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2024-05-28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精选5篇)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篇1

2: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3: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4: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5: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6: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7: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8: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9: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0: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11: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

正确 错误

12: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13: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14: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15: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16: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 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正确 错误

17: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18: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

领导。()正确 错误

19: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20: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1: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正确 错误

2: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3: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发

展的内在动力()正确 错误

4: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5: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正确 错误

6: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7: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8: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9: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10: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11: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12: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3: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14: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15: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16:一个组织形象蓝图首先来源于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正确 错误

17: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8: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正确 错误

19: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状态为标准。()

正确 错误

20: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正确 错误

2: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3: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4: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5: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6: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7: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8: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9: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10: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

正确 错误

1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12: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3: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14: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正确 错误

15: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16: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7: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18: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19: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20: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1: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2: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公 众。()正确 错误

3: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它

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5: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6: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7:一个组织形象蓝图首先来源于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正确 错误

8: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9: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0: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1: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12: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

介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13: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

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14: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15: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16: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17: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18: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19: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20: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1: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2: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3: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领

导。()正确 错误

4: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5: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6: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7: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正确 错误

8: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9: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状

态为标准。()

正确 错误

10: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11: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 它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12: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1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14: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

正确 错误

15: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6: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7: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

正确 错误

18: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19: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20: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1: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正确 错误

2: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3: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它

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5: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6: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7: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8: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9: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10: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

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确 错误

11: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正确 错误

12: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13: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4: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16: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7: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18: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19: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20: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正确 错误

2: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3: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领

导。()正确 错误

4: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5: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6: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7:一个组织形象蓝图首先来源于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正确 错误

8: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9: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

正确

错误

10: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1: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

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3: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14: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5: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16: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17: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18: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19: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20: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1: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正确 错误

2: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正确 错误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4: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发

展的内在动力()

正确 错误

5: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6: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7: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8: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9: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0: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11: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3: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1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

它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15: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16: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17: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18:一个组织形象蓝图首先来源于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正确 错误

19: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20: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

介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1: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2: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3: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4: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5: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6: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7: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8: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9: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10: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11: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3: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14: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正确 错误

15: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

发展的内在动力()正确 错误

16: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

公众。()

正确 错误

17: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状态为标准。()

正确 错误

18: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19: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20: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1: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2: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3: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4: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5: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6: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7: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8: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9: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正确 错误

10: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1: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13: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14: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5: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16: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7: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

正确 错误

18: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19: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20: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

它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1: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2: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3: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4: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5:公共关系最基本的、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错误

6: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7: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8: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9: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公

众。()

正确 错误

10: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1: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

它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13: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4: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15: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

正确 错误

16: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

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17: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18: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9: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20: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1: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2: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3:大众传播体现了公共关系实务的特征。()正确 错误

4: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5: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6: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

正确 错误

7: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行为活动。()正确 错误

8: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9:公共关系广告就是商业广告。()正确 错误

10: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11: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

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确 错误

12: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3: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14: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5: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6: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17: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18: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19: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

领导。()正确 错误

20: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

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1: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正确 错误

2: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3: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4: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正确 错误

5: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它

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6: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7: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8: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

正确 错误

9: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公

众。()正确 错误

10: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1: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

正确 错误

12: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

领导。()正确 错误

13: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4: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15: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16:1961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拟定了《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正确 错误

17: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正确 错误

18: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

了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19: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20: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1:公共关系传播模式是根据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的原理设计的,但它不包含“五w”模式的基本要素。()正确 错误

2: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3: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4:1989——1992年是中国公共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5:杂志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正确 错误

6: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7: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8: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9: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10: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

正确 错误

11: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12: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13: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14: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5: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

公众。()

正确 错误

16:市场经济条件下,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客观现实,故“酒香不怕巷

子深”。()正确 错误

17: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18: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状态为标准。()

正确 错误

19: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20: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1:组织形象的内容是单一的,不是全面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正确 错误

2: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3:狭义的人际传播,可以包括人类的一切信息交流活动。()正确 错误

4: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5: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正确 错误

6:我国古代就有原始公共关系观念与活动。()正确 错误

7: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8: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介

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9:组织形象没计,首先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正确 错误

10:现代第一木公共关系著作出版于1923年。()

正确 错误

11:将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是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

状态为标准。()

正确 错误

12:公共关系概念首出现是1905年。()正确 错误

13: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

领导。()正确 错误

14: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5:政府公众对象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正确

错误

16:卡尔?博雅的公关信条是“投公众所好”。()

正确 错误

17:1986年12月,北京市成立公共关系协会,成为全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公共关系团体。()

正确 错误

18: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即组织对社会公

众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确 错误

19: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20: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

公众。()

正确 错误

1:公共关系古已有之.正确 错误

2:边缘公众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

()正确 错误

3:广播的实际普及率最高。()

正确 错误

4:按照发展过程分,公众可分为非公众一行动公众潜在公众一知晓公

众。()

正确 错误

5:现代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是从70年代开始的。()

正确 错误

6:着重对“专业项目进行分析和操作谓应急公关,这在英国最为盛行。

()

正确 错误

7:1942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全国广播公司成立,开创了

广播电台的新时代。()

正确 错误

8:公共关系工作能够够指导广告。()

正确 错误

9:整个企业识别系统中,行为识别应当是理念识别的动态延伸。()正确 错误

10:公共关系史、公共关系理论和公共关系实务共同陶成了公共关系

学的体系。()正确 错误

11:宣传是一种单向的心理诱导、行为影响和舆论控制方式。()正确 错误

12:在为他人介绍时,要遵循“尊者优先”的原则,即先把职位高的人

介绍给职位低的人。()正确 错误

1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正确 错误

14:1937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职业统计报告

()

正确 错误

15:高层领导直属型公关部作为一个二级机构,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

领导。()正确 错误

16:面谈调查是民意测验中成本较高的一种调查方式。()正确 错误

17:自我期望形象即社会组织自己所希望具有的形象,它是社会组织

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确 错误

18:一个组织形象蓝图首先来源于行政和技术业务管理阶层。()正确 错误

19:伯纳斯是第一位公共关系理论家。()正确 错误

20:书籍是我国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传播媒介。()

正确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篇2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的学科, 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同时, 和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都存在交叉领域, 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范围, 特别是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 其学科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国外, 随着凯恩斯主义的逐渐兴盛, 政府广泛地干预经济, 公共部门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经济时代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 诱使经济学家们从过去单纯研究政府收支本身, 转变到从更广泛、更深层的角度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在国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公共部门的体系要重建, 职能要转变, 行为方式要调整, 效果评判标准也要发生变化。这样, 客观上要求有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论, 对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 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学生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 由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 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尚不深人, 对于该学科的许多问题也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 因此, 造成公共经济学教学的定位还比较模糊, 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也阻碍了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在国外, 公共经济学虽然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 但由于语言上的原因,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在英语国家广泛流传。在国内,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为人所知。目前, 在中国开设公共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大多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 (政策) 学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 因此,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要求必修该课程。众所周知, 不同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和目标是不同, 因此, 有必要区分不同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 在这个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是每一个公共经济学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明确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给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授公共经济学课程, 试图说明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有必要说明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在中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各个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明确规定要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 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使得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公共经济学一方面对政府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 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政府在经济体制中的地位, 使政府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体系, 以提高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可以说, 公共经济学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积淀和能力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 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文科生, 数学基础不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凡涉及到数学公式、数学推理和图形就感觉困难, 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对具体政府经济行为的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公共经济学要求先修的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不像经济学院本科生接受过严格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思维的熏陶, 加上公共经济学教材涉及的许多理论涉及内容广泛, 综合性较强, 这也无疑降低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公共经济学教学, 应该与传统财经类经管类院校所应用的方法和体系方面有所区别, 应该更加注重把现实的案例融入课程理论中。

在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 大致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第一, 没有运用经济思维去分析政府经济行为。在给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公共产品、公共选择、政府收支等相关理论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理解和思考政府经济行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 注重对知识点的讲解, 并要求学生强行记忆知识点, 对于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却涉及很少, 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熏陶经济思维习惯, 脱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也淡化了课程的现实魅力。第二, 从教学手段来看, 过于单一, 从书本到书本, 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 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 生搬硬套公式, 为应付考试而学, 最后考完就忘了, 纯粹是为应付考试在学习公共经济学。教学手段的缺陷造成不能达到公共经济学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 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造成上面两个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任课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一些老师总认为公共经济学理论性强, 大多借助多媒体以课堂口授为主, 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讲解而脱离实际运用, 造成学生只跟着老师翻PPT的感觉,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灌输教育, 而学生参与法、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的方法运用甚少。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主动权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上面, 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大多数偏好实践性和趣味性强的课程, 对枯燥和空洞的理论性太强的课程体系缺乏兴趣, 学生也难以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对课堂要求的差距造成学生不喜欢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 因此, 公共经济学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 公共经济学教学目标单一和考核方式不当。

目前, 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基本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缺乏对动手和实验能力的考察体系, 也缺乏在课堂上让学生具体分析现实中政府经济行为及其评价, 这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而这是不符合教学目标多维化发展趋势的, 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政府经济管理人才。在单一的教学目标指引下, 导致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期末考核不当。现存的考核方式大多以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综合成绩折算期末总成绩, 而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得比例较大。而与此同时, 期末考试卷面知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反而可能助长平时懒散、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甚至“作弊”等不良倾向, 既不符合教学目标, 也有违公平规则。老师这种长期不良的考核方式, 在一届届学生中形成认知, 也极大地降低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3.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整体课程设置衔接不恰当。

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只简单了解浅显的经济学概论, 缺乏一定的经济学思维训练, 还有的学生没有预修过经济学基础就来修公共经济学课程, 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学生对公共经济学相关知识理解的难度。现行教学对所有专业采用同样教案, 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 公共经济学与其他课程必然会有知识点的重复, 虽然一定的重复能起到学习迁移的正向作用, 但重复过多或授课体系设置不当会适得其反, 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轻视学习的心理, 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在本科教学过程中, 如果一门课程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体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 这门课程的设置和建设是不成功的。在分析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定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低和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后,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这种教学局面,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兴趣。

1. 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

他课程的衔接, 增强学生的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减少公共经济学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的重复。在学习公共经济学之前, 一般都要求学生学习过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 因此, 应鼓励要在大一和大二安排学生修完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 再修公共经济学课程。另外, 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方面, 可以少讲或不讲地方公共经济一章, 以免与地方政府学课程内容重复, 另外, 对公共选择理论方面的知识点也要有所侧重, 免得与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重复太多。也就是科学设置公共经济学的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 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根据前期和后期课程的设置, 作相应的调整。

2. 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 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相关的课程内容, 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性较强, 涉及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与收入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知识包含了现代经济学的应用。在讲授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 切忌教师只照搬书本、给学生读PPT, 而是要把现实当中的政府经济行为和政策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些既有理论性, 又有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当中, 可以引用“小组专题讨论法”。所谓“小组专题讨论法”是指把公共经济学抽象理论的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部分并分别设置不同的“学术专题”, 将这些学习专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 根据人数与课时总量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一般五人一个小组) , 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学习小组最终必须把学习成果向全体学生展示, 让学生在快乐中品味学习的幸福,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公共产品理论这一章, 分别设置讨论专题: (1) 中国某一种公共产品 (公共医疗服务、自来水等) 的运行和供给效率问题专题讨论, (2) 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公私合作制问题专题讨论 (交通领域等) 。在对公共支出理论一章中, 可以设置讨论专题: (1) 中国公共支出不断增长趋势的探究, (2) 国际上类似国家公共支出增长的比较研究。在对税收理论这一章中, 可以设置讨论专题: (1) 中国税收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2) 美国与中国税收结构的异同研究。在政府规制理论知识一章中, 可以设置专题讨论: (1) 中国政府规制历史发展及其原因讨论, (2) 某一行业政府规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食品业规制等) 。总之, 在“小组专题讨论法”过程中, 大约给学生三个星期的时间完成, 原则上要求每个小组开三次碰头会。专题讨论需提交一份研究报告, 约3 000字左右, 同时每个小组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演讲课题。讲完之后有5分钟时间互动交流, 可以有三名左右同学向小组主讲人提问, 然后教师总体作评述, 最后教师结合课题报告、演讲效果评价该小组专题讨论的综合成绩。

3. 教师要合理的设置公共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考核体系相互影响。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考核体系的设置, 良好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内容设置上面, 要多增加课堂学生发言分析具体问题, 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给学生机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性强的章节, 也可以应用试验课程。期末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公共经济学考核习题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最终评定学生的成绩。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和日常考外, 还在教学中用“小组专项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另外规定每个学生选择一本公共经济学领域的名著选读, 在学期末完成所选读名著并写一份2 000~3 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时也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一个很重要的权重, 要求把公共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所选图的明著结合起来, 选读书本大致在奥利弗·威廉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亚当·斯密、哈耶克和大卫·李嘉图等著名经济学家的作品。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在具体评定各种考核形式权重设置方面, 要多增加“小组专项讨论”结果和课堂中具体问题的发言的权重。通过这种多种手段的综合测评外, 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在学习公共经济学过程中, 学生切实得到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

总之,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经济学课程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相关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还应该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实在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 上海海洋大学正在向有特色一流水平大学迈进, 一流大学离不开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拓展建设, 也离不开相关重要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一所在海洋、水产和食品方面有特色的大学, 公共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 要把公共经济学课程真正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用性课程。

摘要:公共经济学在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针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公共经济学》教学定位和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提出为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建议。第一, 要科学设置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该体系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第二, 教师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同时要把现实的例子应用到理论中, 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课程内容, 可以应用“小组专题讨论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第三, 合理的设置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目标。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樊丽明.科学发展观与财政学科建设[EB/OL].http://www.crifs.org.cn.

[2]刘宁.公共经济学的教学定位研究[J].教育产业, 2006, (5) :86-87.

[3]樊勇明, 杜莉.公共经济学导引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4]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陈龙, 于晓彦.中国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3) :87-90.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篇3

(内部资料、更新至2020年7月试题、含95%以上期末考试原题及答案)

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行政沟通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它普遍存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决策也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发现行政问题,确定行政目标,优化决策方案,都需要掌握丰富真实的行政信息。

第二,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如果不注意行政沟通,行政执行活动就容易出现指挥不灵的现象,产生隔阂和矛盾,造成认识和行动的混乱,影响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行政检查和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行政沟通,才能实施有效有力的行政检查和监督。

第四,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管理并非仅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所有行政人员都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现代行政执行活动涉及领域广泛,参与机关和人员众多,分工精细,事务性强,各项任务和工作联系密切,需要有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一致。

第二,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在执行系统中起着导向的核心作用。行政指挥的角色扮演的如何,决定了行政执行的效率和质量。行政指挥必须利用自身地位和资源的优势,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各个组织部门和各种执行人员行为引导指向决策目标。

第三,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必须了解实施行政决策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执行决策的限制条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决策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地贯彻执行决策目标,不能所任何借口降低决策标准,更不能修改和篡改行政目标。

第四,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行政执行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行政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能否充公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减少浪费,直接影响着行政执行的效果。行政指挥可能合理调度和使用这些资源。

第五,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制定之后,负责执行的行政领导者是决定因素。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必须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政策,并且能够在坚持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的条件下灵活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

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行政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行政改革必须从系统的高度认真地看待和研究每个步骤及其各项措施。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切实找到行政系统问题之所在,进行全面深入的行政诊断。然后就行政改革的性质、方向、目的、目标、方法、突破点、动力与阻力,以及改革所产生的正负作用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进行改革则必须十分慎重,从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容易看到改革效果的环节先进行改革。

第二,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行政改革不仅仅打破行政系统的自身平衡,而且必然因此造成社会的不平衡。政府是社会的稳定机制,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管理者,是社会的最主要平衡工具和稳定工具。行政改革必须打破政府自身的稳定性,这就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行政改革在打破行政系统的内部平衡之时,所造成的社会不平衡以保持

社会相对稳定为限度,也就是说不能使社会发生大的动荡。行政改革在打破平衡时还要保持对社会控制的能力,而不能使社会解体。

第三,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行政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改革者的观念,应该以民主、公平、效率、服务等观念为先导,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不进行体制创新,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体制创新要围绕着高效、公平、廉洁这个目标来进行。

第四,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行政改革不是人为地制造运动,而是形势的需要和社会推动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权威的政治支持,行政改革就无法进行,政治是行政改革的保障。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改革可以促进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可以为行政改革拓宽道路。所以行政改革是一种政治行为。行政改革仅有政治保障是不够的,因为政治不能保证行政改革一定依法改革,因此,行政改革必须有法律保障,依法进行改革。改革必须用重典,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规范之下进行。

第五,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行政改革就是对政府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再调整,也就是重新确定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进行行政改革就要理顺和摆正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理顺这些关系,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将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社会去解决,分权于社会。同时,要认识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应该让社会担负一些责任。

你认为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答:第一,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行政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强加给政府的。行政改革必须认清历史给它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与限制条件。这就是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改革,行政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对行政系统单一的改革,它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政治体制给予行政体制多大的改革空间,决定了行政体制的改革程度。

第三,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行政改革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革,是政府对自己进行革命,当然在行政系统内部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改革如果触犯了上层的行政官僚集团的利益,或者使其失去权力和地位,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

第四,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规定性,即其特点。历史传统确实有保守性的一面,各国传统的保守性则有程度的不同,这决定了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难易程度。

第五,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家族关系、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以及讲依附性的上下级关系。

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第一,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层级化原则设计的,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一制国家都是如此。

第二,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如国务院下设多少个部委和直属机构,每个部委下设多少个局,每个局下设多少个处等;同时也指各级行政首长管多少个部门或人员。

第三,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平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平决定。

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行政监督的原则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它有以下三点基本含义:依法监督,自主行使监督权,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二,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贯彻实施这一项原则,对于搞好各项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有三点: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第三,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和实行这一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第四,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是行政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五,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行政监督机关必须把履行职责同要达到的目的统一起来。

第六,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第一,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行政管理有领导、决策、指挥、执行、协调和监督等环节,但是,在所有这些环节中,行政决策是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行政管理成败的产键因素。

第二,行政决策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不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先导,而且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也主导和左右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渗透在各种行政功能的运作中,但其他的行政管理功能并没有消失,依然具有其独立性。

第三,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是说一项行政决策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也可以使国家衰败灭亡。一定程度上说,行政决策确实是关系到国家成败和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四,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都必须通过政府予以贯彻执行。政府必须把国家的政治决策转换为行政决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

答:第一,政治性。政府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主要机关,是管理各种公共事物的主体。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服务的。

第二,社会性。无论任何性质的国家的公共组织,都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公共组织在行使管理公共事物职能时,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第三,服务性。任何国家的公共组织,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讲,它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它不仅要保证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还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权威性。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权威,没有权威就不会进行管理。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起着其任何组织无法起到的作用。这种权威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必要条件。

第五,法制性。公共组织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有很强的法制性。公共组织的法制性主要表现的依法设置机构和依法行政上。首先,公共组织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宗旨、目标及运作程序,人员编制,行为规范,管理方式,财政预算等都由宪法和有关法律决定。

第六,系统性。行政组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巨系统,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行政系统内,公共组织的权力关系和结构方式都层次分明,统分有据,纵横相连,浑然一体。它确保行政系统内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命令统一,政令畅通。这就是它的整体性特点。

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答:第一,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政府的重要责任之就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的各种公共事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公共设施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事务,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社区建设、扶贫救困、减灾救灾、环境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安全、社会保险等,没有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不行的。政府作为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另一种公共物品是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政府最基本的作用。生存权和财产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它不容被违法剥夺政府执行有关法律,制定公共政策,打击那些以各种手段非法威胁或剥夺他人的生命和私有财产的不法行为,使最基本的人权得到保障。因此,政府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便使人民在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第三,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尽管政治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很快,但是,具有主权的国家依然存在。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通到世界每个角落,但是,战争的威胁也没有消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然受到威胁。因此,政府作为国家主权和领土捍卫者的角色丝毫没有减弱。政府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四,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政府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制定目标,进行规划,制定政策予以规范和引导,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同时,政府也是国家经济活动的协调者和仲裁者,维护市场的正常的经济秩序,为公平的自由竞争提供保障。

第五,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新技术与高效率。这样必然使财富集中在那些有头脑、有技术的人的手中。而一些缺乏技能的人,则处于不利地位。他们或者因为技能低收入少,或者因为工作岗位少而失业,使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常见的现象。为了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者或不能靠劳动维持生活,或丧失劳动能力群体的生活,政府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补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为社会提供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社会公平对发展的重要性。

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答: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从属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行政体制就必须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而且是它的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

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一般政府会进行自我调节,但很少能够自动地进行改革。行政改革一般都是政治推动,尤其必须有政治权威的推动。在发展中国家,政治权威对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的作用是巨大的。政治权威不仅是改革的推动者,而且是改革顺利进行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

第二,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必须适应最活跃的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如果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基础,公共行政不仅不能够有效地管理经济,反而阻碍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我国

行政改革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进行的。

第三,社会演变的要求。社会演变是渐进式的社会变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演变,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社会演变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这种静悄悄的社会变革。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决定了政府不能随着社会演变而随时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等待社会演变到一定地步才能进行行政改革,但政府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演变,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第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力量。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革命都给公共行政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席卷全球。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改革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由于新科学、新技术在行政系统的广泛应用,政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发生变化,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深刻改革。随着行政改革的进行,公共行政也面目一新。

第五,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也是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只不过是把一种新思想、新价值变为现实。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价值支持的行政改革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效率、公平、民主是进行行政改革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价值。我国进行的行政改革就是以效率、公平、民主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去向。

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答:第一,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行政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强加给政府的。行政改革必须认清历史给它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与限制条件。这就是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改革,行政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对行政系统单一的改革,它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政治体制给予行政体制多大的改革空间,决定了行政体制的改革程度。

第三,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行政改革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革,是政府对自己进行革命,当然在行政系统内部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改革如果触犯了上层的行政官僚集团的利益,或者使其失去权力和地位,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

第四,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规定性,即其特点。历史传统确实有保守性的一面,各国传统的保守性则有程度的不同,这决定了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难易程度。

第五,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家族关系、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以及讲依附性的上下级关系。

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

答: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公共行政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依法、廉洁、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维护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行政监督正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力地监督和制约的有效途径;

第二,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行政监督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贪污行政,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正确实施;

第三,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先决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监督机关通过惩治腐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廉政建设,维护政治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监督。

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答:第一,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各类行政组织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国家公务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科学的行政体制会使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高效率、高效益。

第二,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促进社会高速、全面发展的体制保证。科学的行政体制不仅能够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且能够调动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的积极性;不仅确保政府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而且能够为社会、市场、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广阔而安全的发展空间。从而使社会全面高速地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第三,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是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它的有序的规范的管理,可以为大批的德才兼备的行政领导者和优秀的国家公务员的涌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为年轻的国家公务员的茁壮成长创造一种氛围。行政体制是一种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也能够压制人才成长的宏观机制。因此,建立并健全行政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依法保证行政权力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行政程序的运行以及协调各种关系,是行政体制科学化的必要条件。依法建立并健全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绩效制度、考核监督制度和竞争制度是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确保公共行政法制化。公共行政法制化是民主行政的前提。民主行政必须是法制行政,没有法律规范的行政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或者是人格行政。行政体制的科学化将为民主行政提供保证。

第五,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人民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政府能够确保他们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不受侵犯。反之,政府就成为了侵害人民、压迫人民的寄生者,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行政权力的划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了,其出发点应该是保证政府行为不能损害公民的权利的前提下,为公众服务,实现公共利益。

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答: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第一,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都必须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都必须讲效率,不讲成本、不讲效率的政府是没有的。

第二,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共行政的高效化,是公共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查和衡量公共行政的各个要素、环节、管理制度和手段是否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也可以检验和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能力、工作态度、人际关系;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

第三,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总之,行政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答:第一,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将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且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弥补规划、决策的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通过行政执行就能够发现原来决策本身的错误和不足,为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是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第三,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第四,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行政执行不仅是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公共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各有关单位的权责划分是否明确适当等。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为了进行卓有成效的指挥,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统一指挥原则。一方面,行政指挥主体只能对其直属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在一般情况下,多头指挥和越权指挥的情况是不允许的。否则,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便无所适从,行政执行便会发生混乱。另一方面,指挥主体所发出的指挥命令应保持稳定统一,协调一致。一般情况下,行政执行活动在一定的时于间和空间范围内只能按照同一指令进行。如果政令不一或相互矛盾,下级就难行动,从而严重影响指挥效果。

第二,法定权威原则。行政指挥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形式,行政领导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强制权力,才能够命令下级。因此,行政机关在授予行政指挥者一定的行政职位的同时,应明确赋予其相应的法定权力,包括指挥权、命令权、审批权、奖惩权等,并规定统一的纪律和制度。有权威的领导者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思想统一,行动协调,有条不紊,甚至可以做到不令而行。

第三,果断有力原则。行政指挥必须意志坚定,信心十足,雷厉风行,百折不挠,处变不惊。推动各项工作要坚定有力,迅速及时。遇到问题要当机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政指挥能否做到坚定有力,及时果断,不能把看成是简单的工作作风问题。它首先是指挥者对执行工作的责任心问题。其是指挥者的领导指挥能力和政策水平问题,同时也能反映其工作经验和智慧。

第四,准确权变原则。行政执行面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执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对行政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指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际实施行政决策。既不能改变决策目标,降低决策标准,还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这不仅要求指挥者对实际情况和决策目标及决策标准的理解和掌握要正确,而且要准确。在处理各种意外情况时,也必须准确。准确是十分重要的,不准确就不可能做到指挥正确,命令和指示也不可能明确。正确而明确的行政指挥是建立在准确指挥的基础之上的。行政指挥应该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决策的基础之上,中规中矩,结合实际,灵活权变,才能进行创新。

第五,合理授权原则。授权就是上级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权。这是行政领导者的分身术和成事术,是最重要的领导艺术。要想顺利而高效地开展行政执行工作,指挥者必须进行行政授权。在行政执行中进行的行政授权,是指指挥者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执行部门,以便下级部门在指挥者的监督下自主地开展执行工作。指挥者根据执行工作需要,向下级分配工作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并且被授权者有相应的责任。被授权者有义务向授权者报告和请示,并且接受监督。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第一,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现代行政执行活动涉及领域广泛,参与机关和人员众多,分工精细,事务性强,各项任务和工作联系密切,需要有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一致。

第二,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在执行系统中起着导向的核心作用。行政指挥的角色扮演的如何,决定了行政执行的效率和质量。行政指挥必须利用自身地位和资源的优势,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各个组织部门和各种执行人员行为引导指向决策目标。

第三,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必须了解实施行政决策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执行决策的限制条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决策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地贯彻执行决策目标,不能所任何借口降低决策标准,更不能修改和篡改行政目标。

第四,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行政执行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行政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能否充公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减少浪费,直接影响着行政执行的效果。行政指挥可能合理调度和使用这些资源。

第五,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制定之后,负责执行的行政领导者是决定因素。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必须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政策,并且能够在坚持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的条件下灵活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

试析行政改革的动力。

答: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从属于政治体制。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行政体制就必须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而且是它的决定力量。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

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一般政府会进行自我调节,但很少能够自动地进行改革。行政改革一般都是政治推动,尤其必须有政治权威的推动。在发展中国家,政治权威对改革包括行政改革的作用是巨大的。政治权威不仅是改革的推动者,而且是改革顺利进行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

第二,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必须适应最活跃的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如果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基础,公共行政不仅不能够有效地管理经济,反而阻碍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强大推动力。我国行政改革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进行的。

第三,社会演变的要求。社会演变是渐进式的社会变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演变,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当社会演变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这种静悄悄的社会变革。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决定了政府不能随着社会演变而随时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等待社会演变到一定地步才能进行行政改革,但政府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演变,而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第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力量。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革命都给公共行政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现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席卷全球。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行政改革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由于新科学、新技术在行政系统的广泛应用,政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必须发生变化,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深刻改革。随着行政改革的进行,公共行政也面目一新。

第五,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也是行政改革的动力。行政改革只不过是把一种新思想、新价值变为现实。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价值支持的行政改革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效率、公平、民主是进行行政改革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价值。我国进行的行政改革就是以效率、公平、民主作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去向。

试析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平。

第二,公平和效率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说两者矛盾是指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的实现,相反,追求公平时又会或多或少妨碍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说两者统一则是因为效率是最终实现事实上公平的基础和主要途径,公平是效率的保证。公平程度愈高,社会愈稳定,也就愈能提高效率。

第三,长期以来,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效率和公平问题,但却把公平放在了优先地位,并且对其错误的理解为平等、“平均主义”的同义词,致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效率的提高。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如何正确地处理效率愈公平的关系,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提高效率,就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分配的原则;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第四,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发展和稳定,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倒退甚至解体,无不在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更要重视这一问题并要积极采取一定措施来正确有效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第一,政府成本过高。政府是经济基础是国家供给的财政,而其行政成本很难量化,很难计算。因为,政府的大多数的行政目标是模糊不清的,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这样使政府的成本和效益都很难计算。而政府活动的涉及面广,行政目标的变量多,比较复杂,需要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弹性。

第二,政府的低效率。根据帕金森定律,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过多,成本高,效率低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政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因素、等级制和官僚制、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利益集团等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制定低质量的公共政策。

第三,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资源配置领域,因为信息不完全,政府是配置效率比市场低。所以,一般来讲资源配置由市场完成,而不是由政府进行低效率的配置。

第四,寻租。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即寻租者为了从政府那里得到某些资源或某领域经营的特许权或开发权,甚至龚断权而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进行寻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寻租者在政府的庇护下获取高额利润,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政府付出了政治成本,社会付出了道德成本。

第五,造成另一种不公平。市场经济只能造成社会贫富不均,财富分配不平等。只能依靠政府进行再分配,以便使社会财富相对公平。但是,政府通过强制力进行再分配也可能出现另一种不公平,就是政府利用强制力将富人的财富转移到穷人的手中,或者将穷人的财富集中的强势集团的手中。

补充资料

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答:(一)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进行行政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取得政治上的大力支持,没有政治上的赞成与支持于,行政改革无法开展。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单纯的行政改革,而且是重要的政治行行为。政治支持不仅是行政改革的前提,也是行政改革的保证。而且行政改革往往是在政治的推动下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求行政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政治权威发动并推动行政改革。不仅如此,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广泛的支持与认可。这些都说明政治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在我国,行政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下进行的,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和保证。同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认可。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应该利用有权威有声望的政治领导人的个人人格的魅力和威望,化解矛盾和反对意见,推动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

首先,要加强新思想、新价值的宣传,打破僵化、模式化的旧思想、旧价值。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新思想、新价值对行政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只有在新思想、新价值的指导下进行行政改革,才能全面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才能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政改革试点,取得经验。选择能够说明不进行行政改革就不行的典型案例,证明传统思想和组织结构以及人事制度等给公共行政带来的负作用,使人们认识到不改革不行,改革势在必行。同时大力宣传行政改革典型的成功经验,介绍其新思想、新价值和形成的新观念,促使人们改变传统观念,并进行改革。通过宣传和行政改革试点的推动,形成社会公众对行政改革的共识,把人民群众引导到由新思想、新价值形成的新观念指导下的行政改革上来,调动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然而,也应该让社会公众认识到行政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期望过高。改革也要有一些负面影响。总之,对行政改革的宣传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要说大话、空话和过头话,因为如果没有达到行政改革的预期高目标,公众就会感到失望。

在行政改革进行的同时,要加强对新观念、新经验的宣传,强化人们已经形成的新思想、新价值,使之内化为人们自己的新思想、新价值,也就是说使人们形成比较稳定的新的思维模式。行政改革必须重视观念更新和新观念的形成。宣传工作必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宣传可以制造行政改革的气氛和向公众灌输新思想和新观念。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

行政改革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改革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第一,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政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既能解决行政系统存在的关键同题,抓住事务的本质,又能在政策执行时不会遇到较大的阻力。

第二,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行政改革是权力再分配和利益再分配。因此,行政改革必然会改变一些人的权力和地位些人的地位与职务将被降下来,一些人的职业将被改变或失业,这些人的利益必然受损失。所以在制定政策时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受损失者的范围与受损失的程度,应当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理想的政策固然好,但是过于理想则会给政策执行带来困|难。如果政策过于激进,利益受损失的人数过多,政策执行的阻力必然大,有时甚至造成社会动荡。所以,政策本身就决定了政策的执行难易程度和限制条件。

第三,公众参与制定政策。吸收改革的参加者参与制定政策,是使政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重要途径。改革的参加者参与政策制定,可以让他们充分地发表意见,表达他们的要求希望。他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一些看法,也会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发表许多中肯的意见。这些意见、要求和不希望在制定政策时都必须充分地予以考虑。一方面要尽量减少他们的利益和地位的受损失的范围以及受损失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采纳大家关于行政改革的好建仪。这样,使行政政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可行性。

第四,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充分研究不利条件,充分估计这些不利条件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所起的负作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化解对改革不利的条件,降低改革政策执行的阻力和风险。制定行政改革政策只有在充分地考虑和利用有利条件和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利条件的情况下,政策才有可行性。

(四)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行政改革是在客观环境推动下的被动改革,即使政府自动进行的改革,也往往是在客观环境的压力和推动下行政系统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因此,国家制定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是行政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和强制力。各级政府都必须执行,行政人员也会认为必须进行改革,社会也会对改革形成共识。这样行政改革形成的社会压力和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和下级政府造成了巨大压力,对改革的顺利开展是分有利的。

(五)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

行政改革首先要选择那些难度小、震动小、见效快的行政领域和部门开始进行。难度小,行政改革易于开展,阻力不大,引起的社会震动也小也正因为如此,也容易取得成果。这样,就能够分有力地证明改革的必要性。这也就是“投石问路”,取得一些改革经验和教训,使以后的改革少走弯路。选择行政改革的时机也很重要。所谓时机就是利用改革的形势,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时机。发动改革必须借国家和政府大力宣传行政改革的必要性之时,或寻找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开始着手进行。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事情,是进行改革必须遵循的时机选择。

(六)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行政改革见效快,效果大,是取得改革参与者和公众认可的重要方法。行政效率明显大幅度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质量也都得到明显的加强,改革参与者也得到了实际利益。要把改革的这些成果及时地反馈给社会和改革的参与者,强化改革意识,化解不同意见,克服改革阻力。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现代行政执行活动涉及领域广泛,参与机关和人员众多,分工精细,事务性强,各项任务和工作联系密切,需要有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工作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一致。

第二,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在执行系统中起着导向的核心作用。行政指挥的角色扮演的如何,决定了行政执行的效率和质量。行政指挥必须利用自身地位和资源的优势,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各个组织部门和各种执行人员行为引导指向决策目标。

第三,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必须了解实施行政决策的客观环境和工作环境,充分认识执行决策的限制条件,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决策标准的前提下,灵活地贯彻执行决策目标,不能所任何借口降低决策标准,更不能修改和篡改行政目标。

第四,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行政执行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行政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等。能否充公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减少浪费,直接影响着行政执行的效果。行政指挥可能合理调度和使用这些资源。

第五,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政策制定之后,负责执行的行政领导者是决定因素。行政执行的过程就是把行政决策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必须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能够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政策,并且能够在坚持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的条件下灵活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

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第一,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行政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行政改革必须从系统的高度认真地看待和研究每个步骤及其各项措施。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切实找到行政系统问题之所在,进行全面深入的行政诊断。然后就行政改革的性质、方向、目的、目标、方法、突破点、动力与阻力,以及改革所产生的正负作用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进行改革则必须十分慎重,从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并容易看到改革效果的环节先进行改革。

第二,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行政改革不仅仅打破行政系统的自身平衡,而且必然因此造成社会的不平衡。政府是社会的稳定机制,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管理者,是社会的最主要平衡工具和稳定工具。行政改革必须打破政府自身的稳定性,这就

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行政改革在打破行政系统的内部平衡之时,所造成的社会不平衡以保持社会相对稳定为限度,也就是说不能使社会发生大的动荡。行政改革在打破平衡时还要保持对社会控制的能力,而不能使社会解体。

第三,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行政改革必须首先改变改革者的观念,应该以民主、公平、效率、服务等观念为先导,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进行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行政改革的核心,不进行体制创新,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体制创新要围绕着高效、公平、廉洁这个目标来进行。

第四,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行政改革不是人为地制造运动,而是形势的需要和社会推动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权威的政治支持,行政改革就无法进行,政治是行政改革的保障。行政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改革可以促进政治改革,政治改革可以为行政改革拓宽道路。所以行政改革是一种政治行为。行政改革仅有政治保障是不够的,因为政治不能保证行政改革一定依法改革,因此,行政改革必须有法律保障,依法进行改革。改革必须用重典,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规范之下进行。

第五,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行政改革就是对政府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再调整,也就是重新确定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进行行政改革就要理顺和摆正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组织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理顺这些关系,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将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由社会去解决,分权于社会。同时,要认识到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应该让社会担负一些责任。

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答: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第一,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也必须从属于国家政治的要求,在我国政治与行政更是密不可分。因此,行政改革过程不是纯技术实施的过程,政治的各种因素决定了行政改革的复杂性。当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政治上的保守势力将改革扼杀,致使许多力主革新的仁人志士,或“出师未捷身先死”,或饮恨终生。任何改革,尤其是行政改革,如果不将它当做政治过程来对待,不化解政治上的保守势力,就会或归于失败,或成效甚微。

第二,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与社会环境是输出输入的关系,两者必须保持动态平衡。行政改革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意味着公共组织必须适应社会变迁,它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运行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如此。但是,行政改革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是积极而高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组织以适应社会环境和需要为前提,否则就无法管理社会,更不可能高效。行政改革不能不注意行政效率问题,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多数是以效率为中心进行的改革。但是,行政改革不能忽视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实现程度,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这个问题,社会就可能出现不稳定。

第三,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行政改革必须对内部体制和组织机关进行改革,并重新分配行政权力。因此,它要对行政权力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都要进行改革。有时虽然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改革,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必然涉及到其他方面。因此,行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行政改革应该进行科学地论证,严密地计十划,强有力地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地进行。

第四,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必须不断地调整与社会的关系,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必须对政府的行政权行使的范围、程度和方式进行调整。否则,政府就不可能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的行政权对社会的干预逐步减少,社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越来越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以及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无论如何政府必须对社会进行干预,无政府主义是不可取的。

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答:第一,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体制,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讲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也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

第二,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的性质、公共行政宗旨和运行方向,行政体制的构成形态,政府职能的范围、程度和方式,政府的集权与分权,政府权力体系的结构要素,以及政府与社会、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关系等,这些都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

第三,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行政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权力的配置与划分是以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出发点的,是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的。

第四,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公共行政发生的这些变化,必然导致行政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公共行政走向电子政府和民主行政,必然会引起行政体制的变革。

第五,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行政体制的内核是文化价值体系,它为政府提供了行为规范和施政方向,为政府官员提供了价值观、权力观和思维方式。文化对公共行政既有引导作用,又有约束作用。优秀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把公共行政引向科学的、规范的、民主的和法制化的公共行政,但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往往破坏公共行政规则,扭曲政府官员的价值观和职务行为,甚至制约行政体制。

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答: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

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

再次,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行政领导者决不仅仅是掌权者、管人者,而首先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忠实于自己的责任,以工作成绩和贡献表明自己的责任心,表明自己对工作的胜任,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对国家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对渎职、失职和不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要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必要的处理,在行政领导者中树立起责任观念。

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第一,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任何国家的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层级化原则设计的,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一制国家都是如此。

第二,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如国务院下设多少个部委和直属机构,每个部委下设多少个局,每个局下设多少个处等;同时也指各级行政首长管多少个部门或人员。

第三,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平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平决定。

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行政监督的原则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它有以下三点基本含义:依法监督,自主行使监督权,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二,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贯彻实施这一项原则,对于搞好各项监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有三点:坚持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

第三,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和实行这一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

第四,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是行政监督机关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五,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求行政监督机关必须把履行职责同要达到的目的统一起来。

第六,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和要求,是做好新时期行政监督工作的基本保证。

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第一,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行政管理有领导、决策、指挥、执行、协调和监督等环节,但是,在所有这些环节中,行政决策是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行政管理成败的产键因素。

第二,行政决策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不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先导,而且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也主导和左右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渗透在各种行政功能的运作中,但其他的行政管理功能并没有消失,依然具有其独立性。

第三,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是说一项行政决策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也可以使国家衰败灭亡。一定程度上说,行政决策确实是关系到国家成败和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四,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都必须通过政府予以贯彻执行。政府必须把国家的政治决策转换为行政决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试论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第一,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公共行政是政府行政,是政府对国家的治理。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善政才有善治。可以讲,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状况,人民也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公共行政就是治国安邦,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国家,如何使社会全面快速地发展,使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历史上乱多治少,就是因为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的行政体制窒息了社会的发展活力,也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治国安邦之策。公共行政就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保证,就是执行国家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公共行政只有用科学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才能够加速社会全面发展,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第二,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公共行政必须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最高宗旨。这不仅是政府存在的基础,也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公共利益必须由政府予以贯彻执行才能实现。只有政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有关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的需要。如果政府不能实现公共利益,那么,就必然缺乏存在的合法性。

第三,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良好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行政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有管理市场、规范市场的责任。市场经济是依靠“看不见的手”进行自我调解的,效率最大化是它的规则。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在某些方面资源配置上,会造成市场失灵。政府不能对市场失灵听之任之,必须用“看得见的手”进行管理。如果没有公共行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四,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政府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公共行政的魅力就在于管理出效率,管理管理出速度。没有一个高效、民主、公平的政府,社会就不可能在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没有一个高效、民主、公平的政府,没有高质量的决策能力、快速的应变能力和高效的处理事务能力,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败下阵来。学习和研究公共行政学是提高政府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公共行政学是国家公务员的基础专业学科。身为公务员,必须学习并掌握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公务员队伍的重要学科。而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才能使我国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兴旺发达。这就是政府管理的巨大开发作用和推动作用。公共行政学的重要作用即在于此。治国安邦之策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答:首先,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宏观环境,是公共行政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行动的空间。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传统、人文环境都对公共行政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甚至起决定作用。尤其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更为重要,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行政体制、行政职能、行政目标、公共政策和行政权力的运行方式,以及官员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与行政经费等。

其次,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如果公共行政不适应公共行政环境,也就是政府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所谓适应公共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管理必须符合特定的公共行政环境向它提出的要求和条件。如果不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即使再先进的行政管理也不可能有管理成效。民族文化和传统观念对公共行政的影响至深,任何科学的公共行政模式和管理方法,如果不符合民族文化和传统观念,就很难推行。

再次,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由于社会革命或社会变迁,公共行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且不说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公共行政必然发生质变。就是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时期,由于发生了较大的社会变迁,公共行政也是不同的。我国自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公共行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从计划经济已经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全能政府,经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已经逐步向相对集权的分权化的政府转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公共行政的能动作用是研究公共行政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共行政可以利用公共行政环境提供的实际条件和要求,选择切合实际的公共行政目标,确立科学的行政关系。通过达成行政目标而达到改善公共行政环境的目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使天变蓝,使水变清,使沙漠变良田;政府也可以制定实施某项公共政策改造社会,如禁毒等。当然,严格来讲公共行政就是为了公共利益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变环境。

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

答:公共组织是公共权力的载体,与私人组织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

第一,政治性。

政府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主要机关,是管理各种公共事物的主体。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服务的。超政治的政府是不存在的。公共行政必须执行国家的政治意志,执行政治决策,不可能是中立的。资产阶级学者对此亦毫不讳言。

我国政府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这是我国政府与资产阶级政府的根本区别。

第二,社会性。

无论任何性质的国家的公共组织,都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公共组织在行使管理公共事物职能时,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如对经济、科技、文教卫生、交通、电讯、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防灾和救灾等公共事务的管理,都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属性。公共组织这种社会属性,是由公共组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的目的所决定的。公共组织的社会性是其政治性的基础。

第三,服务性。

任何国家的公共组织,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讲,它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它不仅要保证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还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它要制定和执行行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它要组织和协调生产与流通,建立市场规则,确立发展方向,稳定经济秩序,进行宏观调控等等政府还要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服务。政府提供服务是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实现行政目标为目的,是无偿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政府办公司,有偿服务,乱收费都是与政府的服务宗旨背道而驰的。

应该指出,政府对一些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另一些公众就是管制,政府为了规范市场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必要的管制,如不许卖假冒伪劣商品、不许暴利或欺诈等,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对食品和药品生产的管制,是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服务。管制本身也是服务。

第四,权威性。

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权威,没有权威就不会进行管理。政府在整个社会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起着其他任何组织无法起到的作用。这种权威是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必要条件。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事务进行广泛的干预和管理。它的权力覆盖面可达及每个组织和公民,其政策、法律、法今、法规和命今等,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每个组织和公民都必须遵守和执行。政府具有强制性。政府的权威性还表现在其组织内部管理的强制性上。以官僚制为组织结构的政府机关是以命令与服从作为其组织原则的,层级节制是其上下级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的规制松弛是其权威缺损的结果。一个软弱无力的缺乏权威的政府必然导致腐败。

第五,法制性。

公共组织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机关,有很强的法制性。公共组织的法制性主要表现在依法设置机构和依法行政上。首先,公共组织具有哪确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宗旨,目标及运作租序,人员编制,行为规范,管理方式,财政预算等都由宪法和有关法律决定。公共组织须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时,要运用法律手段,或按法律现定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其他各种手段,我国各级人民政必须根据《中华人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有关的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进进行处置。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时,必须严格执行宪法和有关法律以及有关规定、条例,命》、规章与办法等等,并且不得随意变更和曲解这些法律规定。公共组织的法制性也就是它的规范性。换言之,也就是指公共组织从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其动态行为都必须用法律子以规范

第六,系统性。

行政组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巨系统,也是相对封闭的系统。在政系统内,公共组织的权力关系和结构方式都层次分明,统分有据,纵横相连,浑然体。它确保行政系统内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命今统一,政令畅通。这就是它的整体性特点。行政系统是个巨系统,在系统内部可分为省级次系统和市县级子系统,表现为系统的层次性。行政巨系统与其次系统和子系统之间有机联系,使整个行政巨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发挥其功能。这就是它的相关性行政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相关性,因此,它具有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各种功能。它与环境处于输入输出状态,可以通过对系统自身的调节适应环境。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中国行政系统服从中国共产党的系统的领导和指挥,中国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和执行上级或同级党组织的决策和政策。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主政系统,行政系统是辅政系统,这是符合中国公共打的实际情况的中国在法律制度上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讲,这是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

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答:第一,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政府的重要责任之就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的各种公共事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公共设施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事务,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社区建设、扶贫救困、减灾救灾、环境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和药品的安全、社会保险等,没有政府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不行的。政府作为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另一种公共物品是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政府最基本的作用。生存权和财产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它不容被违法剥夺政府执行有关法律,制定公共政策,打击那些以各种手段非法威胁或剥夺他人的生命和私有财产的不法行为,使最基本的人权得到保障。因此,政府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便使人民在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第三,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尽管政治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很快,但是,具有主权的国家依然存在。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可以通到世界每个角落,但是,战争的威胁也没有消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依然受到威胁。因此,政府作为国家主权和领土捍卫者的角色丝毫没有减弱。政府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第四,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政府是国民经济的发动机,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制定目标,进行规划,制定政策予以规范和引导,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同时,政府也是国家经济活动的协调者和仲裁者,维护市场的正常的经济秩序,为公平的自由竞争提供保障。

第五,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新技术与高效率。这样必然使财富集中在那些有头脑、有技术的人的手中。而一些缺乏技能的人,则处于不利地位。他们或者因为技能低收入少,或者因为工作岗位少而失业,使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常见的现象。为了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者或不能靠劳动维持生活,或丧失劳动能力群体的生活,政府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补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为社会提供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就不可能有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也就不可能有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社会公平对发展的重要性。

试述行政改革的动力。

答: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行政体制就必须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而且是它的决定力量。政治权威是行政改革的推动力。回顾一下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不难看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是行政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第二,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经济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经济体制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改革,行政体制也必须与之相适应,深化改革。

第三,社会演变的要求。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激进式的社会变迁,而社会演变是渐进式的社会变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演变,当社会演变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这种静悄悄的社会变革。

第四,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英明诊断。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行政改革的重要力量。

第五,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新思想、新价值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创新的动力,也是行政改革的动力。没有指导思想、没有价值支持的行政改革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答:第一,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行政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不是强加给政府的。行政改革必须认清历史给它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与限制条件。这就是说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改革,行政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行政改革不仅仅是对行政系统单一的改革,它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政治体制给予行政体制多大的改革空间,决定了行政体制的改革程度。

第三,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行政改革是对行政系统进行改革,是政府对自己进行革命,当然在行政系统内部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行政改革如果触犯了上层的行政官僚集团的利益,或者使其失去权力和地位,就会形成强大的阻力。

第四,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规定性,即其特点。历史传统确实有保守性的一面,各国传统的保守性则有程度的不同,这决定了具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国家进行行政改革的难易程度。

第五,用人唯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但是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家族关系、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以及讲依附性的上下级关系。

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答:行政沟通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它普遍存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第一,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决策也就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转换和输出的过程。发现行政问题,确定行政目标,优化决策方案,都需要掌握丰富真实的行政信息。

第二,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如果不注意行政沟通,行政执行活动就容易出现指挥不灵的现象,产生隔阂和矛盾,造成认识和行动的混乱,影响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行政检查和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行政沟通,才能实施有效有力的行政检查和监督。

第四,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行政管理并非仅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所有行政人员都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

答:行政监督在公共行政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公共行政关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有依法、廉洁、高效地开展工作,才能维护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行政监督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维护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正确实施。

第三,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忽视政治稳定,消极腐败现象泛滥,必然引起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动荡。

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答: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可概括为:

第一,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政治与行政是国家生活中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政治领导主要是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活动,它通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规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行政领导则以推行政务为主要工作内容。与政治领导相比,行政领导主要是执行性的,它依据国家的法律,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来组织和领导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以及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离开了行政领导,政治领导也就无从实现。

第二,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公共行政是由许多组织和人员共同进行的管理活动,为保证行政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指挥,这就需要行政领导。特别是现代公共行政,由于行政机关规模庞大,人员众多,组织之间和人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行政领导者通过行政领导进行协调。行政领导通过制定各种活动程序来控制广大行政人员。同时,由现代公共行政专业化分工所产生的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职能等各方面的不同,也需要通过行政领导加以整合,使行政人员能够通力合作。此外,行政领导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第三,行政领导贯穿公共行政的全过程。一般而言,行政领导是推动他人去做,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表现的,这符合管理的特征。因此,行政领导是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社会活动,公共行政过程与行政领导过程是交叉的。就具体过程看,公共行政是通过各环节连接起来的链条,其中主要环节有建立行政组织、选才用人、收集信息、确立目标、制订计十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调节完善等。这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出主意”、“用干部”是行政领导干部的根本职责。正是这两种领导职责构成了有效的公共行政活动,并贯穿公共行政活动过程的始终。

第四,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公共行政的宗旨在于提高行政效能,以高质量、高效率实现行政目标。行政效能包括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率。从公共行政的社会效益来看,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行政领导的决策活动。决策正确,就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决策失误,则社会效益就差,甚至产生不良的社会后果。从公共行政的效率来看,效率的高低也有赖于行政领导的组织、指挥活动。指挥有方,善于协调,控制得力,整体效率就高,行政决策也就能够得到迅速有力的执行。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成败的关键,对公共行政的效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试述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答:第一,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

(1)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最基本的能力。作为一位行政领导者就是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开展工作的,遇到问题不知道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才是正确的方法,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成为行政领导者。

(2)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能力之一。国家的兴衰,政府管理的成败关键取决于行政决策的成败。决策能力是评价行政领导能力的主要标准。

(3)指挥、协调与监督能力。决定政策之后行政执行了是落实政策的关键步骤。所以,行政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和监督能力是高效有序地实现行政目标的保证。做到指挥有力、协调有方、监督有效,是行政领导者执行能力的具体体现。

(4)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自然界和国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变能力是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集中体现在这个利益多元、社会多元、思想多元、国际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的新世纪,国内外突发事件将会增加,因此对行政领导者的应变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第二,人际关系的能力。

(1)激励人的能力。领导艺术主要是激励人的艺术。行政领导者如何能够善于启发人的需要和动机,善于为组织成员注入动力和活力,善于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善于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这是行政领导者激励人的能力的具体表现。

(2)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这是指行政领导者协调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和与下级的关系,以及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作为下级的行政领导者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虽然他们之间必然产生互动,但是主要是上级领导的单向行动,被领导者处于被动地位。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是行政领导集体能否团结的关键,也是一个组织形成团体凝聚力的关键。只要行政领导者坚持原则,待人以诚,交人以心,感人以情,处事以真,与人为善,平等相处,没有处理不好与同事之间关系的。

第一,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就是指专业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专业行政管理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所以叫做技术能力。行政领导者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而那种缺乏技术能力但又自以为是的行政领导者,武断而盲目地决策,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技术能力是影响力,是行政领导者取得直接权力的重要能力。

一般来说,对高层行政领导者的抽象思维和决断能力要求较高,在领导能力中占的比重较大,其次是指挥、协调和监督能力,占比重最小的是技术能力。

对中层行政领导者的人际关系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领导能力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指挥、协调和监督能力与技术能力所占的比重没有多大区别。

对下层行政领导者的技术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领导能力中占的比重也较大。其次是人际关系能力,最后是指挥、协调和监督能力。

试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答:第一,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各类行政组织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国家公务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科学的行政体制会使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高效率、高效益。

第二,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促进社会高速、全面发展的体制保证。科学的行政体制不仅能够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且能够调动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的积极性;不仅确保政府能够高效、高质量地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和服务,而且能够为社会、市场、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广阔而安全的发展空间。从而使社会全面高速地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

第三,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是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它的有序的规范的管理,可以为大批的德才兼备的行政领导者和优秀的国家公务员的涌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为年轻的国家公务员的茁壮成长创造一种氛围。行政体制是一种能够使人才脱颖而出,也能够压制人才成长的宏观机制。因此,建立并健全行政体制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依法保证行政权力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行政程序的运行以及协调各种关系,是行政体制科学化的必要条件。依法建立并健全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绩效制度、考核监督制度和竞争制度是行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确保公共行政法制化。公共行政法制化是民主行政的前提。民主行政必须是法制行政,没有法律规范的行政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或者是人格行政。行政体制的科学化将为民主行政提供保证。

第五,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人民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政府能够确保他们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不受侵犯。反之,政府就成为了侵害人民、压迫人民的寄生者,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行政权力的划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了,其出发点应该是保证政府行为不能损害公民的权利的前提下,为公众服务,实现公共利益。

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答: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第一,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也是落脚点。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都必须讲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都必须讲效率,不讲成本、不讲效率的政府是没有的。

第二,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共行政的高效化,是公共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查和衡量公共行政的各个要素、环节、管理制度和手段是否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也可以检验和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能力、工作态度、人际关系;还可以检验和衡量行政体制是否科学合理。

第三,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只有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才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总之,行政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

第二,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四,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答:第一,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行政决策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作出的,及时正确地将决策付诸实施,行政决策才具有实际意义,政府的工作目标任务才能真正完成。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而且执行人员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弥补规划、决策的不足,提高决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二,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最终必须由行政执行来检验。通过行政执行就能够发现原来决策本身的错误和不足,为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是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重要途径。

第三,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行政职能是政府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内容的总概括,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实质和方向的集中反映,因而也是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

第四,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行政执行不仅是仅是行政机关的任务,也是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因此,行政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能够检验和衡量公共组织的设置是否合理,行政领导者与一般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得当,具体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信息系统和监督系统的工作是否得力,各有关单位的权责划分是否明确适当等。

试述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答:在行政执行过程中,为了进行卓有成效的指挥,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统一指挥原则。一方面,行政指挥主体只能对其直属下级发布命令和指示,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在一般情况下,多头指挥和越权指挥的情况是不允许的。否则,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便无所适从,行政执行便会发生混乱。另一方面,指挥主体所发出的指挥命令应保持稳定统一,协调一致。一般情况下,行政执行活动在一定的时于间和空间范围内只能按照同一指令进行。如果政令不一或相互矛盾,下级就难行动,从而严重影响指挥效果。

第二,法定权威原则。行政指挥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形式,行政领导者必须拥有一定的强制权力,才能够命令下级。因此,行政机关在授予行政指挥者一定的行政职位的同时,应明确赋予其相应的法定权力,包括指挥权、命令权、审批权、奖惩权等,并规定统一的纪律和制度。有权威的领导者可以做到令行禁止,思想统一,行动协调,有条不紊,甚至可以做到不令而行。

第三,果断有力原则。行政指挥必须意志坚定,信心十足,雷厉风行,百折不挠,处变不惊。推动各项工作要坚定有力,迅速及时。遇到问题要当机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政指挥能否做到坚定有力,及时果断,不能把看成是简单的工作作风问题。它首先是指挥者对执行工作的责任心问题。其是指挥者的领导指挥能力和政策水平问题,同时也能反映其工作经验和智慧。

第四,准确权变原则。行政执行面临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执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是难以预料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对行政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指挥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际实施行政决策。既不能改变决策目标,降低决策标准,还必须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这不仅要求指挥者对实际情况和决策目标及决策标准的理解和掌握要正确,而且要准确。在处理各种意外情况时,也必须准确。准确是十分重要的,不准确就不可能做到指挥正确,命令和指示也不可能明确。正确而明确的行政指挥是建立在准确指挥的基础之上的。行政指挥应该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决策的基础之上,中规中矩,结合实际,灵活权变,才能进行创新。

第五,合理授权原则。授权就是上级授予下级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处理问题的自主权。这是行政领导者的分身术和成事术,是最重要的领导艺术。要想顺利而高效地开展行政执行工作,指挥者必须进行行政授权。在行政执行中进行的行政授权,是指指挥者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执行部门,以便下级部门在指挥者的监督下自主地开展执行工作。指挥者根据执行工作需要,向下级分配工作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并且被授权者有相应的责任。被授权者有义务向授权者报告和请示,并且接受监督。

试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

答: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一是法定监督主体,是指享有行政监督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监督活动,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二是法律、政策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即依据法律或政策本身的授权(授权的主体资格、范围、时间限制等必须是明确的)负有对特定事项行使行政监督权的组织。某一特定监督事项完成,该监督组织的监督职能也就宣告终结,监督中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其自身承担;三是委托监督主体。受法定监督主体的委托,履行行政监督职能的组织。该组织受有权主体的委托实施特定的监督职责,其法律责任由委托机关承担。

第二,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具体而言,是指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

第三,从形式特征方面看,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一是方法和技术的多样化。即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监督标准和可操作性的监督方法和技术;二是行政监督的双重性。即监督行政机关的组织、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和行政主体的施政行为,同时也包括监督管理对象的行为;三是行政监督结果的综合性。既督导行政机关对其组织职责、程序、措施与资源作出相应的改进,推动管理的进程,又对违法违纪人员实施惩戒。如对构成职务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予以刑罚,对违反政纪的公务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四,从价值特征方面看,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整体配置效益”是针对组织结构、职责、程序、措施、资源及与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而言。这是行政机关“硬件”。它决定行政机关整体效益。在施政成本不变和遵循法律规范的条件下,通过对行政机关的“硬件”合理调控,使其优化,使行政管理建立在良好的组织基础之上,实现从源头治理腐败的目标的实现;“效率与质量”是针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而言。有最优化的“硬件”,并不意味着公共行政管理的效能是最优化的。更何况“硬件”和“软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质量与效率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均衡状态,是行政监督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

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就必须正确确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是政府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政府是产生于社会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社会组织,其存在的价值是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宗旨都是为社会服务,任何背离这一根本价值的政府行为都必然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政府与市场两者的基础不同,价值也有差异。因此,两者在各自领域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市场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因此,它在资源配置方面优于政府;政府是以权力为基础的,它在规范市场和公平方面优于市场。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准则。因此,必须要求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资格进入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要有自主权和自决权。如果企业不与政府分开,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无法进入市场,进入市场也很难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上进行竞争。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事业单位是我国比较特殊的现象,我国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和科研等社会组织都是事业单位,总之,凡属政府财政供给的实体单位都可以叫事业单位。如大、中、小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报社等都是事业单位。

第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的概念十分广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社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除了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后,这类社会组织发展很快,在社会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这些民间社会团体,包括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减轻政府的负担。许多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事务都由它们承担。

第六,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在任何社会中,政府为公民提供服务,公民离不开政府。尤其是现代社会,许多事情公民更无法离开政府,必须靠政府予以解决或给予帮助。大型公共设施,如道路、煤气、自来水和电等设施,政府如果不提供,个人则无能为力。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不公平竞争和违法犯法现象,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任何个人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不能对公民负责一切,公民也不能事事依赖政府。政府责任有限,公民也必须自立自理。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第一,政府成本过高。政府是经济基础是国家供给的财政,而其行政成本很难量化,很难计算。因为,政府的大多数的行政目标是模糊不清的,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这样使政府的成本和效益都很难计算。而政府活动的涉及面广,行政目标的变量多,比较复杂,需要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弹性。

第二,政府的低效率。根据帕金森定律,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过多,成本高,效率低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政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因素、等级制和官僚制、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利益集团等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制定低质量的公共政策。

第三,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资源配置领域,因为信息不完全,政府是配置效率比市场低。所以,一般来讲资源配置由市场完成,而不是由政府进行低效率的配置。

第四,寻租。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即寻租者为了从政府那里得到某些资源或某领域经营的特许权或开发权,甚至龚断权而花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进行寻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寻租者在政府的庇护下获取高额利润,消费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政府付出了政治成本,社会付出了道德成本。

公共行政学习题答案 篇4

一、填空题

1、亚里斯多德;

2、政治取向;

3、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价值观;

5、政治民主;

6、非赢利性;

7、英;

8、部长会议制;

9、社会公平;

10、行政职位

二、名词解释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2、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4、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D;

5、B;

6、A;

7、C;

8、A;

9、B;

10、A

四、多项选择题

1、BCDE;

2、ABDE;

3、AD;

4、ABCDE;

5、ACE;

五、简答题

1答: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2答:优点: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缺点: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六、论述题

1答: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四,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五,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六,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2答:第一,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第二,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第三,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第四,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第五,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作业2

一、填空题

1、领导方格图;

2、四分图理论;

3、非领导职务;

4、地域;

5、文字档案;

6、管理信息层;

7、立法机关;

8、实施阶段;

9、确定控制标准;

10、撰写评估报告

二、名词解释

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2、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3、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4、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B;

5、C;

6、D;

7、D;

8、D;

9、D;

10、A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D;

3、ABCDE;

4、AB;

5、ABCDE

五、简答题

1答:

(一)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二)确定决策目标;

(三)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

(四)拟定决策方案;

(五)分析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八)评估决策

2答:第一,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第二,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第三,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第四,人事管理方法专业花。

六、论述题

1答: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再次,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

2答:第一,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

第二,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四,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作业3

一、填空题

1、审查会计帐目;

2、委托监督主体;

3、复式预算;

4、转移性支出;

5、30;

6、国务院常务会议;

7、决定计划;

8、行政程序;

9、组织效率;

10、企业家政府

二、名词解释

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

2.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3.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三、单项选择题

1、A;

2、B3、C;

4、B;

5、A;

6、A;

7、D;

8、D;

9、C;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DE;

4、ABD;

5、ABE

五、简答题

1答:第一,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第二,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

第三,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

第四,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2答:第一,行政效率离不开定量分析。

第二,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追求社会效益上,这是行政管理的方向。

第三,行政效率体现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上,是公共行政体系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对各种公共行政活动以及相关要素的整体要求。

六、论述题

1答: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

第二,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

第三,从形式特征方面看,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

第四,从价值特征方面看,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

2答:

(一)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二)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

(四)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五)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

(六)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作业4

一、填空题

1、行政之研究;

2、公共行政生态学;

3、稳定性;

4、行政道德;

5、功绩晋升制;

6、综合性;

7、事中监督;

8、社会保障制度;

9、国务院法制局;

10、英格森

二、名词解释

1.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2.西方国家公务员:在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3.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风险。

4.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三、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B;、A;

6、C;

7、C;

8、C;

9、A;

10、B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E;

3、EAB;

4、BD;

5、ABCD

五、简答题

1答:(1)完整制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公共组织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第二,政令统一,权力集中。

第三,高度自主,有独立的决策权,有利于调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积极性。第四,可以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制定政策,反应灵活。

(2)完整制的缺点

第一,资源有限,不宜办大事;上级也不能进行统筹安排。

第二,高度自主,容易出现各自为政。

第三,缺乏全局观念,只顾局部利益。

2答:第一,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

第二,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

第三,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

第四,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六、论述题

1答:第一,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

第二,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第三,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第四,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2答:第一,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

第二,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法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篇5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学生证丢失,未进行1995至1996学年第二学期的注册。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为田永补办了学生证。其后,北京科技大学每学年均收取田永交纳的教育费,并为田永进行注册、发放大学生补助津贴,还安排田永参加了大学生毕业实习设计,并由论文指导教师领取了学校发放的毕业设计结业费。田永还以该校大学生的名义参加考试,先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应用水平测试BASIC语言成绩合格证书。田永在该校学习的4年中,成绩全部合格,通过了毕业实习、设计及论文答辩,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及毕业总成绩全班第九名。

被告北京科技大学的部分教师曾经为原告田永的学籍一事向原国家教委申诉,原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于1998年5月18日致函北京科技大学,认为该校对田永违反考场纪律一事处理过重,建议复查。同年6月5日,北京科技大学复查后,仍然坚持原处理结论。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学的有关部门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学籍为由,拒绝为其颁发毕业证,进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门呈报毕业派遣资格表。田永所在的应用学院及物理化学系认为,田永符合大学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由于学院正在与学校交涉田永的学籍问题,故在向学校报送田永所在班级的授予学士学位表时,暂时未给田永签字,准备等田永的学籍问题解决后再签,学校也因此没有将田永列入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名单内交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原告田永认为自己一直以在校生身份在被告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学习和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完成了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并且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已经达到高等学校毕业生水平。被告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是违法的。随向北京市某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判令被告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及时有效地为办理毕业派遣手续等。

一审法院判决被告给原告颁发大学本科毕业证书、重新组织本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原告田永的学士学位资格进行审核、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上报原告田永毕业派遣的有关手续等。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上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应当维持。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问题:

大学是事业单位,而非行政机关,北京科技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除田永的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

1、答: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们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取得行政权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例如,《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学位条例》第八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从中可以看出,北科大拒绝对田永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行为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行为。北科大是从事高

1等教育事业的法人单位,原告田永诉其颁发毕业证、学位证,正是由于其代表国家行使对受教育者颁发学位证书、学位证书的行政权力时引起的行政争议。

2、2001年9月,张某因家庭住房困难,在征得街道居民委员会同意后,即在某街道路边修建了总面积为32平方米住房两间,并于建成后迁入居住。经群众反映,某区政府规划科发现问题,随即派员赴现场了解核实情况,其间与王某发生争执。2001年10月,区规划科以自己的名义,依照某市《城市建设规划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作出限期15日拆除违章建筑的通知书,同时依法处以300元罚款。

张某不服该处罚,起诉至区人民法院,请求予以撤销,其理由是:

(1)确有困难,且他人也有违章行为,为何单罚我一人;

(2)区规划科无权处理此事。区法院依法受理了此案。

经审理,区法院认为:

(1)街道居委会属于城市群众自治性组织,不是行政机关,更不是具有规划管理职权的机关,因此街道居委会的“同意”无效;

(2)张某起诉理由第1条不成立,公民不应以任何理由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3)区规划科对案件的处理虽然正确,但区规划科无行政主体资格,无权以自己的名义对王某违章建筑行为作出处罚决定。

因此区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撤销了区规划科的行政处罚决定。

区规划科对一审判决不服,上诉至市中级人民法院,其理由是该科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因为区政府第29号文件曾授权区规划科有权依法对乱占地建房的当事者予以处罚。问题:

(1)区规划科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是本案的焦点,你认为它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吗?为什么?

(2)对区政府的授权行为应如何看待?

2、答:(1)区规划科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区规划科只是该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内部的一个职能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不是独立的行政机关,没有以自己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能力,因此其行为没有法律效力。

(2)区政府的授权行为无效,没有法律依据。

作为行政主体,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享有国家行政权的组织;第二,必须是能够以自已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第三,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管理实践中,最重要的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另外还有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种类:(1)社会房组织、团体。(2)企事业组织。(3)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4)各种技术检验、鉴定机构等。

3、2004年6月一个星期天的晚上,赵某驾车前往某饭店参加大学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大家兴致颇高,边喝酒边聊天,畅叙毕业后各自生活经历与感受。晚十点钟左右,晚会结束,赵某开车回家途中,遇到交通警察进行专项检查。经交通警察用酒精测试仪测试,赵某的血液酒精含量为50mg/100ml(国家标准:≥20mg/100ml为饮酒;≥80mg/100ml为醉酒)。交通警察认定赵某为饮酒后驾车,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罚:暂扣1个月驾驶证,并处200元罚款。赵某认为处罚太重,希望改为警告处罚,至多罚100元了结。但交通警察拒不同意,认为这是最轻的处罚。赵某不服处罚决定,准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变更原行政处罚决定。

问题:

(1)交通警察于周日晚上的执法检查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为什么?

(2)在行政处罚实施过程中,赵某依法享有哪些权利?

(3)赵某能否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什么?

(4)法院是否有权变更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为什么?

3、答:(1)属于公务行为,因为交警是以工作的身份进行处罚的,是属于公事行为,不是以私人身份所进行的活动。

(2)保持沉默的权力、申诉权。

(3)就是向交警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交警部门的裁决还不满,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同给人民政府再请求行政复议,最后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行政诉讼。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是上一级行政机关,包括主管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专门行政机关。

(4)法院当然有权变更公安交警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了,只要是行政部门做出了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就能依法处理。

4、某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屠宰许可证等证照齐全。1997年国务院发布《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该市政府根据其中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规定发出通告,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据此,市工商局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营业执照吊销,卫生局也将卫生许可证吊销。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对此不服,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称通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需遵守执行。三家屠宰场遂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

(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3)此案乙、丙、丁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什么?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工商局、卫生局能否据此吊销乙、丙的执照许可证?、答:(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2)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可成为本案的被告。

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一)项可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对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诉讼,由于市政府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且直接侵犯了乙、丙、丁的利益,故乙、丙、丁均可依据《行政诉讼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市政府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依《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乙、丙、丁可以市工商局、市卫生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3)乙、丙、丁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理由如上题所述。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5、寇某是某县集贤村村民,平时有些小偷小摸的习惯,但一直未被人发现。1996年12月13日晚,正当寇某偷窃邻村张某家的母鸡时,被张某当场抓获,张某遂向县公安局告发。县公安局为此进行了调查,查明寇某违法事实如下:(1)1992年8月,寇某偷窃邻村李某家一只小狗,价值30元;(2)1993年6月,寇某窃得王某家铁犁一件,价值40元;

(3)1994年10月,寇某窃得他人桔子30公斤,价值38元;(4)1995年7月,寇某偷窃本村一村民家的红砖160块,价值32元;(5)1996年12月13日,寇某偷窃张某家母鸡时被抓获。县公安局根据这些事实,认为寇某小偷成习,共窃得物品价值近150元,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寇某作出拘留15日,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寇某认为:自己前三次偷窃行为已过法定追究责任时效,公安局在处罚时仍将这些违法行为作为处罚对象是不对的。因此,寇某提出复议申请。

问题:

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已过追究责任期限了吗?为什么?

5、答:(1)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认定行政处罚适用的追究责任时效。超过法定的追究期限,则不得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已经处罚的应予以撤销。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一期限为二年,并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若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则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这里所谓的“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是指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继续行为。连续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数次实施了同一种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继续行为是指一个违法行为发生之后,行为以及由此所造成的不法状态一直处于持续状态。对于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或者继续行为的,其追究责任期限从违法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本案中,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虽然已经过了二年未被发现,似乎应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但是,寇某在1992年8月至1996年12月之间,连续实施了五个性质完全相同的违法行为即偷窃行为,应认定这些违法行为是连续行为,即寇某的违法行为有连续状态,所以对这些违法行为追究责任的期限应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本案中就是从1996年12月13日晚寇某被抓获时起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寇某从1992年8月至1994年10月间实施的违法行为并没有超过追究责任期限,公安局应该对这些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6、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自幼父母离异,王某跟其母一起生活。1989年王某母亲改嫁后,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也减少了对他的关心。因此,王某自小养成了沉默寡言言、内向的性格。1996年7月,王某离家出走,流浪街头,以行乞为生,并结识了刑满释放人员马某。同年9月17日,马某教唆王某去公共汽车上扒窃乘客钱包,王某不肯,马某便以揍他相威胁,迫其行窃。正当王某偷窃了一乘客的钱包准备逃跑时被他人抓住,扭送到公安机关。王某坦白交待了行窃的事实,并协助公安机关将马某抓获。公安机关对王某作了行政处罚。

问题

本案中王某有哪些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

6、答:(1)决定行政处罚的情节,是指行政机关处罚违法行为人时,作为决定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根据的各种情况。《行政处罚法》对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作了明确规定。所谓从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定的处罚范围和处罚幅度内,对违法行为人在数种处罚范围所允许的幅度内选用较低限的处罚。所谓减轻处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人在法定的处罚幅度最低限以下适用行政处罚。

(2)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本案当事人王某具有下列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①王某未满18周岁。王某出生于1980年5月,至行政机关对他处以行政处罚的1996年9月时,王某才16周岁,符合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规定。②王某是受他人胁迫才有违法行为的,因此也应从轻或减轻对他的行政处罚。③王某有立功表现。王某协助公安机关将违法人员马某抓获,配合了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的活动,也是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况之一。

《行政处罚法》规定这些从轻、减轻或免除行政处罚的情节,体现了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机关应准确把握、正确适用。

7、小明系某市第四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男13岁)。1997年4月1日,小明随同校高中二年级学生郭某、高某到市第七中学闹事。在郭某、高某挟持殴打学生的过程中,小明根据事先的分工帮助放哨,某区公安分局对三人都作了行政处罚,其中,小明被行政拘留3日。

问题

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的行政处罚正确吗?应该如何处理?

7、答:(1)本案涉及到行政责任能力的问题。所谓行政责任能力,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独立地承担法律后果的能力。根据法律,凡依法成立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成立时起即具有责任能力。但公民要具有行政责任能力则必须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因此与公民的年龄精神状况有密切联系。

(2)我国《行政处罚法》将14周岁作为公民承担行政责任的最低年龄。也是考虑到公民达到14周岁时已具有一定的辨别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意志的能力。

(3)本案中,小明只有13岁,尚未达到行政责任年龄,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即使小明实施了违法行为,行政机关也不能对他处以行政处罚。因此,本案中某区公安分局对小明处以拘留3日的 行政处罚是错误的。但是,这也不是说公安机关对小明的违法行为只能不闻不问,而是应该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

8、2002 年某省会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市地下热水管理办法》中规定,该市辖区的温泉开发利用需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并接受其监督管理。而于 1994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地热属矿产资源,并授权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该能源进行行政管理。2004 年,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其开发的两处温泉向该市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申领了相关手续,却被省地矿厅以其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第 2 条的规定为由,予以行政处罚。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问题:

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应向哪个机关申请领取许可证?

8、答:(1)本案中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办法明显违反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根据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该市办法中的相关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相抵触,故属于无效条款。

(2)该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应向地矿部门申领许可证。

9、司机张某,为了搞短途运输,自己购买了一台农用车。2003 年 1 月,张某没有按规定及时到稽查征费所交纳养路费。2 月 10 日,张某出车搞运输时被当地征费所查获,因张某身上当时只有 300 元,于是,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向他开具了一张暂收条,上面写明:“因未及时缴纳养路费,予交保证金 300 元,限 3 日内携带有关证件到征费所补交养路费,如逾期不交,保证金转为罚款”。此后,张某因有事外出,忘记了交费。2 月 26 日,张某想起后,即到征费所补交了养路费,并拿出保证金的收条,欲抵扣养路费,却被征费所告知,他交的保证金已经被充作罚款。但征费所未给张某出具罚款文书和收据,张某手中只有一张暂收条。

问题:

征费所在收取养路费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9、答:征费所的行为不合法。

(1)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属于不同性质的行为,应遵循不同的程序和原则,征费所将行政收费行为转换成行政处罚行为是错误的。

(2)即使征费所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该处罚也是违法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 31 条的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征费所收取张某保证金时,只是在收条中写明如逾期缴纳养路费时将保证金抵作罚款,并未告知张某对其作出行政处罚的有关事项,侵犯了张某的权利。

(3)此外,行政处罚法第 34 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的、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但征费所的工作人员并未遵守该规定。

(4)依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应与收缴罚款机构相分离,罚款应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收据。当场收取罚款只限于 20 元以下的罚款和事后难以执行的情形。征费所在这一点上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10、秦某于 1999 年经过考试合格,又经该省司法厅审核,取得《律师资格证书》。2000 年,秦某因违纪,被其所在单位开除公职。2002 年,秦某通过所在实习的律师事务所向省司法厅申领《律师执业证》。秦某在他所填写的申领《律师执业证》的《申请表》上隐瞒了他被单位开除公职的事实(他在“历史上是否曾经受到过任何处分”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的栏目中均填“无”),该省司法厅也未获悉这一情况,于是发给其《律师执业证》。事后,有人向该省司法行政部门检举了这一情况。该省司法厅鉴于《律师执业证》

已发到秦某个人手上,便对秦某做出《行政处罚决定》。该《决定》的处罚内容是:吊销秦某的《律师执业证》;理由是:秦某因违纪被单位开除公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 9 条所列禁止发证情形;秦某在申请《律师执业证》时又隐瞒这一情况,属于骗取批准,同时又说明他属于品行不良,违反了《律师法》第 8 条“品行良好”的要求;处罚依据是:《律师法》第 8 条、第 9 条和第 45 条。秦某不服该行政处罚,向当地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

问题:

(1)在本案中,省司法厅的行政处罚是否合法 ?

(2)如果不合法,那么怎样才能取消秦某已经取得的《律师执业证》呢 ?

10、答:(1)在本案中,省司法厅做出吊销秦某《律师执业证》的决定是一种行政处罚。这种行政处罚,无论从实体上看,还是程序上看都是违法的。

(2)从实体上说,在本案中,不是因为秦某取得《律师执业证》后有什么违法行为,而是因为秦某没有达到取得《律师执业证》的条件。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律师法》第 45 条规定:“律师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泄露国家秘密的;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的。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的,应当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在本案中,秦某显然不存在可以构成吊销其执照的违法或犯罪事实。所以,省司法厅对秦某做出行政处罚,缺乏可以处罚的事实前提。

(3)从程序上说,既然做出行政处罚,那就必须符合《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包括听证在内的程序。《行政处罚法》第 42 条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在本案中,司法行政机关在做出吊销《律师执业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确实既没有告知当事人有听证的权利,也没有给予这权利。因而,该行政处罚是违反法定程序的。

上一篇:浏览该文件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下一篇:浅谈自制教具是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项技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