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2024-06-3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共10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1

【论文摘要】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 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更多的关爱。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孩子成功的教育,源于学校和家庭的协调与配合。但是,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配合和协调家长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此外,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

(3)社会环境。近年来,尽管我国经济以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但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贫困,使得他们没有能力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也是生活所迫。近年来,随着赚钱作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念兴起,打工照样挣钱的“新读书无用论”随之出现,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加,很多学生中途辍学,过早的走上了打工之路。

(4)政策滞后。政策的偏差,使得薄弱的农村的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地方出于本地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弟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或者收取高额借读费,以限制外来学生“占用”他们的教育资源,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三、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1)加大投入力度, 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2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对于提升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缓解农业生产的内卷化以及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推动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等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正功能。[1]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度性约束, 在经济理性的考虑下,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往往是以个人为单位, 呈现出经济行为脱嵌于社会系统的特征, 与早发国家农村人口流动以家庭为单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国别性社会问题, 其中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问题之一。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家庭、父母教育的缺失, 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替代功能发挥和应对机制的衔接不畅势必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形成不利的影响, 从而引发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2]正因为如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2. 文献综述

现有的研究多半是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 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导致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但这些研究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比如说研究多半强调研究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己的身份参与和意见表达, 多半将留守儿童看成是负面的、功能缺失的、需要被管理的对象, 所提出的对策往往也是从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立场出发, 这种价值取向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自身优势的发掘和利用;再比如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 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在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提出的对策中, 研究者大多是从国家、制度、社会、学校、家庭等宏观外在因素着手, 强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经济、物质上的补偿, 而加强思想、道德、心理上的教育, 施以制度、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显得缺乏针对性。

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切实可行的操作范式, 验证其效能。通过实验法探讨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理论和具体方法去弥补现有范式所存在的缺陷的可行性, 以期推动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主体性、农村社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和整合。

二、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择了淮南、黄山、合肥、阜阳四地农村在校儿童对象1000人, 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973份, 有效问卷913份。并选择教师、家长、学生、地方教育管理者50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通过量表法对部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测验以便于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 量表主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儿童学业不良调查表和阿肯巴克儿童行为量表。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1. 教育理念的问题视角, 服务主体的被标签化和被污名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管理者, 对留守儿童都存在着明显的标签化和污名化倾向, 并多半伴有较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印象的语义差异量表, 调查社会普通民众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调查显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比较负面, 详见表2。

这和本研究前期所做的文本分析所得出的统计结果具有惊人的重合性和相似性, 这也是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这必然会影响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具体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造成留守儿童的负面自我实现, 而这恰恰是不能被调查数据所证实的。通过对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 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学习成绩、不良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上, 还是在心理健康的评判上, 是否留守与负面结果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 这种标签化的机制通过传媒舆论、文本、学校的隐形课程以及教师的态度等因素而不断被强化, 势必造成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

2. 留守儿童教育延续性缺乏, 教育正向社会功能发挥不足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 教育作为主要的维模机制和社会体系的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 它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论证和说明、为经济系统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为文化价值的传递提供主体,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正向功能。但在大学扩张和就业压力攀升、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乡村教育质量下滑等现实面前, 教育所应发挥的促进社会流动、改善社会地位等正功能不断地在经济撒旦的魔方前被解构。[3]教育无用论越来越被社会上的人, 尤其是农村居民所认可。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同样有着深刻的表现。从调查数据看, 有43.2%的留守儿童父母认为, 子女接受完初中教育即可,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初二以后就存在着明显的是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分化。主体性的缺乏必然会造成学习行为上的差异, 并被直接反映在升学率上。

3. 社会资源缺乏系统整合, 相互衔接不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是在一定的场域环境下的专业行为, 在社会分工的大背景下, 其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需要它们之间的相互有机整合才能发挥正常功效。调查发现, 目前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主要集中于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方面, 而忽视了发挥社区、文化、舆论传媒及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即使是家庭功能恢复、学校教育强化和深度化、宏观政策立法和制度改革等主张往往也是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而各自为政, 对其功能假设也缺乏事实的验证。举例来说, 对家庭的功能恢复, 目前的政策导向无外乎通过发展地方经济让家长回流, 或者改革二元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这些政策从本意上来看具有十分积极的价值评判性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性, 忽视了教育体系社会嵌入的属性和现有系统的制度性约束, 忽视了农村社区优势资源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和开发。

4. 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 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公正性

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合理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一致同意, 但对于农村教育中,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在分享有限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性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无论是从教学点的设置、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还是学校的隐性课程设置、受教师的关注程度等都呈现出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特征。农村教育的许多制度和政策设计通常是以家庭健全的非留守儿童为参照对象的, 往往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存在和现实。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及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工作方法,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 根据专业价值观念, 运用专业方法帮助主体实现自助的专业活动。[4]在具体工作中遵循着尊重、保密、接纳、诚实、参与、自我决定、优势视角及差异化的伦理态度, 对于整合资源, 消除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标签化、污名化等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正面功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对于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优势资源, 弥补政府、学校的资源劣势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其具体的介入途径可以参照表3。

1. 社会政策方法

在理论层面充分研究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社会政策环境和制度性约束, 对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 并在此背景下, 通过调查了解儿童、学校、家长、监护者等利益攸关者的需求, 尤其是要从发展主义的视角, 评判儿童的需求。分析具体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受损者以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的伦理价值, 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和针对性。并对其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以提高社会政策的公平性, 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公平的社会制度环境。

2. 在实务层面, 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方面

第一,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 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案主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服务, 以提高其潜能的工作方法。[5]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学校开展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管理制度就是很好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 它对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况进行专业记录, 并由专人通过心理治疗与社会治疗、行为修正、情绪治疗的方法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性, 给予留守儿童关怀和尊重, 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第二,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 以提高案主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目标、互惠、治疗等模式实现主体的能力建设、社会化和问题解决目标, 最大限度发挥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提携的作用。[6]在调查中, 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 这些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 它可以给予留守儿童心理的慰藉与支持, 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 交流和讨论他们的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 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冲淡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第三, 社区工作是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行动, 合力解决社区问题, 培养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自主、自觉的能力, 其实质在于构建共同体式的生活。[7]调查中看到不少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将留守儿童的社会管理纳为指标体系之一, 通过代理家长制、职业代理家长、托管家庭动员、公众个人或集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的关爱;通过动员政府、企业、社区和媒体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为长期和可靠的生存和发展资源。

总体而言, 家庭、学校属于微观层面, 社区属于中观层面, 政府、政策法规属于宏观层面, 不同层面的支持体系中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和外出打工父母入手, 提供支持性的帮助和相应资源;同时, 争取包括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面社会的资源和社会的支持, 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佳效应。

参考文献

[1]万明钢, 毛瑞.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段成荣, 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 .

[3][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 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6]刘梦.小组工作 (第一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3

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3年1月30日起施行。《意见》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行了定位:(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根据地域环境、经济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3)社会参与、共同关爱。政府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答:《意见》指出,首先要优先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都有一个标准床位;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还要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其次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此外还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证他们能就近入学,减小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他们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问:如何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答:《意见》明确指出,首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资料档案,准确掌握信息,并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还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主动与之加强交流。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学校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再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其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要开展法制宣传,增强法制意识,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预防其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要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要加强家校联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班级,要选举热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家长或监护人组建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家长、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增强其做好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并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务工、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等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4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1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若有补充,以补充规定为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5年9月—2017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5.9-2016.3)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6.3-2016.8)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6.8-2017.3)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5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 ——16 岁)。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民乐县南丰乡16个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5600人,父亲在外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母亲在外务工人员有2000余人。全乡共有6——16岁儿童4560人,留守儿童312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70%。学校留守儿童22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这些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祖国的未来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作为农村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一代代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关

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中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座谈会。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的锻炼。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性格行为令人堪忧。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

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弱,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何庄村一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纪的爷爷奶奶照看,8岁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无人接送,遭遇车祸。后又因被不法分子拐卖,到11岁才上一年级。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

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5、发展走向: 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

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民乐县南丰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民乐县南丰乡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民乐县南丰乡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南丰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6

——以夏官营为例

一.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教育是按照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教育的目标可以理解为,自谋求个人的生存技能开始,到谋求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类命运持续科学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类,没有止境!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4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

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二.选题: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普遍现状

首先,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1、学习状况一般;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3、道德行为差;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中侧重的是对教育状况的研究,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对教育状况研究的限定,有着它的特殊性。本课题要达到的目的是在已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情况下,真实、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产生的原因,为教育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留守儿童及其家人的生活与发展,关系到农村家庭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核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事关农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性条件。办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服务“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可以增进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更好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有助于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有助于增进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我们通过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各种因素的分析,来建立一套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问题因素的一般理论,从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从宏观上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问题,从而进行制度的改革。这一研究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我们主要侧重对理论意义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状况,丰富有关社会形态与本质的知识,激发出解释性研究中“为什么”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摸清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开展的方法及基本操作模式;3.预防或矫正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教育问题,培养其良好的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开发其受教育潜质,促进其全面发展。4.童年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夏关营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有关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五.理论假设

1.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政策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教育水平,后两个因素起主要作用;

六.研究假设

通过对后两类因素的具体化和经验的推演,筛选出10个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自变量:1.家庭人均年收入;2.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生活来源;3.是否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4.或是父母哪一方外出打工;5.实际监护人(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上辈亲人,亦或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等实际监护的人)的受教育水平;6.学校老师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是否相同;7.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一些措施;8.平时的娱乐场所主要在什么地方;9.更多接触的伙伴是否是留守儿童;10.主要接触的书籍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什么类型的书籍。

七.研究类型

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抽样调查设计

八.研究方法

以统计调查为主,同时结合实地研究

具体方案: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主要还结合询问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除此外还需要有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等收集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

九.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分析单位主要是留守儿童(但抽样单位是户),辅助的分析单位有实际监护人、家庭、村、学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影响他们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的教师大部分儿童,部分家长(临时抚养人)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人士及组织。

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调查计划及时间安排

在正式调查前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预约各村干部,校领导等一些部门及领导。询问和观察被调查群体(分析单位)的交流是否有障碍,以修正方案和提出解决方法。

正式调查先从学校开始,用一周时间调查中学,然后每周调查两所小学,最后到访问阶段,每次访问15—20户(调查组有5个人,每人每次访问3—4户),每周访问一个村庄,计划一个半月完成。

除发放问卷,实地访问之外还需要进行现场观察,和对其他未访问村子的观察记录等。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计算机处理,查阅文献并结合资料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整个研究过程从准备阶段到完成报告约需要五个月的时间。

2.抽样方案

研究总体是夏官营地区留守儿童的居民户。

选点:第一阶段抽样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初中生以及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然后选择30—40户,深入实地访问;

第二阶段的抽样是随机选择3—4个村,预先到每所小学进行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采用课堂询问记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寻求小学老师的帮助进行询问,然后了解每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每个村选出30—40个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然后上门进行询问和作一些简单的交流,记录访问成果,分类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设计调查问卷和访问提纲

基本问卷的调查是对五六年级以及初中在校学生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是否是留守儿童,年龄,受教育程度,学习成绩,受处罚情况,受表彰情况,爱好学习情况,旷课情况,娱乐情况,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对父母的态度,对周围学习环境的满意程度,家庭的贫富情况,放学回家后会做些什么事情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来进行了解。

另外,还有对学校老师的各项特征和一些基本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询问:对学生家庭情况的掌握程度,在校学生中有多少留守儿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在受到处罚和表彰的学生中有多少是留守儿童,老师怎么对待这些受处罚的学生的等等。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所作的询问提纲:是否很想父母,为什么想,想什么,每天除了上学还做些什么,周围一起玩的朋友还有谁的父母出去外面打工了的,被谁管着,被管着严格的程度,喜欢学习的程度,为什么自己想学或者不想学,喜欢运动的程度,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喜欢看什么书籍等等。

根据实际监护人的特征及情况的调查提纲:家庭收入,工作收入,生活来源,和孩子的交流情况以及交流什么,对孩子成绩的关心程度,对待孩子读书的看法,自己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对孩子学习的帮助程度,是否刻意影响孩子行为和语言,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否优秀,是否考虑让孩子上大学,是否随意孩子看电视等等。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主要是观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情况,留守儿童与周围同学之间的互动情况,放学之后的行为和娱乐情况,回家与实际监护人的互动情况,一个人的时候会主动地找谁交流,他们之间的互动话题是关于什么的等等。由于我们对于本地区还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主要观察其表情变化和互动情况。

4.调查场所

直接进入学校、家庭进行调查访问以及近距离观察。

5.研究经费

经费主要包括:车费,住宿费,生活必需品,给小孩子买些小礼品的费用,问卷制作的费用,调查的工本费,数据统计分析的费用,使用计算机的费用,查阅文献并撰写研究报告等的费用。

6.调查人员的培训

在调查进行前首先确保调查人员调查所获得的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根据调查人员的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进行准确分工,然后针对性的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时的礼仪、调查工具的使用、对重要信息的记录、在调查时所遇到的困难的解决、遭到被调查者拒绝后的耐心、沟通所产生的障碍的解决、在调查过程中的生活管理及解决能力等。

(二)实施阶段

1.组织调查人员的统一培训,在各项技能得以全面展开和实施之后,按照计划投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并不断发现问题,及时交流和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困难,发扬自己的特长,继续进行研究;

2.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课题研小组成员进行在调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建立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的调查机制,促进课题研究成员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或不定期请有关老师指导、授课,以督促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阶段

1.对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请指导老师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3.撰写论文,课题领导小组组织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课题小组成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 篇7

1 彝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在大凉山彝族聚居的地区, 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 父母的离开使得很多的孩子不能由父母直接进行监护, 从而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没时间给与更多的照顾, 以及学校教育没有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留守儿童们出现了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教育方面的问题

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 留在家中的只有孩子和老人, 这些老人很多都没有文化同时又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作, 因此当孩子遇到情感方面的问题时, 往往很难给出建议和指明方向。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的第一为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 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此外, 较少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冷漠, 有和辟甚至是偏激。

1.2 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地方偏远, 生活环境恶劣, 因此在彝区农村师资队伍较弱。民办教师大量存在, 同时因为工作环境艰苦, 很难留住教师。现在在彝区艰苦地区还有很多学校依靠支教自愿者做临时教师。当这就使得教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这会使得学校无法对留守儿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 现在的学校主要是负责上课时间孩子的管理, 在课后基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加之父母不在身边, 所以这些孩子放学后就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 对于有些自觉性较差的孩子, 很难自觉在课后认真学习, 这就使得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滞后。

1.3 道德教育方面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但是留守儿童大多跟随老人们生活, 而这些老人因为文化层次较低, 对孩子溺爱和纵容过多, 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对外面世界的懵懂无知和好奇, 就催生了他们凡事都想试试的心理, 在这种时候, 没有父母为其把关的话, 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此外,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应试教育, 因此, 学校在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重视不够, 甚至有些学校不开设这类型的课程。同时, 留守儿童因为在家里面缺少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关注, 在学校也为得到相关的指引, 这很容易让孩子在迷茫期的时候不知所措。

2 解决彝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建议

2.1 完善相关法律的修改

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没有对留守儿童作出特殊的规定, 随着这类群体的日益增多, 笔者建议应当在这两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

此外, 中国实行多年的户籍二元管理模式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应用法律制度为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就读扫除障碍。同时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中加入关于剥夺不合格父母和监护人监护权的立法, 严格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同时依法赋予政法机关对留守儿童父母的追究权, 严格执行《刑法》和《民法》, 对那些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和教唆儿童违法犯罪的人依法严惩, 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的利益。

2.2 完善监护制度

首先, 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加强对其子女的监护力度。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不单单是给他们提供物质条件, 更重要的是给予足够的关爱以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此, 父母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履行监护职责, 这样, 就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 心里以及生活需求, 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当然, 在父母外出打工而实在没有条件带上孩子时, 则要选择适当的监护人。同时, 还要及时与与子女以及学校进行积极地沟通。其次, 加强社会力量援助。目前, 政府虽然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状况, 但政府资源还是有限的, 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的条件也尚不成熟。所以,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认为可以在社区或学校的组织下, 以民间的捐献、志愿者的参与为主体, 逐步推行留守儿童的集体监护。而且集体监护也正好为社会大众参与留守儿童的监护提供一个平台。

2.3 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

在农村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平等, 所以应该修改相关法律, 调整相关政策。尽快制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的相关条例。与此同时, 提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户籍外的地区入学的机会, 给予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充足的教育资源。此外,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教育和托管情况以及父母的打工地点和联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 也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 及时与学校协商有效的教育方法。

3 结语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相对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而言相对有些落后, 因此加强这个地区孩子们的教育培养对于这个地区的繁荣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 留守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 因此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对这些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也有助于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培养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大量留守儿童随之产生。近年来, 彝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和教育, 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讨目前彝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彝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华, 李朝林, 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 2008 (2) :77-79

[2]任运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2) :84-8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这是我国实行城市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命运,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要想制定措施,我们得先了解他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育资源,学习环境复杂。我们都知道和城市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农村孩子的教育资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公众广泛关心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差异,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条件好的老师都不愿意去到农村教书,贫困的生活条件以及恶劣的环境造成教育设施的严重短缺和不完善,以至于这些孩子由于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而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除了教育资源的缺乏外,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恶劣,比如,父母外出务工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独自生活或者与将他们留给家中的长辈一起生活,导致他们长期缺乏父爱母爱,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家庭贫困,父母外出务工只留下年老的长辈和年幼的孩子,造成家里劳动力严重匮乏,因此他们通常在年幼的时候就得帮助家里做家务,干农活,为了分担家庭的重担,他们在放学后的时间几乎是在农活中度过的,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帮助家里干活而缺课。这种恶劣的学习氛围对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水平以及学习动力、热情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和影响。再加上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办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懒散的学习态度。以上种种的因素都容易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和纠正,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就永远提高不了,只能直线下滑,这会严重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以及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不能经常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父母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及情感的需要,而留在家中照顾这些孩子的长辈与孩子代沟太大,过分疼爱他们,对他们严重溺爱,这些都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除了缺乏父爱母爱和及时的情感交流之外,他们还容易受到外界的歧视眼光,和他们同龄的孩子可能会嘲笑这些孩子,孤立他们,这就容易造成他们自卑的心理以及孤僻的性格。那么这些孩子可能就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不愿与人交往、交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不仅会导致他们与人交流时产生障碍,而且也会产生躲避人群的心理,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自卑和孤僻的性格也会造成他们对社会、对身边的人产生不满的情绪,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问题的产生。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以及和同学的交流,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们就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情。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总的来说,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依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从制度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要加强管理,社区要发挥服务功能,建立流动人员受教育的管理机制,逐步消灭留守儿童现象。家长要改变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从深层次上解决留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国家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平衡农村的教育资源。政府可以通过将优惠政策向对农村教育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教师福利待遇,比如增加教师们的工资待遇、其子女今后上学的优惠条件(如高考加分政策等)引进优质教师资源,以此来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低下,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不达标的问题。

2.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一要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因社会和家庭而产生,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家长远离孩子时,学校更应该扮演孩子第二个“家”的角色,主动承担起更多的教育义务。第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构建亲情关爱网络。结对帮扶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优帮差、城帮乡、大帮小、师帮生和老帮少。校园关爱工作,能弥补家庭教育弱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3.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以及专业教师的关爱和关注,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出了问题,因此政府应该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开设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来调整和治疗这些儿童的心理疾病。增设特色课程, 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 安全教育、 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自理自助能力。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淡薄的法律意识是现阶段在留守学生中的通病, 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对未来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俊霞,周春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11):37- 39.

[2]李亚楠.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陈倩.社會工作视角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究[J].企业导报,2012(13).

[4]肖绍俊.和谐社会视角下地方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优秀报告 篇9

一、·实践时间

XX年1月22日

二、·实践对象

阜阳市阜南县王店亲情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三、·实践方式

问卷调查 访问

四、·实践目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即使在发达的21世纪,依旧是一块落后、无知的地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他们主要依赖家中的几亩土地生活,但随着目前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仅仅靠种地已不能解决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故在农村近9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极为普遍。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其祖辈抚养照顾,而祖辈们在抚养的过程中大多溺爱孩子,他们通常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吃好穿暖就好。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教育问题。而这方面的忽视,极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这些孩子长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难以得到满足,可能导致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很大偏差。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状况。而之所以选择亲情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是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学校。在这里,9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我们希望在这里获得最准确的数据。

五、·实践内容

问卷内容

· 你平时和谁住在一起?a.和爸爸妈妈一起 b.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个c.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d.其他亲戚朋友(如叔叔婶婶等)e.自己一个人住

2.他们平时对你学习要求严厉吗?(若第1题选e,则此题不需做)a.比较严厉,比较重视你的学习b.一般,管教并不是很严c.基本不管,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没有什么学习上的要求

3.平时除了在学校学习,还经常做一些什么事?(可以选多于一个)a.在家帮忙做家务或下地干活b.看些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c.看电视或打游戏d.参加学校班级的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e.没什么事好做,不上课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如下河摸鱼等)

4.一年里,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有多长?a.1个月一下 b.1~2个月 c.2~3个月 d.3个月以上

5.你想念爸爸妈妈吗?a.想· b.不想

6.爸妈回来时,会做一下哪些事情?(可以选择一个以上)a.给零花钱 b.买新衣服、好吃的c.买些书籍或与学习有关的用品 d.告诉你,让你好好学习

7.你有讨厌的课吗?什么课?为什么?a.没有b.有,是______课(可以写多于一门)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论文 篇10

摘要: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心理各方面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关心留守儿童以及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主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特别是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内心孤独寂寞,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等,以上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危害社会稳定。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谓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种异常消极的情绪体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后经常看到同龄小朋友对爸妈撒娇,而自己却没有依靠,他们就会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爱、处处不如人的念头,自卑心理就会悄然生出并逐渐增强。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停滞不前,不敢与同学老师交流。这种心理无形之中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不该存在的障碍,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

2、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一种随所处境遇自然产生的对环境的心理防御机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声的对象,但是他们在孩子年幼时就外出长期分开,孩子缺少亲情的滋润,从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孤独寂寞成为他们的心声。他们没有感情依靠,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一个人独处,不和他人来往封闭自己的内心。长期的寡言、焦虑和紧张,使儿童在人际沟通时会显得不知所措,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3、逆反心理

祖辈过度溺爱致使孩子养成一系列不良习性,把家长话语当耳旁风,滋生逆反心理。他们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对思想教育会抵制蔑视对抗。他们攻击性很强,顶撞老师和家长,与人交流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敌意。长时间下来,他们会结交一些不良人群,慢慢地走上弯路,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危害。

4、认知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但是父母外出打工,这些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思想认识及人生价值观上的引导与帮助,导致认知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自信心不足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同时受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能很好的分辨真假、美丑与善恶,学习缺乏兴趣没有目标,甚至对父母产生怨恨情感冷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常年离家所引起的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交互作用的结果。

1、家庭教育缺乏,亲子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的缺乏,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1)父母的教育方式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给与孩子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个别父母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职责认识不清。他们由于长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而存在“补偿心理”,通过金钱来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作为补偿,使孩子养成了浪费的习惯。他们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心灵上的而非物质。2)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祖辈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自身健康有限能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儿童采用溺爱的方式,过分的宽容放任孩子。而亲朋好友以及老师等对不是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顾虑,不会过分的管教,慢慢地使儿童缺乏自我约束力,养成刁蛮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2、学校教育缺失

家庭生活的不完善需要学校更多的帮助与关心来弥补。由于农村经济薄弱、教育观念陈旧及教师专业素质低下使学校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1)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基础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校没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设备,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等,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学校也无大型图书馆,让学生不能从书中认识世界。最后,学校还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至于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老师有时会对学生进行微弱的辅导,但起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资金、人员配备限制不能组织一些大规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能及时的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辅导。3)教师缺乏职业素养农村学校老师学历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低下、甚至缺少职业道德。老师只会关心学习好听话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关心差生。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条件比同龄儿童差很多,老师也就不能给与他们所需要的关爱。所以他们会逐渐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问题。很多老师缺乏个人素养,认为孩子是别人的自己没必要特别关心他们,只要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故就行,由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3、社会的不良环境

1)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信息腐蚀留守儿童心灵社会上存在大量不良青年整天坑蒙拐骗、打架斗殴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无人管教引导,同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诱,最终误入歧途;其次,各种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现众多不良场所比如网吧;祖辈过分溺爱导致其经常逃学去上网。2)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农村基层组织监管不力,没有对色情暴力文化市场进行整治。并且农村个人对留守儿童发展认识淡薄,意识不到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制定一些措施。社会各界也无专门的机构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使其心理出现偏差。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家庭教育层面

家庭是留守儿童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为了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就要从家庭角度出发,加强家庭教育。1)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外出父母应尽自身最大努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打电话、写信、甚至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经常性的与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达对其关爱思念之情;多了解一下现代的流行趋势,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语言;父母还应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向监护人了解其生活状况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2)留守监护人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动态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细心的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必要的正确教育和指导;也可以在家中建立一种自由、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能够轻松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监护人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反馈其情况,和学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应有针对性地面对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创建留守儿童与其外出务工父母档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关系重大,学校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学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清楚了解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适时登记建立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详细调查当地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其情况,及时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监护人。如留守儿童发生异常情况,学校也可联系家长,双方共同协商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2)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定期的对老师及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心理老师专门讲授或班主任偶尔辅导;定期请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师来校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最后,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中进行分析研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素质培训,使老师能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同龄儿童同等的待遇。教师本身就是行胜于言,要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榜样,进而成为孩子心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社会环境层面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事关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不仅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及老师的相互合作,同时还应该有社会的参与。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教育近些年新闻侧重于宣传“问题儿童”,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反映问题的同时大力宣扬其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净化网络及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充斥,为儿童创设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2)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各大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墙绘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画,进行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请知名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心理讲座,电视上增添心理方面的节目。

参考文献:

[1]胡美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04期

[2]吴威雄.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究,04期

上一篇:在2010共青团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蛇年新春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