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2024-08-28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通用12篇)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1

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标的,只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不足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回答,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如果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基本也是不用的。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2

研讨完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认识垂线”之后,数学组对后续课“认识平行”进行了教学研讨,课后围绕四大环节,带着问题进行了分析反思与教学建构。

一、图形归类:如何使分类更具理性化?

【教学回放】

师(屏幕呈现五幅图):观察这里的五幅图,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分好后同桌互相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组织集体交流。(学生用手凌空比画,言语表述不清)

师: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集体观看屏幕动画(5)号和(4)号的延长)

师(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教学效果】

此处分类只是学生的感性观察,仅仅停留在“眼、口”之上,所以在集体交流反馈时,学生对于(4)号无所争议,但对于(5)号到底如何处理争议较大,数学语言表达产生困难,缺失延长直线的操作而“口说无凭”,一些学生陷入了(5)号也是不相交的“感性直观误区”。教师虽然早有预设,进行课件延长直线的展示,明确了(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但学生仍缺乏理性体验,教学费时,暴露出“媒体替代”思维。

【评价反思】

分类能够从一系列事件中逐步抽象出部分事件的相同属性,达成对知识的高度归属与认同。分类,可以借助直观达成,但分类本身更多具备理性思考的特质。

既然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与方法结构,经历了探究过程,所以导入部分的分类,唤起已有经验,为研究互相平行做铺垫,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分类时就能够“理性地观察思考”呢?如何让学生更有话语权和便利的表达方式,不再受替代思维之惑?既然(5)号的争议焦点就在“直线可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为什么不让学生有机会将思考的过程落实到笔头上呢?

所以,此处的分类,不能简单地用“看”和“说”进行推进,而应加入“动手操作”让学生有机会“沉”下来,落实到笔头上,得到尝试将(5)号延长的机会,再在交流反馈时解释为什么这么分的标准,分两层并列投影呈现差异资源,第一层:(1)(2)(3)和(4)(5)、(1)(2)(3)(5)和(4),聚焦疑点(5)号;第二层:(4)号和(5)号没有画延长线和画了延长线,积累基本方法。通过直观的投影,让所有学生清晰地看到“直观的(5)号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的图像”,达成意会和顿悟。最后让没有延长操作经历的学生再将(4)号和(5)号进行延长,产生切身的操作体验,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教学重构】

师(屏幕呈现问题):看一看下面五组直线,先独立想一想,再在纸上分一分,并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第一类:()第二类:()

并列投影第一层学生作品:第一类:(1)(2)(3)和(4)(5);第二类:(1)(2)(3)(5)和(4)。

观察思考:你同意哪一种?(停顿)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两位同学为什么这么分。

并列投影第二层学生作品(能将(5)号和(4)号画出延长线):好在哪?

学生操作:分别延长(5)号和(4)号,又有什么结论?

屏幕:我们一起再用PPT来验证一下。

总结:(5)号的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所以(5)号属于相交这一类。而(4)号无论怎么延长两条直线,仍然不相交,这又是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二、揭示概念:如何让教学更具结构化?

通过第一环节的理性分类,在第二环节及时把平行纳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教学回放】

师(指着(4)号图):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如果我把这条直线叫作直线a,这条直线叫作直线b,你能像说垂直一样,说一说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吗?

学生独立试说、同桌互说、集体交流。(三种说法都比较顺畅)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为什么?

生:图1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所以它们互相平行。

生:图2一看就相交了,图4延长后也相交,所以它们都不互相平行。

生:图3两条直线都是这样斜的(手势比画),它们也互相平行。

【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表述方式总体比较流畅,说明前一课“认识垂线”的教学较为到位,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迁移与应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是面对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时,一时用言语难以表述清楚,于是学生只能借助手势辅助,只是“都是这样斜的”的表述也不科学严谨,这表明学生对“为什么平行”的解释有障碍。

【评价反思】

1.结构化语言的思考。由于前面学过垂线的知识,学生对垂直的三句话“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垂直”牢记于心。所以有关平行的三句话,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完全采用“用结构”的方式,放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去寻求答案,进行自主建构与语言表达。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做到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得了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这一活动板块较为成功。

2“.同一平面内”的思考。旧教材中,对平行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在小学阶段,“同一平面”对学生较为抽象深奥,因此新教材的要求有所降低,改版为描述性概念:“‘’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用“范图”+“像这样”+“结语”,完成对平行现象的描述定义,而没有具体说明怎样的“不相交”。“像这样”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和范图一样在同一张纸上,即“在同一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不能不这样。对于这样的描述性概念内容,立足学生年龄与心理特点,为什么的道理往往难以说清,不宜进行追问“为什么平行”,只需追问“是什么位置关系”或“是不是互相平行”。对于找或画平行线时,也只要追问怎么找或怎么画即可。关于同一平面的问题,到底需不需要明讲,有所争议。最后达成一致观点:如果不在教学中明示“同一平面”,则在数学表达时要用“像……一样”作引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为结语,通过类似模糊数学的方式对“同一平面”加以渗透暗示。到了初中,还将用定义性概念方式再次对平行进行深化。

鉴于此,只需对“判断”这一活动进行教学重构。

【教学重构】

快速反应: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用手势比画,是的打“√”,不是的打“×”。

一张图一张图地呈现,学生只判断,不说理。

三、寻找平行:如何使过程更具方法化?

【教学回放】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瞧,你能找出图中有几组平行的线段吗?拿出练习纸。我们比一比谁找得全。

生:长方形的两条长互相平行,两条宽也互相平行。

生:梯形的两条竖着的边互相平行。

生:平行四边形横着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生:我有补充,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斜着的边也互相平行。

生:六边形有三组平行线,分别是……分别是……我能上台说吗?(上台后)是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这一条和这一条,还有……还有……(摸头挠耳)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

生:这一条和这一条是互相平行的。

师(追问):把最上面一条叫作第一条,它的平行线还有吗?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师:其实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这里面就藏着许多平行的例子呢?

生(举着物品,边指边说):这一条和这一条互相平行,还有这条和这条……

【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找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但并不高效。交流表达时的语焉不详,“这条”“那条”“还有”等的话语系统,表明学生的表达方式存在不少困顿,没能有效经历抽象化过程,也缺少了寻找过程方法化的支撑,所以儿童化的模糊语言难以上升至清晰的数学语言。

【反思评价】

寻找平行线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交流平行线在哪,而是“你是怎么找到的”,在“认识垂线”一课中,学生已经历了寻找过程的方法化:先确定一条直线,再找与它互相垂直的直线。因此找平行线只需迁移。片段一的价值不但可以唤醒寻找垂线的方式,规范互相平行的三句话,而且也是对寻找过程方法化的再次巩固与强化:先明确以哪条线为基线,再有序寻找它的平行线,那么指认正六边形的平行线就会顺畅许多。片段二描述五线谱中互相平行的例子时,就有了方法支撑,要求“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就会更加自然。寻找身边物品中的平行线呈现出差异资源,通过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逐步规范数学语言,达成方法的结构化。

【教学重构】

片段一:

师:在平面图形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例子,你打算怎么找呢?分别能找到几组呢?先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再找给同桌看一看,说给同桌听一听。

交流引导(边指图形边说,以长方形为例):先确定它的这一条边(长),再找到它的另一条长就是它的平行线。我再确定这一条边(宽),那么这一条边(另一条宽)就是它的平行线。

学生互相评价补充。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片段二:

师:生活中有很多互相平行的例子,(停顿)出示五线谱图。又该怎么找呢?

提示:分别给五条直线标号1、2、3、4、5。

交流:先确定1号直线,找到2号直线是它的平行线,3号也是它的平行线,还有4号直线和5号直线都是它的平行线。

追问:所以你们有什么发现或结论?

小结: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不止一条。

追问:还可以怎么找?

交流:先确定2号直线,……

提问:同学们低头看看桌上的东西,有没有平行的例子呢?你能找给同桌看一看吗?

同桌交流(举着物品,边指边说):先确定……找到……是它的平行线。

指名交流、补充,然后进行评价。

四、创作平行:如何使方法更具多样化?

【教学回放】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工具想办法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绝大多数呈现的是方格纸中的横向平行线、竖向平行线,少有斜向平行线,用直尺画的不多,画出两组平行线的更少。

师(追问):还有吗?

生面面相觑……

【教学效果】

创作平行线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总是打不开,局限于应用同一种工具,如直尺或方格纸等进行操作,而且满足于画完一组平行线就停止了思考。工具单一、方法单一、结论单一,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横向平行与竖向平行的思维不能过渡到“斜向平行”的话,学生就难以避免“这就会造成平行线都是水平的或垂直的错误印象”。

【反思评价】

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画平行线时方法与工具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打开学生思路。不妨先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独立画一画,1~2分钟后,收半成品资源开展交流,进行鼓励,或给予学生言语暗示:“有同学画了一种,还在想第二种方法呢。”此时学生半成品资源的呈现,必能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多角度思考,形成头脑风暴。通过这样的过程介入,再结合足够的操作时间和空间,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放手中形成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构】

师:刚才我们找到这么多平行线,你能利用身边的工具想办法画出几组平行线吗?(1~2分钟后)

过程介入:有的同学画完一种,还在想另外一种呢,而且还用了不同的工具。

投影两种半成品资源:方格纸中斜向的、使用直尺以外工具的。

提出要求:下面让我们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多,谁用的工具丰富。

全班通过实物投影主要交流两项内容:一是用的工具,二是同种工具不同的画法。

“认识平行”这一节课是基于学生对“认识垂线”基础上的深入理解,从分类开始,有序有度拓展,重在方法的提升,依次经历了“认识平行”“寻找平行”“创作平行”的过程,对平行的理解逐步深入,思维水平也不断发展,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结构上的通融性和结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与重建,预设各个环节的教学推进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摘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教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以“认识平行”一课为例,围绕“图形归类理性化、揭示概念结构化、寻找平行方法化、创作平行多样化”四方面进行教学问题分析与追思,可以有效探寻教学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问题分析,教学重构,路径驱动,平行

参考文献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篇4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期终测试卷

姓名 一、基础知识(25%) (一)正确抄写下列句子。 (4%) 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 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 成绩

(二) 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4% 石磨 (mó mò) . 扎 进(zā . 停泊 (bó . pō ) bo ) 着 实(zhuó zháo) . 冒血 (xiě . 和 着(huò . huó ) mú )

zhā ) 胳臂 (bei .

xuè ) 模 仿(mó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选做四题)4% 波浪( 气势( ) ) 调兵( 应接( ) ) ( ( )丧气 )欲飞 ( ( )婷婷 )好处

(四)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 )4% (1) 《赤壁之战》 改选自罗贯中的 《三国演义》 , 是中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 ( (2) 蒙田曾经说过: 世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裳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 ( ) )

(3)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运用了列举数据、打比方、比较等说明 方法, 阐明了人类 “只有一个地球” 的道理, 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 )

(4) “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 ( )

(五)背诵与积累 9%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 因为( ( )盛满了( ) ;泼到( 2、默写古诗: 别董大 ( )是傣历的新年。 ( ) ,泼到( ) ,会( ) 朝( ) ,会( ) 。 ) )是热带的花??老人说,这是 ) ;泼到( ) ,会

二、阅读:

(一)泼水节的怀念(节选)7%

① “小心受凉。”撑伞的人说,“总理……” ②□总理□阿果和阿岩站住了□愣住了□眼前泼水的傣家人正是敬爱的周总理。 ③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 说:“你的保镖不错呀!”阿果心跳得像有头小鹿撞,脸比凤凰花还要红,想说,却说不出 来,只是冲着总理甜甜地笑。 ④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 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呢?阿岩和阿果闭上眼, 幸福的热泪和着净水一起流着…… 1、给文中的□中加上标点。2% 2、省略号的作用有 A 、文中省略的部分 B 、说话的迟疑 C 、说话的断续 D、意犹未尽 短文中的第一个省略号表示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 。2% 3、判断:3% (1)阿果和阿岩愣住了,是因为他们从随行人员的口中得知,眼前的傣家人是周总理, 太出乎意料。 (2)“有什么比总理的祝

福更可贵呢?” 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 “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句中“轻轻”一词说明了总理对阿果、阿岩的 关爱。 (二) 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⑵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chā chà) ,一年内已经 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⑶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 位教师留下来。 ⑷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 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lóng 洽地生活在一起。 ⑸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 送这位代课教师。 ⑹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b ēi bèi)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⑺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 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 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⑻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 róng) 18%

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 年。 ⑼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⑽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 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 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⑾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 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 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 你就会知道。 ⑿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 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⒀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圈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3% 2 、一个条件极差的小山村一连走了十位老师,是什么留住了第十一位老

师?请你用 “――”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2% 3、那个男老师说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读了文章,你知道“这条不成文的规 定”是什么? 3%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①至⑧小节的主要内容。 3%

5、请你为本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并写出理由。3% A 、乡村女教师 我选的题目是( B 、第十一位 ) ,因为 C 、女教师

6、“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在这位女老师停下脚步的那一刻,她想到了什么?请你 展开想象,写 50 字左右。4%

(三)养花 (15%)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 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在我的小院子里,花( )多,( )没有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 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 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会忽然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 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 )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 )会死的。 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 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 花,多么有意思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 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 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 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所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 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 转,又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 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置之不理”的“置”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3%

“置”在字典中的意思有(1)搁、放。 (2)设立;布置。 (3)购置。这里应选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并选择一个造句。4%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尽管??还是??

3.把文中

的划线句改成陈述句。3%

4.用浪线在文中划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句句子。2% 5、选择最确切的中心思想,把字母填在括号里。 ( ) (3%)

A、写出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B、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养花的经历,告诉我们养花需要付出劳动。 C、告诉我们养花需要付出劳动。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我》教案设计 篇5

课前:自我介绍。我姓谭,至于我的名字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猜出来了。(出生的故事:姗姗来迟)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呀,谁来介绍一下?今天这节课就让大家用文字来介绍自己的故事。

一、导入

今天这节作文课的题目是《我》,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外貌、特点,比如说女汉子、爱好、

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是不是全都要写到文章里去呢?关键要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我。

要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自己的特点。

二、写作指导

1、老师朗读四年级学生的一篇范文。

这段作者写的是自己的`什么特点呀?想象力丰富。

这部分作者又写了自己什么特点呢?她的爱好,她会干吗?写校园小说。

2、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就来找一找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们瞧,这是谭老师以前的学生写的,开火车读(我是个胖墩、我有一对小酒窝、我的性子急、我是一个开心果……)

外貌、性格、兴趣、习惯等各个方面,也可以写其他的方面,你有什么和不一样的地方,写下来,每个同学写两个,每个都用一个小短句来写。

3、交流。

4、刚才听了这三位同学的特点,再仔细看看你写的,划掉一个,保留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

5、找八个同学汇报交流你保留的那一个。

6、你那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一定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或者感受。

出示例文: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调皮的特点写出的小短文《我》,指名读。

围绕着他的调皮,他有没有写得不清楚的地方?

引导学生找出例文里面的一些问题,并讨论怎么来写(把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写具体)。

7、出示修改后的作文《我》,指名读。

这个事例经小作者的一修改,把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怎么说的都写清楚了。

三、屏幕出示要求,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要求:1、围绕特点,用一件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150字左右。

四、请两名同学上台展示,集体交流。

1、学生读自己的文章,哪些地方特别能突出她贪吃的特点?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能把你心里的想法写进去是不是更好了?

2、第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我们先评这部分的内容,有没有写出她的恐高?哪些地方写出了她的恐高,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

五、看着板书总结写法,布置作业。

回家后再写自己的一个特点,跟今天写的连起来,加上开头和结尾,就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你。

(四)总结,布置回家作业

板书设计:

(不一样) 做

特点―――经历(感受) 想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6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8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

情感目标

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使用工具,善于找到趁手的工具。

教学重点: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

量角器上有两组“零刻度线及其读数”,学生应正确寻找与使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角的度量”,我们先来聊聊两句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3.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 就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来说,我们也必须准备好合适的工具——量角器。

说明:通过成语的情景,引入量角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 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三、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1、请先独自思考,再看书自学如何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1)自学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四、分层练习,及时巩固

1、填空

量角器是一个 ,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各有一条 。

量角器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角的大小是 ,记作 。

2、独立完成书p71的第1、2、3、4、5题。

(1)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结。

说明: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让学生更明确量角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收获评价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7

教材P19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1、回忆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综合练习

(1)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

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第 1 页(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

第 2 页 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第 3 页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 4 页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5.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6.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5 页(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篇9

3宽恕——饶恕 4赋予——给予

5焦虑——忧虑 6特别——特殊

7猛烈——激烈 8顽皮——调皮

9健壮——强健 10尖锐——尖利

11勇猛——奋勇 12固执——顽固

13恰似——好似 14格外——分外

15衰竭——衰退 16感慨——感触

17放肆——放纵 18撷取——摘录

19平添——增添 20后裔——后代

21粗犷——豪放 22灼热——炽热

23顽强——坚强 24精心——细心

25罕见——少见 26承受——经受

27一贯——一向 28遨游——漫游

29节制——控制 30眼睁睁—眼巴巴

31远近驰名——远近闻名

32万古不朽——永垂不朽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说出对句子的理解,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找出有关的句子,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亲近地球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你们所有的快乐与忧伤,都在她身上留下印记;世界上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在她的记忆中存留。

2.她就是——地球,地球我们课文中还亲切地叫她是„„(摇篮、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母亲。

3.作者运用什么(打比方)说明方法,把地球比作母亲。你瞧地球母亲正向我们缓缓走来,你们看!

4.投影出示:(创设情境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

5.她长什么样?(比如:身材、衣服„„)

6.投影出示:(学生个别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7.这样一位“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母亲在宇宙大家庭里,地位是渺小的。投影出示:(轮读)师:同茫茫的宇宙相比,生:地球是渺小的。

8.这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作比较)作者接着还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地球小?(列数字)体会“只有”一词。说明地球小。

9.地球半径6300多千米,如果我们把地球跟太阳作个比较,一个太阳抵得上130万个地球呢!地球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投影出示:一叶扁舟

二、体悟地球

(一) 1.这位人类美丽而伟大的母亲——地球,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我们也来夸夸地球:投影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3.地球母亲因为“美丽壮观”显得可爱;地球母亲因为“和蔼可亲”而显得可爱;地球母亲更因为“慷慨无私”更显得可爱。(板书:可爱)

4.宇航员目睹了这样一位可爱的地球母亲,为什么又发出了投影出示:“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板书:破碎)

(二) 1.自由读3—7自然段,相信同学们能找到答案。请用波浪线画出了。

2. 我想在你们画的波浪线的地方,其中肯定有一处能让你怦然心动的,是吧?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没有哪位同学画出这一句?个别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

3.你读这一段语句时心情这样?(预设:担忧、难过)

4.这个语段中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内心世界?(威胁)

5.“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罪魁祸首是——“生态灾难”

6.我们现在一起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读的那段话,投影出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边读边想想地球上发生了哪些“生态灾难”。

7.学生汇报。

8. 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话。用你们的心灵你再细细地去琢磨那段文字,生齐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严重的威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生态灾难”这四个字,它已经不是四个字了,在你们眼前,你仿佛看到的是什么?

9.练笔:我仿佛看到了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 1.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投影出示:“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导致“矿产资源枯竭”的原因是——“不加节制”

2.“不加节制”你们联想到什么?

3. 学生汇报。

(四) 1.同学们,课文中告诉我们了,地球上供人类生存的空间很小,地球上的资源有限。那么宇宙这么大,我们人类能不能去找一个“后妈”呢?

2. 投影出示:齐读“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句话中“至少”去掉行不行?(学生讨论)“至少”一词说明距离的遥远,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

3. 40万亿公里!猜一猜坐飞机得多少年啊?600万年哪!谁去?

三、呵护地球

1. 正是基于种种的认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才发出一系列的感叹,谁来为我们读读?

2. 投影出示:“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3.了解了课文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只有一个地球”,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11

一、近义词:俊俏-漂亮

伶俐-机灵

反义词:光滑-粗糙

活泼-文静

聚拢-分散

增添-减少

二、近义词:快乐-快活

疲倦-疲惫

清亮-清脆

忧愁-忧伤

反义词:快活-忧伤

停留-出发

三、近义词:自豪-骄傲

粗重-浓重

呼唤-呼喊

央求-恳求

反义词:沉睡-苏醒

粗重-细小

勇敢-胆小

强壮-虚弱

五、近义词:珍贵-宝贵

清晰-清楚

反义词:破旧-崭新

寒冷-暖和

热爱-讨厌

清晰-模糊

六、近义词:美好-美妙

神圣-神秘

一望无际-一望无边(一望无垠、一望无涯)

七、近义词:通晓-知晓

犒赏-犒劳

试探-尝试

安慰-安抚

反义词:犒赏-惩罚

亲切-冷漠

疏忽-重视

勤劳-懒惰

八、近义词:原谅-谅解

真挚-真诚

警醒-警告

恩惠-恩赐

反义词:虐待-爱护

醒悟-困惑

违反-遵守

深刻-肤浅

九、近义词:模仿-模拟

先驱-先导

广阔-辽阔

勤劳-勤奋

反义词:广阔-狭窄

精巧-粗笨

十、近义词:普通-平凡

庞大-巨大

反义词:缩小-扩大

普通-特殊

丰富-缺乏

方便-麻烦

十一、近义词:揭开-揭示

轰动-震动

反义词:危险-安全

兴奋-低落

十二、近义词:高超-高明

搜集-收集

反义词:高超-低劣

苏醒-沉睡

十三、近义词:强盛-强大

侮辱-欺辱

吩咐-指派

严肃-严厉

反义词:强盛-衰落

矮小-高大

严肃-轻松

尊重-轻视

十四、近义词:深远-深长

忌妒-嫉妒

平常-寻常

挑衅-挑拨

反义词:忌妒-钦佩

平常-特别

简单-复杂

熟-生

十五、近义词:同意-答应

仁慈-仁爱

反义词:犹豫-果断

仁慈-残忍

糊涂-明白

十六、近义词:耸立-矗立

葱郁-葱茏 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反义词:掩映-显露

美丽-丑陋

神清气爽-无精打采

十七、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

健壮-强壮

严峻-严肃

驾驭-驾驶

凝视-注视

反义词:魁梧-瘦小

健壮-虚弱

轻细-粗重

精美-粗劣

八、近义词:贫穷-贫困

探寻-搜寻

反义词:贫穷-富裕

破旧-崭新

熟悉-陌生

美好-丑恶

十九、近义词:陈列-摆放

优雅-高雅

反义词:轻快-缓慢

大方-拘束

二十、近义词:茂密-茂盛

坚固-牢固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反义词:茂密-稀疏

坚固-松散

顽皮-乖巧

凶猛-温顺 二

十一、近义词:深邃-深奥

忧患-患难

反义词:深邃-浅显

忧患-安乐 二

十二、近义词:认真-仔细

安详-安静

反义词:粗糙-精致

犹豫-果断 二

十三、近义词:爽气-爽快

胆怯-害怕

反义词:紧张-松懈

狂热-冷淡

炎热-寒冷

突出-平常 二

十四、近义词:陶醉-沉醉

报告-宣告

异常-特别

珍贵-宝贵

反义词:和气-凶狠

抑制-发泄

二十五、近义词:热心-热情

敬爱-爱戴

酬谢-感谢

叮嘱-嘱咐

延迟-拖延

镇定-镇静

反义词:热心-冷漠

敬爱-憎恨

僵硬-柔软

焦急-镇定

二十六、近义词:哀求-央求

赞叹-赞美

惊讶-惊奇

昏暗-阴暗

理会-理睬

拘谨-拘束

反义词:简短-冗长

昏暗-明亮

清楚-模糊

拘谨-自然 二

十七、近义词:请求-恳求 难过-伤心

感激-感谢

信任-相信

反义词:信任-怀疑

消失-出现

二十八、近义词:宽敞-宽阔 舒适-舒服

肆虐-猖狂

责备-责怪

宽慰-安慰

不谙-不懂

反义词:;陈旧-崭新

整洁-脏乱

快捷-缓慢

尊重-污辱 二

十九、近义词:渴望-盼望

安详-安静

培育-培养

轻盈-轻快

反义词:愤怒-高兴

混浊-清澈

急切-耐心

糟蹋-爱护 三

十、近义词:泣-哭

恐-惧

反义词:归-去

死-活 三

十一、近义词:破烂-破旧

豪华-奢华

凝重-沉重

注视-凝视

反义词:辽阔-狭窄

沉重-轻松

肮脏-干净

粗壮-纤细 三

十二、近义词:贫寒-清贫

饶恕-宽恕

反义词:贫寒-富有

皎洁-黑暗

沉睡-苏醒

犹豫-肯定 三

十三、近义词:敬佩-钦佩

羞愧-惭愧

反义词:敬佩-蔑视

仰望-俯视

十四、近义词:嘹亮-响亮

聪颖-聪明

神奇-奇妙

喧噪-喧哗

反义词:激越-低沉

聪颖-愚蠢

清幽-喧噪

沉默-健谈 三

十五、近义词:商议-商量

推辞-推脱

反义词:胆怯-勇敢

推辞-接受

十六、近义词:疲惫-疲倦

赞赏-赞扬

惬意-舒服

注视-注目

反义词:赞赏-批评

灰暗-明亮

十七、近义词:间断-中断

闪亮-明亮

建议-提议

探求-寻求

反义词:闭塞-开放

真诚-虚伪 三

十八、近义词:精湛-精深

教诲-教导

反义词:温柔-粗暴

拮据-宽裕

十九、近义词:保护-保卫

居然-竟然

乃至-甚至

摧毁-摧残

充足-充分

控制-操纵

反义词:片面-全面

凶残-善良

美丽-丑陋

弱小-强大

保护-消灭

冰冷-火热

十、近义词:准确-精确

卖力-努力

祈祷-祷告

随意-任意

反义词:准确-约略

随意-刻意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篇12

(一)细胞:是人体结构中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二)组织——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细胞群)人体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

分布:体表和体内一些器官的内表面,如胃肠等内壁里。特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功能:保护、吸收

(2)肌肉组织

功能:具运动功能,能够收缩和舒张 结构特点:由肌细胞构成,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骨骼肌:附在骨骼上。细胞呈纤维状,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平滑肌:分布在胃、肠等的壁上。梭形,肌纤维无横纹 心肌:分布在心脏的壁里。细胞呈圆柱形,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3)结缔组织特点: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较多

功能:营养、支持、连接、保护作用 分布:十分广泛

(4)神经组织特点: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分布:主要分布在脑、脊髓中。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三)器官——由多种不同组织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的结构。

人体由八个系统构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主要对生命活动形式调节功能,神经调节额特点是迅速、短暂而精确;激素调节特点是缓慢、持久而弥散)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1.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外环境):气温 气压 氧气 淡水 食物

2.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直 1

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免疫防御)血小板(止血作用)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4.人体各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消化系统的作用是补充内环境中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泌尿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形成尿液维持细胞外液的量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以及pH的相对稳定。循环系统的作用是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是对各种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的生存及生理功能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细血管:壁薄(便于物质和气体通过)表面积大(增大了物质和气体交换面积)血液流速慢(使物质的气体得到充分交换)

组织液:细胞外液中在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是血液滤除毛细血管壁的血浆成,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成分基本与血浆相同)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前者是气体出入的通道,后者是进行交换的通道,它的活动可补充细胞代谢消耗的氧气,排除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维持细胞外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肺:壁薄(便于气体通过)肺泡数量多(增大了气体交替的面积)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扩大吸收面积)绒毛壁薄(便与养料通过·)

肾在泌尿过程中不仅起排泄作用,还对机体的无机盐平衡、水平衡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人的神经系统由 脑 脊髓 神经 三种器官组成。其中位于中枢部分的是脑和脊髓位于周围的是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脑(大脑[最大部分位于最上方,表面覆盖大脑皮质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的地方]、小脑[大脑后面,脑干的背侧,主要调节身体的随意运动维持和调节姿势,维持身体平衡]、脑干[间脑和脊髓之间,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重要的生命中枢)三部分]);脊髓

丘脑:位于大脑和中脑之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联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纽带)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脊髓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细胞体、突起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反射。它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 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等。

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吼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胸腺、胰岛(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性腺。

激素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的活动

垂体: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幼年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1.促进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2.促进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系统的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4.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分泌不足呆小症,分泌过多患甲亢身体,缺碘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 3

胰岛:调节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分泌不足患糖尿病分泌过多患低血糖 性状:人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通过精子卵细胞的传递给后代】 染色体: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精子和卵细胞中各有23条染色体

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基因:具有特定遗传效应,决定生物性状,在生物体内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显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隐性基因。青春期:男生10~14,女生10~12,形态发育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传染病:由各种病原体(病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能在人人畜畜人畜之间相互传染。

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发病率高,血液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或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和预防的根本措施。

艾滋病:感染了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结核病: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如肺结核肠结核骨结核淋巴结核,感染率最高。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三防线:皮肤和粘膜,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免疫反应的开启(后天建立。

上一篇:“十个全覆盖”工作汇报下一篇:快乐幸福年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