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2024-09-05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共12篇)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黄书平

由于德化浔北分校的小学生来源于不同的省份,他们的文化基础、生活习俗迥异,思想状况也是各样的,他们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期。如果教育不当或实行同一方法教育就会违背学生现实,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浔北分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深入了解学生。我们要根据需要和外来工子女思想道德的发展规律,首先要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格特点,在班级中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接受教育状况,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认真分析,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育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正面引导学生。外来工比较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孩子的求知欲较差,但他们好胜心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感情脆弱,顶不住风雨,吃苦耐劳性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因此,要教育好这些外来工子女,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正确方法。应该向他们说清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告诉他们,别人是怎么做的。晓之以理,告之以事,动之以情。对每个学生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能少的尽量少,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用表扬来代替批评。如果用上批评,切不可伤害学生的上进心,更不能侮辱他们的人格。

三、关心爱护学生。由于外来工子女个性差异较大,家长日夜做工,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好多“后进生”。“后进生”主要是不断更换学校、家长没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引起他们学习基础差,许多学生容易产生落后感,如果不及时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保持或继续提高。教师要将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努力、热情地关怀引导,让他们能及时赶上进度,还要对淘气顽皮的孩子进行思想帮助,促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卑感,帮助提高学习积极性性,加强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教学,使其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用心苦心。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2

(一) 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服务均等化涵义主要具有的内容有:其一, 相关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地位来接受社会服务, 无论其阶层以及所处的地区, 都应该能够享受到均等化服务, 这一过程不会因为所处地区或者阶层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其二, 社会成员享有社会服务的结果应该是均等的, 不能因为个体差异而出现结果上较大的偏差。所以, 这里指的社会服务均等化即为政府在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过程中确保公平性以及公正性, 在此基础上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

(二) 外来工子女

所谓外来工子女, 专指6—14周岁 (或7—15周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一直以来, 流动人口子女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称呼, 比较常见的称呼包括民工子女、流动儿童等, 在我国国务院出台各类文件中, 统一称呼为外来工子女, 因此, 本文采用“外来工子女”的说法。

二、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在2013年, 我国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对我国9个城市的儿童流动状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了大约1500万名儿童, 调查显示, 我国外来工子女存在严重的失学问题, 其拥有9.3%的失学率, 大约有50%的适龄外来工子女并不能正常接受义务教育。从这些数字就可分析出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已经十分严重。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反映出了中国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这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义务性、完整性的原则。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力求改变这一状况, 但是在相当数量地区以及部分贫困地区, 外来工子女失学率依然居高不下。

三、当前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外来工子女入学难

我国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以及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分权, 使得相关推动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义务教育是以户籍为基础的, 外来工没有流入地常住户口, 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大部分外来工子女在就读过程中都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 这一比例高达85%, 借读费金额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其浮动范围在200元到12000元之间。但是, 相关外来工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 客观上影响了入学。

(二) 公共教育资源有限, 无法吸收过多的外来工子女入学

目前很多城市, 公立学校通常不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满足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学校开始设置相应的入学条件来确保自身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当地教学需求, 有些学校为了考核优秀, 被迫招收外来工子女。

(三) 外来工子女学习过程中流动性较大, 家庭教育缺失

外来工工作通常缺乏稳定性以及持续性, 通常情况下, 外来工在某个地区存在较长时间后会迁移到其他地区, 其子女也需要进行转学。不同学校在使用的教材、教师水平、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 频繁的转学使得学生总是被迫不断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大部分外来工文化水平较低, 平时工作比较辛苦, 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比较缺失。

四、实现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一) 完善相关制度, 促进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

通过多种途径来对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制度进行健全,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将有关学校接收进城外来工子女纳入城市学校的考核范围。通过综合城市义务教育资源一方面让城市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让外来工子女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进一步强化针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在外来工活跃地区建立相应的学校, 以此解决所在区域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为外来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入学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使外来工能安心工作, 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积极探索政府与学校、教育与市场新的职能定位

政府既要强化对非公立学校的管理, 确保这些学校经营具有合法性, 同时需要对义务教育服务资源供应进行扩大, 让这些学校在与公立学校进行竞争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政府可以购买教育服务, 通过社会中介对外来工子女学校进行管理, 同时加强此类院校专项拨款。

(三) 加强引导, 提高外来工自身素质, 减少并消除对外来工子女的歧视

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对地方法规进行进一步完善, 形成相应的保障外来工利益的制度, 通过对相关法律进行宣传和普及, 让更多的新一代外来工拥有机会接受相关法律知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 消除城市居民对外来工的歧视, 而作为外来工本身, 更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公立学校在对外来工子女以及城市子女混合教育时, 通过混合编班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学校、城市等新的环境。

摘要: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 即由青壮年单身进城演变为举家迁移, 自此, 外来工子女数量开始不断攀升, 其教育问题也愈发凸显。若在基础教育上, 其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 则会导致教育缺乏公平性, 同时也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存在差异性, 进而导致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3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父辈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性。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许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心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缺乏家长教育,素质相对较低,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中的孩子相比,不良习惯较多,给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今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融入新的集体,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一大难题。下面谈谈我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来就读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不同,师资不同等原因,刚转入新的学校,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对此,我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转来了五名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是五年级了,但他们都从未接触过英语。他们几个人的眼神十分茫然、无助,作为教师,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对大家说:“新来的这几位同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学得好。我们班里有个别同学英语基础不好,你们就和他们来做个竞赛,现在假设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跑得快。”给他们提供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为参照物,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了,压力也稍微减轻了。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辅导。他们从茫然无知到能一点点地听懂,到跟得上进度,能做笔记,慢慢地单词听写测验从0分、20分进步到及格。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在班里进行表扬和鼓励。我从他们欣慰、略带羞涩的脸上读到了幸福,我也知道他们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2.克服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困扰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努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改掉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我曾带过一个班,班里有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名学生身上总是有一股异味,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对此,我除了做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单独和他谈心,告诉他讲究卫生是一个好习惯,有益健康,要求他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不能随地吐痰,并经常询问和检查他的卫生情况。因为我经常督导,他也发现讲卫生之后同学更愿意和他交往了,体会到了讲卫生的好处。现在他比较讲卫生了,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二、利用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孩子如果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孔子也曾说:“有教无类。”因此,在面对班里怯怯的眼神时,我就用微笑去感染他们,关爱他们,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在每个学生过生日时,班里都会组织小小的联合会,互送礼物。班里举行手拉手的活动,让本地的学生到外来务工子女家里玩耍,然后互换,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教师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开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的流动性很强,因此我积极做好档案备案工作,做好住址、电话号码的登记,并及时做好资料追踪更新工作。不少家长因为成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几乎都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是拿几块钱让小孩随便买个盒饭吃,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已经睡着了,更有甚者连小孩有没有来上学他们都不知道。因此,我非常重视考勤的登记,发现有谁缺勤了就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碰到问题了,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学生进步了,表现出色了,同样及时告知家长并表扬鼓励。这样,就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对电访和家访的担忧。

外来工子女教育培训心得 篇4

一学期来,我们青云小学就“外来工子女的教育”这一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探讨。学校还构建了学校、社区、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定期召开座谈会,研究解决外来工子女学习生活问题。另外,学校还邀请专家举办家教专题讲座,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外来工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这些共同探讨、研究的活动,本人也受益良多。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针对外来工家长普遍存在关心孩子不够、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亲子教育等问题,我们结合一些中外家教的典型案例进行探讨,说明了“爱孩子,一定要懂孩子、要信任孩子、要宽容孩子、要赏识孩子、要学会批评孩子”的道理。在平时与家长沟通或家长会中,我帮助家长们增强对子女的认识,改进教育方式,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技巧,现在班里的家长大部分对子女的教育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二、外来工子女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在没有熟识之前,他们往往不愿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为此,我们在这方面也作了探讨,探讨的结果是要求老师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观其行而知其心。我结合班里的实际,把它融入到我平时的教育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班有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整天寡言少语,作业也做得一塌涂地。经过观察,我发觉该生有许多闪光点:爱劳动,讲卫生。于是,我利用早会课的时间,表扬了他。他当时满脸通红。后来在一次作业中,我发现他书写较工整,正确率也比以前高了,我给他画了个大大的笑脸。他捧着那本作业本,满脸笑容,眼中折射出喜悦的光芒,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表扬生效了。渐渐地,他在课堂上举手的次数多了,作业也做得越来越好了。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阡县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一跃成为许多打工者梦寐以求的拾金宝地。县里外来人也逐渐增多。这样的现象无疑大大促进了石阡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给同等重要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难题。这些打工者携带子女来到石阡,有的甚至还举家迁入。对于大人们来说,是找份工作——容易;而对于这些随着父母来到陌生地方的孩子们,他们面临的则是继续接受教育,这对他们来说——困难。这些准备继续受教育的孩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种种原因,相对而言,他们属于学校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如何把这些形形色色的孩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崭新的班级,也同样使他们迅速适应县城的教育方式,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呢?这是一个严峻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情绪情感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内地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沿海开放地区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二)情绪情感上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经过家访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班上大多是来自四川、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的孩子,父母从事的多是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当地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而成人世界对外地人的排他性等因素,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2、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三)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了解到,这些孩子与本地孩子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艰苦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强的自立意识和耐挫能力。与同龄的本地孩子相比,他们少了许多娇气,在生活上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而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辅导。缺乏家庭教育意识,是目前外来民工子弟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位家长跟老师诉苦,不是我们不重视家庭教育,确实是因为我们文化水平低,孩子问的问题我们都答不上来。这无疑成为了众多

家长的一个借口。其实,“家庭教育包括生活、学习的习惯培养,思想观念的引导,综合素质培养等等,其实学习辅导只是家庭教育很少的一部分内容。”

谈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打、骂。他们认为,不打骂,是很难让孩子长记性的,唯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效果。这绝对是一种过激的教育办法,而且容易让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孩子在这种状态下就极容易受一些坏习惯的诱惑,比如离家出走,或沉迷于网络。

二、解决方案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融入集体是基础。

1、学校应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给转学生一个适应期,让他们可以以轻松的心情去更快的适应并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集体。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使其加入,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减少其自卑感,使他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来更好的学习。再管理学生方面,教师应注意不要因自己的一些言行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外来学生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3、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外来学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老师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外来学生往往在班里倍受冷遇。他们成绩差,家庭条件差,往往成为老师和学生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绊脚石,被老师批评次数越多,大家在心理上就越不愿去接纳他。而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在于老师,老师要站在外来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要多用激励的言语,帮助他们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多用激励来面对这些相对弱势群体,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消除焦虑心理,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二)家校衔接是保障。

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辅导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条件普遍较差,通过对外来人员家庭的调查了解,发现在家长观念、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管教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尤其是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共同教育好学生。针对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和给学校教育确实带来一定难度的现状,我校拟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辅导”上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以便让他们的子女得到最优化发展。我们现在所做的有:

1、开设系列讲座。我校历来重视对外来学生家长的辅导。根据家长的需要,我校几年来一直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与子女同行》一书。近年来,我们面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家长群体开设了系列讲座,如“本地区及我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如何使您的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给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艺术。

2、提供外来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平台。在我校设计的一份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为生计而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学习的占了被调查人数的73%。为了拉近家长和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子女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庭开放日”,努力创造条件让外来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了的学习生活情况。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爸爸妈妈我能行”、“向爸爸妈妈介绍我的老师同学”的主题活动中,这些外来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听到了他们需要和父母沟通的心声,都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了很好的反思。

3、父母应更多关心学生的需要,包括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看孩子温习功课或者是陪孩子聊一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这些做法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很关心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心理上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环境。

(三)抓好学习是关键。

学校心理辅导包括学习辅导。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自信心、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对成功的需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差这是事实。因此,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操作中,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出症结,查漏补缺。导致学习差的原因有:(1)智力差。(2)学习基础差,在系统知识结构中有严重的疏漏环节。(3)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因长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而导致厌学心理。(4)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以(2)(3)两个原因为主。比如学生戚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念过汉语拼音,是个“拼音盲”,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无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身心疲惫,考试成绩差无成功感。“治水要从源头抓”。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

2、发动学生,结好对子。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普遍愿意模仿他们所崇敬、爱戴的人。青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学生看到了教师为了这些外来学生呕心沥血毫无怨言,很愿意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压力,对这些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我根据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既能管好自己又有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品学兼优的小老师,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学习习惯开始抓起。

3、降低难度,从头做起。由于学生在智力结构和发展水平上是有差异的,其成长环境和各自经历不同,他们在学习上所能达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协助学生设立学习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最近发展区而定,不可强求统一,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经过努力后,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外来学生与其他儿童一样有受到表扬、给予肯定、获得奖励、引起注意等心理需求。想方设法让他们确立自信,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自信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他们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2)、因材施教。做为教师,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祝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开展自我竞争。自信心与正确归因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内在的可控的归因,才更有助于学生从自身寻找学业成败的因素,并根据表现来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提高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竞争,进行纵向比较,只要自己是不断进步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6

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城区的框架不断拉大,在这期间,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但外来务工人员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在盖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略了子女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子女的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因为我们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每年接受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特别多,但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家庭教育问题等,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了满足社会对和谐教育的需求,也避免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学校从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调查研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教育问题》确立为初一年级数学组的研究课题。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中,大部分学校通过通过对国内有关农民工子女现状文献资料的收集,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当前的受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全国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有效经验;通过以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为主要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交往状况,农民工子女学生对现行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其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从他们身上直接获取详细的资料,了解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对困难的应对方式;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家长,与他们展开深入访谈,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及家长的需求,了解其教育需求以及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还邀请邀请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看法及建议,进一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观察农民工子女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交往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与需求,并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获得成长。

学校将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研究,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将优秀案例、经验、论文、学生成长记录进行整理,汇编成《农民工子女教育经验汇编》,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提供资料。

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胆小怕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从不读书复习,根据调查,能主动读书的不多,自觉复习的几乎没有,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

2、卫生习惯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甚至有几个学生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果皮、纸屑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导致教室环境差。

3、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人、骂人、起绰号、叫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不团结,班级不安宁。

二、如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1、多爱心。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首先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2、多关心。

根据马斯勒的人的需要的金字塔结构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出现在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之后。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要增强外来务工子女自我实现的信心,应该先满足他对友谊、感情的需要,使其充满活力,走出孤独。教师在这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毫不吝啬地将关爱、尊重撒播到外来务工子女的身上,经常前方位了解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因为孤独是人最难以忍受的状态,他们生活在一个全新、陌生的群体之中,对于关心的需要较其他学生更为迫切。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4、多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愿望的心理。” 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也是培养下一代成才的需要。“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被一个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肯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现象,称为‘标签效应’。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标签效应的影响,好的标签会引发一个人的潜力;坏的标签,则有可能将一个人导入歧途。所以我平时注意积极使用好的标签,坚持以表扬、赞赏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在批评中切忌意气用事,对孩子作出不全面的评价,以免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中成绩差的更容易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性格孤僻的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等。行为问题是需要感化的,应该采取‘导’的方式,而不适宜一个劲地用批评去‘堵’,我们要慎防标签效应的负面作用。我没有用带‘标签’的眼光看案例中的学生,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细致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

外来务工子女体现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外来务工子女具备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用于学习中。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共同关注民工子女的发展,三方面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共同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发展。

新课改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如何使课外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外来务工子女互补教育模式刍议 篇7

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对如何使外来建设者子女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本地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并利用外来建设者子女自身的资源对本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即如何采用一种互补的教育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以活动为载体, 进行能力互补

1. 生活能力的互补

在暑假里, 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一种活动形式, 就是让城里的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 让其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辛。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常组织学生到某地区亲身体验, 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 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 让学生互相传授、相互体验。

学校里大扫除, 干得最出色的总是那些经过生活磨炼的同学。比如来自四川省邻水县的学生张某, 虽然成绩不大理想, 但是劳动积极、肯吃苦。显然, 他身上的优点是本地很多学生都不具备的。其实像他一样能吃苦的外地学生还有很多。学校举行野炊活动, 捡柴、淘米、做饭、烧菜, 干得最火热的总是那些经常做家务的学生, 而这些学生中, 外地学生又占了93%。显然, 如果教师事先对外地学生的各种技能有所了解的话, 在分配或安排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组合, 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2. 说话能力的互补

大量外地学生的到来也是一种资源,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那么各地的风俗人情就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而说话能力的培养, 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虽然教材中有很多进行说话练习的素材, 但是那些素材未必完全适合学生, 未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让外地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事情, 则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在活动之前, 可以先让外地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材料, 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整理、编辑, 然后在班会中尽情地交流。在交流中, 既培养了外地学生大胆发言的说话能力, 也让本地学生领略了全国多地的风土人情, 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以关爱为根本, 进行情感互补

1. 生生互补

中秋节的时候, 也正是开学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虽说外来建设者子女的父母大多在身边, 可是他们距离亲戚或者原来的同学都比较遥远, 他们挂念的, 或许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甚至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在班级内开展一些合适的活动, 让外地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家一样的温暖与舒适!端午节到了, 本地学生送给外地学生几个还带着余热的且带着箬叶清香的粽子以及喷香的茶叶蛋, 让外地学生倍感温暖!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份真挚的情感呢?外地学生的家长回老家了, 带来了很多家乡的土特产, 他们会把这些土特产带到学校, 和本地学生一起分享, 这时, 你可以看到双方的笑脸是多么的灿烂!

2. 师生互补

在冯骥才写的《珍珠鸟》中有这么一句话:“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实际上,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个贵州来的王同学, 个子不高, 但是大山中坎坷崎岖的道路铸就了她倔强的性格。刚进入班级, 给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 更糟糕的是, 由于她的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的困难很大, 她想到了辍学。班主任老师知道情况后, 马上打电话给她, 动员她回校学习, 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 她回来了, 任教语文的陈老师也抽出空余时间给她补课。她被老师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学校要开运动会了, 班主任正忙着选拔运动员, 王同学看着大家跃跃欲试, 心里也很想为班级出一份力量。可是自己这学期刚刚转入, 大家都不知道她的底细, 再说了, 她自己也从未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 虽然很想参加, 但是心里也没底。这件事情被细心的杨老师知道了, 特意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间与她谈心。最终决定让她代表班级参加400米跑步比赛, 这时候的她还是问了一句:“杨老师, 我能行吗?”“没事, 杨老师相信你!”就是因为这份关爱, 就是因为这份信任, 让她鼓起了参加比赛的勇气, 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其实, 我们所期望的, 并不仅仅是她帮班级赢得的荣誉, 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外来学生愉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三、以课堂为平台, 进行知识互补

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外地转进来的学生, 文化底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但是未必每个方面都比本地学生差。如何结合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内容, 适时地在这两类学生中有目的地进行互补, 也是有很大的空间的。

1. 阅读图书, 互相交流

阅读大量的图书, 历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 如何利用阅读教学课、综合实践课等进行图书交流、阅读心得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这项活动可以和读书活动紧密结合, 首先, 动员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交换课外读物。特别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学生, 他们原先所持有的课外读物与本地学生相比在数量上、类别上都相差甚远。同学之间交换图书既增加了外来学生的阅读量, 也有效地让他们更快融入新的集体。其次, 通过图书交换, 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再次, 在图书交换中帮助外来建设者子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进行有效的筛选,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预设的读书目的。

2. 描述地理, 互相了解

由于区域的不同, 各地的气候、生产的农作物、水果、矿产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小学科学教材中, 也有较多的篇幅介绍以上内容, 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东西南北之间差异很大, 诸多的知识学生根本无法在科学教材中得到诠释与理解, 即使有所了解, 也有可能是似懂非懂。现在在教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与矿产资源时, 我们根据班内生源分布情况, 事先让有地域关联的学生做些准备, 上课时让他们进行描述, 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甘肃、陕西的学生讲讲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与当地由于缺水所带来的种种不便, 学生就会在如何珍惜有限的水资源方面有较大的感触;让四川长江流域的学生讲讲三峡的壮观与山峰的秀丽, 可以让学生增加对祖国山水热爱的情感;让贵州的学生说说当地的“地无三分平, 天无三日晴”的地理特点, 从而让学生了解贵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成因;而面对北方或者中西部的学生, 则可以让本地学生说说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多姿, 他们已经看到了局部, 加上本地学生的描述, 可能会认识得更多、理解得更好。

可以采用这种知识互补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还有很多, 比如语文课上介绍各地风土人情;体育课上乡土体育项目的拓展等等。总之, 有了这个理念, 就会有拓展的空间, 就有了互补教育的可能。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区域游戏;自信心;原因;探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这就致使城市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要面对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在区域游戏中缺乏自信心。

一、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区域游戏自信心缺乏的原因

区域游戏是小班幼儿十分喜欢参与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拥有相对自由空间,能够促进幼儿提升动手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等,幼儿也可以通过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自己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尽情表现自己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由此获得成功的愉悦感,逐渐培养目的性的学习兴趣。但是,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在区域游戏中总缺乏自信心。

外来务工人员在很多方面的条件还难以和城市居民相比,而他们的子女很容易产生自己不如别人感觉。比如,在开展区域游戏“娃娃家”时,在“娃娃家”的家具布置环节中,别的小朋友都在热火朝天地给这个家摆上“电脑”“冰箱”“挂烫机”“微波炉”等,忙得不亦乐乎,而几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却只在一旁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小朋友们忙碌,想不出给这个家摆设什么物件,因为别的小朋友摆设的东西使他们感到了陌生、新奇,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在活动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信心。

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忙于生计,与孩子的沟通很少,有的孩子常常因为父母忙于生意,而被单独锁到家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渐渐形成了孤独的心理。他们看上去性格孤僻,不爱言语,说话声音较低,有时甚至让老师难以猜出孩子的心思。这种孤独心理表现在区域游戏中,就是参与游戏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二、培养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区域游戏自信心的有效策略

自信心可以使幼儿产生参与区域活动的强烈愿望,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都拥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通过认真分析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区域游戏中自信心缺乏的原因,找出树立自信心的有效策略,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引导幼儿克服自卑,唤醒内心应有自信。帮助小班外来务工子女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需要教师和小朋友们的共同帮助,只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活动氛围,这些幼儿才能渐渐克服自己自卑的心理障碍,与大家融为一体,感受一个充满自信的自我。作为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看到幼儿怯生生地看着别人玩,而很自卑地认为自己没有能耐参与进去的时候,要以恰当的方式去亲近他们,要给予他们鼓励,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进步的时候要率领大家给与他们真诚的赞美和掌声,由此唤醒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在区域游戏“娃娃家”的家庭布置过程中,笔者看到四川籍外来务工子女小华“置身其外”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忙碌时,就走过去用和她一样的四川方言说道:“你想想自己家里墙上都挂什么,就选一个挂在娃娃家里吧!”“我家的墙上挂着……辣椒!”当一串红红的“辣椒”挂在厨房时,这位小朋友激动地说:“老师,看我的辣椒多漂亮啊!”教师立刻给小朋友介绍:“大家看这串辣椒好看吗?我们给小华小朋友一个掌声吧!”相信,在大家热烈的掌聲中,她的自卑一定会一点点散去,自信将在阳光下绽放。

2.帮助幼儿克服孤独,充分感受自信之美。外来务工子女的孤独心理大都表现在不爱交流,不敢和小朋友说话,对于这样的小朋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给予鼓励,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教师、小朋友的散发着正能量的鼓舞,感受到一种真情的呼唤,一个可以展示自己内心的氛围,从而产生参与区域游戏的自信。

比如,外来务工子女张茉茉小朋友,性格孤僻,很少讲话,为了帮助她在区域游戏中树立自信,在区角讲评的时候,笔者特别提出让她来讲述,开始难度比较大,她常常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但教师总是带领幼儿们注意倾听,并及时给予热烈的掌声,在老师和小朋友的鼓励下,她的“话匣”渐渐打开,享受到拥有自信的美好。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9

福州市淮安小学 林华

伴随着国务院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福州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海西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能在城里的学校上学。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公立学校的优势资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个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1、福州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

从2007年起,福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初中、小学都将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2009年秋季,全市已有接近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就读。福州市各个公立学校成为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的主要渠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方面,与本地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许多老师普遍感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教,不好管理。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孩子积极向上, 勤奋学习, 表现较好;但大部分行为习惯差,自卑感强,自我封闭现象比较严重,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少兴趣,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小部分上进心不强, 时常有逃课、打架、骂人等,甚至染有不良习气。

3、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薄弱,家长文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不足。许多家长整天慢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沟通,有的从来不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观念落后,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好,家长会予以较大的支持;如果学习成绩较差,要么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要么干脆放任不管,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造成孩子恐惧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居住条件较差,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及近郊地区, 多数居住在简陋的临时用房或搭建的棚屋区或狭窄的出租房里,学习环境差,而周围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时常影响着孩子,部分孩子甚至沾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2)学校因素:

公立学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方面有许多优势,大量涌入的进城务工子女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很多班级都满员甚至超编,老师经常连日常的教学工作都忙不过来,负担非常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管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公立校之间私下比较学生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对学习中上水平的学生相对重视,而不少进城务工子女由于基础差,无形中就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饮食习惯与城市当地学生不同,保留着不少乡村礼俗,穿着也简单朴素,日常交流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乡音,有时听不懂同学和老师讲的标准普通话,与城市当地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明显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他们从心理上与老师以及城里本地学生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更快的融入到城市教育中。

4、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学校教育

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关爱外来人员的孩子,在班干部的配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都要平等对待。学校要结合实际,改革课堂模式,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全面发展。

老师更要重视学习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化。加强家校联系制度,老师应主动深入地对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充分的信心帮助成绩较差的孩子建立自信心。由于这些孩子本身学习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当学习上碰到困难时,就会打退堂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之能够继续努力。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内容,然后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既减少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负担,也能让孩子在家能较好的学习。

学校应该正视外来学生与城市学生及老师之间的文化差异,倡导城乡学生之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既能树立外来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教育中,还能使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2)家庭教育:

应当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逐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情况及时的跟老师汇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

进城务工人员除了关心孩子的智育,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德育,及早发现并高度重视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避免用不当的方式体罚子女,而是应该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子女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不良行为在早期得以改正,使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必须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的机制。学校通过警民共建活动,经常邀请社区民警进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也应积极配合社区以及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和不正规的摊点等,防范不良社会因素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城区大部分学校在警民共建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公立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基本没有当地公安机关派出的兼职法制副校长,今后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提出本方案。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外来务工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外来务工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严格执行外来务工子女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成立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各处室、各班级要加强对依法保障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建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

二○一二年二月五日

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 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现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黄择芳(校长)副组长: 赖开元(书记)黄喜文(副校长)

成 员: 黄天生(副教导)

赖永辉(副教导)黄传加(辅导员)黄世昌(总务、保卫处)

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

二○一二年二月五日 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学 保障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制度

一、明确收费政策。转入我校借读的外来务工子女,可直接享受本地生同等收费标准,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

二、落实管理政策。学校和教师不得歧视外来务工子女,做到与本地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三、制定优惠政策。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当地居民子女待遇,对贫困学生开展扶困助学,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四、强化责任考核。外来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与本地学生一样列入对班级和老师的考核内容。对因学习基础或其他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校要及时给予安排个别辅导等助学措施,使他们跟上学习进度的步伐。

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篇11

关键词:深入调查 家长充电 关爱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56-01

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了常州,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新市民的子女也随之都进入了常州的各所学校就读,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做好家校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1 深入调查,探究根源

这些孩子有的比较调皮好动,在学校里玩得是满地打滚,追逐打闹,甚至在草坪上随意穿梭,随地乱扔垃圾。总之行为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其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沉默不语,不爱跟同学老师交流,甚至不敢正眼看老师,有时教师一句无意的话语或者同学一句玩笑,都可能使她们心灵上产生阴影,导致孩子性格障碍,其实这些正是因为她们极其自卑的心理在作祟,缺乏自信。

他们的父母平时为了生计,每天忙于奔波,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满足家庭的温饱,就是他们的忙碌的目标,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的缺失。归结有以下几点。

(1)经济条件较差。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工作一般以在私人企业做搬运工、纺织工、建筑工比较多,有的做点小本生意:卖菜、卖水果等,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工作的时间却很长,劳动强度也较大,常常要做12 h,经常还要加班,一到家里,常常累得倒头就睡,孩子的作业很少能再检查督促了。有的甚至连自己孩子的吃饭问题也寄托在老乡家解决的,因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在校靠老师,在家靠自己”。

(2)文化水平较低。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文化教育是非常普及了,但是仍然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其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大都是初中水平,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对于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是有缺失的,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吃饱穿暖,不受其他人的欺负,孩子学习任务不完成,他们不在意,但是一旦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了,他们常常教育孩子不能吃亏,以牙还牙,甚至也会帮孩子出面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原则是相悖的,这就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矛盾。

(3)教育意识不够。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小时候在老家就养成了,潜移默化,点点滴滴,习惯成了自然。到小学阶段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城乡差异他们难以适应,很多在城市中格格不入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很习以为常的,一时难以纠正,而他们的父母平时也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或者根本也沒引起他们的重视,有的甚至还是隔代教育,导致孩子在学校里,经常会做出些违反学校常规的事,而受到家长的投诉、老师的批评。

所以,在学校里,同学之间、家长之间,会出现鄙视,互相排斥等不和谐的现象,这些都是摆在学校一线教师每天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引起矛盾更加尖锐,后果不堪设想。

2 加强学习,共同关爱

(1)首先,创造机会,多为家长充电。学校里有家长委员会,通过家委会举办一些家长沙龙,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育子心得,相互沟通,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对于其他家长的教育更有模仿作用和实际操作性。

其次,学校经常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了孩子在校学习的真实情况,通过学校印发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学习,也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要求,这样就为家校的良好沟通,合力开展孩子的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举措让他们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家庭教育中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

(2)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在育人过程中,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庭环境的良好程度,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麻将声声,吵闹不断,居无定所,父母离异。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都不能保证,如何能保障孩子正常的心理呢?这些因素都难以保障孩子安心学习,安心做着自己喜欢做的活动。所以家长应该为孩子创设好和谐、安定、民主的良好的氛围。

(3)教师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教师在充分指导家长家庭教育外,不能放松对这些孩子的关爱,而更应该对他们以三心:偏心、爱心、耐心。对于他们,教师要格外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或者过失,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武断下定论。

在我班级中,小丁是一个比较憨厚的孩子,黑黑胖胖的。平时在班里一直沉默寡言,不吵不闹,但是在学习上不够自觉,家庭作业拖拉。

面对这屡教不改的他,我很生气,于是就跟着他回家,进行家访。他的家在一幢二层小楼里,小楼被分割成若干多个房间,住着不同的民工,他家在二楼的一个单间里。穿过杂乱的楼梯和走廊,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他家,一眼看去,家里比较凌乱,一块布隔成了两间房,也没象样的书桌,他年满70的奶奶在家,指着小方桌,这就是小丁平时写作业的地方。

心酸之余,我向他述说了小丁在校的表现,孩子较听话,但是学习上懒散,不自觉,希望通过家长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他奶奶无奈地讲述了他家的境况,他家来自安徽,儿子、儿媳为了挣钱,来到常州,但是因为工作关系,现在儿媳跟着儿子跑运输,几天回来一次,睡一晚,也许一大早又得跑车了。孩子就丢给了奶奶,奶奶年纪也大了,只能在生活中关心他,除了提供吃、穿以外,其余的无能为力。

当即我与小丁的父母通了电话,希望他们忙于生意之时,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孩子,现在孩子更需要父母的亲情呵护。

对孩子我除了叮嘱他要体谅父母、奶奶、让孩子要用行动报答父母以外,我感到自己说话的苍白无力。

经过这次的实地查访,我不再一味指责小丁了,常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他,帮他解决课堂上的难点;在竞选班干部时,也力推小丁做劳动委员,培养他的责任心,也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小丁取得一点成绩,就大力表扬,也及时向他父母报喜,父母在欣喜之余,也深感自己教育责任的缺失,母亲也尽量不出车了,争取多点时间陪陪孩子,给孩子以关爱。

加强对外来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篇12

一、加强学校制度管理, 是外来员工子女养成教育的必备基础

1. 建章立制

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靠几次教育、几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需要严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规范训练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是学校养成教育是否成功的基础。

根据外来员工子女的实际, 我校除了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外, 还从学校实际出发, 制定并实施了习惯养成教育方面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生在校一日生活常规、文明班级评比制度、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学习习惯评比细则、行为习惯评比细则等。为使有关规定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学校还制定出学生需要养成的“八大学习习惯”、“八大行为习惯”, 编写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三字歌”等。各班主任还根据班级实际引领学生制定班训及班级公约。

2. 加强督导

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是颇有难度的, 因此,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适时督导,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如根据学校提出来的“八大学习习惯”和“八大行为习惯”的养成, 结合相关评比细则要求, 各班形成“班主任———班干部———小组长”三位一体的检查机制, 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 对学生的做操、早读、课间活动、班级及个人卫生等进行量化考评, 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发现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这样加大检查力度, 不让学生存在侥幸与松懈心理, 同时持之以恒, 不厌其烦地进行引导、鼓励与督促, 渐渐地规章制度就会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3. 典型开路

优化学校制度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注意抓好学校和班级中的典型。各班对照学校制定的学习及行为习惯评比细则, 开展“谁的星星最亮”及“雏鹰奖章争章”活动, 每月评选出五名班级“好习惯之星”和数名奖章获得者 (自理章、文明章、环保章、手拉手章等) , 学期结束后各班推荐最出色的两名学生参加校级明星评选。对成为校园“十大明星”的, 建立有关档案资料, 学校进行拍照, 发给证书。通过校园各级明星的评选, 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好榜样, 以少数带动多数, 形成集体强大的内驱力, 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是外来员工子女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

1.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实体,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陶冶校园人的情操, 塑造校园人美好的心灵, 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培养校园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虽然我们的旧校舍已无法在选址、建筑及布局上再做大文章, 但是, 我们通过校舍内部的陈设布置及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不断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例如, 在每间教室里, 有统一的国旗、学习园地、班级公约、班训、美术作品展板、卫生角、图书角等。在楼梯及走廊有名人名言、英雄人物肖像和学生艺术作品的选登, 有“慢步轻声”、“文明礼貌”、“节约用水”、“不乱涂乱画”等标语, 时时提醒着学生要保持安静、整洁的校园环境, 努力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学生也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者, 学生参与校园绿化与美化的过程,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为此,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社区的义务劳动, 同时把卫生区、绿化区划分到班级, 实行责任管理, 建立督导队、导护师、带班领导三位一体的行之有效的检查、评比机制。由于校园洒有自己的汗水, 因此学生们会倍加珍惜, 自觉爱护, 也养成了不乱扔纸屑、不随意践踏草地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2. 重视教师文化建设

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他们的人格魅力、工作态度都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建构良好的教师文化,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让外来员工子女感受到第二故乡的爱与温暖, 我校开展了“关爱学生, 共同成长”的师德教育活动, 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培训、撰写心得体会、参加演讲比赛等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的认同, 逐渐树立起“爱与责任”的光荣感与使命感,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爱,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播种爱。在这种爱的氛围影响下, 教师的亲和力增强了, 学生对教师有了一种信服感, 他们把教师的爱化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内驱力。

3. 关注“寓德于教”的课程文化建设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空间, 因此, 学科教学应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注意寓养成教育于教学之中。如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富有思想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重点、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 一篇篇优美、引人入胜的课文, 运用不同的方法, 或分析词句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 或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行为, 或创设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引起共鸣, 情感体验, 进而明白道理;或通过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 使学生进入角色体验, 实现情感升华。又如, 利用科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 勇于探索, 热爱自然, 爱护环境的积极态度;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一切都会成为学生习惯养成的动力源泉和内在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是促进外来员工子女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实践“活动内容与活动规则”。少先队活动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1. 丰富活动内容

我校除了每年一度的“三节”, 即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活动, 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纪念日组织少先队活动外, 同时注意挖掘校内资源,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 开展“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的系列主题活动等。

2. 明确活动规则, 增强活动效果

开展少先队活动并不只是让学生玩, 而是要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将习惯养成教育渗透在各种活动过程之中, 因此我们在活动过程中特别强调活动规则, 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 使活动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打扫卫生, 走进工厂参观, 走进大自然等, 每次活动之前都要进行相应的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等教育;活动结束后, 都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 撰写心得体会或交流活动收获。学生在这些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亲身体验与感悟, 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 使学生由他律到自律,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开展学生自我教育, 是外来员工子女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

小学的中高年级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一定的自控能力, 初步具有自我认识、分析、评价的能力。因此要注意及时巩固、加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采用自我教育的方法, 增强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能力, 促使其良好习惯的稳步形成。

1. 参与管理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还得靠学生自己。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自我锻炼、自我教育, 便能获得真正的自我发展。因此, 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必须有学生参与制定;唯有参与, 才有认同。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 既能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和才干, 又能在行动中有意识地按自己制定的制度、目标来执行, 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2. 提供平台

学校有责任提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如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各班中队委员要避免终身制, 要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人员、为同学服务的机会, 班级的黑板报、学习园地的布置, 班队会的组织及红领巾广播站的播出等, 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到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道德行为就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和巩固。

五、优化家长教育工作, 是外来员工子女养成教育的重要合力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也是终生教师。因此在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中, 我们要优化家长教育工作, 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注意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情感, 经常与家长联系, 通过家访、开家长座谈会、发放“家校联系卡”等形式, 及时了解、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及存在问题, 与家长达成家庭教育的共识。

其次, 针对家长实际, 从家长关心的焦点问题入手, 学校定期邀请优秀班主任、校外辅导员、成功家长等到校上课, 就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孩子失败了如何帮助他、家长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等问题, 对家长进行教育子女的方法与对策培训。

上一篇:于青春的经典美文下一篇:这是青春的起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