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

2024-08-08

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通用8篇)

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 篇1

姓 名: 工号: 成 绩:

一、单选题(3分*15,共45分)

1.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秒?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分钟转换一次。

A.2,10 B.4,8 C.6,10 D.8,10 E.10,2

2.现场对成人进行口口吹气前应将伤病员的气道打开()为宜

A.60度 B.120度 C.90度 D.75度

3.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4.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和抽搐症状:()

A.3S B.5-8S C.10-15S D.20-30S

5.成人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的用法为:()mg静注,每()分钟一次?

A.1,3-5 B.2,3 C.3,3-5 D.1,2-3

6.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

A.心脏停搏 B.无脉性室颤 C.室颤 D.电-机分离

7.成人心肺复苏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A.30:2 B.15:2 C.30:1 D.15:1

8.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之间应:()

A.先给予5个循环(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道 D.准备电除颤

9.心肺复苏中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至少3cm C.至少5cm D.5-6cm

1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俯卧位

11.非专业人员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

A.胸外按压 B.静推利多卡因 C.静推胺碘酮 D.立即除颤

12.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点击除颤后应:()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个循环(或者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节好除颤仪,准备第二次除颤

13.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5肋间

14.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托颏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15.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至少100次 B.100-120次/分 C.至少120次/分 D.60-80次/分

二、多选题(5分*5,共25分)

1.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意识丧失或伴短阵抽搐 B.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 C.呼吸断续或停止 D.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E.皮肤苍白或发绀

2.关于除颤仪使用的流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心电监护时患者心律为室颤、室扑、无脉性的室速时选择非同步的电复律

B.能量的选择:双向波120~200J或厂家推荐的剂量

C.电极板的位置:患者右侧置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患者左侧置于心尖处(左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处)

D.均匀涂抹导电胶,放电时嘱周围人员让开

E.房颤、房扑、室上速、有脉性的室速选择同步电复律

3.以下关于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A.评估患者神志、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有条件时结合血气分析进行评估

B.简易呼吸器接上氧源,将氧气流量调至10L/分以上

C.协助患者去枕平卧位,清除口腔分泌物,取出义齿

D.一手采取“EC”手法,将面罩扣予患者口鼻部,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球囊部分。

E.清醒患者,操作者口述“吸”、“呼”,避免呼吸对抗

F.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挤压球囊的频率是10-12次/分

4.关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预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就地抢救

B.立即停用此药,迅速报告医生

C.遵医嘱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1mg

D.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E.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末梢循环

5.以下关于心脏骤停的抢救护理流程,正确的是()

A.判断患者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将患者安置复苏体位

B.判断确定无颈动脉搏动后,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C.开放气道,采用仰头举颌法

D.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以“CE”手法固定面罩,每次送气500~600ml,频率10-12次/分

E.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各种抢救药物,首选静脉给药

三、简答题(15分*2,共30分)

1.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成功,可以停止CPR操作?

2.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如何来判断人工呼吸有效?

答案:

单选:ECACA,CAACC,ABAAB

多选:均为全部

简答题

1.病人颈动脉搏动恢复,恢复呼吸、意识转清楚、瞳孔由大缩小、血压90/60mmhg、面色、口唇、甲床颜色转为红润、指脉氧上升90%等

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 篇2

首先,针对当前知识转移研究框架静态、单一的问题,该研究纳入了参与主体动态介入的因素,建立了接收方定制化知识接收过程的动态模型。该著作基于知识接收方的视角,从影响接收方知识接收的关键因素———知识客体、知识来源主体以及所在企业情境的角度分析对知识接收方知识接收意向以及最终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接收方个体参与程度在知识接收中的作用,从而建立了接收方定制化知识接收过程模型。

其次,针对当前研究中缺乏对知识自身品质的关注,该研究从知识定制化的视角开拓了知识转移理论关于知识自身特性的研究。该著作通过运用定制化程度这一概念描述转移中的知识的适应性、价值性和变化性,提出了知识的定制化程度对知识接收方接收意向以及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并实证验证了知识的内容定制化程度对知识接收意向的正向影响作用以及知识的内容定制化程度和表达定制化程度分别对知识转移获得绩效和创造绩效发挥着正向的影响作用。

第三,针对当前企业间知识转移中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研究较少这一问题,该研究探索了关于个体参与知识转移的微观过程。该著作在关注知识转移中的个体角色时发现,接收方个体的知识接收意向在各类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间发挥着中介影响作用,个体的涉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在来源方的任务导向和权威性与知识接收意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其中个体涉入的程度越高,企业成员在知识接收中受到来源方权威性和任务导向的影响越小,而对知识本身的品质和适用性的关注就越多。

第四,针对当前缺乏对来源方主体信赖度的深入分析,该著作分析了外部知识转移背景下初始信任的特性及维度构成,深化了知识转移中关于双方信任关系的研究。该著作分析了外部知识转移背景下初始信任基于任务导向和权威性的信任维度,实证检验了来源方的任务导向和权威性对知识转移获得绩效和创造绩效发挥的正向影响作用,以及任务导向对知识接收意向的正向影响作用。这一研究既刻画了合作信任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也描述了不同阶段下信任基础和维度的差异性。

当代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知识理论;教学观;教育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本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传统的传输型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在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研究型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选择”一文中,对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基本特征、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及实施方式等,作了初步探讨。强调了推行研究教学模式,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受文献的启发,试图从当代知识理论的视角,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作进一步探讨。

一、当代知识理论概述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M)关于知识的分类受到了推崇。波兰尼在他的著作《个人知识一迈向后现代哲学》中提出了“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或称“隐性知识”)的概念,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

“我们所知的要比能言的多”(weknowmorethanwecan tell),这是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我们所知道的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讲出来的,如我无法说出如何骑自行车,并不妨碍我说我完全懂得如何骑自行车。”实际上,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传统认识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已经体现了这种观点。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言传”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只能“意会”的知识。显性知识可以被编码为系统的、正式的语言,常常表现为图书、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网页等。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有具体目的的和非正式的,难以记录或阐述,它隐藏在人的头脑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4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事实性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原理性知识;(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即技能性知识;(4)知道该找谁的知识(know-who),即人及特定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可以表述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种是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

波兰尼认为,任何知识都包含了隐性知识的因素,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如果把知识喻作一座“冰山”的话,则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潜隐在水面下的绝大部分便是隐性知识。据专家估计,人类全部知识的90%以上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还不到10%。隐性知识有些是意识到的,但更多的还没意识到。“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多。”

隐性知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波兰尼认为:知识的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这种理智控制能力(即心灵的隐性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面上都起主导性作用。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人类拥有隐性知识而默会地理解和应用,人类所用的知识要么是隐性知识、要么就根植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斯腾伯格等人认为:在显性知识的获得方面,隐性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辅助的和向导的作用,也可以干扰和阻碍与之相一致或冲突的显性知识的获得。“隐性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可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隐性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受及有效使用。”

隐性知识具有这样一些特征:(1)形式的多样性。隐性知识可以是诀窍、技巧、直觉、思维意式、约定俗成的默契,也可以是信念、价值观、组织文化等。(2)载体的非技术性。隐性知识只存在于拥有它的个人大脑和组织非制度的氛围中。(3)内容的不确定性。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理论系统,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其他人对其都不能全面地、完全地和精确地阐述。(4)流通的困难性。隐性知识因受其动态的、即时实践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或者因其拥有者的意愿所限,使其在传递、转化和共享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5)外部关联性。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人化和其受环境的约束,当人员、环境变动时,会造成隐性知识的不适用、变更甚至消失。因此,隐性知识往往是此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地的知识。

野叶郁次郎(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相互转化的4种模式,简称SECI模式:(1)社会化(soci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个体交流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2)外在化(externalization),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3)组合化(combination),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种把概念综合成知识系统的过程:(4)内隐化(intemalization),即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问的不断转化,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当个人的隐性知识完成了一次知识螺旋运动,为新的隐性知识创新作好准备,就开始了新一轮知识螺旋。知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二、对研究型教学的几点启示

1启示之一:要树立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的和线性的,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课堂教学遵循教学大纲,老师将教材内容搬进课堂,讲给学生听;教学效果用学生接受这种知识的多少来评价,从而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基本形成了一种教多少学多少的线性关系。当代知识理论启示我们,作为“全面知识”教育,必须将隐性知识纳入教学范畴,这是由隐性知识的基础性及其重要作用决定的。然而,隐性知识在教学设计、实现及评价上,要比显性知识复杂得多,这是由隐性知识的特征决定的。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就是要重新审视“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和“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就课堂教学而言,至少应部分或者全面地实现以下一些转变。

(1)由“神圣”向“神奇”的转变

我们现在的一些课程,尤其是一些学科课程,堆积了大量精准严密的概念、定义、定律、公式、数字,再加上老师用形式化的语言表述的因果、逻辑、事实,呈现给学生的只有神圣——神圣的知识、神圣的老师、神圣的教材。学生被这种“神圣”所折服,剩下的只是聆听和理解,变成了“知识的奴隶”。任何怀疑和置疑,只能是幼稚和不恭,更不可能存有丝毫反思的“杂念”。固

然,“规律”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故知识并不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当然”的。爱因斯坦就是在对“天经地义”的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的置疑和颠覆性的反思后,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从而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时代。这里,颠覆的不是牛顿力学,而是它“天经地义”的地位,从而走向了更博大的知识。此外,虔诚的“聆听”不是目的,要的是“确信”;而盲目的“确信”也不是目的,要的是“理解”。经过疑惑或质疑后,可达到深信无疑;经过疑惑或质疑后,可达到深刻理解。科学的历史,充满了质疑。知识在“质疑”中产生,创造在“反思”中孕育。从这种意义上讲,质疑重于聆听,反思高于理解。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神圣的“知识”变成探索“神奇”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更加珍视探索的过程。而“质疑”和“反思”这些原来被聆听排除在“知识”之外的,恰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富有创造意义的“隐性知识”。

(2)由“物化”向“人化”的转变

我们现在的课堂过于“知识化”,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所传递的“知识”上。用“冷冰冰”的语言传递着“硬邦邦”的“知识”,忽视了“活生生”的人,忽视了人的感情、人的激情、人的好奇、人的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进入课堂,就像上了传输带,开始定时、定量、定式地传输“知识”。这种“物化”课堂就像“喂食”,老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在自己嘴里嚼得稀烂,然后掰开学生的嘴,填了进去。“人化”的课堂不是“喂食”,而是“吊胃口”。老师给学生介绍一桌“大餐”,告诉他们这套大餐味道多么鲜美、营养多么丰富、对身体多么有益,使他们垂涎三尺,食欲顿起:然后告诉他们每道菜应如何制作,如何调配,使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头扎进厨房为自己准备这桌大餐。其实,人是课堂的核心,物化的知识只有通过人才有意义。如果没有胃口,即使你嚼得再烂,他也难咽下肚。从这种意义上讲,想学比学了多少更重要,热情比学习更重要,感情比知识更重要。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我们需要将物化的“知识课堂”改造成人化的“生命课堂”,让课堂成为传递知识、交流感情、体现生命价值的场所。在这里,知识已不再局限于“显性知识”,而更青睐于“隐性知识”:知识已不是死的、固化的,而是活的、有生命的。在这里,老师不只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同时也是人生旅途的同行者。有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曾深情地说:“我感谢我钟爱的三尺讲台,是它给了我人生的价值;我感谢我亲爱的学生,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种境界,老师首先要从“知识的化身”及“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教书匠”的简单角色上卸下妆。上课不再是从教材到老师、再从老师到学生的定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和感情的互相交流过程。就讲课过程而言,老师以教材为“脚本”,将公有的“显性知识”进行内化和感悟,转化成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再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显性知识”通过语言、文字、多媒体等展示给学生,将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形态、神态、情态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理解的“显性知识”及感悟的“隐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这一知识交流过程中,知识不是简单地线性传递,而是存在增殖和转化。情感既是这种增殖和转化的促进剂和催化剂,也是知识交流的引发剂和润滑剂。就授课方式而言,要大力提倡小班讨论的形式,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创造条件,在体验中实现知识的增殖与转化、内隐与升华。

(3)从“教本”向“学本”的转变

实现“以教为本”(teaching-based)向“以学为本”(1earning-based)的转变,就要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树立“教主于学”的观念。钱穆曾言:“孔子一生在教,孔子之教主干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

教主于学在于: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是“教主于学”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主观需要出发,能动地吸收新的知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其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从而充实、改造、发展、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让他们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形成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追求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追求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

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孔子之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使学生“心愤愤”、“口悱悱”时,“启”而“发”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要达到这种教学境界,需下大工夫。“教得怎么样”,最终要由“学得怎么样”来评价。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如果出“工”不出“力”,那就是失职;如果出“力”不出“功”,那就是不称职。这里的“功”,就是对学生“学得怎么样”的度量。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存在改造问题,关键是“评什么”和“如何评”。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考试,但考什么?我们再也不能只考教材、考笔记、考记忆,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既要体现“学会”,还要体现“会学”、“会用”、“会发展”,既要涉及“显性知识”,又要涉及“隐性知识”。

2启示之二:要树立基于“全面知识”的育人观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作用,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重视“隐性知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力是知识、特别是“know-how”和“know-who”等“隐性知识”的外显;而素质是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只有“显性知识”缺乏“隐性知识”,就成了“书呆子”;只有“隐性知识”缺乏“显性知识”,就成了“工匠”。只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人才培养,犹如工厂批量加工产品,无法使其具备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个性。如此培养的人才很可能就是“高分低能”,或者“有知识、没思想、没文化”的“残次品”。基于“全面知识”的教育观,就是要充分认识和体现“隐性知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要特别重视如下几个结合。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

“显性课程”指的是传统课程,是由教师、学生和同定场所等要素组成,在规定时间、空间内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隐性课程”是指除此之外的,能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等多方面,典型的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校训、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之所以将它们称为“隐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强调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隐性课程”没有一定规范,没有固定模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间接性、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隐性课程的影响作用是持续不断的和无所不在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它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其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既能促进,也能干扰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隐性课程”建设,应该作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隐性课程”的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要扩展和丰富那些具有积极作用的“隐性课程”,尽量消除那些具有消极作用的“隐性课程”。当然,许多“隐性课程”是长期积淀的结果,难以一朝一夕形成或改变。对这些“隐性课程”的建设,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隐性课程”建设要有大投入,要花大气力,要重点推进。例如,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强社团组织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和师德建设,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强学生活动中心建设,等等。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学生“信誉体系”(Honor Svstem),可以说是一门具有典型特色的“隐性课程”,做得非常成功。

此外,在“显性课程”中也包含有“隐性课程”的成分。例如老师的言谈举止甚至着装打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默默地聆听、深深地思考、激烈地争论中渗透出的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精神等。这里,我们所说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也包括了“显性课程”中“显性课程”成分与“隐性课程”成分的结合。

(2)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高水甲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流的学科,先进的科研设施,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和知名的教授、学者。所有这一切,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性课程”资源。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站在讲台上,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魅力,更有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的精神,及其使命的神圣与伟大。将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全面开放,在课题研究中吸纳本科生参加,让本科生充分享受这些科研资源,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这是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势所在。

“躬行为启化之源”,我国古代“轮扁论读书”的寓言故事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一名叫轮扁的木匠闳直言齐桓公正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使齐桓公勃然大怒。轮扁却毫无畏惧地辩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于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旋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艺。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同,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分毫不差,这种功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君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轮扁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实际经验,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认识源于实践,能力源于实践,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

我校目前实行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一种合效方式。学校规定教授、副教授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年要提出至少一项创新性实验项目,每年要指导1~2名本科生开展创新性实验,这就为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有近半数的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有机会进入老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在这里,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亲身体验一种科研氛围。他们在与博士生、硕士生的充分接触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态度、精神与方法。在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中,体验团队精神及其重要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可使学生摆脱“只听不想、只学不问、只知不识”的状况,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在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科学道德、洞察能力、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方面也得到训练与提升。

当代知识理论揭示了“隐性知识”在知识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隐性知识”的特征及转化关系,这对我们转变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启发。同时也对我们传统的“课堂”和“课程”概念及其实践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在启发中树立新理念,在挑战中获得新突破,肩负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 篇4

一、心肺复苏的目的? 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包括:1.开放气道2.人工呼吸3.胸外按压。

三、如何判断患者呼吸?

通过看、听、感觉(看: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逸出)三步来完成,判断时间为10s,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

四、如何判断颈动脉搏动?

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为10s,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五、在心跳骤停后多长时间内实施心肺复苏效果最佳?

4min内

六、胸外心脏按压的定位?

定位方法有两种:1.先以一手中指沿病人一侧胸廓下部肋缘向上摸到剑突处,示指并拢中指另一手掌根部沿胸骨下滑到示指,该手掌中心部分应该是按压部位。2.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也是按压部位。

七、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是多少?

按压深度:成人胸骨下陷4-5cm,幼儿胸骨下陷2-3cm,婴儿胸骨下陷1-2cm.按压频率:成人和小孩100次/分,新生儿12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1.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八、人工呼吸吹气量为多大?时间是多少?

每次吹气量大约700-1000ml。每次吹气时间持续2s以上。

九、心肺复苏有效地基本指征

1.有意识恢复。2.面色逐渐红润3.可扪及大动脉搏动4.自主呼吸恢复。

九、注意事项

1.人工呼吸时,送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患者胃部胀气。2.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归纳 篇5

16、党的的组织基础是民主集中制。

1、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17、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基本理论及知识归纳

上。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全国第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是湖北省沙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党的十三大上正式确立的。

4、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突破,是在第23奥运会上实现的。5、2000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三个代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7、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8、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委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9、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10、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1/3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

1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12、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13、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

14、党的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8、党员有退党的自由。党员要求退党,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后宣布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19、党的纪律处分有5 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比对记忆:公务员的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

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20、发展党员,必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21、入党时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

22、预备党员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同正式党员一样。

23、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24、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25、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6、在党委会内,书记和委员是平等关系。

27、增强党员的党性与发展党员的个性之间的关系应是在党性修养中也能发展党员的个性。

28、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 人以上的,都应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29、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30、《共产党宣言》宣告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必然灭亡。

31、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

3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3、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人是王稼祥。

34、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是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35、“‘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36、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是 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7、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台湾问题。

3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39、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41、新时期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42、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44、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对外贸易。

4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46、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4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48、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国际经济旧秩序。

49、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50、坚持稳定压倒一切,争取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 精兵之路。

52、治国必先治民。

5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当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54、我国人民生活目前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55、21世纪 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56、在小康社会中,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7、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8、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 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理论知识试卷参考答案 篇6

党的理论知识测试

本试卷分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交回。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试题卷上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填写清楚。

2.请用黑色签字笔在试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注意答题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姓名: 年级 专业班级 学号: 得分:

一、填空题(共20空,20分)

1.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4.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5.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7.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今年7月1日是党成立92周年纪念日。10.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11.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

12.“中国梦”的第一要义,是 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 13.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大要求,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生产力。

二、简答题(共六题,40分)

1.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4)

答: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是指的哪五位一体?(5)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5分)

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8分)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8分)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6.党的十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分)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三、论述题(共两题,40分)

1.简述你的入党动机?入党之后你是怎样体现你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20)

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 篇7

一、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的背景

知识生命周期一词最早出现在知识管理领域。IBM知识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Mark W.Mc Elroy曾在《新型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中提出关注知识产生和知识整合的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理念。知识生命周期理论正是第二代知识管理理念的基础,主要是鉴于知识管理的并不顺利的现行应用状况提出的。

现行知识管理存在的两大缺陷是:(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以知识管理中技术的运用来代替知识管理。(2)将注意力集中于对现存知识的获取、编码、整合、共享上,却未能关注在现有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新知识的产生。知识生命周期理论以系统思考的观点引入过程的观念把触角放在知识的整个运动过程,揭示了知识是如何产生和整合的,展示了组织中知识产生和运动的机制。

二、知识生命周期的概念

生物生命发展过程是由出生、成长到死亡等不同阶段构成的一个完整周期。而知识的发展与生物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知识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其发展过程一样具有阶段性。

而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则较为细化。一般认为,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是一个知识从其被企业识记,到被企业所掌握,并在企业内部传播,直到知识被用于工作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然后随着其创造价值的能力的逐渐降低而最终被企业遗忘的整个时间间隔。

无论从什么角度对知识的生命周期进行考量,对其最基本的认识是:知识在时间上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三、知识生命周期的阶段

(一)知识生命周期的阶段

在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中,其知识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从企业实际运作、问题的解决以及对知识的需求角度出发,认为知识生命周期包括商业运作过程、知识过程和知识结果三个过程。

⑴商业运作过程是使用知识而不是产生和整合知识,当现有知识和解决问题所需知识之间出现差距时,就激发了人们弥补这种差距的愿望,从而促进了知识过程即新知识的产生过程。

⑵知识过程由知识产生过程和知识整合过程组成。知识产生过程则包括信息获取、个人和团体学习、知识假设表述和知识假设评价四个阶段;知识整合过程的子过程则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搜索或检索、知识共享以及教学。

⑶知识过程结束,产生知识结果。

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得到解决方案,继而经过组织的后期知识整合,问题消失,这就是一个生命周期。

2、根据知识在企业中所处的状态及其发挥的作用的不同,将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知识获取阶段、知识的记忆整合阶段、知识使用阶段和知识退出阶段。

⑴初生期——知识获取阶段:当企业的知识结构或存量达不到特定时期的要求时,企业就需要去获得必要知识。知识获取的方式有员工学习外部已有知识和企业自己发现知识。经过初生期,外部知识变成企业知识。

⑵成长期——知识的记忆整合阶段:经过初生期,外部知识已成为企业知识的一部分,但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新增知识往往只掌握在个别员工大脑里;二、新获得知识的员工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不充分。为了便于其他员工的使用和知识的长久保存和发展,必须对知识进行验证、补充、整理和确认。在记忆整合阶段,企业对新增的、刚获得和识记的知识进行编码、存储、传播、共享、整合、提取,使其进入可以使用、便于使用的成熟知识状态。

⑶成熟期——知识使用阶段:经过前期工作,企业员工获得各自工作所需要的知识,随后便将这些知识用于工作中,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知识的价值得以体现。成熟期是企业知识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阶段,前两个时期的知识获取、知识记忆整合,都是为这一阶段服务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工作做不好,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⑷衰退期——知识退出阶段:在成熟期末期,企业知识的价值已被充分挖掘,此后其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将会迅速降低,这是企业知识进入衰退期的标志。在衰退期,企业知识的创利能力进一步降低,最终其创造的价值会低于组织持有这一知识的成本,企业通常会使知识本体退出企业记忆系统,结束其作为企业知识的整个生命周期。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知识的发展并不一定遵循这个过程。因为知识同生命体相似,也会出现未老先衰和意外夭亡。如知识泄漏使得提前进入衰退期;或员工离职将自身知识带走都可能使企业知识提前消失。

(二)企业知识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产出、收益分析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企业为获取知识所投入的成本、知识为企业带来的产出和收益都是不同的(如图1)。

由图1可以发现,在以知识生命周期运动过程为横轴、以企业收益为纵轴的坐标系中,成本投入曲线一直在0以下,说明在知识的整个运动过程中都需要成本投入。在初生期及成长期的前期,由于知识刚进入企业,人们对其理解不深,投入并不大;在成长期后期及成熟期的前期,人们对企业知识的认识已深刻全面,企业内部需要对知识进行充分的传播和整理,因此产生较大的成本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成熟期的中后期,企业内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越发完善,成本投入慢慢减少;到了衰退期,知识的创利能力迅速降低直至完全丧失,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其维护所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少,直至不再投入任何成本,任由知识消失。

知识产出曲线体现的是知识在其生命历程中所带来的企业产出情况。在初生期和成长期,虽然少数员工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会有利于其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知识还不完善,正处于补充、整理、传播、共享等过程中,并未投入正式的大量使用中,因此认为企业由此得到的产出是0;进入了成熟期,企业相关人员对知识的使用使知识的价值物化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企业产出开始大于0,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达峰值;随后,知识的溢出、泄漏、老化等使其为企业带来的产出逐渐降低,到了衰退期,几乎趋于0。

企业收益曲线反映的则是企业在知识运动过程中所得到的产出扣除成本后的收益。在初生期和成长期,由于知识产出等于0,企业收益曲线同成本投入曲线重合;在成熟期前期,由于投入成本大、所获产出小,此时的企业收益可能仍为负值;随着知识的大量使用和成本的减少,企业收益逐渐增加并到达最高点,但企业收益的峰值并不一定是在知识产出到达最高点时得到的;随着知识的创利能力的降低,企业收益曲线也逐渐下滑,最终趋于0。

可以看出,知识的遗忘和泄漏在不同时期带给企业的损失是不同的。在初生期及成长期的前期,知识被遗忘或泄露,企业虽有损失但还可忍受,因为企业尚可调整部署予以补救。在成长期后期及成熟期前期的知识遗忘或者泄露,对企业伤害很大,企业前期的巨大投入将无法收回成本。到成熟期后期,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已很低,这时发生泄露或遗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很小。到衰退期,知识已完全不能为企业创利,这时的遗忘及知识外流对企业毫无损失。因此,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对知识的遗忘和泄漏采取不同的措施,还需要特别重视前三个阶段的知识管理工作,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对知识生命周期理论进行总结,如下:(1)知识的运动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2)不同生命阶段中知识的价值体现是不同的;(3)知识价值实现的峰值出现在知识使用阶段;(4)在知识的运动过程中,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四、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启示

(一)理论支持

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视角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外学者往往从狭义上对“知识管理”进行理解,较多地关注于“对知识处理过程的管理”,但未能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过程,往往限定于某一环节,因此割裂了知识的发展过程;而国内学者则比较宏观,更多地将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强调“基于知识的企业管理”。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知识的特征和运动规律,有助于旅游业知识管理研究视角的修正。首先,针对“知识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必需的,脱离了对知识的具体处理过程的管理是无法真正将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其次,对知识处理过程的研究应该从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出发,采用系统和整体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避免对知识运动过程的割裂。该理论对知识特性和运动规律的正确理解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旅游业知识管理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实践指导

根据知识生命周期理论,知识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等的价值,知识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出和收益。旅游企业应该认识到所有有关知识的处理活动,如存储、共享、传播等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用知识。在旅游业知识管理工作中,应敏锐觉察各种企业知识所处的生命运动阶段,根据其特点和价值大小,采用适宜的管理方式和应对措施。

知识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整个生命历程,都是与人互动的过程。在知识管理中,人才是主导因素,而不是以往所强调的技术。以该理论指导旅游业知识管理实践,会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作用,有利于深入挖掘旅游企业员工的隐性素质,改善企业的绩效和学习能力。

汽车租赁:知识到理论的提升 篇8

在2009年初北京科委提出的‘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中,已经把汽车租赁列为科技交通项目中的主要项目,汽车租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模式。

从1989年我国第一家汽车租赁企业的诞生到现在提为政府议程,汽车租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易及繁,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发展,尤其是一个产业的兴起和繁荣,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离不开行业实践与创新、人才支撑,但汽车租赁方面的培训书籍至今凤毛麟角。

2005年,应中国汽车技术中心——中国最大的汽车研究机构邀请,张一兵负责主编了《汽车租赁》一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汽车租赁项目决策”、“汽车租赁经营管理业务”、“汽车租赁管理技术”等章节,从从业业务方面介绍了汽车租赁具体操作流程;“汽车租赁工作内容及技能”章节中,作者根据汽车租赁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将汽车租赁工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级,介绍了汽车租赁业务需要的各项技能。

教材中所引用的数据、图表、公司实例,全部由作者专门搜集、整理。“这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张一兵介绍道,“数据一方面来源于业内相关部门的公开数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搜集和索要。比如关于美国汽车租赁行业各公司主要经营状况,都是我们主动和他们联系获得。有些国外数据,我们还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这些零散的资料需要整合,是一个大海捞针的过程。”

“现在汽车租赁行业有很大的问题,”张一兵说道,“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关于这个行业的统一的准入门槛,很多小的汽车租赁公司有三五万的固定资产就开业,这样很容易导致金融诈骗;另一方面,我国在这个行业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租赁双方的连带责任很不清楚。比如:我租了你的车,交通违章是谁的错?发生交通事故如何处理?还有关于租赁汽车的报废年限等问题,都是行业内的从业隐患和阻碍行业发展的障碍。”

“汽车租赁行业相对于其它的交通服务业来说,对从业者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除了基本的业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之外,还应当掌握汽车维修使用、汽车流通、汽车保险、公共关系、人际交往礼仪方面的知识。2009年1月,汽车租赁职业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这个职业正走向正规化。”谈到行业发展趋势,张一兵说。

“现在整个汽车租赁行业的发展,虽然收金融风暴的影响有发展上升幅度下降甚至回落的趋势,不过从长远来看还是大有希望的。与其说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有影响,不如说是行业腾飞的一次契机。”张一兵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将行业规范化、理论化是亟待解决的事情。

2005年,这本书的初稿跟湖北汽车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工程和运输交通专业的学生“初次见面”。至今已经有四届学子学习了这门课程,并随后进入汽车租赁行业。

张一兵作为湖北汽车技术学院的汽车租赁课程的教师,看到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有帮助,感到非常高兴。将汽车租赁行业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国内高职高专学校使用,在全国尚属首例。

“北京汽车租赁处处长马斌曾经对我说,‘现在这个行业内人员更新、知识更新都很快,这种书真的很有必要。’至尊租赁的老总也告诉我,他们公司从老总到员工都阅读了这本书,觉得理论知识很系统,对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帮助。”

上一篇:竞聘提问问题及答案下一篇:奥运通用知识与场馆知识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