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教师培训

2024-08-13

高校新教师培训(通用8篇)

高校新教师培训 篇1

培训总结

熊@

基础部

2011/11/17

作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新进数学教师,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我,对于学院的发展历史及发展愿景等与学院息息相关的信息知之甚少。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职责,学习学院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新引进的教师开展了培训。尽管时间只是短短的两天,但是从一名对教师这个职业懵懵懂懂的毕业生,变成一个能够全面认识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并试图努力将自己变成学生合格向导的新教师。我深切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反映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尤其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需要我们教师倾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保证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下面总结我对成航院这两天培训的了解及深刻体会。

一、办学理念及未来规划

首先学院的院长张蕴启给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未来规划。始于1965年的成都航院,自创办之日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部,多年来就致力于航空工业和国防事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服务国防系统、发展航空工业为己任,秉承“航空报国、质量第一”的理念,把航空务实求精的质量价值观深深融入每一个成航人心中。2002年财政部确定成航院为重点支持的的高职师范院校。2006年至2009年,经过三年的努力,教育部、财政部评审我校成为国际级示范院校。另外我还了解我院的“以人为本,争创一流,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学高为师,身高为范”的师德标准。可以说经过创校至今,我院是

成果卓越,这是每个成航人都津津乐道的。我校实行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并加强校企合作。另外张院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学校十二五期间的政策导向。秉承勤奋严谨活泼文明的校风,核心任务是以质量提校,创新兴校,办出特色,加强校际合作,工学结合,牢记明德笃实求实创新的校训,建立一支一流的教学队伍。在十二五末我校力争达到四个位居前列,做好人才培养的五个对接。最后,为了更好地融入学校,为发展贡献力量,张院长给我们新教师提出了几点宝贵的意见。以教师为职业,教书为事业。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潜心研究,青年教师要好好利用这块平台,做出一番事业来。我们应该热爱学校,热爱岗位,热爱学生,要有认同、归属、自豪感,高位求进。另外还要重视师德建设,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德服人。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与特征

学院刘建超院长向我们介绍了高职教育的属性与特征,让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另外通过比较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育人模式、师资队伍、实践育人条件等多角度我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目前学校还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如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不灵活,办学活力不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

性不强;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未建立;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尚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也需加强。基于学院十二五建设,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深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强快保障条件建设促进我校发展。最后刘院长给我们新老师提出了几点殷切的希望,要在今后不断学习,为人师表,要有爱心,让我受益良多。

三、如何做一名高职院校优秀教师

做教师难,做优秀教师更是难上加难。李学峰教授就给我们青年教师讲解了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以前一直都不理解为何要将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才知道这是社会给予教师的最高尚的溢美之词。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教师的忠诚上,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必须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作为一种事业,教师必须对得起学生。教师要有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大气成大器,明大事成大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学院的发展。教师要有拼搏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和团队精神。我们应该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畏权贵,不唯书本,不贪名利,并学会为他人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这些才是教师真正的价值。从李教授的讲解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必须敬业、勤业、创业和乐业,才能使自己优

秀。另外李教授在与我们青年教师的互动中总结了职业、专业、事业之间的区别与关系,职业是专业的基础,事业是职业人的最高境界,职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也自然成为事业。最后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3343”开发理论,该理论与2009年获得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可推广、可借鉴的课程开发方法 和有效途径。学院6个重点专业建设按照“3343”课程开发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重构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了各个专业的主要课程,建设了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媒体素材等在内的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形成了6个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这些成果让我这个刚刚成为成航院一份子的新教师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也鼓励我以此为榜样,不断努力,开拓创新,争取取得更好的成果。

四、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及对教师工作规范的要求

教务处副处长祝登义在介绍学院制度之前先给我们强调了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课,或者说课堂的效果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学的好不好,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其次课程应该突出能力目标,高职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等等。这些都让我对上好一堂课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论自己的知识多么全面,自己的能力多么的强,最后还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祝处长给我们强调了作为一个成航院新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要求,包括课前准备、考勤与纪律、平时成绩、教学日志及课后要求。要知道,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工学结合,以行动为导向,因材施教。教师只能先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去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教师还要以德服人,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前提就是要让自己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认真遵守,认真实施。

五、成航院人事管理制度

组织人事部部长任丹给我们介绍了学院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的职业作为终身的事业看待。青年教师刚刚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学校不断的考核来肯定自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抱着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没有付出哪里来的回报。要想获得学校和学生的肯定,必须自己做好,在上好课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最后任部长还给我们分享了两个和尚的故事,告诫我们今天我们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要把握闲暇时间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高校新教师培训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师专业化

当下, 越来越多的非师范优秀青年毕业学生进入高校建设的队伍中, 这些优秀青年大多数拥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 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通过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梳理发现:高校教师专业化成长分为入职准备期、岗位适应期、能力提高期、职业成熟期和事业成名期五个阶段。在高校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 高校必须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和创新专业教学技能, 提高和完善职业修养, 实现“新手”型教师向“胜任”型教师乃至“专家”型教师的迅速转变。因此加强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 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保障新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是实行“先培训, 后上岗”这一高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对发展教师专业教育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教师法》第19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 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7年, 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 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 进入高校的教师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就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等课程的培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高校组织岗前培训主要是让新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 进而更好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二、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时间短而集中

目前高校安排岗前培训时间主要在新学年的9月-11月的周末或者晚上, 总计60课时左右, 而高校教师涉及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 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是比较困难的。

2. 培训内容单一陈旧

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教程》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学》, 培训是学校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设定的, 模式趋同、结构单一, 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完全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经历教师的差异性和实际需求, 忽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培训内容陈旧片面, 偏重于理论培训, 忽视对教学实践的培训。

3. 考核形式片面陈旧

针对四门课程的培训考试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仅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 缺乏对教学技能的考核。新进教师即使通过上述课程的考试, 也很难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教育案例和教学技巧的知识。

三、构建岗前培训新平台

1. 完善岗培制度化建设

岗前培训制度建设要建立在对国家、省级和其他相关部门对岗培政策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要在总结过去实施经验的基础上, 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例如制定岗前培训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方案和方法, 对培训形式、培训对象、培训范围、培训内容统一规范, 完善考勤制度, 培训期间不定时不定人抽查式考勤。逐步建立完整的个人培训档案, 将岗前培训工作与新进教师的考核、转正、上岗、晋职、晋升有机结合, 确保岗前培训工作全面稳定地实施。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岗前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真正从有利于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高度认识该项工作, 并认真组织实施, 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要明确职责分工。在前期准备岗前培训的工作中, 应当对相关岗前培训的政策进行传达和解读, 应用多种形式比如网络、会议、座谈等进行岗前培训的思想动员和意义阐述。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注重被培训教师的学习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状况自由地、无障碍地、随时随地参加学习与交流, 才能使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 建立专门化培训队伍

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 拥有众多的学科和学科专家, 高校培训管理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 从各学科抽调教学和教育等方面的名师, 进行“以老带新、传帮接带”。注重选拔专家的专业背景, 挖掘教育教学优势点, 平衡各学科的人数和兼顾各专业的特点。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数量充足的、创新能力强的师资培训队伍, 这对于新教师的发展成长、职业规划起着重要作用, 对学术、能力、技能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3. 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授课, 主要培训内容主要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 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1) 改进教材内容

教材是新教师学习相关教育学知识的第一手资料, 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理论学习的效果。教材应该与时俱进, 与时代要求和发展要求相结合, 关注案例的学习与分析,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提供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教学课题与教师们共同讨论, 启发教师教学思维, 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学习效果。

(2) 丰富教学内容

开展岗前培训座谈会, 了解新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岗前培训的教学要求, 制定适合新教师及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教学, 激发新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完成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转换。对培训课程的设置要坚持内容和技能的统一。培训课程既要包含理论方面的学习, 又要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灵活和多维度地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培养方式, 让教师熟悉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对教学工作做到游刃有余。

(3) 优化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设置要多样化和多层次化, 每个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身能力都不一样, 需求也不一样, 可以将所授知识分为“通识”和“专业”两部分, 按照需求和要求的不一样, 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和模式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以下培训方式: (1) 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 (2) 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 (3) 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 (4) 专题讲座模式; (5) 问题探究模式; (6) 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以上六种模式构成了教师岗前培训教育的培训体系,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是主体, 专题讲座模式是基础, 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是重心, 专题讲座模式是辅助, 问题探究模式是主导, 现场诊断的培训模式是发展。它们各有侧重, 互相联系, 紧密配合, 共同促进教师岗前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行。

4. 建立跟踪培训的体系

岗前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 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新进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但是, 教师的职业化特征提出了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的要求, 因此岗前培训涉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 新进教师会在初期的工作中遇到一系列的专业和发展问题, 高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跟踪培训体系, 在岗前培训结束后2~3年内继续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工作, 确保他们能够完全胜任教学和科研岗位的职责, 这是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延续。岗前培训和跟踪培训是完整统一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参考文献

高校新教师培训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校新教师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8-02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实用而又堪称高效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说其实用,是因为它可以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完成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说其实效,是因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既可以使教育的对象较为容易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又能在思维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以案例教学法为核心探讨高校新教师培训模式及其相关问题就显得颇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了。

以案例教学法为核心探讨高校新教师的培训模式及其相关问题,最应该关注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什么是案例教学法,高校新教师自身从教优势与不足、培训模式的构建等三个问题。下面对上述三个问题逐一进行阐释与说明。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它

因为案例教学法及其对高校新教师培训构建的影响是本次探讨的核心问题,所以,在此有必要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运用中注意事项及相关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说明。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一。[1]

在这一段关于“案例教学法”内涵的界定中,读者可以明确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归纳:首先,案例只是作为教学材料参与教学过程的。这也是说,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或在相关的培训过程里,案例并不能取代原来的教材里的内容。它只是任课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补充。其次,案例教学法在其运用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师生的互动性。即,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最后,案例教学法在具体的运用中,必须与一定的培训主题相互配合。因此,确定教学主题与选取案例同样都是实现其高效的关键性因素。

2.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在其运用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正如上边的界定一样,案例的运用也好,选择也罢,都要与一定的教学主题相适应。因此,教学主题的确定是案例选择的前提;案例的选择是教学主题的客观再现。因此,任课教师一定要对教学主题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其次,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可以从二个层面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案例的典型是指任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学主题。虽然有许多案例都能与某教学主题相适应,但在选择的时候,任课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个最能体现教学主题的具体事例。在第二个层面,所谓的典型性是指教学案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该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最后,教学案例的运用一定要突出互动性。虽然在上边的定义中,研究者只强调了案例在运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在具体的培训过程里,或者说在切实的培训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所表现出来的互动却是一种多维的互动。即,这里所强调的互动,不仅应该有师生之间这种简单层面上的互动,而且还应该有生生之间的高层互动。在另一个层面上,案例教学法的这种互动还可以表现为,教材内容与补充内容之间的一种互动。即,因为案例是任课教师从教材之外选择的,它具有补充教学内容的性质,因此,案例教学法的互动性应该是正规教学内容与补充教学内容之间的一种互动;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的互动,还可以表现课上和课下的一互动。因为,教学案例来自于教材之外,因此,它既能对教学内容起到一种补充作用,而且还在补充教学内容的同时,引起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关注。因此,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存疑的情况,那就避免不了会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相互讨论。所以说,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时间层面上的这种互动性还有课上与课下之分。

二、高校新教师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培训的对象非常明确,即高校的新教师,因此,探讨以案例教学法为核心的高校新教师培训模式及其相关问题,还应该对新高校教师的特点,即新高校教师之“新”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1、理论素质之“新”

新高校教师之新首先表现为理论素质之“新”。因为,这些高校教师都是新近从事这一职业,而且在其从教之前又通过了以“新”的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考试选拔。因此,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好,所撑握的教育理论也罢,都应该表现出一个以“新”为核心的特点。

2、执教困惑之“新”

所谓执教困惑之新是指这些教师因为是刚刚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工作中的困难都是其“新”的难题。例如,面对如何教,他们需要思考教学方法选择的问题;面对教什么,他们又必须面对如何选择案例的问题;面对教得怎么样,他们又必须得思考如何自己教学效果的问题。虽然在此不能对这些高校新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进行穷尽式的描述,但是,却可以通过上边的列举对其最为突出的特点进行归纳,即“新”字是其面临诸多问题的最为本质的特点。

3、培训需求之“新”

相对于老教师而言,高校新教师的培训需求也具有“新”的特点。所谓培训需求之“新”是指对这些新教师的培训,不能沿用对老教师的培训方法和体系。换而言之,因为培训与教学具有相同的本质,因此,因材施教都是其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培训体系,培训模式,还是微观层面上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都需要培训者重新构建。这种面对高校新教师重新构建培训模式,既是对传统培训模式的继承,也是对传统模式的更新。

三、培训模式的构建

高校新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既是一种理论研究,也是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可以在理性的高度这样归纳和总结:案例的科学化选择、多维的案例运用、案例的体系化构建。1、案例科学化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运用案例教学培训高校新教师的前提。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化的选择策略。每一个从事高校培训的人都知道一个这样的培训事实,即,所谓的“科学化”案例选择就是培训者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能够把它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发挥到极致。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思考:

首先,案例是否能够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高校新教师虽然面临着同样的培训需求,但是,他们的这些培训需求在体现出普遍性特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化特点。因此,任何一个高校新教师都不可能具备同样的知识水平和相同的教学感悟能力。因此,在具体的培训之中,培训者一定要注意案例选择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把案例对于培训效果的影响发挥到最佳。

其次,案例选择是否与培训主题相符。因为,相对高校新教师的培训而言,不可能通过一次培训就能满足他们全部的教学需求。所以,每一次的培训都有不同的培训主题。而为突出这些培训主题,培训者的案例选择也应该有所不同。

再次,案例选择是否兼顾多维的培训需求。对于高校新教师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理清如何教的问题,而且也需要理清教什么的问题。因此,教学案例既应该有引导高校新教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启示,又要有对高校新教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层面上的帮助。

2、多维的案例运用

面对高校新教师多维的培训需求,培训者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相关主题的培训过程中,也应该坚持多维的案例运用策略。所谓多维的案例运用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析:

首先,案例教学法与多维培训目的相互配合。虽然说每一次的培训都一个明确的培训主题,但是,这些彼此不同的培训主题却都要完成一具共同的教学任务,即业务知识的巩固与执教能力的提升。因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任何一次的培训都很难把以上两者截然分开。

其次,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配合。任何一个参与高校新教师培训的人都知道,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胜任全部的培训主题。即使案例教学法具有所有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它也不可能独立地运用任何主题的培训实践里,因此需要谈及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匹配问题。案例教学方法究竟需要与哪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运用呢?这需要培训者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不同的培训目的与不同的培训对象灵活地选择。而这一过程,既是对传统教学名言“教学有法而法定法”的科学诠释,也是提升培训效果,形成个性化培训风格的关键。

例如,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配合,既可以为案例的讨论营造一个适宜的教学情境,又可以使被培训者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再次,案例教学法的多维互动。虽然关于这一点在上边已有所阐释和说明,但是,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言,重复的内容就是最重要的内容。案例教学效果的显现与其多维互动能否实现密切相关。

3、案例的体系化构建

案例教学法与高校新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还要关注另一个问题,即案例的体系化构建。如果前边的相关论述侧重于案例教学法给予被培训者的影响,那么下边的论述则是从培训者角度对其的客观的思考。因为,只有构建体系化的教学案例体系,才能减轻培训者的备课负担,从而为其制定的科学的培训实施计划提供保证。从另一个方面分析,案例的体系化构建还可以提升案例的运用效果和理论价值。因为,在体系化的构建过程中,培训者会再一次地对相关案例进行取舍性的选择。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对高校新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这些新教师巩固业务知识的基础,也是他们提升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

[2]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 2015(03)

新教师培训总结 篇4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工作快一年了。犹记得刚当老师的时候,我有多么的惊慌失措,因为我是一个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这一方面毫无经验,我怕自己不能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辜负学校和家长对我的期望。

幸而,学校的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减少了工作上的困惑,同时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进修学校安排的培训活动,以及学校的各级公开课,师父的日常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学习机会,让我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班级管理方面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新教师培训 篇5

新教师培训计划 ,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常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使新教师顺利启航,为将来在教海劈波斩浪、扬帆远行打下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

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常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使新教师顺利启航,为将来在教海劈波斩浪、扬帆远行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制订了新教师培训计划。

二、预期目标

1、让新教师在短时间内熟悉学校,熟悉工作岗位,进一步巩固新教师的专业思想,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能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

2、初步掌握学科的教学常规和技能,理解学科的业务知识和内容体系,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逐步走向规范化。

3、对课改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增强驾驭教材、驾驭学生及驾驭课堂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及学科质量。

三、培训时间

2013年11月--2014年7月

培训对象范新泽张侃白兆红

四、重点工作

1、抓学习,促发展。师德修养是教师立身立教之本。因此,要先从学习入手,集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找差距,在教育、教学中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从而达到自修、自思、自我提高的目的。

2、抓考核,促提高。对新教师实行考核制,采取学期考核与学年考核相结合,学生考核、同行考核与领导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作为新教师提拔、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改意识。深入开展新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活动,要求新教师每月听课至少5节,取长补短,促其发展。

4、培养与提升新教师课改、科研意识,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采取理论讲

座、自修自练、集中学习、外出培训等方式,不断丰富新教师课改、科研理论水平,并根据自身经验及所教学科特点,在工作中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更好地成长。

五、具体措施

1、采取“青蓝之约”师徒接对的传统方式

通过校内师徒接对培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新教师尽快成长。

师傅要从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精心指导徒弟,切实提高其业务水平。徒弟要诚恳、虚心学习师傅的教学艺术。学校要分阶段安排新教师上公开课,组织其他教师真诚地进行听课、评课,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培训工作。

在学校网站的“网上研训”版块开设“启航工程”培训博客,为新教师提供与同事、朋友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博客地址

3、对学员要求

新教师培训方案 篇6

新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新生力量,新教师的培养是实现学校工作目标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也是新教师本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让每位新教师能够尽快地胜任教学,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能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坚实力量。现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订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新教师培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实践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展创造性的培训模式,以满足新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全面提升新教师的道德水平、学科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有效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培训对象 青年教师

三、培养目标

新教师的培养总体目标是:“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三年成才”。

1、全面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和身心素质,发展专业思想,培养敬业精神,形成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

2、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光荣历史,发扬老教师的光荣传统,树立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理想,尽快融入学校的教育文化,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确立为教育事业终身奋斗的思想。

3、增强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及科研的基本技能、方法与技巧,具有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独立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加速其专业化成长。

4、激活新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积极参与培训和实践活动,形成赏识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经验等良好习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训阶段

第一阶段:培训启动阶段

新教师见面会、新教师培训启动会。

第二阶段:培训实施阶段

新教师基本功培训[三字两(画)话,两课三技,一达标]、课堂教学等。

第三阶段:展示评比阶段

开展课堂教学大比武、教学基本功大练兵等综合评比活动

五、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常规配培训、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

六、培训形式

1、抓培训。

学校将依托“一师一徒”、“师徒结对”、“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等活动,组织开展分散与集中培训。通过听专题讲座、观摩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展示课、观看教学录像等,使新教师尽快了解、掌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和要求,使其在短时间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养成自觉钻研业务的良好习惯。

2、促自培。

新教师要制定好个人计划,根据个人计划,合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间,新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阅读2本以上的教育理论专著,并撰写读书笔记,在读书交流会上分享读书心得。根据自己所教年级学科需要自觉观看相关教学录像。

学校根据省市区开展的培训活动,不定期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新教学阅历。

3、结师徒。

培训采取教研室集中指导和单位(学科组)“骨干结对”个别指导相结合;交流座谈与个体自学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由学校为新教师配备一名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结对教师,按照新教师校级培训的有关规定,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具体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实践指导、开展交流研讨等形式,通过相互听课、互动交流,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4、常训练。

新教师要加强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尽快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各项技能。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要求能独立制作课件。

根据李官小学新教师培训计划和个人计划安排,新教师应做到认真、及时、高标准的完成培训期间各项培训任务,虚心请教结对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扎实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学校举行教学基本能力考核评比活动。

5、倡教研。

一是通过校级教研加强新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组织研究能力。二是提倡新教师写教后记,逐步养成自我研究的习惯和能力,做到“六会”,即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专题会研究、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模式会提炼、教学观摩会评价、教学风格会创造。

七、考核评价

1、培训期间,学校教研室将组织新教师教学基本功、综合素养展示活动,对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课堂教学常规(备课、听课、理论学习)等情况进行评比,以此来检验新教师达标培训效果。

2、培训阶段末期,学校将根据新教师培训内容考核新教师,考核内容为:准备一节课、说课、理论、教材教法测试等。

八、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确保新教师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和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各学科专兼职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单位的“教师培训计划”,落实各项培训活动,监督、检查、指导教师培训全过程,并落实好指导教师的帮带责任。

2、提供保障,促进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各单位分管领导需为新教师统一配备字帖和练字本,做到人手一册一本,并配置适量的小黑板,保证每位教师每人一块(由各学校统一申请)。学校新教师培训指导小组要及时对教师基本功培训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教师分散培训保质保量,达到实效。

3、提高认识,严肃、严格、扎实、认真做好培训各项督查工作。学校教研室将成立专门的检评小组,不定期对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和抽检。考核验收的内容及负责部门:

1、理论、基本功、教材教法测试。由教研室负责。

2、新教师与结对教师互听课情况。由各单位教导处协同级部进行检查。

3、新教师基本功常规性材料(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的收集、检查、量化。由各单位教导处统一收集,按月上交教研室。

高校新教师培训 篇7

专业课新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中职专业课教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二是向社会招聘的高级技术人员;三是理工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河北省一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抽样调查报告显示, 该省职教师资来自企业的占4.6%, 其他单位调入的占11.8%, 其余均属于学校直接毕业。在所调查的359所学校中, 有134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110所学校的实习指导课教师均直接从学校毕业。由此可以看出, 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的这部分人群 (即本文的重点讨论对象) 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主要来源。

《中国教师报》一篇题为《今年的新教师有点烦》的报道指出:“今年的新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毕业, 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我的心中暗暗欢喜:今年的新教师学历高, 素质也应该比较好……但是在培训过程中, 我一次次地大跌眼镜……所有这些都反映出部分新教师虽然学历层次比较高, 但是生活能力、独立能力都不尽如人意。”虽然这也许并非普遍现象, 但它的确反映了存在于中职专业课新教师队伍中的核心问题: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教学技术技巧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

赵昌木在其《教师成长论》一书中说到:“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 在他们最初教学的几年里, 经常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依次是 (依据教师回答问题出现的频率排序) : (1) 教材不熟, 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2) 教法不灵活,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 (11) 教学语言不流利, 有时出现口误……”也就是说, 一般新教师在其专业化成长初期所遭遇的困境基本上是由于缺乏教学实践和教学智慧造成的, 专业课新教师也不例外。但是, 专业课新教师还面临一个特殊情况:“双师型”教师除具备作为一般教师的素质以外, 还必须具备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 笔者认为, 专业课新教师作为中职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新鲜血液, 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过程当中, 必须既加强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又提高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只有对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包括职前、入职、职后提高在内的一体化培训, 才能加速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新教师培训现状

目前, 国家、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中职师资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弱势地位。因此,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高中职教师素质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造就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各地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如江苏省出台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提到, 2012年前全省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必须轮训一遍, 并使专任教师取得本科以上学历者达90%, 中、高级以上职称者达70%, 专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者分别达60%和100%。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 二是加强职教师资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活动。然而, 笔者认为, 目前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强调的这几方面都几乎没有涉及新教师培训, 中职专业课新教师培训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往的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通过新教师学习班、新教师职前培训班等短期培训开展。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比如上海市青浦区2011届430余名新教师在青浦区教育局和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下, 到上海教科院豫英实验学校进行为期五天的职前培训。各地、各级职业院校一般均面向全体新教师举办“新教师学习班”。

第二, 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 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活动。一般会举行隆重的“新教师签约拜师仪式”, 通过这种方式, 来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 踏入教育、教学的轨道, 为今后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 通过下企业参观实习开展培训。目前, 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会将新教师派往企业进行为期半月至一个半月的基层实习。安排新进教师下厂实习, 有助于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更是学校加强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

这三种方式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确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 教师培训还需注意个别差异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向形式主义。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 新教师不断引入, 仅靠“一对一”的传统结对方式显然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且, 新老教师结对关系大多是由学校指定的, 这种“包办婚姻”的形式应该向“自由恋爱”转化, 即由新老教师双方交流沟通决定。除此以外, 在对细枝末节的修改之外, 笔者认为, 还须探寻新教师培训的新路子。

专业课新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在探讨国内职业学校新教师培训的出路之前, 不妨了解一下国外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英国政府通过师资培训署在教师教育领域建立了统一的标准, 任何人, 无论通过什么形式的培训, 如果想进入教师这一行业, 必须达到这一标准, 即《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这个标准把师范生多方面实际能力培养都落实在每一细节的具体要求上, 完成任何一部分都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学实践与学校的方方面面。同时, 每项能力都以“must”提出, 表明要求是强制性的、无条件的。

德国职前教师教育现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专业学习, 主要在学术性大学里完成。学生在完成课程和实习后, 可以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通过考试后, 学生准许进入第二阶段即见习阶段, 时间为两年。第二阶段学习结束后, 见习教师可以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考试通过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并应聘教师岗位。只有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有关教师教育课程, 这就保证了德国师范生来源的优秀。一直以来, 优秀的生源、专业化定向培养、综合大学的硕士学历、两年的实践学习、两次国家考试和教师资格证书制等措施确保了德国师范生毕业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学方面的水平, 师范生所拥有的出色的专业素养, 为他们日后从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的实践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有很多。笔者认为, 就中职专业课新教师培训而言, 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 充分发挥《新教师成长手册》的作用。一般来说, 教师在一年的见习培训中, 每人都持有一本《新教师成长手册》, 其主要内容包括校长寄语、自我激励格言、我的目标、我的教育教学新举措、每月目标达成自我监控、学期自我反思总结、学年自我反思总结、个人年度荣誉榜等。笔者认为, 这个内容涉及范围相对狭窄, 且不够详细、具体, 操作性不强。新教师具体要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做、用多少课时做都应明确指出方向。另外, 除了这些显性活动外, 还应包括观察和熟悉学校的氛围、学习如何理解学生、学习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风等隐性内容。

其次, 使资深教师对新教师的教学指导制度化。赵昌木的《教师成长论》一书提到, 在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 在他们最初教学的几年里, 优秀教师比一般教师得到了更多资深教师的帮助。许多新教师在得不到资深教师帮助的情况下, 只能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摸索, 在尝试中学习教学, 这种“为应对而学习”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而新教师最初几年教学情况如何, 能达到什么教学水平对其后来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有重要影响。这一阶段的教师最需要支持、理解、协助和辅导。

最后, 提高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度, 都经历了一个从低标准、宽要求到高标准、严要求的过程, 我国也应如此。

总而言之, 中职专业课新教师的素质提高趋势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是, 针对专业课教师的三个来源, 特别是其主要来源———理工科大学毕业生, 应该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努力使其向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转化。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4.

[2]黄侃, 凌云.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2007 (4) .

[3]蒋小文.教师资格证带来了什么[J].辅导员, 2002 (11) .

[4]蒋培红.德国职前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9 (5) .

[5]李良.中小学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6]肖菊梅, 肖晓莺.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03 (1) .

高校新教师培训 篇8

摘 要 中小学新教师培训是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由于师训组织者的专业性不足、对新教师培训的内涵理解偏狭等原因,使得其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蓝结对”师徒化、培训模式“师本化”、组织形式丰富化、效果评估全面化将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新教师 专业发展 培训 改进

新教师,也称新手教师、新任教师,一般指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这是新教师开始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适应期,也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为新手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有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缩短职业适应期。在课改大环境下,对于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模式、方法,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实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新教师培训的内涵

中小学新教师的培训决定着其今后的素质水平与发展潜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诚然,新教师培训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首先,新教师培训对新教师是一种内求而非外加的学习活动,其必须建立在新教师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真实地观照到新教师的发展内求,站在新教师的立场上思考新教师培训的运作,实现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内心自觉,才能达成新教师培训的真正目的。

其次,新教师培训要面对新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所面临的问题。组织者开展的任何培训活动均须立足于新教师的实际需求。新教师培训内容须适当减少形而上的教育理论,以贴近新教师的教学实际为主。新教师难以胜任复杂沉重的教学任务,如果得不到具有操作性的帮扶、指导,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职业倦怠、消极抵抗等问题,不利于其成长,更有损教学品质。

再次,新教师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导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所以,实现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关照到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新教师培训的任一环节中必须以教师的这种广义的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是否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标考量培训的效度。缺失这种导向性,一则新教师培训所学不能为其所用,甚至造成误导,致使其丧失自身的教学风格;二则造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失去新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 中小学新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教师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重要路径,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四个主要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1.目标:内涵窄化,难于落实

长期以来,新教师培训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被窄化,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只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专业情感、专业价值观等的培养。而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与意识才是其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训时缺少这种动力的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难以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此外,新教师培训之后的继续跟进、职业规划的监督指导不及时,他们在执行规划时便常常陷入迷茫。新教师初入职场,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不甚清晰,难以做出具体科学的发展规划。目标规划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必然会减弱它的可执行性。在遵循规划执行教学工作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督导,也将难以从本质上改正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2.内容:轻视实践,漠视差异

培训内容是新教师专业成长所需汲取的关键营养,理应设置最合理的成分,但在实践当中却明显失调。一方面,注重理论传授,轻视实践指导。新教师培训内容多是依据培训组织者的经验总结,聘请的有些教育专家、学者缺乏与教育教学实际运作的接触,难以将艰深晦涩的教育学理论嫁接到教学实践之中,为新教师提供最切实有效的指导。而且在培训中缺乏对新教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新教师即便经过培训也不能察觉自身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漠视差异,追求整齐划一。不能对新教师的学历背景、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考察,选择适切的内容来“因材施教”,一味追求效率却减弱了效果。同质化的培训内容难以适应异质化的教师多方位、多层次需求,不能调动起新教师的培训热情与主动性。

3.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培训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培训效果。大部分地区的培训授课为大班主题讲座、课题汇报等形式,这种新教师培训的主流渠道使得培训过程单调枯燥,缺乏生气。大规模的讲座式培训限制了新教师与培训者的互动交流。在培训过程中新教师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主体性受到抑制,培训内容的理解与内化是新教师主动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加油”、“充电”,失去积极主动性可能造成厌烦情绪、懈怠心理等不良影响,学习效果自然十分有限。现代教育技术所特有的超越时空限制、促进相互交流、个别化学习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区域中小学校的新教师培训在方式、手段上过于陈旧。新教师对远程培训、个别指导、座谈研讨、合作探究等新形式的呼声日益高涨,单一的集中培训面对新形势已显得格格不入。

4.评价:偏重形式,偏离本质

当前的新教师培训评估主要集中在对培训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的考核,而较少去关注新教师真正的内在改变,偏重形式材料,偏离培训本质。入职新教师适应单纯的教学工作本来就已经非常吃力,如果再强加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形式材料,会让他们因疲于应付考核而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培训之后的新教师部分技能与知识可能是内隐的,效果难以在纸上呈现,因为培训需要留给新教师一定的时间去反复思考、认真总结,最终内化为自身具备的素质。缺少导师、教研组对新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最终给出的评价难免偏颇。

三、 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的改进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各学校对新入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立足新课改的现实场域与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完善新教师培训的各个环节,以新教师培训促新教师专业发展,以师资队伍现代化促教育现代化,亟待对当前新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

1.青蓝结对师徒化,给予新教师以稳定持续的操作性帮扶

开展师徒结对制的培训模式是现代新教师培训的大趋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新教师师徒化培训的理想期许。首先,拓展师徒帮带的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师徒结对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形式。因此,师徒结对也应该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校内师徒帮带,让新教师与本校骨干教师共同组织业务结对,使新教师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其二是校外安排学科导师,为新教师提供更宽广的平台、更优质的资源,实现长远发展。其次,制定清晰具体的新教师成长规划。新教师对自己的成长路径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需要优秀资深教师与其共同制定一份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最后,给予新教师切实的反馈。新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反馈,唯此才能内化为自己稳定的教学经验,倘若长久搁置必然造成其发展的隐患。此外,培训专家与学科导师应定期下校调研,通过听课观课、座谈研讨了解新教师的计划执行、教学困惑、目标达成、其他需求等情况,给予指导性意见。

2.培训模式“师本化”,建立教师本位的培训体系

在课堂教学生本化的教育大潮之下,新教师培训需要一种“师本化”的培训体系。在培训中要把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一个核心位置。首先,深入调研,明确新教师的基本需求,并依照提出的需求调整培训方案,如加强学科培训、增加互动交流机会、时间安排上尽量集中等,使新教师培训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能体现培训活动的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新教师专业成长。其次,培训活动课程化。将贴近新教师教学实际的培训主题固定下来,定期开设培训课程,尤其要设置激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与意识的课程,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到自觉的水平。编著开发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教材,提高培训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在新教师上岗之前就为他们发放培训课程表,提高其规划的执行效果。并且下发培训反馈表,对培训效果进行调查,为不断调整培训课程内容提供依据。最后,三级联动,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高校、区域当局、中小学校合作培养的模式。“有些国家(美国、英国)的试用期培训既作为新任教师的入门培训,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证书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正式的学历教育。另一些国家(日、澳、中国)则是单纯的非学历性的新教师指导或培训。”[2]这种非学历性的新教师指导在我国表现为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两者的相对分离,致使新教师陷于适应教师岗位的尴尬境地。因此,亟需整合教师培养过程,建立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

3.组织形式丰富化,基于培训内容选择适切的培训方式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日益多样的背景下,新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也就有了丰富多样的要求。按培训内容的性质与组织形式的集约化程度可将新教师培训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任何培训形式都适宜于相应的培训内容,我们排斥的只是单一的形式。集中培训主要是主题讲座,面向的是各个学科的所有新教师,多是关于“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上好一堂课”等通识性的主题。这种形式尽管不能迅速提高新手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但极易操作,效率较高,可以为每个新教师提供对教师共性要求的指导,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集中培训需要注意的一是建设包括一线名师、教研员、高校教授在内的多层次的专家团队;二是为培训对象创造充分表达自己意见、阐明自己困惑的机会,使培训效果最大化。分散培训,比如座谈交流、课例研讨等,针对的是个别学科。新教师与专家教师可以充分有效地互动,为新教师创造沟通互动的机会,切实解决新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培训方式针对的是不同的培训内容,绝不可坚持单一的培训方式或内容与方式的失调混搭。打破单一的集中讲座培训状态,积极开发创新新教师比较欢迎和认可的诸如观摩教学、课例研讨、远程指导、教学竞赛、新老教师交流座谈会等培训形式。

4.效果评价科学化,保证评价人员、内容的合理性

培训评估工作对新教师的学习、工作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所以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考核务必保证科学化。首先是评价者的科学配置,“研训一体”。评价工作需要培训科与教研室的精诚合作。培训组织者与教研员、学科导师一同下校监督考核,将培训评价工作落到实处,执行有理有据。因为前者并不具备新教师成长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掌握着整个培训的过程性材料,教研员与学科导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也了解新教师的具体教学情况,可以提出有效指导却不了解培训过程中的考勤、参与度等,两者相互合作能对新教师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其次是考察内容的科学选择,“质量结合”。重视新教师培训的量化考核固然重要,但新教师培训之后许多的内在改变不能外显为考核指标。此外,还可以打造网络平台,加强展示交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各学校新教师提供网上交流展示的机会。在网络平台开辟新教师培训板块,发布文件公告、展示学校培训动态、发表培训感悟等,为新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将新教师们撰写的培训感悟择优发布在教育网的相应版面,激发教师自我参与、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形成并完善推动教师自我提高的激励机制。

新教师培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得到教师、学校、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国家的广泛重视。《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培训机构应立足于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创新中小学教师入职教育多元、高效、灵活的培训模式,使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时期教师的职业要求,从而提升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 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2] 孟洁.新教师入职培训新途径的探索和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

[3]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

上一篇:电视台合作分成方案下一篇:纪律 八项要求 六个不准