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2024-09-1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通用7篇)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篇1

语文

刘扬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天南地北,无所不包。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知识渊博,一般用“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来形容。其实语文本身有无穷的趣味,那奥妙无比的文字,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无不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去采撷。

在语文课本中,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我想这对大家来说也有同感。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因为读一本好的小说就像是和高尚的说在谈话,一本好书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可以跟随主人公一起喜,一起忧,一起看这纷纷扰扰,异彩纷呈现的世界。我们都接触过小说,他的概念是什么呢? 二 小说的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那么,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一篇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三.小说情节结构设置是有其合理性的,其技巧性具体体现在: 1“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辛辣的结局。《警察与赞美诗》

那位警察,不是已经给了索比多次机会吗?而索比并没有为此去认识到什么,只是一味地无休止地不停地为着他心中所谓的“目标”继续扮演着生命的“小丑”,乐此不疲。而幸运的他,总在“舞台”上有写“失足”,但终究被当作“笑料”,一笑置之。

一场“戏剧”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剧”的开演。对警察而言,只是去例行公事;对读者而言,只是将近结尾;对生活而言,只是个小插曲;对编剧而言,是个不错的情节;对观众而言,只是对得起一张票;对索比而言,是对生命的新想法地靠近,是为他先前的“无知”付出的代价,是为他不懂的珍惜从他手中逃脱,也许可以扭转他命运的“机遇”而对其藐视所得到的教训的最终结果。

2.“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 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 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 3.“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小说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它要求小说作家设计的情节要真实,这种真实像亚里斯多德所说,它是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小说情节反映的事件是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它超越现实生活太远,不能激发读者联想自己的生活,那读者也会觉得这种情节是虚假的。《赵氏孤儿》

4.“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同时,小说情节还来源于作家的主观创造,小说情节时空在作家的重建和改造下,以集中、新奇的形态来超越现实生活,形成对读者强烈的审美刺激。小说情节中的巧合、误会、、对比、重复……等情节技法的出现,都是为了把读者熟悉的生活用新奇、陌生的形态来表现,实现小说情节“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审美境界。《连升三级》

所以这些小说情节“既真实又新奇”、“既出意料、有入情理”,环环相扣,悬念重重,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引得我们徜徉于其中,乐此不疲。

小结:世间有比海洋更大的景像,那便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景像那便是我们内心的活动。一本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得以延续更生!也许有的同学会想那么多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但是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如果我们把每天的学习比做一滴水滴在石头上,可能这滴水会摔得粉碎,但是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努力,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学习会“水滴石穿”。四.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性在写作和考试上的指导: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篇2

闪小说, 它既然归属为小说的文体范畴, 那他就应具备小说的一般特点, 首先是情节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和三个要素 (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 。从闪小说的发展过程和大量作品标本来看, 因为它受文字的限制, 作者必然要选择提炼最精彩的典型场面和情节落墨。

一、情节捕捉

由于闪小说的篇幅过小, 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 难以填满按一般小说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线索结构肢体。当然, 闪小说可以淡化情节, 但又必须具备情节, 否则也就不称其为小说了。这就给闪小说的情节安排提出一个问题——情节的捕捉。一篇二、三百字的小说要包罗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全枝全叶, 谈何容易?所以捕捉情节是闪小说创作的一个节点。从大量的例作看, 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捕捉情节的高潮瞬间。

捕捉情节的高潮瞬间来写, 淡化发生、发展的情节。即集中写最精彩的高潮部分, 可不写结局, 把结局留给读者去思考, 发生、发展可以用最经济的笔墨, 一两句交代清楚。如《悔恨》这篇闪小说, 开头只用“许移情别恋, 文静极其气愤, 更觉得无法见人, 无法原谅自己的愚蠢和痴情。因此, 当发现自己这还有一封许嘉老家的来信, 她什么也没有考虑就撕开了信封, 映入眼帘的是许嘉的哥哥许睿写的信”这两句话介绍了故事的发生发展, 在叙述了信的内容之后直接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无耻!你好好看看你的杰作吧!”文静愤怒地把信摔到了许嘉脸上。

“都是因为太想得到你的爱, 再说我怎么知道你会怀孕, 我不是人!原谅我这一次, 我就真爱你一个人。”许嘉跪在地上, 鼻涕一把, 泪一把。

“呸!你别脏了这个爱字, 收起这套恶心人的鬼把戏, 我不会再上当了!”她流露出的面部表情, 是非常鄙视, 更觉得他特别滑稽可笑。”

结尾没有交代结局, 是离婚还是言归于好, 让读者沿着高潮信息去思索。

2.把高潮和结局放在一起。

把高潮和结局放在一起去写。这类小说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很难泾渭分明地分开, 也就是说在高潮的刹那间也就结局了。如《致命一击》通过妻子临死前和丈夫的对话, 交代了妻子是被毒死的。把丈夫的如何外遇和犯罪经过省去没写, 留给读者去想象他们的故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然后交代:

“妻子的后事处理后, 他立即给一个女人打电话。晚上, 他在温馨的别墅里, 自由地拥抱一个娇艳的情妇。

第二天, 他死在床上, 而且, 从床底下被捜出来6百万的现金赃款, 他的情妇也被警察带走了。”

这篇闪小说就是把高潮和结局结合在一起写的, 文字极其简约, 只选取了精彩的高潮和结局来写。知道了结局, 前面的故事也就不言而喻了。

3.只设置一个悬念情节。

只设置一个悬念情节, 揭开谜底即可, 很像独幕剧。如《女大十八变》先以我接了两个找刘女士的电话和签收送给她的鲜花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好奇。后再揭示谜底:

下午, 刘女士回来了, 问: “鲜花谁的。”我说: “你的。”她又问: “谁送来的?”我答: “快递送来的。”她又问: “谁叫快递送来的?”

鲜花中间有一字条, 上面写道: “妈妈, 节日快乐!”

我说: “快看, 是你小孩叫快递送来的。”她说: “不会。”我说: “为什么。”她说: “小孩习惯打电话, 不习惯送礼品, 不会给我送花的。”我说: “女大十八变。”

刘女士给小孩发了一条短信, 说: “孩子, 是你给妈妈送花了吗?” 对方回复: “妈妈, 不是我是谁?”

小说就是设置一个悬念的单一情节表现了孩子成熟的过程, 且只采用了小说的对话表现手法。关于闪小说还有很多的写法, 诸如意识流写法、画面 (场面) 的蒙太奇组接、跳跃式流线写法等。总之, 要选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性的精彩去写。

二、巧妙的情节构思

在构思过程中要抓住闪小说“闪”的特点, 要高浓度的安排结构, 巧妙地构筑情节。一篇闪小说, 一般按五六百字装载, 在构思时, 就更需精密的策划, 高度浓缩, 将与情节、人物、环境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得缜密无隙。如《美女陷阱》的构思就很巧妙, 只选择一个情节设置了一个悬念, 读来很有故事性。

1.典型事件的构思。

作为闪小说事件选择和安排, 就更要典型之典型。用极其简约之笔, 突出最有代表意义的典型事件的精华部分。如《县城疯书》的构思就很有典型性, 选取了眼下图书市场名人签名售书热潮中的另一个角度, 县长夫人以权力的影响力签名售书的典型事件。作者对现实生活观察敏锐, 极具典型性。

2.典型环境的构思。

环境是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特定时空。作为闪小说在构思时, 应把环境设计的像个简约的房间, 既容下事件, 又与人物活动的空间相吻合。为情节和人物服务。如《厕所里走出来的爱情》, 选择了极具典型性的环境, 叙说特殊环境里走出的爱情故事, 本身就很有小说的磁力, 吸引读者。

3.典型人物的构思。

闪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受篇幅和笔墨的限制, 在构思时, 就更要精打细算, 扑捉精彩。可从三个方面考虑构思, 提炼极具人物个性的对话;在肖像描写上采用画龙点睛之笔一两句便活龙活现, 跃然而出, 甚至可以采用白描的手法;行动、心理、对话可视情节的需要设计, 不必全枝全叶。

如《枯叶之魂》在构思哈娅这个人物形象时极其富有人物个性的描写: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 她就像受了诅咒般, 脸色总是惨白惨白, 嘴唇也总是乌青乌青, 大而无神的死鱼眼, 加上枯草般的头发, 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具淹死在水里的尸体, 还有两颗类似吸血鬼般的尖牙。每每她张口说话, 大家都想要逃, 好像她张嘴是要将大家撕碎。”

这段描写从脸色、嘴唇、眼睛、头发、尖牙、张口说话时的特点进行了细腻的构思, 且与他的命运紧紧相连, 抓住了人物个性。

写作是抽象的精神活动, 闪小说的构思谋篇、遣词用句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都是由人脑的意识来完成的, 每篇作品都是人脑思维的结果, 正如刘勰所云“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为妙, 神与物游。”不管人的头脑储存的信息量有多大, 不去思维, 不把所获取的写作原料经过思维的深加工, 不在人脑里编好程序, 就不能输出作品。反之没有素材、没有写作方法贮存等思维原料, 也无从构思。

闪小说在众多文体的比较中, 它的身材最小, 结构简约, 最宜练笔。正如阿·托尔斯泰说: “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

摘要:在当今快节奏的信息时代, 随着网络文学的出现, 闪小说以其独特的个性渐成气候, 日趋兴盛。它具备一般小说的特点, 又比一般小说更典型, 特别是在情节捕捉和构思上更显特色。

关键词:闪小说,情节,构思

参考文献

[1]小溪宜人.天涯文学《短文故乡》.

[2]巴安.天涯文学《短文故乡》.

[3]肖福祥.天涯文学《短文故乡》.

[4]悲自影.天涯文学《短文故乡》.

[5]墨玉胭脂.天涯文学《短文故乡》.

[6]文心雕龙.神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篇3

一、中学语文课小说中的多元情节结构

1.线状结构

这就是指各个情节组成部分按时间的自然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起来,呈线状延展,由始而终,由头至尾,由开端到结局,一步步向前发展,虽然有时倒叙、插叙和补叙,但并不改变整个情节的线式格局。

传统小说中的故事,往往以主人公为轴心,按照其性格发展的逻辑安排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各种矛盾、冲突和纠葛。随着主人公的不断成长,故事步步为营、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事件的发展总是沿着因果转化的线路从一个场景奔到另一个场景,小说也总是在“后来怎么样”的追逼下发展下去。

2.网状结构

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点,以人物的意识、心理活动为辐射线构成情节,其结构如蛛网般,就是网状结构。这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所采用的基本情节结构形式,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中被称为“心理小说”的作品也采用这种形式。

鲁迅的小说《药》,通常被认为是双线结构,也可看成是一种网状结构。明线是华老栓一家的故事,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夏瑜一家的故事,揭示革命者的悲哀。这篇小说表现了“亲子之爱”或“夏瑜的英勇牺牲”,而通过双线交叉的方式,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最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底蕴,即“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未能唤醒民众”的主题意蕴。

3.画面结构

鲁迅的短篇《示众》就是一篇典型的现代画面结构小说。这个四千字左右的短篇,除了示众者和巡警外,还具体地写了十三个各具形象特征的围观者,作者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是平均用力,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得到较为着力的刻画,没有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叙述的进展只是对一幅静止画面的描绘,整个故事浑然一体难以切割为若干具有较大意义单位的叙事板块,我们面对它,只有把“散落”在文本中的种种暗示捡拾起来,才能看出它在对“看/被看”的二项对立模式的寓言式的书写中具有丰富的意味。这种无声的艺术,在文本的表现中构成人物灵魂中的失语症。

这无声的哑剧时时在把大量外在的信息转化为隐含的意蕴,于是在艺术上造成诸多空白。形成了空间感强大的长镜头,画面结构使得小说在割舍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节的戏剧性、主题的明晰性之后,突出了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

4.象征结构

象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象征是艺术家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早在古代小说中就已有象征手法的运用,《红楼梦》中的“石头”“贾雨村”“通灵宝玉”等都颇具象征意义。在现代小说作家越来越不满足于那种小说以讲一个完整故事便万事大吉的传统习惯、而谋求更多言外之意的特质的时候,象征则成为保证这种特质实现的最好形式。象征方法所实现的寓意超越性,使作品充满了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艺术魅力。

5.散文化结构

在传统小说中,清晰明朗的因果关系组成的“情节线”,相对于变幻繁复的社会生活及人的情感世界而言,往往显得过于单一而难以尽抒人物性灵。而现代小说的“散文”结构,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一个落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与受欺凌的烟厂女工由陌生到相识、相恋的故事。叙事简洁明了,但作者却借抒情形象“我”的所遇、所见、所闻、所悟传达出“我”的率真之状、坦白之心、慷慨之情,对于贫弱女子的友善之爱以及对不合理、不公平世界的愤懑。整篇作品将情节描写融入真挚的抒情之中,做到了寓情于事、缘事抒情、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二、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中心深化中学语文小说教学

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彻底消除中学语文课中小说教学的流弊,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读小说的能力,从而触摸到文学创作的脉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以文学观念为参照来思考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应该让先进的文艺理论和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结为秦晋之好,以文学观念的变革来促动文学教育的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教材中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外小说的引入,更使得这种结合迫在眉睫。

2.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语文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或带领,即自己先学习课文再去引导、带领和帮助学生走近文本,把握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意味、情感等,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不断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这一问题,把继续吸收新理论、新知识作为自己自觉的、内在的要求。

3.把鉴赏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阅读活动、审美教育中就不能越俎代庖,包办学生的阅读,作说教式的所谓审美教育。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把作者、专家、教师所发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意义。

简言之,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当教育采取了自由探索、征服环境和创造事物的方式时,它就更加民主化了。所以,从学生的角度说,虽不深刻但却是自己的认识,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复习教学案:小说的情节 篇4

抓住情节结构设置特点,综合分析其作用

学案略语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一地从局部(如某一情节、段落)切入考查转为更加注意小说情节设置及宏观结构特点的整体考查。二轮复习,既要复习好传统题型,更要重视这个新动向,把它的训练落到实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职 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将军的马。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1.在写主人公的叫卖声之前,作者先写了其他几种叫卖声,请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答:

答案 ①丰富故事的背景,映衬卖糕饼的孩子的叫卖声;②扩大主题内涵,表达底层民众生活的苦辛。

2.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 ①用模仿的叫卖声结尾,难得的轻松一刻反衬小孩职业的辛苦;②生动刻画小孩卸去职业束缚后的率性天真,表达孩子对自由的向往;③再次重复上文的叫卖声,使得文章结构富有节奏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体模特儿玛利亚 席慕容

在布鲁塞尔学画的时候,早上都是人体写生的课,画室里经常有两三个模特儿摆姿势给我们画。他们之中大多数的模特儿都有了好几年的经验,也都很敬业。每天准时来,准时走,只要一到上课时间,一走上他的位置,一摆好姿势,他就不再说话也不再动作,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安静沉稳得如一具雕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那个叫作玛利亚的模特儿的原因了。因为她不但常常迟到,常常借故早退,并且,摆姿势的时候,从来不能让我们满意。如果是坐着的姿势的话,还勉强对付。可是,因为她有着一副长而瘦削的身材,所以教授常常要求她摆出站立的姿势。因此,多半的时间,她都是站着的。在开始的五分到十分钟里面,她还算合作,还能努力地保持直立的姿势,努力地睁大她那很黑很深的眼睛,但是,只要时间稍微久一点,她就开始摇晃了,眼睛也时开时闭,有时候还会自说自话起来。

在那个时候,同学们就开始低声埋怨,我也会一阵一阵地觉得烦躁。平常的我可以开玩笑,可以容忍一切的散漫和疏忽;但是,站在画布前的我,尤其是那个二十二三岁时年轻气盛的我,是绝对不能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

当然,在起初的时候,我还是尽量容忍。可是,到那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那天,上课的时候,爱玛带了几个橘子来,那是个教授不在的上午,画室里自然就活泼了一点。爱玛剥橘子给我们吃,画室里充满了橘子皮的香气。这个时候,玛利亚忽然说话了,就在木制的高高的写生台上,她向爱玛说:“请你给我一点橘子皮吃好吗?”

大家都有点吃惊,很少有正在工作中的模特儿会开口说话,并且开口要东西吃的,而且要的是橘子的皮!爱玛有点不好意思,赶快递给她几瓣橘子,但是,玛利亚不要,她只要橘子皮,她说:“我喜欢吃橘子皮,可以提神。”

全班都哄笑了起来。真的啊,这个老爱打瞌睡的玛利亚实在是需要提提神的啊!而我的忍耐已经达到极限了!整个早上,对画室里的嘈杂,对玛利亚的不合作,对正在画的那张画的毫无进展,对这所有一切的不满都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我把笔摔进画箱里,把画箱用力地大声地关上,然后拿着画布气冲冲地走出画室。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本来可以用功的早上是完全浪费了。

晚上,在宿舍里,在灯下,我又把那张画再拿出来端详,想看一看还有些什么可以努力或者补救的办法。画布上的玛利亚面对着我。其实,如果不是这样瘦削和无神的话,她的轮廓应该可以算是很美丽的。

隔壁的阿丽丝跑过来找我聊天,她是一间公立医院的护士。那天晚上,她一看那张画就叫了起来:“我的天!你把她画得真像!”我很奇怪地问道:“怎么,你认识玛利亚吗?”“怎么不认识,在中学里,她高我几级,长得漂亮,一毕业就结婚了。可是,生了四个孩子以后,有一天,她丈夫一句话也不说就走了,隔了很久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寄了封没有回信地址的信来,说对不起她,劝她把四个孩子送到育幼院。你看,有这样荒唐的事!”

阿丽丝说着说着竟然笑了起来。是啊,她的未婚夫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来找她,两个人甜甜蜜蜜地说上好多话,她怎么能够忍受玛利亚这样荒唐的婚姻呢!

“去年,我在街上碰到她,她如果不叫我,我还真不敢认她哩!她说,她拼命也要保住这四个孩子,绝不让他们遭到分离的命运。她已经学会了开电车,所以,你别小看她,她白天去你们学校做模特儿,晚上可就是夜班电车的女司机哩!”我怔住了„„

从那天以后,我一直不太敢正视玛利亚,在她的面前,我一直不太敢抬起头来。3.文中玛利亚要橘子皮的情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问题反思

1.关于小说的情节结构知识,你是否掌握得很牢固,并能运用到阅读和答题中呢? 答:

2.小说情节结构的整体与局部考查题,分别有哪些提问方式,各自的答题角度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①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玛利亚看似随便的举动,实则是她有责任心的表现。②照应上文有关玛利亚工作时看似散漫、使“我”难以容忍的叙写。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玛利亚要橘子皮才惹恼了“我”,导致“我”发怒离开。④为下文阿丽丝介绍她的生活现状埋下伏笔。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答情节结构题对应的阅读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首先是整体阅读,整体把握全文的情节:描写对象是谁?写了什么事?事情的过程是怎样的?——把情节内容梳理、概括出。其次是局部阅读,它有两层含意:一是如果是整体分析情节结构题,则要定点细读首尾文字、线索文字;二是如果是局部情节特点和作用题,则需要对该情节文字定点精读、细读,看看它与上下文的情节有着怎样的关联,情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等。

无论是整体阅读还是局部阅读,虽然两者有所侧重,但做题时要紧密结合起来使用。

一、情节结构整体分析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小说的构思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②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③小说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④小说结构有×××特点,请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这类题,常见的切入角度有:

①线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以××(物或事)为线索,线索有明有暗。②叙事特点是什么。如使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或者使用了第几人称。③情节安排有什么特点。如一波三折,巧设悬念法(误会法、突转法等)。④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关键是首尾,重中之重是结尾。结尾是“欧·亨利笔法”还是以景结情还是“大团圆式”等。至于作用,也应综合考虑:

①给叙事、情节带来怎样的好处。如叙事清晰,便于展开情节,情节引人入胜等。②表现人物作用。如更好地表现××的×××形象等。③主旨作用。使主题更集中、鲜明、深刻等。④其他角度。如思想感情、审美效果等。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城市人的压力 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得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1.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答:

答案 ①善于设置悬念。开头写“我”在大街上遇到的种种怪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怪诞离奇。小说梦中有梦,“我”自认为梦醒,却依然在梦中,真正醒来却又把现实当作梦境,怪诞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并不荒诞的主题,凸显了“我”因压力过大而疏离亲情的无奈、愧疚。

③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迭起,突转频繁)。“我”路遇种种怪事快要迟到的经历原来只是个梦;以为找到了梦境中种种怪事的合理解释,却发现自己仍在梦中;醒来后得知梦中的解释并没有依据,却又与老板的创意不谋而合。

④线索明晰。小说以“我”的怪梦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情节围绕“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铺设,显得清晰紧凑。

⑤伏笔设置巧妙。如二十多年未见的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并不惊奇,“我”看到城市出现大象也没有感到奇怪等都暗示了这一切不是真实的。

⑥结尾出人意料。自己的梦境竟然与现实中老板剧本的创意不谋而合,但“我”又将梦境与老板的创意混为一谈,揭示了生活压力导致城市人精神恍惚的主题。

二、局部情节(段落)作用分析题

这类题属高考传统题型,考生平时积累了不少做题经验,这里再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审题注意是“综合问”还是“单一问”。所谓“综合问”,就是不限答题角度,只是笼统地要求答出某处情节(段落)、某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回答时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综合思考即可。关键是“单一问”,即只要求答出在情节方面的作用。不少考生答得太单一而笼统,以致丢分。其实,答这种“单一问”,技巧在于:概括情节要准确,根据情节位置确定与上下文情节的关联性及作用,用好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有: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形成突转,或形成高潮,或戛然而止。要依据情节作用灵活运用。

2.答题绝不可贴标签、套话化,必须与具体文本结合,学会依文解文。

3.答题既要综合考虑四个角度(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又要兼顾文体特征,更要从文本的具体特征出发。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岗,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作“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作“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

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

答案 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3.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 答:

小说情节训练3(教师用) 篇5

雪 夜

(日 本)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注:星新一(1926-1997),是日本第一本科幻小说杂志《宇宙尘》的创办者,他的以科幻作为主要题材的微型小说想像丰富,意味深长,以情节出人意表,语言自然生动著称。

16、请归纳说明老人谈论的语言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他们儿子活着的状态的。(4分)

17、本文是星新一的非科幻题材的一篇清新之作。请结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析本文想像丰富、意境悠远的特点(4分)

18、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作简要分析。(5分)

19、“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他可能会有许多种解”。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8分)

16、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

(1)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2)怕儿子学习辛苦而送热茶;

(3)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

(4)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每点1分)

17、(1)小说的开头很吸引人了,“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作者用“小精灵”这个意象,把雪花比做能通兽性的小精灵,寄予了作者对这对孤独老人的怜悯和美妙祝福,想像丰富。(2分)

(2)开头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似乎要预示着什么,意境悠远,自自然然把读者带进故事里。(1)

(3)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又静静地消失于窗外辽远的雪景中。悠远意境的运用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从悠远的意境中凸现出来了。(1分)(悠远:指空间距离的辽远、广阔,深刻

18、《雪夜》写的是陌生人抢劫的事。篇幅虽短,情节却曲折离奇、出人意料。作品在谋篇布局上非常精妙,步步为营,最后点题,既有聊斋一样的跌宕,又有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设计了三个出人意料的情节:

(1)第一个意外是突然有陌生人蹿进来抢劫;(1分)(2)第二个意外是陌生人上楼行凶,想绑架主人的儿子,却从楼梯上滚落下来;(1分)

(3)第三个意外是警察上楼竟然找不到“儿子”,警长说明两位老人早已丧子的真相。一连串的意外使小说跌宕起伏,让人一惊一乍、一喜一忧,引人入胜。(1分)

(4)作品的结局出人意料,落差感极强,文中在一系列“儿子还活着”的假象之后,最后才由警长说明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给人一种突然转变的奇特感受,富有艺术感染力。(2分)

19、①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4分)

②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2分)

③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2分)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共四问房那幺高,傅一只实一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士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是气转凉了。沟脑上连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无三顿都要唱,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采。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贯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

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获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秩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狂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

开口,这会几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

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连幺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措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吐奶的弦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

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最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难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饉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看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3)(6分)

(3)①纯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为骄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拨救济。意思对即可。

三、每答对一点给2分。(4)(8分)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再仔细瞅瞅。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的,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

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我赶得到家了,学学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车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突然翻起浆来,又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文章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13.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

14.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特点有哪些。(5分)12文中的青年是一个淳朴善良,知恩图报不怕辛苦,执著、尽孝的穷苦农民①淳朴善良,以“善”意理解恶意:“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②热心助人,知恩图报:“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他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3)不怕辛苦,孝顺母亲: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蹲大厢板就行”“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4)执着,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那个人抱住车灯”“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每点1分)

13.(1)“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车辆难行。以“翻浆”为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情景。(2)暗示情节。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3)突出主题。“翻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篇6

概括小说情节

【题文】

情节概括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情节常考查的有这几种类型: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到贯穿小说的线索或叙述主体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常见设问方式】

(1)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3)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5)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6)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方法归纳】

解答情节梳理型题目的一般步骤: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梳理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选定概括方法

(一)结构概括法

(1)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2)明确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而梳理概括情节。如《枪口下的人格》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二)场面概括法

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线索概括法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项链”有关。

第二步: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一)完整叙述的参考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参考模板

故事较复杂、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常用模式:某人做某事。

第二课时赏析小说情节手法--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题文】

情节叙述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结构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二.叙述手法

(一)知识积累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去掉插叙的内容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插叙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特点是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三)、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叙述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三、结构手法

(一)熟悉常见的“情节结构手法”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8.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9.抑扬,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前后对照,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二)设问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中某个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3)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

(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何作用?(5)小说采用×××方法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一般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结构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②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第三课时小说情节的作用

【题文】

情节作用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

(1)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某段写的某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

三、方法归纳

第一步:从五个对应关系考虑。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的作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整。(3)就开头来说:

①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设置了悬念。

②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4)就结尾来说: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古渡头》的结尾就有此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5)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一位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祥林嫂形象;如《古渡头》一文结尾渡夫的任情高歌这一情节就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性格,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3.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考虑

这一情节是否是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

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如《古渡头》一文结尾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第二步: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5从”思维考虑作用点,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小小说情节设置方法简探 篇7

(1) 通过具体材料了解悬念、反转、误会三种典型的小小说情节设置方法。

(2) 掌握小小说以小见大, 文短意长的特点。

(3)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 从社会生活中取材, 学会运用三种情节设置方法创作出情节出奇的作品。

教学重点: (1) 了解和掌握三种情节设置方法。

教学难点: (1) 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取材创作作品。

教学方法:点拨、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以精典的小小说为例, 通过情节分析鉴赏, 让学生对悬念、反转、误会三种典型的情节设置方法产生深刻印象。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取材, 通过课堂训练和课下写作训练而内化为运用能力。

内容:三组小小说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一个作家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起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学底蕴。一定的写作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种小小说情节设置的技巧。由此了解一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小小说, 又称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 是小说文体的一种分支, 一般篇幅不超过1500字。小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并列为小说的“四大家族”。

关于小小说的特点, 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总结出三条:一是立意奇特, 二是情节完整, 三是结局出人意料。但它的主要特点, 还是在于以小见大, 以少胜多, 文短意长。在选材上, 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一个镜头, 一幅剪影;在布局上, 不必求全, 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 大都用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 就让人物活起来。同时, 讲究含蓄, 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下面我们就通过材料了解三种典型的小小说情节设置的方法。

二.了解和掌握三种典型的小小说情节设置方法

(一) 悬念

材料1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 这时, 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点拨:违反常态造成悬念心里猜想毛骨悚然

材料2临睡觉前, 他把这本书的第6570页, 也就是最后一页撕了下来。……

点拨:因果倒置构成悬念

材料3哥, 黝黑的皮肤, 粗壮的胳膊, 像一头健壮的牛;哥, 粗声粗气, 蓬乱的头发, 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 沉默寡言, 起早摸黑, 像一只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 传来哥喘气的声音, 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哥真是捡来的吗?……

——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哥, 是捡来的吗?》

点拨:直接设疑制造悬念无私的爱强烈的震撼

总结明确:悬念设疑激趣。一、悬念能给人一种读下去的欲望。二、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三、悬念有助于心理描写。四、悬念逐渐明朗化时, 使故事情节达到最高潮, 为故事的主题服务。

(二) 反转

明确:故事情节随着它的发展, 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陡转, 从而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 这故事的结局与故事的情节开端刚好相反。在情节结束处异峰突起, 出人意料。使情节顿生波澜, 令读者回味无穷。

举例:莫泊桑《项链》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材料1好朋友

(美国) 马克·吐温

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 便对他说:“唉, 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 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嘛, 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好朋友说, 也许我能帮你想想办法。”

“我发现我正处于热恋之中。”

“这是好事啊, 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懈地问。

“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 她们一个长得漂亮, 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 却很有钱。你看我应该跟谁好呢?”

“当然是那个长得漂亮的。这年头, 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道。

“对!”约翰说道:“谢谢你的好主意, 再见。”说完转身就走,

“等一下, 约翰。”麦克叫住他

“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姑娘的住址告诉我?”

点拨:反转结尾制造黑色幽默讽刺效果

材料2《慈善家》

他有钱, 他心软

听见穷人哭声就心酸——

随伸手, 入衣袋, 慢慢掏出……

手帕来

点拨:反转结局讽刺伪善效果强烈

(三) 误会法

明确: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从而引起矛盾, 推动情节的发展, 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

材料1《枪》

车子愈往南驶, 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 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 车子刚开不久, 我就感到异样了。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 瞅得我心底发毛。就在这个时候, 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 往下伸, 不知在摸什么东西, 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 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 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 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 放在方向盘上, 没有拿什么东西。

我看到, 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 使我再度直冒冷汗, 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当出租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 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 才想到还没有付钱给司机, 便绕过车后, 走到司机窗口, 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 车子往前冲, 迅速拐一个弯, 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最后看到的, 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怔怔地站那里, 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 我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 枪管太长了, 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

点拨:利用习惯心理制造误会引人入胜

材料2尴尬的瞬间 (学生习作)

语文课上, 我正随着林黛玉在荣国府转得晕头转向, 忽然感觉后桌伸来一只脚碰了碰我的脚, 低头看时, 一只球鞋缩了回去, 片刻那只脚又伸过来蹭到了我的脚, 还未待它缩回去, 我瞅准了使劲一踩, 一阵强忍的微弱呻吟之后, 那只脚狼狈地逃了回去。我再也没有情绪去理会林妹妹了, 心里恼火得要命:“哼, 看上去挺老实, 原来心挺歪的。怪不得每次照面, 他都微笑着打招呼, 眼睛好像总盯着我, 还有那次我跟同桌说我爱看名著, 第二天他就借我两本, 什么意思嘛!不安好心!……

好容易熬到下课, 我忙不迭地要站起身出去透透空气, 那知, 刚站起来, 嘎的一声, 吓了一跳, 低头看时, 一支钢笔被踩得粉碎, 痛苦地躺在我的脚边.

天哪, 那是他的……

点拨:用误会写出波澜生活气息浓

课堂训练

第1题:要求构思情节

人物:“我”和一个身材高大的人

地点:路上

时间:深夜

第2题:要求运用反转结局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论文下一篇:不要让世界改变了自己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