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2024-06-05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通用8篇)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篇1

大学生心理学作为一门阐述心灵的学问,让同学们开始有意识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自己的心灵交流。如果说我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三维空间当中,那么心理学无疑为我们开启了第四维空间的大门。那里看似是一个虚拟的角落,然而当我们站在那个角落的时候,来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己乃至他人,我们便会猛然间意识到,生活中原来有“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原来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观,原来有曲径通幽的迂回,原来有 „„

总述

大学生心理学与其说是一门学问,不如说是大学生活中良师益友。它不仅仅传授我们一些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的是实用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在大学生心理学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我们的大学生活不一样是风平浪静,学生们不一样可以学业有成吗?不错,然而大学生心理学的作用却在于对校园生活的完善,让它更趋于和谐,同时引导我们主动去经营自己的学习规划,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样,当我们再次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我们不再疲于应付,而是积极应对。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自信地说: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篇2

一、“矫正”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爸爸, 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 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当我长到五岁时, 我决定不再抱怨了, 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 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充满童贞的话语却深深震撼了这位父亲,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 (Seligman) , 他在1997年兴起了一场心理学运动, 把社会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 这种以对激发人类最佳潜能的心理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为主, 运用良好发展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 促进社会的繁荣为目标的心理学思潮逐渐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这就是“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这一心理学概念的问世不仅让人们对于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让社会开始关注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而积极心理学在不断的系统化进程中成为了心理学的学科分支。

与积极心理学相对, 传统主流心理学又被称作消极心理学, 主要功能在于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关注于心理问题的医治, 然而这与心理学的最初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有所偏离。对于心理学初衷而言, 传统心理学着眼于那些心理出现疾病或者存在隐患亟待医治的人群, 却忽视了所有人群的关怀。反之, 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积极心理学起到了“矫正”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不仅应对心理损伤、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更注重研究激发人的内在品质以增强自我心理抵御能力, 提升心理健康指数。在积极心理学“矫正”作用的推动下, 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疾病或健康的学科, 更应是有关工作、教育、成长和爱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用自己的理念改变着旧有的观点, 不断完善心理学对于人类应有的作用。

二、“重拾”人文关怀的科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社会人的头脑被物质、竞争、私欲、权力等充斥, 为了生存和私欲的发展, 过度的竞争和过私的欲望使人们的心理逐渐灰暗, 更甚的心理产生畸形和扭曲, 人与人, 人与社会都缺乏相互关怀, 人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向于物质财务的多寡。积极心理学以开放的姿态重新诠释心理学的功能, 研究人的潜在优点的研究, 强调人的价值的科学精神和注重人文关怀的科学品质。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旨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是一个合力, 只有每一个社会人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共同感受生活, 才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积极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人心理, 更从宏观角度研究群体心理, 关注社会心理健康体系。

积极心理学提倡从心理学角度关注人性, 不仅是对人性的积极探索, 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赞扬;帮助纠正偏离的人性的同时, 更积极预防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发生, 通过发掘人内在的品质激发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积极引导, 激发个体的积极认识和积极力量, 形成社会群体共识, 使社会整体向幸福和谐发展, 以真正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对于人的价值的研究在于对个人的主观体验, 如幸福、成功与乐观等;人的积极品格, 如爱与善、真与美、智慧与创造力等。而对于社会群体的品质研究则从更广、更丰富的层次来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的生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诚信与责任、宽容与关爱, 通过个体作用愈群体, 激发社会潜质。

积极心理学从研究人与生活, 研究生命中的幸福以帮助人们从心理获得乐观, 重新感受生活与生命的意义, 并积极体会幸福, 由内而外的改变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因而, 心理学不仅是帮助人们从“逆境”求生存求发展, 更是帮助社会大众学会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的拥有健康的心理。这种关注人的生活通过对个人心理固有潜能的激发, 从而提高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质量, 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用科学建构“爱”

积极, 是个人选择一个最能适应的环境和发挥了最高潜能的状态;积极, 不仅追求结果, 更注重过程;积极, 不仅是对外界的感受, 更是对自我内的主动评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主题:首先是积极情绪体验, 将积极情绪进行整合和重构, 使不断增强。重点研究主观幸福感,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赛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 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并产生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 通过增强积极人格特质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人际系统, 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

笔者认为, “爱”是积极心理学的主线, 积极心理学在进行人的内在品质的科学研究的同时, 也在帮助人们重构那些被社会所忽视的“爱”, 重构我们源自内心的“爱”。就幸福感而言, 幸福的根本是从心里感受“爱”, 被爱是一种幸福, 爱更是一种幸福, 只有付出才有爱的感悟, 只有付出爱, 才更懂得珍惜被爱。每一种优秀的人格特质都承载着“爱的力量”, 对生活、对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爱;每一种积极心理也源自“心中有爱”, 爱的心理让我们拥有发现美丽的眼睛, 拥有感受幸福的心灵, 而社会的真善美又进一步加强我们心中的爱, 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也油然而生。

四、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循环系统, 他既有潜在的自我内心冲突, 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 他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水的实验中, 普通人只能忍受60到90秒, 而一名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 或者一个具有积极的情绪的人, 往往能忍受更长时间的寒冷。是他们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不断调节心态, 用更稳定的心理更好地抵御外界影响。

通常而言, 大学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 同样, 大学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 期间的成功与失败所培养的个性心理将直接影响他的未来发展。因此, 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和成功欲望, 更要有积极的心理;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才能承受社会的激烈竞争, 正确面对个人的得失, 用“爱”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由于社会的开放式发展, 当代大学生强烈希望表现出成熟的心态, 然而“三观意识”尚未完全成型的他们, 会因为不必要的“逆反”逐渐形成消极的心态,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因此层出不穷。心理问题的年龄阶段的低龄化, 也说明了社会需要开始关注帮助青少年如何增强心理预防能力, 如何构建积极心理状态。一般而言, 学校和社会大多认同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能力和成功的欲望, 如果一个人拥有天分且努力, 他就一定会成功。然而赛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则表明, 当一个人天分意愿都很充足时, 失败也可能发生, 这仅仅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悲观的人。

积极心理学走入高校校园, 不仅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发展的新要求, 也适应了高校群体多层次的心理健康需求。

1、在校园内建立积极心理学预防体系。

将关注对象从心理适应不良学生, 扩展到整体学生群体, 帮助大学生感受幸福、感受力量、感受爱与善、感受真与美, 避免心理问题更多更早的出现;并通过有效的沟通途径, 辐射到家长、教师以及整个社会环境, 逐渐形成心理健康体系。

2、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

对于那些传统心理学认为的心理适应良好的学生, 积极心理学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社会, 加强人际沟通, 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接纳自己的缺点, 准确的自我定位, 更好的开发自身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 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深化。对于大学生群体, 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心理学引导和学生的实践, 让学生加强对社会环境感知, 重构“爱”的感悟, 来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注自己和世界、生活的积极面, 形成乐观、合作、善良、勇敢、信任等积极思想, 挖掘自己的“力量”和人格品质。

3、依托积极心理学,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

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有着公益性质, 而通过实践积极心理学, 能更好的让在校大学生感受生命, 感受生活, 从而更好的培养健康心理, 比如感恩活动、助残活动等, 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 体味服务的快乐, 懂得积极应对身边学习的困难, 更好的规划个人发展。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职能在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追求。在对于学生思想塑造和引导的同时, 对于他们的心理成长也应当重点关注, 毕竟思想状态和心理动态均是大脑对于外界反应的产物, 其差异只在于关注的学科角度不同。因而积极心理学能切实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塑造和自我成才, 亦能较好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五、让积极心理学传递爱

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对教育者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老师与家长加强沟通, 共建积极心理的组织系统,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重在预防, 以增强学生心理抵御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最终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正如开篇中提及的, 现在在美国哈佛大学, 积极心理学已经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课程, 而主讲讲师塔勒·本-沙哈尔也成为了哈佛最火爆的教师, 他教授快乐的同时也将自己作为快乐的典范, 用他的快乐感染着学生。而英国最顶尖的私立学校之一的威灵顿公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肯定和热烈追捧。积极心理学的教师用他们的快乐作为授课工具, 更用他们的快乐作为育人的标杆。

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 我们要通过言传身教, 将“幸福”流动到学生心里, 与学生内在的品质相互作用, 形成的“爱的力量”, 并积极引导学生将“爱”给予和传递, 进而形成真诚、友爱、互助的和谐校园环境。诚信、责任、文明、道德, 这些个人的积极品格, 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在品质的自我构建, 也有助于使学生将内在品质表现于外, 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 当学生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时候, 能引领社会的积极氛围, 进而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 我们不仅要拥有坚定的政治素养, 同样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此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 与学生的内容共鸣, 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摘要:当代大学生要良好应对个人发展和未来挑战, 就需要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 用乐观的心态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去感受人生。

关键词:积极心理,人文关怀,爱,和谐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0.

[3]任俊.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 2004-11.

失恋大学生心理学调查及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 失恋大学生;干预组;对照组;心理咨询干预

失恋是当代大学生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情感危机,如果不能很好的疏导、处理,很容易诱发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对失恋大学生积极关注,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分析了本校(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失恋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并了解了其不良情绪和认知,对其采用了心理咨询干预和疏导。其结果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对68名本校失恋大学生做为观察被试。其中女性被试36人,男性被试32人;年龄21~25岁(平均22.8±6.8);大二学生26人,大一学生42人。随机将被试分为心理咨询干预组(n=34);对照组(n=34),两组被试在心理辅导教师指导下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 SDS)记分评估。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干预后,与对照组再次进行SAS、SDS及心理访谈,以观察心理咨询干预效果。(其中有4被试无明确原因自行脱离实验)

2. 心理学调查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学调查。分别将SAS、SDS中的20 个项目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粗分,然后通过公式转换:Y=in+(1.25X),即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为标准分(index scor, Y)。

3.心理咨询干预手段

咨询干预组的被试,尤其失恋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分得分较高的失恋大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理论中,认知理论中的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进行咨询干预,以纠正其歪曲的认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引发的不良情绪。

二、结果

两被试的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学调查见下列表格,两组被试在进行心理咨询干预前SAS、SDS标准记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心理咨询干预组经两个月心理咨询后,SAS、SDS标准计分明显降低;对照组有所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被试在心理咨询干预前,情绪和人知的歪曲程度无明显差异。心理咨询干预组被试,经两个月的咨询干预,自我评估表明,情绪改善明显。对照组被试则表示情绪困扰没有改善,还有6人出现睡眠问题。

三、讨论

大学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本研究对本校68 名失恋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学调查(SAS、SDS)和不良情绪、歪曲认知的访谈,以期发现失恋后异常的情绪、不良认知引起的心理变化,并对心理咨询干预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干预,结果发现心理咨询干预组不仅SAS、SDS标准得分减少,而且不良情绪和歪曲认知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的被试,其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增加,歪曲的认知没有改善,还有部分被试出现顺面的问题。在此,作者建议高校心理卫生工作者以及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和辅导员,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关注失恋的大学生,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干预,可以很好的防止失恋后的大学生陷入情感危机,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高校维护正常学习氛围,创建和谐校园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李曼,郝风贤.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81.

[2]王翔朴,主编.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

大学生心理学复习 篇4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想象:想象是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自我意识P48: 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气质:描述人们情绪行为的兴奋忧喜的心理特点;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

1.视错觉2.形重错觉3.运动错觉4.时间错觉5.方位错觉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注意分为: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青少年的性格特点:

1、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行为支配调节的独立性在增强;

3、道德理想形成是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心智活动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与问题;

2、情绪和动机;

3、联想与启示;

4、定势的作用;

5、迁移的作用;

6、个性因素;

7、策略与方法;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自制性;

4、坚韧性; @什么是良好的思维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思维的创造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数:1.知觉情境的影响2.功能固着的影响3.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4.原型启发5.定势的作用6.情绪与动机7.迁移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

(2)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能力的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性格的培养: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3、家长和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4、个别指导;

5、性格的自我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②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③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⑤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

1、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

4、引导学生掌握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想象产生需要的两个条件:第一,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表象作为加工材料;第二,要有运用智力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再造的能力; @梦是无意想象; @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1、甘冒风险;

2、求知欲旺盛;

3、独立性较强;

4、有幽默感;

5、坚忍不拔; @想象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高级认知开始萌芽的标志;

2、想象是理解的基础;

3、想象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想象可以达到机体平衡)@意志的行动特征:(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所以通常称为意志行动。)

1.自觉的确定行动目的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行动为基础 @如何捕捉灵感

1、要有长期的构思和思想准备,并通过准备、酝酿、豁朗、验证四个阶段来激发创造灵感;

2、要利用好把握好自己最佳的创作时间、创造方式和创造环境;

3、要保持自己思维活动的独立性与灵活变通性,善于冲破某些传统的过时的思想观念的的束缚;

4、要有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

5、要做到手勤、眼勤、脑勤;

6、要有广泛、稳定而又具中心性的兴趣爱好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与时俱进地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其次,应强调启发式、探究式、与研究型的教学方法。

再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还有,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多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性品质应做到: @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其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都能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此外,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情绪和情感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

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如安全、饮食、性生活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把那些与社会需要(如交往、文娱、教育、道德、劳动等)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 @情绪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与区别: @情绪情感,现代心理学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按情绪状态分类为:心境、激情、应激等基本状态; @动机斗争:

从形式上分为:1.接近--接近型动机斗争(如:两者不可得兼)

2.回避--回避型动机斗争(左右为难,不知选哪个)3.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也叫趋避式冲突(遇麻烦时想叫别人帮忙又怕被拒绝)4.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一个人有两个或以上两个目标,每个目标同时有吸引和排斥。回避一个选另一个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心理矛盾的类型(动机冲突):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多重趋避式冲突;

@智力的核心在于思维;

@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1、创造力是一种较特殊的智力品质,是智力发展的结果;

2、低智商者难以有创造性;

3、高智力者未必有创造力;

@气质的特点: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敏性方面的动力特征;

2、气质的天赋性;

3、气质的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性和可塑性;

@、性格有哪些特征?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篇5

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19-21.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篇6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大四年级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共4 个班。其中包括两个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本调查以完全自愿为前提,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分发问卷160 份,实际回收150份。其中:大二年级学生75 人,大四年级学生75 人;男生52 人,女生98 人;应用心理学专业78 人,非应用心理学(教育学)专业72 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欧贤编制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问量表,他是在在边玉芳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的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编制成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分为两个维度,维度1 为心理学学习基本认识能力感,简称“基本能力感”主要指个人的多种基本能力,比如个人对学业成就的结果信念,个人的天资以及积极的自我预期和自我确信。维度2 为心理学学习控制能力感,简称“控制能力感”主要指个人自我控制能力,比如个人对于不良环境的感受,个人的易受干扰情况,个人的自我怀疑以及个人的努力感。

1.3 研究程序

量表共有25 个题目,分别为17 个正向题和8 个反向题,在计算时要把8 个反向题进行分值转换,采用1-5分等级量表计分方法,题目的得分之和就是该被试的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分数,得分越高,该被试的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越强。

本文将不同高考成绩这一变量分为了7 个区间来比较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并对结果进行事后检验。

1.4 数据管理与分析

首先对量表进行初步统计,计算出各个量表的原始数据,下一步的统计分析需要在计算机上操作,涉及到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最后采用 EXCEL 表格和SPSS17.0 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专业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这两个维度的统计结果分别为两个专业的p 值是0.217 和0.727,可以看出不同专业在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2 年级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不同年级对于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这两个维度的统计结果均小于0.001,说明不同年级在两个维度上差异特别显著,结合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大四年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强于大二年级学生。

2.3 高考成绩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基本能力感和控制能力感纬度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不同高考成绩在基本能力感这一维度显著性p<0.01,在控制能力感这一维度p>0.05。结合自我效能感总得分,得出结论不同高考成绩在自我效能感总得分上差异性显著,在基本能力感这一维度上差异特别显著,在控制能力感这一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专业在大学生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在大学生心理学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上差异性特别显著,表现为大四年级的学生强于大二年级的学生。不同高考成绩在大学生心理学学习效能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基本能力感”这一维度上差异特别显著,在“控制能力感”这一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表现为高考成绩相对高的心理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于高考成绩相对低的。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 篇7

一、了解积极心理学

我们要探究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先要大概了解一下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主观层次的积极的主观体验的研究、个人层次的积极的个人特质的研究、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还吸取了消极心理学的精华部分, 包括研究方法和手段等, 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 剖析人的优点, 提炼和发挥人的价值, 它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 帮助增强人们的自信心, 在生活和工作中, 树立坚定的信念, 帮助人们享受获得自信的幸福感。

目前, 很多高校在看待大学生心理问题时, 态度不够认真, 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更为关注, 但对积极的一面关注的很少, 削弱了教育的效用, 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积极心理辅导工作是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 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 它的研究对象以人的积极力量、善行、美德为主, 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 使其能积极乐观面对和处理事情。

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 高校大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作为新生时期遗留的心理问题, 由高中生活转入大学校园, 有一个角色转换期, 这个时期新生容易心理失衡, 心理问题很容易诱发, 入学后, 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改变, 新生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时间久了, 就会长期压抑, 影响以后的学习;二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还处于懵懂状态, 不会处理这种关系, 导致心理的困惑, 从而在与人沟通时就会有困难, 人际交往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键康普遍问题;三是外界环境的诱惑, 导致大学生有依赖感, 例如网瘾问题, 上网聊天、网络娱乐活动和游戏等, 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球, 心理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长期与现实生活脱节, 严重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这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认知, 导致心理疾病;四是当今社会, 也是我国面临的普遍问题, 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生活节奏加快, 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重, 毕业了, 大学生首要面对的是择业问题, 如何择业?怎样合理就业?等等, 诸多问题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因此大学生时常感到精神压抑, 内心疲惫, 会有焦虑、烦躁感, 更有甚者会有自杀的倾向, 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隐患。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辅导的作用

1、积极心理学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品质, 促进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 在学校和社会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精神生活积极向上等。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开发人的心理潜能, 基于这种理念, 大学心理辅导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 培养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方式、意志品质等。提升人的自信心, 增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应对压力的心态等诸多方面, 培养学生的乐观品质。

2、积极心理学可以增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 利用师资队伍的建设, 开展积极咨询的策略。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 学校要重视心理咨询师资队伍的建设, 完善咨询制度, 规范咨询的程序, 提高师资的心理教育水平, 同时可以为师资队伍提供咨询培训。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 积极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做好预防工作, 认真理解咨询理念,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推动学校心理咨询事业的发展。

3、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大学生潜力的开发。学校要让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是最具潜力的群体, 要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 体验幸福的生活, 注意他们的自我体验,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强调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在心理辅导工作中的参与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注重自己的心理发展, 在活动中有一个深刻的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它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取向,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但是, 创新性人才的心理素质也是积极健康的, 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 并且内心充满力量, 生活有目标, 对未来充满希望,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说法, 这样的人应该是会经常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个体。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方面开拓了视野, 对积极心理学的选择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为学校培养创新性的人才给与了一定的帮助。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得到了一些启示, 对心理辅导工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盅、施建农:《积极心理学, 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3) 。

[2]Mark D T, Matthew, Jeffrey F, el.IntegratingPositivePsychology into School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4, 41 (1) :163.

[3]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教学研究文教资料》, 2007, (7) 。

大学生网络文化之心理学探析 篇8

摘要: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心理功能有逃避功能、攻击功能、替代功能、建设功能;其中前三种是消极的心理功能,后一种是积极的心理功能。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利用网络文化的建设功能,能够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网络心理教育是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充分条件,应围绕心智模式、情绪管理、意志力、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 网络文化;心理功能;网络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02—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逐步转变,如今的大学校园再也不是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外界时尚的点点滴滴都逃不过这群年轻人的眼睛。千变万化的校园时尚文化成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进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形成“交集”,产生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学生网络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进行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活动的同时,传播思想、文化,使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也得以反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构成、个性的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心理功能及心理教育两个层面探析大学生网络文化,以期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心理功能

1.逃避功能。逃避功能往往是对那些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简单的大学生来讲,他们会在网络中以抑制、否定、退化的方式处理不符合社会准则的情感或冲动以及严重受挫时产生的焦虑和痛苦。

当大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状况时,他们会在网络中将这种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欲望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会放弃成人的方式,采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完全的放弃努力,彻底逃避成人的责任,从而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渴望友谊、渴望与他人交流。然而,大学新生的自我表露又受心灵闭锁的影响,总是不经意地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完全敞开心扉沟通思想。而网络的交往特点,使他们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许多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2.攻击功能。攻击功能是大学生通过转移和投射的方式在网络中把对现实生活中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或者将自己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情感赋予到网络中的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网络中人或物,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网络本身的特征就像一个垃圾箱和“回收站”,只需定期“清空”就使之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中看到更清晰攻击行为,尤其是当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网络黑客知识时会有强烈攻击他人的倾向,他们出于不同的动机:满足自信、完善自我、谋取利益、戏弄他人、寻求刺激,虽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网络这一外力的介入使这种攻击倾向表现的更加明显。同时,当大学生受到到网络攻击时,也有部分同学采取报复行为,他们会选择转发给别人,或者找个新病毒回复,在其中找到平衡感。

3.替代功能。当大学生因心身某个方面的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或是遇到困难,无力处理实际问题时,会在网络上有意识的创造或寻找一种虚幻的世界以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获得心理平衡。他们常常会在网上酝酿成虚幻的自尊,带有浓厚的自我陶醉色彩。

网络的匿名性,实际上是一个假的身份,我们可能常常从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看到不少怪异的现象,比如改换性别,男生以女生名字和女性性格化身出现,或者女性以男性面目笑傲网络世界。更常见的是大学生隐匿真实的姓名、年龄、性格特征和固定的社会身份符号,来参与到虚拟世界的网络文化活动当中。尤其是有部分大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网上娱乐:如聊天、玩网络游戏、写博客等,更有甚者会选择逃课上网,每天花费在网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很容易产生对网络依赖而沉迷网络,这种替代在某种程度上使大学生将现实与虚拟混淆,将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移植到网络世界中来,这样,以情感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与互动关系,就被虚幻的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所代替。久而久之,他们会心甘情愿地退出现实生活,这种心理上的依赖使他们对现实情感的体验变得淡漠[1]。

4.建设功能。建设功能是大学生以认同、升华的方式接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活动中有选择性的吸收、模仿或顺从另一个在网上接触到得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或团体,以对方之长归为己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区表达,以此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掩护自己的短处。

同时,大学生在网络文化活动中会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在网上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在网络中搜索引擎的发展更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被汲取,大学生通过网上的点击、搜索、浏览、筛选、下载获得所需的信息,他们主动获取新的信息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要求以发展自我。而且,大学生在网络沟通过程中会形成固定的交往圈,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或问题时,在网络中向朋友倾诉的过程中,对方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大学生有所改变,使之朝着对方的方向努力。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

1.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网络心理教育是网络和心理教育的联姻。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网络心理教育是关于网络的心理教育,网络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既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也可以通过传统的非网络的途径进行。网络心理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利用网络文化的建设功能,能够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讲,网络心理教育可细化为两个子目标。一方面,网络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网络心理教育要顾及差异,以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为主要目标进行个别教育。因此,以个体咨询、网络成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对已经出现网络成瘾症状的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对极个别网络严重成瘾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进行转介。同时,要针对网络成瘾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教育。

以上两个子目标教育对象虽然不同,但总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网络心理教育使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2.网络心理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文化。尽管探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但过分地注重甚至夸大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会给人造成一种“网络文化就是洪水猛兽”,“网络文化就是罪魁祸首”的认知错觉或心理错觉[2]。网络文化之所以有如此的影响,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利用了网络文化的逃避功能、攻击功能和替代功能,以此使网络文化呈现消极状态。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反对或禁止大学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健康的心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对人的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网络对人的心理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民。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高等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此培养大学生从事网络文化活动时具备基本的价值尺度和正常的心态,才能保证和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的心理功能,弱化其消极的心理功能。

3.网络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虽然网络心理教育以网络为出发点,但它仍然是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在包含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网络心理现象展开,如我们对网络这种现代科学技术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行为,人的网络心理有哪些类型和表现,其特点和成因是什么;应该怎样利用网络来为心理教育服务等等。在此笔者认为,以网络为中心从心理教育的视角开展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应以大学生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的内在规律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3],围绕心智模式、情绪管理、意志力、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等方面展开。

心智模式教育,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心智模式,并认清楚模式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了解改造心智模式的方式并学会应用,创造出适合他们的新的心智模式。

情绪管理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节律周期以及自己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及有效性,让他们掌握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尽可能延长积极情绪的影响时间,而缩短消极情绪的影响时间,最终学会调节、驾驭自己的情绪。

意志力教育,是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意志力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尤其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学会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人际沟通教育,是鼓励大学生多走出网络,学会在具体生活中掌握人际交住的技巧,使其体会单向和双向沟通的差异,学习双向沟通的方式,使沟通更完整有效。

压力管理教育,是使大学生在了解自己所面临和承受的心理压力的程度的基础上,使其意识到网络是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学会有效地缓解压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通过以上不同方面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从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等方面形成健康的心理,强化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建设功能,弱化其逃避功能、攻击、替代等功能,进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文化有其特殊的心理功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4],有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对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讲,必须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地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这把“双刃剑”,将网络文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胡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民办教育研究,2008,(2):97-99.

[2]刘守旗.网络文化与心理教育[J].江苏高教,2005,(3):97-99.

[3]黄辛隐,张秀敏.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研究[J].心理科学,2004,(2):307-310.

上一篇:1沁园春雪课改教案下一篇:家庭环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