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9教案第三课时

2024-05-21

unit9教案第三课时(精选10篇)

unit9教案第三课时 篇1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列教案第三课时 篇2

教材:等差数列

(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意义,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23410,10,10,„„

an123(n1)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 “等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1.名称:AP 首项(a1)公差(d)2.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2a1d

a3a2d(a1d)da12dad(a

4a312d)da13d 由此归纳为 ana1(n1)d 当n1时 a1a1(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明:若anAnBA(n1)AB(AB)(n1)A

它是以AB为首项,A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d0 则数列递增,d0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

三、例题: 注意在ana1(n1)d中n,an,a1,d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求

出另一个。

例一(P115例一)

例二(P116例二)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 例三(P116例三)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

四、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a,A,b成AP 则Aab证明:设公差为d,则Aad ba2d

ab2aa2d2adA

例四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1,a,b,c,7成AP ∴b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 b1723 a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a132

1c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c372

5解二:设a11 a57 ∴71(51)d d2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

unit9教案第三课时 篇3

(第三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会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2.会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实用性.

2.渗透特定系数法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了解我国古数学的光辉成就.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及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渗透解题的简捷性与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发现问题.

2.学生学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出三个相等关系,故尖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2.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方法.

(二)难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三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三个方程.

(三)疑点

如何正确地寻找相等关系.

(四)解决办法

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2.通过例6的审题,让学生分析出如何求三种球的相等关系.教师规范板书过程以便学生的模仿.

3.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训练,以便能掌握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出正确的相等关系,因而应仔细审题,合理分析,以达迅速求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哪位同学能简单说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找、列、解、答)

实际上,有的应用题中未知数的个数不只两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6  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

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要找到几个相等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等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未知数、三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篮球数=2×排球数-3

(2)足球数:排球数=2:3即:2×排球数=3×足球数

(3)三种球数的`和=总球数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解答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篮球有 个,排球有 个,足球有 个,根据题意

①代入③,得 ④

由④,得⑤

把⑤代入②,得

把 分别代入①、⑤,得

答:篮球有21个,排球有12个,足球有8个.

强调:(1)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2)得到结果检验是否正确、合理.

【教法说明】例6采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接受不会感到困难.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尝试反馈:P38 1、2.两个学生板演.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P41  17.在公式 中,当 时, ;当 时, ,求当 时, 的值.

【教法说明】教师首先介绍这个公式的实际意义,再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待定系数 、 ,然后把 代入,求 .

(四)总结、扩展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关键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40~P41 14,16.

(二)选做题:P41 B组1,4.

(三)思考题:课本第42页“想一想”

(四)复习本章内容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

例5

变式

练习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进水管和丙出水管,若打开甲管4小时,乙管2小时和丙管2小时,则水池中余水5吨;若打开甲管2小时,乙管3小时,丙管1小时,则池中余水1吨,求打开甲管22小时,乙管5小时,丙管11小时,池中余水多少吨?

分析和解:设甲、乙、丙三管每小时的流水量分别为 吨,依题意得

通过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有形式,可用独特的整体相乘,整体相减法求解

①×7-②×3得

《詹天佑》第三课时教案 篇4

1.理清课文的层次。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时,碰到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的?

全班讨论。

(2)画施工示意图,完成作业本上第7题。(让两个学生在小黑板上画。)

幻灯出示,结合评议。

“工作面”指的是什么?指出八达岭隧道施工的6个工作面。

能不能在居庸关隧道用中部凿进法,在八达岭隧道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充分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3.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青龙桥时碰到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克服的?

(2)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判断:这四个“人字形”线部哪一个是詹天佑设计的?为什么?(用幻灯出示,小组讨论。)

①②

③④

首先要抓住哪些词?(北上、南口、东北、西北)

幻灯出示正确的“人”字形线路。再读课文。

(3)两个火车头是怎么处理的?“岔道口”在哪里?“折向西北”的“折”什么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断。②改变方向。③屈服。④减损。)连起来说说火车是怎么上坡的。(自己准备,指名讲,讲评。)

(4)小结。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突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4.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什么是“竣工”?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竣工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而不是“打击”呢?

(3)训练说话:在詹天佑塑像前,假如你是一个来中国游览的外宾,当你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站在他的塑像前,想想会说些什么?

(4)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6、7题。

(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①用“为了......为了......”,“不但......而且......”,“杰出、爱国、敬佩”写几句话。

安塞腰鼓第三课时教案 篇5

第1课时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2-14小节,欣赏击鼓的后生。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15-17小节,欣赏奇丽的舞姿。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篇6

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

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

二、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负荆请罪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4、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 “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三、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unit9教案第三课时 篇7

第三课时

一、趣味探究:(承接上课末作业2)进行“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二、人物形象归纳: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小姐”,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却说:“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谁指使你来的?”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傅立叶说:“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2、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三、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太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题;

2、完成课堂检测题(印发)。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篇8

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节课要着重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认识,除了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要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将四边形分类,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此外我针对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而不善提问、不善创新的现状,做了点有益的尝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活动,在对各种四边形分类整理中,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要考考你的眼力和记忆力,愿意接受挑战吗?(学生回答)请看大屏幕,看谁能发现这些照片里藏着的四边形。[课件展示: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你们真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这么多四边形,你能画下来吗?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个画四边形的比赛,看哪一个小组画得又快又好。比赛开始!(学生活动:画四边形)

师:这些图形都有四条边围成所以叫四边形。在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什么图形?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牢固!正方形是长方形吗? 生:是。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也可以说长方形包含正方形。

师: 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指课件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你们认识得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又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我们用学具分别量一量它们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像这样写下来。并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四人小组活动开始。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汇报发现。

师:咱们先看平行四边形,谁来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你是怎样知道的?

(指名说说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师:谁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2、验证结论

师:刚才有的同学找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互想平行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方法:用直尺、三角尺平移验证)

3、总结概念。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回答)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课件展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两组;平行;四边形。

师:你真会找。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齐读一遍。生:学生读。

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三)认识梯形

1、汇报发现

师:梯形的边又有哪些特点呢? 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吗?(板书)

2、验证结论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边操作边说)这组对边不平行,这组对边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3、总结概念。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怎样的四边形叫“梯形”吗? 师:请打开课本71页,找找课本是怎么说的,画起来齐读一遍。

揭示概念:[课件展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并板书)

4、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

师:在这定义中,你又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点? 生:只有一组;平行;四边形。

师:你找得真准确,我们把重点词读重音,再读一遍。师反问:要想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必须要符合什么条件?

(四)相关练习。

1、定义判断。

2、请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梯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

判断后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四边形咱去探索下它们都有什么联系吧!我们先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两组对边都平行。

师: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四人小组讨论)师:指名汇报。

师总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特殊在哪里?

生: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梯形有没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没有。

师:所以梯形自己为一类。

教师总结:所以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展示:四边形集合圈],有平行四边形、梯形、一般四边形这几个家庭组成[展示:平行四边形、梯形集合圈],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家庭中,包含有长方形这个特殊的小家庭[展示:长方形集合圈],长方形这个小家庭中又包含正方形这个特殊的成员[展示:正方形集合圈]。

师:现在我们对照这个集合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谁来说说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师: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新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咱们去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欣赏生活中出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四、巩固练习练习一: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生活,发现了生活中那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那接下来找出下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于大家应该是小菜一贴了吧!同学们找找吧!练习二:

师:真没有难倒大家!接下来我们动手做一做看谁能发现其中的新奥秘。

练习三:小精灵啊觉得同学们太厉害了!它遇到了难题让大家求救。我相信大家都会乐于帮助他的。

五、小结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教案 篇9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  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

3.10分钟当堂训练.       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阅读《西江月》二词,完成下列问题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诋毁!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诋毁”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

2.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3.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中语句的理解。

答案:C C项中“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一句有错误,首先贾宝玉并非讨厌所有文章,他只是厌恶用作敲门砖求取功名利禄的四书五经,而对于《西厢记》、《牡丹亭》等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美好爱情的书,他是爱不释手的。

2.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作所用手法。

答案:A

3.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词的内容的概括评价。

答案:B B项概括有错误。二词并非“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从第二题我们可以知道该词运用了似贬实褒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二词不仅没有对进行批判,反倒对他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赞扬。

(1)选出对“膏粱”理解正确的一项()

A.膏药和高粱

B.肥肉和精米

C.膏药和高粱,指身体不好的人。

D.肥肉和精米,借指富贵子弟。

(2)选出对“可怜辜负好韵光,于国于家无望”解释正确的一项()

A.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没有希望。

B.对不起大好时光真是可怜,对国家对家庭都不存在什么希望。

C.可惜对不起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无指望。

D.可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对国家对家庭都无希望。(没有大用处)

(3)对《西江月》二词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江月》二词和对贾宝玉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是课文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三个重点。

B.《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子弟的一个代表,这两首词采用幽默含蓄的手法,揭露封建大家庭后继无人的事实,暗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D.所谓“似傻如狂”,“草莽”,“不通世务”,“偏僻乖张”,实际上是贾宝玉卓然独立,与世俗传统相背离的表现。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对比B.对偶C.反语D.借代

参考答案:

(1)D(2)D(3)C(4)B

【焦点讲练】

一.试分析作者描写贾宝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1)王夫人: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2)黛玉: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

(3)两首《西江月》:表明贾宝玉作为封建统治阶级逆子贰臣。

2.外貌描写(出场后的侧面描写):

课文中对宝玉的外貌描写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写出的,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行为描写:

“通灵宝玉”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但他并不看重。现在黛玉也没有,更增加了他的反感。“摔玉”表现了宝玉对所谓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否定,对封建礼教的蔑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

4.语言描写:

初见黛玉,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送完字,又问“可也有玉没有?”,……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二)人物形象小结:

1.强烈的叛逆性格; 2.追求平等自由;3.尊重欣赏女子(女尊); 4.追求爱情自由。

二.试分析作者描写林黛玉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一)描写方法

1.侧面描写

(1)宝玉眼中的黛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似蹙非蹙:多愁善感;

罥烟眉:眉黛如一抹轻烟,清、淡、秀;

含情目:多情;愁情生妩媚(风韵),病体生娇怯(情态)。

两靥愁、一身病:体弱多病;

闲静……行动……:姣花照水——柔情媚态,弱柳扶风——婀娜之美。超尘脱俗的空灵。

心较比干多一窍:脂砚斋评:多一窍固是好,然则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是也。心思细密,想的太多。性格决定命运(悲剧之源)。

病如西子胜三分:美比西施;病态美(清新脱俗、铅华洗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现其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2)众人眼中的黛玉

……言谈举止不俗,身体面庞怯懦不胜……

(3)熙凤眼中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

2.黛玉的心理描写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3.语言描写

邢夫人“苦留吃过饭去”黛玉回答“舅母爱惜辞饭,原不应辞……”

贾母和宝玉问其读何书的不同回答(“刚念了四书”“ 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充分表现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的敏感、谨慎、细心、多疑的性格特点。

4.行动描写

吃饭时“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拜访时“曲曲折折走了很多路”

(二)人物形象小结

1.气质脱俗,美貌多情; 2.弱不禁风,多愁善感;

3.孤高自尊,行为谨慎; 4.敏感细心,生性多疑。

【当堂练习】

下面是《红楼梦》里的最精彩情节之一“宝黛初会”,读后回答问题。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

1.宝黛初会时,黛玉“便大吃一惊”,宝玉是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与原著中的那一情节相照应?

【解析】这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的运用。第一回中写到过“木石前盟”,也就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所说的前世“未了的孽缘”。

【答案】木石前盟。

2.“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对与宝黛的描写,所用手法有何不同?体现了人物的什么不同特点?

【解析】高明的作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是与要表现的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相契合的。抓住宝黛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这道题就不难破解。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3.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C )

A.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解析】在这一节中,黛玉的形象是从宝玉的观察角度去写的。宝玉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纯真任性,C项与宝玉性格特点最吻合。

【答案】(1)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写动作是“见”,这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与黛玉的性格身份特点相同特点。而写宝玉是侧重语言和动作,“笑”,“看罢”“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这符合宝玉无拘无束,率真人性的性格。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1.在宝黛初会这段文字中,主要从四点写了宝玉的言行,请各用两个字分别概括

(1)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

2.宝玉为何给黛玉取字“颦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文贾母问及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可这里回答宝玉同样的问题时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说说哪个回答是如实回答,这前后矛盾的说法又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宝玉被探春讥笑说他“杜撰”时,他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这反映了宝玉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宝玉骂“通灵宝玉”:“连人之高低不择……”这句话和文中哪句话相呼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有何思想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打量交谈送字摔玉

2.(1)与黛玉的名有联系  (2)和黛玉的神态(眉尖若蹙)有联系

3.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子读书,觉得自己有不谦之嫌,觉自己的回答有些失口,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她寄人篱下那种小心谨慎的态度。

4.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反叛。

5.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6.追于人人平等,不愿与众不同的民主思想意识。

【课后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宝玉)待细看过黛玉形容,便对贾母说见过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顿时发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1.熙凤和宝玉在见到黛玉后,都提了三个问题。从描写技巧看同属语言描写,但却表现了人物的

不同性格特点,那是因为作者在具体描写时做了怎样不同的处理?

(1).宝玉的性格特点是率真任性。他问了三个问题,却是一问一顿,必定要等到妹妹的回答,这是真心的关怀,是真纯;得知妹妹无字而后送字,并杜撰理由,大发议论,还是真纯:亲切和睦,尽在其中。而摔玉事件更集中反映了宝玉天真率直性格,他认为玉的“通灵”要择“人之高下”,自己比不上这神仙似的妹妹,不配拥有这玉。这一举动机心全无,决非矫揉作态,而是率性而为,平等待人,真纯自然。

(2).熙凤则不然。她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她都没等人家回答呢!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以及询问婆子们的两句话和接着下的一道命令,令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诋毁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

unit9教案第三课时 篇10

课题:Unit 2My favourite season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四会句子: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winter best.Summer is good, but fall is my favourite season.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句子描绘各个不同季节的特征,将有关季节的对话引向深入。

教具准备:

1.教材配套课件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单词卡片

4.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活动一:唱一唱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播放Let’s sing部分的歌曲,孩子们演唱

根据歌曲,出示相应的卡片

比赛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活动二:说一说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询问一名学生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学生回答,并询问下一名同学

开火车问答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活动三:看看,说说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教师出示不同季节人们在做什么的卡片(内容类似练习册P10-3小体中的图)

教师引导孩子们:Which season is it? What can you do in spring?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描述一下每个季节具体的景物: Fall is beautiful.The sky is blue.The leaves are yellow.The weather is comfortable.It’s windy.I can fly kites.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一个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提问:“Which season does „ like best?”并板书句子

学生尝试回答

活动四:听并回答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重复听到的句子

教师板书句型,指导学生认读。

学生在小组中读对话

引导学生试着提出问题:“Which season does „ like best?”并回答

活动五:写一写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教师播放Read and write部分的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写出答案

然后让孩子进行阅读,检查答案

抽查学生公布答案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活动六:玩游戏

教学参考时间:5分钟

学生描述,如:I wear my sweater.It’s windy.Which season is it?

另一名同学猜出答案

两人交换游戏

活动七:表演对话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小组表演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

要求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呈现出每个季节的情景和可以做的事情。

(四)巩固和扩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活动八:练习1

教学参考时间:3分钟

完成活动手册P11—6

Read and write

学生独立阅读对话

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独立完成Ask and answer 部分的填写

公布答案

活动九:仿例写一段话

教学参考时间:6分钟

参考课文Read and write和练习Read and write写一段话,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和原

上一篇:第五单元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一篇:平台经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