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2024-09-10

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共8篇)

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篇1

篇一: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从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率先为少数民族打开了向汉族学习的大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时十八年,考察了许多国家,把西域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都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汇报,为汉朝反击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来往。大漠的驼铃声记录着遥远的文明。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有一批爱国的少数名族为祖国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之后千万同胞们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权利,使得在新疆生活的47个民族能够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的生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所展现的民族团结精神深深烙印进了人们心中:忘不了全国各族人民为汶川遇难者默哀的情景,忘不了玉树地震中藏族孩子渴望生命的眼光。忘不了国庆节天安门前那56根民族团结柱。这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血浓于水得亲情。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新疆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直处心积虑地破坏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新疆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

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稳定,就要深入揭批“分裂分子”图谋“分裂新疆”的反动本质。多年以来,以”分裂分子”为思想的分裂主义集团不愿意看到新疆的繁荣进步,他们数典忘祖,背叛祖国,投靠国际反华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几十年来从没有停止干扰破坏国家安全和新疆稳定的活动。无论“分裂分子” 集团如何采用两面手法宣扬“中间道路”和“非暴力”,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图谋“新疆分裂”。铁的事实使人民群众再一次看清楚了“分裂分子”集团及其追随者的丑恶嘴脸,再一次认清了他们的险恶用心,再一次揭开了他们犯戒背祖的真面目;铁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分裂分子”反动本质一点也没有改变,永远也不会改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已经取得了处置“7.5”事件、全面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但分裂分子绝不会甘心他们的失败,又开始谋划明年的一系列分裂破坏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要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的前列,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要始终坚持祖国统一高于一切的原则,不断增强与“分裂分子”集团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反分裂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多少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搞分裂、搞破坏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各族人民不答应的。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清“分裂分子”分裂集团图谋“新疆分裂”的反动本质,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与“分裂分子”分裂集团斗争到底的信心,深入揭批“分裂分子”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地同”分裂分子”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反对分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进一步提高讲政治、讲党性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思想,团结一切力量,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做好反分裂和维护稳定工作,为新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新疆走中国特色、新疆特点发展路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局面。

社会稳定、繁荣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新疆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分裂分子”集团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稳定是当前我区各部门各条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全面夺取反分裂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我们一定要按照“一贯彻、三坚持、两推进”的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反分裂和维稳工作,使我区在稳定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夺取我区发展稳定的新胜利,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疆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二:维护稳定民族团结心得

以下是学习频道为大家提供一篇有关于民族团结的范文,希望此内容对有所作用。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新疆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直处心积虑地破坏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新疆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

反对分裂维护团结稳定,就要深入揭批“分裂分子”图谋“分裂新疆”的反动本质。多年以来,以”分裂分子”为思想的分裂主义集团不愿意看到新疆的繁荣进步,他们数典忘祖,背叛祖国,投靠国际反华势力,和西方敌对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几十年来从没有停止干扰破坏国家安全和新疆稳定的活动。无论“分裂分子”集团如何采用两面手法宣扬“中间道路”和“非暴力”,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图谋“新疆分裂”。铁的事实使人民群众再一次看清楚了“分裂分子”集团及其追随者的丑恶嘴脸,再一次认清了他们的险恶用心,再一次揭开了他们犯戒背祖的真面目;铁的事实也充分证明,“分裂分子”反动本质一点也没有改变,永远也不会改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已经取得了处置“7.5”事件、全面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但分裂分子绝不会甘心他们的失败,又开始谋划明年的一系列分裂破坏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要始终站在反分裂斗争的前列,旗帜十分鲜明、立场十分坚定;要始终坚持祖国统一高于一切的原则,不断增强与“分裂分子”集团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反分裂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多少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搞分裂、搞破坏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各族人民不答应的。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认清“分裂分子”分裂集团图谋“新疆分裂”的反动本质,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与“分裂分子”分裂集团斗争到底的信心,深入揭批“分裂分子”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地同”分裂分子”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反对分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进一步提高讲政治、讲党性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思想,团结一切力量,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做好反分裂和维护稳定工作,为新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为新疆走中国特色、新疆特点发展路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局面。

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篇2

1.1 武术拳种门类众多,各民族充分选择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拳种逾百。各具特色的武术拳种,为各民族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武术拳种也就成了民族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和载体。

以下仅就回、汉民族间和满、汉民族间的武术交流活动为例,来审视武术拳种活动在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即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影响。

1.1.1 八极拳等是回汉民族习武人群的主要选择

在我国,回族人口有860余万人,主要聚居于宁夏,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山东也拥有大量聚居区,体现出小集中大分散之民族人口居住特点。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其教义与习武强身黯然契合。将尚武视为“逊奈提”(意即“圣行”)的回族,自古以来便崇尚武勇;自然,为数众多的回族武术家在各历史时期均不容小觑。故此乾隆皇帝曾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1]回族武术包括八极拳、查拳、心意拳、华拳、洪拳、炮拳、弹腿、回回十八肘、杆子鞭、哨子棍等拳械几十套,其种类之多,传习之广为各少数民族之最。

吴丕清说:“许多汉族弟子投师回族武门,同样受到厚爱,一些回族弟子拜汉族为师同样得到真传。可以说沧州回汉民族的团结,与回、汉武学的交流、融合有着直接关系。”[2]如是举例证明,吴氏开门授艺,“收罗疃李大中,张克明等汉族人为入室弟子,这才使得八极拳在沧州汉族民众中传播开来。”[3]“沧州回族武术家马凤图始受家学,12岁拜黄林彪为师习练通备、劈挂拳法,黄将其毕生之学倾授与他,黄是汉族人。”[3]“回族武术家马登云从师张占魁习练形意拳,张是汉族。”[4]

起源于山东冠县的查拳,被公认为在回民所流传的诸多武艺中习练者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拳种。俗谚云:从南京到北京,查拳出在教门中。民国以前,被称为教门拳的查拳主要在回族内传承;民国以来,中华武术会、精武体育会、武术传习所、国术馆等近代武术组织、学校蓬勃发展,加之军队训练对武术的需要,查拳开始突破民族与宗教的界限,向更多人群、地区传播开来。建国后,竞技武术迅猛发展,许多竞赛套路内容直接来源于查拳,这也从客观上推动了查拳在汉族群体中的传播;民间的习练者除仍在回族寺坊中传习外,部分门人通过参与运动会比赛的形式来扩大查拳的影响;一些查拳门弟子利用在高校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机会,极大地拓展了查拳的普及范围,如已故的回族查拳名家张文广即为最典型的代表;一些回族查拳传人开始打破“传回不传汉”的旧规,广授徒众,如武贵祥阿訇在阳谷县创办了业余武术队,他二十年如一日地传授技艺,并“打破民族界限,不分回汉,其中90%是汉族的。”[5]更有一些艰辛创业,如常玉光(查拳名家常振芳之子)在开封通许创办查拳武校来推广这一宝贵的名族文化遗产。

心意拳,又名心意六合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心意拳始于山西人姬际可,河南洛阳回族人马学礼习得此拳后,开启了心意拳在河南回族中传承发展的历史。与马学礼同一时代的山西祁县汉族人戴龙邦,作为心意拳的又一重要继承者,传艺于山西,名为戴氏心意拳;随后的河北深县汉族人李洛能改进了心意拳,易名为形意拳,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形意拳名家,师徒一道使形意拳广传河北、山西。可见,河南回族所传习演练的心意六合拳与现在山西、河北所传心意拳、形意拳属于同源异流,这无疑是汉族与回族武术亲缘关系的历史见证。虽然,与八极拳“开门授艺”的开放式传承迥然不同,河南派心意拳曾经呈现出仅在回族内部传承的特点,然而由于在民国期间宗教传承格局发生了改变,河南派心意拳也渐渐地由乡村传入城市,并通过军队、武术社、教场、码头等,传向省外更多的汉人。”[6]夏志臣、宋国宾、范万明、李洳波等较为著名的传人,均为汉族。

1.1.2 太极拳等是满汉民族习武人群的主要选择

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太极拳,如今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最广,在海外更是备受推崇。杨式太极拳和吴氏太极拳在历史上都曾和满族有着直接的联系。曾学于陈家沟的河北永年人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艺成后应邀携次子杨班侯、季子杨健侯到北京教拳。杨露禅受聘于端王(载漪)府,同时任神机营总教练。其所教者多为王公大臣,杨露禅根据这些贵族多体弱不耐艰苦的特点,将高难功架简化,后发展为杨氏太极拳,当时即在京津影响甚大,后经其孙杨澄甫推广,渐发展为习者最多的太极拳派别。同在王府中授拳的杨健侯还曾教授过溥伦贝子和满族人汪崇禄。汪崇禄之子汪永泉也因此得杨家两代三位宗师(杨健侯、杨少侯和杨澄甫)的真传。汪永泉传拳不懈,有不少弟子成为当代汪传杨式太极拳名家,影响甚广。

在杨露禅所教三位著名弟子中,除万春为汉族,凌山及全佑皆为满族。宗师全佑之子吴鉴泉(1870——1942),对其所学杨家太极拳不断发展,最终自成流派,创立吴氏太极拳。其长子吴公仪、次子吴公藻、长女吴英华、女婿马岳梁均为满族籍太极拳宗师,对于传播吴氏太极拳功不可没。

与杨露禅在王府传拳类似,八卦掌祖师董海川在肃王府当差,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中不乏满族名手,如全揩廷、樊志勇和曾增启(尹福弟子)等,在此不再赘述。

与回族武术传承方式不同的是,武术在满汉互传过程中,并没有太多民族和宗教障碍,汉族著名拳师可以传授满族弟子,而满族拳师也可以向汉族弟子授艺。这主要是因为在清代满族作为统治阶级,并未像回族等少数民族那样遭受宗教歧视和民族压迫,所以并不像回族那样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自强意识。而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汉族文化始终表现出较强的同化能力,也始终是满族统治者学习的对象。

1.2 武术拳种分布广阔,各民族广泛参与

武术拳种分布广阔,呈现出地域特色,也演变出了繁复纷杂的支流门户,扩大了拳种的影响范围,加快了拳种的传播速度,使得各民族的习武爱好者能够广泛接触,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2.1 少林功夫遍天下

少林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从民间汲取养料,从各民族武艺中获得灵感,逐渐吸收融合日益丰富,素有“少林功夫源天下”之说。少林寺是中华武术的交流之地,集散之所;少林武术的传播范围从最初的寺内扩大到寺外,并且能够超越民族的界限传播至全社会乃至外域。中岳嵩山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坐落于此的禅宗祖庭、武学圣地少林寺,亦因此成为各民族各地区武术的融合之所。少林武术拳种繁多,是一个内容庞杂的武术体系。自明代以来,尤其到晚清和民国时期,少林武术的社会传播大为发展,民间多有传习,曾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

1.2.2 分布广阔的武当武术

武当山所处的荆楚之地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区,武当武术无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流传范围看,均与少数民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学术界对于武术产生原因的认识基本上包括原始生存竞争、原始宗教活动、原始战争等。武当山地区山峦叠嶂,溪河纵横,常有野兽出没,生活于此地的各族先民在生存竞争中摸索并总结武技的情景不难想象;居住在武当山地区的各族人民的早期宗教活动、玄武崇拜、民风民俗、巫术与神仙方术等,对于具有鲜明道家和道教风格特征的武当武术而言,均是其产生与发展的文化土壤;而处于鄂、豫、陕、川四省交界区域的武当山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在武当山各民族武术内容的交融方面,战争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这是武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最著名的原始部落武舞——干戚舞。甘毅臻认为,发生在武当山地域内的禹之干戚舞的出现是武当山武术诞生的标志。[7]《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武舞,也就是“巴渝舞”,据甘毅臻考证认为,巴渝舞发源于武当山,因为巴渝舞的展示者为“西土八国”中的彭、濮两族巴人,而刚勇好武的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生产生活了两千多年,当时的彭、濮两族巴人实为武当山原始居民。[8]另外,从“武当”一词的来源也可见此地战事不断:一般认为武当者,武力阻挡(当)也。春秋战国之时,在武当山下丹阳所建的楚国与邻近民族和部落征战频繁,楚遂在武当山设防,以抵挡秦、巴南下谋楚。从以上所述可见,武当山武术活动的萌芽与发展,绝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单独创造,而是以武当山所在的荆楚地区为中心,包括其邻近区域在内的各民族宗教、风俗、图腾崇拜等文化内容与各民族征战过程中的武技文化相互激荡与交融的结果。

1.2.3 遍布巴蜀地区的峨眉武术

以峨眉山命名的峨眉派武术是与少林、武当三足鼎立的中华武林三大门派之一。峨眉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糅合并融入了各民族文化元素,但关于什么是峨眉武术,学界尚有分歧。清代何崇政(峨眉山湛然法师)在其所著《峨眉拳谱》的开篇诗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由此,峨眉武术的经典分类方法“五花八叶说”流行于世:五花者,即流行于四川的五个武术流派,也就是丰都的青牛,灌县的青城,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八叶者,即峨眉派武术的八大门派,也就是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会门。以此法界定峨眉武术最为流行,然而难免以偏概全。《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1984年第5期)认为:峨眉二字,广而言之,为古巴蜀之称。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凡在四川内流传久,根基深,具有地方风格的拳种,均属峨眉武术。[9]拥有类似观点的研究者多将峨眉武术与巴蜀武术互称,仿佛两者并无二致。然而,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是与多重影响因素长期互动的结果,其流传区域和影响范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是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区划来强行划界的。虽然峨眉武术和巴蜀武术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毫无疑问,其所指内容会有大量的重合。综上,峨眉武术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地区的峨眉山道、僧武术与民间武术,主要流行于峨眉山地区,并广泛流传于整个巴蜀地区乃至其它地区,以峨眉命名的各种拳术、器械、功法和武术理论等武术内容和形式的总称。”[10]也就是说,峨眉武术应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峨眉武术主要指以发源于峨眉山、并与巴蜀地域文化长期互动交融而形成的拳种流派。广义上的峨眉武术更接近巴蜀武术的概念,既包括早期传入四川地域并与其地域文化互相适应、已具有显著巴蜀地方文化特色的外来武术拳种,还应包括从四川传播到包括西南地区在内的川外其它地域,但具有显著峨眉武术风格、认同并归属于峨眉派的武术流派。峨眉武术,作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文化符号,在促进四川及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有着独特的历史贡献。

2 武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1 武术文化促进各民族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武术文化促进了各民族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因为,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植根于儒释道主流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受其影响和熏陶。儒释道主流文化成为了武术文化的重要基因和显著特色。因此,各民族习武人群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着武术文化的熏陶,自然,也就不断接受着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教育,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则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或重塑,使得各民族的习武者对主流文化逐渐认同和接受。

对儒家文化的认同,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各个武术拳种门派所规定的武德要求。“所谓的传统武术道德…就是传统武术人愿意持守的生活态度和愿意遵循的行为原则”[11],这些武德规矩无不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作为习武者的习武规范和人生信条。因此,习武者,不管来自于哪个民族,都要接受和遵守其所在拳种门派的武德规范,通过对这些武德规范的严格遵守,使得他们对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及其价值理念能够认同和接受。

对道家文化的认同,主要取决于武当派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与少林武术齐名的武当武术,是在武当山地域文化、荆楚地区各民族武术文化、道教宗教文化、道家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交融中形成的一大派系,具体而言是指“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武当地域文化长期氤氲滋养下,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通过道教内丹术与之前少林武术的有机结合,而开创的蕴功法、套路、格斗三位一体的一种养生技击并重的拳术,它包括由张三丰创立,以及经过历代尊张三丰为祖师且有明晰传承的拳师改良完善的各种流派的单练与对练的拳种、器械等传统拳术”。[12]因为道家和道教文化对武当武术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主张练气、练内功、练丹道的内家拳法多皈依于武当,以别于世人所谓外家的少林派。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下设少林门和武当门,并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列于武当门下。虽然这种分法不尽科学,但充分反映了当时武术界,尤其是习练内家拳的武术人对武当的皈依与尊崇。对文化史“应然”的考证也许并不能左右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内心情感,而文化现象中“实然”的力量却不能小觑:武当门人皈依武当、崇拜张三丰、认同道教和道家文化的隐性力量,既是各民族武当武术习练者的共同心理基础,又是维系和凝聚各民族武当武术习练者的文化纽带。

对佛教文化的认同,主要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林武术中蕴含了特色鲜明的佛教文化,无我、我执、真空妙有、明心见性、禅等佛教思想极为巧妙地被融入到了少林武术的拳法套路、各种功法以及擂台战术之中,如此,每个习练少林功夫的人,不论来自哪个民族,必然要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也就使得他们通过少林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学习,逐渐认同了作为主流文化之一的佛教文化,并由此而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2.2 武术文化促进各民族对他族文化的包容

历史上,草原、森林、江河、大漠、高原、平原等不同的生存环境以及游牧、渔猎、农耕等不同的生存方式,促使各民族的武术内容均颇具其民族特色;同时,由于各民族间军事战争的周期性爆发,以及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促使各民族间的武术多有交叉与融合。各个民族积极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武术内容,使得许多原来只属于某一民族的武术拳种,相继出现在了其他民族中并得以广泛传播,从而促进了民族间相互的理解、宽容与团结。

在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回族武术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此地传播最广、习者最多的当推八极拳。八极拳全称“开门八极拳”,“开门”之意,一说为技术含义,即“以6种开法破对方门户,”而另一说为则为传承方式之意,即“沧州孟村吴钟受一云游异人及其徒先后传授拳法及大枪奥妙,吴钟学成后,初为吴氏回族家拳,只教本姓亲族,后开门授徒,遂成回汉共练之术。”[13]无疑,在这里,“所谓‘开门’,即有开门交流,汲取众家之长,冲破武林关门习武的神秘传统之意。”[14]可见,“开放”是八极拳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也正是因为其提倡开放交流,反对封闭保守的开放胸襟,使八极拳在全国蓬勃发展、从学者数万。

武当武术产生以后,对整个中国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若以传统的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说法来看,武当派所代表的内家拳派可谓中华武林之半壁江山。“武当”几乎成为了内家的代名词,许多习练内家拳术者都自称其拳术源自武当。但上世纪30年代,唐豪通过考据得出武当无拳的结论,这与武当武术的实际社会影响大相径庭。然而,80年代以来武术挖掘整理数据表明,目前仍在各地流传的武当武术门派就有29个,功法套路共208个,武当不仅有拳,而且其体系之庞大、影响范围之广非某一单一拳种可比。在这诸多门派中,有些内容传承谱系非常模糊,明显不是创自于武当山地区,这一方面表明,武当武术是在与他族、他派武术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而成;另一方面,各派系对武当和张三丰的认同展现了武当武术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其所处的巴蜀地区多山地、高原、丘陵,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在这片产生并流传峨眉武术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共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有490余万。其中我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均在此地。若追溯历史,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尚武传统。如古巴蜀族的尚武之风就可谓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人,前徒倒戈。”武王伐纣用巴蜀之师,足见巴蜀族自古便好习武艺,英勇善战。如今从各民族的风俗活动中,仍然可见武术的踪影。贾奇侠等认为,从丹巴藏族风情节开幕式后的民间娱乐活动、土家族丧葬期间所跳的武丧舞、青羊宫庙会上的武术活动可以看出,巴蜀地区的武术与风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15]这表明,主要流传于巴蜀地域的峨眉武术流派,其影响已深入民间,并与各族百姓的风俗活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巴蜀文化是中国最富于包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历史上有七次大移民,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群体,使四川成为一个各民族大融合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和闽南文化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巴蜀文化。峨眉武术正是巴蜀文化的一个缩影。”[16]峨眉武术正是在历史移民所带来的川外异质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无数次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在这个移民社会里被诸多民族共同传习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因此积极扩大峨眉武术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发挥峨眉武术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功能,是值得峨眉山地方政府和武术管理部门深思的一个问题。

3 武术传承:促进民族团结的生生法脉

3.1 时间上,武术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承源远流长

从时间上,武术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承,可谓是源远流长。大多数武术拳种都可以追溯到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前,也就是说,在武术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通过拳种的传承而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一条多民族以拳种为纽带而传承不息的生生法脉。这条武术传承的法脉,使得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古今,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

有很多拳种,它们都追溯到了同一个创始人,例如武当武术中的各个拳种流派都是以张三丰为祖师爷。少林武术中的各个拳种流派都是以达摩为祖师爷。以共同的创始人为起点,形成了各个交错的拳种门户传承谱系,在这样的一个谱系网中,每个拳种传承者所代表的民族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武当武术的一大文化特色就是对充满传奇色彩的张三丰的尊崇与认同,这种来源于祖先崇拜传统的文化上的凝聚力,是能够超越武当山地域界限以及各民族界限的。武当山和张三丰是武当武术的两个重要文化符号,对武当的皈依感和对张三丰祖师的尊崇是凝聚各民族各地区武当武术人的文化向心力。现如今习练人数最多、历史上曾在满汉间互传的杨式太极拳,“虽然从渊源上看与陈式太极拳关系很密切(当今陈式太极拳传人大多宗陈王廷为祖师),但是,杨澄甫先师之子杨振铎在邯郸一次会议上说:“我对太极拳源流没有研究,但是我们杨家历代祭祀的就是张三丰”。[17]广义上的武当武术是包括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术的,虽然是否所有这些内家拳术都来源于武当山莫衷一是,但现实中众多内家拳习练者自觉地尊崇张三丰祖师、皈依武当门派的文化事实却不可否认。

3.2 空间上,武术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承百花齐放

从空间上,武术在各民族之间的传承,可谓是百花齐放。因为,几乎每一个武术流派,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又都形成了众多的支流门户。每一个拳种,通过来自各个民族的武术人的传承之后,便不会局限于某一地区,而是被广泛的传播到其他地区,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少林武术庞杂的内容,它是在融合各族各地区不同的武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明代俞大猷将棍法传入少林寺,即为少林武术源于民间之明证。再如,被视为少林武术精华的心意把,若与流传于山西、河北的形意拳以及在河南回族中所传承的心意拳相比,便可发现无论是拳理还是技术风格均有明显亲缘关系。虽然学界关于心意把和心(形)意拳的关系以及心(形)意拳始祖姬际可与心意把的关系尚无定论,但姬际可“在少林寺一住十年,授拳多人(也有和尚),老年返里”[18]表明,少林武术是与民间武术不断交流与互动的产物。

少林武术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逐渐走向民间,从而成为中华各民族所共享的文化瑰宝的。少林武名真正显扬是在明代,尤其是抗倭战场上的辉煌战功使其声名远播。至清代,教门及秘密结社多靠习武发展会众,所吸收会众中不乏习少林拳者,更有甚者如天地会则直接将其所习洪拳认为传自少林寺,借少林之名进行反清活动。清廷对少林寺的态度也因此从支持转为打压,这就迫使少林武术的传播范围从主要在寺内转移到广阔的民间,同时清代教门及秘密结社的习武活动客观上也扩大了少林拳在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传播。民国时期,直接推动少林拳在社会与民间传播的是以国术馆为典型代表的各种武术学校和组织。中央国术馆初设少林门和武当门,虽不甚合理,但足见少林武术地位之高。新中国成立后,受影视作品宣传的影响和竞技武术的推动,各地少林武术馆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习练少林拳的各民族武术爱好者不计其数,少林武术在中华各族儿女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更是无可比拟。综上可见,少林武术的内容来源、传播对象和其所承载的民族情感都具有鲜明的超民族特征。

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进行挖掘整理的结果显示,峨眉武术目前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件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数量庞大的峨眉武术体系绝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产生,绝不可能被一个民族所创造,更绝不会被一种地域文化所孕育,而是在古老丰厚的巴蜀文化的浸染下,产生于道教和佛教的共同圣地峨眉山的武术文化,与由移民等重要因素所带来的其他地域与民族的武术文化相互碰撞、借鉴、交汇、融合,在巴蜀大地各民族习武群体传习演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篇3

2006年8月,这个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这个碑的意义起于团结,五十多年过去了,却有了更广的更深的意义。

伟大的精神应当应时而生。解放初,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保证。

普洱专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处于西南边境,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有的边界尚未划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解放初期,由于长期以来的阶级压迫剥削,封建领主割据,民族隔阂很深,有的地方还经常发生仇杀械斗,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仍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并不容易,甚至还面临着流血斗争。

为加强民族团结,1950年元旦,云南组织了30多位各民族代表和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上层人士,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天津、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参观。解放军和云南民族工作队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甚至甘愿做人质,以打消民族代表及头人们的顾虑。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代表和头人们返往时间将近四个月,盘踞于境外的残匪乘机作乱,他们与境内外的反动头人相勾结,派遣小股残匪潜入境内,造谣说:“头人们都在内地被杀害了”,挑拨民族关系,煽动部落械斗,甚至袭击基层政府,杀害民族工作队员,气焰嚣张。

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内地群众热情欢迎,而深受教育和鼓舞的各民族代表及头人们回到思普,他们对本民族发生的事件深为震惊,认识到残匪及反动势力的真面目,他们有了更深的打算。

1950年12月至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宁洱县城召开,全区15个县的26种民族(含支系)的代表和当地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出席会议。1951年元旦,尊霞拉祜族、佤族代表的提议,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宁洱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刻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同时刻上头人们用各民族文字写下的签名。

这誓词碑对于云南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它是给反对势力,分裂分子最好的抨击,它系紧了人心,稳住了局势。它增进了各民族对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信任,增强了符民族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和信赖,更是增强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团结合作建没幸福民族大团结的信心和希望。在保卫和巩固祖国边防上,也有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缔影,延续它的灵魂云南民委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创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标志的普洱民族团结园,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新中国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得体合适的象征。民族团结誓词碑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新关系的楷模,各民族共同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称之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历史,也激励着后世。前辈们的团结精神、爱国精神,如同那铭刻的碑文,永不褪色。在一代代的民政工作者的继承与发扬之中,誓词碑成为了云南民族工作最好的缩影。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最好见证,它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006年,普洱民族团结园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云南边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篇4

培训期间,国家民委的领导和赤峰市委、敖汉干部学院的老师们为学员作了精彩的讲座,围绕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民族理论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使学员们对民族理论政策“一条道路、一个目标、三个问题、四个着力”等基本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引导学员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水平。

几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一是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坚决贯彻好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继续捍卫好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二是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构建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民族工作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极其丰富,必须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不断夯实学的基础、搞好头脑武装,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储备过硬素质和能力。四是对民族工作干部而言,要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用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履行好民族工作职责,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篇5

我们__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__济,__同团结奋斗、__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__-__-__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__-__-__的领导和__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__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

民族团结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五月的和风伴着我们迎来了自治区又一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自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以来,新疆就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纳入了祖国版图。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交融相处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谱写了一曲曲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壮丽篇章。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为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团结教育各族干部群众。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疆范围内开展反对民笑分裂再教育活动,同时今年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学院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安排意见精神,深入开展好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三爱”的教育活动,重点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自治区第25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有关内容及学院25年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安排意见精神,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增强了民族大团结的意识。中心以抓学习,求团结,思稳定,求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团结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更具特色。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目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各自的文化传统、语自文字、宗教信仰。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告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仍是历史的主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一统多民族国象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多年的实践证实:自治区党委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的决定,很有远见,完全正确。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时候民族团结搞好了,什么时候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混乱,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推动新疆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与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甚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定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有利于各民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长期以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为了实现其把新疆从祖国怀抱中分裂出去的罪恶目的,一直非常重视反动舆论宣传。他们打着“民族”、“宗教”、“人权”、“民主”等旗号,大肆煽动“反汉排汉”,挑起民族仇恨,鼓吹“新疆独立”。这些反动观点和言论,对各族群众和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毒害,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事实证实,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活动比较猖獗的时候,也是他们的反动宣传比较活跃的时期,假如我们的正面宣传教育搞得好,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就没有市场。分裂活动是颠覆人民政权、破坏祖国统一、挑起民族纷争、损害安定团结的罪恶活动。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历来政治斗争总是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紧密相连,不同的政治主张必定通过意识形态来反映和表现,去争取和组织群众。因此,意识形态领域是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重要领域,是民族分裂主义产生的源头,一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斗争异常激烈、复杂,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意识形态领域这块阵地把握在谁的手里,直接关系到反分裂斗争的成败。分裂恐怖势力在不放弃搞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利用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广播电台、书刊、音像制品、文艺演出以及其他方式,持续不断地进行非暴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鼓吹和宣扬极端宗教意识和分裂主义思想,歪曲、篡改、编造新疆历史,恶毒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经济政策,攻击现实社会,进行渗透和分裂破坏活动。在一些部门和干部当中,存在着对反分裂斗争形势严重性熟悉不清的问题,存在着对分离倾向、宗教政治化及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颠覆、破坏活动情况估计不足的问题,存在着在工作中只讲经济、只讲业务、不讲政治的问题,存在着对分裂暴力恐怖活动“武”的一手硬而对相对隐蔽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文”的一手软的问题。教育系统是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地方,在某种范围内,在一些教职工中,也存在着麻痹思想、个人主义思想、狭隘民族意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等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东西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非凡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自治州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面临的形势更加严重,而且将会因敌人策略的改变而更加突出、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高度警惕。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斗争,在开展这场斗争中,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实施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工程;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净化校园空气和学生灵魂;三要大力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和查缴反动宣传品及非法宗教出版物,决不给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提供任何可乘之机。

在新疆,坚定不移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把祖国六分之一的土地开发建设好,这就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

民族团结的心得体会 篇7

第一,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于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里,民族间的关系如何,构成了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和谐稳定的基础。各民族间的关系好、团结好,就说明群众基础好,而群众基础好,则说明社会基础好,而社会基础好,则对于我们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们新疆地区,生活着47外民族,有世居民族13,可以说是民族众多、人口众多,宗教信仰和生活风俗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抓好各民族间的团结,对于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和现实基础,就显得更为必须和重要,也更有现实和历历意义。

第二,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于抵御和遏制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针对新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重要判断,为我们指明了产生暴力恐怖活动的思想根源和抵御遏制这种思想传播渗透的重要方向。从新疆近现代历史的基本情况来看,每一次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出现,每一次宗教极端思想的盛行,都和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密切关系,一是外国帝国主义分裂势力的插手破坏;二是我们内部民族关系的疏远和倒退。从我们内部民族关系的疏远倒退来看,首先是由于阶级的压迫,使剥削与被剥削阶级之间产生了对立,其次是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使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出现了裂痕,传统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关系,受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速了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传播,使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雪上加霜。而如果我们有牢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渗透就没有土壤,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也就失去了条件,所以做好这项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于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于打击暴力恐怖势力,压缩民族分裂主义活动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暴力恐怖势力还是民族分裂势力,他们活动的时空,都与他们生存的环境、时空息息相关。如果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思想泛滥,他们生存的环境就好,活动的时空范围就大,反之,就小,就成不了气候。那么,这样的环境与时空是什么决定的呢?条件有很多,影响因素也有很多,但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民族间的关系和团结。民族间的关系和团结好,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就没有渗透传播的余地,民族间的关系和团结好,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时空就会大大压缩,就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所以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意义重大。

第四,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对于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关系就像家庭关系,不管成员再多、情况再复杂,只要是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就会营造一个和谐的关系,就会形成一个团结的局面。有了团结的关系和局面,大家就会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为建设自己美丽、可爱的家园而共同奋斗,就会在不断努力奋斗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各民族间的关系越好,团结越好,这种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局面就会来的更早一些、更快一些。

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要在做好最难最长远的工作中发挥特殊作用

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好最难最长远的民族团结工作,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第一,少数民族干部受党的培养教育多年,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民族团结意识,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必备条件。

在党的培养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他们政治上坚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在自治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深刻,懂得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政策、方法、目标、要求,懂得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和关键点问题,有很强的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能力,并且这样一支干部队伍战斗在自治区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种岗位,他们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触及面也随之延伸、扩大,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少数民族干部就生活在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之中,与少数民族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特殊优势。

少数民族干部的最大优势,就是他们就生活在少数民族之中,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熟悉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与少数民族群众有着众多的共同点,特别是他们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所爱所恨都非常地了解,这些特殊的优势,有利于他们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交往,有利于他们真正地深入到老百姓的心里去,为他们的急所急、想所想、盼所盼,这种天然的关系,也使他们最容易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爱护传达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窝里去,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互相离不开的思想,相互尊重、关心、爱护、帮助、理解的理念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窝里去,从而在拉近民族关系、增进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自己特殊的优势,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他们的模范带头和示范作用对普通群众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巨大的。在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中,许多榜样的身影一直在鞭策、鼓舞着我们,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张思德,还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他们的先进事迹、他们的示范作用,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由党培养起来的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少数民族群众之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带头作用,切身的示范作用,对身边群众、对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对本民族群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们怎么说、怎么做、怎么行,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传在嘴上,都落实在行动上,尤其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方面的一举一动,对群众的影响更大、感染更大,最后产生的作用也就更大。

做民族团结的铺路石 篇8

满天星斗,点亮浩瀚苍穹;各族团结,孕育中华文明。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所有繁荣辉煌的时代,所有社会进步的时期,无不是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融合之时;反之,凡是国运积贫积弱的时候,无不是一个民族一盘散沙之痛。民族团结,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长期的荣辱与共下所形成的无法割舍的血脉纽带,超越地域和时空。超越个体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民族团结的伟力,在于始终有那样一种热情和激情,积蓄和迸发出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的伟大力量。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56个民族构成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守望相助。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离不开”,我们经常强调的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和事多说多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和事坚决不说不做,我们长期提倡的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一进程中,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每朵民族之花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都是民族团结坚实的铺路石。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中,我们要向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学习:他们是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翻译工作者。60年前,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同意翻译局的成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像我们国家一样,成立有能翻译少数民族文字的专门机构。几代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个语种全国最顶尖的民族语文学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到首都北京,用他们的青春年华与知识智慧,将马列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文献翻译为民族文字,为全国党代会、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进行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翻译和同声传译,让中央的声音传递到民族地区,为各民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怎样全面提高解题能力下一篇:安全事故反思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