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2024-05-26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精选12篇)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1

程振理

[提

要]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更新、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的完善、独立阅读和评赏能力的提升、写作实践与作文能力的提高、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的增强和思维品质与鲜明个性的发展等等。

[关键词] 新课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引领时代潮流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又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使实践成为合乎科学规律的活动。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他的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的。好的教育理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教育精神,用这种精神作为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精神,便可凭借被激发与获得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育观念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认识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认识,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社会知觉、判断等心理过程,从而引发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

语文教师要搞好语文教学,离不开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师对教学理论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无数教师的行为依据仍是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有的甚至连教育学与心理学也忘之九霄。没有教育学作指导,就不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心理学作指导,就不能按照学生心理特点,编制最佳导学方案,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才能形成先进的教学观,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教育科学的前沿。

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应尽快实现由“知识型”向“智能型”的转化,要具有收集、鉴别、吸收、同化各种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从而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并潜心于本学科内在规律的研究,通过教学上的创新,理论上的升华,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智能型教师,在思想方法上,对新事物、新情况具有顺应能力、思辨力、创造力,能更快地对新信息作出反应,从而迅速地对自己原有的能力作出调整,使之趋于优化;教学方法上,则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原则,勇于标新立异,大胆改革,既给学生带来启示,也适当留下疑问和困惑,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二、知识结构与人文视野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杂家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中国语言文字文学的知识以外,还应尽量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但由于许多语文教师读书少,不说别的学科知识,就是语文本身的知识也知之有限。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文学方面的书了解很少,尤其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和优秀作家、诗人知之甚少,对优秀的青少年读物更是缺乏关注,对当今的名牌期刊也留意不多。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师知识结构的残缺,上课只能举其一,而无法反其三。只能从课文到课文,从形式到形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尤其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最终必会导致学生人文视野的封闭与狭窄。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仅仅满足于精通本专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要求。早在我国古代的《中庸》中就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置于首位,可见博学之重要。清代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民俗、服饰„„包罗万象,蔚为大观。若非作者的博学多艺,是决不可能写出这样宏篇巨制的。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茅盾等大家,无一不是博学多才的学者。

强调教师博学,并非让语文教师成为通晓各种知识的杂耍,这里是指在博学基础上的返

约求专。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深入,只博不专,如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很难进行纵向的挖掘。既博且专,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纵横交错的综合研究。因此,语文教师除了本专业、教科书以外,必须眼望窗外,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应对新课程形式下新的教育需求。

三、独立阅读与评赏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自己鉴赏美文

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是离了教参就无法上课,究其原因就是自己读书太少,甚至不会读书。由于不会读书,自然无法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而且文章的主题如何把握也只有依靠参考资料。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要经历“

懂、透、化”等阶段,最终把自己的体会和思想感情融于其中。如果一个教师几乎逐字逐句地“背”教参,缺乏真知灼见,教学怎能生动有趣?过去有的教书先生上起课来摇头晃脑、陶醉万分,至少表明他对教学内容是投入了相当的感情,学生也容易受其感染。而现在不少教师由于自己不会读书,根本就不知道文章美在哪里,只有照本宣科。“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长此以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语文教师只有在博览中积累语感,才能凭借艺术的慧眼,捕捉文学的灵光。《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例子就很值得今人借鉴。香菱想作诗却又一窍不通,黛玉先让她“揣摩透熟”王维五律诗一百首,以进入诗情画意,再读杜甫七律诗一二百首,进一步体会“真景物,真情感”,明白诗的功力;最后再读李白七绝诗一二百首,领悟诗文“返璞归真”,培养个性和想象力,结果香菱在“博览”、“揣摩”和“领悟”中学会了作诗。可见“胸中有丘壑”则“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要胸装锦绣文章,口纳千古名句,方能教出语文的灵气,培养出具有一定鉴赏力的学生来。

四、写作实践与作文能力要求:语文教师要坚持写“下水文”

写作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事实上教了几十年书没发表过一篇文章的语文教师却大有人在,退一步说,平时教学生写作文同时自己也能写一篇象样的“下水作文”的又能有几人?长期的只“教”不“写”,教起来觉得自己挺象个学者,一旦写起来,却是主题游离、内容空洞、层次不清、语言干瘪,甚至于语病百出。据某市报载,某县为选拔优秀教师进城任教,组织全体有意调入县城的教师参加统一考试,以示公平。所考试卷恰是当年高考试题,却不料在请市直某校教师阅卷后,其结果令县委领导大吃一惊,单是作文得分,相当一部分教师连二类卷的最低分标准都没有达到。依靠如此写作水平为人师表,又怎能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作文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虽然有的老师讲起作文来,理论上一套又一套,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隔靴抓痒,根本就无法具体深入,也很难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合理的批改和评价。有的老师干脆把学生作文收上来简单地打上个等第就完事了。三年下来乃至六年下来,学生终究不知作文为何物,仍是儿时的“奉旨填词”、“谈作色变”。要改变如此现状,语文教师只有一条路——多写“下水文”,努力提高自己“写”的水平。

五、教育实验与研究意识要求:语文教师应成为教研先锋

教育研究作为一种严肃的认识活动,是从事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分工,教师完全成了教学的实践者,总是期待别人来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是研究的旁观者,大量的繁冗复杂而且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由于传统学习习惯的导向,教师以把书教好为己任,存在着严重的“懒于实验”的惰性和“惧怕研究”的畏难心理。

在当前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具有教科研意识的人很少,真正去结合工作搞点研究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很多教师在师范院校虽也学了点教育学、心理学,但一扎进教学圈子里,就

再也不“理论联系实际”了,早就把那点理论忘得一干二净,自己在教学上还是单纯凭经验,教参是唯一的参考书,很少想过要用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本身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不少教师不仅自己不想研究,而且对别人的教改经验和研究成果也不感兴趣。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去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和期刊,只是到了评职称的时候才去借几本杂志临时拼凑一篇所谓的论文,文章质量自然很成问题。

由于科研意识淡薄,一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僵化,教学完全拘泥于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单一,只会填鸭,不懂启发,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不重视科研也使得自身的“充电”能力严重不足,一年又一年,只能简单地重复劳动,成为教学的“机器”,教学水平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面对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语文教师只有成为教育实验的操作者和教学理论的探究者,成为当代校园的教研先锋,才可能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提升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才能指导学生构造起智能的大厦。

六、思维品质和鲜明个性要求:语文教师永远不要失去自我 新课程要求教师革新传统教学面面俱到、条条框框的教学指导。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课后练习,都重在整体感悟,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全的个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时独立思索,深入感悟,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自由空间包括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和富有创意的问题设计。人的思维启迪与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体活动空间,如果教师上课思维老套,教法守旧,缺乏创意,无形中给学生带上了思维的枷锁,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觉在吃剩饭,长期下去,语文课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可想而知。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感的言语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善于怀疑,大胆设想,树立强烈的批判意识,冲破教参之类的“紧箍咒”,充分相信自己的艺术感觉,凭着自己对作品的深入领悟在怀疑中发现问题,树立教学新理念。

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知识积累象撒胡椒面似的用在字词、语法、章法、修辞等各个方面,很少考虑建立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停留在浮浅的篇章形式上,缺乏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对于组织教学停留在有板有眼的我问你答上,没有捕捉到学生灵性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引导痴迷于几个学生的勇敢抢答上,没有磁场式的引力效应。

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牢固树立起“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思想,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多面手”,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力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胡东芳、陈炯编:《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第146页、第24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第416页,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第355页、第380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雪芹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孙孔懿著:《教育失误论》第160页、第163页、第301页、第311页、第317页、第3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2

(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尤其是一个历史教师更是应该帮助学生揭开历史的迷雾, 探究历史的规律, 认识历史发展的走向。

自主、合作和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不仅是一次对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它要求学生改变机械背读、消极接受的传统学习习惯, 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培养探究的意识, 养成重过程、重人文、重理性的习惯。同时, 它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意识的革命:教师只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运用探究的手段, 体现合作的意识, 才能真正地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众多的文物古迹展示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发展。但是, 由于意识的缺乏与保护不力, 造成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陷入“濒危”的境地。如果教师只关注课本知识, 只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 是不能让学生得出感悟的, 这就需要通过合作与探究, 体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意识, 这也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之一。

(二) 单一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综合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但综合课程却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单科的教师如何面对综合的学生。无可否认, 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我们这样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师:历史系学生基本不读地理, 很少钻研政治理论, 这就很难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初中《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上册) 的内容不仅涉及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 还涉及一些社会学知识, 这对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同样, 高中教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方式与途径, 但我们很难讲清民族的区域分布, 说透现今的民族政策。这就迫使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 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以教为业, 为生之师, 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但我们应该看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在很多场合, 生为师之师。随着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越来越通畅, 教师的立身资本已经不在于知识的掌握, 而在于方法的探究与思维的引领, 这都迫使历史教师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三) 教材的新内涵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1. 知识更新加快。

新教材体现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如果一个历史教师固步自封, 不求发展, 就很容易陷入知识陈旧的泥潭。《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 明确提出了“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这样的结论, 使很多历史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因为, 人们从前根深蒂固的观点就是“公元前21世纪, 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同样,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成就, 也使我们改变了“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 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样的定论。新旧知识的碰撞, 迫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 综合意识加强。

新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现了极强的综合性。如《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上册) 《文明的起源》一章中涉及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告别野蛮等内容, 把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发源地融洽地整合在一起。高中历史新课标的专题性设计更是体现了综合的意识,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在大学里, 知识的编排一般以点、线为主要方式, 如中国古代史, 宋史以及英国史, 中世纪史等, 缺乏面、体的意识, 而综合性教材的特点就是不求知识的深度, 但求知识的广度与活度, 这种强调“面、体”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更高。

3. 人文性内容的增加。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3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课程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知识方面,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自身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在学科知识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原有学科领域知识的储量,另一方面要把视野扩展到相关学科中去,适应学科及其教学综合化的需要;在教育知识方面,必须突出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新课程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且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要求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会实践等),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二、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利用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外的网络资源等,教师应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我们认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動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探索。

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以达到“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要努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学习,促进自我更新

做科研型的教师。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必须是一条小河,一条常流常新,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的小河。新课程的实施,期待创新型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才会永远体验到职业的内在欢乐与尊严。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以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因为搞科研的过程是不断丰富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搞科研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工作能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这样我们才能与课改一起成长,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科研型教师。

我们相信,没有教师主动的专业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新课程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当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教师进修学校)

新课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篇4

湘桥区意溪镇初级中学吴柳衡

摘要:物理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适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已经得到全面落实和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对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中学物理教育要为青少年在科学素养上的提高和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意味着,物理新课程的推行对中学物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物理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的前提条件,《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当前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物理发展的前沿知识,而且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具备广博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学物理教师必须掌握一套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能正确理解各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了解每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有关背景知识和材料,特别是需要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物理科学前沿知识以及它们在高新科技领域中的应用。以便教师通过展示物理学科发展的大致历程,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5

曾素美

(平和一中)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教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备课做起。通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师备课提出的几点要求,为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和进一步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环节;方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教师上课也是一样,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过程的基础环节。它的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有计划性、预见性和目的性。认真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果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能力,就不能不重视备课这个环节。

一、备课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1.有些教师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闪电式备课,只用笔在课文中随意画上几道记号,敷衍了事。有的过分依赖教材、教学参考书,依葫芦画瓢,抄写一遍。还有的.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略、板书、时间安排、作业布置等完全一个模式。在教学中,这些教案完全脱离实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有些教师不注重传授方法

备课时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素质的培养,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我们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标准下对英语教师备课的具体要求

1.备大纲,定方向,把尺度

教学大纲是拟定的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纲要。教师备课,要先备教学大纲,只有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大纲,严格执行大纲的要求,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1)要弄懂大纲对本学科提出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总要求。(2)要牢固掌握各知识点的具体教学要求。(3)要掌握各种教学要求的尺度。(4)要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以便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2.备教材,明目的,找重点的难点

在理解和掌握大纲的前提下,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弄清教材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别与联系、特点与重点、难点与疑点。其中重点和难点是钻研教材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难点大多数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具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混淆。

3.备学生,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要收到师生双赢的满意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因材施教。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备课时才会切合实际,教材处理才适度,方法才得当,才能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才能预测课堂反映和评估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

4.备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

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后,就是教学方法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情绪。

教学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其选择却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具体教材、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以及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来选,即因人因地因课程而变化。特别指出的是,要做到给学生减负,首先要给教师增负,即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备不同的教法。

备课另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备学生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弄不清楚的问题肯定会在作业上反映出来。对于带有普遍性错误的习题,教师还得在下节课的开始或自习课放在黑板上纠正,给学生明示错误的原因,指出纠正的方法。

5.备板书与教具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手段。科学新颖的板书会增加学生的记忆,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板书设计应根据文章的体裁而定。

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作互补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优化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6.及时小结与反思,不断提高

课后反思也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要摸索出教学有哪些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备课质量,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备课做起。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6

陕西省武功县长宁中学 王续密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探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也构成了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作为物理教师的我深感责任重大。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综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保证自己先有一桶水。”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够站的高、看的远,又怎能引导学生呢?

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已不在孤立,学科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同时也要兼备一定量其它学科的知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办学条件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得到普及,所以现在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量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一系列与课件制作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要清晰认识教材的架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的师范生,面对高中物理涉及的专业知识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作为一名教师,仅仅自己知道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所以教学中在进行“授业”之前,还要先考虑如何来进行更好的“授业”,即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中,要把每一节内容汇成一个整体,以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带领学生去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避免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孤立起来,死记硬背,形成读死书的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架构有一个非常全面、清晰的认识,熟悉各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和学科新动向。

三、重视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总结。

对于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要靠学生课前预习,从而知道这一事物的存在,对从“知之”到“理解”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与剖析,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都能100%的接受,所以课后还要先复习上课时的内容,使得自己真正的完成“理解”,然后再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锻炼自己“会用”,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最终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更好的运用,即实现“会思”。

五、做到“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彩桥,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温情一片,融化冰雪,只要老师给学生以涓涓细流般的耐心,必能凿穿学生学习障碍的顽石。

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偏爱。我们首先要摸清他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摆脱这种局面。

⒉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引导激发。我们作为老师要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得到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由一个个不断的小进步积累成质的飞跃。

⒊对“尖子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尖子生对每个班级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二是不多。所以对这类学生,首先要灌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成才的同时更能够成人。其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在学科和技能上的个性发展,更顺利地成才。

六、善于合作

新课程对物理教师提出新要求 篇7

一、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一谈起课改,不少人对传统教材、传统教法“咬牙切齿”,甚至到了“与传统决裂”的地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传统教材、教法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弊端、有不足。比如:唯分数论下强调学业成绩的人才选拔制度、千古不变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千人一面的“精英”教学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够;基本能力较强,但创造能力不足;解题能力很强,但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很少,自信心不足;学习非常勤奋与刻苦,但人生观与价值观模糊。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的主体。物理教师要逐步形成与学生的“对话”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缺乏自信,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的朋友,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物理教师必须在物理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物理课程的开发能力已成为物理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只有培养和增强物理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能,物理教师才能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物理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物理教师去挖掘、去创造。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物理教材已不再是惟一的物理课程资源,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在执行物理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实例;二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三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这三个概念后,容易对这三个概念产生混淆,也很难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让每个学生进行从一楼到四楼搬砖的活动,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然后,我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评选出了3个“全班之最”: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和机械效率最高的。3项“冠军”分别由不同的3个学生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这正是实验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学生在总结中写道:“老师曾反复给我们强调做功多不一定功率大,功率大不一定机械效率高。我们虽能从公式上认识到这一点,但通过亲自实验,才真正彻底地把这个道理弄懂。”“当选出机械效率最高的同学不是身强力壮的男生而是全班最矮小瘦弱的女生时,我们发出了一阵惊叹。当我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时,我们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实验课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使我们感受到物理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样学习物理不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喜欢在这样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实践证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更应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楷模,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在我国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和教材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仪器等是教学辅助工具,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形成了一种以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学习周期长,反馈速度慢,个别化教学效果很差。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课堂教学,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七、开展科普活动,重视第二课堂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8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几点问题,相应的提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傳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直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语文的生字词、句子、文章等的灌输,并要求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对大量的内容进行背诵。长此以往,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并未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单一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被动地听讲与记笔记,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的沉闷,既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中,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提不起热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打游戏、看小说、睡觉等,不仅耽误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对他人听讲造成干扰。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维护自身权威的形象,缺乏与学生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便直接离开课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疏远,学生因感到害怕而不敢积极地发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陷入至沉闷的氛围中,无法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一)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提出全面的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学生在教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更要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改变一直以来以讲述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课堂中。

(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还有待于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要在学习上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又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应改变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演话剧、朗诵等,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除了课堂之内教师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同样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打篮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活动,或者开展成语接龙与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每天可以接受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不断地学习与丰富自己,满足新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局限于以往的通过书本、报纸等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获取知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将最近的消息传递给班级同学。

(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简化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语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涉猎其他专业方面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重视补充与拓展各方面的知识,涉猎如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哲学方面知识,满足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香花. 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0):175-175.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3]赵本华.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文学教育(下),2015,03:67.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9

摘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改革的全球发展趋势,从人文性质的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师的生态型知识结构,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练,而应该全面加强自身修养,建构教师全面、平衡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教育观念;人文性;知识结构

课程改革是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迈入21世纪时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保持了中国的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犹如劈波斩浪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美术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一、转变旧观念,发展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新的教育理念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还有各地许多在校中学生因不堪教学压力纷纷离家出走已屡见不鲜,这些事例深刻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现在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所以,刘海洋事件是各个教育机制中人文教育缺失的综合性结果。同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

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美术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序化行为,真正地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形成开放形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育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学科相互迁移,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1、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欣赏课中,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典名画,如痴如醉的乐曲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2、与文学相结合

美术通过造型视觉艺术去传播文化思想,文学则利用文字,两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现手法不相符而已。在美术课中,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优美的语言与画结合,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带着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再联想,再遐想,由此培养想象力、创新意识。

3、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美术来源于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强烈的思想性。美术课应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操相结合。与此同时,美育要针对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例如:观察校园四季风景的变化,培养学生爱校如爱家的情操,树立热爱生活的热情;在描绘家乡一草一木中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的革命历史雕塑、绘画中,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综合上述,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使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都孜孜以求,勤奋钻研,虚心以学,在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育途径。

三、熟练操作和运用多媒体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交互使用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这样也就有不同的美术课业类型,其中“设计、应用”课业类型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迫使美术教师知识结构不能单一,如果一味追求绘画技能的提高,忽视多媒体操作能力,忽视全面文化技能的平衡,在这个网络新时代,无疑这种缺失是落伍的,尤其对于那些中、老年美术教育工作者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学生是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而且在学校的课业安排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计算机课,也就是说在同步接受新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掌握的多媒体技能的速度和能力都较之我们教师快,如果我们不及时“充电”和补充“营养”就难以胜任这些专业性强的内容,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的《现代工业设计》《现代商业美术》《网页设计》等内容可体现出这种设计理念的加强,相对于纯欣赏类型的内容,学生则更感兴趣这种时代感很强的知识,因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这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美术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现状,及时进行“亡羊补牢”,从现在开始“正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从思想上彻底纠正一个观念一一能画几笔的就可以当好美术教师。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10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课题主持人:

课题承担单位:

主要研究人员: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自己要成为学习者。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和前进,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一次宝贵的学习、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认真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为自觉的研究与创新、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境,把教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把一些成功的经验升华为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要求,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2、改变过去教育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主要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要使他们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这种能力。所以说,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最基本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也应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对转变学习方式有利的课程观念,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主要任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学习过程的组织与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改变学生以前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并具体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特别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以往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觉主动地转变过去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从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一个课堂的掌控者与管理者,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对原有的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全变革,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培养自身的能力,形成自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呈现良好的素质与形象。

一、完善自身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树立为人师表的师者风范,塑造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教师高尚的思想素质包括:高尚的敬业精神,崇高的师德修养,积极的人际合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1.教师要干一行,爱一行

热爱自身的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工作的唯一目标,思想品德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目,它更加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喜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去执行。

2.爱护学生,关心学生

教育事业的关注对象就是学生,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才能体现出来,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温暖、温馨的学习环境,友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氛围,也是一种教学力量,教师要善于用浓浓的爱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在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

3.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充满教育意义的学科,他是以塑造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争做合格公民为目标的学科。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学科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为他们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做好准备,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关爱学生,还要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关心人类的发展,站在人類进步的高度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人类的进步,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水平是教师组织教学、传授知识的基本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思想品德科目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涵盖知识与能力两个方面:

1.知识素质

教师要想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前提是要自身具备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本人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必备的知识要素,将这些知识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构造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

知识素质又分为两方面: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

理论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关键部分,具体涵盖思想品德的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学、心理学等,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而且思想品德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与社会、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实现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灵活应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学习上的快乐。

实践性的知识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教师的社会交往能力等,这些实践能力能够评判一名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

2.能力素质

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能力,而且也要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还要拥有一定的综合课程的能力,注重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深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的工作态度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本身,不断开拓、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总结教学经验。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军燕.浅谈社会文化环境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J].承

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03).

[2]廖英.檀传宝中小学思想品德测评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

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 篇12

新课程要求的是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

至没有脚。是啊,事情并不太糟糕,知足吧,我们要快乐的一天,不要悲伤的一天。

2. 幽默解嘲,心胸开阔。

幽默是化解一切尴尬的良药,善于运用幽默解决问题的人是最智慧的人。林肯和苏格拉底的幽默事例值得我们学习:林肯的脸长得较长,一次,与其竞选总统的最大劲敌道格拉斯对外宣称,林肯是个两面派,是个虚伪的小人,不能令人信服。林肯听说以后,笑着说:“如果我真的有两幅面孔,那我为什么要总带着这副面孔啊!”一句话,轻松化解了对方的嘲笑和恶搞,多么精妙啊。苏格拉底夫人是个脾气暴躁的悍妇,一日,苏格拉底在家正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时,夫人不知什么原因对其破口大骂,随即端来一盆水泼向丈夫。学生本以为苏格拉底会责备妻子,不料,他笑着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必会有一场大雨!”只有那些心胸开阔之人才会从容应对各类复杂的意外事件。

3. 转移回避,选择遗忘。

我们不是圣人,可以如此轻松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些不愉快的情绪呢?既然你无法面对它,那么就选择逃避它,眼不见为净,只要我们不再想起那些伤心往事就可以了。当我们心情郁闷时,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锻炼身体、逛街、看书等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分散精神,做一些令人开心的事情。当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这样去排解压力:大吃一顿,事后他们会觉得心情奇好无比,所有压力、不愉快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人们经常挺羡慕那些记忆力优秀的人,而不知那些善于遗忘那些不愉快的经历的人是更值得羡慕的。大脑犹如一台电脑的硬盘,当容量达到极限时会运转得特别慢,只有适时删除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让它工作得更加迅速、有效。忘记不该记的,记住该记的,才是大脑利用的最高境界。

4. 适度宣泄,适度紧张。

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不同的课堂氛围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愉悦、宽松、合作、奋进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活力四射、兴趣盎然,不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课堂氛围,课堂沉闷而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之间缺乏和谐相处的平台,学生被动消极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低效的。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

如果前面几种方法你实在做不到,那就想办法另找途径发泄出来。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将会危害到人体健康。情绪问题易疏不易堵。许多人都知道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水来土掩”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只有因势利导,才能降伏洪水这头猛兽。日本许多公司里都设有一个“发泄室”,里面放置了公司各个管理者的橡皮人像,当员工对公司管理制度、管理者有怨言或工作不顺心、压力太大时都可以到“发泄室”对这些橡皮人辱骂或殴打,通过这种方式,员工在几个小时以后就觉得心理上平衡了,冷静下来,接下来仍然认真工作起来。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保持良好情绪并不等于没有不良情绪或心如止水,而是应该保持适度的紧张。沙丁鱼是挪威人非常爱吃的一种鱼,然而当渔民们捕鱼归来时,鱼在途中就已经死了,只有个别渔民能带回新鲜的鱼。奥秘在于,聪明的渔民在船里放了几条鲶鱼,鲶鱼的到来让沙丁鱼惊恐万分,纷纷游动,直到返港时仍然活蹦乱跳。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如今职校学生因情绪问题做出的各种不理智行为已经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等到问题发生后才开始处理善后,已经为时已晚。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从源头上减少各类问题发生的几率。

心理学家是这样认识情商的:认知自己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沟通。只有在掌握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凡那些在事业上功成名就的人士都有良好的情商。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多维的,我们要让学生在情商方面胜人一筹,从而树立自信,踏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孤草编著.逆境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

[2]羊羽编译.做一个立体的人.海潮出版社.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做为教师首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和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教师要学会移情,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把发展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创设有实际意义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做中学,体验生活的真谛。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学习。

3.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某些领域知识可能超过教师,而且现代知识资源铺天盖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是要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因此新课程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1]

1. 师生交流由单向到多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知识的传递,所以师生之间主要是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听讲。这种师生交流是单向的,而且教师的地位是居高临下的。而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交往,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且这种交流互动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面。

新课程应该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之间在讨论、交流中体验生活;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即时提问,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即时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一言堂和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教师由权威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在新课程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新课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体间关系。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一种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和谐。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通过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量创设师生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形成教学之间的互教互学。

3. 师生创建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也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来源,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发展和提高,同时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充电”。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三、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打破教材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创新的空间。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1.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当代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相联结实现的。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事半功倍地促进学生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识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当然这要求教师有对教材较高的驾驭和处理能力。

2. 教材内容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交流、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全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身边生活的热爱。

3. 学习材料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科书并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师:第一,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爱好;第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第四,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互相提高、进步;第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第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新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做到角色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转变和教材呈现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师生交往方式,教材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3.

上一篇: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美里湖西沙)下一篇:写给宙斯的信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