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2024-05-14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共12篇)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的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爷爷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2、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师:读书,这可是个好办法。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本103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弄明白“搭石”是什么?

2、出示词语:

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间隔

脱鞋挽裤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多音字: 涨:zhǎnɡ 涨潮 涨价

zhànɡ 涨红红了脸 泡涨

间: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

jiān 中间 房间 行:xínɡ 一行人

háng 银行 调: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读句子:

(1)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wǎn)裤。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5、学生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走搭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用石头塔成的桥。)

师:搭石有什么特点?(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横摆上)指导朗读,画线部分适当加强语气,能读出搭石的特点来。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谁可以上来表演一下呢?)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使用搭石,让我们再读: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四、总结。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搭石。那搭石为什么会给刘章爷爷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思考:搭石为什么会给刘章爷爷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六、板书设计:

平整方正

21、搭石

二尺左右的间隔 3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2

1.能将笔画繁多的字写端正。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等读书方法品读重点句段, 感受搭石所蕴含的美, 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积累语言, 学习运用, 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体会搭石中看不见的美。

【教学流程】

一、指导书写, 质疑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 (指板书, 读课题) 。

1.反馈指导写字。

(1) 昨天你们写了课文生字, 老师批改后发现, 许多同学平衡的“衡”写得不端正。要写好这样笔画繁多的字, 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就是记住这个字压在田字格横中线与竖中线上的笔画, 这样字在格中的位置就正了。来, 举起右手, 现在就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

(2) 师边范写边提示:记住这一竖压在竖中线上, 这一横压在横中线上……

(3) 拿出书写纸, 按这样的方法, 自己练习写两个“衡”, 争取一个比一个有进步。 (生写, 师巡视。提醒写字的姿势)

(4) 写好的可以再写一写与“衡”字结构相同的“涨”字、上中下结构的“暴”字。都写好了, 对比昨天写的这两个字, 是不是写得更好了。付出努力有了收获一定很高兴吧!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根据学生书写情况而定,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中出现的笔画繁多的字写不端正的问题。

2.质疑引入。

(1) 让我们带着这份收获的喜悦, 再次走到作者刘章爷爷家乡的这条小溪边。 (出示课件, 播放音乐) 你们听, 小溪正唱着欢快的歌儿向前流淌, 咦, 这是什么? (指搭石图)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对搭石已有所了解, 关于课文有无新的疑惑、不明白的问题?

(3) 是啊, 这小小的搭石, 这普普通通的搭石, 怎就能成为一道风景呢?搭石除了搭起一条路外还搭起了什么呢?现在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出第一课时学完后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既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增强阅读文本的敏感度, 教育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品质, 又是为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服务。后面的教学也由学生的疑而展开, 实现以学定教。

二、自读文本, 捕捉镜头

1.翻开课本103页,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段。

2.大家静静地读了, 也默默地想了, 说说看作者围绕搭石写了哪些人摆搭石、走搭石的特写镜头?

3.会读书的孩子, 会把一段段文字读成一幅幅画, (出示四幅图) 这叫想象画面读书 (板书方法) 。这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画面都蕴藏着秘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 并在默读后检查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情况, 从而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三、品读“摆搭石”, 习得读书方法

1.接下来, 我们就抓住这其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画面, 去细细地品味。 (出示摆石图) 这是作者特写的一个镜头, “人们摆搭石画面”也是课文中的插图,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镜头的, 谁找到句子读一读?

2.生读句子 (出示书上原句) 。是这一句话吗?呀, 这句子好长呀, 如果老师把这长长的句子瘦瘦身, 改成像这样 (出示改后句子: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会找来石头搭上, 才离开) 。请你读 (生读句子) 。瞧, 改后的句子变简洁了, 是不是比原句好, (不好) 怎么不好? (生一时语塞)

3.不着急, 咱们对比着读一读, 注意这些红色的文字, 给你什么感觉? (第一轮老师读原句, 生读改句子;第二轮老师读改句子, 学生读原句)

4.孩子们,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一个个红色文字上时, 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位一心为他人着想、心系他人、无私奉献) 的搭石人。

6.交流写话的内容。孩子们, 你们笔下的一幕幕都在告诉大家“搭石无声, 搭石人有爱, 这爱不正是家乡的_____ (指板书:一道风景。生读) 。

7.小结学习方法:都说文章不是无情物, 一字一句总关情, 抓关键词反复地读, 用心去想, 就能读出文字背后暗含着的情。

【设计意图】这一片段设计在语言文字训练上, 落实“读、说、想、写”;在内容感悟上突显“人们内在的心灵美”, 两者互相融合, 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提升。通过对比读、“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感悟摆搭石人的善良、纯朴。

四、迁移运用, 合作探究“走搭石”

1.接下来用上“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从第3、4自然段中选择一段喜欢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在这个词语旁边写上批注。

3.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读书体会。

预设交流片段1: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生1:我们学习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内容, 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乡亲们走搭石一种和谐的美。

生2:我们小组也学习这个片段, 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乡亲们走搭石的有序, 不争不抢, 让我感受到一种谦让有序的美。

师:关注到相同的词语, 却有不同的理解, 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思考, 真可贵, 老师很赞赏。

师:没有人踩脚, 没有人跌入水中, 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摇头) 没有人指挥, 那么默契、那么有序, 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协调有序) 。

师:谁还从这句的哪个词读出了美?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着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动情入境地读后把优美语段积累下来, 长期坚持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预设交流片段2:交流第四段。

生:我们抓住“总会”、“等”、“让”这几个词体会到家乡人的“谦让的美德”。 (生板书)

师:谁从这句也读出了谦让的美, 请举手的同学读一读。

生1:我们小组从“伏下”这个词体会到年轻人的尊老敬老。 (生板书)

生2:我从“理所当然”读出, 在家乡帮助别人已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人们十分地谦让, 十分地淳朴。 (生板书)

师:体会得多深刻啊!请你们小组读一读家乡人这敬老的情怀。

【设计意图】这里引导学生喜欢哪部分就好好读哪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感悟, 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感受和独特体会的过程, 同时也让学生养成读书时作批注的良好习惯。

五、升华情感, 回应解疑

1.课文读到现在, 你觉得这搭石还仅仅是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吗?它搭出了什么?作者在课文结尾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搭石不仅联结着___也联结着_____) 。

2.让我们用最美的音, 最真的情, 齐声赞美搭石, 赞美家乡的人们吧!

3.课始提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回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 回归质疑, 搭石上看得见的美与看不见的美都一一尽收学生眼底, 课止疑释。

六、拓展延伸, 抒写美

同学们, 搭石的美, 我们看在眼里;搭石的美, 我们记在心里。其实, 这样的美也在你身边, 就蕴含在那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中。请你带上发现的慧眼, 学习作者捕捉生活中一个个美的镜头、感人的画面, 完成课后练笔。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及一些特定环境下特殊的运输工具;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面、水上、空中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片感受到旧时交通的不便,深刻体会到出行的艰难;通过谈话、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到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变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步认识到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难点

感受改革开放后祖国交通的巨变,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整理有关交通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短片导入,初步感受交通的日新月异

1.观看电视剧片段: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讲了我们山西乔家的一段经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商,也让我们山西人倍感自豪。今天,李老师就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看完之后请说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影片,然后交流感受)

2.估算时间(课件出示:贩茶图):同学们,这幅地图上所标示的就是当年乔家贩茶所走的路线。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从武夷山到鄱阳湖,过长江、入汉水,一路九死一生;这是一条艰险的路,走洛阳、过黄河、入太行,路过家乡,风餐露宿,战祸频繁,惊心动魄;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从张家口出关,到蒙古的恰克图,漫漫黄沙五千里,苦不堪言。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路要走一万多里。同学们,如此不便的交通,如此不发达的交通工具,猜猜他们要走多长时间?

(生猜测,估算)

3.重选交通工具:就是这一万多里的路程,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假如乔家生活在今天,重新沿着这条路线贩茶,你会为他们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呢?请说说原因。

(生各抒己见)

4.交流感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乘坐飞机,看来,我们都想让乔家的茶队快速到达,少一些磨难。你们想知道乘坐飞机所用的时间吗?李老师告诉大家,如果乘坐飞机从武夷山到恰克图,有一条直行的航线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从旧时的三个月到如今的四、五个小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5.引出课题:李老师和大家有相同的感觉,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交通的发展变化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板书课题)

二、悉数交通工具,了解发展演变

1.交流:从刚才的影片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

2.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总结,把它们写到板书中,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板书)。

3.阅读课本:其实,李老师还发现你们说出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比如骆驼、牦牛……这些交通工具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第57页找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书 ,勾画重点,大声朗读)

4. 教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人们才会选择和利用适合本地区的特殊交通工具。孩子们,请随着老师的镜头,伴着悠扬的音乐,一同来欣赏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共同来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份欣喜。(课件演示:交通工具的演变)

三、感悟交通巨变,激发爱国热情

1.过渡:交通工具的变化必将推动交通的迅猛发展。当你乘坐汽车行驶在宽阔而平坦的公路上时,顺畅无阻的路况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板书“公路”,与“汽车”相互对应);当你乘着火车在铁路上前进时,你会发现铁路提速的脚步越来越快(板书“铁路”,与“火车”相互对应);当我们感受着航空公司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时,方便和快捷成了最大的感受(板书“航空”,与“飞机”相互对应);当航海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航海事业也在为祖国做出重要的贡献(板书“航海”,与“轮船”相互对应)。

2.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大家搜集了能反映我国在公路、铁路、航空、航海方面发展变化的资料。按照同学们所搜集的资料类别,老师把大家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资料交流。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各小组在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两人互读,还可以组内共读,通过图片、数据、采访记录等形式来反映交通的发展变化,最终推荐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并确定参加班级交流的发言人。

(小组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予以点拨,为学生拓宽思路,帮助其更顺畅地表达)

3. 全班汇报交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把自己手中有价值的素材和同伴们进行了交流。现在让我们进行全班汇报,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和感受。

A. 公路小组汇报

(1)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由迎泽大桥为点拓展到山西省公路的发展变化,感受交通的变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太原的交通变化: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再一次静静地感受我们身边的交通变化吧。(课件演示:太原的交通变化)

(3)教师补充资料并引导交流:不光太原在变,整个山西也在变。(课件出示:山西交通图)你看到了什么?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4)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图上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还有密密麻麻的市、县、乡村公路,这些公路就像身体中的血管一样不可缺少,保证着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再来看看全国公路交通网(课件展示:全国公路交通网),李老师看得出来大家的惊讶,你们又想说什么呢?(生发言,总结出“四通八达”,师板书)

B.铁路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时,教师相机补充青藏铁路线修筑和开通的内容)

(1)感受修路的艰辛:这就是青藏铁路(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路线图)。孩子们,自1951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没有任何一条铁路通到拉萨,直到200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整整五十多年啊,为什么才修通这唯一的一条进藏铁路呢?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伴随歌曲《天路》,学生交流、感受修路的艰辛)

(2)补充介绍青藏铁路“九个一”:就是因为这诸多原因,给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当时有一位美国的旅行家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在这位旅行家的眼中,修筑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的筑路工人却知难而上;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却让它变成了奇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奇迹吧!

(课件演示:青藏铁路“九个一”)

(3)感受青藏铁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件出示组图)伴随这条铁路从格尔木出发,跨过了巍峨的昆仑山,穿过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终到达了雪域圣城拉萨。火车上的一家三口,是多么兴奋;看看铁路两旁手持哈达的藏民,又是那样地欣喜若狂,彻夜歌舞;这位藏族老爷爷手持电话,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却圆了中国几代筑路人的梦想;就是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把我们藏族同胞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真正实现了我们祖国铁路的四通八达。

C.航空小组汇报

(1)教师现场调查统计全班坐过飞机的人数,随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航空线路的密布和飞速发展,感受飞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2)感受航线图:设想一下,空中的航空线路将是什么情况?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四通八达呢?一起来看全国航线图。

(课件出示航线图,学生谈感受)

(3)小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我们祖国好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真正实现了“打个电话,回家吃饭”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遥远的国度,诺大的地球,就像一个地球村。

D.航运小组汇报

(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航运的发展变化及其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2)讨论:刚才汇报时我听到一个词:南船北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又暗含着什么信息?

(3)小结:就像大家所说的,南船北马是指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在运输工具、运输方式上存在差异。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水运图(课件出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南船北马”的特点已不那么明显。

4.交流:我们了解了公路、铁路、航空、航海四个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假如把这些相关的路线图叠加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5.小结:这其实就是一张立体的交通网,这张网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四、小结交通发展,突出交通地位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日新月异的交通,真正体会到了现代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交通还承载着亲人的企盼,承载着社会的关注。有了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祖国也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课件出示:交通与生活)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当代学生生长在科技日新月异、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无法体会旧时代的交通面貌,自然也无法真切地感受到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其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如资料的搜集,数据、图片的对比等,以唤醒学生的真实感受。

2.关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孩子从感知家乡的道路、桥梁、生活等细节入手,由具体的身边事例转向抽象的读图,逐步扩大感受的范围。同时通过家乡的变化反映当地的交通特点,引出“南船北马”的旧时交通特点,进而了解如今南北方交通工具差异不明显,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3.关注典型材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这时,我就将青藏铁路这一素材重点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由点到面地感受铁路交通的变化和发展。

4.关注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

这节课,无论是学生课前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还是课上对各种信息的分析运用,无论是小组的信息展示,还是全班的筛选交流,每一个环节我都精心指导,逐步培养其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西太原030024)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张滩镇奠安小学 蒋小丹

【教材分析】

《搭石》一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1课,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秋天,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像画一样美;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1、3两自然段,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美”。【教学重点】

从“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场面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想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识搭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什么是搭石?

(2)、读准字音、读好词语,读通句子,这篇课文有很多四字词语,遇到的时候请把它画出来。

(3)、读完以后想一想,作者围绕搭石都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反馈字词:

(1)多音字词语:间隔 涨水 协调有序 相背而行 一行人

(2)词语考查:谴责 懒惰 俗语 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3)指导书写生字“暴”

三、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搭石给家乡的人们带来了方便。(2)引导学生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③、结合文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呈现的画面。

④、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3)引导学生说一说作者围绕搭石都写了哪些内容。

四、总结:

(引读板书)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向我们展示着看得见的具体的“美”,难怪刘章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课件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啊,在刘章爷爷的心里,搭石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最美的、最感人的风景。

五、布置作业

必做:积累优美词语、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搭石》第二课时优秀教学反思 篇5

《搭石》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课题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上课伊始,我直接导入课题并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搭石。

二、通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读完全文后,谈谈搭石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因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他们的感受和体会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当给予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三、紧扣“美”,理解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从“识、悟、读、说”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在识字上,根据中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随文识字,并把生字放在句段中,理解音、形、义,更体会情感,形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伏字的处理。在感悟中,着重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和年轻人遇上老年人走搭石的画面,以此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灵活地理解了“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中去积累语言,去感受乡亲们的心灵美。并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搭石带给我们的音乐美、画面美。在读书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老师范读、合作读、指名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默读上,我是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边读边圈画边思考,让他们在静静地读、思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说话上,我是让孩子们在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证才让孩子去说。

四、回归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对全文深入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课题,使文章主题得到了深化。学生由此也初步感受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搭石第一课时教案李敏 篇6

桂平市西山镇城南小学 李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裤”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认识什么是搭石。

3.初步感受搭石和山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美,以及乡亲们无私奉献、互帮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什么是搭石。教学难点:从搭石的描写中,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读一篇老师很喜欢的文章,每次读到这篇文章,老师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老师和作者一样,都来自一个小山村,都非常热爱和想念自己美丽的家乡。在文章里作家刘章最难以忘怀的不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不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不是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是毫不起眼的——搭石(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家乡,感受这一份美好。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明确目标、掌握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是“五星任务”,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根据目标要求和完成情况给自己评上相应的等级。这五方面的要求是:(课件出示)1.字词

会认7个☆

会写4个☆

2.读文☆

知意☆ 3.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1.小声读课文,把“我会认”的生字词圈划出来,多读几次,把每个生字都读准并尽量记住字形。

2.小组检读、带读,学得快的帮助学得慢的,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进步。

3.全班检查汇报。

⑴你觉得最难记的是哪三个字?大家想想有什么办法记住?(谴、惰、绰)

⑵小组汇报读、分组比赛读、开火车读,给生字口头组词。4.认读带有生字的词语。(重点读准谴责、懒惰、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几个词)

5.抽检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朗读。

6评一评:给自己画星:能读准7个生字☆、课文朗读流利☆

四、读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把生字新词都读准了,课文也读得好,现在我们朝着“读文、知意”的目标前进!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搭石主要写哪几方面内容?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起来。(教师在黑板留空式板书):

搭石的(由来)(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2.小组内交流。

3.指导名汇报,根据汇报完善板书,再结合板书训练学生用“串

联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句式:文章主要写了 搭石的由来、以及乡亲们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表现了 对搭石的赞美之情。

4.总结出文章“先分后总”的写法,进行段落划分。5.评一评:能概括出文章主根内容的画一颗☆。

五、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作者围绕搭石写了这么多,那到底搭石是什么样的?文章哪部分作了介绍?(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把描写“什么是搭石”的句子划下来。

2.结合汇报进行朗读训练。指名读句,全班齐读(注意多音字间和涨的正确读法和区别运用)。

3.你知道搭石是什么样的了吗?完成口头填空:

搭石一般在(季节)进行,做搭石的石头必须

,每块石头之间的距离大约是,摆放的方向必须得。

4.评一评:能完成的可以给自己画一颗☆ 5.解疑:为什么摆搭石?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从“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这句话中体会没有搭石时乡亲们过小溪的不方便,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搭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6.学习要求会写的 “洪、暴、猛、涨、裤”5个生字,重点指导“暴”字的下半部分。学生进行写字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引导学生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和知识要点。

2.师:这小小的搭石不仅是乡亲们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更是他们默默无悔、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搭石和乡亲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下一节课,我们再跟随作者走进家乡,和乡亲们一起摆

摆搭石,去走走搭石,进一步感受搭石带来的美。

板书设计:

石)

先分后总

1搭石的(由来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7

一、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 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

1.课堂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拨, 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1.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断;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三、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 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我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 让学生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 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 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四、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较多, 系统性强, 若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授课, 第一课时只能进行到金属与酸反应的活动与探究以及置换反应概念的教学。这样,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就显得不够紧凑、有效, 内容不够完整, 从而不能充分突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归纳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 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第二课时, 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 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全部活动探究实验, 归纳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活泼性比较的方法。

第二课时对第一课时的探究实验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 从中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事实得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同时归纳总结金属的有关反应规律, 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 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材料, 了解了常见金属的用途和物理性质。其实, 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 而且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本节课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复习旧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镁、铁等金属都能在氧气中燃烧, 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

展示一条镁带, 并用砂布打磨。体验砂布打磨前后外观差异。

(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并猜想: (1) 表面是脏物; (2) 是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后的生成物。教师引导分析、启发、排除 (1) 证明 (2) 。同时指出铝也有类似的现象, 并展示铝丝体验。)

实验证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

讲授新课

(板书:金属与氧气反应。)

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在什么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能体现出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差异吗?

(收集证据) 人们戴的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真金不怕火炼;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 而铁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 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 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不同金属活泼程度 (活动性) 不同。Mg, Al, Fe, Cu>Au;Mg, Al>Fe, Cu>Au。

师:Al比Fe活泼, 为何铁易生锈, 铝却很耐腐蚀?阅读课本第9页第二段并划重点。回顾在第七单元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使用新能源中涉及到的两个方程式:Mg+2HCl=MgCl2+H2↑Zn+H2SO4=ZnSO4+H2↑ (过渡) .

(板书:金属与酸 (盐酸、硫酸) 反应。)

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酸反应呢?

[演示实验]

在4个培养皿中做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稀硫酸反应两组对比实验并通过展示台投影到屏幕上。

(让学生观察并将现象记录于课本第10页表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结论]镁、锌、铁与酸反应, 铜与酸不反应, 得出活动性Mg, Zn, Fe>Cu;镁、锌、铁都与酸反应, 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 得出活动性Mg>Zn>Fe>Cu。

师:通过金属和酸反应, 可以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但是, 如果两种金属都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 例如Cu和Ag,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活动性的强弱呢?

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 (幻灯展示“铜树”图) , 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 这说明了什么? (回顾、讨论。)

用铁和含铜的化合物反应可得到铜, 即铁可以把铜从含铜的化合物溶液中提取出来, 说明铁比铜活泼 (分析、讲解)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师: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下面, 我们以此来探究铝、铜、银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探究活动]

学生实验并将现象记录于课本第12页表中。 (提示:铝、铜丝须用砂纸打磨, 实验现象若不明显可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 (1) 铝丝表面生成铜, 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 (2) 铜丝表面生成银, 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3) 铜丝表面不能生成铝, 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强。

学生归纳:活动性:Al>Cu>Ag。

课堂小结

比较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1) 金属与酸反应:是否能产生氢气, 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2) 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是否能发生反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把你们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 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 (铜、锌合金) 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 与黄金极为相似, 所以很难区分, 现请你设计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黄金。 (说明:若时间紧, 此题可作为课后作业。)

[创新作业]

(1) 设计在溶液中证明铁的活动性大于铜的实验有哪些方法?

(2) 课后习题1、3、4。

七、板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4Al+3O2=2Al2O3

2.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Mg+2HCl=Mg Cl2+H2↑

3.金属与其他金属化合物反应Fe+Cu SO4=Fe SO4+Cu

二、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

1.金属与酸反应

2.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观察是否能发生反应

八、教学反思

1. 本课以多层次科学探究为主线, 渗透建构主义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 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 参与主动, 体验深刻。本节课时间较为紧张, 课堂上学生实验较多, 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 为此, 课堂各种活动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 将金属与稀酸反应的探究实验改成通过展台投影对比, 既节约时间又很好地看到4种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的共同趋势。

2. 为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 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的学习, 我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 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 并结合实验验证观点的科学性, 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将3个问题设计作为教学主线, 逐层推进,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本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 既获得对金属常见的化学性质的系统认识, 又归纳出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式: (1) 能否反应; (2) 在什么条件下会反应; (3) 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的剧烈程度; (4) 金属的置换。为学生以后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个示范。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8

1.知道“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懂得时间的宝贵。

2.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一分钟调查表、口算纸、一分钟体验的资料等。

2.学生准备:调查一分钟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准备毽子,收集惜时格言或谚语并制作成书签。

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我们来猜个谜语: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生:是时间。

师:对,是时间。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时间这个话题。时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处处陪伴着我们。有了时间,我们就可以做许多事情。下面老师请大家一起来做口算题,请小朋友拿出口算纸。

(学生做口算题,时间一分钟)

师采访:你做了几道题?

生1:30道题全部完成了。

师:你真棒!你呢?

生2:我做了25道题。

师:也不错。

生3:我完成了28道题。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还剩下几道题,如果再多些时间也能完成了,是吗?可是,时间可不等我们,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不留神就会悄悄地溜走。所以,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又是公正的,更是宝贵的。

二、体验交流,感悟时间的宝贵与价值

师:课前小朋友都做了关于一分钟的调查(出示:一分钟能做什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自己和父母一分钟能做什么)

师:一分钟在各行各业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邮递员叔叔一分钟可以送出一封信。

生2:铅笔厂一分钟可生产1600枝铅笔。

师:工人叔叔的工作效率真高啊!

生3:播音员一分钟能播180个字。

生4:一名普通的电信局工人一分钟能背432个电话号码,还可以接通十几个长途。

……

师:老师课前也作了调查,想和小朋友一起交流一下——(课件出示)

专业打字员,一分钟可打220字以上。

司机叔叔,一分钟能开汽车2000米。

银行阿姨,一分钟能数300张人民币。

网络公司,一分钟能做成37791笔生意。

(学生表情很惊讶)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呢?

生:别小看这小小的一分钟,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是啊,一分钟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分钟,只要我们利用好它,就能做好多事呢。不信,咱们来试一试!

(出示一分钟活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分工并担任裁判。其他同学从练字、背古诗、踢毽子三个项目中选择一项参加。小组长记录成绩,准备汇报。)

师:在短短的一分钟里,你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一分钟踢毽子75个、背古诗12首、练字17个。

师:你们小组呢?

生2:我们小组成员一分钟踢毽子62个、背古诗13首、练字19个。

师:有没有小组超过他们的成绩?

生3:我们小组一分钟踢毽子80个、背古诗14首、练字22个。

师:你们小组的队员个个超过了其他小组,真棒!今天的冠军属于你们,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仅仅一分钟时间,同学们就能做这么多的事,如果我们把10个一分钟,100个一分钟,甚至更多的一分钟都好好利用起来的话,那又会怎样?

生1: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

生2:我们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

师(出事汶川地震图片):小朋友,看到这几张图片时,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了汶川发生的地震灾害。

师:是的,这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画面。今天让我们再去看看当时的救援场面吧。

(学生观看视频:《生死大营救》)

师:小朋友,你们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什么?

生1:我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加快脚步去抢救埋在废墟下的人。

生2:我看见解放军叔叔已经很累了,但是他们没有休息,继续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是的,解放军叔叔已经十分疲倦,但是他们没有休息一分钟,为的是尽量多挽救一些幸存者。

生3: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就百倍努力,绝不放弃。

……

师:此时此刻,对解放军叔叔来说,时间意味着什么?

生1:对解放军来说,时间就是胜利。

生2:时间就是奇迹。

师:说得真好!

生3:时间就是希望。

师:此时,对参与救援的医生来说,时间又意味着什么?

生4: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生5:时间就是安全。

……

师:是的,在此时此刻的汶川,时间就是希望、奇迹、安全、生命、财富、胜利……(出示农民伯伯收割粮食的图片)我们再来看看,现在正是金秋时节,农民伯伯正在收割粮食,那么对农民伯伯来说,时间就是——

生1:对于农民伯伯来说,时间就是丰收。

生2:时间就是收获。

生3:时间就是财富!

师(出示运动员图片):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对于赛场上的运动员来说,时间又是什么?

生1:时间就是胜利。

生2:时间就是荣誉。

师:说得太好了!那么时间对我们小朋友来说,又是什么呢?(出示学生学习的图片)

生1: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就是知识。

生2:时间就是效率。

生3:时间就是财富。

师:小朋友,你还知道,时间对于其他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吗?

生1:时间对邮递员来说,就是送出更多快乐。

生2:时间对做生意的人来说就是金钱。

生3:时间对祖国来说就意味着发展。

……

师小结:由此可见,时间是多么的重要,多么宝贵。它的价值将是无法计算的。

三、实话实说,懂得珍惜时间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想一想,小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课件演示故事:《快!快!不能快点吗?》)

生1:小宝原来是个做事拖拉的孩子。

生2:后来小宝变了,有了小闹钟的提醒,小宝再也不睡懒觉了。

师:小朋友,东西丢了,我们可以找回来或者再买。但是时间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回来。在老师心里就有一件事情非常后悔。(讲述自己因拖拉而失去比赛机会的事)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把当天该做的事拖到第二天去做的经历?是什么原因?结果怎么样?

生1:双休日的作业我总是拖到星期天晚上再做。

生2:我有时也会这样。

生3:我有一次作业只做了一半,就去玩了,后来就忘了,到了第二天,被老师批评了,我很后悔。

师:哎呀,真不应该啊!要是时间能倒流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生3:我一定会在星期六就把作业都做好,那样星期天就可以玩了。

师:是啊,这样多好啊!可惜“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我们来看看: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齐):现在是2008年10月22日9:45。

师:那么“2008年10月22日9:45”这个时刻还会出现吗?

生(齐):永远不会。

师:有一首诗歌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出示《明日歌》,学生齐读)

四、格言激励,延伸行为

师: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名人都发出了时间宝贵的感叹!你知道哪些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谚语?

(学生交流书签上的惜时名言)

生1: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

生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3: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

……

师:时间确实很宝贵,一旦失去了时间,用金钱也买不回来。所以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随即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一首歌也唱得很好,时间像小马车。请小朋友随着歌声把惜时书签送给你的好伙伴吧。

(课件播放视频《时间像小马车》,学生相互赠送惜时书签)

师总结:不经意间,我们这堂课又快结束了,时间真的就像小马车一样飞速地奔跑着。小朋友,就让这张小小的惜时书签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抓住一分一秒,当好时间的小主人!

反思

1.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次活动以“凸现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去感悟时间的珍贵。如在上课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调查活动,精心制作惜时书签,通过采访周围的人,通过自己的一分钟实践活动,体验时间的重要性,感悟时间的价值。课前调查活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师生共同参与学习,建构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始终和学生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对话,氛围轻松、愉悦。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就与学生一起参与调查。在课堂中,教师更是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交流,一起发现,一起感悟。比如,教师示范讲述自己曾因拖拉失去比赛机会的事,通过实话实说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在学生谈话期间,教师又不时插入一些精辟的时间格言,如“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合理安排时间就是珍惜时间”等,不断引导学生互相学习、提问,提建议、想办法。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把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一一呈现出来。通过讨论和思辨,学生意识到浪费时间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从而认识到自己也是时间的小主人,也应该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小学)

《搭石》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篇9

引入: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出的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的设计:让学生闭眼听声音,学生听到的是流水声,然后睁开眼看黑板上的画面,是在五六个小村庄的中间有一条潺潺的小浅河。如果现在我们想从这个村庄到河对岸的那个村庄,但又不能脱鞋绾裤趟水过河,因为河水太凉,那怎么过河呢?学生说:搭石。那谁能在黑板上搭石呢?学生对这个搭石很有兴趣,并感受到搭石的快乐,也知道了搭石的意思。这个情景的设计是把学生带到一个小浅河旁。因为这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所以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情境中,对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所回忆。

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抓住重点词句去朗读感悟,并且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用笔划出,并反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找到了喜欢的画面。通过我的引导,喜欢某个画面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指导朗读,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注重了用关联词说一段话的训练。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用自己那双慧眼寻找生活中的美,课后写在周记本上。最后把作者对这美好画面的评价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书上,同桌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得都特别精炼。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师:放音乐(流水声),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认真听。师:在五六个小村庄的中间有一条潺潺的小浅河,如果现在我们想从这个村庄到河对岸的那个村庄,但又不能脱鞋绾裤趟水过河,因为河水太凉,那怎么过河呢?生:搭石。师:那么谁能来搭石呢?生: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的“浅河”上(简笔画)搭石(磁扣)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新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性美。

师:这里的山美水美,而这里的人更美。下面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画面,用线画住,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读完以后画出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画住的画面说一说,通过你的介绍使我们都喜欢上这个画面?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作者运用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写出了过河的人们动作的协调优美。

生:我也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段中的一句话“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使我想象到那里的人们在过河的时候还有音乐节奏,也说明了人们在过河的时候还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世界里。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这段中的一句话“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感觉。”这个画面太美了。我能想象到当时过河的人们踩搭石时石头微微活动使河水漾起一圈圈波纹,过河的人们欣赏着自己在河中过河的影子。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动态画卷呀!

师: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希望通过你们的读,使你们自觉地加入到过河的一行人中,去欣赏那优美的动作,聆听那动听的音乐,观看惟妙惟肖的动态画卷吧!。

生:一起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教师在画面上引导画波纹,并帮助学生理解“人影绰绰”。

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欢这个画面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要读出美感。

生:有感情的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同学们,我们真正走进大山,享受到了山里人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一种和谐美。文中还有你们喜欢的画面吗?

生: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这段中有一句话感动了我。“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充分说明这里的年轻人能自觉地尊敬老人,这件事感动了我。尤其是“理所当然”这个词用的相当准确。

师:说明你是一位有爱心的同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这段中的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写出了那里的人们都有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师:你说得太好了。公交车上,人们互相谦让,就不会有因为抢座位或不让座而打架的事情发生;公路上,人们互相谦让,就不会有交通事故发生。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希望你们也行动起来,把这种美德传播开来。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板书:谦让美,尊老美。

师:文中谁还有美的画面要和我们共享吗?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这段中的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我觉得“谴责”“懒惰”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读完后就知道这里的人们“搭石”已成为自觉行为。

生:我也喜欢第二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特别感动我。“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觉得这里的老人太有责任心了。他们一心想着别人,这种好品德真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觉得你就是一位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关联词语用得非常好。“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

师:既然这几个词用得那么好,那么谁愿意用这些词说一段话?能用几个就用几个,当然用得越多越好。

生:用关联词说一段话。(无论父母亲怎么唠叨,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事,一定会做下去,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克服,直到做成功了才会满意地向他们汇报。)

师:你说的这段话太精彩了。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里的人们是多么勤劳朴实。

生:齐读这段。

师:板书:朴实美,勤劳美。师:这篇课文中不仅写出了“搭石”的美,而且写出了人性美,那么作者还有没写出的其它的“美”,你们能说说吗?

生:爱幼美、心灵美……

师:你们说得真全面,想象太丰富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小作家。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是怎么评价的呢?(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全体学生齐读.师:下面同桌讨论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写到书上(教师在教室巡视)谁愿意把你写下的读一读

生: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石头,其实是写这里的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这一排搭石,任人踩,任人踏,写出了这里的人们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精神。

生:正因为有了这一排搭石,才会有乡亲们互帮互助、互亲互爱的故事发生。

师:你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你们真了不起。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搭石”写得这么美呢?

生:通过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

师:那么,同学们也要用你们那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写在周记本上。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表现非常积极,最后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礼物。大屏幕出示:“排排搭石很平凡,人人踩踏过河欢。

逢人过河互谦让,遇上老人要背上。

搭石不稳老人管,人人都有责任感。

过河动作协调美,踩踏节奏特舒畅。

河中倒影似画卷,真是一道风景线。”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激情,插图的新颖,课件的恰当使用,使整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同学们对最后那段话的理解,也就是一首诗呀。他总结出了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大家都非常投入,连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都没有听到。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0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上海着名美育特技老师王圣民的一次课堂日记,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当知道自己要执教第一课并且是第一个上场的时候,我的心就已经“砰砰砰”直跳了,因为自己一直是个很胆小很怯场的人,所以想到要面对众多双眼睛的注视,心里就发毛。但害怕归害怕,硬着头皮也还是要上,于是从那时起我就海量的收集信息,频繁地观看他人的教学视频,由此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课上我主要的教学目标是:

一、解决本课生字词;

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内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按照计划实施下来。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些地方还是做得比较成功的,至少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那就是我的教态很自然,我不再怯场,能从容地面对十来双审视的眼睛,心理素质提高了,这可以说是我的一大进步,也为以后更好地上好公开课打下最直接的基础。其次,在教授生字、新词的时候抓得比较牢固,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带读、跟读、开火车读的方法开展。

不过,虽然设计时花了很多心思,教学时也稳扎稳打,但是教学终归是遗憾的艺术。上完课的第一感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头重脚轻的状况,前面讲授生字词时花的时间足足超过2/3,而后面进行对课文理解部分则因时间不足而作草草收场了,而且教学目标亦未能很好地达到。如果从教学细节上说,问题更是突显。第一,没有让学生做预习,这让学生在读通课文上花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让学生读课文的时候,根本达不到准确、流利的预期目标。第二,仅仅以课文的两幅图片进行导入,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讲解生字词的时候不够深入,难读的字怎样读没指导好,难写的该怎样写没指导到位。第四,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少了,特别是从一开始的时候采用让学生默读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而且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读,那对下面开展教学或许会更顺畅。第五,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整节课都好像是学生按着老师设计好的路子走,而老师却没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或者说改变一下教学策略。第六,评价语言单薄,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一直的肯定,没有适当的点出他们的不足。

从存在的诸多不足可知,今后我在各方面还需要加倍的努力。首先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篇课文,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对于教学准备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的检查,详细的列出每一个环节。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牢固教学中的重难点,明白一堂课首先考虑的是教什么,再想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其次多向其他的老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看些课外的书籍。比如:名师课堂、课堂实录……最后在教学设计做到更加的符合学生,不仅考虑到文本还要充分为学生考虑。

痛定思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文本,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要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谈 篇11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梅花魂》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文章叙事细腻,用词妥帖,但篇幅较长。写梅花、说思乡两条线索清晰,其内在的联系需要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梅花魂在文中有多层涵义:一是梅花的秉性;二是民族魂,亦即民族气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祖国的眷恋,是梅花品格与他的爱国情怀的融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第二层含义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据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采用分类学习的方法理解“朵朵幽芳、风欺雪压、顶天立地”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以重点词语、句子为依据,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梅花魂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含义,感悟人物情怀。(4)摘录令人回味的词句。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意图:(1)词语分类教学,解决新词量大的问题,抓重点句反复品读,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2)“总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和“细细品读、层层感悟”相结合,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两课时的教学完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3)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感悟这一学习难点相结合,让学生收集关于“归国华侨”的爱国故事,提升学生对文中“梅花魂——恋国情”的感悟。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1)课前预习,整体感知;(2)检查预习,学习词语;(3)词句相连,品读感悟;(4)抓住节点,分层展开;作业过度,后继有据。主要是完成对“梅花魂——民族魂——爱国情”的理解。从梅花魂到民族魂是课文学习的难点,设想本课时的教学是要为后面“思乡爱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还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感悟“梅花魂”。

课前预习,是把整体感知移前,增加课堂的容量。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思乡的几件事情,细细品味”,则为下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基调,把第一课时学习是为了铺垫下一课时的学习感悟这一意图暗示给学生。

捡起数瓣花——词语教学

如果说课的整体设计是一棵梅,郇么词语就是这树上的一朵花,而这堂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捡起了几片花瓣。本篇课文新词的量很大,所以,在课堂中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词语分类学习。在检查词语自学情况时,首先出示的是一组直接描写梅花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清白秀气

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这里,从指名学生读词开始,重点指导“缕”的读音,接着以“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清白、秀气;梅花——遭到风欺雪压,却始终——顶天立地”引读结束。紧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

不甚在意分外爱惜泪眼朦胧

训斥刮去抹净

眷恋衰老珍藏

针对这一组词,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抹”的读音上。并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词语成为学习的切入点。在出示第二组词语后,通过找反义词“不甚在意——分外爱惜”,然后从“分外爱惜”的是什么切人,让学生找出写外祖父“既不甚在意又分外爱惜”的句子,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找到句子: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展开后面的教学。还有,像“稀罕”一词的教学也是这样,在出示了句子“一枝梅花,有什么稀罕的呢?”后,在稀罕的后面板书了一个“?”,然后让学生找出“到底有什么稀罕呢?”再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稀罕在什么地方。

三是词语学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如课堂中在学习“秉性”这个词时是这样安排的:

①出示句子;②齐读后提问:秉性是什么意思?③句子中哪句是具体写梅花的秉性的?让学生完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四是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在学习了梅花的品格后向学生提出:“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梅花的品格?”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受了民族魂的时候又提出:“此时,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都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而设计的,同时也避免了通常课堂上要问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某某说”的定式。

横斜几棵枝——句子教学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又有许多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些句子,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较好地感受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堂中出现了最最着墨的有这样3个句子的教学。本意是想设计成支撑本课时的骨架,就像横斜的梅枝,勾勒出树的姿态。

一是从“有什么稀罕的呢?”导入。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出示后随即从具体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句子。

1“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

(1)做一个“拉下脸来”的动作。

(2)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拉下脸来”?

(3)“顿时”是什么意思?

(4)从外祖父这“顿时拉下脸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

(1)同学们,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外祖父的第一次训斥!

(2)从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训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换位体验:谁也学着外祖父的样子训斥一下?现在,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指导读好训斥的话。如:你训斥得很响,很生气。可是,同学们想想看,外祖父是一个老人,他训斥的是谁?所以,这训斥中除了“生气”、“责备”还应该带着什么?(齐读)

3“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这些动作。

(1)这里,你留意了外祖父的哪些动作?

(2)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读。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梅花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板书:大发脾气),外祖父对这墨梅图真是分外爱惜。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分外爱惜”!这三个细节的感悟,随机进行,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从为了解开“稀罕”的疑问导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一句的教学,和上一句有所不同,主要是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加深理解。引读是这样安排的:

(1)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说梅花是最有品格的,因为——

(3)梅花是最有灵魂的,也是因为——

(4)梅花是最有骨气的,还是因为——

三是为了理解“民族魂”而导人。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句子的学习和前面又有所不同。这里,设计的是从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人手的。先是让学生说说收集来的有气节人物,再多媒体播放,播放过程中配以《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音乐,教师同时作画外旁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读:

(1)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2)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不正是这朵朵梅花吗?他们在凝视我们,他们在告诉我们——

生: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小结作业:课后题两次出现的关于思乡的作业练习。

《搭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12

我认识浦老师是在去年,当时听她的课,感觉基本功不错,但是,还没有摆脱“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影响,处于“演员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的转型期。

今年再听她的课,发现功力大长。她已经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贯彻微课程教学法创新教学方式“四步法”的理念,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过去,她上课前需要写详案,上课时将教案的每一环节的文字都一字不落地背出来。现在,用“四步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清晰,学生的合作活动非常多,她自己感觉上课 “悠然自得、稳扎稳打”。

《Unit 5 What do they do?第一课时教学与反思》是浦老师实践微课程教学法的心路展示,从中可以窥见,她基本上能够像优秀教师翻转课堂那样思考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

巧借技术支撑,保证课前自主学习质量

浦老师借助Vhomework英语学习平台,实时记录学生在家朗读行为,教师可以借助平台及时得到反馈,从而为课堂学习策略的调整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她设计“网络跟读法”的任务,帮助学生“通过搜索网络、 查电子词典等拓展职业类单词”,培养学生善于借助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

巧用情境激趣,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浦老师录制微视频着眼点不仅有认知能力,还关注趣味性。为此,她主动突破自我,寻求改变,在一开始嵌入与单词、句型配套的歌曲What does he do?让学生在可爱的卡通形象与动听的歌声中开开心心地学习,体现出微课程教学法关于用趣味性来保证在家学习质量的思想。

在课堂学习阶段,设计课堂教学创新“四步法”的学习活动中,自然延续着情境激趣设计理念,按照由浅入深、由新知到熟练运用的能力发展顺序,安排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一开始的检测,她创意播放学生在家朗读录音、 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使检测自主学习成效的活动不再刻板严肃,而是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集中,效果很好。

接着是“四叶草”考核,采用组内朗读,小组自评朗读成果的方法。如果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检测奖”。在这样的活动中,平时经常走神的几个孩子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融入了协作学习。

“洋葱圈”活动,是浦老师精心设计的协作创作资源、协作完成听说训练的学习活动。课堂上,学生拿着按照“任务单”要求制作的名片,围成两个大圈,两两相向站立,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交换DIY名片,开始互问互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after 20 years? I want to be a/an…I can…然后移动位置, 与另一位伙伴互问互答。五次移动之后,句型问答已经非常熟练。这种方法,既巩固新知,又训练听说能力,还从同伴那儿学到更多职业类单词。

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似乎是经验老道的优秀教师设计的,但是,实际上是出自入职两年的青年教师之手。

浦老师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她的导师——翻转课堂高手王水丽副校长的指导,得益于自身的不懈努力与实践感悟,也得益于微课程教学法根据学习规律创意的简易开放的三大模块、导学一体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模式。

上一篇:美丽的春天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分公司成立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