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2024-07-02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共9篇)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1

一、首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学科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

二、激发学生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等,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从上课现状来看,常规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课中活动内容枯燥单调,学生的练习兴趣无法调动,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成就动机,诱发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运用推想猜测法,激发学习兴趣,三、注意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2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 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

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 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 但推理能力较差, 有的人记忆力较差, 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 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 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 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

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 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 数学学得十分艰难, 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 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 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 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 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我们实施的数学分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班内分层, 而是打破行政班的限制, 跨越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我们每三个班分成一个实验组, 每个组将学生分成三层:提高层为C层、中间层为B层、基础层为A层, 各层自成一个教学班。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在指定的不同教室上数学课。

二、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

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 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 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 并说出其理由, 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 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 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 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2、分层教学动机。

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 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 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 让他们学会学数学, 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 推他一把, 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 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 培养创新意识。

3、教师配备原则。

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 即用最优秀的老师教最好的学生, 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 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 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 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课堂标高设置。

因为学生层次不同, 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 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 (即层情) , 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 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 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 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 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层次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 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5、动态管理原则。

谈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    培养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是义务教学的重要阶段,衔接着小学和高中。初中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小学生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再唯教师是听。如果在初中课堂上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课堂“满堂灌”,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受到严重的束缚。所以在初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重要。在初中所有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形象的图像语言。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深刻认识数学的这些特点,对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使得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能力,良好的提问是前提

初中数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考究,初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还是紧密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再联系数学知识,把初中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渐地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在提问之前,先要做好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师创设好了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后,接下来结合教学情境进行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初中生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是没有办法提出高水平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提出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初中学生去探讨、去思辨。贴近知识、接近生活的数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让初中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创新能力,自由的讨论是关键

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导,是初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学生的自由讨论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许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害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也对学生进行提问,但通常是指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的自由讨论。因为学生自由讨论,比较难以控制局面,且需要教师花很多的精力去引导、去思索,去控场。殊不知,自由讨论,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时间、空间去思辨、去联想、去想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切磋,激烈碰撞,相互吸收各自的思维火花,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展示学生的个性。相互借鉴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培养创新能力,发散的思维是核心

教师的合理提问,学生的自由讨论,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的培养是核心,这其中也包括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要求学生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旧的思维中进行逆向思考,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发现新的领域。这也是源自现实世界的启发,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很多相反、相对的现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学会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发散思维更是不可缺少。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表现为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引导初中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解决方式,虽然最后的答案是一致的。

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O是边AB的中点,CO=AB,求证: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O点到AC的垂线垂是为点D ,

因为OD⊥AC且OC=AO,

所以三角形AOD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OD是三角形AOC的中垂线。

即AD=DC。

因为∠A=∠A,

所以三角形AOD相似于三角形ABC。

所以∠ABC=90°。

所以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思路:①作辅助线;②用中垂线定理;③证三角形相似;④证角相等;⑤得出结论。

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使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创新思维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许多都是与发散思维有密切关系的。发散思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随后的收敛思维提供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案,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个都十分正确、有价值,但是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足够的保证。 所以说,发散思维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三、结束语

谈谈如何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篇4

墨江县文武镇初级中学 董坤

【摘要】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兴趣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我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课后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想方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在家越来越被宠,使得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那种盲目惧怕,绝对俯首贴耳的学生已不多见。要想让学生“信其道”,必须要让他们喜欢自己但要达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运用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个人品格、口才、知识等各方面吸引孩子,因为学生喜欢一个幽默、知识广博、品德高尚、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也最敬佩这样的老师。所以开学初我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怎样“配合”,了解学生所喜欢的讲课风格,经过讨论,最终学生集体通过。当学生都认定了需要这样的课堂,他们就会有激情的参与。

(二)、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在教学方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去挖掘、探索其中的奥妙,并且为其目的而去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被动接受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

(1)、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

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发现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奥秘。如讲直线公里时,用一个钉子把一根木条钉在黑板上,发现木条可以绕钉子转动,在钉一个钉子发现木条被固定了。我便操作,边说: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结论: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以大风天行走为例,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行走觉得很轻松,逆风行走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行走是一回事,只是所产生影响因素的不同,一个是水流速度,一个是风的速度。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最后得到:顺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等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流的速度。

(2)、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打折销售这一知识点,我想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所以我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欢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

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还要注意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比如在最后一章讲到线段的比较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提出:老师,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为什么非得这么麻烦啊?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切合实际的观点,学生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中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巧妙设计好思考题,并力求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明确具体,“浅”中见“深”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如此深入浅出的描述,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2、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师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生会从中感到轻松自由,自然地成为交流的主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例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就用了很多小组讨论的形式,同学们接受的效果非常好,特别在图形的三视图和展开图这一节,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清晰的掌握了知识。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某一项任务时,要给予奖励,使学生真正地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思维方向往往也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启发和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前面提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校推行的“问题式导学法”、“1215循环大课堂” 等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问题式导学法”的基本流程是:“展标设疑——自主学习——探究拓展——教师指导——训练提升——达标应用”,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215循环大课堂”,即一课分两段,30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谓之“1215”,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谓之三步;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循环结构,谓之循环。其前30分钟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0分钟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5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1分钟必须分配任务。整个学案共分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以上两种模式的几个环节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根据几个环节的特点可以灵活调节、变换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归纳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传动整体。笔者所在学校都在尝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的试卷上教师写了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50分比别人的7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今后多动脑,勤思考!”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人文情调,既指出了他的成功之处,又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更是激励与关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不应该只见“效益”不见人,更不应该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兼顾生态与效率。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 篇5

在小学的学习中,同学们经历了数学的启蒙学习,初步体会到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乐趣。现在到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和小学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初中数学的学习的好坏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好初中数学非常的重要,同时初中的数学学习有其独特的学习方法。

我记得我自己在学习初中数学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不断的总结自己学习的缺点,努力改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取得了自己理想的成绩,同时在初中的各种数学竞赛中连创佳绩,更重要的是,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十分轻松!

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努力做到课前仔细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一直以来,很多同学很不在乎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认为基础知识在解题时用不上,尤其是数学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考到,学了也不会有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咱们有很多的同学,学习能力很强,也很聪明,就是在学习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最后非常遗憾的没有学好数学。其实,在中考中,大概有80%的题目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和基础知识有关系,而只有20%才是我们所谓的难题,但是即使这些难题也都是由很多基础的题目综合而来的,所以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应该也是必须要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

那么怎样学习基础知识呢,我的方法是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只要这三个方面坚持不懈的结合起来,我相信最后一定能提高咱们学员的数学成绩。

二、培养和锻炼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多做有针对性同时难度适当的同步练习,循序渐进,周而复始。

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的努力,也知道要做大量的习题,有的甚至还自觉规定每天的做题数量,但是最后数学成绩提高的也不是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咱们同学所作的习题没有针对性,对于做题,我的观点是不仅要做题,还要做好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学而思的练习都是经过各个老师精挑细选的习题,又经过无数学员的检验,可以说是非常 有针对性,当然啦现在书店中很多习题资料也很不错,希望大家能仔细挑选。同时,不仅要做针对性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对做过的习题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总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啦,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呢等等,只要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我相信咱们学员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总之,以上两点是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很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有点同学觉得怎么这么少,方法就是这样简单,不可能吧,其实我们任何复杂的学习过程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都会变得很简单,因为简单就是美,所以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快乐,成绩理想!

王海燕

如何学好初中数学(方法+实战)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

一、数学运算

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从目前的数学评价来说,运算准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算屡屡出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个性品质上说,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眼高手低,从而阻碍了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并且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运算,如71-19=68,(3+3)2=81等,错误虽小,但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运算出错的具体原因,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面对复杂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

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少心算,少跳步,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

二、数学解题

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证数量?

① 选准一本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或练习册。

② 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③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④每天保证1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2、如何保证质量?

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学会“解剖麻雀”。充分理解题意,注意对整个问题的转译,深化对题中某个条件的认识;看看与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

②落实:不仅要落实思维过程,而且要落实解答过程。

③复习:“温故而知新”,把一些比较“经典”的题重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作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最实用的十大高效复习法

一、复习时要做到“五到”。

即复习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尤其以心到最为重要,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多器官感知信息,记忆的效率就高。有研究表明,光看只能获取知识的20%,光听只能获得知识的15%,如果眼看、耳听、手写、脑思同时并用,则可获取知识的50%,所以“五到”是提高复习效率、增强记忆能力的关键所在,一定要养成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习惯。

二、要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

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内,做某一类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生理、心理规律,这就是人体生物钟现象,这一规律运用到复习上就要求养成固定时间内复习固定内容的习惯,一到这时间,心理上就会做好准备,复习的效率就高。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

大量的实践证明,理解后的知识易记难忘。可见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要复习好功课,必须先得把知识消化了才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上课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课听懂,当天的疑难问题当天解决,决不拖到第二天。

四、要及时复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两天后只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这些数据表明,知识刚学过之后,遗忘特别快,经过较长时间以后,虽然记忆保留的量减少了,但遗忘的速度却放慢了。即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因此,当天课堂上学过的新知识,除了该堂课上学过的新知识,当天课后还要及时再复习。

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次数要先密后疏。

刚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又快又多,所以复习的次数相对要多一些,间隔的时间也相对要短一些,即是说要经常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加深,每次复习的间隔时间也可越来越长,到了一定的时候,知识就能牢固记忆,不复习也不会忘记了。

六、复习时要做好四件事。

(1)尝试回忆,就是下课后独立地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回想一遍,这样可以及时检查当天听讲的效果,提高记忆力,增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

(2)看教科书,重点看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

(3)整理笔记,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看参考书,把精彩的内容、精彩的题目及时摘到课堂笔记上,这样就会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七、要适时做好系统性复习。

一个星期、一个月下来,或是学完了一单元新知识,一定要把各科知识整理归类,系统复习,俗称“梳辫子”,经常这样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久而久之,我们所学知识就很清晰地印在大脑里。

八、复习要有雷打不动的计划,注意分配好复习时间。每个星期的每一天对各门功课的复习都要作出明确的安排,在时间的分配上要处理好各门功课的关系。

九、复习要有切合自己实际学习能力的目标,并且有达不到目标的自我处罚措施。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篇6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在应试教育思想下,我们的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实现。在素质教育下,我们提倡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由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主动地走进数学课堂。

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作为新时期数学教师的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并立足于数学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时,我选择了自主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概念,自己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做出三线段,并说一说每条线段的特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操作能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又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采取了对比教学法,具体地说就是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学习。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然后让学生与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以促使学生在对比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将对比思想渗透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上的多元

谈谈课程改革路中初中数学教学 篇7

难道这是我们课程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在课改的路上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绩,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策略不正确、不科学, 而是由于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太急于求成, 没能够抓住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简单地把改革认为是一种流行或一种形式。

笔者反复学习, 不断思考, 竭力弄清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 确保自己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能够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以下, 笔者谈谈在思考和研究之后, 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数学课堂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数学能够让我们客观认识世界中的一些改变、方法或是理论, 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轻松自由。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数学课程的安排全部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还要遵循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从自己亲身的经历出发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形象直观的模型去思考、理解和掌握。在获取丰富数学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中, 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能够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人才,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制约着学生创新和发展, 为此, 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运用更加适宜的教学方式来为社会的发展培育出需要的综合型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这也是我们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改革想要取得实质性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就必须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工作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自己原有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 并且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设计和组织新的教学方式, 从而把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理念真正实施到自己的教学课堂之中。由于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也就相应有了一定的改变, 我们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 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制度。

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就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么简单, 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新的知识, 体验知识探索的过程, 并且从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形成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情感。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材料, 让学生走在知识探索的前沿, 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研究。

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探索、自主获取知识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来获取知识, 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但会掌握基础数学知识, 还会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思维和方式的运用, 让自己积累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促进自己全面快速地发展。

因此, 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数学课堂进行课程改革的关键。

三、全面分析现阶段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没有重视备课环节, 导致课堂呈现不够完美。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各项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学习情境和氛围, 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也正是由于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 改版后的数学教材中为我们教学设计了十分丰富的问题情境和实际环境, 在这些问题中运用了很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一些时尚的卡通图案, 为教师营造有趣而丰富的数学情境提供了一系列的资料和实际问题。为此, 教师必须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在备课环节考虑好如何运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和数据。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处理好教材中的数据就可以了, 而是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一些新颖、有趣的课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可能会由于教学时间紧或是学校设备落后等原因, 教师最后没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就会让整个课堂失去了真实感的呈现效果, 无法顺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教师的掌控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

在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教学中, 课堂主要由学生开展的自主学习活动组成, 而初中学生还缺乏一定的控制能力和组织能力, 当学生正真活动起来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 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强大的掌控能力, 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主体范围内开展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可是由于教师现阶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是太强, 就会容易导致活动趋于形式, 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3. 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培养。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刻, 很容易受到一些极端思想和情感的影响, 如果教师和家长处理或教育不当, 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 这样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初中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十分关键和重要,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正因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熏陶, 在数学课堂中利用那些伟大数学家的事迹来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 让学生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 从而积极愉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谈谈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教学 衔接与过

高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与过度的问题,是我们广大中学教师所共识的问题。数学,由于它的语言、记法以及看上去显得奇特的符号,历年来,不少学生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时均感到困难。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具有不同学业水平的新生涌入高级中学,这给高中低年级顺利进行数学教学带来一定困难。那么在这一阶段如何进行高、初中两个学习阶段的衔接与过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做好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衔接阶段,我认为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数学教师可配合学校和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会、课外小组活动或主动找学生谈心等形式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还可结合课堂教学给学生讲讲数学理论的发展史和它所经历的种种挫折,讲讲数学家成长的故事和他们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卓越贡献;也可让高二、高三的优秀学生讲讲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以此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进取,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的管理,使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有一个紧迫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提倡课前预习,适当的布置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保证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课。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后通过反复阅读书本,查阅有关资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原理、整个知识网络的理解与记忆并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另外,教师还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学生的生活,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提倡在同学中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集体和老师的温暖。这样,学生就会尽快适应高中的的学习方式,学习情绪安定,积极性高,亦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为了解决好高一数学教学“开头难”的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学前,教师应认真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随时注意多渠道地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深度。在不影响整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可先放慢教学进度,适应减小课堂容量,降低难度,让学生逐渐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2.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每涉及新的概念、定理,都要先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把它贯穿在高中课程教学的始终,使新旧知识互相促进,共同巩固,达到知识的深化与能力的培养。

3.教学中,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使概念、结论形象具体,方法通俗易懂。

学生进入高一就立刻接触到抽象空洞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第一章就有概念36个,数学符号22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紧密,后一个概念往往是建立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逻辑性强。由于初中教学不重视使用逻辑语言的训练,在高中的学习中,学生常常是一个概念不透彻,后一个概念也难于理解。因而要特别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应通过实物、直观图形和语言的通俗化来减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难度。如集合的教学中,集合的元素的选择应该广泛化,而不单单以纯数学模型(数、形、式)为元素;集合的并、交、补集运算,可用数轴、坐标系等工具加以分析;三角函数的教学可用多媒体做载体,利用直观、生动的函数图象来帮助学生掌握其图象及性质。同时,对于概念中的关键字眼要反复推敲,找出其特点。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中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但这并不妨碍在教材内容范围内,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概念、原理、性质等)进行操作、组织与转化,从而亲身获得新的信息的再发现、再创造。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视数学能力上的衔接

浅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篇9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说教模式,使初中数学教学更紧密的与生产实践联系了起来,教学形式也变得灵活多样。尤其是数学活动课的开展,给初中数学课注入了勃勃生机。数学活动课可以弥补数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它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提倡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初中数学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仅侧重于现成的知识结论,而忽略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知识的应用。活动课更是 无人问津。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参加活动是浪费时间,糟踏精力,耽误学业。一般教师更不屑于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们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解题,考高分。这是他们没有真体会 数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

新课程标准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活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很有必要。能改“学数学”为“做数学”。是一中全新的课程理念。

二、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1、活动课设计要注意情境性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故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如果将枯燥的数学用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如在“平面镶嵌”内容的学习中,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学生也能掌握相应的知识。但这样的课堂枯燥、单调。因此,可以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收集用平面图形铺地面的实例。在探索中思考:为什么有的正多边形可以铺地,而有的却不行;那么,单用一种,哪些正多边形都可以铺地呢?进而也可以探索一下用两种正多边形可以铺地吗?用哪两种?怎样铺?最后,再让学生们设计一幅用平面图形铺设的美丽图案,并展开竞赛,看谁的设计更有创意。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动了起来,他们手、眼、脑并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不但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发现生活处处有数学。

2、活动设计应渗透创新性

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向抽象思维逐部发展。例如: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不相邻的顶点,可以把 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就这个环节设计了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哪些结论或规律?(2)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好几个规律:a 多边形越多,分割的三角形越多;b 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c 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等于多边形的边数减去二。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20多幅,解说词各有千秋,形象无比。正堂课学生学得既活泼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富有创意的活动能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有趣的活动中既掌握了知识,有发展了能力。

总之,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一节成功的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和表现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在活动中会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君萍

1976-5-29

华县瓜坡镇中学

上一篇:如何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下一篇:公司年会主持词开场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