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25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通用8篇)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1

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近百个乡村党组织战斗力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走访问卷,同2000余名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进行了座谈讨论。调查中我们感到,经过先后两轮的集中整顿建设和“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成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有了增强,农村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进展。同时我们也感到,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日渐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亟待提升,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方法、执政方式亟待改进。带领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乡村党组织战斗力为核心,以维护和实践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与时俱进,适新应变,走出一条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速度缓慢,担当“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政治责任着实令人堪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来源于班子的凝聚力、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和党员队伍的影响力。从调查的情况看,近些年来,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提升的速度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落差。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上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少数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每况愈下,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日益消退,一部分农民党员的先进性又难以体现,弱化了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能否全面完成时代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实在令人担忧。担忧之一: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核心堡垒,多数乡村党组织在带领群众加快发展奔小康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党组织处于看摊守业、涣散贻业的状态调查中,我们对100个乡村党组织按加快创业型、实干兴业型、看摊守业型、涣散贻业型进行了分类剖析,从总体上看,上述四种类型大致呈现2:3:4:1的比例。见“十县(市、区)百个乡(镇)村党组织状况分类表”。十县(市、区)百个乡(镇)村党组织状况分类表调查乡村所在县(市、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类数量加快创业型实干兴业型看摊守业型涣散贻业型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肇东3121413141安达3101213411海伦21021315庆安310121414调查乡村所在县(市、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类数量加快创业型实干兴业型看摊守业型涣散贻业型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乡(镇)村绥棱2812241兰西28121411青冈1611221望奎1411111明水1411111北林28111331合计***适应需要的占50不适应需要的占50从是否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两个50。见图示:一方面,适应需要的占50(主要是前两种类型)。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有一个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好班子,有一支艰苦创业、实干兴业的好队伍,有一条加快发展、富乡富村富民的好路子。比如,肇东市宋站镇党委以建设全国奶牛第一镇为目标,充分发挥镇村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奶牛产业,使全镇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镇级财政收入达1500多万元,位居全市160个乡镇之首。目前这个镇奶牛饲养量达2.3万头,90以上的农户靠养奶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不适应需要的也占50(主要是后两种类型)。其中看摊守业型的占40以上,这类党组织的主要特点是:干部不思进取,思想不解放,甘当“太平官”,发展没思路,问题绕着走,工作推着干,满足于“维持局面、完成任务、不出大事、没有上访”。海伦市把这类党组织称为“维持会”,老百姓把这类党组织中的干部形象地比喻为什么事也不干的“大头佛”、什么问题也不解决的“老面兜”。调查中,有个村的“三职”干部在位十几年,工作不冷不热,干群关系不好不坏,经济发展缓慢,村里面貌依旧。当我们问及这个村的群众为什么不选几个能人给自己“当家”?群众说:他们虽然不是啥能人,也干不了啥事,但他们起码不“败霍”。与这个村所在的乡镇干部座谈,我们问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对这个支部班子进行调整?干部反映:目前这样的村班子就不错了,虽然发展慢点,但起码能“看摊”,稳定住局面。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深思。如果仅仅局限于不“败霍”、能“看摊”,如何能加快发展,又怎么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由于这种类型的党组织所占比例较大,工作徘徊不前,特别是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如不尽快改变这类党组织的战斗力现状,加快发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因此

付之东流。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如果说“看摊守业型”党组织的问题已经成为阻力,那么“涣散贻业型”党组织的问题则更为严重。这种类型的党组织软弱无力,甚至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无人干正事,无钱办公事,无章理民事,村困民穷,人心涣散,问题积重难返,久治难愈。尽管这种类型党组织所占比例不足10,但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已经成为加快发展、建设小康的严重障碍。比如,兰西县的一个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党组织形同虚设,村党支部由“四大家族”轮流“坐庄”,干部以权谋私,财务管理混乱,宗族势力把持村务,一个不足2000人的村外债(高息抬款)高达200多万元,人均外债比人均收入还高。担忧之二: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决定因素,多数乡村干部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了中坚骨干作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基层干部处于没有本事、无所事事的状态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发展的快慢。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对农村基层干部不能简单地用“主流是好的”来概括,应实事求是地做出深入具体地剖析。配合我们的调查,一些市县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进行了分类。有的从领导方式方法的角度,把基层干部分为示范型、任务型、蛮干型、无为型四类,各类所占比例依次为3:4:1:2;有的从素质能力升级的角度,按素质能力已经实现升级的、素质能力亟待提高的、素质能力难以提高需要调整的3个层面分析,每个层面各占三分之一;有的从履行职能的角度,认为农村基层干部能够奋发有为、艰苦创业的占30左右,尽职尽责、支撑局面的占50左右,没有本事、无所事事的占20左右。从以上的分类剖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有喜有忧,喜中有忧,忧中难喜。通过对千名农民党员群众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满意率占七成,不满意率占三成。见“千名农民党员群众问卷调查统计表”。千名农民党员群众问卷调查统计表问卷调查农民党员群众参与人数问卷内容:对乡村干部队伍是否满意满意人数及比例满意原因不满意人数及比例不满意原因104670968执行政策好领导能力强经济发展快工作作风实其他33732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其他35920***137695令人欣喜的是:多数基层干部能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成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牢固根基和重要支撑,保证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涌现了一批小康领路人、产业带头人和群众贴心人,加快了带领群众致富的步伐,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比如被授予“人民好公仆”的望奎县宽五西村党支部书记佘树德同志,十几年如一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带领一班人,艰苦创业,加快发展,把一个村困民穷的落后村变成了村强民富的小康村。这样的干部在基层不在少数,他们是党在农村、在农民心目中的政治支撑,他们的事业看得见、摸得着。要对这样的干部大力宣传,扩大影响,不能好事不出门,以此提高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令人担忧的是:相当比例的基层干部处于不会干事、无心干事、不干正事的状态。调查中基层反映,目前乡村干部有80不会做农村工作,或能力弱,或处于无心干事、不干正事的状态。这虽然有些言之过重,但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适应农村工作需要。——观念陈旧,素质先天不足,工作思路不清,不会干事的基层干部为数不少。一是领导方式陈旧,不会抓农村经济。一些乡村干部开展工作还是行政命令的“老套路”,指挥农业生产还是催种催收“唱四季歌”,抓结构调整调来调去还是“大玉米”。调查中有的群众反映,乡村干部最大的“本事”就是收费,最擅长的工作就是开会,调整结构就是说大话,甚至“瞎指挥”。二是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不能发挥示范引带作用。调查表明,目前乡镇干部文化程度以大中专为主体,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6.8,涉农专业的不足10,高中以下文化达30。村干部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大中专文化程度仅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约占45,初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接近35。见“绥化市乡(镇)村干部文化状况统计表”。大多数村干部只能粗浅地掌握一些农业技术,精通和掌握高新农业技术的为数不多,甚至有的村干部还是“科盲”。这种科技文化素质状况,很难在调整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中发挥示范引带作用。调查中,有个村为了带动群众发展畜牧业,决定由村干部带头集资养奶牛,由于不懂行,不懂技术,辛辛苦苦花高价买回的却是“淘汰”牛。也有一个村,在调整结构中组织引导群众种菇艹娘,由于不懂栽培技术,乱施化肥,种出的菇艹娘光长秧子不结果。三是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对近几年农民群众上访问题进行分析,有一半以上是由于农村基层干部不负责任、作风不民主、处理问题方法简单、工作不细所致。在处理农村一些棘手矛盾和问题上,一些基层干部打骂群众,甚至借用专政工具管制群众,致使矛盾激化,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比如,青冈县有一名村委会主任,开展工作不讲方法,粗暴蛮横,两次殴打群众,造成群众越级上访,影响极坏。这样的干部在基层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则“一条鱼坏一锅汤”,坏事传千里,令人反感。给党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信,甚至在农村的作用带来极大危害。全市乡(镇)、村干部文化状况统计表项目人数比例乡镇干部9445名村干部8576名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初中以下大专以上中专高中初中以下人数******7所占比例()16.8652.3727.643.1320.9844.7734.28——意志灰退,宗旨信念不牢,不愿为党工作,无心干事的基层干部愈见增多。调查中我们感到,农村矛盾错综复杂,乡村干部处在矛盾的旋涡中,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完不成硬性任务,上级不“饶”你;不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不“尿”你;一旦触及群众利益,有人告“死”你。“矛盾多,干部累,上压下挤活遭罪”——当干部实在没意思。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反映:现在加快发展的任务越来越重,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工资却越来越低,干得再好也是农民,与其为工作“头拱地”,不如回家侍弄“一亩三分地”。由于矛盾缠身,压力过大,待遇降低,一些基层干部思想灰退,工作没有积极性,不愿再为党工作。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辞职不干的乡村干部就有89名,甚至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也撂了挑子。这些人在农村有一定能力,在农民中有一定影响,他们的卸任给事业带来了一些损失,同时也给新上来的同志带来了工作阻力。调查中,还有一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想“撂挑子”,但由于以前为了完成任务,经手了大量的抬借款,甚至把自己的工资也搭了进去,手插磨眼“拔不出”、“撂不下”。——作风不正,不按政策办事,侵害群众利益,不干正事的基层干部大有人在。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作风漂浮、不干实事、处事不公、以权谋私,仍是群众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基层干部当干部的初衷就不正,上任之后就琢磨着怎么样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有的为了求得升迁,损害群众利益,搞政绩工程,虚报浮夸;有的为了保住位子,拉帮结伙,偏亲向友,甚至借助村匪屯霸邪恶势力;有的为了捞取好处,低价发包资源,任意挥霍集体资财。今年,在“两风”建设中,全市上下“挤水份”,仅GDP一项就挤出45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水份在乡村。有个村前几年报表统计村办企业产值数百万元、养牛超千头。实地踏查村办企业只是几个民办小作坊,搞的养殖一条街也是空架子。调查中,还有人反映有个村前两年管理混乱,村干部一年中仅吃大鹅就达1500多只,平均每天吃4只还多,最多的一天吃了20多只。青冈县有一个村,村干部为了“有钱花”,竟将机动地卖了几十年。担忧之三: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多数农民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处于贫困落后、无力争先的状态调查中,我们感到,近年来通过实施“双培”工程,农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双带”作用突出的先进分子;通过开展党员服务区活动,大多数农民党员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农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贫困落后、无力争先的问题也很突出,与“三个代表”的要求相去甚远,先进性还很难体现。——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没有致富能力,难以实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查中,我们对农民党员队伍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我市农民党员队伍中,率先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约占30,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近50的党员仅限于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双带”作用;有近20的农民党员致富步伐缓慢,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无法发挥作用。调查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农村率先致富的阶层中,农民党员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很高。去年,北林区评选的村级发展“三大能人”(科技能人、营销能人、致富能人)中,党员只占25.6,有的村能人中甚至一个党员也没有。致富能力是党员在农村中最起码的威信力。可以想象,如果党员连致富能力都没有,还怎么代表先进生产力。——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无法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据统计,我市5万多名农民党员中,初中文化占41.7,小学文化占24.8,文盲党员占3.6。事实上,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市场农业的迅速发展,有些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党员在新形势下也已经成为“落伍者”,而占总数近三分之一的小学及文盲文化程度的党员,与现实的要求更是差之甚远。加之有的党组织对农民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不够,党员自身要求不严,致使一些党员信仰淡薄,涉足宗教活动,搞封建迷信,甚至违法乱纪,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海伦市有个村一段时间兴起了“蒙头教”(意思是只要整天蒙头睡大觉,就能有吃有喝有钱花),个别农民党员竟也参与其中。调查表明,农民党员的这种文化素质状况,难以代表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当比例的农民党员生活贫困,不能实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走访的村贫困党员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占党员总数的20左右。这部分党员或年龄老化,丧失劳动能力;或思想僵化,老实本份(多数是文革期间或82年以前入党的党员);或文化偏低,不懂技术;或遭天灾病热,生活压力巨大。由于这部分党员家庭生活困难,发展没有门路,成为组织的扶持对象,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普通群众,在政治生活中也无法发挥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丧失了先进性。在明水县永富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及党员发挥作用情况时,有的群众说:“联系我的党员还不如我呢,比我还穷呢,让他带着我致富,不让我帮他就不错了。”由于贫困党员自身利益难以保证,实践代表人民利益根本无从谈起。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约因素不可忽视,乡村党组织战斗力受到严重挑战,完成“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历史任务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基层组织,其战斗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于自身建设的状况,还受到整个农村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剖析一些乡村党组织战斗力降低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调查中围绕影响制约乡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问题,我们同200多名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困扰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来自经营体制上的挑战: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三农”问题突出,农民增收缓慢,集体经济相当脆弱,一些乡村组织“无钱办事”的现象比较普遍,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初始阶段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其优越性已很难体现。家庭分散经营很难与市场经济对接,集体统一经营在一些地方也已名存实亡。由于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盲目追求高指标、高投入、高速度,搞虚假政绩,加之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占挥霍,一些乡村债务累累,集体经济已近崩溃边缘。调查中我们对全市乡村债务状况进行了分析,全市村级负债总额达19.6亿元,平均负债143.6万元,最高的村外债近500万元;乡级负债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调查中基层反映,现在基层干部之所以工作犯难,最大的难题就是债台高筑,集体没钱。由于债台高筑,有的乡村主要领导几乎整天躲着讨债户,什么事也办不了。也有的群众说,这么大的债务听着都吓人,我们都替村里犯愁,还能指望搞什么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薄弱甚至崩溃的乡村集体经济,已经动摇了基层党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由于不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一些乡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在这种状态下,已不是能否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问题,而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安全如何保证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来自领导体制上的挑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乡村体制弊端,造成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一些党组织领导方法和执政方式很不适应,束缚了党组织的战斗力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乡村党组织的执政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乡村党组织的从政理念、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也必须适新应变。调查中我们感到,受制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体制,一些党组织的领导方法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在履行职能上,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其职能到底是什么,还不十分明确,仍然以行政命令为主,偏重于行使管理职能,不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民主协商、提供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比如有的乡镇面对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开展工作还存在着“一刀切”、强迫命令、包办代替、工作跑粗的问题。有的村上级不给任务、不提要求就不知道咋干。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沿用这种行政化的运行体制,导致老办法行不通,新办法又没有,一些基层干部只能束手无策。特别是这种行政化的运行体制造成了乡镇机构设置臃肿。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这些年虽然对乡镇机构进行了改革,但改来改去,该强化的职能并没有强化,该撤销的机构并没有撤掉,“七站八所”换汤不换药,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现在大的乡镇有近百人,小的乡镇也有50、60人,真正干工作的也就是三分之一。——来自基层民主政治上的挑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畸形发展,造成“两委”关系紧张,一些地方宗族宗教势力抬头,冲击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畸形发展的趋势。反映在民主选举上,一部分农民不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力,往往十几元钱、一包烟、一顿饭甚至是几句好话就能将自己的民主权力“卖掉”。特别是在一些有宗族宗教势力的地方,亲情、教义大于正义,把选举村委会主任变成了选“族”人。比如,北林区有个村,亲兄弟俩分别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和副主任,这种现象看似合理合法,实际上已经造成宗族势力把持村务。反映在民主议事上,一部分农民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税费改革后实行“一事一议”,党支部研究的一些事项,特别是一些公益性事业,都要拿到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表决,不需要向村民收费的事项还好办,凡需要村民出工或从兜里掏钱的事项都很难顺利通过。一旦通不过,党支部什么工作也干不了。调查中,有些村维护村屯砂石路需要往路上铺砂子,但由于“一事一议”没能通过,结果砂子不能拉,路不能修,什么车也走不了。反映在民主监督上,一部分农民利用干群矛盾,充当“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已经超出了监督干部的范围,发展到与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抗争。这部分农民掌握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专门找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毛病”,经常组织煽动农民群众上访告状。“农民利益代言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些“代言人”在监督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正确行使施政行为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代言人”也报有一些政治目的,伺机“抢权占位”,这无疑给乡村组织和基层干部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反映在“两委”关系上,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比几个党员、几十个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更有决定村里工作的权力,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还有的村委会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说了算,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从而造成村两委班子争权夺利,互不买账,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使整个村工作陷于瘫痪状态。调查中,我们感到,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这些问题,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任其发展,就会严重削弱党组织的战斗力。——来自农民素质上的挑战:农民教育的日趋弱化,造成农民思想政治和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一些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理解不了,对先进技术接受不了,影响了党组织的战斗力调查中各地普遍反映,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最大的难题。农民素质低,首先是表现为观念保守陈旧。农民的传统意识较多,商品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较少,认为“种田保险,经商冒险”,安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在一些落后乡村,农民群众贫困心态十分严重,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其次是表现为文化水平偏低。据2002年调查统计,在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2.7,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水平,分别占30.9和53.9,有的落后地区青年文盲仍然存在。有的村一年连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没有。有的农民由于没有文化,看不懂技术书籍,参加培训不会记录。一些承担对农民教育责任的部门受经费的制约,没有切实履行好应尽职责,对农民的培训不到位,不经常,农民受教育层面极其有限。有的乡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基本没有对农民进行过培训。特别是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一些地方辍学现象严重,根本实现不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调查中有个乡镇中学初一入学新生300名,中考时只剩下120人,辍学流失率高达60。再次是表现为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散经营,使农民自私自利思想抬头,不考虑集体利益。有的群众认为,“土地分到户,各走各的路”,“各端各的碗,不用干部管”。村干部反映,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的农户从来不参加集体活动,造成新技术、新项目、新品种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来自农村现行政策上的挑战:农村一些现行政策的负面影响,造成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一些地方农村工作非常难做,制约了党组织的战斗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调查中,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有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从我市粮食与生产资料价格比较看,仅以水稻和尿素为例,2000年水稻价格由1995年的1.4元/公斤下降到1.17元/公斤,2002年又下降到0.98元/公斤,分别下降了16.4和16.2;而2000年尿素价格由1995年的1360元/吨上涨为1470元/吨,上涨了8.1,2002年仍维持这样的高价位。另外从粮食补贴政策看,自97年开始到2002年,中央和省财政累计向我市拨付粮食补贴款近27亿元。这么大笔钱直接补给粮食购销企业,而个别粮食收购企业压等压价,限收拒收,农民意见很大。还有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他们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考虑农民利益很少,卡农坑农现象屡禁不止。肇东市昌五镇一农民反映,用于农耕的小四轮不敢走公路,抓住就收费,农民想不通,找到有关部门评理,执法单位拿出上级主管部门“红头文件”,当地政府也没办法。据对千名农户问卷调查看,农民最满意的是税费改革,最不满意的是涉农部门的滥收费。由于一些政策性因素,农民群众统统把对政策的不满发泄在乡村两级党组织上,甚至有的群众与之产生了对立情绪,使得农村基层工作非常难做,削弱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总体情况

绥中县共有农业人口52万, 占全县总人口的83.7%, 农村党员18254人, 占全县党员总数的78.8%, 全县共有280个村党支部。因此, 绥中县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在农村。近年来, 绥中县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重点, 把农村经济建设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 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 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双创建”工程。

2003年11月, 经县委研究决定, 在全县农村全面实施了“双培双带双创建”工程。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双创建”工程以来, 各乡镇党委都把该工程作为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有效载体, 认真实施, 狠抓落实, 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几年来, 全县共培养党员致富能手1199人, 培养致富能手入党474人。其中进村班子96人, 任村党支部书记9人。

2. 开展标准化村党支部创建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的作用, 针对绥中县部分村党支部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部分党员作用难以发挥, 部分村无活动场所或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 部分村党支部常年不组织党员活动等问题, 从2006年开始, 创造性地在全县农村开展了标准化村党支部创建活动。

3. 全面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按照省、市委的有关要求, 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 全县共有7704名党员设了岗, 定了责, 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63%。通过“设岗定责”活动, 为农村无职党员明确了责任, 特别是经济发展类岗位上的党员, 成为了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4. 开展“五好”党员户创建活动。

为了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有力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2007年开始, 在全县农村全面开展了创建“五好”党员户活动。全县24个乡镇、280个行政村的13568个党员户挂牌, 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从而切实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 通过对绥中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调研, 感到绥中县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经2007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 全县共选举产生了1373名村干部, 其中:女性318名, 占23%;35岁以下的127名, 占9%, 36~45岁的395名, 占29%, 46~55岁的570名, 占42%, 56~60岁的193名, 占14%, 60岁以上的88名, 占6%;大专学历的175名, 占13%, 中专和高中学历的212名, 占16%,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986名, 占71%;掌握一至两门农村实用技术的632人, 占47%;拥有稳定收入致富项目的654人, 占48%。上述统计数据表明, 绥中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 中老年村干部占了较大比重。村干部的学历层次明显偏低, 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村干部不足30%。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 是造成绥中县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不够优化的根本原因。

2. 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够突出。

绥中县农村干部队伍中, 普遍存在着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够突出的问题, 全县村级组织建设缺少亮点。

(1) 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是少数村干部, 特别是一些村委会干部, 政治素质较差, 认为自己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 在工作中不服从乡镇党委的领导, 凌驾于村级党组织之上。二是有些村两委干部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认识不够, 很少从政治角度观察农村形势, 关注农业现状, 考虑农民问题。三是绥中县村干部大都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 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 理论功底浅, 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不多, 领悟不透, 贯彻不力。四是绥中县村干部整体开拓意识不强, 少数年龄偏大的村干部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办法不管用, 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

(2) 有些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绥中县村干部离任后的生活没有保障, 很多村干部在任职期间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村里的事业, 没有时间打理自己家庭的生产生活, 每月的工资报酬也不高, 仅够维持生活, 造成有些离任老村干部的生活非常贫困。在任村干部因有后顾之忧, 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3) 个别村干部的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方法单一, 以自我为中心, 搞“一言堂”。二是实干精神不够强, 虽有工作想法, 但落实功夫不足, 不能“一杆子插到底”。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 待人处事不能“一碗水端平”, 难让群众信服, 甚至以权谋私, 损害群众利益。四是政治立场不够稳, 明辨是非能力不强, 有的甚至参与地方宗派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

3. 村级组织的工作方法不科学。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要求村级组织转变工作职能, 学会用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开展工作, 服务群众。但是, 目前绥中县一些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以后, 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 新办法不会用, 硬办法不敢用, 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 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三、几点建议

村级“两委”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广大村干部处在农村生产工作的第一线, 肩负着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社会事业的重任, 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为加强绥中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突出重点“抓”, 解决“不能配强”的问题。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加强村干部能力建设, 关键是要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选准配强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是拓宽选人途径, 更新用人观念, 通过多种方式, 将政治可靠、懂经营、会管理、开拓性强、勇于进取、群众信任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在换届选举中进一步坚持“两推一选”, 大力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选贤任能, 使村级组织既精简人员, 又便于协调工作。三是选人过程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特别是村委会换届选举, 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扩大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积极稳妥地推进绥中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 加大力度“育”, 解决“不能干事”的问题。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对“两委”村干部的政策理论培训, 加强对村干部进行农村实用技能和农村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加强对村级干部转变思维方式的培训。二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鼓励村干部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历继续教育, 全面提高绥中县村干部的文化水平。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成立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库, 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 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储备大批人才。四是继续开展好“双培双带双创建”活动, 把更多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 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 推动绥中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 健全制度“促”, 解决“不会干事”的问题。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健全和完善村级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全县村级组织分工, 村干部工作职责、程序、考核、监督等做出明确规定, 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工作行为。二是健全民主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议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

4. 保障待遇“留”, 解决“不愿干事”的问题。

一是在政治上进行激励。要建立科学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形成严管严惩、扶正压邪、优胜劣汰的村级组织工作机制。二是在经济上要给甜头。改善村干部工资结构。同时, 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 探索绥中县解决离任老村干部的工资待遇问题, 从根本上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5. 营造环境“扶”, 解决“不敢干事”的问题。

一是要营造创业环境, 加大对优秀村干部的奖励力度, 特别是对那些因大胆改革、大胆发展、大胆维稳、政绩突出而有争议的村干部, 及时帮助他们澄清是非, 大胆使用。二是要营造政策环境。通过着重加强村委会干部的政治素质, 进一步协调村“两委”关系, 引导村“两委”干部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矛盾, 全力推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要营造舆论环境,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大张旗鼓地宣传绥中县村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分子, 使其他村干部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干有劲头。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村级组织收支状况

(一)村级组织承担的主要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村级(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职责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林业生产、扶贫开发;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管理本村的土地、房屋、森林及其他财产等。二是社会事业,包括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管理;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弱势群体救助扶贫等。三是党建与基层民主建设,包括落实党建工作目标;党员发展教育;落实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等。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包括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严格控制村级支出等。五是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制定村规民约,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村容整治建设,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等。六是其他工作,包括上级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政策处理、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土地征迁、农民异地转移、防汛抗旱等。

(二)村级组织收入情况。

1.地区间保障水平差异较大。村级组织各项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财政补助收入(含村级项目补助)和其他收入。从我们调查的3个县(区)情况来看,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欠发达的遂昌县共203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24.26万元;中等地区的金东区512个行政村,2014年村级总收入26343.42万元,村均51.45万元;较发达的海盐县85个行政村和20个农村社区,2014年村级总收入20163.03万元,村均192.02万元。其中村级收入最低的遂昌县北界白水村0.98万元,最高的是海盐县武原街道南环村422.89万元。

2.村集体自有收入占比小且分布不平衡。各地村级组织收入中普遍以财政补助收入为主,集体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小。遂昌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58.65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19.46%,村均4.7万元。金东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0302.03万元,占村级总收入39.1%,村均20.1万元。海盐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5823.47万元,占村级总收入的28.88%,村均55.46万元。村与村之间集体经营性收入差距较大,如金东区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虽然达到20万元,但分布不平衡,5万元以下的村有339个,占64.25%,其中收入为零的有145个,占28.3%。遂昌县2014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村均4.7万元,但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其中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

(三)村级组织支出情况。

1.村级组织支出地区间差异较大。2014年,海盐县村级组织运转支出村均62.28万元,金东区村均20.85万元,遂昌县村均12.79万元。

2.支出项目繁多。包括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报刊杂志费、交通及通讯费、卫生保洁费、排灌费、计生费、征兵费、文体活动费、节日慰问费、济困帮扶费、公共设施维护费、村民会议费用等支出项目应有尽有,几乎等同于一级政府的预算开支项目。

3.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村级经常性支出中以刚性支出为主,主要是村级办公经费、村民会议费、报刊杂志费、水电费、村组干部报酬补助等“开门费”开支。不仅欠发达地区如此,在发达地区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海盐县2014年全县村级经常性支出中刚性支出6539.75万元,占经常性支出的76.8%,其中村组干部报酬补助5310.73万元,占刚性支出的81.2%。

4.收支平衡难度大。即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收不抵支现象也较普遍。如海盐县全县村级组织经常性收入少于经常性支出的村有69个,占总村数的66%,这些村的经常性开支主要靠挤占项目经费。

二、浙江省级财政支持村级组织建设投入情况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基本实现财政保障。2009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的意见》,将村支书、村主任两个主职干部的基本报酬参照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全额列入地方财政,2012年起又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基本报酬按村主职干部的70%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并实行“三年一调整”。2015年,省财政加大对纳入补助范围市县的村主职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力度,安排村干部基本报酬转移支付5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并且从2015年起省财政转移支付改为“一年一调整”。

(二)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支付保障制度。2009年浙江省下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当时是3万元/村,2012年起提高到5万元/村),对未达到最低保障标准的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解决,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实行转移支付补助。2015年,省财政大幅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省级预算安排25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省补助由上年的1.2万/村,提高到3万元/村)。

(三)建立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设立扶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村级物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从调研情况看,各地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方式。遂昌县建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打包扶持”机制,依托企业化运营打造集体“大物业”经济,统筹各类扶持资金“打包”投资或联建大型优质物业项目,扶持薄弱村获得稳定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海盐县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十分重视,县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的奖补。

nlc202309042042

(四)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财政补助制度。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安排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运转经费专项补助,省财政对困难较大的32个欠发达市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资金4461.6万元。

(五)新设立了财政支持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2015年,省委组织部联合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制度,按副省级市所属社区20万元、地级市所属社区10万元、县级所属社区5万元确定保障标准,所需经费以县级财政解决为主,省对纳入补助范围的41个市县给予一定的转移支付。2015年省财政专项安排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转移支付5062万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责任没有落实到位。省里已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措施,省级财政也积极落实预算安排,逐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财政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金东区、遂昌县村主职干部报酬均低于当地劳均收入水平,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没有达到省级要求的5万元/村最低保障标准。

(二)项目补助多,村级经济经常性收入少。村级总收入中项目补助收入占比较大,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较少。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遂昌2014年村级总收入4925.14万元,村均达24.26万元,其中项目补助收入占67.34%,2014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仅4.7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有116个,占57.14%,收入为零的有78个,占38.4%。项目经费一般为专项补助,通常是账上过过而已,村级难以统筹用于日常运转,导致财政补助不少,但村级组织运转仍然较困难。

(三)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自给能力不足。仍有相当数量的村缺少收入来源,经费自我保障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山区村,受基础设施条件、资源的制约,村集体增收较难。从遂昌、金东区看,大多数村收入单一,仅靠山林、鱼塘、村集体留地等几年一次的发包收入,有较多的村没有常态持续性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组织自治作用发挥不够。村级组织一届任期三年,去头掐尾,实际任期时间短,村两委往往只关注任期内的政绩,注重基建,而没有把发挥村级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主要位置,村内建设缺乏长远规划。一些村没有节约意识,在村级运转开支困难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建起了村办公大楼。

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工作的思考

虽然浙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已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但地区之间的农村情况差异仍比较大,部分村仍然是低水平运转,经费开支较为紧张。为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两美浙江”建设,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需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村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级自治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多措并举,为村级组织建设营造更为有效的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一)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提高财政保障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责任主体。县级要认真制定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从制度上切实落实村级组织运转保障长效机制。大力归并整合现有各类进村财政扶持资金,减少专项资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按生产经营类、运转保障类由地方统筹使用。省级财政要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加强预算体制监管上进一步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做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自我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村级主体作用,政府加以支持引导,谋求多方结对帮扶办法,变“输血”为“造血”,因地制宜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发展项目上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在扶持方式上可以“抱团式”为主,集中财力发展多村联合兴办的物业型项目和服务型项目,要避免竞争性项目的市场风险,以稳定收入来源。

(三)加强村级自治建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农村税费改革后,要引导村民在享受公共财政阳光的同时,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公共事业合理负担机制。如惠及广大村民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可鼓励村民筹资筹劳,美好家园的卫生保洁费可由村民适当负担,农田水利排灌费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共同生产费用可由村民合理分担,天灾人祸济困帮扶的开支可建立村慈善基金制度等等。通过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和村贤志士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既可弥补村级组织运转开支和建设公共设施资金的不足,又能推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四)重视股改中的集体股,保障村级公共开支。当前正是浙江省全面推进村集体经营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将集体经营性资产和收益一分了之的简单做法,要立足首先满足村级公共开支要求,设立必要的集体股和分配起点,避免“富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否则与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责任编辑:洪峰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4

近期,**县委组织部组成调研组,就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税费改革既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税费改革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减轻了农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往的实践充分表明,农民负担、税费征收问题是造成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税费改革前,由于税赋政策不尽合理、收费项目过多过滥,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由此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受税费问题的影响,部分群众对基层组织和干部产生了对立和抵触情绪,使党群干群关系恶化,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削弱。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据统计,2002年全县农民总负担由原来的944.3万元减少到221万元,全县农民人均降低负担89元,减负幅度达76.6%。2003年,我县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义务工政策,全县农民实现了“零负担”。

2、乡村干部得到“松绑”,有利于腾出精力抓大事。税费改革前,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催种催收、催粮催款。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特别是收缴统筹提留款,被基层干部称为“天下第一难”。一年到头忙收款,干部叫苦,群众骂娘,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形象。实施税费改革,扭转了基层组织一直存在的职能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使乡村干部从收钱收粮的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群众谋利益、办好事。

3、村干部工资得到保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新活力。靖宇县地处山区,村小人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村干部工资低且没有保障。不少村干部不但连续多年拿不到工资,还要向村里垫付资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2001年,全县不能完全兑现村干部工资的村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完全不能兑现的村有5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3%。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作为转移支付资金的一部分相对固定下来,村干部工资有了保障,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精简了干部职数,改善了班子结构。撤并乡镇是确保税费改革顺利进行的一项配套改革。税费改革前,我县乡镇规模一般比较小,全县12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9.25个村,最小的乡镇才4个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镇小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却不少,领导干部9—10人,机关干部60—70人。税费改革后,全县乡镇从12个撤并到8个,撤并比例33.3%,精简局级领导干部39人。现在已对乡镇编制已重新进行了核定,我县目前有乡镇行政事业人员775人,税费改革后,按照《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征农业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所核定的乡镇编制数,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将得到大量精简,干部队伍素质将得到大大提高。税费改革对村干部职数也做出了规定,大村不超过5人,中村不超过4人,小村不超过3人。2004年春,村“两委”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全县村干部由换届前的578人,精简到371人,减幅达36 %。“两委”换届通过“两推一选”和“直选”的选举方式,拓宽了选人渠道,提高了村班子整体素质,改善了村班子整体结构。全县村干部平均年龄43.4岁,比换届前下降了1.3岁,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78人,比换届前增加10.4%;中专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12人,比换届前增长15.5 %。

5、乡村债务的锁定,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多年来,由于执行政策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失误,导致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主要是发展乡村企业的亏损、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农民拖欠的各种税费和各种借款的本息等。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县村级债务近3960万元,债务和债权相抵,净债务达3008万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农村基层组织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税费改革中,在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锁定,不准息转本、利滚利,严禁新增乡村不良债务,这样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轻装上阵。

二、税费改革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税费改革的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新的挑战。

1、农村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党建工作受到制约。农村税费改革后,实行“三免一补”,这就使过去以农业税及农业特产税为主体的乡镇可用财力下降,虽然有上级政府下拔的转移支付资金,但也难以弥补财政缺口,直接影响到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据测算,今年加上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全县乡镇一级可用财力尚有缺口1200余万元。在有限的办公经费面前,乡镇往往确保“硬件”运转,即公共行政性支出,压缩甚至冻结“软件”支出,即党建办公经费支出。因为乡镇公共行政性支出,上级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列入年初财政预算,而农村党建工作经费支出上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党建工作

正常开展。

2、“统”的功能弱化,农村干部对如何开展工作变得无所适从。税费改革后农村形势发生变化,村干部“统”的功能弱化,不少乡村干部表现出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一是无所作为。有的村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更强了,税收由税务部门征收,村干部没有任务了,可以混日子了。二是无可奈何。村集体经济无调控余地,乡村干部想为群众办些实事,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带领群众跑码头、奔市场,可两手空空,举步维艰,很难在群众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很难把上级党委的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无能为力。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抓传统农业上,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3、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村里公益事业发展受到影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公积金和“两工”,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问题实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践中,“一事一议”制度在一定时间内面临“三难”:一是难组织。一些群众对农村公益事业“政府搞、集体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不是要群众出劳,就是让群众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不认可,导致有的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村里公益事业时,村民(村民代表)不参加会议,或者到会人数太少,会议开不成;二是难议成。由于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利已主义思想严重,在议事时往往从自身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缺少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对于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都认为与已无关,要往外拿钱十分困难,很难议成事。三道湖镇护林村在准备维修该村一个自然屯的巷道时,组织村民“一事一议”。到会的村民中,自然屯的村民坚决要求修,其他的村民大部分说 “我不走这条道我不出钱”。由于自然屯的村民人数少,因此这项公益事业用“一事一议”没有议成;三是难办大事。“一事一议”筹资方式实行上限控制,规定人均每年不得超过15元。我县的各行政村人口相对较少,平均每村732人左右,每年也仅能筹集资金10980元左右,对于农村众多的公益事业而言,数量微乎其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由于税费的取消,出现了干部和村民互不接触的“空白区”及村民的难管理。税费改革前,虽然村干部与村民存在收缴税费的“制度性矛盾”,但它也是村干部与村民沟通的一道桥梁,是村干部管理村民的一个“把手”。税费改革后,各项税费取消了,消除了村干部与村民的“制度性矛盾”,也减少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沟通。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村民认为农村“两委”既然没有钱给大家办事,有没有“两委”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还有的认为,只要不收钱,谁做村干部都一样,甚至认为有没有村干部都一样。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突然出现了互不接触的“空白区”。这个“空白区”的出现,也给村民的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现在村干部对村民失去了有效的制约,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里开展什么工作或搞什么活动,全得靠村干部上门商量、“看面子”才参加。在县里组织的“送科技下乡”活动中,各方专家纷纷深入农村免费传授种养殖技术知识。由于村民欠缺致富意识,思想认识不端正,参加学习的热情不高,村干部没办法得上门求,上门请。有的是给村干部面子才去的;有的以没时间为由推托;有的干脆就说,我就不去你能把我咋地。如此的服务都不易,可想其它工作有多难。

5、税费改革后,一些潜在矛盾有所抬头。一是农民种地热情升温引发的矛盾。税费改革后,由于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农民种地的热情空前高涨,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村里之间、个人或村里与林业部门之间的土地纠纷不断增多,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发生了林业部门砍农民庄稼的事件。二是村级债务锁定引发的矛盾。我县村级债务3008万元,村集体债务绝大多数是欠国家银行和村民的,形成过程复杂且时间久远。应该说这与税费改革没有直接关系,但税费改革中对已经发生的债务进行了锁定,制止新债,明确责任,逐步化解。农民感到,村集体收入渠道狭小,逐步消化、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没了指望,因而引发了“打酒朝提瓶的要钱”的浪潮。三是离岗村干部与在岗村干部之间的矛盾。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村干部一减再减,以及其他原因离岗的干部一增再增,数倍于在岗干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位置摆不正,不能自觉服从在岗干部的领导,不配合在岗干部的工作,有的甚至故意刁难,起反作用。一些在岗干部深有感触地说,普通群众的工作好做,离岗干部的工作却难做。

总之,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进程中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可避免。从表面情况看,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直接原因是乡村收入减少。但从深层次分析,主要还是农村经济薄弱,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适应。如思想观念滞后,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应对变化的思想基础;集体经济薄弱,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稳定队伍的物质基础;整体素质不高,使农村基层组织缺乏为民服务的能力基础,等等。

三、税费改革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税费改革后短时期内会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和长远意义上说,税费改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最好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顺民心、聚民力、带民富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根本措施。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开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1、建立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

建工作正常开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建工作实际,将乡镇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要求中,明确党建经费的支出来源,以强化各级党委对乡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少数基层组织认为税费改革后党建工作可抓可不抓的错误观念,纠正个别乡镇党委在税费改革后,减少党建工作办公经费,削弱党建工作或不抓党建工作的错误倾向,要达到“三个确保”:确保党建工作经费足够支出,确保基层组织抓党建工作的思想不放松,确保乡镇党建工作力度不减弱。从而有效地保证乡村两级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切实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龙头”作用。乡镇党委既是处于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又是村级党组织的“龙头”,对乡镇工作负有全面的领导责任。因此,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乡镇党委建设。一是要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抓好乡镇党委建设,必须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尤其突出抓好一把手。在培养教育上,采取到高等院校进修、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征集“一把手”工作研讨文章等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一把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带班能力。在选拔任用上,以政绩论英雄,注重公论,真正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把那些政绩平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坚决调整下来。二是加强乡镇干部的培训学习。每年要举办各类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进行集中培训。对自学内容进行布置,提出明确要求。通过督查,调阅笔记等方式促进领导干部的自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三是加强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加大组织监督力度。每年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束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加以总结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组织建议。并对所有班子分类排队,以适当形式将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同时,要求各乡镇领导班子,针对考核反馈出来的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四是加强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党委副书记作为具体责任人要主动抓。同时,要建立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党建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规章制度。并要求各乡镇党委每年召开党委会研究党建工作不少于4次,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管党意识。

3、选准配强村班子,打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基。税费改革后,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双带”作用不强、年龄老化和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必须做到四点:一是选配机制要“新”。坚持和完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办法,进一步探索在选拔村干部中扩大民主的有效途径。积极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提倡“两委”成员按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努力建设精干、高效、务实的村班子。二是选人标准要“高”。税费改革后,村干部要由“政治型”向“经济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守家型”向“创业型”转变。因此,在选拔村干部时,要坚决摒弃“拿得住混混,说得出狠话,保得住稳定”的干部就是好干部的传统认识,必须把是否具有“双带”能力,作为新时期选拔农村党员干部的一条基本标准,大力选拔那些“发展思路清、说话有份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担负起富民强村的重任。三是选拔视野要“宽”。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班子比较弱或本地一时没有村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要坚决摒弃“矮子里面挑将军”、“拉郎配”的做法和组建凑合型、过渡型班子。要从县直机关副局级后备干部中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锻炼,从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干部,为分流机关富余人员拓宽渠道,又有利于优化村干部队伍的结构。四是治村人才要“备”。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村干部职数1:1的比例,建立村级人才库。着眼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那些“人品正、作风好、有本事、威信高”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优秀人才纳入视野,重点加以培养。认真落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村优秀青年素质提升项目》,积极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并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对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双带”能力强、党员和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充实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或班子中来。

4、转变职能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一是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考虑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某个产业的党组织。新形势下,一大批农民在致富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了许多分工相对明确、经营相对集中的行业协会,为方便党员在行业协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行业协会设置党的组织。经济发展较快,党员人数超过50人的村,可以建立村党总支,按照党员从事的致富项目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划分专业党支部。二是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税费改革后,基层党组织要从催种催收的直接抓生产中解脱出来,转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办好;要从兴办公益事业派工难、集资难中解脱出来,转到“一事一议”、民主决策上来,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要从收粮逼款的群众对立面中解脱出来,转到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总之,随着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变,村干部要做好“五员”,即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农副产品的销售员和劳务输出的联络员。三是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能强迫农民种这种那,要通过自己试着干,做给别人看,引导农民干。在处理村务上,要由封闭向公开、民主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的时间、阵地、程序、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创新民主管理手段,制定《农村“两委”工作规范》,规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和工作。村内的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对“一事一议”所议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对筹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完工后的资金使用情况等,要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提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要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首先要考虑有无法律依据,是否违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有关岗位专业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5、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民心的物质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通过税费改革减负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只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在发展问题上,在搞好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要着重抓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广大基层干部必须看到,沉重的村级债务,国家背不起,群众不答应,必须依靠村级组织自身来消化,不发展集体经济是死路一条。税费改革后,虽然兴办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但筹资投劳实行上限控制,财力非常有限。要搞好投资较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必须发展集体经济。再说,即便是在农村实现了“零负担”,如果集体经济是个“空壳”,一年不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不会满意,这就显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尤为紧迫和重要。二是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过去一提发展集体经济,就搞集体投资办企业,结果由于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用全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既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集体的荒山、荒滩、荒地和水面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租赁、承包、拍卖和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又可以坚持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返租倒包农户的承包地,创办农业公司,一头联接市场,一头联接农户;可以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办厂,集体收取资产占用费;又可以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途径,盘活集体资产。三是提高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抓好省里即将出台的《2006—2010年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规划的落实,由普及型培训向深化型培训和学历型培训拓展,并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订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县委组织部在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业务、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县农业局、民政局重点抓好村委会主任、村文书的培训;乡镇重点抓好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培训内容由以种植、养殖技术为主向市场经济知识拓展,由技术类知识向管理型知识拓展。县委组织部每年要组织一批或几批“两委”负责人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高的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作者:梁俊

一、宁陕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宁陕县近几年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1、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通过推行“两推一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并注重从转业退伍军人、务工回乡青年、致富能手等党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且每村配备一至二名大学生村官,极大的改善了村干部结构,提升了村干部整体素质。

2、村级组织管理日趋规范。一是各村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完善了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二是我县立足实际,以 “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为抓手,积极开展“连心工程”,密切了干群关系,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了村级组织规范建设,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三是镇(乡)村两级都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党员严格按照“四制”,即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审查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完善了入党程序,把好了党员“入口”关。

3、特困村治理成效明显。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整合各方面资源,下大力气解决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积极争取帮扶

单位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带劳务等多种途径,较好地解决了特困村思想落后、工作被动、致富无路等困难和问题。近三年来我县投入扶贫资金2229、7万元,特困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都得到根本改变,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底的811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920元,减少贫困人口9300人,全面完成特困村三年规划任务,顺利通过市上检查考核验收,民居改建、移民搬迁、互助资金试点等工作受到市上充分肯定。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价值观念改变,党性意识淡漠。一是当前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农村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多元化、复杂化,党员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象过去那样受人重视和尊重,而富裕程度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不仅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也得到各级党组织的认可和嘉奖,使得一些党员光荣感、责任感淡化,什么“党票不如钞票”等错误观念应运产生。据调查,很多农村青年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要求入党的人数有所下降,党员队伍后继乏人。二是农村存在相当部分的外出打工流动性党员,因长期脱离组织关系,宗旨观念淡漠、先锋意识淡化,有好事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给其他农村党员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集体经济薄弱,干部报酬较低。一是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政策允许范围内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制约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现实困难,基层组织为民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活动阵地来看,目前全县各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已基本建立,但条件依然

有限,无法满足群众全方位的需求,比如缺少供老年人活动的器材和场所等。二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据调查,村长、村支书月工资290元,组长月工资80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又不能专心为己创业,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党员队伍素质低,不能适应新要求。近年来,虽然全县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也从发展党员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农村基层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三偏现象”。一是年龄偏大,村委班子平均年龄46.8岁;二是文化偏低,全县5.98万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5%;三是能力偏弱,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对率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缺乏能力和本领。

4、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不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党委对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乡镇领导干部下基层,问经济工作多,谈党建工作少;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少;讲究形式多,注重实效少。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措施不力。通过调研,发现有的党组织制度不健全,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有的党组织活动内容空洞枯燥,仅满足于完成上面交给的任务,看摊守业;有的党组织工作方式陈旧简单,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糙,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组织建设,形成适应农村基层发展需要的领导核心。一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愿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党员,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要积极把有文化、懂技术、有工作热情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二要建立科学考核考评制度。将农村党员干部的补贴及晋升与其担负职务、付出劳动、工作成绩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奖罚依据,使他们工作起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三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2、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和致富能力。一要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农村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二要在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要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要特别关心特困党员和老党员,建立党员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及老党员老干部定期体检的关怀机制,使农村党员在生活上不忘党,思想上不脱党。并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四要继续推进村级制度化管理,建立一套内容比较齐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和党组织工作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把基层政权的形象树起来。

3、抓好活动载体,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一要立足县情实际,深入开展好基层党建主题活动,如抓好“三联共建”、“连心工程”,开展好“创先争优”、“五个好”支部创建,促进“升级晋档”活动等,并不断创新形式和深化内容。二要大力开展党内帮扶活动,安排专门资金,对困难党员集中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增强党员带头和带领就业的本领;对有志创业的困难党员,根据其实际情况给予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生活困难的党员,开展生活救助,使其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要积极探索创设基层党组织都能参与的城乡联动的主题活动,长期坚持县级领导联点示范、县直部门包村帮扶、党员干部入户联心的有效方式切实为基层党组织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化德县过去有3镇7乡,辖93个村委会(党支部),7个社区,总占地面积2568平方公里。撤乡并镇后,变成了2乡3镇,虽然村委会和社区数没有变,但也都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乡镇干部通过考试考核重新选拔,竞争上岗,干部人数由过去的439人精减到了现在的296人。93个村党支部书记中,50岁以上的占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7%。随着乡镇机构的撤并,行政区划的增加,人员的并岗分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乡镇干部管不过来,村干部顶不起来的现象,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考验,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撤乡并镇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情况看,经过几年的集中整顿,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的带领农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撤乡并镇后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撤乡并镇后,乡镇行政区划增大了,工作量增大了,乡镇干部减少了,造成了乡、村干部相对接触的少了,督促的也少了,再加上有部分村干部存在“等、靠”心 理,工作主动性差。二是农村干部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掌握科技能力水平不高,缺乏服务农民所必须的知识和本领,服务群众意识不强,导致带领群众致富的路子不广、办法不多。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四是除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外,农民致富渠道少,加之缺少科技致富带头人,实用科技信息服务又不到位,致使农民增收缓慢。五是党员活动阵地利用率普遍低,没有变成党员、群众真正的活动场所,多数地方成了给上级看的摆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影响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堡垒作用以及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切实加以解决。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一是选好村支部一班人,重点是选好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公道正派、清政廉洁,还要懂经济、会管理,具有闯市场的能力,而且要思想解放、视野开阔,有创新求实的精神,有自家创业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乡镇机构撤并后,乡镇管理权限的扩大,事必会有服务不到位的地方,这样村支书既承担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又肩负着“中转站”的助手作用,为此我们在选配调整村党支部书记时,结合今年换届选举,要充分发扬民主,把那些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有责任心、有能力、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进村级组织,让那些文化较低、观念陈旧、年龄偏大、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力的支部书记退下来,并为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过去长期担任村支书、主任的村干部发放定额补贴,以解决多年来为农村建设作出过贡献的老书记、老主任老有所养的问题,并以此为动力,带动和吸引能人进入村支部班子。

(二)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基层活动阵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两级干部的集中培训,重点是加强对干部的农业科技、市场经营和改革政策的培训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强化干部转变思想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指导农村工作的能力。

(三)强化教育,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民的致富本领。一是严把入口关,在发展党员时除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外,还要注意把那些符合条件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二是充分利用党员活动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除对农民党员进行时事政治理论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提高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致富能力外,还要开放党员活动室,让群众也走进来,通过农村党组织活动室这块阵地,让他们了解党的政策,沟通思想感情,交流致富 的信息,参加一些党支部组织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对他们也进行一些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民致富的本领。三是以民主评议党员为突破口,扩大对认领岗位的党员的评议范围,让村民也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党员的自我教育、党性锻炼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的升华。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主要采取召开会议、发放问卷、座谈了解、个别走访、统计调查等方式, 对全县的新社会组织党员思想状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统计显示:全县新社会组织共有240个。其中, 社会团体147个, 民办非企业93个。共有党员1 366人, 城市社区里的新社会组织的党员大多来自单位的正式职工, 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的离退休人员, 下岗工人等;农村里的新社会组织的党员大多来自行业致富能手、种植养殖大户等。已建立单独党支部8个, 联合建立党支部2个, 挂靠建立党支部40个。

二、党员思想存在问题

近年来, 全县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党员思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线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新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比较强, 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强烈, 这是这些党员思想状况的主流特征。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带来了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教育的乏力, 少数党员党性意识淡薄, 素质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 双带能力较差, 具体表现为:

1. 理想信念淡化, 积极性受挫。

受社会变革引发的利益格局多元化影响, 目前在少数党员中存在“理想淡化”。有的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认为理想信念太遥远。究其原因, 一是党组织覆盖面窄。新社会组织大多组建时间不长, 近两年建立的可达三分之二;党员人数少, 不足三人党员, 不具备党章规定的拥有三名正式党员才能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条件;即使超过三名党员的, 但不少党员考虑人际关系熟悉、福利待遇分配等因素, 党员不愿意将组织关系迁到新社会组织里, 仍然习惯留在原单位。因而, 多数新社会组织没有建立党支部, 同时还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制约, 组织活动难以开展;二是组织关心不够。由于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 党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 少数对党的整体利益关心度下降甚至淡漠, 加之一些基层组织只注重要求党员履行义务, 却忽略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忽视了对年纪较大、生活困难党员的关心照顾, 使部分党员荣誉感消失, 挫伤了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的党员这样感叹道:“现在工作上要带头, 经济上没甜头, 政治上没奔头, 党员没当头。”三是党员求利心切。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 党员长期在外奔波, 求利心里比较迫切, 致使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不愿接受组织约束, 甚至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不少老党员沉迷于怀旧情结中, 时常发出“世风日下, 今不如昔”的感叹, 思想上困惑迷茫。

2. 思想观念僵化, 素质差异较大。

一是相当一部分党员文化素质偏低, 掌握新知识不够, 缺乏新技术, 本领不大。全县新社会组织中初中以下的党员863名, 占党员总数的63%, 且大多属于“老实听话, 文化较低, 本领不大”这一类型。少数党员在经济转型期间学习不够, 思想观念滞后, 部分党员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二是管理权限不明确, 组织关系不顺。近年来, 新社会组织发展快, 数量大, 分布广, 单靠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新社会组织, 更是如雨后春笋。有的镇、社区、村认为这些组织不是自己的直属, 不愿管理, 造成了“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如青口镇东方幼儿园等所属县教育局, 而属地在青口镇, 长期以来, 呈现出两者都不管理的局面。致使党员组织生活会常年召开不起来, 导致不少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特别是入党时间长的老党员, 适应不了新形势, 观念陈旧思想僵化, 意志衰退, 丧失了先进性。三是少数新社会党组织对党员的学习培训重视不够, 新社会组织自身业务较多, 工作繁忙, 工学矛盾突出, 加之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对党员思想变化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 对形成的障碍缺乏适时的疏导, 办法不多, 措施不力, 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意识得不到弘扬, 错误观念泛滥。由此导致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四是少数新社会党组织学习仅是采取读读报纸、念念文件, 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方法, 缺乏互动和交流, 党员的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3. 作用发挥弱化, 双带能力较差。

主要有五种情况:一是年老多病, 不能发挥作用;二是长年忙于经商无暇发挥作用;三是部分富起来的个体老板, 不愿发挥作用;四是生活困难、能力低下的, 无法发挥作用;五是还有少数党员, 素质较差, 自律不严, 在群众无威信, 甚至起了反面作用。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新社会组织中党员的特殊性、复杂性, 现结合我县实际和党员现状, 提出如下建议:

1.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是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有一个宝贵的历史经验, 就是党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我们党当前面临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实现这个根本任务, 党就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凝聚起来, 集中到党的旗帜下, 这样党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才能形成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是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现阶段我们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二是要充分认识做好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党要拥有自己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就必须始终反映和体现变化着的本阶级的广大群众的意志和愿望, 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抓好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来, 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这些组织中的其他人员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 有利于在新社会组织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增强党对新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有利于改变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工作薄弱的状况, 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从而进一步巩固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三是要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也是新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是硬道理。讲发展, 必须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做好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党员工作, 促进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 充分调动党员在工作实践中的积极性, 不仅有利于党对新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和经济监管, 有利于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 也有利于团结带领新社会组织员工努力工作, 推动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这是新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大量事实说明, 包括发展党员工作在内的党建工作做得好, 就能够引导各类新社会组织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增强内部凝聚力, 为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否则, 发展到一定阶段, 迟早会遇到种种矛盾和困难。四是要充分认识加强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 有助于改善党员队伍分布结构。党员队伍的分布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影响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行、各业、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的贯彻执行。从根本上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分布状况, 发展党员是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各类事务所、中介机构等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 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大量涌入, 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 这些新社会组织中普遍党员人数偏少, 党的力量偏弱, 党的组织建设不够健全。

2. 扩大组织覆盖。

要把党建工作列入相关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加强领导。对已经建立党支部的民办非企业及社会团体, 指导搞好规范化建设, 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 巩固党的基础;对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尚未建立的新社会组织, 要查明具体原因,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理顺各种关系, 进行正确的引导, 提高其负责人的思想认识, 尽快建立党的支部;对不具备建党支部条件的新社会组织, 凡在该新社会组织工作半年以上的党员, 应抓紧接转组织关系, 同时采取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的方式, 发现培养纳新对象, 发展新党员, 积极创造建立党支部的条件。

3. 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隶属关系。

为保证党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要制定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创办、谁管理”的原则, 实行行业管理, 对分布在村新社会组织, 采取属地管理的办法, 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 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

4. 创新活动方式。

根据新社会组织的实际和人员的特点, 一是在学习内容上突出重点。坚持以党章为主, 适当增加行业知识和致富技能学习, 帮助党员掌握致富本领, 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是在学习时间安排上突出科学性。根据新社会组织中党员生产生活实际情况, 应该适当划分从业群体, 灵活安排学习时间, 采取白天和晚上学习相结合、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保证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三是在方式方法上突出多样性。应多组织小型、分散的活动, 尽量减少大型集中活动。四是在活动效果上突出实效性。必须突出新社会组织的实际, 注重“看”和“听”为主, 组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实际管用的活动。如多开展“帮扶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

5. 切实解决活动场所和经费问题。

对少数无办公场所的新社会组织, 应该适当整合现有资源, 解决无活动场所问题;对必要的活动经费, 建议省市补一点、地方财政补一点等办法来解决。

摘要:通过深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为主线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新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比较坚定, 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比较强, 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强烈, 这是这些党员思想状况的主流特征。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带来了人们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教育的乏力, 少数党员党性意识淡薄, 素质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 双带能力较差。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学习 农村基层党组织 教育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宣传者、执行者和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建立学习型农村社会,必须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此来领导农村学习,组织农村学习,推动农村学习。如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这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一大新课题。

一.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奋斗目标和过程。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奋斗目标要明确:首先,农村基层党员要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其次,各级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再次,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带领党员和农民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村队重大问题的决策,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政治核心。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攀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也是对集体行为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带头学习。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求农村基层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更要求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的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学习的典范。

2.联系实际。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坚持联系实际,抓住全局性大事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探讨,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3.互动学习。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求农村基层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注重自学、坚持自学,还要求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4.反思学习。在农村基层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或一个重大活动结束之后,都要认真地反思一下,对成功的地方可以总结经验,对失误的地方可以吸取教训,并从中发现和确认新问题。

二.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并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效益成果。要坚决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牢固树立“我要学习”的新理念;要坚决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要坚决破除学习没有用的偏见,牢固树立“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新理念。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决克服基层干部“无空学习”、“无须学习”的思想,“说起来重要,安排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做法,切实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同发展经济、计划生育、维护稳定一样,作为硬任务来完成。

2.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教育体系。这是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各种载体和阵地,营造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浓厚学习氛围,使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常盛不衰,取得预期的效果。

广大农村党员要成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努力掌握科学理论,提高致富技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就必须从增强学习吸引力人手,增强工作吸引力;从提高学习效果人手,提高领导水平;从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手,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建立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与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相一致,与完成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相一致,把推动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取向。要解决如何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全过程。总结一些先进基层组织的经验。

三.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亟待加强的几项工作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纳入议事日程,列进考核范畴。要加强对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指导,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定规划、建立制度、安排活动,要选拔一批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党员担任乡村党组织负责人,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学习的领路人、农村经济建设的带织的思考头人、农村文化发展的倡导人。

2.建立教育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起来。集中学习必须坚持以村党支部为主体,以教育阵地为依托。一些经济相对困难的村,可以选择房于比较宽敞的党员衣户作为党员集中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一些条件较好的村,要积极利用农村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大力发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利用党员教育资源。

3.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運行机制,建立健全组织学习、检查学习、考核学习、评价学习的制度措施,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党员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指标;要完善动力机制,积极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在党员中兴起比学习、比致富的热潮;要完善引导机制,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每个党员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真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气。

4.改进学习方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拿张报纸念一念,打着瞌睡听一听”的枯燥无味的形式主义做法,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乡村夜话、种养示范、科技讲座等,使学习具有吸引力。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员、群众的需求,有目的地学,有针对性地学,着重于解疑释惑,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把握学习的原则性,又要把握学习的灵活性;既要考虑党员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党员接受能力;既要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又要注重操作层面的学习;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自身特点,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探索创新。使学习活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

上一篇:小二班半日活动方案设计下一篇:带你走出失恋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