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2024-05-09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精选9篇)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1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随着许多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循环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循环经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21世纪前二十年,我国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手段,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将成为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要求。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本质上是统一的,两者应该纳入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实现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实施“十一五”规划、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当前的环境资源危机急需循环经济来疏解,循环经济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节约宝贵资源;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有助于降低经济成本;有助于增加社会就业;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规范,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远没有形成。我国已经出台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部分涉及循环经济内容的有关法律法规,但明确、系统的循环经济法的制定还在酝酿讨论中。

2. 循环利用的意识不足,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人们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不够,资源危机感不强,普遍缺乏循环利用的意识。从企业方面看,目前,很多企业对循环经济本身和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不足使坚持经济利益导向的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这对企业积极主动地在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制约。

从家庭和居民层面上看,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宣传倡导下,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有所觉醒,但远未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人们普遍缺乏将生活“垃圾”分类捡装的习惯,对可回收垃圾的范围也不十分清楚,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日常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足20%,而经济发达国家的回收利用率大多在65%以上,更谈不上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水、电、气等能源资源的行为。

3. 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下,资源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有些污染和废弃物排放不计成本,由于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比使用现成的资源成本高,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对于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处理办法。但实践证明,处理的力度远远不够,还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例如,我国目前对排污严重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大,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这对于引导企业自觉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将循环经济推广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去是十分不利的。

4. 循环经济技术水平不高

企业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环保产业的总体水平只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对这些理论和相关技术的探讨和研发还有待加强。

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众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表明,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法规制度、形成经济激励机制、开发相关技术等措施来推进。为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快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立法

国家应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立法。在法律中明确企业的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均由企业自行负责。我国还应修订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在总则中对循环经济做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或将之分散到污染防治、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章节之中。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等单行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再生利用做出特殊的规定。在一些重点行业,如高资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和可再生利用行业,制定专项法规,以加强可操作性。在全国人大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主持下,中国正在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关草案须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

2.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对于迫切需要循环经济而同时循环经济又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中国,为了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体态,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由于其覆盖面广,在构建循环经济整个过程中无疑成为其铺设社会基础的最佳通道。首先应从培养青年人环保意识开始。教育青年人具有环境意识应该是学校的任务之一,因此环境教育应列入我国中、小学的义务,目的是使青年学生懂得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了解环境变化中尚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环境意识,珍惜和爱护大自然。其次,增加环保方面的新型职业(如职业“废弃物处置人员”),培养一大批专业人士直接从事环保事业。通过他们的努力,倡导公众对垃圾进行分类,尽可能使用节能灯、尝试没有电视的生活,用纸扇代替风扇,用风扇代替空调等来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将公众行为与循环经济理念联系在一起,对推动中国民众发扬优良传统,建立节约型社会将起到积极作用。

3. 利用经济手段,形成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

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具体包括: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收费等政策措施。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

同时,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社会经济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加强环境收费力度,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推动节能减排,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落实污染者收费的政策,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垃圾焚烧、抑制过度包装等。

4. 提高技术、节约能源

循环经济,就是把上一生产过程的废料,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使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实现环状式的有机组合,变成几无废料的生产,因而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表面层次看,上游产业所排放的废料,甚至是有害材料,所以能够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并且是一种能够节省成本的原料,关键在于技术,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但究竟何种技术会应运而生,则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是企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的结果,因而企业需联合各方力量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科技研发优势,联合它们以市场为纽带,选择有基础、战略性、主导型的关键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节约型社会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节约;经济性;非经济性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在少数发达国家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实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应从以下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传统的粗放型经济是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在这个反馈式流程中,从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一部分经废物利用等技术加工分解形成新的资源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另一部分经环境无害化处理后形成无污染或低度污染物质返回自然环境中,由自然环境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所以称它为闭环流动型经济或循环经济。

第二,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不遭受人类的破环,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实现生态平衡,能够稳定地存在。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能持续发展的经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追求的是数量型经济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日益枯竭的资源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二、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与特征

(一)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因此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似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由于对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缺乏认识,人类在取得一个个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工业废弃物产生的公害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和生命,环境破坏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生态难民。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之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些严酷的现实,迫使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是这一新发展形成的两个重要里程碑。《环境和发展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献的签署,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循环经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资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传统经济活动是一条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为了自身需要,通过高强度滥采地球资源,并在加工和消费过程中把大量的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一方面粗放一次性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另一方面通过排放造成灾难性环境后果。而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废弃物,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三、循环经济的短期“不经济性”与长期的“经济性”

循环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经济模式,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运行。那么,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否相适应呢?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市场主体都具有自利性,商家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应当遵循“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原则,也就是说精明的商家最关心的事情就是要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其它因素都是次要考虑的。但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得不多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这会在很多方面增加成本。

在清洁生产尚没有全面推广和成为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进行清洁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清洁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比同行业没有采取清洁生产的同行背上更多的负担,其生产成本就会高于同类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而偏离“成本最低”的原则,导致“绿色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比如前些年遍地开花的小煤矿和小造纸厂把大量正规企业逼上了绝路。从买方的角度来讲,尤其对咱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消费者。同等质量的产品价格上的优势比环境品质要更为重要。而且目前一般消费者也不会过于关心清洁生产及其对环保的作用。现阶段绿色产业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绿色商品价格较高,其购买者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者或特别关心环境的人。在美国,从绿色商品专营店走出来的顾客,手里提着带有绿色标志的商品,显得有些自负,因为他们感到为社会做了好事。换句话说,环境保护要依赖道德的力量,发展循环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利原则提出挑战。

在生态工业园层面,美欧八九十年代以来推广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做法,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形成了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质就是形成一种经济“生态圈”,其中的典型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一个生态工业园就是一条经济产业链条,园区中的企业存在上下游关系,彼此依赖的程度非常高。如果上下游的企业在各自的行业中齐头并进的发展,生态工业园的集群优势和资源优势就会充分体现出来,各企业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就变成了优势;但如果这个链条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特别是上游企业,那么就会对下游企业造成打击,从而影响整个链条的运转,这时的依赖性就变成了劣势。此外,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中存在的诸多

非对称性问题,单纯靠市场的作用不可能推动建立生态工业园。因而,建立庞大的生态工业园必须由政府出面主导,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相关企业组成协作联盟,这势必导致增加社会成本,并且存在宏观决策失误的风险。

循环经济之所以表现出“不经济性”。并非循环经济理念落后,也不是循环经济从根本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而是因为我们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存在问题。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根源在环境资源的滥用。而引发环境资源滥用的经济机制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来消除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促使人们对有关资源过分使用,引发大量的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不会过分关心如何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和处理排放,清洁生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环境滥用的现象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企业从自身盈利的要求出发就会主动贯彻“3R原则”,进行清洁生产就不再是“赔本买卖”。在宏观层次上,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在现行体制下,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得不到反映,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不仅没有从最终附加值中扣除,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现行核算方法严重背离了实际的经济运行,并不能对“3R原则”的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因此,应当采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那么,政府为生态工业园“买单”,从长远来讲是很“经济的”。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模式构建 篇3

叶美锋林代炎吴飞龙

(福建省农科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 350003)

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attern Construction

Mei-feng YE,Dai-yan LIN, Fei-long WU,(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 The develop agriculture circulation economy wa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fluencing factor and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Key words:agriculture;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model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为了经济的全方位的、快速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理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工业循环经济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而言,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它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而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中,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尽可能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原则是“3R”原则[2],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原则是通过在农业循环经济运作的源头,即资源投入的输入端,减少物质与能源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以预防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在畜禽养殖业中,通过集约化生产,引进新品种,并对饲料的合理配制,降低料肉比,推行畜禽健康养殖,减少饲料成本及药品投入,提高成活率,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降低畜禽废弃物重金属排放的效果。再利用原则是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或产品,以避免其过早成为垃圾。如猪舍冲栏污水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7BAD89B13及院科技支撑项目Zymb0805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叶美锋(1981-),福建福州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农业污水治理研究。E-mail:yemeifeng1021@126.com [1]

经过厌氧处理后的可作为鱼塘养鱼、农田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资源化原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回收,综合利用,以达到从输出端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理量的目的,如利用畜禽养殖场固液分离后的畜禽粪渣栽培食用菌,再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使畜禽粪便废弃物完全资源化利用,既防止废弃物排放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不断重视,国内各省市对农业循环经济都开展了一系列模式构建与推广,就此总结归纳一些较有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发展最早的模式[3-5],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是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的典型代表,在我国发展已有相当成功的模式。由于我国南北方地域气候、环境、经济条件等各项因素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实施的生态农业模式也各有不同。在辽宁省实行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更高效的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目前已在东北地区大范围推广21万户,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还有在南方地区推广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在此模式基础上因地制宜衍生出的“猪-沼-稻-鱼”、“猪-沼-茶”等模式,则是通过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还将加工业引入了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生产,扩大了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种养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模式已在各地区也已取得良好成效[6]。在西北地区则是根据当地生态脆弱,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等实际情况,通过“山地种养结合”、“小流域开发治理”、“林间套作”等多种模式,发展小规模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通过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以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1.2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模式就是指将废弃物、农副产品等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变成有用的资源,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产品,即利用农业废弃物与农业资源之间的循环发展经济。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畜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若利用得力,既可解决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为企业、农户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目前在该方面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包括农作物秸杆的综合利用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

2.1.3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

循环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把农业的发展纳入到生态农业园区中,以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为基础,通过加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工业主要生产原料来自农业生产,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垃圾等固体废物能够转变成为良好的农业资源,从而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形成以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工业互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依托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研究及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创立企业品牌,并使农民有效参与到产业系统中,让农民真正分享到企业的利益,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

2.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的要害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出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因此,以福建省为例,运用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可以知道,目前福建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的主要影响因素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而根据2002的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排序分析[8],排名前五名的分别是为农业耗水系数、禽畜粪便资源化率、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农膜使用强度,排名前五位的有4个是资源减量投入方面的,说明长期以来资源大量投入是影响福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导致单位面积投入的农业资源量过大,影响了农业系统的消费能力,给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制约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此外,资源安全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排名也较前,特别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中的禽畜粪便资源化率,排在第二,障碍度达14.57%。因此,只有充分关注并处理好这些因素,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7]

2.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目前,全国上下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缺少对物质循环和价值增殖等量化研究和系统分析,仍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问题亟待学术界研究解决。具体来说,一是需通过政府干预措施,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部门、相关企业及农业生产者各自的职责与权益,同时指定经济激励措施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积极性;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度,并全面推广先进技术,对各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三是应根据各区域环境条件、资源情况及当前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分析、比较国内外先进地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从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制度以及模式创新进行研究,以便制定出适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与实施成效

根据以上各地区制定与实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可以看出,在推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对目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大量投入与资源循环利用问题,而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中主要的产物包括农业桔杆、农产品加工下脚料以及畜禽粪便废弃物等,其中又以畜禽粪便废弃物为最主要污染物,这些废弃物的年产量巨大,如果不经过处理会对

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影响,而这些废弃物中还含有丰富有机质、N、P、K养分,通过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1)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9]。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表

种类

畜禽粪便

农业秸杆

生活垃圾

林业废弃物

加工废弃物

其他

合计 数量/108t26 7.0 2.5 0.5 1.5 0.5 39.0 肥料 有机质/10t N/10t 27399 36386 1748 6250 3205 3040 2001 80029 1470 430 69 120 34 84.8 56.6 44能源 4P/10t 294 57 7.3 72 55.5 17.3 11.5 K/10t 1109 651 37 249 500 101.8 67.9 4热值/10KJ 沼气/10m 标准煤/10t 32 100 12 23 7.3 22 6.7 203 497.84 1546.86 177.8 346.71 111.13 328.93 102.24 3111.5 1.12 3.48 0.40 0.78 0.25 0.74 0.23 7.0 15838蔬菜类废弃物 1.0 2264.4 459.1 2715.7

因此,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对各地区实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分析,可归纳出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以种植业为农业循环模式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种植业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同时,种植过程中产生的农作物秸杆可利用秸秆气化制气、秸秆压块成型制炭和锅炉集中直接燃烧等形式,其中秸秆气化目前在国内已开始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通过秸秆气化产生的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可成为直接供生活和工业生产用的优质能源;农作物秸秆、籽壳还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既可提高秸杆转化率,有可降低食用菌栽培成本[10-11]。而菌渣可作为有机肥的生产原料,生产出的有机肥又可以用于农产品种植,实现一个以有机肥为中心的闭和循环体系。例如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山东章丘

[12],当地大力发展秸秆气化,实现了能源循环利用。目前已建成六处大型秸秆气化站,可消化秸秆1.5万亩/年。如刁镇巩家以各种秸秆为气化原料,产气量400立方米/小时,气柜容量为600立方米,日均消耗作物秸秆2000多公斤,年可消化作物秸秆近1000吨,消化利用1000多亩的秸秆。当地还大力发展食用菌养殖,通过利用小麦、玉米等秸秆作为培养基发展食用菌生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目前已修建了水寨、枣园、双山等20余处食用菌养殖基地,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年消化秸秆近6万亩。产菌后的菌渣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成生物肥料,或是把桔杆加工成制成颗粒状饲料,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化生产,目前已建成济南澳利、凤凰山、东旺等六家生物有机肥厂和白云湖、金土地等五家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饲料厂, 年消化玉米秸秆近20万亩。一方面提高种植业作物产量,培肥地力,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合循环系统,另一方面扶持壮大了龙头企业,实现了秸秆转化增值。

另一种是以种植业养殖业结合作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带动养殖业、种植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共同发展,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技术,使畜禽粪便转化为养殖业内部或种植业的原料或能源,实现养殖粪便的潜在经济价值,同时实现养殖废物零排放。通过对畜禽粪便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后,猪粪渣可以作为原料栽培食用菌,菌渣与猪粪渣生产有机肥,分离出的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产生的沼液作为液体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作为生活生产燃料,还可以用于发电以提供养殖场及周边农户生活用电[13]。目前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年生猪存栏数1万头的猪场,利用菌渣及猪粪渣年可实现生产有机肥

3000吨,年产沼气量达11万m3用于发电利用,预计年发电量将达17.0万度,则年可节约电费11.5万元。沼液用于鱼塘养鱼及灌溉用肥料,年可节省肥料27万元,年新增产值达360万元,新增利润100万元,猪场采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运行3年,已全部收回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李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41-143.[2]翁伯琦,陈奇榕,黄跃东,等.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06.[3]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

(1):65-68.[4]曹俊杰.论生态农业与农村循环经济的一致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2):22-25.[5]周震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1-64.[6]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9):72-73.[7]方中友,陈 逸,陈志刚,等.南京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5):487-491.[8]朱鹏颐,张国.福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思考[J].东南学术,2007(3):78-86.[9] 孙永明, 李国学, 张夫道等.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现状与发展战略[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8): 169 – 173.[10]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 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4):757—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篇4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作者:吴光玲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资源环境;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2O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5

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

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实行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总结、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党中央提出的“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能源增长翻一番支撑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在优惠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经验和总结国内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经验。

当前我国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一是节约优先的方针未能很好落实,节约优先没有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资源性产品价格不合理,支持和鼓励节约降耗的财税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难以形成促进节约的有效激励;四是缺乏技术支撑,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五是全民节约意识不强,发展思路不对头、消费心理扭曲、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大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6

关键词: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成,措施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 但随之而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局环境的舒适、便利。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生态的回归, 减轻城市加速发展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作者拟从构建产业循环体系、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方面来阐述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 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 即资源循环经济, 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联系在一起, 建立的一种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 生态学规律指导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并且经济系统也是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 把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有效的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1]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 这与传统经济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 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率低, 能源消耗大, 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循环经济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能源消耗, 实现了资源的循环使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们发现, 城市的飞速发展, 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 还促进了城市非农就业岗位的增加;城市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使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和优化;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因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了有效改善;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也有了新的进展等等。但是我们还看到,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些由此引发的弊端开始逐渐的显现出来, 有关资料显示, 地球上人口的一半都居住在城市, 城市人口消费全球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75%的垃圾, 所以成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的城市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因此要建立节约使用资源、减少产生废物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使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成为必然发展成为趋势。[1]

2 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 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 即“3R”原则。[2]

2.1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原则, 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所以他也被称做减物质化, 要求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 最大程度地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 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 不仅如此, 为了减少废弃物排放, 还应该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

2.2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原则, 应该尽量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通过重复使用物品, 不仅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 还能够有效抵制现阶段社会上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2.3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原则, 希望可以物尽其用, 即使物品报废后还可以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下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 就是把已经报废的物品经过处理后变成可以利用的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再循环, 就是将废弃物处理后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 然而不管是再使用还是再循环原则的实施, 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2]

3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二是“人类本体论”城市;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本文重点要阐述的是经济生态化即城市的循环经济及与之所形成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 它有以下四个特征:

3.1 高效性

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循环经济凭借其高效的转换系统和流转系统, 再加上我国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 有效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融合。[2,3]

3.2 整体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 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 同时也要保证构成城市循环体系的四个系统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3.3 复杂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反馈系统, 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利用各生产食物链可以组成不同的循环经济体系, 每个循环经济体系的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是十分复杂的。[2,3]

3.4 公平性

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公平性, 既体现在对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开放的接纳外来移民创业者, 注重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 也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 在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 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这四个特征也是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

4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

城市循环体系有以下四各方面构成:

4.1 绿色产业

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等都属于是绿色产业, 主要是指那些不对或者很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生态农业。现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手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影响, 通常都会采取多种经营、多种产品互补等手段, 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闭合物质流程, 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输出, 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不被污染, 促进经济持续化发展。

(3) 生态服务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生态服务业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绿色产业。

(4) 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环保设备 (产品) 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的环境服务,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业。

4.2 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设施, 具有综合服务功能。

城市基础设施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协调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应尽量使用自然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新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4]

4.3 技术支撑系统

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由以下五类组成的:减量化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系统化技术、再利用技术。

减量技术是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 它是一种利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完成既定目标的一项技术;资源化技术是把报废的物品再次变成有用的物品的技术;替代技术是指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淘汰传统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 开发和使用新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的新技术;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 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产业、技术组合来达到物质资金技术的优化;再利用技术是指最大程度地使原料或产品物尽其用, 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4]

4.4 社会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 与很多个领域都息息相关, 比如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 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社会如何发展, 都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 比如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实行强制性公众参与。

5 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及措施

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及研究的部分, 作者分别从城市产业循环体系、垃圾循环体系和水资源循环三个方面的体系构建说起, 来讨论体系建设中要采取的措施。

5.1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

第一, 要制定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把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规划搞好;第二, 参考产业布局规划和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集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第三, 对于那些虽然在城市建成区但是并未在相关的特色园区生态园区的企业, 也应该加强相关管理, 提高其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水平。第四, 对于找不到链接伙伴的企业产业或园区, 要积极地组织引进和研发相关的补链项目,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第五, 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境产业。这是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4,5]

(2) 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

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 这种方式严重污染环境, 资源利用率低, 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办法, 明确垃圾的管理标准;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 动员每个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第三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 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第四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 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 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3) 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传统意义的城市水循环模式强调水资源的供给管理, 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与我国淡水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因此必须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实现水资源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第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次应增加对雨水等地表水的收集, 分类处理城市污水, 实现用水的资源化;第三, 结合居民楼、写字楼等的新建与改造, 将城市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5]

5.2 构建城市循环经济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首先, 要有符合循环经济的设计, 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做到物尽其用。在产品设计中采用标准设计, 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其次, 依靠科技进步, 创新工艺,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降低能源消耗, 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再次, 综合利用资源, 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取代稀缺的自然资源, 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最后, 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集经济、社会于一体, 因此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 建立完备的规章流程, 并监督其有效实施。国内外的调查证实, 只要加强管理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这些措施是在城市经济循环构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标准化措施, 是完全可行的。[5]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指导我国城市发展是完全适用的。

参考文献

[1]高鹏飞, 等.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J].今日科苑, 2007, 8.

[2]吴志强, 蔚芳.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12.

[3]冯维波.关于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5, 9.

[4]崔丽娜.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及其评价模型构建[C].先驱论坛, 2010, 20.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7

1. 三钢自备电厂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自产发电量已占到外购电量的45%,按每度电的售价0.608元计算,1-7月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20000万元。随着自备电厂的管理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的不断完善,自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1.2用电成本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外购电的平均成本为0.5573元/度,从上表看出,随着最新技术使用,自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仅此一项就减少用电成本支出约7000万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三钢仍将进一步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深挖内潜,提高自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

1.3投资收益率分析

热电站2台1.5万KW发电机组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价值5000万元,是由三钢钢联电力发展公司作为投资方,三钢集团以财产租赁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热电站年销售利润约为1600万元。4#高炉TRT设备由三钢自行购入,电机额定容量为6000KW,工程投资2496万元,年销售利润约为1100万元,随后相继建成5#、6#、7#TRT; STRT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是三钢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相对于独立的高炉煤气透平发电机组(TRT)和汽轮发电机组,STRT发电机组减少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套润滑调节油系统、一套发配电系统,还减少了厂房用地和运行人工成本,每年按并网电量10000万千瓦时和每千瓦时0.6元计算,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投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短期内就能将投资成本收回。STRT投运后,大幅提高了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对提高三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三钢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4税务成本分析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

2. 三钢自备电厂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钢自备电厂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三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大量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给三钢环境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处理不好,对三明市原本就不理想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疑是雪上加霜!三钢过去是“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将富余的煤气放散到空中,即造成能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在TRT建成前,高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煤气是通过减压阀强制节流和形成噪声变成低压煤气后送往低压管网供用户使用。如今三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富余煤气、各分厂的蒸汽、高炉余压余热发电,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最大限度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热电站的锅炉使用的燃料全部是煤气,锅炉作为煤气平衡调峰,煤气多时,锅炉多烧富余煤气多发电,煤气少时减烧煤气少发电,为三钢实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提供条件;TRT装置更是不消耗燃料、无污染的最经济的发电设备,在发电机组运转时,不改变高炉煤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影响原有煤气用户的正常使用,却可以回收原减压阀组白白损失的压力能和热能,有效解决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管道振动,是一项收效十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装置。由于主要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监控,电厂职工的工作环境很好,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了三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为三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3. 三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途径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三钢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理念中的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投入新的节能环保设备。已基本实现了钢渣、含铁尘泥、转炉煤气、高炉煤气、高炉冲渣水、冷却水闭路循环。热电站将排放出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通过发电循环利用;将炼钢、中板、烧结等蒸汽发电; TRT利用高炉煤气的余压、余热再使用发电; STRT将高炉炉顶煤气余压余热、烧结余热蒸汽联合回收发电。都是循环经济三原则的具体体现。要使综合效益更上一层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应进一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强科学管理,重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应组织管理层和公司员工学习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认识循环经济对企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环境责任其实包含在社会责任之中,从长远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效益往往是企业长远利益和更大利益所在的意识。国企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国企的老板是国家、是政府、是人民。没有良好的环境,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是低质低效的; 没有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别说是企业,人类的进步也难以为继。为促进环保事业及可持续发展,三钢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环保的承诺。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8

——2006年5月23日在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韩国防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推进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06年工作安排,从4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长印同志的带领下,市人大财经工作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调研组,对部分先进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情况进行了网上和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先进地区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普遍建立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机制。为了加强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省和部分省辖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协调领导工作机制,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领导小组统一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职责任务,形成了既齐抓共管又各负其责的联动、互动局面。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或经贸委,明确或建立了专门的内设机构,具体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日常工作。有的还成立了执法机构,对已列入年度的循环经济工作(项目)、清洁生产计划企业进行检查督促,促使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计划任务和审核工作。

2、制定了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专项规划。有关省和省辖市在编制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同时,还编制了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有关政策措施。

3、制定了相关地方法规、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山东省清洁生产审核办法》,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制了《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节能监察办法》,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十多个配套政策,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配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他们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保障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利益,对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促进清洁生产的运行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关省和省辖市从本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我省鹤壁市财政每年预算500万),用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项目给以贴息或补助支持,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市场主体自觉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积极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

作的通知》等文件,对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开展了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1、注重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规章建设。为了加快发展我市循环经济,搞好清洁生产审核,市政府颁布了《洛阳市节约能源管理办法》、《洛阳市建筑节能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建委等部门关于在全市城镇建设工程中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推动了建筑“禁实”工作。市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认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通知》。对增强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提高有效资源危机感,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起到促进作用。

2、注意了宣传教育培训,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宣传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在 “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等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宣传。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开展有效的节能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在全市开展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市政府在新安电力集团进行了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形成煤—铝—铝材产业链、煤—电—金属钠—海绵钛、煤—电—粉煤灰水泥、粉煤灰增压砖产业链。以试点取得的经验带动面上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对38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行认证,享受减免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后劲和竞争力。

由于以上工作的开展,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九五”末的13.7吨标准煤下降到“十五”末的7.5吨标准煤,下降12.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1465.6万吨标准煤。洛阳市建筑节能面积达到80.14万平方米。新型墙材产品产量达30.12亿块标砖,节约能源18.2万吨标准煤,城市区应用新型墙体材

料比例达到59.1%。洛阳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累计达1520.8万吨,38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年综合利用量达900万吨,平均利用率达58%。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有的领导干部认识有差距,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氛围不浓;没有组织协调领导机制,部门职责任务不明确,协调配合不力。二是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三是执法部门发改委没有设置与国家、省相对应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科室,只在“基础产业科”加挂一个不在编的 “三电办”来承担具体工作;全省18个市中只有洛阳市没有设置在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科室。四是没有设置相应的节能及综合利用执法队伍,不能及时进行技术检测、掌握节能情况和依法管理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

三、几点建议

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调查为契机,认真搞好执法调查,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组织协调领导小组,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新上项目审核把关制度,研究、解决在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督促各部门做好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2、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法规、规章、政策措施和工作制度。应尽快编制《洛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抓紧对《洛阳市节约能源管理办法》的修改,研究和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配套政策、规章和规定。

3、要健全执法主体市发改委内设机构,建立执法队伍。鉴于市发改委“三电办”还肩负着一定的电力行政职能,建议更名为:洛阳市发改委“电力与资源管理办公室”,纳入在编行政科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河南省节约能源管理条例》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节约能源监测管理暂行规定》、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第七号令《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节约管理办法》、市政府第51号令《洛阳市节约能源办法》,建议尽快成立“洛阳市节约能源、资源监察(检测)中心”,作为我市节约能源资源的执法队伍。

4、要加大资金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建议市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量的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和宣传。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活动。

5、要加强宣传和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手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和案例,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对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高耗能、高耗水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

6、要从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第一个层面是引导企业加快循环经济型企业建设步伐。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主体,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单元。重点抓好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企业节能。

第二个层面是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园区。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要研究入园企业的产业链接关系,整合园区各种要素,促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通过清洁生产、废物交换、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园区内资源综合利用目标。

注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着力建立农村循环经济体系。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小城镇建设,以食物链为主线,廉顾农业剩余物综合利用组合成循环系统,形成农业系统内部或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循环模式,建设循环型农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型小城镇。

第三个层面是建设资源循环型城市。要逐步推行市区企业、居民生活集中供热、供气,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堆放、回收利用,强力推进“禁实”工作,大力推进污水治理和中水回用工作,做好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工作。要按照“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资源开采管理,严格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物能源、推广沼气等新能源,积极应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新型建材和秸秆发电技术。倡导文明生活,提高绿色消费方式。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施“蓝天工程”。

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水型社会 篇9

摘要: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提出了“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要性,进而指出“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对生产函数的描述,直观反映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与效果;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供都江堰灌区等“丰水”地区参考。关键词:丰水 节水型 社会建设 经济学

目前,全社会对于水资源形势和节约用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然而在“丰水”地区是否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问题上,人们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对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有的人不关心,有的人不支持,甚至还有的人只把它作为要项目、要资金的“口号”……“丰水”地区为什么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动力等问题,推进人们对“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识。

一、资源稀缺性与“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总量与可利用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水资源(下称水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水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全局的、绝对的,水资源的丰沛是短期的、局部的、相对的。个别地区虽然习惯上被称为“丰水地区”,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是无限的。第一,“丰水”是相对的,它只是相对于其它地区“不缺水”,也就是说该地区可能是“相对缺水”。(“丰水”是一个大家广泛使用却没有严格界定的术语,水文学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丰水年(期)、平水年(期)和枯水年(期)的概念,现实中,人们约定俗成地把长江流域以南称为“丰水”地区,这是相对而言的。笔者认为是否“丰水”应视水资源的供需两方面而定,同时这是一个具有动态性质的概念);第二,该地区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可能是不平衡的,例如四川省水资源就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性;第三,水资源形势正在由“丰水”向“缺水”转化,这不仅包括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的减少;第四,如果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有限的。因此,就“丰水”地区而言,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无用水之忧,但并不等于水资源不稀缺。既然水资源稀缺,那么就有必要优化配置。这里的优化既包括局部的优化,也包括全局的优化。局部的优化指在“丰水”地区内的不同地方和时期之间优化水资源配置。全局的优化则是指在“丰水”和缺水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与“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之前,人们首先提出的是“节约用水”。作为“缺水”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主要是节约水资源用量。随着对水资源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

“节水型社会”充分地体现了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改变节水乏力的状况。

“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局部优化而言,“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势在必行。由于“相对缺水”的存在、水资源在季节分配上的不平衡、“丰水”向“缺水”转化的动态性,“丰水”地区同样面临着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那种认为“我们这里不会缺水,没必要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观点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其次,就全局优化而言,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和保障。全局的优化并不必然带来局部的优化。局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不等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丰水”地区就没有自觉、自愿节约用水的动力。初始水权的确立和水市场的建立,使节约出来的水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使“丰水”地区的边际成本和收益与全局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趋于一致,为“丰水”地区节水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保护了“丰水”地区节水的积极性。

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学描述

为了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情况进行直观的反映,笔者将“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效果描绘如下。

(一)静态的初始生产曲线

设静态下全社会初始生产函数为F(X),其中F(X)代表产量,X代表水资源用量。

一般情况下,图中横轴代表水资源用量,纵轴代表产量。生产函数曲线BAC代表了在一定的生产水平下,水资源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BA段边际产量递增,随着水资源用量的增加,产量逐渐增加;水资源用量达到A,产量达到最大;AC段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水资源用量的继续增加,产量逐渐减少。由于AC段中,水资源用量是可控的(用多少水,由人决定,用多了,可以把用水量减下去,洪涝灾害除外),故用虚线表示。

(二)缺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假设缺水地区生产函数与全社会相同,水资源用量受到水资源量的限制,最大水资源量为d,那么其产量只能达到D点,无法达到A点。该地区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了初始的生产函数,则形成了新的曲线B„A‟C„。

该社会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生产函数变为F„(X),生产函数曲线改变为B‟A„C‟,从而在可用水资源量为d时,实现了比过去D点高得多的产量D„。我们把BAC向B‟A„C‟的转变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

可从我国的现实中找到例证。1991年以来,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减产粮食280亿公斤,城市、工业缺水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由于缺水,我国的生产函数曲线达不到最优点A.与此同时,我国万元GDP用水量2002年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这说明我们完全有可能改善生产函数,在缺水的情况下,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高得多的GDP.(三)“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描述

以都江堰市为“丰水”地区代表,在现有的用水水平或者说生产函数下,可用水资源量有时为d(不妨设为最小值),小于最佳需求量a,有时为e(不妨设为最

大值),大于最佳需求量a.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值,都江堰市放弃了多余水量,故其产量在D和A之间变动。

都江堰市建立节水型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

建立了如缺水地区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实现在较少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产量F„(X),如:在d下的产量D‟。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A‟]);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另建立了新的生产函数,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在较多的可用水资源量X下的较高的产量F„(X)。这时,一方面,实现了较高的产量F‟(X)(F„(X)属于[D‟,E])„;另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e-X((e-X)属于[0,e-d]),进入水市场,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未考虑初始水权界定限制)。

总之,促使生产函数优化的过程就是“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应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各种风险,但是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四、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面的分析对生产函数进行了简化,以直接地描述节水型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产量不仅是用水量的函数,更是其它多个自变量的函数F(X1,X2,X3,X4,X5…),我们可以把X1、X2、X3、X4、X5分别定义为水资源用量、劳动力素质(包括用水意识)、生产技术(包括用水技术)、生产结构(包括用水结构)、经济体制(包括管水体制)等。生产函数之所以能够变化,是众多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生产函数,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必须从以上众多因素入手。

当前,推进“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提高“丰水”地区政府、企业、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我们不缺水,不需要节水”的片面观念,增强人们对“丰水”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其次,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工作手段,改进节约用水工作,提升用水技术和生产结构。制定好流域水资源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大节约用水投入,加强水资源项目建设,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推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器具、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解决“丰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本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本上建立“丰水”地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在水权、水市场制度建立之前,建议国家考虑对“丰水”地区节水、调水区调水给予适当的转移支付。

上一篇:进贤县电子商务三年发展计划下一篇:父亲节送给父亲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