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2024-08-08

欧阳修《浣溪沙》译文(共6篇)

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篇1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宋词 翻译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对宋词的研究是从诗歌赏析或文学翻译角度出发,对其阐释或评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随着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逐渐兴起,黄国文教授首先将该理论应用于古诗英译的研究中,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古诗词。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开始在该理论框架下对中国古诗词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下的及物性理论为工具,对晏殊的《浣溪沙》及其多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与原诗的过程类型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且更好地传达其内容与思想的译文,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二、理论简介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语言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的功能是无限的。但若将其归纳或抽象为若干个更具概括性的功能,其功能就是有限的。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即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胡壮麟,2005:74)。概念功能广义上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逻辑功能主要特征是递归性;经验功能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体现。本文主要运用及物性理论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将该理论进行详述。

及物性被看作一个语义系统,从而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抽象或归纳为若干种“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明确指出各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和环境成分。Halliday将人类的经验分成了以下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浣溪沙》原诗及及物性分析

(1)句是存在过程。“一曲新词”和“酒一杯”是存在物。其中,“一曲”和“新”做“词”的修饰语;“一杯”做“酒”的修饰语。(2)句同样是存在过程。“去年天气”和“旧亭台”是存在物。“去年”修饰“天气”;“旧”修饰“亭台”。(3)句表示物质过程。“夕阳西下”中,“夕阳”是动作者,“夕”做“阳”的修饰语,“下”表示动作,“西”表述动作发生的方向,即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几时回”是另一个物质过程,动作者是“太阳”,动作是“回”,“几时”做表示时间的环境成分。(4)和(5)句是并列关系。“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表心理过程,感受者是“我”,“花落去”和“燕归来”是现象。同时,“花落去”和“燕归来”又是物理过程,动作者是“花”和“燕”,动作由“落去”和“归来”表示。(6)句是物质过程。动作者是我,动作由“独徘徊”表示,“小园香径”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

四、《浣溪沙》五种英译文及及物性分析

关于《浣溪沙》一诗的英译文,我们收集到五种。为叙述方便,下面分别以许一译、许二译(许渊冲)、黄译(黄新渠)、铁译(铁冰)、Louisa译代表这五种译文。为了便于比较,下面我们逐句分析这五种不同译文的过程类型。先看第一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一曲新词酒一杯

从过程类型看,五种译文中只有铁译和Louisa译采用了存在过程,将两个意象作为存在物表现出来,与原文一致。许译先使用filled with体现物质过程,并用隐性的there is体现存在过程;随后又将两个过程都作为物质过程,参与者是I,由compose和drink体现动作。黄译则将该过程视为心理过程,将a new tune作为时间段During a cup of wine 时I感知的现象。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文通过两个存在物体现作者记忆中那次难忘的歌,因此铁译和Louisa译是最忠实的译法,无论从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比其他三人的译文更能表达原诗意境。且原文中不存在环境成分,因此黄译将“酒一杯”译作表时间的环境成分略显不适。

(二)去年天气旧亭台

以上五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文存在过程不一致。许一译用属性last years和as fine体现亭子和天气仍与去年一样;黄译和Louisa译用the same分别体现同样的天气和亭子,而将此句中的另一种意象作为环境成分体现。许二译和铁译将此句中两意象皆表示前一句的环境成分。

从过程意义来看,原诗句中包蕴了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感,天气和亭子为并列关系,因此,许一译文相比其他几个译本与原文更接近,更能体现怀旧感以及糅合在其中的深婉伤今之情。

(三)夕阳西下几时回

以上五种译文采用了与原诗句一致的物质过程来体现,其中表示“夕阳西下”的动作分别由环境成分as the sun on decline(许译一)、关系词is(许译二、Louisa译)、动作词sinks(黄译)、修饰词slanting(铁译)体现,另一过程中表示“回”的动作分别由reappear(许译一)、come back(许译二)、return(黄译)、again appear(铁译)、appear(Louisa译)体现。许译先将夕阳西下作为环境成分,后又将其译为关系过程;而黄译采用物质过程与原文在形式上更接近,但该诗句流露出的是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在此将my past glory作为参与者使用似乎与原文在意义上略有差异。相比之下,Louisa译虽然采用了心理过程,与原文的物质过程不同,但却恰好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变化。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

原诗句采用了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过程类型,而译文多采用与原诗一致的物质过程。在表达“花落去”的动作时使用了fallen in vain(许译)、have faded away(黄译)、flown in helpless regret(铁译)、pass by(Louisa译)这样一些动词词组,但这些过程都将flower作为动作者,因此体现更多的是花而不是人的无可奈何。而许译采用了行为过程,I作参与者,for the flowers fallen in vain作环境成分表示原因,通过行为词sigh deeply表现作者的无可奈何,与原诗的心理过程相照应,因此,从过程意义上讲,许译更能表达原诗句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情感。

(五)似曾相识燕归来

从过程类型和意义看,以上四种译文中三种采用了与原句相同的物质过程,其中swallows做动作者,但表示“燕归来”动作的词分别为have come back(黄译)、return(铁译)、come to fly(Louisa译),而在许的译文中,该过程被当作了心理过程的感知现象而体现。在表达“似曾相识”的心理过程时,许译通过动词know体现,黄译将my old friends yesterday作为识别者,铁译则使用Whom as if Ive known作环境成分以体现,Louisa则选择了修饰语acquired。铁译既有I作为感受者感受现象,又留给作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因此其译文无论是在类型还是在意义上都与原文一致。

(六)小园香径独徘徊

原诗句仅采用物质过程,而在这五种译文中,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过程类型。许译的两个译本过程类型虽不同,但都将I作为关系过程的载体,remain alone作为过程,in fragrant garden path/on the garden path做表示空间的环境成分,不同之处在于许二译中增加了loitering的过程,突显了作者“徘徊”的意思;黄译着重描写了小园的香径,却忽略了徘徊的人;相比之下,铁译和Louisa译更体现原诗句中作者想表达的忧伤和哀愁。

五、结语

通过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浣溪沙》五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由于视角和依据的背景知识的不同,不同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过程以及环境成分的选择各不相同。因此,正确选择及物性过程对于翻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古诗词的翻译过程中,为准确传达词义及词的意境,在选词上译者应参考及物性理论细细斟酌。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94.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红阳.中国语境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4]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5).

[6]张威.功能语言学关照下的翻译形式等效——《游子吟》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J].当代外语研究,2002,(5).

[7]王正鑫.对《渔翁》及其三种英译本的及物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2,(8).

[8]刘冰冰.对古诗《春晓》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科教文汇(文化研究),2007,(6).

[9]王东风.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J].中国翻译,2006,(5):45-49.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 篇2

(2)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4分。答出特征2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词中空格处,填上“出”好,还是填“荡”好?请说说理由。(3分)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 译文 篇3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译文】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没有种植花草。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大鱼网,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译文2】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面积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阴,没有种植花草。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保存它原有的特点。用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的,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我在池塘旁边休息,须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循着水面微波沿岸散步,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了解脱。

我找一位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们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就把小鱼放进池塘,而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一边,而那些小鱼游戏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这篇《养鱼记》。

【题解】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篇4

回想如烟往事,痛惜流逝的年华,让人更加伤感。准备唱歌的时候先敛容不欢,将笑之时,也还带恨含颦,这日子最令人痛断肝肠。

《诉衷情·眉意》注释

诉衷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唐温庭筠取《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创制此调。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轻霜:薄霜,表明时节已是初秋。

试梅妆:谓试着描画梅花妆。梅妆,“梅花妆”的省称。梅花妆是一种美妆,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

缘:因为。离恨:因别离而产生的愁苦。

远山:指远山眉。形容把眉毛画得又细又长,有如水墨珈的远山形状。比喻离恨的深长。

流芳:流逝的年华。

敛(liǎn):收敛表情。

颦(pín):皱眉,忧愁的样子。

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篇5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

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蔡眦《西清诗话》)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名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增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赏析二:

这首戏答元珍就是被贬到夷陵时作的,这首诗即可以算作欧阳修诗作的一篇代表,也可以算作宋诗自觉的一个典型,大抵唐人的律诗,都是用的平列的意向,断续或跳跃的衔接,这首诗却把八句诗构成了一个流动而又连贯的`节奏,这是一条新路,是宋人自己走出来的。

元珍是当时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的字,他先前写了一首《花时久雨》送给欧阳修,欧公便作了这首诗以答,题首用了个“戏”字,表明自己写的只是开玩笑,千万不能当真,更不能送给皇帝去搞“文字狱”,其实宋朝的政治环境相比是非常宽松的,尤其是欧阳修所处的仁宗时代,他这个担心是比较多余的。

首联表明了时间,是二月的早春,所谓“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上是说自己在夷陵(今天的湖北宜昌)这个边远山城,虽然到了二月,但春风难到,山花不开,这个用法其实王之涣就用过,他说“春风不渡玉门关”,暗里是要说皇恩不到,欧阳修也正是用的这个意思,他自己非常欣赏这一联,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首句以问起,后句给答案,因此就不是平列的,而是有波折的,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宋人的诗,有时候读起来就和口语一样平淡无奇,但其实中间大有讲究。所以方回先生读了之后就说“以后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第二联就写景了,写的都是早春的景色,非常到位精细,尤其是“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句,用“欲”字使整联有了一种知觉。接下来再有一个波折,由景转情,怀念起家乡,由思乡再一转,转到感叹自己目前的情况,既有病又遭贬,何其不爽!整诗读到这里,就光是有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了,第一联被贬后的落寞情怀,第二联写的是凄凉春景,第三联又是眷眷乡思。

可到了最后一联,欧阳修再来了一个大的逆转,陈衍的《宋诗精华录》里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自*“。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联作铺垫,欧阳修表示自己并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阳就看过美丽的春光,我先前早就“阔过了”,所以我就要在这僻野之地等待着这迟开的山花。于这深深的寂寞愁闷中怀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结合整诗,再细细品位末联的宽慰,也能更深的体会到欧阳修这种平静下的悲凉。

欧阳修《浣溪沙》译文 篇6

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译文参考

我恭恭敬敬向乐秀才足下陈述:当初乘船相遇,承蒙您来看望我,又得到您赠送的自己写的锦绣文章一册,在此之前与我交谈,就好像后进见前辈时所尽的礼仪一样。我刚刚三十岁时,我随同乡里秀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到现在也才有七年,做官只做了个县令,又是有罪之人,我的品德、官位、年龄三样,都不能与您对我的礼节相称,这就是我惭愧的原因。自冬到春,我一直腹泻不止,(不服)夷陵水土之气,我接连得病,又苦于事务繁忙,所以久久未能回信。我听说古人钻研学问,研究深透并笃信自己学问。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富的学识充溢于胸,他们所写的文章非常伟大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就好像金玉有耀眼的光辉,不是因为琢磨、装饰、染色、洗涤而形成的,而是因为它质地坚硬,光辉来自它自然形态罢了。《周易》中《大畜》一章有句话说:“刚正健壮诚实,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说的就是内心积累的东西饱满充实,然后就会发出光辉,天天更新,永不衰竭。所以《大畜》中的象辞说“君子应该多多认识学习前代的好言行,以涵养美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古代的学者不是属于一个流派,他们即使崇尚的思想一致,然而表达的言语和所写的文章从来都不一样。孔子曾经为《周易》写过系词,周公写过《尚书》,奚斯写过《颂》诗,他们的言辞都不一样,然而都各自成为了后世经典。子游、子夏、子张和颜回有同一个老师,他们为人处事方式都不同,各自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而接近“道”的。当今求学的人就不是这样,那些不追求深入钻研和笃信自己学说的人,把文辞写得很巧妙,以此作为华美;把话说得很夸张,以此作为伟大。道德学识功夫没到就勉强写文章,就会感觉艰难吃力;感觉艰难吃力那么思想就会受局限;受局限就会导致思维枯竭。他们写文章又不以前代贤士作为榜样来学习,那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佶屈聱牙形式扭曲以取媚于世俗,很少有人能够自成一家。这就是因为他品德和学识不够,而不知道应该坚守主张什么。私下里我读了您的文章,高古雄健,志向高远又精神充沛。就好像一匹好马,有着优秀的本质,如果让它驾起大车,由王良来驾驭,并且和着御车上的铃声,走在大道上,这是很容易做到的。经由深入钻研,并且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就知道自己该坚守主张什么。能够做到这样,那话说出口都是好文章。我被世俗厌恶,被抛弃在这个小县城,我也不敢与一般人相等同。人们都抛弃我,而足下对我则过分尊重,把我看作贤明正直、有才能的人。对此我实在不敢当,所以我毫无保留回复你,以弥补自己惭愧之情。欧阳修叩首敬上。

提示: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主要阐述道与文的关系.他认为文章主要是阐述道与文的关系,强调道对文的重要性,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而不应该过分追求文采,进而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不要文采,而是说不能“作文害道”,道的修养能够提高文章的文采,他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的“充道”还是在于“为文”.另外,他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即在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300字下一篇:浅析当前生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