生活中的展示平台,即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物品作为设计主题,养成以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设计者的眼光看待这些环境和物品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例如,观察自己或同学每天使用的自行车,分析车子设计上的优点和存在什么缺陷,假如自己是设计者,考虑在扩展作用功能,增强美观程度等方面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等等。再则,教师还可提供信息让学生参与社会设计方案的征稿活动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所学的实用性。

五、提供较为前沿的展览窗口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和最前沿性的设计理念。在我国,当下文化思潮敏感,多元艺术格局相互碰撞,作为设计,已深入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代表了时代的美术走向和审美标准。为此,提供最前沿的设计窗口,掌握当前设计动态,扩大他们的视野,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重要手段。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搜集与利用问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运用网络收集的资源,通过课堂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当然美术书籍和其他资源,包括画册、设计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也是获取资源的途径。对于作品的选择,要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要与学生所学习的设计知识技能方面相关联。在上《标志设计》一课,我运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移动公司标志等较为当代的设计作品,在探讨中也让他们了解了当前文化动态。在《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单元中,多次列举了时尚建筑与家居,如北京鸟巢体育馆,上海某大酒店的内部装饰等等,并且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由此引起人们的审美在时代变迁中的种种变化。

充分运用学校的展览室,橱窗,把搜集的资料,通过复制放大,张贴,供学生鉴赏、参考,形成设计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参观具有主题性的设计展览,请当地设计师讲学,参观艺术家工作室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有效途径。

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广泛的工程,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设计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同艺术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对设计领域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自己的“设计意识”得到确立并逐步得到加强,从而让“设计”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活动感悟下一篇:运动会简报范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