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心理需求 感受师爱

2024-07-04

满足心理需求 感受师爱(通用4篇)

满足心理需求 感受师爱 篇1

感受师爱

都江堰市聚源小学:李玉祥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在爱的滋润下长大的孩子,一定是健康的、阳光的孩子。师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要爱学生,更要懂得怎样去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师爱,温暖他们的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认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一、尊重

被尊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爱才是真爱。怎样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呢?

1、平等对待学生。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要以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与学生交谈时要用平和、商量的语气。如果是在课下交谈,可以蹲下身来与学生保持平等,不给学生形成压力。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不能训斥、挖苦他们,做出伤害他们人格与自尊的事情。要就事论事,指出学生行为上的错误,分析错误造成的影响,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还可以和他们一起经历改正错误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心爱他们,从而消除戒备心与抵触情绪,更好地改正错误。班上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看课外书,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现他在偷看课外书,于是走到他的旁边,轻轻敲了一下他的桌子,他赶紧坐直身子,抬起头。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又在偷看。我走过去对他说:让老师帮你保管一会儿,好吗?他一脸通红,犹豫地点了点头。课后我把书还给他,说:“一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很好看的书,把你看过的内容讲给我听听,好吗?”他马上来了劲,眉飞色舞地给我讲了起来。等他讲完后,我说,看书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不恰当的时候看书,好事就成了坏事。他明白了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以后不在上课时看书了。”“真是懂事的孩子。”我拍着他的肩膀说。此后,有空我会和他交流关于书的话题,他也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从此上课时再也没有看过课外书了。

人无完人,教师犯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能掩饰自己的错误,要态度诚恳地向学生道歉,为学生树立正确面对错误的榜样。有一次我在清点作业时,由于疏忽,误以为一个学生没有交。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小明, 你的作业还没有交吗?“这个学生一脸委屈的说:“老师,我交了。”我看他的表情不像是在撒谎,于是又重新清点了一次,确实是我清点错了。我马上向这个同学道歉:“对不起,是老师清点错了,错怪你了。”这个孩子脸色由阴转晴,大度地说:“没关系。”向学生道歉,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因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平等对待学生,还表现在平等对待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教师不能以个人好恶及成绩好坏而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或是偏见。要让学生感到公平与公正,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是爱自己的。

2、认真倾听。认真倾听,是对被倾听对象的一种尊重。不管在课内课外,听学生说话时,教师要注视他们的眼睛,专注地听,不随便打断。当没有听明白意思时,可以真诚地说:“老师没有听懂你的意思,能再说一遍吗?”认真倾听,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乐意听自己说话,很在乎自己,他们会更愿意和老师交流。

3、不轻易否定。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否定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学生的见解,不管好与否,都是他们思维的成果,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即使有不恰当的地方,也要努力找出其合理成分,给予肯定,再以鼓励、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你再想想?如果这样„„,会不会更好?不轻易否定,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会有所顾忌。

二、肯定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优点,并在其他学生面前实事求是地表扬。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我发现她做事情特别踏实认真,于是将劳动委员的重任交给她。她果然完成得很出色,得到了我的多次表扬。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还要将“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你真„„”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语经常挂在嘴边。这些简短的语言能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

二、情感交流

每个学生都是感情丰富的人,他们来到学校,除了学习上的需求以外,还有情感上的需求。教师不光向他们传授知识,更要注意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笑容,用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思考。要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在课后,要观察学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闲谈,握握手、摸摸头,笑一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抱抱他们。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这样学生就会愿意与老师分享他们的快乐与悲伤。班上有一名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很少和同学交流。显得孤独,成绩也越来越差。我利用课余时间有意接近这名女生,发现她特别喜欢画画。我就问她喜欢画什么,并夸她画得特别好。在交谈中,她告诉我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非常想妈妈像往年一样回到自己身边,一家人过一个愉快的春节。我听后分别找她的父母做调节工作,告诉他们现在孩子还小,非常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她的妈妈在我的苦口婆心劝说下,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这个孩子学习也更加努力,成绩渐渐提高了,脸上绽开了笑容。

满足心理需求 感受师爱 篇2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满足学生感情上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都有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 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二是归属的需要, 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 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并相互关心和照顾。”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因此, 我把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成小组学习制。即每一个同学都被分编到一个小组, 全班根据不同的班容量分成五到八个小组, 每个小组确定自己的名称和学习目标, 制定自己的口号。这样以来, 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组织, 同小组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本小组的目标。在团结互助的过程中, 满足了学生感情上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 小组学习制的实施, 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井然有序, 充满了生机, 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但是, 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个体, 尤其是那些在家庭中得不到关爱的孩子, 他们的这种需要更强烈,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 朋友和班集体将成为他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所以, 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即人的自尊, 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 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在他犯错误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曹铁帅同学是刚刚转过来的。他总是很高傲, 目无尊长, 看不起班里的任何一个同学。他连最简单的作业也写不上来, 却说:“这些小题, 我都不屑于去做”, 他经常迟到, 无故旷课, 严重违反课堂纪律却不以为然, 一时间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大难”。后来, 我还是从他的自尊心和希望被人尊重出发, 一点点改变了他。课上, 我请他回答问题, 可他并没有回答上来, 这时候无论是让他坐下, 还是训斥他一顿都会让他感到很没面子, 因此我想到了补偿原则, 便让他表演一个节目来弥补一下。他很认真地唱起了周杰伦的《双节棍》而且还唱得很投入, 竟不自觉地跳起来, 但跳得很拘谨, 台下的学生表现出一幅很不屑的表情, 甚至发出了鄙夷的笑声。他唱完了, 很紧张的看着我, 我以班内同学不同的评价方式说道:“曹铁帅同学很勇敢, 他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唱歌, 还和着音乐的节拍跳舞, 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我想他下一次一定有勇气回答一个漂亮的问题!”听到我说这些, 曹铁帅紧张的表情放松了, 长长的松了口气。以后, 他果然很努力的学习语文, 而且还抢着回答问题。课堂上, 他象变了一个人, 学习兴趣提高了。可没过几天, 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居然又迟到了。当着全班那么多同学的面, 我没有训斥他, 而是用幽默的语言笑着对他说:“奥, 原来是曹大帅来了, 名人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嘛, 可是你知道吗, 我们等你已经等了太久, 我们多么希望铃声还没有响, 就已经看到你伟大的身影了啊!”他红着脸下去了, 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给学生以尊重, 远比严厉的训斥更能给他以心灵的震撼, 更能激发其改过自新的内力。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 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 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但是, 这种需要一旦不能满足, 他可能会以其他的非常理的形式爆发出来, 所以, 我们要善于甄别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特殊现象, 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来解决问题。

李尚同学课上异常活跃, 还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同学们的不满, 或者公然在课堂上说一些很离谱的话以博得同学们的阵阵笑声, 在同学们的大笑声中, 他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经过观察, 我分析到:他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重视, 但又没有合理的方法, 因此就以一种“搞破坏”的, 很极端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当同学和老师都把注意力投到他身上的时候, 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后来, 我和李尚谈心, 发现他的英语学的特别好, 便在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让他讲英语故事, 还充分发挥他的组织才能, 帮助班内完成大型话剧《孔雀东南飞》的编排、组织、和演出活动。在老师有事的时候他还能够帮助老师组织课堂, 成了老师得力的助手, 在同学们的赞许和佩服声中他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为了满足每一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还开展了许多活动, 比如:个人风采展示会、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沙龙、辩论赛等活动, 争取让每一位鲜活的生命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尽其才”。

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 篇3

关键词 教师 心理需求 成就需要 公平需要 尊重需要 精神需要

教学管理心理学认为,一切积极性的产生来源于需求,需求是动力的源泉,教师的需要是多层次,但总起来讲,不外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解决教师住房、增加教师工资、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这些仅仅是满足了教师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仅凭这一点,教师的积极性是难于持久的,而精神需要则是更高层次的动力源泉,只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鼓励出来的积极性才会持久,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就要认真地分析了解教师有哪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教师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以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如何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国家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对广大公民的一种教育。对于小学而言,素质教育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二全一活”,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则是着眼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考虑,它强调诸方面和谐、协调地全面发展,它关注个性的张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们来说,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为教师实现个抱负创造条件,激发“成就需要”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所成就,在教学中得到学生的亲睐,在教研上受到领导的赏识,这种成就需要人人有之,但要实现上述成就,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事业心的培养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由兴趣再到志趣的发展过程。作为学校领导就要善于引导教师逐步做到热爱教育事业,并使之在事业的成功中找到乐趣,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如新教师到校后,要积极替他们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取得工作上的首次成功,就这会使其树立对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自信,并因“成就需要”得到满足而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受到成功的欢乐,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业余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认真举办教坛老将和新秀的公开课,使他们获得表现、推销自己的机会,举办各种竞赛,鼓励教师创造优异的成绩,争当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撰写论文,并争取在有关报刊上发表,还在各种场合介绍教师的工作成绩,以提高教师的知名度,对教师的“成就需要”的关心,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积极情感,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内在的潜力。

二、认真实施教育评价,实现“公平需要”

明确岗位责任制,建立教育评价制度,目的就是用这一竞争机制来提高内部活力,如不认真评估,或不公平或流于形式,都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得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和客观准确的评价,要既看工作数量,更要看工作质量,考核要求必须具体明确,评比方法应该科学合理、量化可测、公开公平、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先进大家论”或“先进终身制”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评价,实际上是在教师中开展一种竞赛,在这种机会均等的竞赛面前,可使教师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有利于克服论资排辈,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的教育评价,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做到公平、有效地调节教师的行为,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认真改进领导作风,满足尊重需要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学校领导者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会使学校工作成取得成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指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对于竞争意识和自尊心都很强的教师来说尤为强烈。自尊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求,是人的共性,在中国的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更是自古以来就具有“士为知已者死”的心理特点,所以知识分子云集的教师群体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需要社会的尊重、领导的尊重、学生的尊重、家长的尊重,所以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树立人本主义的思想,以人为本,应该具有民主作风,实施人性化的管理,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的建议,要有从善如流、知人善任的胆识和胸怀,对正确的意见采纳博取,既使对于有偏颇的错误意见,也应该只能说服,不能以权力压服。教师才会对领导畅所欲言。对工作尽心尽力。作为学校领导在平时对教师的工作应多满足、多表扬,要有宽恕之心,要允许下属失败,不过分追究他们的责任。作为学校领导,平时对教师要如同家人,时刻把他们的冷暖、利益挂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前程和发展,学校领导办事要公道,出于公心,切不可高高在上的摆领导架子,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专制心理,要力求公平合理,使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得到平衡,感受到领导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就会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师就应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

满足心理需求 感受师爱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需求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校体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能够分散学生对自己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使他们从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来。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我行”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并从中体验到满足、舒适等运动愉快感,产生良好的心境。体育活动主要以身体语言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产生亲近感。

从社会健康的形成机制看,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是建立在一定信念和品质基础上的。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教育,能够对诸如公共道德、社会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社会健康领域的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活动的强化,形成相应的道德认识。但道德相对信念和个体的品质而言还是不稳定的、易变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更容易为群体活动所吸引,在反复身心体验中,学生把道德认识通过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从而成为学生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优秀的。他们可能在天赋和才能上各不相同,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却是一致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体育具有力量和智慧的综合之美。另外,教师本身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要求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且希望教师在他们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这种对教师“美”的心理需要,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的仪表美和教态美,二是动作示范与语言讲解美,三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美,四是批评学生方式与方法的艺术美,五是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美。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满足他们求“美”的心理需求,让体育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中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还不成熟。因此,他们活泼好动,易与人相处,但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这个时期应注意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些活泼、欢乐的游戏和集体项目,运动强度不能太大,以培养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中学时期,由于学生的身体快速成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强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强的练习兴趣,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建立学生“能”的心理需求

竞技体育项目中适当的对抗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高昂的斗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在实现这些具体的目标时就会心无杂念,认认真真地去做,他们在一次次小的成功中,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赏识,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心,就会逐步走向大的成功。中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要尽量让他们在体育课上显示能力和身手,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需求,体育教师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能根据所长尽情发挥,这对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张扬个性,并勇于承担责任。

五、建立学生“敬仰”的心理需求

学生喜欢跟自己“敬仰”的体育教师上课,就像“敬仰”自己的长辈一样。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希望他们是一个知识渊博、有崇高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风貌、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名望的教师。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勤奋学习,出色地完成教学和训练任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给学生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以满足学生的求学欲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上海电力学院期末下一篇:裕安区教育局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