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的乘法口诀反思

2024-05-31

七的乘法口诀反思(通用11篇)

七的乘法口诀反思 篇1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玩好吗?

师: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的热闹,原来小兔要过生日了,为庆贺小兔的生日,小动物们都送来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有的送水果,有的送玩具,而长颈鹿却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简介七巧板(说明七巧板由5个△、1个

、1个□组成)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七巧板好吗?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投影仪)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个7,2个7„(板书在表格下面)师:你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吗?你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书P72(同桌合作)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口诀、算式。

1、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a、拼二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b、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c、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写出一道乘法口诀。d、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e、4×7=28

7×4=28

可用哪句口诀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师:小动物们玩完了七巧板,小熊提议到数字乐园里去玩一玩。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出示:

1、把口诀填完整。

四()二十八

七七()

()七四十二

二七()

三()二十一

一七得()五()三十五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口诀,说说口诀的意义。

2、同桌合作,1人算得数,1人说所用口诀。7×5

2×7

6×7

7×7

7×1 3×7

7×6

7×4

5×7

7×1

7×3

7×2 4×7

3、玩卡片:同桌两人,每人手里有7张卡片,数字为1-7;另外准备一张数字为7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同桌两人比赛,用手中的卡片与7相乘,谁算得对,卡片就归谁。

4、看谁写得快。

6×7=()

口诀()7×6=()

7×4=()

口诀()4×7=()

5、游戏——欢迎来到“数学乐园”

6、做一做,课本P73 T2-3

师:我们在计算乘法时,都用到了乘法口诀,看来乘法口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定要认真熟记口诀。教学反思: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游戏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为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为有趣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组织形式的开放: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这些多样化的练习,借助于开放的形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递,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互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指导下的口诀记忆,也有学生独立的抢答问题,有集体解决,也有小组讨论商量,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七的乘法口诀反思 篇2

一、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学习7的乘法口诀, 哪位同学已经会背了?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 教师指名背、开小火车背, 轮到小厉同学时, 本应是“五七三十五”, 可是他支吾了几秒钟后却说“七七四十九”, 个别同学笑了)

师:“七七四十九”不错呀!知道了这句口诀, 就能推理出五七是多少?

生 (另一个学生) :只要把“七七四十九”减去2个7就行了, 49减7等于42, 42……。

师:停 (教师示意前面的同学) , 小厉同学, 你能接着说吗?

生:42再减7等于35, 五七三十五。

师:真不错, 稍提示就会了。

【反思】当有学生背不出时, 教师没有简单否定, 而是激发其推理, 在前一个同学的点拔后适时介入, 给此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的机会。这样的启发与帮助非常自然, 同时教师的引导与评价有利于创设安全的课堂讨论氛围, 让更多的同学敢说、爱说。

【片段二】

师:看到7×5, 你会想到哪些学过的知识?

生:7×5与5×7是一样的答案。

生:7×5既可以表示7个5相加, 也可以表示5个7相加。也就是7+7+7+7+7, 或者5+5+5+5+5+5+5。

生:我还能把它变成2×14+7。因为2个14也就是4个7, 所以再加1个7就是5个7。

生:我还想到了14×3-7。因为1个14是2个7, 那么3个14也就是6个7, 所以要减去1个7才是5个7。

生:我还想到了14+7×3, 也就是2个7加3个7等于5个7。

师:太棒了, 先说到这儿吧!

生:不行, 不行, 老师, 我还有一个不一样的想法。变成3×5+4×5, 因为3个5加4个5也就是7个5。

生 (很多) :不对!

生:对、对, 刚才我们不是说7×5还有一个意义是7个5吗?这里就是表示7个5的意义呀!

师:就是呀, 他从不同思路把7×5进行了变化呢, 真是善于思考呀!除了变式, 我们还能做什么?

生:我还可以提出用这个算式解决的数学问题。比如, 一盒饼干有7块, 5盒饼干一共有几块?

生:202班有7个小组, 如果每个小组有5人, 那么一共有几人?

生:一只手有5个手指, 7只手有几个手指?

……

师:一个星期有几天?

生:7天。

师:那么……

生:哦, 我知道了, 那么5个星期有几天呢?10个星期有几天呢?

生:10个星期就是70天, 也就是10个7天。

【反思】“看到7×5你能想到哪些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学生由此想到了算式的意义、变式、问题解决, 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学生的思考都围绕问题本质而进行。一个数学问题带来如此多的数学思考, 可见教师平时对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之成效。而如此精彩的数学思考也源于教师提出如此开放的问题。

【片段三】

师 (课件出示) :今天是本学期第12周的周五了, 这个学期已经过了几天?

生:可以列式为12×5, 因为一个星期只有5天是上学的, 另外两天不算。

生:我有不同想法, 老师的问题是这学期已经过了几天, 不是求上学了几天, 应该包括周末2天。

师:你说得有道理, 不过刚才同学能列出求上学天数的算式也值得表扬, 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周末, 只是对“过了几天”的理解有些不同。

生:那么我想正确的列式应该是12×5+12×2。其中12×2就是算周末总共有几天, 再加前面上学天数就是这学期已经过了的天数。

生:嗯……好像不对, 今天是第12周的周五, 还有周末两天没过呢, 应该再减2天吧?

师:太棒了!你考虑到了这个星期还没过完。

生:我觉得还可以列成11×7+5, 因为……

师:太棒了!

生:还可以是12×7-2, 因为……

生:我也想到了这个算式, 我还能算出它的结果……

师:同学们已经开始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

生:我觉得可以先算2个7, 再加10个7, 然后减2。

生:我想先算5个7, 再加6个7, 再加5。

生:那我还可以先算4个7, 加8个7, 再减2呀!

……

【反思】教师总能找到学生回答中有价值的部分并给予肯定, 教师的引导非常自然, “他考虑到了……”“他已经开始想如何计算了……”, 这种评价既是肯定又是引导, 使学生不断突破思路、拓展思维、深入思考。在学生的相互启发下, 方法层出不穷, 有些已远远超出二年级学习的要求, 但教师总是充分地肯定。在这样无拘无束的交流氛围中, 学生们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反思

看同学们的讨论, 读者一定会感受到学生高度的参与热情。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不断验证同学的说法。如此开放的思维、积极的讨论都源于教师能抓住知识本质进行问题设计, 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能给学生积极的鼓励与评价。

(一) 教学突出知识本质

乘法的本质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教学乘法的认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至于乘法口诀的背诵、运用等, 则是技能与记忆问题。因此, 在乘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 笔者就在了解学生已经有一定口诀背诵能力的基础上问:那你知道“三四十二”的意义吗?它用加法如何表示?用图如何表示?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样, 没几节课, 学生就熟练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的转化、乘法口诀的运用及其与生活的联系。等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教学时, 教师再没必要在口诀得出、记忆上花太多时间, 而是着力创设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从学生表现中可以看到, 因为学生对乘法本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所以能围绕知识本质对算式进行诸多变式, 体现出很好的形变而意义不变的思考方法,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也是根据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答方法, 表现出非常灵活的思路。相反, 假如学生没有对乘法本质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对于7×5的变式不会如此丰富:既有7个5的变式理解, 也有5个7的变式理解;如果学生没有对知识本质有较为透彻的理解, 学生也不会有如此主动、积极的交流与探讨。

围绕知识本质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 才是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 提出有思考空间的问题

教师要能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有价值、有思考空间的数学问题。问题思考空间大, 更易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发挥差异资源的作用, 实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给课堂带来更多精彩。

在“看到7×5你会想到什么”这个问题上, 学生可以想算式的意义, 可以想变式, 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 提出问题又可以想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可以多种多样, 多样的方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哪些是更优的, 如何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 从不同的方法中又能发现什么规律、总结什么经验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经历想象、联系、推理、思考、总结、发现等诸多学习过程。而且, 这些过程是自主、自发、自由的, 而不是在教师设计之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才能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只要适时地问:你想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再解释一遍?你同意吗?为什么?有没有补充?这就是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的最好体现。也许教师会说, “问题空间大, 怕控制不了课堂”“怕学生扯得太远”。其实, 教师不必控制课堂, 而是要引导课堂、组织课堂。在学生想偏了的时候引导一下, 想错了的时候纠正一下, 想乱了的时候整理一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与组织中, 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而教师, 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历练出教学机智, 逐渐使教学达到得心应手、收放自如的。

高效课堂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生成性、解放性教师敢于提出有较大思考空间的问题, 才能解放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 让课堂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让课堂更高效。

(三) 用好激励性评价

小学教师, 最重要的不是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 而是她 (他) 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 是否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善于激励学生的教师才会有高效的课堂。笔者问过许多不爱举手不爱发言的学生, 回答都是“怕说错”“怕同学笑话”“不敢”。因此, 作为教师, 爱鼓励、会鼓励, 善用激励性评价, 一定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必须具有的教学观。鼓励学生, 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去理解学生, 而不是简单地以标准答案去评判。就如上面交流中, 当学生答不出时, 教师可以说“稍提示一下就会了”, 当学生想得不完整时, 教师可以说“能想到一些已经很不错呀”, 哪怕学生完全答错, 教师还可以说“能发言就是会思考的好学生”。只要教师愿意, 就一定会找到值得肯定的地方。教育一定是基于人性的, 而人性普遍是期待鼓励的, 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激励性评价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3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4

1.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蜜蜂采蜜的美丽场景,这就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也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只捡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蜜蜂腿的提问,自己探索6的乘法口诀,然后编出6的乘法口诀。

3.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6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先设计了“把口诀补充完整”,算出得数并说出那句口诀的练习,再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练习题步步深入。

5的乘法口诀反思 篇5

让学生观察5的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和把握5的乘法口诀,从而达到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运用不同的策略使学生熟记口诀。这样由“扶”到“放”,逐步的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观地位,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知识的真谛。

学习中学生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课堂的生成是不同的,在听课是我不以学生答对为乐,而是全面关注学生,随机点不同的学生回答,从课堂的实际去引导学生解决,在解决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更好地掌握编口诀的方法,更好的记忆口诀。

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生性好动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注重了形式多样化,内容的趣味性。分成三个层次:(1)针对性练习。(2)基本练习。(3)拓展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记忆口诀。让学生自己掌握重点,这样既能强化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更给学生一个思维拓展的空间。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6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再讲授2—4的乘法口诀。其实,有的孩子已经会背一些甚至是所有的乘法口决。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规律,从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乘法口诀教学这一部分,改为先教学5的乘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每句口诀的来源,理解口诀的含义和结构,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口诀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小手导入,在黑板上把小手画出来。问:一共有多少个手指?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

乘法口诀教学的基本模型就是:编制口诀----记忆口诀----巩固口诀----应用口诀。本课作为口诀教学的第一节课,重心要放在编制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以及口诀的结构上。在学生编出了5的第一句乘法口诀后,我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五就是五,那么二五一十是什么意思?学生不难说出二五一十就是二个五相加就得十,把乘法的意义也联系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也可以得出:口诀的前面2个字表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后面就表示积。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双基,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国培(2017)研课磨课数学学科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萝北县第四小学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 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数学专题学习网站, 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专题学习资源, 也可以提供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工具。因此, 根据教学需要, 我们设计制作了《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 并利用它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与学习任务

本教学设计内容源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至53页的内容。学习任务包括:完成准备知识的铺垫, 自主尝试、协作交流编出口诀, 找规律记口诀, 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探索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与口诀相关的内容、课外知识。

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

(1) 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 熟记5的乘法口诀, 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 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在动手摆实物图形和观察直观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出“5的乘法口诀”,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 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在丰富、直观的学习资源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学习; (2) 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3) 养成勤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发现问题, 敢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 理解口诀含义。难点:找规律, 记口诀。

教学流程

1.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5的乘法口诀》专题学习网站的“准备知识”里, 为学生提供了巩固5的数数和计算的生活问题情境和游戏:填钟游戏、小熊过桥、买门票 (如图1) , 让学生尽情地进行游戏练习, 网站会及时生动地对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引出问题

练习后,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活中用到5的计算真的不少呀。”“买东西, 我们可以用加法计算, 还可以用乘法计算, 我觉得乘法计算简便些。”

师:“对, 用乘法简便些。前几天, 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 可在算乘法的时候用加法来想, 是不是太麻烦了呢?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静下来思考着,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口诀”。

师:“对, 乘法口诀是我们计算乘法的法宝, 只要记住乘法口诀我们就会很快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了, 想知道5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吗?电脑会帮助大家编出乘法口诀。”

3.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尝试编乘法口诀

接下来, 学生应用专题网站“重点难点”一栏中提供的虚拟情景, 根据教师提供的引导自主探究, 尝试编乘法口诀。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 解决问题。如图2所示, 专题网站中虚拟了用5根小棒摆出不同图形的情境, 向学生提供了3种摆出的图形,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入。

根据网页上小棒图 (如图3) 的显示, 编出5的乘法口诀, 遇到困难的可以点击界面上的“帮助”得到提示信息。

经过实践, 大部分学生都能成功地编出口诀。少部分不能成功编出口诀的学生, 能够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只要编出的口诀正确了, 电脑随即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听到“对了, 你真聪明”以及鼓励的掌声, 兴奋极了, 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更强了。

4.小组合作, 查找规律;教师引导、记忆口诀

只要编对图3中提示的5的乘法口诀, 伴随着热烈的背景掌声, 网站自动链接到“找规律, 记口诀”一栏的页面 (如图4) , 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发现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界面上的“查看‘帮助’”一栏能给学生一些启发。最后, 学生们汇报各组编口诀、记口诀的情况。有的说:“每句口诀之间都相差5”, 又有的说:“五句口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还有的说:“‘一五得五’是表示1个五相加得5, ‘二五得五’就表示2个五相加得10……”就这样, 学生把编口诀的心得说出来, 然后, 教师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背、齐背、对口令、拍手游戏等形式进一步记忆口诀。

5.练习测试, 巩固口诀

为了巩固刚刚学过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中的“练习测试”页面, 进行自主游戏化学习并自我测试。实践显示, 学生在这个环节非常积极主动, 学习兴趣很高。在网站的“练习测试”一栏的游戏乐园中, 设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游戏 (如图5) 。初级有“对口令”、“转盘游戏”, 中级有“超级水果店”、“唤醒满满”、“可乐加工厂”, 高级有“e时代学堂”游戏。

这些游戏难易程度不同, 趣味性浓, 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如:初级游戏的“对口令”, 网络课件虚拟了麦当劳里选购食物的柜员机, 只要选择喜欢的食物, 再把口诀补充完整, 食物就可以成功地放进购物袋了;游戏资源的来源也不同, 如高级游戏链接了“e时代学堂”网站里二年级程度的数学游戏, 供学生选择, 进行练习。在“练习测试”的页面中, 学生从图片库中了解“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在“小白兔拔萝卜”的情境图中, 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了问题。学生最后独立完成了测试 (一) , 点击“我要查看结果”就能知道得到的红花数, 就是答对的题目数, 还可以查看答案, 反思自己错题的原因。

6.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

课堂学习结束以后,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学习资源”栏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资源”一栏中点击“应用例谈”、“课外阅读”, 并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所需信息, 同时, 也可以使用网站提供的实验工具拓展探究学习的内容。

7.交流讨论, 共同进步

学生把学习的疑惑和体会, 在网站的论坛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把自己的收获记录在“成长小脚印” (图6) 中,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如:“今天, 我要写关于5的乘法日记。我想了想, 每人有2只手, 1只手有5个指头, 双手10个指头。2×5=10。”“我家有4人, 每人吃5个香蕉, 请问一共吃多少个香蕉?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答:一共吃了20个香蕉。”“我学了5的乘法口诀, 在生活里面有许多问题。我有5张5元钱, 一共有多少元?5×5=25 (元) 。”

课后, 学生完成“考考你”栏目的思考题“脑筋蹦极”, 利用乘法口诀训练游戏软件, 加强练习, 还可以用相关的小知识和图片制作成数学电子报, 写数学小日记, 上传到网上跟伙伴交流。

教学实施效果

魔力乘法口诀表 篇8

涂涂琢磨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因为自己没有把乘法口诀背下来!

可是,背乘法口诀多麻烦呀!有没有可以轻轻松松就背下来的办法呢?他伏在桌上拿着书签看了又看,叹了一口气,说:“书签呀书签,你能帮帮我吗?”

涂涂话音刚落,神奇的书签闪出一道蓝光,背面像街上那种可以翻转的广告牌一样,换了一种图案。涂涂仔细一看,原来是乘法口诀表!

涂涂失望地说:“这没用呀,我又不是没有乘法口诀表!难道你的乘法口诀表就特别好记吗?”

这时,书签的正面一闪,出现了四个人物。一看挺眼熟!再一看,这不是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吗?原来是《西游记》,这和乘法口诀表有什么关系呀?

孙悟空的身边出现了一行字:“八九七十二变。”

猪八戒的身边也出现了一行字:“四九三十六变。”

突然,猪八戒张嘴说起话来,他问孙悟空:“猴哥,凭什么你是师兄我是师弟呀?要说起来,你是地上的土猴王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天上的天蓬元帅了呢!”

孙悟空这回脾气特别好,他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本领比你高呀,我的变化是你的2倍哦!”

猪八戒掐着手指头一算,“哦”了一声,不敢言语了。

涂涂看得笑了起来,这下子,他对“八九七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记得特别牢了。翻过来一看,乘法口诀表上的这两句已经消失了,可是,涂涂觉得它们就在自己的脑袋里。

接下来的几天,书签的正面常常现出许多有趣的故事画面,甚至还有动画表情,每一个都和一句或几句乘法口诀有关。涂涂常常被这充满魔力的乘法口诀表逗得哈哈大笑,也就记住了所有的乘法口诀。

小阅告诉你

其实,不只是记乘法口诀,学习其它知识也有“技巧”——想获得技巧,就必须用心思考,仔细琢磨。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9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一方面是5的乘法易记,另一方面是学生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引起数学经验,编口诀也就不难了。如何让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得生动、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我对5的乘法口诀稍做改动,本课教学中尽量能够体现以下三点:

1、从生活中引入,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并展开,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引起关注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2、在探究中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5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教学置于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汇报等学习方法之中,旨在让学生体验自己编写出5的乘法口诀的产生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尽量的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5的每句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乘法意义、算式、口诀三者之间的联系。体验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向全班阐述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3、在练习中升华,深化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使5的乘法口诀有更好的理解,在练习设计中注重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氛围,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10

这节课一开始,我刚说了:“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还未落地,便听到了那些爱表现、喜炫耀的声音:“我会、我会!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好几分钟后,“嘘!老师看你呢!”同桌悄悄地捅了捅他们,他们下意识地吐了吐舌头,赶快挺直坐正了可是又有一些同学好像并没发现什么似的,也随之怡然自得且摇头晃脑地向周围的人炫耀……更可恶的是居然还有一些学生做他们的热心听众,并不时地插上几句,整个教室的后排起了“嗡嗡”的声音,前面有些孩子急忙劝道“别说啦!别说啦!安静!”于是,“嗡嗡”的声音开始逐渐地减弱,同学们也开始逐渐地坐正,教室里终于安静下来!“都会了?”带着这样的一丝疑惑,我开始问道:“哪些同学已经会背6的乘法口诀了?”孰不知,这一问,同学们的眼睛顿时一亮,那一双双小手就像雨后春笋般“刷刷”地举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心底不禁升起一串大大且长长的问号“讲,还是不讲?”“讲,已经都会了,不讲,又不合适。”“怎么办?怎么办?”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几秒钟之后,我稍稍镇定,问道:有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背一次6的乘法口诀?”这时,我发现有一只犹豫的小手缓缓地举起来,于是便决定请这位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来背。“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声音虽然不大,但却足以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听得清楚!其他的同学似乎也跃跃欲试。而此刻,我的心情慢慢转晴,但新的疑惑却又在心底油然而生:这么熟练的背诵,是否来自真正的理解呢?于是我便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是我爸爸教的”“从铅笔盒上看到的”“我从书上看到的”……趁机我表扬“这是一个好现象,很好,大家都懂得预习了!可是,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得来的吗?”举起的小手竟在瞬间变得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的脸上一片茫然!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习口诀的意义,整节课的气氛非常好,绝大多数同学在下课时都已会背6的乘法口诀。

回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的开始,一部分学生已能流利的背诵6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还没学,学生就能背诵,完全打乱了我教学设计的阵脚。但是我没有压抑学生的“不教先知”,没有制止学生的“畅所欲言”,而是在学生叽叽喳喳的背诵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及时调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给学生自由,给学生鼓励,孩子们才会学得更主动。

用《西游记》学乘法口诀 篇11

江老师表扬她“算得真快”,然后又开始问下一题。

更倒霉的是,前天江老师要考乘法笔算,说是要比比谁算得快。我使劲想啊想,才在规定时间里把试卷做完了。可是今天妈妈找我了,她说:“今天去你学校,正好看到你的试卷了。我来问问你,3×7你是怎么填的?”

“我……我一开始也想不出来,后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填了34!”

这句话气得妈妈让我把今晚的洗碗工作包了,真倒霉啊!

爸爸回家听说了这件事,安慰妈妈别着急,还拿了我最喜欢的图画书《西游记》给我看。这与我背乘法口诀表有什么关系呢?

爸爸笑嘻嘻地在孙悟空的身边写了一行字:八九七十二变。接着,又在猪八戒的身边写了一行字:四九三十六变。然后,爸爸嘟着嘴巴,学猪八戒说起话来:“猴哥,凭什么你是师兄我是师弟呀?”

爸爸又学着孙悟空,挠挠头皮说:“因为我的本领比你高呀,我的变化是你的两倍哦。”

接下来爸爸又变回猪八戒,拱着手说:“哎呀,72果然是36的两倍,我老猪服了。”

我乐得咯咯笑起来,这下子,对“八九七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记得特别牢了。

接下来,爸爸还用《西游记》和其他图画书里的人物,编了许多与乘法口诀有关的故事,我很快记住了所有的乘法口诀!

我现在特别希望江老师哪天再来个乘法口算比赛。

(张青青写)

日志评论:

杨欣诺1月6日10:12:46

我记得去年1月份的数学博客也是你写的,那时候你爸爸还为你编了加法的口诀呢。

陆无双1月6日11:22:04

张青青,我觉得你有个好爸爸。

林泽宇1月6日12:35:29

我真羡慕张青青,我已经好久好久没看到我爸爸了。

林至聪1月6日17:24:09

你爸爸的办法真管用,我也想起来了,《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蔡铭儿1月6日17:30:38

上一篇: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下一篇:婚纱摄影门店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