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2024-06-11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共17篇)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篇1

没有穿越历史,却能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没有环游世界,却能知晓各地的风土人情;没有亲身的实践,却能掌握很多有用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作用。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书,不断的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有很多书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是文化的载体,读书除了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还有很多的好处。

读书可以说是最为环保和绿色的休闲方式。它没有空间的限制,在家里,在户外,在车上,在任何一个可以坐着、站着和躺着的地方都可以阅读;它没有时间的限制,时间充裕你可以看洪篇巨著,时间紧张你也可以读小品短文;它更没有资源的消耗,一本书,或是再加上一杯清茶,一把茴香豆,就能给你带来长时间愉悦的感受。读书,可以让你的思绪插上翅膀,在书中,可以和徐霞客一起去游历名山大川,领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景:可以和李白一起去小酌,感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可以和岳飞一起驾长车,感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

读书能使人变的睿智。读书,是同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在交流,它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境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充满灵气,能使人有精神底蕴;能使人更理智、更沉着地面对恶劣的环境,处理棘手的问题,在危难的时刻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读书更可以陶治人的情操。“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有叹息。”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当我们静下心来读书的时侯,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意蕴,体会到人生的哲理。读书就能净化人的心灵,恬淡愉悦了人的精神。使人能正确对待荣辱,明理得失,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当你处于闹市喧嚣的时候,一句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就可以让你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当你身处逆境心灰意冷时,一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能让你重拾信心;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能使你警醒。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给予方法

一、激发兴趣

《小学新课程标准》提出,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小学生还处于非常好动的年龄阶段, 如果无法在课堂上引起他们的兴趣, 则很难将他们的心留住, 更别提获取知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所以在学生未进行阅读以前, 老师要把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上, 注意点燃学生的激情, 达到“书未读, 趣已生”的效果。

(一) 介绍名家激趣

教师要整体把握文本, 善于举一反三。在讲读名家的作品时, 可向学生介绍作家生平、作品及有趣的佚事, 用文学的魅力去感染他们, 形成自动阅读。许多儿童文学作家,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妨给学生做一些名人简介,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介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时, 可以这样出示:

曹文轩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擅长儿童文学, 任……代表作有……曾获……

能有这么多优秀作品, 这么多的荣誉, 以及这么高的评价, 学生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对作家及其作品有了初步认知后, 即可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曹文轩的相关作品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学生主动与作家的对话, 是值得期待的精神大餐, 学生必然想“先睹为快”。

(二) 借助故事激趣

小学生是最爱听故事的, 一听到“讲故事”, 个个都会挺直身子, 竖起耳朵静静地听。阅读课给他们讲《格林童话》等故事,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他们带入一个个美妙的童话世界, 可以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讲完故事后, 老师再不失时机地推荐课外书, 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如教学安徒生童话时, 可以这样设计:

小朋友, 你们爱听童话故事吗?知道哪些童话故事呢?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讲个童话故事。 (老师讲完《拇指姑娘》) 想要听更多的童话故事吗?看看《安徒生童话》吧!精彩的故事先声夺人, 诱导学生进行了阅读。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还可以吊吊学生阅读的“胃口”, 在讲故事时适时地“留白”, 诱导他们去读书。

(三) 巧用游戏激趣

小学生可能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 但是对四大名著的内容却并不陌生。相关经典著作改编的影视剧反复播出, 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书籍已有一定的信息储备。因此可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

竞猜抢答

这种方式, 既可让学生成为互相赶超的竞争者, 又可调动他们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阅读氛围。

(四) 简介书籍激趣

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里面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 诙谐幽默。因此, 我们不妨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些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如介绍“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之《天真妈妈》时, 可以这样出示:

她是一个橱窗设计师, 有头像海藻一样弯曲的长发, 在厨房做饭时爱穿一条镶着荷叶边的碎花儿围裙。她像小女孩一样爱哭, 马小跳给她做个十二层的三明治, 马小跳给她洗脚, 马小跳给她过母亲节, 她都会感动得流泪……这个像小女孩一样天真的漂亮女人, 就是马小跳的妈妈。

如此充满趣味性的内容, 必定把学生“小书虫”的胃口吊得足足的。这样, 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部有趣的作品, 想要在课下好好地阅读一番。

二、教授方法

要使学生会读书, 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的方法。

(一) 精读

精读是区别于泛读的概念, 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 要认真读反复读, 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 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透彻理解。

(二) 略读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 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所谓略读, 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换句话说, 略读是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可以跳过某些细节, 抓住文章的大概内容, 从而加快阅读的速度。

面对一大堆书籍, 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框架方面的内容从头到尾很快地看一遍, 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内容简介。也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 几页几页地翻阅, 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一目十行”就是指略读。它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三) 速读

速读是一种运用视觉感官的阅读方法, 是一种讲求效率的阅读方法。它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 因而也更便于记忆。教师可从快速泛读、计时阅读、略读、寻读四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书香浸润“悦读”人生。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倪文锦, 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J].中华活页文选 (教师版) , 2008.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第二课堂;课外阅读;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们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带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课,但其他学科还没有,好像除了课本,就是教辅材料、习题集之类。事实上,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数理化学习同样需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激发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中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书籍极大兴趣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很多思考。课外阅读创立的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知识智力背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益处。比如,初二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年段,很多概念、定义、定理、规则、规律对初二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但如果把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甚至让学生在学习前就阅读大量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那情况将会大不一样。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那些阅读过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科普读物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而且他们学起物理来,既轻松又快。因为这些孩子的“智力背景”好。英语也不例外,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阅读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文化知识。比如与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文化知识。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针对教科书,第二套则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学校学习是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很多事情学生无法亲力亲为,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见多识广”。冯恩洪说:“教育的竞争实际是阅读的竞争。”阅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为了今天的课内学习,也为了明天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开始教科书的学习之前,在教科书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的必读、选读书目,指导他们到相关网站获取有关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图书馆利用科技节,指导学生创办科技小报,举办科普讲座——由老师或学生主讲,组织知识智力竞赛;要利用读书节组建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辟图书馆第二课堂,营造浓郁文化气息的读书氛围。为每个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逐渐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营造了书香校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我们欣喜看到很多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教室里张贴着学生自己撰写的读书节标语,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看到学生在“书海”中“扬帆”,不仅写出了许多生动的文章,也撰写了精彩的读书节标语,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我们看到不少家庭的藏书多起来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始读书,家庭业余生活从看电视转移到看书上。“读书之星”的评选活动树立了热爱读书的学生榜样,而通过“书香班级”及“书香家庭”的评选,学校及家庭都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团委组织的摄影活动为我们记录了许多阅读者动人的身影。我们所向往的“书卷飘香,书声琅琅”校园氛围正在形成。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广大教师也加入到读书节中,他们也用笔记录下读书感受,他们在争取成为博学之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节即将落下帷幕,但是我们读书的热情不应该减弱,各个班级、各个家庭,应该以读书节为契机,继续营造良好的班级、家庭读书氛围,引导孩子多读书。各位同学,应该以校园读书之星为榜样,多读书,与好书为友,与智者对话,与经典通行。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成立读书活动节,让师生走进美丽书屋,共同构建精神家园;提升文化素养,营造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在全校形成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飘逸校园 篇4

环县木钵镇中心小学 郑广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校什么都可以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平均每年读书64本,读书使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的比例。一句话,酷爱读书的犹太人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然而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逐渐狭窄化了。应试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读书的空间,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现象也不少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几乎不再读其他的书了,这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的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面对现状,我们痛定思痛:决心让改变从阅读开始。思路决定出路,阅读改变命运。

一.营造书香校园

校园的文化布置努力做到以文化人。阅读主题是“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处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两侧楼厅柱子上是我们的阅读目标: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逸校园。走进校园的每一位师生能够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气息。教学楼上的标语: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 先读书等。提示语:今天,你读书了吗?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的《三字经》、《弟子规》贴在了教学楼的楼梯上,校园操场13面文化墙有中华孝道、诚信教育、历史小故事、中国古代圣人等,让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面生动的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耳濡目染。在熏陶中得到启迪。唤醒学生的读书欲望,让每一位孩子能够喜欢上书,校园向学生推荐书目一百本,这些书是经过大浪淘沙淘下来的最伟大的好书。

二.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凸显三大课程

晨诵:用经典开启新的一天。早操前规定20分钟的时间,背诵学校编撰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60手中规定的部分,分年级分期完成任务,六年毕业背诵古诗160首。同时一至三年级分别背诵《三字经》,《歇后语》、《谚语》;四至六年级背诵《论语》让中华文化之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清晨到校领略母语美,沐浴音乐魂。

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孩子美好的童年。中午《三字经》操后,安排30分钟的时间进行,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在这里我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12月5日,香港乐施会为我校捐助图书3378册绘本图书,为我校阅读课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段时间内全校师生必须读书,不许备课、批改作业。让师生共读。教师读教育名著,去年统购教育名著400余本,要求每月读一本名著,交回一份读书心得,每期读透一本付诸行动。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与人类伟大的智慧谈话。用教师的阅读热情去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阅读是一种唤醒,是一种激励。每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慢慢的通过阅读方能做到人类文明薪火相传。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学生每天完成学业后,能够反思一天的生活,学生写日记,教师写教育随笔、课后反思。让我们在反思中进步。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

三.提供展示的机会,搭建成功的舞台

以活动促阅读,在活动中不断的提升。我们开展了多项活动引领,多次成功举办教师、学生读书演讲赛,教师教育随笔评比活动。每周一国旗下的德育大课堂时,安排两名学生演讲,一名是月活动主题演讲,另一名是读书演讲。自习课安排课前一分钟演讲,中午《三字经》操后有一名学生或演讲或反思。在讲的同时也留给了学生画的空间,校园前墙做了六面黑板,让学生办班级读书板报,班内分若干小组,每两周一更换,定期举办读书手抄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欣喜地发现师生的视野更开阔、气质更高雅、我们的校园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气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篇5

让读书充盈人生

X x x班

x x x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xxx班的张梦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

有人说,这世上最有趣的事,莫过于读书。因为,一本好书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一本好书,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的心房。人生中,有惊涛、有骇浪、有暗流、有旋涡,只有读书,才能使人抓住这个世界秘密的核心;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地激励我们坚强的意志;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沉淀烦躁的情绪,浮现出心灵中的那块净土。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一生中的黄金阅读期做好阅读储备,会使一个人受益终身。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必有好处。

多读书,即我们应该提高阅读量,畅游书海。巴金的《家》使我们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使我们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曹雪芹的《红楼梦》,使我们体会到爱情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了爱情与现实间的差别;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美与丑的完全统一,使我们聆听了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这些书对我们都是大有益处的。

常读书,即增加我们的读书次数和读书时间。古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书在手,我们可以穿梭时空,尽情沐浴先贤智者思想的惠泽;一书在手,我们可以遨游天下,悠然领略种种极致的风景!

读好书,即读一些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品质的书。好书是心灵的钙片,是我们进步的阶梯。一些经典之作,使我们受益无穷。

我是一个女孩,但却大大咧咧,特别喜欢大多男同学喜欢的《三国演义》。我喜欢《三国》,是因为它精彩的内容、张扬的民主。其内容围绕以刘备为代表的蜀国、曹操为代表的魏国和孙权为代表的吴国间的关系,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我喜欢《三国》,是因为它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称道,小说中不少形象堪称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那便是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和孔明的智绝。对于曹操,众人皆知,在第一回合中就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具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有时他也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以礼相待,也正因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曹操成为了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诸葛亮,智慧的化身!我总希望自己能拥有像他那样的高智商,但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能了。可以说诸葛亮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仿佛也是他一直在左右着时局的演变。他为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所打动,毅然投入到了兴复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这也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情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则正是对他的极高评价。

我喜欢《三国》,也因为它精彩纷呈的斗智斗勇场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战争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又不显得过于惨烈。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人物之口反复表明“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表现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它诉说着历史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真理。

我喜欢《三国》,还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所影响。现实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心灵比海洋更辽阔、比天空更高远的“船长”吧!

经典很多,贵在阅读。读书是快乐的,是享受的。读书之乐,乐在大开眼界!古今中外,皆浓缩于尺牍;千山万水,尽了然于卷帙。读书之乐,乐在读书!我们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也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读书之乐,乐在悦心!读书,可以抒发纠结缠绕的情绪,可以拨开犹豫彷徨的迷雾,可以培养纯真高尚的情操。在此,我还想说说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它对我们也是极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同学们,爱书吧,读书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让我们打开书本,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充盈人生,用智慧的金钥匙开启自己的人生之门!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溢满校园 篇6

水集中心小学王美虹

多年来,水集中心小学一直重视师生读书活动,努力培养师生读书习惯,打

造人人读书的书香校园。

一、领导重视,制度跟上。

学校领导一直重视师生读书工作。学校建立了读书活动规章制度,为读书活

动提供制度保障。努力做到四到位。

1.组织到位:学校每个学年初制定读书方案,并下发到各个教研组与各个班

级,教师有个人读书计划,班级有读书计划,目标明确,定期交流,使读书活动

有效开展。

2.奖惩制度到位:学校将教师读书活动纳入到教师考评,将学生读书活动纳

入先进班级评比,每学期定期进行书香少年、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评比。

3.时间保障到位: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自主读书外,规定

每周教师读书不少于6小时,并留有读书笔记,定期进行展览。学生每天早晨开

展早读活动,保证半小时阅读时间。

4.物质保障到位: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向师生开放,同时按经费预算,投入资金购买新书。

二、氛围营造,溢满书香;师生共读,教学相长。

1.布置美化书香校园。

学校加强校园阅读氛围的创设,精心布置美化校园,使校园也具有“书香气”。

学校积极打造橱窗读书文化与墙体读书文化,在校园内开辟阅读长廊、悬挂名人

故事、至理名言,感召孩子们,让孩子们热爱读书。学校处处充满书香,学生时

时浸润在书香之中。

2.设立班级图书站。

以学校统一配置的图书和学生漂流图书为主,每隔两周同年级各班互相调

换。每班两个图书角,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交换、补充,每个班相当于都

有一个“小小图书室”。学校把所有可供师生阅读的图书尽量发到每一位师生手

中或在班级漂流阅读。

3.鼓励教师购买教育书籍。

学校在每年年初鼓励教师订阅教育类杂志,学校报销50%,并鼓励青年教师坚持读教育教学专著。今年学校图书室又为教师新购买了一批教育教学名著,教师通过阅读,找到了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并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教学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而且,教师通过读书,开阔了视野,头脑里注入了新鲜的东西,课堂上显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让阅读成为习惯 篇7

芥川龙之介、大江健三郎。还有一些书, 是从小到大都在读的, 比如《红楼梦》, 比如唐诗宋词, 比如鲁迅。

我想, 让阅读变得快乐的方式之一, 就是选择那些与你的认识水平相符的书。让三岁的孩子读《红楼梦》, 再美、再经典他也不会感动;让二十多岁的人去读《巴黎圣母院》, 他会觉得无聊, 觉得人物平面化、情节呆板。这些感受都是不可避免的。我想, 一个人的成长史也就是整个人类的成长史, 在阅读的时候, 我们不妨也循着人类成熟的足迹吧。这样的一种阅读顺序, 是否合理, 是否科学, 我没有向专家求证过, 但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 这的确是一条让我理解阅读、爱上阅读的阅读之路。

好书可以反复读

阅读不像人生那么残酷, 只有一次机会, 不容任何人打草稿。一本书可以反复阅读、多次阅读, 读不懂可以再读, 读错了也可以再读, 只要你有不老的心情, 书中就有不绝的风景等待你去欣赏。

对于阅读, 其实我也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好书, 特别是经典的读物, 不能只读一遍。

许多好书, 读过第一遍后, 是要晾一晾再读的。越是那些难啃的书, 往往越是需要多读几遍。

记得第一次读《庄子》, 光是查字典就耗去了大半时间, 恰好那时我拿的是繁体本的, 读起来更加费劲, 更不用说欣赏了, 读过之后, 大半也忘记了。后来看《史记·苏秦列传》时, 其中有一句写道:“孝如曾参, 廉如伯夷, 信如尾生。”“尾生”的注释中说, 尾生的故事《庄子·盗跖》曾载。我不由一惊, 按说我应该是读过的啊, 怎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呢!回头重新读《庄子》, 才注意到了这个凄美的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 女子不来, 水至不去, 抱梁柱而死。”心中不由大为感慨。尽管庄子并不认同尾生的做法, 我倒是宁愿自己所期之人能“水至不去”。

读书也要有方法

经典作品的艰涩、“难啃”, 让许多年轻朋友望而却步, 不敢亲近。这种现象的出现, 有一定的客观因素。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 就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正因如此, 许多经典作品距离现实生活较远, 读起来难免有隔膜。特别是一些外国作家的作品, 不但纵向跨度大, 横向跨度也大, 其间经历了不同水平、层次的译者的转述, 很难保留原著原汁原味的东西。

其实, 应对这个问题并不困难。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 阅读经典也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记得最初开始读《古文观止》时, 我上小学三年级, 开头《左传》那几篇, 把我读得头昏脑涨, 痛不欲生, 简直与另学一门语言无异。后来突发奇想, 决定先读离自己近的、短小易读的, 再读那些又长又遥远的。当时, 我对诗词已经有点儿基础了, 于是便有意识地挑那些自己熟知的作者的文章先读, 读完陶渊明、苏轼的选文, 再去读那些不熟悉的作者的。这样, 小学毕业时, 一本《古文观止》已经读得差不多了。这会儿再返回去看前头那些不好读的, 便觉得轻松了很多。

读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是一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共四本, 我小学毕业那年买的。买后四年之内, 从没翻开过第二本, 第一本也只读到三分之一左右就读不下去了, 而且读过的每一页都无比艰难, 毫无乐趣可言:真让人受不了。后来, 我先放下了《战争与和平》, 去读托翁的其他两部名著《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 了解了他所在的时代, 也了解了他本人的写作风格。这会儿再读《战争与和平》, 就顺畅多了, 一气呵成地读下来, 心中也时不时地暗暗赞叹:不愧是名著啊!

我们这个时代, 不缺写作的人, 缺会阅读的人。现在, 市场上的书越来越多, 而值得读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可以登上月球, 却愈发对自己的心灵一无所知。

我想对每一个写作的人而言, 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习惯。对那些想写作的人, 我始终建议他们先阅读, 别忙着动笔。余华曾经说过, 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影响, “就像阳光对树的影响一样”。阳光影响着树, 但树会以自己作为一棵树的方式成长, 而不是阳光的方式。因而, 那些说阅读得多会影响写作的创造性之类的言论是很值得怀疑的。别怕, 放手读吧!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书香飘满校园 篇8

快乐读书吧 —— 杏花一枝春带雨!“快乐读书吧”是在教学楼的大厅内开设的开放式书架,是打造书香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这是一块开放的、天然的绿色的读书“牧场”,为学生提供了一個无拘无束的阅读空间。学生们自由地徜徉在书海中、尽情地沉浸在书香里。开放式的书架,舒适的座椅,随时更换的新书,使阅读变得“伸手即可触摸”“垂手即可获得”,书籍从来没有这样近,阅读从来没有这样美,在优雅环境的熏陶下,绿色阅读已走进学生的心灵。随处可见的学生阅读的身影已经告诉我们:阅读已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读书已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生们沉浸在绿色阅读中,如沐浴着春风,共同播撒读书的种子,共同收获着读书的快乐!

读写天地厅 —— 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教学楼的二楼开设了读写天地厅,由班级轮流负责布置,每期围绕读书活动确立一个主题,如:“我的读书足迹”“今天你读书了吗?”“妙语连珠”“诗情画韵”“美文鉴赏”等等。充分利用“读写天地厅”这一主阵地,注重读书活动的指导,加强课外阅读训练,积极倡导学生边读边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让书香浸透学生的心田!

“以一换百”读书活动 ——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每学期统一为学生购买学生读物,分发到学校54个教学班,不断丰富学生的读书资源。每个班都设有小书架,班班有特色,班班有主题,并由学生为小书架取名,如:“墨香世界”“我读书、我快乐”“徜徉书海”“黄金书屋”“书海泛舟”……同时号召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带到班级,由班级的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登记造册,学生随时借阅,以一本书交换百本书,形成资源共享!通过“以一换百”的读书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好书读,而且有了更多的交流主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流动起来,才能更大地发挥阅读的作用!

“走过四季”读书活动 —— 万紫千红春满园!学校每学年都开展以“走过四季”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即:春读、夏讲、秋演、冬写。春读:学校在每年春季都要为学生推荐20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目,要求至少精读一本好书;夏讲:在暑假前,举办读书汇报会、读书故事会、诗文朗诵会、美文鉴赏会、读书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等,使读书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读书的乐趣更加隽永、绵长。秋演:“十一”前夕,结合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开展课本剧演一演、红色故事演一演、读书才艺演一演等活动,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冬写:在学期末,学校组织学生根据年级特点参加有关读书心得、读书知识、读书专题评论等写作大赛,把优秀的作品在校《育英报》上刊发,在“校小主人电视台”播报,在“诗廊”中展示。通过“走过四季”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浓浓的书香,为书香校园的营造注入了活力!

“读书小博士、小硕士”评选 —— 梅花香自苦寒来!评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唤起了阅读的原动力。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评选,通过“读书知识问答”“读书小调查”“查看家庭读书箱”等方式进行评选,当选的学生头戴博士帽,身穿博士服,享受读书的快乐!评选活动为学生阅读构建一个“场”,一个强大的精神氛围,它用深刻内蕴,为书香校园奠基,正所谓“春来正是读书时,最是书香能致远。”

通过几年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学校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课堂纪律好转了,休息时间学生有事可做了,同学们能静心学习了,小主人意识增强了,日常行为习惯也规范了。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几年来,学校已有近千名学生作文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上获奖,有近百名学生作品在书刊上刊发!我们坚信与书相伴的孩子,一定有品味,有素养!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会更有内涵、有发展!

编辑/魏继军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 篇9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活动总结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田承东执笔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将经典诵读进行课程化研究,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经典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利用少年儿童最佳记忆能力时期组织经典诵读,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强师生文学功底,启迪心智和提升文学素养。

资丘小学经典诵读课题组于2006年开始尝试师生经典诵读活动,从未间断。自2011年11月接手湖北省小学语文“小学生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之“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的课题后,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和学校的部署,积极地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与师生语文素养提升研究” 的主题研究活动。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资丘小学的特色文化。

在一年多来的“经典诵读”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的享受到了经典诵读的好处,品尝到了经典诵读的快乐,师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重大提升。现将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向各位专家和同仁们做一个简要的汇报:

一,活动之前明确目标,在本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之前,确定各年级开展经典诵读的基本内容:一年级——《百家姓》、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增广贤文》、六年级——《声律启蒙》,力争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师生的情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提升师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打造书香校园。

二,活动之中落实方案

1,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我组开展了全校性的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如:师生共读经典;推荐“班级经典诵读之星”;“美丽中国文明湖北”等主题读书演讲活动;推行经典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拓宽了经典诵读的道路。

2,与少先队的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我组开展了“人人诵读经典、个个争当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坚持天天诵读。学期结束,评选班级诵读小明星。

3,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一节校本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周主题诵读内容或全面复习,开展了或在班级内举行诵读表演。或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等活动。

4,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提倡“亲子读”、“家庭经典诵读会”等,相机进行“诵读小小擂台赛”、“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三,多种举措行之有效

为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的平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经典诵读的兴趣,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学校大力支持。在小操场到大操场的必经之地,学校张贴了醒目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励志标语“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

2,课题组联合少先队举行“经典诵读我在行动”主题国旗下讲话,让全校师生明白讲普通话、诵读经典的意义和重要性,倡议师生亲近母语,共同行动。

3,教导处通过经典诵读课程的安排,让师生明白,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诵读经典,一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人文素养。

5,每学期评选“课外经典阅读小明星”,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编写手抄报等活动,并定期举办交流评比。

6,结合各项诵读竞赛,开展经典阅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优秀经典诗文朗诵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四、扎实研究收获喜悦

1,沉静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习效率。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一下子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身心的愉悦为课堂学习准备了

一个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学习心境。课堂中教师亦能注意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科学、有机地结合,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最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提升了教师的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逼迫老师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不得不加满自己的“一桶水”,让老师在教学之余,努力的去接近经典,诵读经典,从而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主动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达到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同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总之,从小让孩子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相信,只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多研究,多实践,让“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资丘小学的校园必定溢满浓浓的书香!

让阅读成为习惯作文 篇10

那年,我9岁,它悄悄的走进了我的人生……它如一杯清茶,淡淡的却沁人心脾。它透着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气息,使人不由自主的去接近它,了解它……

那年,我11岁,它不知不觉的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它仿佛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可以是我放弃玩耍的时间,放弃休息的时间,让我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把很多很多时间放在它身上……

那年,我12岁,即将毕业的我沉浸在寂寞与悲凉之中。对未来的憧憬和害怕,对好友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充斥着我的.内心……我对书的依赖,却依旧有增无减。那次,我

小学开运动会,这是我们小学的最后一次运动会,有的同学拿着相机拍啊拍啊拍,不停的拍,有的同学则在为运动员们加油,我却没有,我在和死党们看书……或许有人会说我没有集体荣誉感,但是书的诱惑真的很大嘛~就这样,书在我的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今年,我13岁。结束了初一生活的我,即将步入初二的殿堂。我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我也不知道,未来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但我知道,书,会永远的陪伴着我……

这些年,书已经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成为了我生命里的一部分。风风雨雨,我习惯了它的陪伴,绚丽年华,它陪我一同走过……它给我的帮助不计其数,无法言语。我只想说,有书很好,有书真好~!

让阅读成为习惯 篇11

【关键词】阅读;观念;兴趣;习惯;阅读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抽取了学校三到六年级各一个班共202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或比较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74%,而选择读书时间在双休日的占59%,表明课余各种各样的作业影响了读书时间的安排。在书籍的来源方面,大部分学生反映不太去书店买书或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家里父母偶尔看书的占60%,从来不看的占3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有阅读的潜质,但因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和限制,读书的量和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阅读量不够的原因多样,具体归纳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习惯问题,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见缝插针式的化整为零阅读,一直以集中阅读为主,因而阅读时间不够。二是不爱阅读,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游戏网络上,而没有发挥网络学习应有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么样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呢? 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实践。

一、转变观念,打通课内外联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和需要

我们的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疑处于重要的排头兵位置,所以打通语文课的内外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喜爱阅读,学会阅读,进而自觉阅读,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学习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写作的本领,即训练技能为主,兼顾教材中的知识点和熏陶感染功能,抛弃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应该考虑怎样引导学生从教材想开去,有计划的扩大阅读范围,进行作业式阅读。这样建立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有机联系,既通过阅读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又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六年级的《石灰吟》和《墨梅》两首诗后,书后练习中要求学生找一两首写梅花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我感觉这明显不够,于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五首古诗来读,摘录下来,注明出处,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于课上交流。这样学生势必要去大量阅读古诗,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判断诗人的写法特点进行选择,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对什么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也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我们的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值得反复体味品读,所以我们大多都是采用精读的方法引导学习。而实际上,在课外阅读中,这类精读的方法用得并不太多,特别是需要迅速搜寻有效信息的时候更不可能用精读,因此需要教给学生其他的读书方法作为必要的补充,但恰恰这一点最易为我们老师忽视,有的蜻蜓点水,匆匆带过,并不作扎实训练,因而会影响学生的读书效益。

(一)浏览性的泛读法

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进行速读训练

有老师总结出“遮盖速读法”和“限量速读法”,都是有益的探索。“遮盖速读法”即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书页差不多大小,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眼睛的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三)品味性的精读

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多作体会领悟。有老师认为要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好词佳句等方面细细咀嚼。

三、给学生搭建展示成就的舞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解决的是入门问题,而成就感激发的动机和热情是使学生自信的基石。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就的舞台,是将外因诱导转化为内因动力的最好方式。

要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阅读交流手抄报比赛、书签设计比赛、指定范围的读书知识竞赛、热点问题的辩论,还可以排演课本剧等。但最主要和经常的活动应该是对每次阅读作业的汇报交流,让学生时时感受成功的快乐。老师对活动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奖励,而对没有获奖的同学也鼓励他们自我奖励,只要觉得自己有好的表现或有进步,也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上画星、奖励自己一块糖或一句夸自己的话等。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再好的做法,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地去执行,最终都会昙花一现,过眼云烟,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习惯形成至少需要21天,而将之稳定下来至少需要90天,一年后想改变都有些难。读书习惯的养成当然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天天阅读,随时随地阅读。为有助于习惯养成,我们规定每天的早读课前10分钟为每天一讲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同桌的两个同学要将自己前一天的读书情况向对方汇报交流,介绍自己读了什么,有什么思考和收获,再结合阅读作业的交流汇报和相关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督促学生天天阅读,天天乐读。

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己之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大小环境中都不要将课外阅读游离于学业之外,应使之成为学生学业的主要内容之一,则读书之风一定蔚然,读书习惯一定有望养成,语文学科如此,其他亦然。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的情况是令人尴尬的。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做过调查, 结果与课标上要求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相差甚远。一个长期不重视语文的学生是不可能把语文学好的, 一个没有阅读量和文化素养的高中生在高考时是很难考到优秀的。

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 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原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需要”往往就是动力, 有目的的持续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会直接或间接的考察课外阅读, 而学生就有了得分“需要”, 这样便可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于是, 我在高一的转型阶段就有意识地灌输这种思想。看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 引起他们对名著的兴趣;用那些用名著作为材料创作出的佳作, 让学生明白看课外书间接帮助高考;接触一些与名著有关的高考题, 让他们知道高考直接要考。有了这种得分需求的激励, 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要去读课外书了。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述的得分需要由于见效慢, 有一部分学生会半途而废, 因而还需一些策略,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阅读欲望, 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 形成一种习惯, 不是我要读, 而是我想读。为此, 我做了如下的创新。

(一) 书非撕不能读也

袁枚在《黄生借书说》 中曾言道: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 发明了“书非撕不能读也”的“撕读法”。目前我校的日常教学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 学生都是分组而坐, 很多活动都是以组为单位进行, 合作探究成为常用手段。我就利用这种形式, 在开展中长篇阅读时, 只要求每组买一本原著, 然后根据组员人数撕成若干份, 每人拥有其中一份, 再利用语文课的某个时间, 大家统一把拥有的那部分读完。这样每位同学的脑中都是不完整的情节, 势必勾起他们对其他情节的兴趣, 便去催促他人快读同时也被他人催促, 在这个“催与被催”的过程中, 加快了阅读的速度, 更有甚者自己又买一本完整的来读。

(二) 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辅助活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必修课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和交流”两部分, 可见, 二者是同等重要。不将读后的心得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的阅读和鉴赏只能停留在表面, 甚至流于形式, 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 产生心灵的触动。标准中也建议:“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 分享阅读乐趣, 交流阅读成果, 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只有通过文字或其他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为此, 我共为学生设定了如下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以及读书报告会。前三项活动均先在班内进行, 选出优胜者, 然后让所带的三个班再进行PK。读书报告会每读一本开展一次, 并与校“绿茵”文学社联系, 结成派对, 每期刊登一些优秀的习作。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分享了阅读的乐趣, 尤其是在得到肯定后, 会更加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三、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 从高考的大局出发, 肯定不能逼迫学生去与其他科争抢时间, 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时间。我着重让学生充分利用一些闲散时间, 比如课间的三五分钟, 不适合理科的做题, 那么就可以用来阅读;大休时的跑操, 在整队等候的时候, 便可以把我们撕过后“便携式”名著拿出来读一读;再者, 因为大家读的部分不同, 吃饭、走路时, 同组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去获知未知的部分。

让阅读成为习惯初三作文 篇13

——题记

吾爱书,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当然,在现在它更是变成了我精神的一部分,每当我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时,我总能从书中一次次的汲取不同的知识与财富,每一本书都是精彩无比的,我总不会厌倦它的内容,而是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思想。可在这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书的重要程度却渐渐的站不住脚了,它的地位在一点点的下降:

那是一个灿烂的下午,我去买书,公交车上,许多年轻人手拿手机,耳朵里塞着耳机,盯着手机里的微信、QQ还有韩美剧,,“滴滴”的提示音回荡在车厢。我很厌倦这种不绝于耳的声音,但碍于别人的年龄比我大,我无法组止,只能用手堵住耳朵,好不容易到了书店,我急急的冲下车,这才感到舒服些。但书店里的情景却让我吃惊:天哪,为什么那些人手里的书变成了手机?”只见那些个年轻人和几个中年男子正手持手机,有着木头清香的书籍换为屏幕上的淘宝,还有微信、小说、QQ。书精彩的内容变成手机里卿卿我我的QQ聊天,还有哭哭啼啼的感情泡沫剧!我简直无法忍受这样的读书氛围,匆匆的买了几本书,便匆匆回家了。

回到家,我不禁思考起来:“那些人手里拿的QQ、微信,真的有那么好吗,他们真的能让人获得知识与精神的财富吗?毫无疑问,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潮流有趣,却不知道,他们在无形中,却让大家遗忘了一点,那就是生活中那种静静的享受书的精彩,享受阅读的乐趣,那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价值啊!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去阅读,去畅游书的世界,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篇14

2月14日,《光明日报》头条刊载了黄冈武穴籍的90后大学生刘普林“帮妈妈扫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记录着刘普林行善之举: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为了省钱,每天在学校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同学买西瓜吃;为了能帮助外地贫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补助让给他人;为给生病的同学捐款,每天只吃几个馒头;为了爱,去献血;为了帮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

从刘普林的故事中里我们可以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说:“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善”是一种竭忠尽孝、宽厚包容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求真务实、尚善爱美的价值品质,是一种谦逊和蔼、播恩施惠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关怀奉献感激乡邻、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身边,贵在坚持。对人常保持微笑,是善行;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是善行;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也是善行。(选自.2.20《湖北日报》,作者:张友君,有改动)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普林的善行之举很平常,只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

B.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正是刘普林事迹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觉悟。

C.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是对从善的要求。

D.生活中,我们对人常保持微笑,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都是一种善行。[来源:迷你语文网]

26.刘普林同学的“善行”给你哪些启示或感想?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话。

善行,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渴望光明、积极向善的心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5.A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5

一、感知文本,学会阅读

阅读是对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的积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听了清华大学附中王君老师的讲座,感触很深。她把文本处理为经典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思辨性文本、通用型文本和拓展型文本等六种类型,大有见地。文本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作品内容为前提,不同类型的文本,要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为文本阅读找到最适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技巧,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本和不同的阅读目的灵活地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自主高效的阅读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读后教,让学生在 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感知文本。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反复地读,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悲剧 “悲”在何处?“悲剧”为什么又是伟大的?尔后,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感悟文体的能力, 更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好习惯。

二、自主体味,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升,是良好语感的形成过程。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 围,教给学生 阅读的方 法,让学生 “潜心会文”,体味书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 的阅读兴 趣呢?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强调“自由思想”,自由读书,处处给予学生自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中教师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过程,在对话场景中展开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例如,学习韩愈的《马说》一文后,我先给学生呈现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然后展开对话:假如韩愈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提出哪些问题?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就“如何选拔人才”为主题展开人才观的辩论。学生兴趣浓厚,表现积极,辩论有理有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从触摸语言开始的,至感受运用语言而终。而这种语言活动与学生心理活动是同步的。“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碰撞中才会发出火花,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得到升华。

三、结合实际,开发校本阅读课程

在当下的教学实际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去自主地阅读,因此,只有开发高质量的校本阅读课程,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阅读。学校应有计划地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开发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阅读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我校结合实际,编写了《中学汉字识记手册》和《经典阅读》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不少于两学时的课外阅读课,或到阅览室自主阅读, 或在教室内由老师指导阅读,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四、课外阅读,让阅读回归常态

只在课堂上学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层面上讲,学好语文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课外阅读。阅读教学中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腾出时间让学生走进书本,痛痛快快地 阅读。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惬意的读书情景,自在自主的阅读心境,感受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点。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生活是语 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鉴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强调学生多读书,每学期我都给学 生制定阅 读计划,每学期读 三本自己 喜欢的书,一部名著,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实践证明,积极有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学习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主权,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驱力,让阅读回归常态,成为学生的习惯,并逐步变成他的成长自觉,阅读才会成为人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

摘要:阅读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学生会读,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能力,才能主动地获得知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单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

让阅读成为习惯 让书香浸润人生 篇16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

美国哲学家福尔姆写的《我们得回到幼儿园》,其中写道:“1987年5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老人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老人回答“在幼儿园学到要乐于同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东西;要公平正直、光明正大地与别人竞争;永远不要打人;把你找到的东西放回原处;你弄乱的一切要由你来负责整理的井井有条;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伤害别人时要道歉;吃饭之前要洗手;要知害羞,要有廉耻之心;热牛奶有利于身体健康;要让生活过的丰富多彩;不仅在每天都要所学,有所思,还要在工作的同时作作画,唱唱歌,跳跳舞;每天下午要小睡一会;在踏入社会的时候,要随时注意交通安全;要互相团结,彼此扶助;要始终保持一颗惊喜、好奇的心。”当然,这其中的所有回答未必都是诺贝尔得主的原话,也不排除这位美国哲学家的补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出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成为测量、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3-6岁是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发展中出现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在用餐、入厕、倾听、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以及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都不尽人意。为帮助幼儿实现知、情、意的全面和谐发展,结合《纲要》精神,我们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首先要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老师和家长要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念,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温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道德情感。

其次要精心设计课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实验重点、实验目标,并结合各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编制适合幼儿活动又易于接受的活动教材,既符合孩子的乐趣,又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游戏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化要求。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的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我们一定要走出那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幼儿随机教育。习惯是一种行为长期重复而形成的结果。俗话说“习惯养成自然”,孩子的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指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能只靠专门的教育活动,而应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巩固、加强。为此,我们不妨把一些常用的文明礼仪用语,如您好、再见、请慢走、谢谢、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等等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幼儿能经常朗读,这样对孩子们在生活中使用文明礼仪用语进行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教师和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威信、取得幼儿的信任,幼儿就会听从管理并会积极响应每一项要求。教师与家长作为幼儿接触最频繁的社会成员,对孩子们有意识的进行教育,或者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这些都对幼儿的道德品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也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在教育中,应十分重视家庭的配合。比如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以及课程的实验进程、相关要求;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方法;开设家园信箱,使家长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书信的形式传递给老师;分阶段定期召开高质量、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家长联谊会,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思想觉悟,共同完成幼儿的教育。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和家长只要严格要求、言传身教、积极诱导,就一定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要主动创造条件,调动幼儿生活自理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应该从园内环境创设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发他们自我服务的愿望。从小班起,老师可以在帮助幼儿上厕所、就餐、睡觉前脱衣时,有意识的提醒幼儿自己去做。进入中班大班后,可以根据本班情况在老师提醒和鼓励下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桌、椅。在游戏、就餐、午睡后,老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自我服务的坏境,轮流让他们给花浇水、管理图书、午睡后学习叠被子等等,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帮助,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要注意寓教于乐,让漂亮的手绘图片、录影机、幻灯片、视频资料、相关内容的动画等等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运用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丰富幼儿活动的色彩、活动的形式、努力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锻炼幼儿学习、生活的自理技能。我们应该明白:少年强,则国家强!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7

作者/张伟雄

1.阅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阅读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看(书、报、文件等),并领会其内容。其实,广义的阅读,远远不止是这些,它包括上网、看电影、旅游等等。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思维发展、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的理解是:一切通过眼睛观察获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阅读”。

“半亩方螗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首千古传诵的《观书有感》,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这么早就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断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可见,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只有会阅读的人才能学会学习,才能不断补充知识,获得新知,从而推陈出新,有所创新,社会、科技才会取得不断地进步。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读者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

2.三年级是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关键期

2.1作文刚起步,亟需词汇量的增加

新课程标准中,尤其重视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培养、形成和保持。小学第一学段目标,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个学段学生刚刚接触文化知识,首先就应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过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那么学生升入三年级,步入第二学段的初始阶段,更应该延续第一学段的良好习惯.以我班三(1)班的学生为例,我接手这个班时,全班的阅读兴趣不浓,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会主动阅读。即使班上的图书角有两百多本图书,也是无人问津,如同摆设。

2.2思维开始转型,抽象复杂的思维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字信息

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现负加速变化: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

根据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我们知道,一二年级的学生“具体运算阶段”,其标志是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教学论文 )其思维认知水平将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和完善。这时的学生不再将思维局限与具体的事物上,他们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知道事物的发生有多种可能性,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因此,三年级的学生,大脑思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接受更多文字信息的水平。

2.3学生学习动机中,多了一份阅读需要

学生进入三年级,很多低年级的习惯已经不再适应其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自主的因素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学生不再是在低年级时的被动学习,更多地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学生对接触到的世界有了更加强烈的欲望去了解、去探索。他们开始摆脱接受式的知识灌输,逐渐走上摄入式的主动学习。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这种现象就尤其明显。因为经过低年级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所以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基础条件,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本钱”o当他们的动机中多了一份阅读的需要,他们的阅读将进入更加积极的状态。因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当阅读需要推动学生去阅读,并把阅读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激发人们进行这种活动的内部动力。这种阅读需要即表现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

3.1抓好早午读前,宝贵的读书时间

官井头小学的作息时间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小学生通常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中午通常不休息。学校早上开放的时间是7:05am,中午13:30pm也已经开始允许学生进入学校。而此时离规定的早午读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那么如何处理好这段时间的安排呢?

于是,经过权衡,与其让学生在这段时间放任自由,倒不如让学生在这段时间有所收获。把这段早午读前的半个小时转变为宝贵的读书时间。这学期初,我就开始引导学生要养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的习惯,基本上每天都在灌输“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并且还采用了积极的强制措施,由班长带头并负责监督。开学初的两游。基于这个原因,我每周利用语文兴趣活动课,组织学生前往图书馆阅读,学生来到图书馆后,利用不超过五分钟的时间挑选好自己喜欢的图书,开始阅读。每逢这节课,同学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从他们灿烂的笑容当中我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通过阅读课的训练,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的时间,但是学生阅读的纪律却产生了明显的好转,比如:阅读时应采用默读方式,不指读,不议论,不随意走动等。学生在阅读课的良好表现也慢慢的迁移到课堂,连班风也逐渐好转起来。

3.3习惯养成前允许有反复

“习惯”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o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习惯。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有多次重复而达到的带有稳定特点的自动化的思维或行动方式。开始实施早午读前读课外书时,学生坐在课室里,貌似在读书,但是时不时会有学生交头接耳,课室里熙熙攘攘的。这时就要沉住气,要坚持下去。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我每天坚持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以正确的坐姿、认真的态度,坚持的精神,告诉学生一个信息,老师也是坚持每天读书的。学生在老师影响下也逐渐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室里的读书氛围逐渐浓厚起来,迟来一点点的学生都会轻轻地移动桌椅,生怕弄出声响影响其他同学。当然,有时学生也会出现反常,这就需要老师的督促,及时总结表扬,鼓舞全班士气,特别表彰先进,同时也严厉地批评肆意违反纪律的学生,并且借助班队干部的协助,“几管齐下”,经过一个多月的重复和坚持,学生基本上来到学校的第一习惯就是阅读了o

3.4课外延伸,家校合作,共造阅读氛围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上一篇:大溪小学普法工作计划下一篇:新教师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