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2024-08-30

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精选3篇)

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教研的发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同仁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所重视。每一所学校都在进行着自己的校本课程研究工作。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创建了我校的校本特色,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初步的成绩。本文就如何创建校本特色的一些做法作初步的探索。

一、联系教学实际,创建校本特色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了适合我校的课程。例如:第1课 《无公害生姜》使学生了解宁阳的特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讲解生姜的产地:磁窑镇,重量:姜肉质茎单株重0.6—1.00kg外形:外型美观,表皮光滑洁白带鹅黄色。嫩芽粗壮,呈浅紫红色,肉质细嫩,汁多渣少。医药作用:姜兼具健脾开胃,驱寒、祛湿、发汗等保健功效,具有解毒、消炎、去湿活血、暖胃、止呕、消除体内垃圾等作用。并且使学生知道磁窑镇的无公害生姜于2002年6月10日,经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实地监测,由山东省农业厅予以发证认可的,现已发展种植面积1.6万余亩,王府、泗望种植基地被山东省农业厅命名为“万亩无公害生姜种植基地”。另外,磁窑镇枣庄山蕴藏还有丰富的齐鲁灰大理石资源。已探明储量为6亿立方米,远景可开采储量为10亿立方米,该矿体及矿山高度为270米,倾角为45度,东西走向,厚度为200米左右,形态简单,呈块状,完整性好,适于地表开采。齐鲁灰花岗岩,板材色调调和,花纹一致,无辐射。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装饰行业相关标准规定。岩石坚硬,属非碱-活性反应骨料,经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济南分实验室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京沪高速铁路等工程用石标准。

二、开发本土资源,积累特色素

我们大伯完小处在粟裕将军指挥基地,具有传统的红色教育,根据学生的学生的受教育时间主要是课堂,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否幸福关键在课堂。所以我们的校本教研一定要集中精力于“快乐课堂”的研究。苏霍林斯基说过“快乐是学生的一种权利”。“寓教于乐”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当然这里的“快乐课堂”决

不是一种纯粹感官上的快乐,也不是只强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即“玩”)的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等,而是老师通过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愉快地学习。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方法千千万万,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老师应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我们的校本教研究应基于这点做好广泛而深入细致的调研,使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朝着能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方向进行。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要想形成“快乐课堂”,首先,老师从思想上要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学习目的、方法和能力上进行引导和锻炼,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其次老师不能把“分数”作为课堂教学目的,要有大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不能只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使课堂不再呆板和教条,让课堂时时焕发出生命气息,处处涌动勃勃生机。第二、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作业”的量和完成方式。

作业可以用来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因而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反馈,但在有些教师看来,作业似乎成了每堂课的必要部分,作业一旦成了目的,人们便有可能不再关注它的量和学生完成它的方式了,要是有一堂课没有给学生布置作业,老师总会感到不圆满、不放心,当然学生也会感到意外,有时评课者直接把作业作为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仿佛我们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解决好课后的作业。此时作业倒成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了。于是我们的作业往往变成了不需多少思考的、重复的、机械的活动。学生可以不用脑子做作业,他们只是在用手写作业,他们甚至可以边看电视边做作业,最终,作业成了学生学习的最重要任务,倘若学生的作业做不完或是不会做,学生因此也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差生了。从小学到中学,没完没了的,且不断增加的各种作业不仅使学生学习变得越来越累,而且迫使相当一批学生在作业堆中疲于奔命,最后终于不堪重负或是破罐子破摔“混”到毕业,或是中途辍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自找幸福去了!我们校本教研要赶快行动起来搞好“作业”的研究,在浩如烟海的大量“基训”“同步”题海面前,至少我们应考虑作业的选择与分层,以及不同学科作业的完成方式,使作业也能成为幸福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空内容。

课外活动既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增强学生生活能力有效办法,但说实话,眼下研究教育教学的人很多,不过他们当中很少在研究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的课外活动,去年合肥市在有些小学开展了大课间活动,但这还是很不够的,一则中学没有开展,二则即便是开展了大课间活动的部分小学也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外活动,基本上还是一种放松,大多数还不能叫做教育,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说:“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而劳动、科学、艺术有多少是在课内呢?我们不去研究这些非课内的教育又怎能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会使我们的教育效率倍增,也会使学生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真正的幸福教育才会形成!

第四、校本教研要研究德育的内容形式

学校的德育并非游离于学科教学中的一种教育过程,但德育又确实不同与各学科的教学,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意义远大于任何其他学科的教学,就是说人们的幸福体验和幸福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长过程中德育的效果。因而校本教研应将德育作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或者说学校应该有专门的德育研究队伍,建立长效研究机构,从德育的分类到德育实践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化、实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德育工作全推倒班主任头上,成单打独斗状,让大家各自发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造成德育工作的被动。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大胆实行德育创新,从新生教育到诚信教育,从行为习惯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从班级命题日记到年级集体班会,逐步完善了德育系统,使同学们在体验自我进步的快乐的同时,亲身感受着整体氛围优化的宜人环境,体会着学习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校本教研应着眼于教师的幸福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进行的,显然幸福教育不仅是指学生的幸福,同时也是指教师的幸福。不仅要让学生学得幸福,还要让教师教得幸福,使幸福成为

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共同追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学生的幸福越来越多,而教师幸福的关注度就明显偏低。有时人们甚至忘记了“学生幸福的学”是源于“教师幸福的教”!偶尔我们还会看到有人把学生的幸福与教师的幸福对立起来的现象!为了我们的教师群体,为了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校本教研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幸福。

简单地说,科学研究都有两个基本的出发点: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我想校本教研也许可以理解为:怎样珍惜师生的生命,让他们活出更多的精彩。作为辛勤园丁的老师,很多人长期的高负荷工作,饱受起早贪黑之苦不说,还要为学生成长殚精竭虑,为学生的安全牵肠挂肚。同时还要直面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沉重的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使不少教师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关爱教师,要走进教师家庭,走进教师心灵,更要用实际行动还教师本该拥有的幸福。当然这里有许多工作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校本教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致力于教师的幸福研究:

第一,如何降低教师个体的劳动强度。这里既包括怎样有效开展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构建班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以及特殊学生心理辅导研究等方面工作;同时要以加强对学生行为与学习习惯的研究,使每一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有序的环境中和有效的指导下开展,从而大大降低老师的工作负荷。比如,我校通过近几年入学教育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新生教育范式,以军训、语言基础、英语基础和“新生入学23条承诺”为主要内容的两周教育活动使本来非常困难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变的有章可循和有效。从源头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强度。

第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幸福观。通过学习使教师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能宽容学生,从容教育,让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会享受育人的快乐,学会合作,享受集体的温暖。学校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使此项工作制度化,将诸如教师定期体检、心理辅导以及业余生活的开展等真正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思考和落实。让健康的教师和幸福的教师工作去实现幸福教育的伟大理想。

总之,校本教研不应是轰轰烈烈的形式,更不应成为师生负担的源泉,而应将师

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篇2

一、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1. 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小组里, 每个成员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其中需要有主持人1名, 记录员1名, 检查员1名, 发言人若干名。其中, “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发言人”要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合作成果。担当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发言人的角色要轮流互当, 让每个人都在每次的小组活动中体验到不同的角色。

2. 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小组中的各位成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帮助、同舟共济和荣辱与共的关系,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帮助, 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成功。所以, 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互助友爱获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监控

虽然是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教师一定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对一些“弱势”的组员进行帮助与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

品德课的内容十分宽泛, 它涉及古今中外,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凡是与学生生活相关, 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的内容它都涉及。因此课前及时地收集和整理好资料非常重要。

1. 设立资料收集登记本

教师可以利用预备课和每个单元的导读让学生知道这个学期有哪些方面的信息。并且让他们在小组里成立一个资料收集登记本, 为每个单元需要收集的资料列一个表格, 让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留心观察、收集资料作好准备。

2. 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

学生收集好资料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整理后, 在课堂上发言。教师必须做出适当的点评, 点评应作肯定和鼓励为主, 同时, 应该以商量的语气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感受到收集的成功与快乐, 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例如, 在资料交流的时候, 让小组成员在前台汇报, 大家评议, 选出1—3个优胜组的方式, 让资料多、丰富的小组自然胜出, 胜出的小组每个成员会获得1—3颗红花, 他的小组成员也会很感激他。对按要求收集了资料的同学 (必须是书面材料) 每次给予一朵红花的奖励。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逐渐也养成了和他人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3. 适时运用竞赛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好胜是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征, 适当开展竞赛, 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中, 学生总希望争第一, 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种心理, 适时运用竞赛,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竞赛中的题目必须是通过课外查资料才能知道的内容, 并根据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由于竞赛的激烈, 学生自然产生了紧迫感、危机感, 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主动内驱力, 学生因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调动了他们收集资料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1. 认真倾听是前提

“听”是人们一切语言活动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 是人们获得信息、探求新知识的主要渠道。所以, 新课程赋于我们一种新的使命———学会倾听。因此, 在别人发言之前, 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这就是评价互动的任务驱动, 它主要指向生生之间, 在发言之前, 明确了要求, 有同学发言过后, 组长马上要问:“谁还有补充?”“谁还想再来说说?”学生在回答之前, 就必须对自己刚才听到的材料进行加工, 然后提取有用的信息, 或者具体或者概括, 或者赞同或者反对, 或者补充, 有针对性的做出回答。

2. 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关键

我们知道,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 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 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仅是优等生要会表达、善表达, 那些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

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可以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讨论评议, 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 让学生分清是非, 辩明真伪。

由此可见,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让小组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

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 篇3

一、建立校本教研有效制度

通过建立一套校本教研的有关制度,使校本教研的时间、地点、人员、活动形式和教研内容等得以保证,使校本教研能有效开展。

1. 构建教研网络,重建学校教研组织

为使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的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我校以新课程为导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目标,重新设置教研组,建立了四种形式的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跨学科);学科(大)教研组;学段同学科(中)教研组;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为教师进行思想交流、观念碰撞、教学方法探讨、教学模式创新提供空间,使学习化组织特征在教研组得以体现。

2. 明确教研主体,提高校本教研效果

由谁来主持校本教研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从事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研活动的主体也应是每一位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共享或者轮流的方式会调动更多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会分享更多的经验。如轮流主持教研活动,将任务分派给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使参与这项活动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地思考、组织、安排,化压力为动力,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能力也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且每个主持活动的教师的不同风格、不同关注点、不同教学经验,可以让参与者受到内容更加丰富的教育。参与者的收获必定也是多样的、多层次的。

二、聚焦课堂开展校本教研

一切校本教研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走进课堂,行动研究”贯穿我校整个校本教研的始终。

1.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一节课40分钟怎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收获呢?为了更好地摸索出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各教研组首先从一节课的课堂结构开始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错位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微格教学、对比教学以及磨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的主体,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比如,数学科组重点开展了磨课教研活动。磨课一开始,从选定内容到确定教案都是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的。

磨课主要分两个板块:一个是模拟的教学现场;另一个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在模拟的教学现场,台上的是磨课的执教老师,台下的是全体科组成员。执教老师每进行一个教学片断的演练,台下老师就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提出见解,有时会说:“这句话的语气应该这样;这个动作应该这样……”等等,而且会毫无保留地进行示范,台上的老师也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吸收众人所长,觉得可以吸收的就当众模仿,毫不别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会不断地听课、评课,而且会把磨课执教老师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不断地反思自己平常上课的优、缺点,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2. 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十分关注如何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学校要求教师做到:课前反思教学设计,课中反思教与学,课后反思成功与不足,及时制定措施加以改进,将反思结果写成教学随笔,为以后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让反思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师的常规考核中。学生的检测卷,能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便于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测验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扬长避短,减少今后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交流。教师通过反思,有了心得体会,如果能把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同伴分享,则许多教师都有收获,甚至会在交流中思维碰撞,有新的见解出现。所以,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交流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的常态。

3. 开展“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通过同伴互助进行团体学习。“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同伴互助的好形式。

学校鼓励教师克服自我防卫,改善心智模式,形成一种随时随地、经常性地、不拘形式地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师随时进入课堂听课、年轻的教师带着问题进入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听课、同级组的教师互相听课……课后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在教室、在走廊、在办公室……交流、研讨;教师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可以说出来请教同伴,在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说出来与同伴分享。久而久之,这种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闲聊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因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针对性强,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更受教师的欢迎,成为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者单位:肇庆市第十六小学)

上一篇:欧美验厂标准流程下一篇:图形宝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