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2024-06-28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精选7篇)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1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咏月名句。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5.《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首词。词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表现出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6.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7.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之作,写出了秋高气爽的独特感受。其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了秋天胜过春天的原因。诗中直抒赞秋胸臆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9.《迢迢牵牛星》想像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写的是天上神话,表达的是人间悲情。“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0.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11.《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文章以生动的笔调记述了作者儿时的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

1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题集答案 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家来到我校。”

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有: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3.《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描写秋季三峡景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18.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认识,反映了作者豪迈达观的襟怀。

19.苏轼《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0.《我的思念是圆的》中有“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一句话,与之相应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强烈思念亲人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和痛苦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1.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是在我国传统的中秋 佳节写的,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天下分离之人共同的心愿。诗中的“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2.《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

23.《浣溪沙》中写眼前景色,描绘出三个画面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4.《秋词》中一反古代文人悲秋的传统情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描绘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的句子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繁星》)

26.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社戏》)

27.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济南的冬天》)

28.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15.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16.“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有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出自《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他的代表诗集有《女神》等。

17.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题集答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1.①鞋子 ②拿 ③量长短 ④宁可。

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二、1. ①渡江 ②急忙 ③这儿 ④寻求。2.①涉江者 ②舟 3.⑪ A、C ⑫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

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②观看;景观。③用;把。

④因;当作。⑤所以; 旧的。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晴空一鹤排云上,„„ 《黄鹤楼》„„

四、1、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2、⑪从、由;如果⑫长时间地;长度大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⑬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5、清荣峻茂

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7.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9.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五、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嘴;年成;都,全;十天。3.C、E。

4.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5.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六、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2.担心;铺排;赠给;因为;同“服”,佩服。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4.在;拿;只。

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七、1. 同“止”;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

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 ①指代狼;代积薪。②用。把。如。凭借。③代狼。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调节音节,无实义。代狼。4.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8.(l)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0.略

11.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复习题集答案

八、1.⑪记。⑫以„„为羞耻。⑬同“悦”,愉快。⑭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⑮满足。⑯恼恨、怨恨。⑰迷惑而无所得。⑱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⑪表并列⑫表转折⑬表承接⑭表转折⑮表承接

3.⑪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

⑫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感到厌倦,对于我有哪些呢(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测试题(课标规定篇目)答案

一、1、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有时;寂静。

2、⑪从、由;如果⑫长时间地;长度大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⑬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5、清荣峻茂

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9.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二、1.⑪记。⑫以„„为羞耻。⑬同“悦”,愉快。⑭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⑮满足。⑯恼恨、怨恨。⑰迷惑而无所得。⑱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⑪表并列⑫表转折⑬表承接⑭表转折⑮表承接 3、4、5、略

6、《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能表明孔子自谦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⑦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⑧在欢迎会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大

家来到我校。”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孔子的这些话强调了学生用心思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⑩《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谈学习态度的有: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三、理解想默写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一首律诗可分四联,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中有一个对偶句,暗示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更妙的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4.唐代文学家韩愈被人们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如画家设色作画,描绘早春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转为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5.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著名诗人,其中最负盛名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6.《三峡》选《水经注》。作者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文章从视觉角度描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山高谷深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夏季行船之快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时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文中引用了两句渔者的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2

一、是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 社会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学生的作文干瘪矫情, 有人归因于今天的学生生活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 提取不到有意义的生活素材, 所以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 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 不是生活不够丰富, 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 而是我们学生没有学会采撷生活的浪花。因而, 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要学会观察, 摄取生活, 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比如有的同学针对近年来, 农村出现开茶馆打牌坑钱的不良现象, 写出《那片灯光》, 有的同学发现传销商把黑手伸向校园蒙骗学生钱财的现象, 写出《教室里来了传销商》, 学生把笔触伸向社会热点、焦点, 建立自己的源头活水, 也就能写出来可圈可点的佳作,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极平凡极细小的事情, 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和事, 不要认为事情细小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如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 正是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 感受和思考, 才把这一笔写活了。

二、他人或前人提供的资料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多读, 阅读是积累及写作的基础, 积累的东西越多, 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要想写出好文章, 必须多读好文章, 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阅读, 可以提高人的认识, 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丰富人的语言。这正如蜜蜂酿造蜂蜜, 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集无数花蜜。同样, 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 也应该象勤劳的小蜜蜂那样, 从多彩的生活和浩渺的书海中采集丰富的“花蜜”, 但由于平时同学们多忙于应付学习, 广泛阅读的时间也很有限, 我们只有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多读一些名家时文, 同龄人的优秀作文选, 身边同学的优秀习作。还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都可尽收眼底, 藏之于心。另外, 对于好的文章、段落、尤其是自己喜欢的文章, 还应该背诵, 做到张口即来, 脱口而出。比如, 课内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能够背诵下来对于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生活和资料为基础的想象

想象也源于生活, 想象能补充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丰富写作的内容, 拓展选材的范围, 因而, 鼓励学生在深入生活、注意观察, 博览精读的同时, 有计划地引导他们养成善于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那么就能大大拓宽学生写作的空间, 使他们走出写作“无米之炊”的困境。要注意联想方法的指导, 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 可进行片段练习, 也可围绕某个话题畅所欲言, 进行谈话式的联想或想象训练。文章可以直接地反映生活, 也可以曲折地表现生活, 人们凭借想象和联想, 把现实生活中反映到人们头脑里的东西构成虚幻的形象, 借以寄予一定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 从而能保证学生写作材料充分而又能新意迭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3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4

1、《繁星》——散文

作者巴金,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家》《春》《秋》,《雾》《雨》《电》。课文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热爱星天、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情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即先写眼前景物,再写由此产生的联想与想象)

2、《冰心诗三首》

作者冰心,诗人,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母亲》《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嫩绿的芽儿》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冰心诗特点:短小精悍,情感丰富,哲理朴素,格调自然柔和,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是: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

3、《安恩和奶牛》

小说,作者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本文选自《希默兰的故事》,代表作《漫长的旅程》,文章塑造了一个年老朴素,勤俭淳朴,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把奶牛当做自己的平等的同类、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的人物形象。

4、《郑人买履》 选自《韩非子》,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本文旨在说明做事、看问题不能迷信教条。《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编者吕不韦,战国末秦国宰相,杂家代表人,本文有叙事、有议论,旨在说明做事要看情况,随情势变化而变化。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5、《为你打开一扇门》 的作者是赵丽宏,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重点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关系。第二单元 往事依依

6、《卖白菜》

小说,莫言,代表作《红高粱》、《蛙》。通过少年时随母亲卖白菜一事,写母亲的淳朴勤劳和坚韧诚信,母亲即使身处贫困,也刻守做人本分,这样的品格教育了“我”。运用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做足铺垫。

7、《往事依依》

散文,于漪,通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抒发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告诉青少年要多多读书、读好书,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

8、《伟人细胞》

通过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和一次不经意的成功的曲折过程,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的道理。文章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笔法夸张,有喜剧效果

7、《幼时记趣》

回忆性散文,清代人沈复,著有《浮生六记》。采用总分结构,写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小事。表现童年乐趣及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10、《社戏》——小说 选自小说《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景物描写细致逼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情节安排曲折有致。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端午日》——小说 选自小说《边城》,作者沈从文,湖南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文章紧扣标题,按“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竞先的精神。作者注意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 3

12、《本命年的回想》——散文

散文,作者刘绍棠,他的作品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本文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第四段按时间顺序写了10件事。

13、《火把节之歌》——散文

作者王充闾,文章描绘了火把节的盛况,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歌颂新时代里处于大山里的彝族精神风貌,火把节体现出来的狂欢精神,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意味着处于深山的古老民族也步入现代化的大道,和我国其他民族共同前进。

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略)

第四单元

多彩四季

15、《春》——散文

作者朱自清,全文围绕“春”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6、《济南的冬天》——散文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本文抓住“温晴”的特点,按照由里往外、右山到水的顺序,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17、《夏》——散文

梁衡,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比较、对比的方法使事物的特征更加明显。

18、《秋颂》——散文

罗兰,全文以赞美的情感为线索,通过对秋天富有特征的景物景色的生动描绘,运用多样的表现手法,以秋喻人,以秋写人,讴歌了那些具有透彻洒脱人生态度的人,赞美了他们宁静淡泊的人生追求,给人美的感染和心灵的启迪。

19、《三峡》 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语言简练、生动,155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第五单元 关注科学 20、《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叙述在阿加西斯教授实验室观察过程中的枯燥单调与发现,波澜起伏,教授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鼓励学生在积极的观察与思考中去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才是教学的本质。

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议论文。全文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22、《宇宙里有些什么》

是一篇说明文,课文采用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生动的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

23、《三个太阳》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过程,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24、《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著有《梦溪笔谈》,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以虫治虫》一文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梵天寺木塔》一文说明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第六单元

关注科学

/ 3

25、《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天上的街市》通过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6、《七颗钻石》

一篇童话,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本文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27、《蔚蓝的王国》

一篇散文诗,作者屠格列夫,俄国作家,有“欧洲俄罗斯的第一位小说家”之称。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本文描写了种种美好的景物和快乐的人们,通篇都充溢着激情。

28、《皇帝的新装》

一篇童话,作者丹麦作家安徒生,代表作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本文按时间顺序,以“新装”的奇怪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深刻的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29、《论语》

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及情节结构。

(2)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用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小说的故事非常感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对不同的场面描写要用不同的感情去朗读,启发学生将自己对故事与形象的感悟理解熔铸在朗读之中。

(2)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明白刻画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阅读小说就要以理解人物形象、全面把握人物形象为中心,不能片面地追求故事情节或者支离破碎地去记忆一些概:概念技巧。

(3)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小说。初读知大意——小说写了怎么一回事?再读理思路——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怎样?三读悟人物——文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性格如何?

(4)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有哪些?哪些词语对刻画人物起到关键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哈尔戚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体会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方法。

【难点】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领悟议论在叙事描写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危险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生命,还是自己的财产?是公众的利益,还是群体去排除灾难和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大文豪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起去探听一个雄伟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导语二:(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震惊了世人。七百多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禁要思考,悲剧能否避免,或者尽可能地减少生命的损失?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场海难,由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纪实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看一看这场。海难留给我们的又是些什么。

导语三:世界上有许多海港和航海线,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远洋轮船通过海港和航海线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来往。显然,远洋轮船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海港和航海线是连接世界各国政治、贸易等方面往来的纽带。(看世界地图挂图)课文描述的是一艘轮船在国际航运要道——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遇难的故事。(板书课题

及作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的“序言”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卡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形成强烈对比,前者外貌丑陋,但心地纯洁善良,后者道貌岸然。女主人公爱丝梅拉达则是美的化身。

1861-186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学手法、思想观念的文学巨著。在小说中,雨果描述了下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并且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表达了雨果悲天悯人的情怀。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窟窿:这里指洞。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酣睡:熟睡。

小心翼翼;翼翼,恭敬的样子。原来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后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势不可当:来势猛烈,不可抵挡。

惊慌失措: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

3.同桌交流释疑,大体了解课文内窖

4.教旁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边画点勾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怎样的紧急场面7

(4)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怎样指挥救人的7

.(5)这场海难的结局怎样?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上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最好学会引用关键语句、词语回答问题,口语表达力求流畅简洁。

2.疏通文意

学生默读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为理解课文做铺垫。(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

[点拨)故事的开端(从开头到“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故事的发展(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到“终于停了下来”):“诺曼底”号被撞。

故事的高潮(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到“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哈尔威船

长果敢指挥救人。

故事的结局(从“哈威尔船长”到篇末):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

开端(雾海夜航)一发展(不幸被撞)一高潮(果敢施救)一结局(以身殉职)

3.引读情节的开端部分

(1)学生朗读情节的开端部分,引入思考并圈点勾画有关语句、词语。

①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什么要素?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一要素?

(点拨]明白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的刻画人物形象是中心问题,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都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而刻画人物是否成功直接决定小说是否成功。切不可把小说的三要素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混淆。

②小说是怎样描写海上环境的?

(提示]要求学生勾画出关键词语:“夜色正浓,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等。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③小说是怎样描写哈尔威船长驾驶的?

(提示)要求学生勾西出关键词语:“照例”“小心翼翼“缓缓行驶”等。联系环境描写,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哈尔威船长驾驶的细节呢?

(2)学生讨论,探究答案。

(点拨)海上环境的描写,为海难埋下伏笔;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谨慎驾驶的细节,说明海难的责任,不在“诺曼底”号,特别是“照例”和“很年轻”的交代,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

(3)指导朗读情节的开端部分。教师设疑启发:

①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一出场就给你什么印象?

③你觉得这一部分与下文的情节有哪些联系?

(点拨)这一部分应该用轻快平和和赞美的语气来朗读。“照例”说明哈尔威船长非常熟悉这条线路,即使是在。薄雾弥漫”的夜晚航行,也是驾轻就熟,何况他还是“小心翼翼地驾驶”着,“很年轻”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一个经验丰富又对工作十分谨慎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更增添无限信赖感和安全感。“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一句是对船长的侧面歌颂。多么轻松、温馨、和平的海上之夜!要用恰当语气读出此时此刻的意境来。这一部分读出了感情,也为理解下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特别是为理解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作了铺垫。

4.自读情节的发展部分

(提示]引导学生运用前一部分的探究方法——设疑、圈点勾画、问题探究、合作解答、朗读体会。

(1)分组阅读,思考并圈点:情节的发展部分应该抓住哪些语句?为什么?字里行间你能感悟到作者对“玛丽”号的态度吗?哪些词语和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点拨)“它好似一个幽灵”“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行驶速度非常快”“笔直”“逼”,这些描写与前文写“诺曼底”号的细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贬义色彩,暗示出“玛丽”号造成这次海难的责任不容置疑。这些描写都为后面船长的英雄行为作了铺垫。

(2)小组内交流发言。

(3)学生探究本部分的朗读方法,并作适当训练,教师适时点拨。

5.齐读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6.解读探究

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有两个问题值得大家辩论一下。

(1)“诺曼底”号被撞,作为船长的哈尔威到底有没有责任?

(提示]引导学生发言要持之有据,紧扣文本。通过辩论,让学生感悟到小说的情节结构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匠心安排的,可以告诉学生一句话: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学生还必须明白,如果没有这里的情节交代,后面主人公的形象就不会完美,因此,这里对哈尔戚船长的理解尤为重要.对不同意见,除了学生辩论之外,教师还要适时诱导,以求正确理解.

(2)“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这一情节的交代是多余的,与刻蘑船长形象没有关系.你认为这样分析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挖掘小说每一个重要情节的深刻含义。如果学生不作深入思 考,不将首后情节联系起来阅读,很可能认为本情节的交代无足轻重,甚至认为是“赘笔”.如果教师引导探究一下,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这段交代通过海员的口夸赞了“诺曼底”号,与上文。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的客观描写相互映衬,除了说明海难的责任与“诺曼底”号无关外,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哈尔威船长最后的结局:与船共沉,以身殉职——船长太爱这艘“年轻”“漂亮”的“诺曼底”号了。

[朗读比较]情节的开端部分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朗读,情节的发展部分应该怎么朗读呢?为什么?

(点拨)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进一步理解情节结构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胃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 “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很明显,带有贬义的色彩,朗读要表达出对肇事者的责怪、气愤,也隐含对无辜者的同情.其中,“黑点”“幽灵”“阴森森”等词语要读出感情色彩。

7.课内小结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欣赏小说,一般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以及技巧,其核心是刻画人物形象。欣赏小说首先要从故事情节人手。本课时我们从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梳理了情节,概括了内容,分析了故事的开端和发展两个环节,为理解下文做了准备。

第二课时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组自读,品味形象

从情节的高潮和结局两部分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阅读并讨论:你欣赏的这一部分是怎样抓住船长震撼人心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描写的?

(提示)船长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塑造了船长怎样的崇高形象?

【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会重点语句。

①表现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快干!”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果断,斩钉截铁。

②表现严明纪律,绝对权威:“大声吼喝~把救生艇放下去”,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威严镇定,干练。③表现关心弱者,沉着机智:“把克莱芒救出去”,因为“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细致入微,人道主义。

④表现坚毅刚强的意志:“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爱船,爱海,爱别人,以身殉职。

⑤表现伟大的人格:“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 家”——无私忘我。

2.小组交流,引导理解

(提示)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逐条挖掘,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优势,然后总结归纳。每个同学要学会举例概括,掌握言之有据的说理方法。

3.指导朗读

(提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采用比较的方法。情节的开端部分用什么语气、语调?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我们应该带着对船长的哪些感情来朗读?在朗读比较中达到体会感情、理解课文的目的。

4.深层次探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

(1)勾画出课文中场面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场面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通过品读,引导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处理事情如此果敢而又井然有序,怎能忘掉自己?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做一傲]特邀有朗读特长的同学示范朗读:场面描写、对话描写、含义深刻的语段。(提示】对重点段落进行赏析朗读,培养语感,提高朗读水平。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11年12月10日晚,在我国境内发生月食现象,月食是因为下列哪个行星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

A.地球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2.地球的形状是

A.立方体 B.圆柱体 C.球体 D.圆锥体

3.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西一区的中央经线

4.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是

A.本初子午线 B.180经线 C.南北回归线 D.赤道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5~7题。

5.地球公转与自转特征相同的是

A.方向 B.旋转中心

C.周期 D.产生的地理现象

6.当地球公转至B处时,太阳直射在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赤道 D.北极圈

7.下列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不断交替 B.太阳的东升西落

C.东边时间总比西边早 D.广州一年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某中学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附近的山峰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下面是该小组获得的资料,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完成8、9题。

8.该小组为更好地进行考察活动,应该选择

A.等高线地形图 B.导游图 C.政区地图 D.经济地图

9.该小组在山顶发现了一些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

A.这里过去是海鱼市场 B.这里过去是陆地

C.这里过去是淡水湖 D.这里过去是海洋

10.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

A.亚洲、大西洋 B.非洲、太平洋 C.非洲、大西洋 D.亚洲、太平洋

1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当今海陆分布的是

12.地球上的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 A.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地带 B.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带

C.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D.高原与平原的交界地带

13.下列描述中,属于气候的是

A.狂风暴雨 B.万里无云 C.阴雨连绵 D.秋高气爽

14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首次环球航行是由

率领的? A.麦哲伦 B.郑和 C.哥伦布 D.达伽马

15.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A.2时左右 B.正午12时 C.下午1时左右 D.14时左右

16、下列气候中四季分明的是()A.温带气候 B.高山气候 C.寒带气候 D.热带气候

17、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是()A.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8、某地的气温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那么该地的气候类型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9、下列国家既位于南半球又属于发达国家的是()A.美国 B.新西兰 C.日本 D.德国

20.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世界人口增长的是

21.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

22.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

A.巴西热带雨林 B.欧洲北部山地

C.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平原 D.非洲东部高原

23.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为40万,则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

A.2000人/千米2 B.200人/千米2 C.80000人/千米2 D.50人/千米2

24.某中学的外籍教师里格,他的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子扁平,嘴唇厚并且向外翻,下巴较低,四肢较长。里格属于

A.黄色人种 B.白色人种 C.黑色人种 D.混血人种

25.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 B.汉语 C.俄语 D.日语

26.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A.水源充足 B.山地崎岖 C.资源丰富 D.交通便利

27.在全年严寒的寒带,聚落类型为

A.冰屋 B.窑洞 C.竹楼 D.平顶房

28.下列国家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中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29.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的重要国际组织(WTO)是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石油输出国组织 D.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30.小明业余时间喜欢摆弄电脑,他发现自家的电脑,硬盘产于日本,主板产于美国,内主板产内存条产于韩国……对此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南北对话 B.国际矛盾和冲突加剧

C.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 D.南南合作

31“南北对话”中的“南”是指()A.南非 B.发展中国家 C.发达国家 D.南半球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0分)

32.读右图,回答问题。(5分)

(1)图中黄村位于杨庄的 方向。

(2)图中小清河的大致流向是从 向

(3)小清河画有两条支流,其中支流

河画错了,原因是。

32.“看世博,知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是一次世界文化交流盛会。读下图,回答问题。(8分)

(1)写出举办地上海的经纬度位置:(,),其东临A 洋。

(2)6月,阿根廷、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国相继举办国家馆日活动。刚果民主共和国位于

B 洲,阿根廷位于C 洲。

(3)历届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埃菲尔铁塔的建造缘起于1889年世博会。请问:埃菲尔铁塔所在的国家是。

(4)6月8日,澳大利亚中学生艾伦从国内飞赴上海参加澳大利亚馆日文艺表演。此时,澳大利亚正处于 季。艾伦到达上海后最适宜选择的地图是()

A.世界地图 B.中国政区图 C.上海交通旅游图 D.澳大利亚政区图

33.某一地理学习小组测得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溫分別是3℃、14℃、6℃、1℃,并且当天看了第二天本区的天气预报

图,回答问题。(5分)

(1)这天的平均气温大约是。

(2)请你播报D城的天气预报:

小雨,气温。

(3)若要去A城购货,有必要带雨具吗?

为什么?。

(4)某校明天要举行运动会,最有可能在城。

34.读下图,回答问题。(8分)

(1)图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该地位于(温度带)。

(2)降水最少的是,全年降水几乎为。

(3)乙图中1月平均气温 0℃(大于/小于),所以该地1月份的降水形式除了降雨还有可能有。

(4)全年降水均匀的图是,该地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降雪)。

3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写出下图表示的是哪个宗教的建筑,并填到下面的横线上。

A 教 B 教 C 教

(2)我们来自沙特阿拉伯。我们的宗教活动在上面 举行,我们主要说的语言是

语。

(3)我是一个英国人,我的脖子上经常戴一个十字架,说明我是个 教徒,我经常到上面 处做礼拜。我的语言 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36.下表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差异”,请根据图表的逻辑含义填空。(6分)

A.出售石油、矿石等初级产品

B.出售工业制品

C.价格低 D.价格高

E.利润高

F.利润低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研七年级地理学科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A B D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D B B D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答案 C C B C B B A A B 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共5分,每空1分)(1)西南(2)西南 东北

(3)甲 乙是山谷,是水流汇集的地区,易形成河流;甲是

山脊,通常是河流的分水岭。(意思答对即可)

32.(共8分,每空1分)(1)121.4°E(东经121.4°)31.3°N(北纬31.3°)(答案

互换亦可)太平(2)非 南美

(3)法国(4)冬 C

33.(共5分,每空1分)(1)6℃(2)气温2—9℃(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9℃)

(3)有必要 因为A城是中雨到大雨(4)F

34.(共8分,每空1分)(1)丙 热带(2)丁 0

(3)小于 降雪(4)甲 降雨

35.(共8分,每空1分)(1)基督 佛 伊斯兰(2)C 阿拉伯

(3)基督 A 英语

苏教版七上语文期末 篇7

“语文课程的实践活动应以语文知识为先导、为中介、为后辅, 它贯穿读写听说的全过程。只关顾知识的后辅和中介作用, 而取消知识的先导作用, 是语文课改初期的严重教训。”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改正, 增添语文工具性内容, 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所呈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老师留意、梳理。

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解词的方法性知识、修辞 (比喻、明喻、拟人) , 呈现于“研讨与练习”。七年级上册汉语知识统计:句式特点、词义和语境、词语的感情色彩、比喻、比拟、夸张, “句式特点”呈现于“研讨与练习”, 其他五个以知识短文作为课本的补充内容穿插在各单元。这些陈述性的语文知识, 教师不可忽略。

二、用文本补充语文知识

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不一定是全面的, 课文往往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可以把教材中呈现的语文知识进行整合, 用文本补充。

七上知识卡片有“词义和语境”和“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两个都是与词语有关, 可以进行整合。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会随语境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褒义贬用”和“贬义褒用”这两个语文知识。

《散步》中“大词小用”有几处, “分歧”“责任的重大”“决定”“整个世界”这些词在语境中发生变化。“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的“密”在语境中是“词类活用”。“大词小用”和“词类活用”就可以随文补充给学生。

这些文本中的句子无限丰富, 彰显着语言的生动性、多义性、敏感性, 既与教材介绍的语文知识相关, 又可以作为补充,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依学情筛选语文知识

一册教材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 七上语文教材中绝不止教材中明确呈现出的六种汉语知识。文本隐含的语文知识很多, 教师选择教哪些, 一个很重要的筛选标准就是依据学情。如对称句的句式, 在《散步》“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 如例句所示。请再画出两处这样的语句,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

《语文学习与评价》中对“对称句”这一语文知识进行了巩固训练。

用正楷字体抄写下面的句子, 说说句子的特点, 并根据提示进行仿写。

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特点:____________

仿写: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___________, 女生们_______

学生练习时, 出现了这两个仿写。例一: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高谈阔论, 女生们认真作业。例二:联欢会的现场, 男生们生龙活虎, 女生们欢声笑语。这两个仿句从句式上初步看都符合对称句的要求, 但细看都存在问题。针对学情, 可以从语文知识中筛选出对联知识进行补充。对称句式要求没有对联严格, 针对此题, “内容相关”“结构相应”这两个知识点再从对联知识中筛选出来, 教给学生。

四、用文本理解语文知识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文知识, 但若孤立地教学这些语文知识, 就回到了课改之前。张志公先生曾说:“知识归知识, 讲知识往往是提个名称术语、下个定义拉倒。学了明喻、隐喻、夸张、排比等, 对于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有什么作用?看来, 这里需要一种过渡性的办法, 把这两端连接起来。”这里所说的“桥梁性学科”, 应该是指言语教学。我们的文本就是开展言语教学的主阵地, 教学这些语文知识的载体。

五、用训练落“实”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 能够达到‘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语用观”下的言语教学, 还应将语文知识落实于语用实践, 这样才能落“实”语文知识。

具体地说, 就是让学生多动口, 多动手。动口, 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口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动手, 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笔头表达的语用训练。口头语用训练和笔头语用训练, 是言语教学中相得益彰、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语用训练。只有坚持这两项基本语用训练, 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撮意, 出口能达辞, 提笔能成文”的语用水平。

还是以《春》的比喻教学为例。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

这一组比喻句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提到。可以模仿一下钱梦龙老师教学《少年中国说》比喻修辞知识的片段, “边读边想法”。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 把每一个比喻都想象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再运用自己的语言, 把自己头脑中的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描述出来, 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分享。最后, 用笔把自己所想象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 记录整理在自己的课堂学习笔记上。

这四步, 由“读”开始, 感受语言的诗意美感和文字背后作者充沛的感情;接着是第二步发挥想象, 让学生逐步体会作家要把丰富的感情抒发出来, 必须借助于丰富生动的形象, 由“意”达“言”的表达过程。以上, 以人教版七上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以言语教学为例介绍了五种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落实的方法。语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教学中不仅需要“实”, 还需要“活”。后期的有效积累和有效整理也很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践行“语用观”, 实现语用知识、语用能力、语用实践的统一, 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 语文知识的教学的必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 修订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以多种形式引入语文知识内容。那语文知识如何展开教学?下面就以修订版的人教版七上语文教材中的汉语知识为例, 粗浅地谈谈语文知识在言语教学中的落实。

上一篇:公共卫生督导总结下一篇: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400字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