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2024-05-15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通用7篇)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篇1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医学专业的性质、任务及医疗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医疗工作者提出的医学职业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是医务人员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问的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医疗管理医学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掌握和应用操作技能、提高工作技巧、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动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学是人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对生命的关怀。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教育,德育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医学生作为我国医学卫生战线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其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卫生行业整体道德水平。重视和加强医学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一、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的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给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情况。在这样具有大转折的医疗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求过硬,职业道德上更要过硬。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没有这一思想做基础,医术再高也是空谈。正如全国劳模俞卓伟院长说的:“有德无医误患者,有医无德害患者,有德有医救患者”。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从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仍处在教育阶段的未来从业者,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深化职业道德意识,也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二、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途径

1、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德育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来看,理论教育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美国医学会医学院校处及美国医学院校协会于1998年5月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美田绝大多数学校已认识到有必要把职业精神看作医学生教育的关键因素来强调,纷纷开设了有关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正式课程。

同时,他们还明确地强调了医学院校教学中职业精神的属性,即个人兴趣服从于忠者的兴趣,坚持高尚的伦理与道德标准,响应社会的需要,表现出核心的人性的价值。这对于我们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2、积极构建适应各专业特殊技术要求的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医学技术各专业工作内容差异性大,医学

职业道德教育应符合职业工作特点,使共性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专业。如我们在护理专业增添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在药剂和中药学专业增添了药剂人员职业道德和药营人员的医德规范,等等。针对不同医学技术的工作内容来实施教学要求。

3、以学生为本,全方位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应以多种形式集中讲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为切人点,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人手,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职业道德课的必要性,并学好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

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探索情景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以体验为主,强化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原

理。将我们近几年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上创新与实践的多种教学模式列举如下:

3.1明辨式教学法道理越辩越明,精彩的课堂辩论能使每个同学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医疗纠纷案的辩论。设定场景为:医院未能及时输血而造成患者死亡,选择两组学生进行辩论医院是否要承担责任。通过辩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2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患者、患者的家属、医务人员等重要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症泪腺TGF-β1 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角色使学生全方位理解医学活动,理解医学意义和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表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如我们以我国第一例异性法处理的医疗事故纠纷案为例,让学生扮演外科医生、化验员、血站医务人员、内科主任、护士等,亲身体验了他们在职业活动中的错误行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理解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3案例分析教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成为分析研究问题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把案例分析法借鉴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在教育实践中,结合案例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体现了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并通过个别典型案例的分析以达到认识一般的方法。我们选择案例是主要介绍近时期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

3.4讨论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要求和思路,由学生具体策划实施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坚持讨论与讲授相结合,坚持讨论启发式教学,鼓动学生参与教学,在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大的教育,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

4、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与专业课学习中德育渗透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不仅使大批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大奖,更激发了学生

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在专业课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的渗透,培养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激发他们对医疗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5、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拓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的。走出校门,体验社会,培养责任。充分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如开展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具体活动,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与社区、居委会、敬老院等共建合作关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义诊咨询和其他医疗保健活动等,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患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感情,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和成就感,也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在活动中,使医学生的德职业道德情感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充实,职业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一个医务工作者,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因此,我们要探索多种途径,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医疗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只要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敏锐捕捉到新形势、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篇2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理论认为:按照课堂活动所围绕的中心, 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教师中心式和学生中心式两大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焦点, 在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 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是当今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的教学法。为掌握这种教学方法, 我参加了由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职业教育发展学院专家布兰登博士主讲的培训学习。该培训主要是培养解决“如何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如何激励学生, 开展学习竞争与合作?”、“如何制作教具和使用学习资源?”、“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等问题。培训从实践细节角度对“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深入的诠释。培训通过角色扮演、虚拟情景、案例分析等方法, 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自身的教学技能。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 课程内容介绍

《如何培养团队精神》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三单元的体验与探究课, 我国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了解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以培养职业能力———团队精神。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法去上, 老师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只是讲完这些大道理, 学生也不会有兴趣。我决定现学现卖, 运用这种教学法上好这堂课, 内容太多, 选择“团结友善”为教学的重点。团结友善它要求我们团结合作、共同进步;与人为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我从曾引起全国网民热议的在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入手, 结合南京发生的“彭宇”案, 媒体掀起的大讨论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与人为善, 构建和谐、幸福社会的问题, 从而去引导学生理解遵守公民道德、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运用

1.分组合作学习。首先给班上的同学随机分成5个小组, 组均7~8人, 小组以圆形或方形摆放, 在课室内寻找自己的地盘。制作设计自己小组名字和标识 (logo) 、团队口号和学习园地, 使他们有团队的观念。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享受学习成果。

2.课堂活动设计。我上课班的是幼儿教育专业班, 根据我充分的了解, 该班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表演能力、演讲口才能力优势, 所以设计一组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的活动。角色扮演就是要学生扮演街头摔倒的老人, 重现没有人敢上去扶的情景;在实施过程中, 表演老太太的同学, 不但自备了服装、头饰道具, 还进行了简单的化装。演技也非常了得, 从语言、动作到表情的模仿是十分到位的, 时而还有些夸张, 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演完之后, 抛出“路遇摔倒老人你敢扶吗?”的辩题。

分敢与不敢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正文:救人要紧, 时间就是生命, 人的生命没有第二次。

反方:如果场面太血腥, 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持, 不敢去扶和救。

正文:在危机关头, 人命关天, 我们必须出手相救!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反方:我们不是医务专业人士, 随便去扶可能造成伤者的二次伤害, 不能随便去扶摔倒的人, 可能使病情加重。比如骨折。

正文:是不是骨折, 我们可以上前询问就能知道, 不能因为不是医护人员而撒手不管。

反方:我欣赏你, 但我不会去学你!因为有前车之鉴, 我准备了一段视频, 请大家看看我不扶的理由!

正文: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有像“南京徐老太”忘恩负义的人, 但也有更多懂得感恩的人。

反方:被讹诈不需太多, 一次就够了, 可能被讹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就给毁了。用自己的前途作赌注, 这样的代价太大了。

正方:反方提出的理由是怕血腥场面、不是医务人士没有专业的救护知识, 怕讹诈。归根结底就是一种为个人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

反文:人为自己想没有错, 还自己都保护不了, 又怎么去帮别人呢?

正方:反方同学,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有一天, 我们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而别人都像你一样的想法, 这个局面是多么的恐怖呀。

反文:这是社会的现实, 我也没有办法。

正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互助精神高度体现。你救起的不单是一个生命, 你救起的是一个社会道德、社会良知, 因为有你的行为,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当正方话毕,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无异于认同了正方的观点。我也准备一份礼物奖励给这位同学。

3.运用好评价工具。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和教师有帮助, 教师的点评更是非常重要。先由他们小组自评, 然后组与组之间互评, 最后教师点评。我作为教师, 在点评最后时说, 今天我们懂得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做。团结互助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中之一, 我们还应知道“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九大关键点均有体现: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核心技能;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活动、资料来激励、帮助和挑战学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效果

(一)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经验告诉我们, 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角色表演、虚拟情景这种教学方法正好能挖掘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的各种“快乐”因素,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构筑发展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 角色表演、虚拟情景手段的使用, 学生会越来越爱“演”, 越来越能“说”。通过表演锻炼, 学生的胆子增大了, 语言表达流畅了, 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在课堂表演中尽情展现, 尽情地享受学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作的乐趣。与此同时, 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就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三) 把握重难点, 升华情感, 形成理性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它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素养的同时, 力求学生懂得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学以致用。角色表演这一形式可以把教学内容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 进一步地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快乐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教学内容。同时在表演中, 学生能走进所扮演角色的心灵深处, 深刻感受角色在剧中的各种真实情感, 引起强烈的思想共鸣, 从而唤起内心对人生价值、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既利于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 更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

(四)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在课堂与学生地位平等, 不再是主导、强制、控制的角色。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 老师和学生都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学习所带来的愉悦, 活泼的课堂, 更容易拉近师生彼此间的距离。如此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局限, 形成更融洽、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使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把握课程中心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地发挥, 作为老师, 确定选好课程中心, 突出选择重难点知识内容, 必须认真研究课程要求, 以什么主题进行活动?当这些问题都确定时, 我们的课堂教育才能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二) 利用学生、课堂的资源

课前要留心观察、周密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教学。资源是否具备, 是实施课堂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 我们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活动, 必须从学生具备的知识、教学工具、网络资源等方面考虑。这样才能构建精彩活泼课堂。

(三) 演好引导者角色

把课堂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必要时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为中心, 鼓励创新并不全是由学生无限度的自由发挥, 这样可能会偏离教学方向。演好引导者角色, 适时地给予一个赞许的微笑和目光来鼓励他们,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 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更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总之,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由于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鼓励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切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显著作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施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敢于进取, 善于吸收, 大胆创新, 这样我们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将变得生动活泼, 魅力无限。

摘要: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兴起, 各职业学校掀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热潮。作者通过培训后, 通过使用该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课程进行实践, 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教育部, 2008.

[2]李思源.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导刊, 2012, (3) .

[3]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9) .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8-0057-02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许敏(1974-),女,潮州市湘桥区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潮州/521000)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中职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因年龄的关系,中职生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全面认识,对未来的就业想法过于单纯,从而制约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中职生普遍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合理,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控制等问题。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①就业期望值过高。78.13%的学生认为在潮州幼儿老师非常抢手,普遍要求月工资2000元左右;81.25%的学生对工作地点、环境、幼儿园规模及吃住条件等要求很高。②学习目标不明确。15.63%的学生觉得学习没有用,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拿毕业证,有些学生则只对舞蹈、声乐、钢琴这些技能课程感兴趣。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非常迷茫,因为在职中阶段没办法考取“教师资格证”,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不能当上幼儿老师,对未来没有设想。

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鞭策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发挥潜能,提升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立足点

1.立足学生实际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对自我的分析基础上,它要求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首先要对自己的内在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测评,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分析她们的个性优势,鼓励她们全方面发展,充分发挥潜能,使学生能主动适应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需求。

2.立足专业实际和社会实际规划职业生涯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还要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用工单位对员工的要求、哪些资源关系有助于顺利就业等。在教学中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师的理解仅仅是:唱唱跳跳、陪孩子玩游戏而已。为了让学生全面具体地了解幼师的工作,笔者先后带领学生到绵德幼儿园、启元实验幼儿园、华星幼儿园和凤凰中心幼儿园开展见习活动。在见习期间,学生们从晨检、早操、上课、课间活动、午餐、午休到个别孩子的单独教育这些环节都全方位参与。从中感悟幼教工作是怎么样的,幼儿老师要做什么、怎么做。借此机会多向幼儿园的老师学习,多与她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指导和信息。使学生们成长为“懂理论、会教学、会做人、能办事”的合格幼儿老师。

3.立足学生的目标实际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目标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学生的职业理想从远处说,关系她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从近处说,直接指导她们的择业行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具体的近期目标出发,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引导学生把那个“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苹果”作为近期目标。如把在幼儿园见习活动中获得的职业体验作为目标等,使自己在攀登一个个台阶的过程中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继续攀登的信心,增强向长远目标奋斗的决心。

4.立足于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学校与职场在活动内容、行为方式、人际氛围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学生只有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才能迈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学生职业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要求和规范,使学生产生职业的认同感,早日从心理上进入适应阶段。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领悟、角色认知。课堂上,笔者充当“导演”,引导学生扮演老师开展教学活动和主题班会。时刻提醒学生要把自己当作“幼师”来看待,使“幼师”这角色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之中。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奋斗过程,这样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幼教工作。

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实际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使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为职业体验期。主要通过报告会和带学生到绵德幼儿园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幼师这个职业,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岗位群,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我,并写成幼儿园体验心得,进行职业兴趣测量,然后结合家长、老师的建议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留底保存,建立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二年级为发展修订期。二年级专业课、实践课增多,要引导学生加强相应专业技能如钢琴、舞蹈、美术、手工的学习。在基础课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提高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职业体验,带领学生到启元幼儿园和华星幼儿园开展见习活动。结合学生职业体验的情况,指导她们将整体目标分解,确定近期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

三年级为实践适应期。笔者主要从就业心理、政策法规、面试技巧、礼貌礼仪、安全意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求职简历做好择业前的各项准备。学校与社会各界取得联系,为学生精心挑选顶岗实习的单位,通过“推介会”等形式,建立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使毕业生顺利就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位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柳君芳,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2]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篇4

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广大青年教师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敢于创新,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能主动改善知识结构、钻研业务知识,做到爱岗敬业、教学育人、为人师表。纵观目前各个学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状,整体处于向上、发展的态势。但不可否认,有的青年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缺乏认真负责精神,授课照本宣科,工作敷衍了事;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缺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和精神风貌,在政治态度、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上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关注青年教师职业精神教育和培养是一个迫切的话题。

一、现状分析。

1.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调查中有近39.7%的人不知道《教育法》中规定的我国教育方针是什么;有47.5% 人持无所谓或愿意离开教师岗位的态度。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青年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现代教育观念问题

有部分教师不够刻苦钻研业务,教法没有创新,教学观念落后,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出来。如个别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课堂上教师牵得太多,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效率低下。调查中发现有65.1%的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很难做到,因为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广泛存在,并很难解决,有45%的人提出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教 1

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影响高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3.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问题 问卷调查表明有近50%的人提出“压力大”是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压力体现在:第一,教学压力大,教学工作量过多,进修提高机会少,而且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差。第二、科研压力大,课题的申请、论文的撰写等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对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有计划、有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提高,同样是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4、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问题。

部分青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塞责,如备课、批改作业马虎了事,照抄照搬参考教案。个别教师在办公室置学生不顾,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玩笑。

5、在对待学生方面的问题。

个别教师没有真正爱护、尊重学生,缺乏耐心说服教育工作,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偶尔会发现个别学生被罚站在门口的情景。

6、在团队协作方面的问题。

由于教师是知识分子,容易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个别青年教师既分工又分家,缺乏协作精神,工作中互相拆台。

7、在与家长沟通方面的问题。

个别青年教师未认识到教育学生要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必要。缺乏奉献精神。个别教师与家长沟通少,家访次数少,有的甚至训斥家长。

二、培养措施。

(一)、自身强化

1、树立热爱教育,具有高度使命感。

教师必须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这是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需要。教师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人生目的;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人生态度。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它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2、强烈得责任感。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 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教师对学生严中有度、严而有方,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学习上、思想上以及行为和生活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各方面都得以健康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职责。

3、关爱学生。

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罗素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

3分地自由地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一腔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爱心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爱护和关心上。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学校引领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力度

学校利用教师政治学习、工会活动,加大对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力度。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邀请党校教师为青年教师上党课。开展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整改活动。学校要求青年教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并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然后,每位青年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写整改计划,并进行反馈。

2、关心青年教师生活

学校关心青年教师生活,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比赛,满足青年教师多种兴趣的需要。学校、工会关心青年教师疾苦,对青年患病、婚、丧、分娩都进行家访慰问,从而沟通了青年教师的心。因而青年教师情绪稳定,都能安心地在学校工作。

3、建立健全监督和激励机制

学校应制定完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教育和考核,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聘任、普升、奖惩以及评优必备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强化青年教师业务考核的指标体系,促使青年教师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还

4可以利用广播报刊、宣传橱窗、报告会等途径大力宣传职业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先进教师和事迹,以激励广大青年教师。

如何培养自律精神 篇5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④]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学校培育具有自律精神的新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对这样的重要任务却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他律在起作用,自律精神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总是带有程度不同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德育政治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学校德育目标是从国家的政治目的出发而制定,甚至可以说,某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目的代替了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在实施德育目标以及执行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学生的规章和条例时往往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衡量和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又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定为主要标准。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有说服、榜样、实际锻炼、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尽管这些方法本身没有强制性,但使用者由于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比如“说服”被公认为德育的基本方法,如果能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通过双向交流让学生有反说服和选择的余地,这样的说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使用者往往在说服前就定下框框,必须达到“我说你服”的目的;而且使用者往往以教育者的权威出现,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服也要服。这种教育从形式上看是说服,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服从,带有明显的他律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把学生引向“唯上唯书”的王国,只能把他们培养成“服从”型的人,不可能培养成有自律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当前处在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又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各种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命运问题。下面仅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谈如何塑造学生的自律精神的问题。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系统的认识,对道德范畴、原则、规范的价值和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能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作出判断和评价。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现代心理学派行为主义提倡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得来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即强调环境的影响作用。但行为的模仿往往是表面的、外在的,不一定出自主体的内心认识和需要,儿童往往盲目地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对一些良好的榜样行为,因缺乏认识也不可能内化为自律行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和教师经常给学生强制灌输一些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他们不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不注意反馈信息,使学生对理论和规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这样,正确的理论和规范也就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过去长期以来,全国持续开展学习先进榜样的活动,无疑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不可否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走过场或搞形式主义的偏向,致使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榜样的思想言行缺乏相应的理性阐明,使学习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随大流的行动上,未能深入他们的心灵、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真正成为指导行为的指南。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自律道德的基础。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受教育者把自己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客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和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实质上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践履、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自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使他们能够自律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评价自己行为举止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必要措施。”[⑤]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是由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所构成。现对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作点分析。

1.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能够在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批判形形色色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潮,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各种歪风邪气。虽然当代学生大多数人的思想品德本质上是好的,然而也有的人面对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西方社会学说大量涌入的影响,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有些人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少数人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密不可分,对社会政治道德现象作了分析,自然会引出一定的判断,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独立分析的水平。当前,某些教育者采用注入式的手段,学生学习政治、道德理论习惯于死记硬背,不联系社会实际,不接触思想,这不仅不能提高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反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外部定向”特征,处于他律状况。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才会使他们的道德水平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要自律,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就一般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尚差,往往不能正确解剖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表现为自我认识偏高,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比较片面,而且有一颗好胜心,总以为自己的言行是对的,如果别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说服他们,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我正确的观念。另有些学生是出于无知而陷入盲目,那就更需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3.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行为不越轨,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独自一人时不做坏事、丑事,没有庸俗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⑥]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也较差,在公开场合中因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尚能克制自己,惟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能自控,有些人因而干出蠢事和坏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监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自律道德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孔子认为,“行”比“言”更可靠,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形成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⑧]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从行为上加强训练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在行为训练中检验学生的自律水平,促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沿着正确的路子迈进;二是通过行为训练与反复实践使自律道德得到巩固,并形成自律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思考:

1.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责任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和毅力,表现为实际行动中果断、坚决、勇敢、自制和坚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能排除一切阻挠,不以客观外部的影响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原则,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的意志达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⑨]那样坚强。孟子特别重视磨炼人的意志,他认为,只有受严格的意志磨炼,具有排除各种威胁利诱的能力和毅力,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⑩]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常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触犯纪律,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制力不强,缺乏坚持精神,不能自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克制,或者受到同伴的影响,或者受到外界的引诱,或者受到别人的“挑衅”,因而做出越轨的行为。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行动目的。动机的确立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动机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意志的过程,只有当正确的动机战胜不正确的动机之后,正确的行动目的才得以确立。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强意志力。再有,要求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中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

2.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行为训练。学生的个性不同,自律水平和行为方式均有差异,教育者要针对其不同个性采取有效措施指导行为训练,切忌一刀切或一锅煮。有些学生沉着、坚韧、持久,但经常缺乏主动性和果断性,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启发他们的自觉积极性和提高坚定性。有些学生积极、活跃、朝气勃勃,但有时会产生轻率或鲁莽的行为,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沉着和提高自控能力。有些学生热情、主动、果敢,但常常不能坚韧、持久,对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刻苦耐劳和坚强的毅力。还有些学生个性软弱、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勇敢、果断精神和原则性。学生的自律教育,一方面需要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另方面需要加强集体教育,只有把因人施教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提高教育效果。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 篇6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在《无题》里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 文明之树的培育者, 人类灵魂的设计者。”①可见在传统的职业精神内容里, 教师不仅需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 还需要有传授知识、传承文明和引导启发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或活动和心理状态, 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方面的内容。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中特别的群体, 他们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 还需要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支撑, 而且因为工作时间不久, 职业规范尚未完全内化, 职业精神也未完全形成, 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所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进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缺失现状

(1) 职业态度麻木, 职业信念淡漠。部分教师选择从事教育行业, 并非从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抱负出发, 入职后强烈的不适感使他们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 但又不知采取何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长此以往, 因为职业幸福感的降低, 他们不再抱着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的信念来工作, 并不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理想, 在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时态度不端, 敷衍了事。

(2) 职业认同度低, 缺乏奉献精神。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发展, 经济体制的转型, 多元化价值理念的冲击, 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 劳动报酬低于劳动价值, 使部分教师开始怀疑和否认自己从事的职业, 从而转向其他行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产生冲击, 如果对这些不良思潮无法抵制, 就很容易导致教师内心浮躁, 无法全心投入工作, 职业情感变得淡薄, 缺乏奉献精神, 这对于教师职业发展和教育系统的健全稳定是十分有害的。

(3) 职业压力大, 职业倦怠现象严重。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作年龄的增长, 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科研任务, 还面临着婚恋压力、住房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继续深造和升迁压力, 教师开始忘记或无法坚持最初从事教育行业的理想, 对教育工作激情减退, 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更新专业知识, 不注重教育方法的实用性, 与同事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疏离感, 不愿意花时间去关心同事和学生, 上课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很多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去校外兼职, 甚至有跳槽的打算等等。

3 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措施

(1)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推动社会舆论导向。政府在颁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时, 要正确定位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精神,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度和内化水平。传统的教师职业精神都强调“蜡烛”精神, 希望教师都能达到自我牺牲的理想状态, 忽略对高校青年教师个性和内在需要, 缺乏对青年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 这种观点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社会现实性,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认同和内化相当不利, 打击了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甚至这种要求使部分青年教师产生敬畏感和惧怕感, 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 要充分考虑到青年教师也是教育的主体, 要重视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把青年教师看作是一个有自我需求的社会人, 使其在教书育人和践行服务精神的同时,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样才能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职业幸福感, 从而努力追求职业理想;同时, 政府在社会中要充当舆论的导向, 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更多的人以宽容和积极的态度看待他们, 一个具有尊师重教精神的社会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希望。

(2) 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 强调教师的主体性。首先, 学校在教师的聘用、职称的评定、继续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晋升制度和师生配置等方面的管理要让教师自主参加学校管理, 体现管理的民主性, 增强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效能感, 同时要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 在制度建设方面, 要健全完善培训制度、考评制度、激励制度和淘汰制度, 创造一个积极竞争、良性循环的校园文化环境, 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教师的良性发展, 加强教师的危机意识;第三, 学校还需要推动以高校青年教师为主力的组织建设, 建立专门的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管理部门, 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同时推进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 有利于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和促进青年教师的心理修复;最后, 学校要在物质和精神支持方面给高校青年教师充分的支持, 比如在劳动报酬要基于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劳动价值, 提供充足的进修和晋升的机会, 在住房和子女教育方面也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需要,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学校领导也要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现状和生活情况, 多与青年教师聊天谈心, 理解他们的个性需求, 以满足其精神需求。

(3) 教师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其职业精神最重要的因素, 树立起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关键是要依靠教师自己, 首先, 高校青年教师要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 要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抱负和追求, 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个精神力量就是坚持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其次, 高校青年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古语云: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②这说明除了传授知识, 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道德品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三, 高校青年教师要用心去关爱学生,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仅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 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 在不触犯原则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才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这样的教育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最后, 高校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强调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摘要:职业精神是高校青年教师奉献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文章从阐释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内涵出发, 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缺失的现状, 并从政府、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

注释

11 蒲倩.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5.

如何培养职业精神 篇7

一、引言

职业学校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也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今后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认知、实践到评价阶段,循序渐进,教师起到观察、协助、引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教师的指导培养相结合,学生的职业精神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表现。

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载体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载体和途径来实现。

二、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

(一)职业精神的涵义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去能动地表现自己,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形成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职业者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它指导着职业者在工作所表现的所有环节,它是职业者工作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体现。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的前提,是职业者必备的素质。

(二)职业精神的要素

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是个人依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职业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待工作的态度。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态度不同,职业的价值实现也不同。

职业责任是职业者要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并自觉地担负起来。

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者就无法发挥内在的动力。

职业纪律是对职业者的一种约束,也是职业者遵守劳动规范的一种自觉性和意志性的表现。

职业良心是职业者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情况下仍能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防止自己在工作中做出违背道德和伤害他人和集体的事情。

职业信誉是职业者从业中的形象,职业者经过长久的认真工作等良好表现被给予的较高评价。

职业作风是职业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习惯和形象。

三、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方面的载体来实现。“言传”可以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言传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身教”可以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境化”可以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境化的途径有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

(一)“言传”——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培养职业精神。职业学校需要让学生明白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没有工作实践经验,难以体会到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表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到职业精神的内涵。在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作者和劳模,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这些名人故事,在学生们怀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他们学习职业精神的动力。

言教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合理有效地开设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市场就业意识、依法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体育课堂

在运动实践中掌握合理有序的运动技能可以培养体育精神,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竞赛促进教学,让体育教学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提高的目的。

3.艺术课堂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4.专业课堂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理念。专业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使职业精神培养融于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法,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团队协作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

5.课外读书计划

课外读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二)“身教”——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

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1.军训

军训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

2.实训课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到实验、实训室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工作原理、实际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能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地理解。实训教学要结合教、学、做合一,实行“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将技能目标达成与技能训练任务相结合,将实训车间的模拟操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思路不断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学生和员工两者身份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

4.社团活动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社团活动,比如时政社、合唱社、舞蹈社、绘画社、器乐社、声乐社、球类社、健美操社、武术社、跆拳道社、瑜珈社、棋牌社、游戏社、文学社、手工社、发明社、烹饪社、插花社、编织社、书法社、家政社、化妆社、摄影社、心理社、法律社、演讲社、主持社、辩论社、方言社等等。社团活动通过展示评价来考核。所有的社团在经过日常活动之后,通常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节集中展示。届时有表演的、有竞赛的、有展示的,通过评比分出高低。社团活动给不同能力群体的学生创造了活动的舞台,使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让他们从社会边缘地带重新返回到社会中心舞台。社团活动对于青年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非专业的技能活动

是指专业技能要求之外的,跨专业的技能活动,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活动,获得营销的资格证书;机械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工活动,获得电工的资格证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广告制作活动,获得广告的资格证书等等。非专业的技能活动通过社会评价来考核。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技能宽度,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和质量;非专业的技能活动是学生自己喜欢而选择的,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专业的技能活动获得的学分可以弥补自身学分的不足。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6.社会实践活动

不少老三届的成功人士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无不感慨地说,下乡知道了农民的辛苦,进厂知道了工人的辛苦,当兵知道了战士的辛苦,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社会和学校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获得宝贵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从职业院校到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哲学课程,了解社会人生;结合经济学课程,了解商品市场;结合法学课程,了解腐败犯罪;结合专业课程,了解职业活动的全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7.科研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不足是教育自身的不足,不是孩子们的不足。职业学校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有很多项,经验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得的专利中,既有发明专利,又有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外观设计专利,几乎涵盖专利的所有类型。科研创新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8.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客体也是人,人有其共性,但更多的却表现为个性,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计划。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服务对象,而对其他服务对象漠视甚至嫌弃。志愿者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着重体现出整体的观念,这样,服务开展才会人尽其用,才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志愿者活动对于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9.拓展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强调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活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活动。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强调集体合作;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拓展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境化”——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

1.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职业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教室的布置,最重要的是班级精神的形成,在班级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

3.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通过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发展和努力的方向,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职业精神。

4.师生关系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与示范作用。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既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教师应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身学习的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学习、人际交往、应用开发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它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典范。

总之, 我们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通过 “身教”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通过“境化”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相融合,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上一篇:发动机实习报告心得下一篇:2市场人员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